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造血发育和内皮细胞的关系

    作者:要晖宇;刘兵;毛宁

    研究造血和血管内皮在胚胎发育中的关系,包含对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发育起源以及相关分子调控的探讨.以已有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对造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发育关系提出了成血血管细胞(hemangioblast)和生血内皮(hemogenic endothelium)的两种模式.在卵黄囊和P-Sp/AGM区,造血和内皮细胞的发育关系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二者在卵黄囊共同来源于成血血管细胞;在AGM区则更多表现为生血内皮的模式.造血和血管内皮相关分子的表达和调控作用的研究,不仅体现了造血和内皮在发育中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对造血发育调控的认识.本文就原始造血和永久造血的发育、造血和血管内皮发育相关的两种模式及造血和内皮发育相关分子问题进行了综述.

  • 水蛭素融合蛋白研究进展

    作者:张传领;于爱平;靳继德;吴祖泽

    水蛭素是一种高效特异的凝血酶抑制剂,临床上用于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它半衰期短、出血副作用强和功能单一.近年来,通过把水蛭素与某些功能蛋白融合表达来解决这些问题,得到的融合蛋白或在体内延长水蛭素的半衰期,或降低其出血副作用,或带来新的功能,如:溶栓、抑制血小板凝集、特异寻靶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水蛭素融合蛋白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

    作者:刘英

    目前危险指向性治疗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接近80%.白血病细胞的分子基因分析和宿主的遗传药理研究是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基础.评估微小残留病的早期治疗效应以综合反映白血病细胞的药物反应和宿主的遗传药理学,是调整治疗强度可靠的指标.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鉴定个体化治疗的分子靶向.本文综述目前用于儿童ALL预后评估的危险因素及评估系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杨东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内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持续表达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这段融合基因的翻译产物Bcr-Abl蛋白具有增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传导通路而导致CML的发生.尽管靶向治疗药物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IM)的临床应用使几乎所有CML慢性期的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和其中90%的早期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然而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了IM耐药或原发性耐药,迫使人们着眼于新型制剂的研究和与IM联合用药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发展的针对CML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实验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DNA拓扑异构酶和端粒酶与白血病多药耐药关系

    作者:李守娟;顾健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成为许多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也是血液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水平对耐药的发生机制、逆转耐药的药物研究及相应的体内外实验等进行研究,指出多药耐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白血病的不典型耐药机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从DNA拓扑异构酶和端粒酶与白血病耐药的关系出发,阐述了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抗凋亡机制,旨在为逆转白血病耐药及开发有效的逆转剂奠定理论基础.

  • 浙江省血液信息网与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作者:严力行;徐雁;孟忠华;孔长虹;王建敏;金振良;吴士定;陈长水;罗凌飞

    本研究旨在研发国内首个省级区域的血液的中心数据库和实时联网的血液信息网络.研究中运用多局域网数据库独立运行、实时数据集中分发机制和异地备份技术,以及光纤VPN网技术.结果:构建了国内首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血液系统中心数据库和覆盖全省血站的省级区域的血液信息管理广域网,实现了全省血液数据的实时交换.结论:本系统研发的成功促进了无偿献血,保证了医疗用血的安全、及时、合理、有效,保障了重特大突发事件时的医疗急救用血,奠定了浙江省内血液的集中化检测及各血站血液盈亏调配的基础,为国内建立省级行政区域或国家级的血液数据库和血液信息网积累了经验.

  • Bel亚型鉴定及家系调查

    作者:别立莉;杨瑞云;张伯伟;郭如华

    为了研究Bel亚型的血清学特征和遗传背景,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红细胞上的A、B、H抗原和血清中的抗A抗体、抗B抗体,用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唾液中的A、B、H血型物质.结果表明:先证者与其母、女儿3人确定为Bel亚型;先证者的2个妹妹确定为ABel亚型;先证者的父亲、儿子和配偶分别为A、B和B型.结论:我国人群中Bel亚型是家族遗传.

  • 特异诱导脐血CD8+抗白血病细胞毒淋巴细胞的研究

    作者:谭获;刘芯;叶絮

    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有效地清除MRD,其中的策略之一就是诱导并回输白血病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脐血能否在体外诱导生成CD8+ CTL,所生成的CD8+ CTL能否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从而确定脐血淋巴细胞的利用价值及用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通过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同时负载U937冻融抗原;成熟DC刺激同源的脐血T淋巴细胞成为CTL,经MACS磁珠分选出CD8+ CTL.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DC,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显示,10份人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功能成熟的DC.3组效应细胞CD8+ CTL、CD8- CTL和T淋巴细胞(TL)组在相同效靶比(40∶1)对U937细胞株的杀伤率分别为(66.36±12.43)%、(34.47±8.19)%和(15.79±4.64)%,以CD8+ CTL组高;效靶比为40∶1时,CD8+ CTL对U937细胞株的杀伤率(66.36%)高于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41.97%)(P<0.05);而CD8- CTL对U937细胞株和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负载U937白血病细胞株抗原的成熟脐血DC可使脐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的CD8+ CTL;CD8+ CTL对U937白血病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强于CD8- CTL的作用;CD8+ CTL对U937白血病细胞株杀伤具有特异性.

  • γδT细胞在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刘敏;刘霆;孟文彤;朱焕玲;崔旭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A-PR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11例经骨髓涂片和活检确诊的A-PRCA患者,给予环胞菌素A和雷公藤多甙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和γδT细胞水平;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并置于含有10% FCS,PHA 10μg/ml,rIL-2 50 U/ml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周,然后用TCRγδ磁珠分选出γδT细胞,在体外与正常人骨髓共同培养,观察对红系、粒系集落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组外周血CD3+/CD8+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D4+/CD8+比例倒置(P<0.05);治疗前组患者γδT细胞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有效组CD3+/CD8+细胞数下降(P<0.05),CD4+/CD8+比值上升(P<0.01);γδ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从患者外周血分离的γδT细胞体外能抑制正常骨髓红系CFU-E和BFU-E生长,并随浓度的增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而在不同的浓度梯度下对粒系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增高,其在PRCA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体外分离培养的患者γδT细胞可抑制正常红系集落生长,对粒系集落生长影响不明显;环胞素A治疗A-PRCA有较好疗效.

  • 人源化CD25单克隆抗体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微;任汉云

    本研究探讨人源化重组CD25单克隆抗体(rhCD25MAb)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应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加或同时加rhCD25MAb或环孢菌素A(CsA)进行体外培养,或先用PHA刺激T细胞活化后再加入rhCD25MAb继续进行培养.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25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L-2R(sIL-2R)水平.结果显示:rhCD25MAb和CsA均能有效抑制PHA活化的T细胞的增殖,且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总体比较,CsA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强.虽然CsA和rhCD25MAb均能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sIL-2R的水平及CD25+/CD3+的比例,但rhCD25MAb的作用明显强于CsA.rhCD25MAb无论是在T细胞活化前还是活化后均能抑制T细胞表达CD25抗原和分泌sIL-2R.结论:rhCD25MAb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它能抑制T细胞活化及抑制活化的T细胞增殖,临床上它不仅可用于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还可用于预防aGVHD.

  • 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振宇;徐开林;潘秀英;孙海英;高飞;鹿群先;李德鹏;何徐彭

    本研究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并观察其在小鼠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应用亚克隆技术将多聚嘌呤通道(PPT)元件、泛醌启动子(PUB)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连接至pLO134载体,构建成pTK153载体.之后应用磷酸钙沉淀法将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包括包装质粒△NRF、转移质粒pTK153和包膜蛋白质粒VSV-G)共转染293T细胞,12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72小时收集病毒上清并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和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观察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慢病毒载体的三质粒系统转染293T细胞12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FACS分析转染效率为(63.04±7.24)%,病毒滴度测定为(3.09±0.61)×106U/ml.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GFP的表达,FACS分析转导效率为(37.98±6.26)%.结论:成功构建了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对小鼠T淋巴细胞有较高的感染效率.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胸腺输出功能与bcr-abl mRNA水平的关系

    作者:耿素霞;杜欣;翁建宇;陈少华;杨力建;李扬秋

    本研究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体内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的含量与bcr-abl mRNA水平的关系,进而明确CML患者的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测定对疾病预后判断的意义.实时定量PCR检测15例CML-CP患者外周血TREC含量及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水平,并追踪检测6例患者bcr-abl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在CML初发时患者外周血TREC含量与bcr-abl融合基因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随访2年后,TREC含量高的患者bcr-abl水平下降幅度更大,而在修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例患者中,移植前TREC含量相对较高者,移植1年后连续3次均检测不到bcr-abl,另1例则检测到低水平的bcr-abl.结论:CML患者胸腺输出功能较高者,可能对机体抵抗残留CML细胞有一定的帮助.

  • 氨磷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素霞;朱宏丽;卢学春;范辉;姚善谦;马健;杨清明;蔡力力;庄晓萌;杨洋

    本研究探讨氨磷汀(amifostine,AMF)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采用单用AMF或联合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12例MDS患者,其中8位高龄患者采用AMF联合rhEPO治疗,4例单用AMF治疗.治疗方案为AMF 0.4 g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休息2天,连续3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rhEPO6 000 U,皮下注射,1周3次.结果显示:12例MDS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均有改善,显效11例(91.7%),微效1例(8.3%),其中血红蛋白有效率为100%,白细胞有效率为75%,血小板有效率为58.3%.2例长期依靠输血的患者在氨磷汀治疗后输血间隔逐渐延长,输血量明显减少.AMF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但所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一种较有潜力的药物,对同时伴有多器官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其疗效随维持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

  • 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涓冬;潘祥林;尹哲;孙俊华;孔桂香;陈颖洁;姜翠英;窦爱霞;王志仑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改良的MAIPA法检测血浆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若患者的OD值大于正常OD值的均数+3倍标准差则为阳性.结果表明:MDS组总阳性率为16.67%(5/30),ITP组总阳性率为46.67%(14/3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部分MDS患者的糖蛋白特异性抗体为阳性,这表明部分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与免疫因素有关;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所致的血小板破坏在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这为MDS患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 维生素K2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作者:陈宝安;邵泽叶;夏国华;徐昕;丁家华;高冲;孙耘玉;高雪芝

    为了研究维生素K2(VK2)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株MUTZ-1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双染分析细胞凋亡率和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用RT-PCR技术检测抗凋亡基因bcl-2、survivin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用发光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细胞的凋亡率随着VK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并呈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S期和G2期细胞逐渐减少(P<0.05),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P<0.01),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并且在G0/G1期前出现明显的亚G1峰,即凋亡峰;抗凋亡基因bcl-2、survivin的表达随着VK2浓度的增高明显下调(P<0.05),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aspase-3的活性随着VK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VK2主要是通过激活caspase-3途径诱导MUTZ-1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抗凋亡基因bcl-2、survivin在细胞凋亡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张艳;江滨;黄晓军;师岩;何琦;党辉;邱镜滢;陆道培

    为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收集了68例临床病例并将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了24小时短期培养,用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8例MM患者的异常检出率为19.1%(13/68).异常克隆多与正常克隆呈嵌合形式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为非整倍体,以超二倍体和亚二倍体克隆常见.结构畸变可见t(11:14),累及1号染色体和多种标记染色体等.4例染色体具有高度复杂畸变的患者预后差.结论:MM的细胞遗传学多为复杂畸变,涉及多条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初诊或疾病进展时应做染色体检查,以评估预后.

  • 巢式MSP检测砷剂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系p16基因去甲基化及转录

    作者:傅海英;沈建箴;沈松菲;周华蓉

    本研究探讨用高灵敏度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及DNA克隆测序分析法检测三氧化二砷(As2O3)的去甲基化作用,并对其可能的去甲基化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巢式甲基特异性PCR法(nested-methylation specific PCR,n-MSP)、DNA克隆测序分析法检测As2O3作用前后U266细胞株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检测p16、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MT3A、DNMT3B基因mRNA的表达,以生长曲线、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检测As2O3对骨髓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法探讨As2O3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未处理组U266细胞基因组DNA的胞嘧啶保持不变,而经As2O3作用的U266细胞基因组DNA的胞嘧啶均已变为胸腺嘧啶,这说明U266细胞存在p16基因甲基化,As2O3作用后p16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现象被逆转;②未处理组细胞p16基因不表达,As2O3作用72小时后p16基因表达增强,0.5 μmol/L组、1.0 μmol/组和2.0 μmol/组p16基因表达阳性条带灰度值与β-肌动蛋白比值分别为(0.22±0.10)、(0.59±0.11)、(0.68±0.09),阳性对照灰度比值为(0.77±0.13),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未处理组相比,As2O3作用72小时后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④与对照组相比,3组不同浓度As2O3均能明显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G0-G1期细胞增加.结论:As2O3可能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和(或)直接对p16基因去甲基化,使p16基因表达上调,恢复其活性,从而实现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功能,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长.

  • 白血病患者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陈阿梅;郭晓明;闫文瑛;谢松梅;朱娜;王新党;旭日;刘庆平

    本研究检测白血病患者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KIR)基因的多态性,探讨KIR基因的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生的关联性.应用PCR-SSP技术对北方地区50例白血病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KIR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目前已知的18个KIR基因,在检测的全部个体中,3DL3,3DL2及2DL4出现频率均为100%,其余依次为3DP1、2DP1、2DL3、3DL1、2DL1、3DS1、2DL5、2DS4、2DS2、1D、2DS5、2DL2、2DS1、2DS3和3DP1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白血病患者的3DL和2DL1的基因频率(0.60)和(0.57)比对照组(1.00)显著降低(P<0.01).结论:KIR基因的多态性与白血病的易感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 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治疗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研究

    作者:姜义荣;赖应昌;陈小林;万得胜;陈万宁;祁妙华;刘春生;陈学良;马道新

    为了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对K562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转染入K562细胞,体外实验用MTT法观察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5-fluorocytosine/ganciclovir,5-FC/GCV)对K562/CDglyTK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体内实验时将K562/CDglyTK细胞和K56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使用GCV和5-FC后,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裸鼠的生存率.体外实验表明,GCV联合5-FC对K562/CDg-lyTK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K562细胞和K562/CDglyTK细胞后小鼠成瘤率无明显区别;使用5-FC/GCV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的肿瘤形成;经5-FC/GCV治疗后K562/CDglyTK组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裸鼠生存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双自杀基因在体内外对K56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 混合系白血病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伟红;陈成坚;汪明春;李长钢;游伟文;黄瑞宏;李明;陶小梅

    为了研究混合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率、融合基因类型及其临床意义,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MLL基因重排,对于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患者,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MLL基因重排形成的6种常见融合基因类型.结果表明:7例AL患者有MLL基因重排,发生率为11.67%,其中2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5(AML-M5),融合基因均为MLL/AF9;另5例为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其中2例融合基因为MLL/ENL,1例MLL/AF4,2例未扩增出融合基因产物.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检测AL MLL基因易位重排的快速、特异、灵敏的方法,巢式RT-PCR是检测MLL基因重排产生的融合基因类型的简便可行的方法;MLL基因重排的检测对急性白血病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急性白血病LR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分析

    作者:赵瑜;窦丽萍;王全顺;卢学春;楼方定;于力

    为了探讨LRP15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关系,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AL患者LR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用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这些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RP15基因在缓解与非缓解状态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分别为47.6%和16.7%,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分别为38.1%和72.2%.LRP15基因的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之间无相关(P=0.0087).结论:AL患者LRP15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不完全是导致LRP15基因表达沉默的原因.

  • 实时定量PCR检测46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mRNA的分子表达

    作者:主鸿鹄;刘艳荣;秦亚溱;李金兰;常艳;王亚哲;单福香;江滨;陆道培

    本研究探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PML/RARα mRNA的方法学,并对46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构建PML/RARα的bcr1型和bcr3型转录本以及内参照abl基因转录本的阳性标准品质粒;利用ABI Prism 7500型Q-PCR仪对46例初诊APL患者和40例非AP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PML/RARα mRNA定量结果以校正比值(NQ)表示,NQ=PML/RARα mRNA拷贝数/ABLmRNA拷贝数;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结果显示,Q-PCR结果的日间差和日内差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8%和0.88%.可重复敏感度为可以检测5 copies/100 ng RNA.40例非APL患者PML/RARα mRNA均为阴性.46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mRNA表达量NQ中位值为0.450(0.084-1.082).比较32例bcr1型和14例bcr3型两组患者的特征表明,PML/RARαmRNA NQ中位值分别为0.454(0.084-1.082)和0.386(0.151-0.848)(P>0.05).形态学诊断M3v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40%和48.96%(P<0.05);初诊时WBC中位数分别为2.15(0.2-59.6)和9.35(0.91-122.8)(P<0.05),而在性别、年龄、初诊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骨髓中APL细胞比例、DIC指标等方面无差异.流式细胞仪术检测时,CD45/SSC射门情况下,APL细胞群分布可以分为两类:高侧向角(L-SSC,粗颗粒)和非高侧向角(NL-SSC,细颗粒)两类.bcr1型患者中85.70%表现为L-SSC,而bcr3型患者中64.29%表现为NL-SSC.结论:建立的Q-PCR方法稳定可靠,敏感度高;bcr1型和bcr3型APL患者的PML/RARαmRNA表达量无差异,bcr3型APL患者中形态学M3v比例和WBC数比bcr1型患者高;PML/RARα不同转录本类型和免疫表型以及细胞形态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转染p15基因的K562细胞的作用

    作者:王玮;孙秉中;谢红;药立波

    本研究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和p15基因克隆联合作用对K562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的调控作用.用RT-PCR扩增p15基因,胶纯化回收后连接到T载体测序,确认序列正确后构建p15-pcDNA3.1载体,将p15-pcDNA3.1与空载体分别以脂质体转染入p15基因突变的K562细胞,经筛选得到G418抗性的K562细胞株;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P15蛋白的表达;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表明:从对照K562细胞中扩增的DNA片段,在第174-180位点有7个碱基缺失,这证实对照K562细胞中p15基因部位基因缺失.表达外源性P15蛋白的p15-pcDNA3.1-K562细胞株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K562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显示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p15-pcDNA3.1-K562细胞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上升,MTT法显示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细胞明显下降.结论:表达外源P15蛋白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对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促凋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鱼藤素对K562细胞nup98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秋玲;陈燕;陈卫华;何静

    本研究观察鱼藤素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核孔蛋白nup98表达的影响.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及RT-PCR法分析鱼藤素作用K562细胞后nup98蛋白及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鱼藤素能显著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与作用时间和鱼藤素浓度呈依赖关系;空白对照组K562细胞nup98蛋白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为34.22±1.63,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2.83±0.02,P<0.01),10 nmol/L鱼藤素即能显著抑制nup98蛋白的表达;10 nmol/L鱼藤素对nup98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显著,20、40、80、160 nmol/L鱼藤素能显著抑制nup98 mRNA的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鱼藤素可通过抑制核孔蛋白nup98的表达进一步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nup98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基因靶点.

    关键词: 鱼藤素 K562细胞 nup98
  • hMRE11在依托泊甙所致U937细胞DNA双链断裂后的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凌波;田蕾;黎纬明;李蕾;王利;邹萍

    MRE11在DNA损伤反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查明hMRE11与依托泊甙所致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 DNA双链断裂的关系.在依托泊甙(VP-16)处理U937细胞后,运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检测DNA双链断裂,采用RT-PCR技术检测MRE11的转录水平,借助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MRE11蛋白的分布改变,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表明:VP-16诱导U937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发生率与其剂量高度相关,从2μg/ml时的(13.0±2.3)%增至20μg/ml时的(32.0±4.3)%(P<0.01).但VP-16诱导U937细胞前后不同时间内hMRE11 mRNA水平未见变化(P>0.05).hMRE11蛋白丰富而均匀分布于核仁外的细胞核中,但经VP-16处理后则形成独立的核灶(nuclear focus),并且存在这种核灶的细胞数和细胞中的核灶数量随VP-16的剂量增加而增多.经100μg/ml VP-16处理(2小时)后8小时形成hMRE11蛋白灶的U937细胞数达到(61.54±3.6)%[对照组为(0.47±1.17)%,P<0.01],而且47.55±2.35%的U937细胞[对照组(21.95±2.91)%,P<0.05]停滞于S期,然后逐渐下降.结论:hMRE11蛋白核灶形成可能参与VP-16所致人单核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DNA损伤修复过程.

  • K562/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作者:宋艳秋;刘敏;李薇;王冠军

    本研究探讨人CML急性变的白血病细胞在NOD-SC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并研究其生长特性.首先将K562细胞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裸鼠,待皮下成瘤后取出局部瘤块,选取无坏死的瘤组织制成瘤细胞悬液,再腹腔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4周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晚期浸润肝、脾、骨髓等造血器官,白细胞上升到接种前的8-10倍,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20%-30%.腹腔局部出现瘤块,多位于腹腔内或大网膜,较少累及其他器官.结论:腹腔接种K562瘤细胞于全身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能建成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白血病在体内的演变过程,是进行新药疗效试验、生物导向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工具.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观察CD36在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唐华容;王法春;江云伟;费霞;蒋茜;许文林;林江

    本研究旨在探讨CD36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其在白血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采用CD45/SSC参数设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133例白血病细胞CD36及其它白血病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33例白血病中有29例患者(21.8%)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36,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26例患者(41.9%)白血病细胞表达CD36,54例淋系白血病未见CD36阳性的病例.M4、M5和M6中CD36的阳性率(8/10、12/12、3/3)明显高于M1(0/9)、M2(3/12)、M3(0/16),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1);CD36在M5b组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中位数89.6%)明显高于M5a组(中位数32.7%)(P=0.00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D36的表达与CD117呈负相关(r=-0.751,P=0.005),与HLA-DR、CD34不相关;在M4和M5b组中CD36与CD14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0,P=0.011);在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MLIL)中CD36阳性率为92.6%(25/27),CD14的阳性率为48.1%(13/2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1),在M5a中CD14未表达,在M5b中CD14表达为100%(5/5);CD117在M5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M5b(P=0.010);CD34在M5的阳性率较低(33.3%,4/12).结论:结合CD36与其它淋系及髓系抗原有助于淋巴系白血病、髓系白血病及其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其在单核细胞相关性白血病阳性率为92.6%(25/27),高于CD14(41.8%,13/27).

  • Survivin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GM-CSF对其影响的研究

    作者:吴耀辉;邹萍;刘芳;沈汉斌

    本研究旨在探讨凋亡存活蛋白survivin在白血病的原代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粒-巨噬细胞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其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37例白血病患者、10例正常成人骨髓和3种白血病细胞系(K562、HL-60、U937)中survivin的表达.以HL-60细胞为对象,加入合适浓度的GM-CSF,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加药前后surivin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37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5例表达survivin,阳性率为67.6%,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73.3%,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0.0%)(P<0.05).3种细胞系K562、HL-60和U937全部表达survivin.合适浓度的GM-CSF作用2天后,HL-60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mRNA水平升高了26%,蛋白水平升高了49%.结论:suvivin在白血病的原代细胞和细胞系中均有较高表达,而GM-CSF能显著提高HL-60细胞中survivin的水平.

  • 蟾蜍灵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Bcl-2和PKC的影响

    作者:田昕;王萍萍;刘云鹏;侯科佐;金波;罗颖;曲秀娟

    为了研究蟾蜍灵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Bcl-2表达与裂解和磷酸化的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PKC)活性与PKCs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分别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细胞染色法观察凋亡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凋亡DNA片段化,[γ-32P]同位素掺入法测定PKC活性,Western blot 分析Bcl-2及PKC蛋白表达.结果表明:①蟾蜍灵抑制HL-60细胞增殖,24、48及72小时的IC50分别为(25.8±2.1)、(8.0±1.2)及(2.3±0.3)nmol/L;②50 nmol/L蟾蜍灵作用24小时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③50 nmol/L蟾蜍灵处理HL-60细胞6-24小时,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并出现23 kD的裂解片段,磷酸化水平逐渐降低;④1-100 nmol/L蟾蜍灵分别作用30分钟,对PKC总活性无影响,但可促使PKCβⅡ膜转位.结论:蟾蜍灵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与Bcl-2表达降低、裂解及脱磷酸化有关.

  • 干扰素α-2b对HL-60细胞抑增殖与促凋亡的影响

    作者:于宏;孙立荣;庞秀英;李学荣;卢愿;宋爱琴

    为了研究干扰素α-2b(IFNα-2b)对HL-60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采用瑞氏染色观察HL-60细胞的形态变化,吖啶橙/溴化乙锭双染色观察细胞凋亡,通过CD13测定观察细胞膜抗原表达及成熟分化,MTT实验观察增殖活性.结果显示:加入IFN α-2b 48小时后,HL-60细胞凋亡率升高,增殖活性下降,而且随着IFN α-2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更加明显.CD13表达逐渐下降,细胞形态逐渐向成熟转化.结论:IFNα-2b能促进HL-60细胞凋亡、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成熟.

  • 尼莫地平对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机制影响的研究

    作者:孙立荣;高彬昌;庞秀英;卢愿;李学荣;宋爱琴

    为了研究尼莫地平对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DNA凋亡带,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自培养8小时起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典型的DNA梯形凋亡带.Bcl-2蛋白表达在各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Bax蛋白的表达则逐渐增加,Bcl-2/Bax比值逐渐下降,8小时就与对照组出现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及阿糖胞苷均能促进HL-60细胞凋亡,诱导其凋亡的机制与下调bcl-2及上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有关.尼莫地平能加强阿糖胞苷促进HL-60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协同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 干扰素-α对 U937细胞的促凋亡和抗增殖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范可;陈培红;袁春

    为了研究干扰素α对白血病细胞U937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及其机制,用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500 U/L、1 000 U/L、2 000 U/L、3 000 U/L、4 000 U/L)对U937细胞作用不同时间(0、12、24、36和48小时),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方法分析cyclin E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处理细胞后,U937细胞生长明显受抑,2 000 U/L干扰素α能引起细胞凋亡,凋亡率为25.28%-70.54%(P<0.01),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E mRNA表达降低;干扰素α对U937细胞的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干扰素α对U937细胞有明显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此结果将为干扰素-α在白血病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

  • 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对HL-6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作者:高丽;李玉英;张政;王转花;王宏伟;张丽;朱镭

    为了研究基因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抗癌作用机理,用不同浓度的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体外作用于HL-60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其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用DNA凝胶电泳法检测HL-60细胞的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抑制剂作用于HL-60细胞后引起的凋亡现象.结果表明: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对HL-60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对HL-60细胞生长抑制愈加明显,而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无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该蛋白作用后HL-60细胞核的形态呈现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HL-60细胞经100μg/ml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用后,凋亡率达到52%;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细胞DNA呈梯状降解.结论: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增长,并诱导细胞凋亡,这为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应用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依据,也为重组基因工程植物蛋白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 人巨细胞病毒体外感染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

    作者:李晓峰;王清文;何政贤;陈虹;陈美莲;陈健良;杨默

    本研究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体外感染是否可引起早幼粒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诱导其凋亡,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hCMV AD169株体外感染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用PCR检测hCMV DNA,用形态学观察、DNA片段化检测及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hCMV AD169株在体外能明显抑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长,抑制程度与病毒感染滴度呈剂量依赖关系;PCR检测发现病毒感染组HL-60细胞中有hCMV IEA的表达;形态学观察和DNA片段化检测证实了细胞凋亡的存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L-60细胞凋亡率随培养液中病毒浓度的加大和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二者呈依赖关系.结论:hCMV AD169株在体外可直接感染HL-60细胞;hCMV AD169株在体外感染HL-60细胞后,可抑制HL-60细胞的分化和增殖;hCMV AD169株体外感染HL-60细胞后可诱导其凋亡,且凋亡率与病毒剂量及作用时间呈依赖性关系.

  • 存活蛋白和P63蛋白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和增殖的作用

    作者:左学兰;周颖;周新;刘小红;张克俭;杨华强;孟娟

    本研究探讨存活蛋白(Survivin)和P63蛋白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相互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43例B-NHL和10例反应性增殖淋巴组织(RHL)中的survivin和P63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水平.结果表明:survivin和P63在43例B-NHL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9.8%(30/43)和82.7%(36/43),survivin和P63在10例RHL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1/10)和40%(4/10),survivin在侵袭性B-NHL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惰性B-NHL(83.3%vs 46.2%,P<0.01),P63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urvivin阳性表达与凋亡指数(AI)和增殖指数(PI)呈正相关(r=0.429,P<0.01;r=0.348,P<0.01),P63蛋白阳性表达与AI和PI呈正相关(r=0.451,P<0.01;r=0.369,P<0.05),B-NHL的AI和PI呈显著正相关(r=0.598,P<0.001).结论:survivin可能参与了B-NHL的凋亡和增殖调控机制,P63作为癌基因参与B-NHL发生,二者可能共同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

  • 低剂量辐射后小鼠血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李薇;张一琼;王冠军;王杰;张学敏

    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低剂量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机制,筛选与低剂量辐射作用机制相关的蛋白质,为低剂量辐射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低剂量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外周血血清与假照射组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照射后,与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新出现的蛋白点有4个,表达上调的蛋白点有13个,表达下调的蛋白点有6个,消失的蛋白点有3个.某些蛋白的表达在照射组不同时间点呈现动态的变化规律,经质谱鉴定发现雌激素受体在照射组表达下调,维生素D结合蛋白及载脂蛋白等在照射组表达上调.结论:低剂量辐射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并发现了一些与低剂量辐射作用机制相关的蛋白质.

  •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的研究

    作者:李津金;陈宝安;黄成垠;李翠萍;史广耀;肖建宇;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宋慧慧;仲悦娇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时、24小时后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血小板输注前的(103.7±11.3)秒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小时、24小时的(60.0±9.7)秒、(68.5±9.8)秒,(P<0.01),而正常对照的APCT为(42.0±3.4)秒;按照CCI和PPR的判断标准(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CCI分别为<7500和<5000,PPR分别为<30%和20%为输注无效),有2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其输注1小时、24小时的CCI值分别为7415、2966和6913、4988,PPR值分别为28.0%、11.2%和25.2%、14.1%.1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CCI值均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2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输注1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有效,24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 靶向肝脾巨噬细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研究

    作者:谭忠华;李培勇;朱以华;季筱雯;吴振宇

    本研究制备兔抗鼠血小板血清以建立SD大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使用明胶微粒装载二氯亚甲基二膦酸(Cl2MDP),并将药物导向模型的肝脾巨噬细胞内以杀伤巨噬细胞或降低其免疫活性,以期达到治疗ITP的目的.每24小时重复注射1次抗血小板血清150μl,所建立的SD大鼠的ITP模型中,血小板计数于实验期间能维持在低于50×109/L的病理水平.用Cl2MDP-明胶微粒进行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MTT试验及模型的实验性治疗,以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结果表明:Cl2MDP-明胶微粒呈剂量依赖关系抑制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的增殖并可迅速、有效地升高模型鼠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达180×109/L水平,并能维持血小板计数在生理范围内而不下降.此外,预先注射Cl2MDP-明胶微粒的SD大鼠可避免抗血小板血清引起的血小板计数降低.结论:Cl2MDP-明胶微粒静脉注射可以有效地提高SD大鼠ITP模型的血小板数量,达到避免发生出血的安全水平.这种靶向巨噬细胞的药物输送技术为ITP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卢兴国;童杰峰;张强;张茂;沈汉超;张佩利;曹越兰;徐根波;龚旭波

    为了探讨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PTM)检测的临床价值,用ELISA法测定979例患者的PTM,并选择6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对照组PTM水平为20.40±7.72 μg/L,无性别和年龄差异.在疾病组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肾功能衰竭(CRF)组PTM水平高于无CRF组,败血症组PTM水平高于非败血症组,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组PTM水平高于无MOF组(P<0.01);以>70、>50和>40 μg/L为标准,分别预示CRF、败血症和MOF的灵敏度为85.7%、86.6%和77.8%,特异性为82.4%、89.5%和77.3%,阳性预示值为77.8%、76.5%和73.7%.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尿蛋白阳性组PTM水平高于阴性组;糖尿病并发症组的PTM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并发微血管病变组的PTM水平高于大血管病变组(P均<0.01);以PTM高于正常上限值(>35.54 μg/L)为标准,预示SLE尿蛋白阳性临床肾损害、糖尿病并发症和微血管病变的灵敏度为77.8%、53.4%和71.2%,特异性为92.3%、97.1%和97.1%,阳性预示值为93.3%、98.6%和97.9%.急性白血病(A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初诊时PTM升高,两病并发肾衰时极度升高(P<0.01).动态检测多发伤、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AL和MM化疗前后、癌症术前后PTM水平与病情变化相关.以微血管病变为主要疾病的PTM水平高于大血管病变疾病(P<0.01),以高于正常上限值为标准,微血管病变疾病的灵敏度为77.7%、特异性71.2%,阳性预示值75.6%.结论:PTM水平是评估微血管病变疾病的良好指标,也是预警或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其演变或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 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分子检测及血液学分析

    作者:蔡永林;郑裕明;汤敏中;李军;李少文

    本研究对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进行分子检测及血液学表型分析,以了解其检出情况及基因分布状况.采用单管多重gap-PCR技术检测3种常见的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采用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法检测β-珠蛋白基因17个位点的18种突变;进行血细胞常规分析.结果表明:81例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中有15例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占18.52%.共有9种基因型,包括6例(7.41%)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携带α-地中海贫血-1基因(--SEA/αα);8例(9.88%)携带α-地中海贫血-2基因,其中6例(7.41%)为右侧缺失型(-α3.7/αα),2例(2.47%)为左侧缺失型(-α4.2/αα);1例(1.23%)携带缺失型HbH基因(--SEA/-α3.7).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各项红细胞参数与单纯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梧州市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发生率很高,而血液学指标缺乏特异性.采用gap-PCR作为临床上地中海贫血筛查的一线方法,可以有效减少β-地中海贫血复合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漏检的可能,对遗传咨询和准确进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Ⅱ类抗原反式激活因子与HLA-DR抗原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徐开林;李慧;潘秀英;李振宇;鹿群先;张颖;主鸿鹄;杜冰;曾令宇

    本研究探讨Ⅱ类抗原反式激活因子(CⅡT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时相的关系和差异,及STAT1-α反义寡核苷酸(STAT1-αAS)对CⅡTA和HLA-DR的抑制作用.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给予不同剂量干扰素-γ(IFN-γ)后,用RT-pCR法检测CⅡTA mRNA,Western blot分析HLA-DR抗原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STAT1-αAS和STAT1-α寡核苷酸有义链(STAT1-α S),再次检测CⅡTA mRNA和HLA-DR的表达.结果表明:CⅡTA mRNA在IFN-γ作用后5小时开始表达,14小时达峰值;HLA-DR在28小时后可被检测出,52小时达高峰.5、10和20 μmol/L STAT1-αAS作用于细胞后,CⅡTA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S组明显高于AS处理组(P<0.01),S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HLA-DR的表达可被STAT1-α AS抑制,AS组仅为对照组的64.3%(P<0.01),S组与对照组间仍无差异;STAT1-αAS作用后,HLA-DR变化同CⅡTA.结论:CⅡTA mRNA表达与HLA-DR表达呈正相关且早于后者;STAT1-α AS可特异性抑制CⅡTA和HLA-DR的表达,并能预防T淋巴细胞激活,CⅡTA在移植免疫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贫血Ⅰ型的超微结构特征

    作者:茹永新;竺晓凡;赵轼轩;刘津华;钟舒

    本研究探讨Ⅰ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不良性贫血(CDA-Ⅰ型)的超微病理特点和电镜诊断要点.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2例儿童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2例CDA-Ⅰ型患者骨髓幼红细胞比例增加,各阶段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巨幼样变;原红细胞核不规则,早幼或中幼红细胞可见奶酪核,约半数晚幼红细胞有核溶解和破碎现象,晚幼红细胞核损伤有时伴胞质溶解,细胞间染色质桥少见;各阶段红细胞核膜和内质网同时出现不同程度溶解.结论:CDA-Ⅰ型的主要超微结构特点为幼红细胞巨幼样增生,其次是中幼阶段核膜损伤和晚幼阶段的核溶解和核碎裂,生物膜系统广泛破坏是CDA-Ⅰ型主病理机制.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段丽敏;李建勇;潘金兰;仇海荣;张苏江;吴亚芳;徐卫;薛永权

    为了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并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PV中8三体和9三体的价值,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技术检测50例初诊PV患者,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PV患者中的8三体和9三体,并以8名正常人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结果表明:50例PV患者中CC检出3例核型异常,1例为8三体,1例为Y染色体缺失,1例为11号染色体倒位.FISH检测2例为8三体,1例与CC检测结果一致.CC未检出9三体,FISH检出1例9三体.结论:PV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偏低,其中8三体和9三体发生率略低于国外报道,可能与样本的选择及数量的大小有关;间期FISH技术对检测三体有重要价值,是CC的重要补充.

  • NKG2D及其配体RAE-1、H60在移植物抗肿瘤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峰;陈强;叶韵斌;范南峰;陈明水;李洁羽;陈慧菁;陈淑萍;周智锋

    为探讨NKG2D及其配体RAE-1、H60在单倍体相合(haploidenncal)造血干细胞移植介导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以皮下接种H22细胞的BABL/c×C57BL/6杂交F1代(CB6F1)小鼠为受鼠,以C57BL/6小鼠的骨髓+脾细胞为供者细胞,分别用抗CD90.2、NK1.1和NKG2D单克隆抗体清除供者T细胞、NK细胞和封闭NKG2D受体,进行单倍体相合细胞移植,观察移植后的抗肿瘤效应,并以半定量RT-PCR法检测移植后小鼠肿瘤组织RAE-1、H6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清除供者T细胞、NK细胞和封闭NKG2D的移植均导致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的下降,MHC单倍体相合细胞移植后肿瘤细胞RAE-1、H60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结论:NKG2D及其配体RAE-1、H60在移植物抗肿瘤效应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 G-CSF的不同方案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丹红;郭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张石;艾辉胜

    为了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佳动员方案,对HLA完全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者rhG-CSF 10μg/(kg·d)的动员方案组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供者rhG-CSF 5μg/(kg·d)的动员方案组(P<0.05).供者rhG-CSF 10μg/(kg·d)的动员方案在第4天或第5天采集时所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别.供者不同rhG-CSF动员剂量及采集时间所获得的CD3+、CD4+、CD8+细胞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别.结论:供者10μg/(kg·d)的动员效果明显优于供者5μg/(kg·d)的动员效果.供者10μg/(kg·d)的动员方案在第4天或第5天采集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第4天采集可缩短动员天数,降低费用,因此对供者采用10μg/(kg·d)动员方案时在第4天采集单个核细胞效果更好.

  • rhG-CSF对单核细胞鞘氨醇激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文荣;王立生;段海峰;高春记;鲁茁壮;王华;达万明

    本研究旨在了解rhG-CSF对单核细胞鞘氨醇激酶(SphK)活性的影响.应用黏附法分离献血员和rhG-CSF动员第5天供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核细胞富集效率,应用RT-PCR检测两种来源单核细胞G-CSF受体和SphK的表达情况,并应用γ-32P-ATP掺入法测定rhG-CSF处理的单核细胞胞浆SphK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献血员和rhG-CSF动员后供者的单核细胞均表达G-CSF受体和SphK;rhG-CSF处理献血员单核细胞对细胞SphK活性无明显影响;rhG-CSF处理供者动员后单核细胞使SphK活性增加(39.6-87.2)%(P<0.05),且呈与剂量无明显关系的瞬时效应.结论:rhG-CSF能增加rhG-CSF动员后单核细胞的SphK活性.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HLA配型部分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张晓辉;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陆道培

    为了研究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在HLA配型部分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将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骨髓移植部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方案并应用ATG,其中AML 5例、CML 6例、ALL 3例、AA 1例.给15例修稿HLA部分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静脉滴注ATG,剂量为10 mg/kg,分4天给药,用ELISA Fc法检测ATG血药浓度,用3P97程序根据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ATG为超长半衰期药物,剂量2.5 mg/d连续应用4天,血药浓度随之升高,移植前5天血药浓度上升到44.8%.根据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该值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的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 3 415.9±216.2 mg/(L·d);Cmax136.0±10.31 mg/L,ATG的达峰时间(Tmax)为4.8±0.7天;t1/2为29.7±2.60天;ATG表观分布容积的平均值为0.12±0.02 L/kg;CL(s)为0.002927 L/d,ATG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至少维持90天.在给药期间患者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结论:含总剂量10 mg ATG预处理方案,临床有效,患者安全耐受,适宜用于HLA部分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ATG在机体的药代动力学无种族差异性.

  • 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朱晶;宋艳秋;李薇;王冠军

    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RT-PCR检测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U937和骨髓LTC-IC VEGF mRNA、VEGF-R1(FLT-1)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细胞VEGF和VEGF-R1(FLT-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将sFLT-1加入K562、HL-60白血病细胞株和骨髓LTC-IC培养体系中,应用MTT法计算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U937和骨髓LTC-IC均表达VEGF,以K562表达VEGF量高.K562和HL-60细胞株还表达FLT-1,U937细胞和骨髓LTC-IC表达的FLT-1表达量很低.sFLT-1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HL-60的生长,并且随着sFLT-1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率增加,以用药后48小时抑制作用明显.结论:sFLT-1能够抑制某些白血病细胞株的生长,其抑制效应随用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sFLT-1对正常骨髓细胞增殖无影响.

    关键词: VEGF flt-1 白血病细胞
  •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内皮细胞有免疫调控作用

    作者:江小霞;陈劲松;苏永锋;廖灿;刘兵;毛宁

    为了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诱导而来的内皮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将人骨髓MSC在体外经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和检测细胞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观察其免疫调控能力.结果表明:MSC在向内皮细胞分化的体系中生长迅速,诱导后的细胞经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能在Matrigel上形成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细胞表面标记无明显改变,即CD73、CD105、HLA-ABC仍阳性,CD34、CD80、CD86、HLA-DR、CD31仍为阴性.由MSC诱导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随内皮细胞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强.结论:由骨髓MSC来源的内皮细胞对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

  • 三七总皂甙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

    作者:郑培浩;杨平地;沈建良;黄友章

    为了研究三七总皂甙(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内皮细胞的影响,采用含三七总皂甙的DMEM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UEA-1、功能标志vWF及CD31的变化.结果显示:250 mg/L tPNS组诱导所得的贴壁细胞数及结合UEA-1的阳性率均多于其它浓度的三七总皂甙组(P<0.05).50 ng/ml VEGF+250 mg/L tPNS组表达CD31和结合UEA-1阳性的贴壁细胞数与50 ng/ml VEGF组相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中药三七总皂甙可以诱导脐血部分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合用三七总皂甙和VEGF无协同诱导作用.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