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CASP8AP2基因表达调控、功能与临床价值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刚;吴敏媛;贾弘禔

    我们系统总结了有关CASP8AP2基因的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预后价值的研究报告.现有研究显示,CASP8AP2基因的表达受到同源盒蛋白和DNA甲基化的调控,miRNA-210能够使其表达沉默.CASP8AP2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FAS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TNFα介导的NF-KB活化、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组成Cajal体和组蛋白位点体、复制依赖性组蛋白的转录和前体mRNA的3'端加工成熟、调控细胞周期S期进展,还能作为转录因子c-Myb、p73的辅助激活因子参与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同时,CASP8AP2基因低表达与儿童ALL的复发相关;在儿童T-ALL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CASP8AP2基因的缺失较为常见,与患儿的较差预后相关.另外,在CASP8AP2基因序列中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可能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发生有关.结论:CASP8AP2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基因表达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CASP8AP2基因还是一个有价值的预后标志物,部分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病相关.

  • iPS细胞技术在血液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作者:周丽霞;叶洁瑜;连祺周;杨默

    Takahashi小组采用导入基因的方式,首次将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成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称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而且因来源于机体本身而无免疫排斥,同时也无伦理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研究前景和应用潜能,有可能为血液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患者体细胞来源的iPS细胞,可用于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用于开发和筛选新的治疗药物;从体外培养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用来诱导产生红细胞和血小板,因而是一种潜在的血细胞来源.本综述总结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建立的方法及其在血液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调节性T细胞体外扩增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闫莉;邵宗鸿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建立和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若干实验模型已证明它可以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维持同种异体移植耐受并预防过敏性疾病.限制其临床应用的原因与它明确的细胞表型和外周血中有限的数量有关,即占CI4+T细胞的百分比不超过5%-10%.近年来,利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吸收柱技术的Treg分选方法提供了克服这些障碍的途径,并开启了Treg临床应用的大门.本综述突出Treg的特点,描述细胞分选和体外扩增技术的当前信息,并概述近几年开展的过继转移实验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可以预见,Treg的过继转移将会称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免疫抑制治疗.

  •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二级预防

    作者:刘明娟;黄文荣;于力

    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真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进一步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真菌感染复燃率高、预后差.真菌的二级预防可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复燃.给予有效的二级预防,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不影响化疗继续进行,也不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绝对禁忌症.已经证明广谱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粒细胞缺乏和免疫抑制状态下预防真菌感染复燃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就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二级抗真菌预防的现状作一综述.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的预后意义

    作者:林洁;朱宏丽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成人AML的半数以上,其治疗缓解率低、生存时间短,预后非常差.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遗传学在AML中的重要意义,根据细胞遗传学可以对白血病进行诊断分型、预后分层和治疗指导,但目前关于细胞遗传学对老年AML的预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细胞遗传学在老年AML中的预后意义做一综述.

  •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丹丹;窦立萍;李永辉;于力

    t(8;21) (q22;q22)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其易位产生AML1-ETO融合蛋白.t(8;21)AML是一类异质性很大的疾病,复发难治的原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其临床研究和发病机制的探索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目前临床试验研究和两项正在招募入组的t(8;21)AML临床研究;归纳了有关基础治疗的研究,如表观遗传学、JAK/STAT信号通路、糖皮质激素、中药和干扰素.随着发病机制相关实验证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需向临床转化,为难治复发的t(8;21)AM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CAR-T/NK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蕾;欧剑锋;白海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一种合成跨膜蛋白,通过抗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或相关性抗原来重新定向被修饰的细胞.CAR修饰的T/NK细胞,特别是CAR-T细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新手段,它赋予T/NK细胞靶向杀伤活性,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CAR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NK细胞的活化基序相结合,通过基因转导赋予T/NK细胞肿瘤靶向性、更强的杀伤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就CAR发展、CAR-T和CAR-NK细胞的比较、MM细胞的表面标记和CAR在MM中的应用及CAR-T/NK细胞的前景进行综述.

  • IKZF1基因与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温琦;吴美容;何颖芝;李玉华

    IKZF1基因位于染色体7p12上,其编码的Ikaros锌指蛋白是淋巴细胞发育过程重要调节因子.近年来发现,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之外,IKZF1基因的突变与其他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增殖、转移、预后相关,并且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复杂表型和易感性相关.本文对IKZF1基因及其编码的Ikaros锌指蛋白在不同恶性肿瘤(如ALL、卵巢癌、乳腺癌等)中与增殖、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现状和SLE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甲氧基雌二醇诱导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和P53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学亚;吴诗馨;郭熙哲;潘敬新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诱导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2-ME2对CEM细胞增殖的影响;DNA Ladder法检测2-ME2对CEM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2-ME2对CEM细胞P5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ME2能明显抑制CEM细胞增殖,作用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μmol/L;2 μmol/L 2-ME2作用CEM细胞24,48和72 h后,DNA Ladder法检测出DNA密度梯度片段;2μmol/L 2-ME2处理细胞24,48和72 h后,CEM细胞P53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并呈时间依赖关系.结论:2-ME2抗白血病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其机制与下调P53基因及蛋白表达有关.

  • GHA及新型联合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队列研究

    作者:马肖容;王瑾;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古流芳

    目的:本文探讨GHA(G-CSF+高三尖杉酯碱+小剂量阿糖胞苷)及GHAA和GHTA等新型联合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并探索其与共刺激分子B7.1的关系.方法:应用GHA标准预激化疗方案,即G-CSF 100 μg/(m2·d)皮下注射,d0-14;高三尖杉酯碱1.0 mg/(m2·d)静脉点滴,d 1-14;阿糖胞苷(Ara-C) 7.5-10 mg/(m2·d)皮下注射,q12h,d1-14,以及GHAA、GHTA等联合预激化疗(联合阿柔比星20 mg d 1-7或吡柔比星20 mg d 1-7)治疗74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4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和RAEBT),与常规化疗组(MA、TAE方案)56例比较,分别观察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①预激化疗组治疗难治性AML缓解率67.56%(CR率54.05%,PR率13.51%),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化疗组(P<0.05),其中AML-M2组、AML-M5组CR率(65.51%,61.90%)显著高于其它AML亚型(P<0.05),长持续缓解已4年,②治疗MDS缓解率60.87%(CR率45.65%,PR率15.22%),预激化疗组疗效也显著优于常规化疗组(P<0.05).③与GHA标准预激化疗相比,无论难治性AML还是MDS,新型联合预激化疗缓解率较高,其中AML缓解率为85.18%,MDS缓解率为81.2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平均持续时间7-14 d,重症感染发生率1%,无严重出血、消化道反应和心、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相关死亡率为零.预激化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与常规化疗组相比,Ⅲ/Ⅳ毒副作用明显减轻,安全性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AML和MDS以及不同类型B7.1表达阳性率差异较大,AML-M2组、AML-M5组明显高于其它AML组(P<0.05).同一病例B7.1表达与预激化疗疗效呈正相关,即化疗有效病例B7.1表达往往阳性,而B7.1表达阴性者的治疗几乎无效.结论:含有高三尖杉酯碱的GHA和GHAA、GHTA等联合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无严重毒副作用和治疗相关死亡率,尤其是新型GHAA和GHTA等新型联合预激化疗较传统GHA更优,是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肿瘤细胞上的共刺激分子B7.1表达可能与预激化疗疗效有关,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 miR-328通过C/EBPα表达上调抑制K562细胞增殖

    作者:曹锦霞;文锋;王浩;廖佩;李君君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28(microRNA-328)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细胞株K562增殖的影响及C/EBP α的介导作用.方法:构建miR-328靶向基因及抑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hsa-miR-328及hsa-miR-328-inhibitor,并分别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转染至K56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328、C/EBP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方法测定C/EBP α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本研究通过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hsa-miR-328、hsa-miR-328-inhibitor;将载体转染K562细胞,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荧光细胞,表明载体成功转入K562细胞,48 h和72 h后可见荧光细胞数逐渐增多.实时荧光定量RT-PCR证实miR-328在K562细胞中成功表达,而miR-328对细胞C/EBP α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328恢复C/EBP α蛋白表达;细胞活力检测提示miR-328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构建并转染miR-328基因至K562细胞,miR-328通过恢复C/EBP α的表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 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K562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作者:丁亦含;樊晓东;吴晶晶;邓之奎;卫彬;李玉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YM155处理K562细胞,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survivin、BCL-2及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BCL-2、caspase-3、PARP及LC-3的蛋白表达.结果:YM155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survivin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caspase-3、PARP、beclin1及LC-3的表达水平升高.YM155联合3-MA组的LC-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K562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低于YM155单用组.结论:YM155通过诱导凋亡和自噬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其自噬诱导效应与凋亡诱导效应有协同抗CML的作用.

  •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成脂影响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作用

    作者:王慧;刘四红;翟元梅;朱晓宇;章菁;万云;路伟;石军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研究处理后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方法: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成熟过程中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诱导后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应用rea1-time PCR检测成脂后关键基因PPARγ、C/EBPα、FABP4(ap2)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后的脂肪细胞分别与GFP+-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FP+-THP-1细胞的凋亡.收集诱导后脂肪细胞的上清,与肿瘤细胞基础培养液(RPMI 1640)以1∶1混合后培养肿瘤细胞,应用CCK8检测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加入1 μg/ml的阿糖胞苷,48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检测其化疗保护作用.结果:二甲双胍处理组OD值及成脂基因C/EBPα、FABP4表达较对照组低,而PPARγ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二甲双胍处理后的脂肪细胞共培养组白血病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脂肪细胞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对其有化疗保护作用,这些作用被二甲双胍降低.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并调节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增殖及化疗的保护作用.

  • 大黄素和叠氮胸苷对Egr-1 siRNA转染的KG-1a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原凌燕;陈彻;楚惠媛;刘玉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Egr-1基因KG-1a细胞转染后,大黄素联合AZT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电转法瞬时转染Egr-1 siRNA,细胞分为空白对照、非特异对照(转染非特异序列)和目的siR-NA(转染Egr-1 siRNA)3组.流式细胞术测定转染效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gr-1基因的表达水平.各组细胞经大黄素10 μmol/L或/和AZT 3200、1600 μmol/L作用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电转染Egr-1 siRNA转染效率可达59.21%以上,目的siRNA组与空白对照和非特异性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明显增加,Egr-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大黄素和AZT联合对空白对照和非特异性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抑制均呈现协同作用,联合作用指数(CI)均小于1,而对目的siRNA组细胞的CI大于1,增殖抑制作用与单用AZT相似(P>0.05).目的siRNA组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降低(P <0.001).结论:大黄素联合AZT协同抑制KG-1a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与Egr-1基因有关.

  • 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3年临床观察

    作者:王雅云;赵洪国;崔中光;李广伦;史雪;许宏;周扬;赵腾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12个月分别为92%、91%和90%.3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而12个月分别为86%、88%和69%.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而12个月分别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第二代TKI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可带来更快更深的缓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 JQ1诱导SUP-B15细胞凋亡的Notch1通路机制研究

    作者:王彦;马梁明;王晓珍;王涛

    目的:本研究观察布罗莫结构域抑制剂JQ1诱导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凋亡的Notch1通路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JQ1在不同时期处理SUP-B15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试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S2、Notch1、Hes1、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JQ1在0-4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能抑制SUP-B15细胞的生长,并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JQ1在1、2、4 μmol/L处理SUP-B15细胞48 h后,诱导细胞S期阻滞,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JQ1能够降低MIS2、Notch1、Hes1、BCR-ABL mRNA的表达.结论:JQ1可以有效抑制SUP-B15细胞生长增殖,而Notch1通路凋亡途径很可能是JQ1促进Ph+ ALL细胞凋亡的多途径之一.

  • 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对人CML 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诱导作用研究

    作者:平娟;申智慧;王保全;赵娜;李锐;李勉;庞晓斌;陈传波

    目的:探讨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对人慢性粒细胞K562细胞系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SELEX技术筛选人融合蛋白BCR-ABL核酸适体,合成aptmer-siRNA核酸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JEM-4000EX透射电镜下观察K562细胞形态结构改变,MTT法检测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细胞凋亡DNA断裂情况.结果:在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经200 μmol/L核酸复合物作用的K562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明显改变;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对K562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对K562细胞的IC50值为150 μmol/L,统计学分析证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在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作用K562细胞中可见明显DNA凋亡梯带.结论:aptamer-siRNA核酸复合物可显著诱导人K562细胞的凋亡,为治疗人慢性髓系白血病提供参考.

  • 一例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的顽固性胸腔积液

    作者:张泽川;乔建辉;艾辉胜

    目的:探讨使用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相关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1例49岁男性CML患者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该患者口服达沙替尼100 mg,1/日,3个月达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疗效满意,耐受性好,但在服药6月时出现胸闷症状,行胸部CT等检查提示双侧3级胸腔积液,考虑与达沙替尼治疗相关,予以停用并予以利尿、口服泼尼松及胸腔穿刺引流等治疗,5周后胸腔积液消失.停药73 d后患者再次服用达沙替尼3d,胸腔积液复现,予以再次停用并利尿处理,1周后胸腔积液消失,为此终止应用达沙替尼.在此段时间内复查,患者一直处于CMR状态.在第1次停药半年后改用伊马替尼300 mg/d治疗,耐受性好,目前已持续CMR 20个月.结论:在CML治疗过程中,应参考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胸腔积液是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副反应,需密切监测并尽早干预,患者对达沙替尼不耐受时换用其它TKI有可能使患者耐受并获长期满意疗效.

  • 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作者:江凤;王元元;陈子兴;陈苏宁;刘丹丹;梁建英;潘金兰;朱明清;丁文静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胞形态学表现为inv(16)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主要为CD13+、CD33+、CD34+、CD117+和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示存在伴有inv(16)的复杂异常,部分中期分裂相除inv(16)外可检测到t(9;22);CBFβ基因重排率高于BCR/ABL融合基因重排率;该病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3年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费城染色体作为inv(16)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较为罕见,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可能为其诊断提供依据,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能是其治疗有效方法之一.

  • MAC作为55岁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挽救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邢力;魏述宁;刘凯奇;林冬;魏辉;王迎;周春林;刘兵城;李巍

    目的:评价MAC方案作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5岁)挽救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3例应用MAC方案进行挽救性治疗的复发或诱导治疗未缓解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生存(OS),无复发生存(RFS)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加以分析,评价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采取MAC方案再诱导患者的CR率为51.5%,PR率为6.1%,总反应率(ORR)为57.6%.挽救治疗30 d内死亡率为9.1%,中位生存时间8.0个月(1.0-66.0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0.1个月(2.3-40.4个月).严重脏器功能损伤较少.结论:MAC方案作为老年AML的挽救性治疗方案,其疗效和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好.

  • 下调PPP2R5C表达对Jurkat细胞TAL1相关调控基因表达谱影响的初步分析

    作者:陈宇;刘思初;杨力建;陈少华;张涛;罗更新;李扬秋

    目的:前期研究显示,下调PPP2R5C表达能抑制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增殖.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RNA干扰下调PPP2R5C表达对Jurkat细胞中TAL1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利用核转染技术将PPP2R5 C-siRNA799转导Jurkat细胞,培养48 h后,提取细胞总RNA,纯化mRNA后逆转录制备目标序列,与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3'IVT杂交,以Affymetrix GeneChip Scanner 3000扫描仪扫描得到原始图像数据,并应用Gene spring GX 11.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结果:基因芯片分析的TAL1信号通路相关的26个基因全部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1个;明显上调表达的基因有GATA1、TCF4、XRCC6和TCF3,而明显下调表达的基因有SIN3A和RUNX1.结论:下调Jurkat细胞PPP2R5C基因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TAL1信号通路基因,从而抑制Jurkat细胞增殖.

  • 保存时间对去白悬浮红细胞上清中血小板相关生长因子蓄积的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研究

    作者:庄远;张婷;魏超;潘纪春;王淑芳;张爱群;汪德清

    目的:探讨保存时间对储存前去白红细胞(LR-pRBC)上清中血小板相关生长因子蓄积的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悬浮红细胞(pRBC)经200 ml红细胞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随后用四联袋等量分装.所有血袋置于2℃-6℃常规保存.于保存第0、14、21和35天各取1分装袋,以1 006 ×g离心10 min后留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蓄积浓度.体外培养HepG2肝癌肿瘤细胞贴壁后,加入保存第0天和35 d LR-pRBC上清,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应用MTT法测定上清吸光度,以反映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程度.结果:LR-pRBC上清中VEGF和PDGF浓度蓄积量随保存期延长进一步升高,VEGF在保存末期35 d时,浓度达900.16 (95% CI,552.26-1248.07) pg/ml,而0 d LR-pRBC上清中浓度为[611.84 (95% CI,356.45-867.23) pg/ml],其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PDGF在第0天LR-pRBC上清中的初始浓度为2.23 (95% CI,0-5.37) ng/L,35 d末其浓度蓄积达5.66(95% CI,-1.16-12.48) (P =0.073).LR-pRBC上清同HepG2细胞体外共孵育48 h后,保存35 d的LR-pRBC上清OD值为0.40(95% CI,0.38-0.42),明显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LR-pRBC中残留血小板经2℃-6℃储存后,激活、崩解、释放颗粒物质,造成PDGF和VEGF随保存期延长的进一步蓄积,从而导致保存期末的LR-pRBC上清促进肿瘤细胞体外增殖.

  •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征分析

    作者:李翠莹;李运明;黄菲;肖洁;徐弘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为降低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2006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相关抗体鉴定资料,统计分析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构成比及人群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共计36 287例,检出血型不规则抗体571例,阳性率1.574%(571/36 287);其中同种特异性抗体312例,阳性率为0.860%(312/36 287);自身抗体259例,阳性率为0.714%(259/36 287);同种特异性抗体以Rh系统抗体230例构成比高,占73.72% (230/312),阳性率为0.634%;Lewis系统36例,占11.54%(36/312),阳性率为0.099%;MNS系统34例,占10.89%(34/312),阳性率为0.094%;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284例,阳性率为0.78%;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有妊娠史、输血史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妊娠、输血史者(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对于女性和有妊娠史及输血史者具有重要意义.

  • 虾青素对红细胞氧化应激及胞膜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素玲;何路军;何天博;韩卫;王切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xanthin,ASTA)对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和对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液,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在B、C、D3组悬浮红细胞的MAP保存液内加入抗氧化剂ASTA,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10和20 μmol/L,A组作为对照组只加入ASTA的溶解液DMSO.悬浮红细胞于2℃-6℃冰箱内保存.于保存第7、14、28、42天,采用荧光酶标仪测定红细胞内活性氧族(ROS)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外过氧化氢(H2O2)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外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结果:在红细胞储存期间B、C、D组悬浮红细胞内ROS、MDA含量、细胞外FHb和H2O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保存第7天和14天时B、C、D组的MCV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保存第28天和42天时B、C、D组的MCV低于对照组.结论:ASTA可以降低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的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

  •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四项评价临床患者凝血功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冠伊;欧阳锡林;吴靖辉;王丽华;杨金华;谷立男;卢祝杰;赵淆孜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实验(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四项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两种方法在住院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9月重症监护科和消化内科共182例住院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凝血四项和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将TEG检测的各参数结果与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Kappa一致性分析和配对卡方检验;同时评价TEG与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对诊断出血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TEG检测的R时间与PT、APTT呈线性相关(P<0.01),TEG的K值、α-An-gle、MA值分别与Fib和Plt呈线性相关(P <0.001);TEG R时间与PT、APTT的Kappa值分别为0.038(P >0.05)、0.061 (P >0.05),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X2 =35.309(P <0.001)、X2=15.848(P <0.001);K值、α-Angle和MA值与Fib的Kappa值分别为0.323(P <0.001)、0.288(P <0.001)、0.427(P <0.001),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x2=1.091(P=0.296)、X2=1.361(P =0.243)、X2 =0.108(P =0.742);K值、α-Angle和MA与Plt的Kappa值为0.379(P <0.001)、0.208(P <0.001)、0.352(P <0.001),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X2 =37.5(P <0.001)、X2=37.23(P<0.001)、X2 =26.630(P <0.001);TEG和凝血四项对出血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均低于50%.结论:TEG与凝血四项之间显著相关但一致性弱,两种方法不能相互替代,两种方法诊断出血的灵敏度均较低,目前尚无法判断哪种方法能更好地反应患者的出血风险.

  • 中国人群MN血型中M、N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梁延连;苏宇清;吴凡;周丹;李大成;张印则

    目的:检测血型糖蛋白GPA相关基因GYPA中全部外显子与部分内含子碱基序列,探讨中国人群MN血型中M、N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随机选取国籍为中国人的无偿献血者225人份的血液样本,以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M、N血型表现型;自行设计引物,直接测序相关样本GYPA基因的exon-1~7全长碱基序列以及intron-1~7中部分碱基序列,根据序列中碱基的变异分析M、N基因的多态性.结果:M、N血型的基因定型与血清学检测结果一致;根据intron-1中-9位,exon-2中1、22、34、35、56位,intron-2中23位,intron-3中55位,intron-4中63位,intron-5中1373、1374、1375位,intron-6中55、189、190位和exon-7中712位等的变异,可以把M、N基因细分为M101、M102、M103、M201、M202、N101、N102、N103、N104、N201;同时,本研究发现在GYPA基因的intron-2中42、54位突变与59、60位间插入碱基T的变异;intron-3中-28、-29、-65、-102位等基因位点存在新的变异.结论:MN血型中M、N基因具有多态性,中国人群GPA相关基因GYPA的各外显子、部分内含子的结构特点揭示了中国人群的M、N血型基因的多态性,为临床输血、人类群体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

  • 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比较

    作者:杨红;刘建兴;周泽平;刘琳;张铀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作者:赵邢力;刘凯奇;林冬;魏辉;王迎;周春林;刘兵城;李巍;李承文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5例老年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FLT3,NPM1,C-Kit,CEBPα,DNMT3A)检测结果,分析染色体核型分布规律及基因突变发生率.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预后良好核型占16.6%,其中t(15;17)占3.90%,t(8;21)占10.73%,inv(16)/t(16;16)占1.95%;预后中等核型占72.2%,其中正常核型占57.86%;预后不良核型占11.20%,其中MLL/11 q23占1.95%,复杂核型占6.34%,单体核型占5.85%.基因突变分析显示,FLT3突变占12.57%,NPM1突变占22.06%,C-Kit突变占2.16%,CEBPα突变占14.71%,DNMT3A突变占15.71%.55-59岁患者与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相比,不良核型中复杂核型(1.09%对10.62%)(P=0.003)和单体核型发生率明显减低(2.17%对8.85%)(P=0.032);良好核型中t(8;21)(17.39%对5.31%)(P=0.008);inv(16)/t(16;16)(4.35%对0.00%)(P=0.045)发生率明显增高;基因突变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AML患者中55-59岁患者与60岁及以上患者相比,染色体核型分布有较大差异,基因突变发生率无明显区别.老年AML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分布特点对疾病的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Ki-67在CL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谭明芳;张正昊;余静静;曲建华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骨髓细胞Ki-67的表达,并探讨Ki-67的临床意义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已经确诊的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i-67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Zeta链相关蛋白-70(Zeta chain-associated protein,ZAP70)、CD38等相关指标,联合应用序列特异性探针RB1 (13q14)、ATM(11 q22.3)、P53(17p13.1)和着丝粒探针CSP12(+12)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细胞遗传学变化.结果:26例患者中15例(57.7%)Ki-67表达阳性,11例(42.3%)中Ki-67表达阴性,平均阳性表达率(10.86±7.36)%.Ki-67水平与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小板、ZAP70、ATM、β-2微球蛋白、+12、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V)、P53无相关性,与Rai分期(P=0.01,r=0.517)、CD38 (P =0.02,r =0.469)、13q14(P=0.021,r=-0.48)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i-67在CLL进展期的患者中检出率较高,Ki-67与Rai分期、CD38、13q14有相关性;Ki-67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指导治疗的指标.

  •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生长

    作者:鹿萍;王娅婕;郑亚伟;董芳;庞雅坤;程辉;袁卫平;程涛;郝莎

    背景: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是趋化因子CCL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炎性反应中中性粒细胞的渗出,同时在许多恶性血液肿瘤中扮演着危险因素的角色.目的:探讨MIP-1α对AM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MLL-AF9诱导的小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白血病发病进程及白血病干细胞比例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AML小鼠全骨髓和全脾脏细胞中MIP-1α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集落形成实验(CFC)和体外培养AML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的方法检测AML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小分子拮抗剂从治疗角度干预MIP-1α与其受体CCR1作用,检测阻断MIP-1α作用后对AML增殖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MIP-1α可以促进AML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阻断MIP-1α作用可抑制AML细胞增殖并延缓AML发病.结论:MIP-1α对于AML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AML潜在的治疗靶点.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拷贝数变异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家源;张丽;阮敏;刘晓明;郭晔;杨文钰;刘芳;刘天峰;戚本泉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ML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FAB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改变等.收集130例AML患儿和38例健康志愿儿童的骨髓或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多个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情况.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30例患儿中,超过10%的拷贝数变异涉及的染色体区段为2p24.3 (MYCN)、10q23 (PTEN)和13q14(RB1,MIR15A,DLEU);在49例(37.7%)患者中检测到基因探针的扩增和缺失,涉及改变的基因探针个数的中位数为4个.TP53探针发生缺失/扩增的患儿复发率高.各探针发生缺失/扩增对EFS、DFS及OS均无影响.12%的患儿存在基因组异常,用常规染色体核型的方法不能检出.结论:MLPA技术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检测的补充.TP53拷贝数异常的儿童AML患者易发生复发.

  •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叶丽;纪濛濛;孙自敏

    目的:检测初发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探讨其在AML疾病特征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标本FLT3基因突变.结果: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检出率为22.22%,发生FLT3-ITD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伴染色体正常核型10例(占83.3%),复杂异常核型2例(占16.7%).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的白细胞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突变者(P<0.05),但在性别、年龄、诱导化疗第1疗程CR率、生存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出现FLT3-TKD基因突变的患者与FLT3-TKD阴性AML患者相比,在初诊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第1疗程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在染色体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比例较高;FLT3-ITD突变的阳性组在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骨髓原始细胞数量方面明显高于该突变阴性组患者.

  • 7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分析

    作者:倪明;陈宝安;何君;丁家华;程坚;赵刚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转归.结果:诊断IFI患者共计17例,其中临床诊断者13例,拟诊4例.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2 d(9-1931 d).非感染组及感染组的非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2%、35.2%.根据单因素分析:配型、Ⅱ-Ⅳ度a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性别、原发病、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配型、Ⅱ-Ⅳ度a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IFI,感染前使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死亡.避免危险因素及回顾患IFI前30 d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可使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 MBL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诱导DC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

    作者:王明永;王凡平;翟晶晶;李俊鹏;张娜;李昊典;郭康;宋士军;于海川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能粘附塑料的单核细胞(MNC),应用常规方法体外诱导未成熟DC(imDC),然后在有或无C.albicans和不同浓度(1-20mg/L)天然人MBL条件下继续培养2d;用倒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以FACS分析DC的表型,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FACS分析MBL与C.albicans及imDC的结合,Westem blot分析IκBα磷酸化及p65/NF-κB细胞核移位.结果:ELISA检测发现,高浓度MBL(10-20 mg/L)能够下调C.albicans诱导人DC表面分子CD83和CD86表达,并抑制C.albicans诱导的TNF-α和IL-6分泌;FACS检测显示,MBL不仅能够与C.albicans结合而且能够与imDC结合;Western blot分析显示,MBL对C.albicans诱导的IκBα磷酸化及p65/NF-κB细胞核移位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MBL能够以配体结合形式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途径抑制C.albi-cans诱导的DC成熟及细胞因子分泌,提示MBL能够在C.albicans诱导的免疫反应中起调控作用.

  • 西达本胺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与DNA损伤反应的相关性

    作者:徐莉;唐海龙;龚雪;辛晓丽;董莹;高广勋;舒汨汨;陈协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DNA损伤反应(DD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M细胞系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靶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目标蛋白表达;应用ATM激酶特异性抑制剂KU-55933干扰DDR过程.结果:西达本胺对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24、48和72 h IC50值分别为9.6,6和2.8 μmol/L.西达本胺通过上调RPMI 8226细胞p21蛋白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西达本胺通过caspase-3依赖的途径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并上调DDR相关蛋白γH2AX和pATM的表达.采用ATM激酶抑制剂KU-55933预处理靶细胞,可下调西达本胺诱导的γH2AX和pATM蛋白表达升高,从而抑制DNA损伤反应,并逆转西达本胺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西达本胺诱导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涉及DNA损伤反应.

  • 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贾临瑛;张潜;方宁;陈龙;余丽梅;刘金伟;章涛

    目的:探究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的有效富集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集经G-CSF动员的4周龄SD大鼠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继而采用贴壁培养法获得成纤维样集落生长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CD90、CD44、CD29、CD45、CD11b和CD79a)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CD73、CD105、CD34和HLA-DR)分析富集的第2代PBMSC的表型特征,并对其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能力鉴定.结果:①原代培养6-7d可见明显的成纤维样细胞集落生长,至培养21 d细胞生长汇合度可达80%;传代细胞贴壁能力强,形态均一,呈梭形漩涡状生长;传代培养的PBMSC于培养次日即可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39.2 h.②富集的PBMSC高表达CD90、CD44、CD29、CD73及CD105,不表达CD45、CD11b、CD79a、CD34和HLA-DR.③PBMSC分别经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诱导分化培养21 d后,再分别经茜素红染色显示有大量钙化结节形成,阿利新蓝染色的胞浆内有大量糖胺聚糖形成,油红O染色细胞内有大量脂滴形成.结论:采用本研究方法可从大鼠外周血中分离富集到高纯度、高丰度的PBMSC,且其具备MSC的生长特点和表型特征,并具有中胚层多系分化能力.

  • TLR2和TLR4活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朱云霞;王兴兵;汪健;颜宗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和TLR4活化对人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供体BM-MSC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TLR2激动剂(PAM3 CSK4)和TLR4激动剂(LPS)活化人BM-MSC,收集培养上清,趋化实验测定BM-MSC培养上清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了解TLR2或(和)TLR4的活化对BM-MSC诱导CD34+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ELISA法定量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SDF-1的分泌水平.结果:人BM-MSC表面表达TLR2水平分别为(31.5±4.6)%和TLR4(85.6±6.7)%.与未加培养上清的空白组相比,对照组、LPS和/或PAM3 CSK4活化的MSC的培养上清对CD34+均有明显趋化作用(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未加激动剂的对照组(MSC上清组)相比,LPS组、PAM3CSK4组、LPS和PAM3CSK4联合刺激组的MSC培养上清诱导CD34+细胞的迁移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但LPS组、PAM3CSK4组、LPS和PAM3CSK4联合刺激组的培养上清中,SDF-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TLR2和/或TLR4的活化可显著增强骨髓BM-MSC诱导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但与趋化因子SDF-1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 TLR2 TLR4 MSC CD34+细胞 迁移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化膜微粒通路的初步探索

    作者:卫小娟;张红超;申征征;王芳;王燕;郭子宽;刘朝中

    目的:探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的可能途径.方法:将人骨髓MSC经低氧低营养诱导后收集上清,超速离心机分离提取MP,电子显微镜鉴定其形态及大小;流式细胞术检测MP表面标记物及磷脂酰丝氨酸(PS)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UVEC是否表达PS受体(PSR).将DiI标记的MP与HUVEC共孵育,体系中加入PSR封闭性抗体,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P的内化过程.结果:MSC在低氧低营养条件下诱导产生的膜微粒高表达PS,内皮细胞表面表达PSR.MP可快速进入内皮细胞,并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胞浆.抗体封闭内皮细胞PSR后,HUVEC内化MP的过程明显受抑,抑制率达80%以上.结论:MSC-MP表面的PS与HUVEC表面PSR的特异性结合,是MP内化的关键环节.

  • HGF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转染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加敏;冯非儿;王谦明;朱晓璐;王辰骢;裴博阳;张晓辉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探索HGF慢病毒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的方法.方法:应用PCR法从带有HGF基因的质粒上钓取目的基因,克隆到GV287载体中.将重组GV287-HGF载体质粒和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并转染ADSC.结果:HGF基因PCR产物电泳结果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GV287-HGF质粒PCR产物电泳结果正确,酶切后产物测序分析所得结果与目的基因序列一致,含有H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构建正确.通过ELISA法测得病毒滴度为5×108 TU/ml.HGF重组慢病毒转染ADSC的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值为50.结论:本研究构建表达人HGF的慢病毒载体并成功转染ADSC,为进一步研究过表达HGF的ADSC,治疗放射引起的骨髓及重要脏器损伤奠定基础.

  • 兔骨髓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张浩;廖伟雄;李冀;刘元林;张毅;朱恒;李众利

    目的:兔是再生医学领域应用为广泛的实验动物之一,但目前大规模培养兔间充质干细胞却面临着收获细胞数量少和纯净度低等难题.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培养骨髓栓而获得大量的具有更高增殖活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骨髓栓法采用被胶原酶消化过的骨髓栓进行培养,骨髓细胞法用骨髓细胞直接贴壁培养以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细胞的形态;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对获得的两种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并观察其分化能力;采用CCK-8法检测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以成纤维细胞集落单位形成实验检测其自我更新能力;分别对第1,2,3,4代收获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计数,比较两种方法收获的细胞数量.结果: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均为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表型分析发现,骨髓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CD45阳性造血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多向诱导分化实验结果显示,骨髓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CCK-8实验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单位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骨髓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和集落形成能力(P<0.05);细胞计数显示,骨髓栓法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骨髓细胞法(P<0.05).结论:骨髓栓培养法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纯净度和数量均优于以往的方法,相关发现将为开展再生医学研究提供帮助.

  • 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等联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李颖璐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等联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PTCL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并给予CHOP方案治疗;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院收治的PT℃L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并给予Hyper-CVAD方案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CR 6例,PR 4例,总有效率47.6%;观察组CR 15例,PR 7例,总有效率75.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患者心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平均PFS为26.106个月,显著性长于对照组的17.542个月.结论: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等联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中应用.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丛丛;刘彦琴

    目的:探讨血清25 (OH) D3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其与预后有无相关性和相关程度,对NHL的治疗及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84例NHL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25(OH)D3的水平.结果:血清25(OH)D3水平在NHL患者体内水平较低,且分布与正常组有差异,NHL患者的分期以及细胞来源对血清25(OH) D3水平的影响不大,而不同分组、不同起源部位以及有无骨髓浸润之间血清25(OH)D3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血清25(OH) D3水平可以单独或联合作为NHL的肿瘤负荷指标,并可辅助NHL预后的判断.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陈碧玲;赵哲;覃仕海;刘莉;谭庆玲

    目的:探析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GEMOX)方案治疗淋巴瘤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为今后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血液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经GEMOX方案化疗的64例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发生率以及近期生存情况.结果:B症状改善率86.36%;38例血浆LDH升高者化疗结束LDH水平均明显降低.化疗结束后64例患者客观有效率(ORR)为68.75%,临床有效率(CBR)为87.50%,不同IPI评分患者DRR和CBR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反应及消化道反应,但均较轻微,停药或者对症处理后减轻或者消失.中位PFS时间为10.5个月.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对于复发性、难治性淋巴瘤疗效显著,毒副作用低,可作为二线化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β-catenin和P-GSK-3β表达的变化

    作者:何金水;黄轶群;翁剑鸣;肖丽云;翁开枝;马旭东

    目的:通过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和P-GSK-3β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MC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β-catenin蛋白和P-GSK-3β蛋白在套细胞淋巴瘤和增生性淋巴结炎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套细胞淋巴瘤组的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为73.33%,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中的异常表达6.7%(P<0.05);P-GSK-3β在套细胞淋巴瘤组阳性率为66.67%,显著高于其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中的表达16.67%(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852,P<0.01).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存在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的异常高表达.

  • 41例Burkitt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丁洁;王立新;赵小利;王利军;李丹丹;姚雨石;于力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1例病理诊断为Burkitt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4.1∶1(33:8);中位年龄13岁(1-67岁);Ⅰ/Ⅱ期18例(43.9%),Ⅲ/Ⅳ期23例(56.1%);常见发病部位为头颈部(23例,56.1%)和腹部(17例,41.5%);合并中枢受累9例(22.0%),骨髓受累9例(22.0%),其中7例(17.1%)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EBV感染率18.8%(3/16例),HBV感染率29.9%(6/38例).化疗29例,总缓解率93.1%(27/29例),2年总生存率(OS)为83.3%(10/12例);13例患者使用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成人化疗方案,缓解率92.3%(12/13例),2年OS为66.7%(4/6例).结论:41例病例特点接近于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但中位发病年龄较小,受累部位以头颈部常见,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短疗程高强度化疗能够明显提高成人化疗方案的缓解率,相对地延长生存时间.

  • 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韦中玲;黄东平;苏贵平;汪兴洪;蒋艺枝;黄来全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为48岁;8例单侧乳腺受累,1例累及双侧乳腺;Ann arbor分期为ⅠE期2例,Ⅱ E期7例;所有患者均无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数0分6例,1分3例;生发中心(GCB)型2倒,非生发中心(non-GCB)型7例;伴双重打击(Double-Hit)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确诊,其中3例行空芯针活检,5例行包块切除术,1例行改良根治术明确诊断.1例行单纯乳腺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单侧乳腺切除术联合化疗;1例活检后放弃治疗;1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放疗;5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疗;9例中1例进行中枢预防PBDLBCL,其中一线化疗后6例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3例复发,5例死亡.结论:PBDL-BCL多发于女性,病理类型以non-GCB伴Double-Hit型为主;空芯针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PBL的诊断.治疗以R-CHOP或CHOP类方案化疗和(或)联合放疗为主,辅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PBL中枢复发.

  • 骨髓形态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淋巴瘤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作者:康慧媛;汪洋;金淑媛;李绵洋;潘玉玲;刘改霞;冯晓倩;王成彬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骨髓形态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检测对淋巴瘤(lymphoma)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确诊的47例淋巴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标本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多种TM水平,并进行临床参数分析.结果:血清TM特别是CEA、CA125、CA15-3、SF水平在淋巴瘤患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29,P=0.000,P=0.005,P=0.000).淋巴瘤患者组血清TM水平与其一般临床参数并不相关(P>0.05),而与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数(或淋巴瘤细胞)、B组症状、分期、IPI预后评分、骨髓是否浸润相关(P<0.05).淋巴瘤患者中在一般临床参数较均一的情况下,骨髓浸润组较未浸润组B组症状更易见(P=0.031),CA15-3及SF水平升高更多(P =0.002,P=0.000).结论:骨髓形态联合血清TM水平检测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对辅助判断淋巴瘤是否伴有骨髓浸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3例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董菲;陈渝萍;王继军;景红梅;克晓燕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3例原发骨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0(25-71)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100%),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DLBCL)(11/13,84.6%),另2例中1例为间变大细胞型和1例为B淋巴母细胞型.对13例患者均进行了化疗,近期疗效显示6例达完全缓解(46.2%),7例达部分缓解(53.8%);年龄、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病理分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12(3-72)个月,9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3(2-72)个月.结论:主要病理类型为DLBCL,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在治疗中的地位尚不能肯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甚为必要.

  • β-catenin特异性抑制剂XAV939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增殖抑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金水;黄轶群;翁剑鸣;肖丽云;翁开枝;马旭东

    目的:通过短发夹RNA (shRNA)干扰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使用β-catenin特异性抑制剂XAV939作用于套细胞淋巴瘤(MCL) Jeko-1细胞株,了解特异性抑制β-catenin活性对Jeko-1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构建β-catenin 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Jeko-1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干扰效果,用不同浓度XAV939处理MCL细胞株Jeko-1;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yclinD1、C-MYC、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shRNA转染48 h后,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Jeko-1细胞的β-catenin的mRNA、蛋白表达下降;无论使用shRNA或抑制剂处理,均可抑制Jeko-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凋亡相关蛋白BCL-2、CyclinD1、C-MYC的表达下降,而BAX、caspase-3表达上升.结论:特异性抑制β-catenin活性能有效地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复方皂矾丸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MVD、VEGF的影响

    作者:杨方方;王康玮;向琪;王顺清

    目的:本研究观察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我院76例确诊的CAA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采用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组2在组1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两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检测骨髓MVD和VEGF水平.20例正常骨髓蜡块作对照组.结果:CAA患者治疗前骨髓MVD、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两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2治愈率、缓解率(44.7%)较治疗组1(15.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治疗前骨髓MVD、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无差异,治疗组2治疗后骨髓MVD、VEGF表达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较治疗组1治疗后进一步升高.结论: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加雄激素治疗CAA能进一步提高骨髓MVD、VEGF水平,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 IL-21在ITP中的表达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其调控的研究

    作者:张茜;白海;王美亮;马慧;张新玲;王存邦;潘耀柱;蒽瑞;吴涛

    目的: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与IL-21表达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探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ITP的疗效是否与IL-21有关.方法:抽取26例初诊ITP患者及24例健康人的外周血1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IL-2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IL-21,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测定发现,ITP患者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IL-2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3.07% vs8.2%);ITP患者IL-21 mRNA(9.524±0.97)与健康对照组(3.701±0.60)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经HD-DEX治疗后IL-21 mRNA的比率值(5.87±1.2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ITP患者血清中IL-21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和HD-DEX治疗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IL-4在治疗后含量却上调,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1的表达异常参与了ITP发病过程,地塞米松对ITP的疗效与下调IL-21表达有关.

  • 血小板膜表面脱糖效应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作者:陶莉莉;汪嘉佳;潘莹;王会平;陶千山;曾庆曙;倪合宇;翟志敏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标记物——鸡冠刺桐凝集素(ECL)、蓖麻凝集素(RCA-1)的结合水平,并与ITP一线治疗疗效进行相关性比较.方法: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室温条件下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脱糖水平(ECL、RCA-1).结果: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一线治疗疗效不同的各组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脱糖的相关性分析提示二者呈负相关(P<0.01),即脱糖水平越高,一线治疗疗效越差.结论: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程度与一线治疗疗效相关,脱糖越显著的患者疗效越差,这间接提示了ITP患者血小板清除存在非FcR依赖途径,血小板脱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ITP患者的一线治疗效果,为难治性ITP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免疫抑制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近期疗效及长期生存情况随访研究

    作者:马肖容;杨楠;王瑾;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王剑利

    目的:评价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长期生存情况,探讨临床因素(年龄、分型、治疗前淋巴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2009年09月至2013年09月接受IST的39例SAA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有效率及所有患者达到有效的时间,长期随访并计算1年的生存率.用X2检验比较接受IST治疗者与未接受者的1年总生存率、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及血小板悬液量.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5个临床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39例SAA患者1个月的有效率为29.73%,3个月的有效率为70.27%,6个月的有效率为75.68%,1年的有效率为86.49%;所有患者达到有效的中位时间为61.5 d(10-344 d);接受IST治疗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92.31%,与未接受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第1年平均月红细胞输注量为1.04(0.13-2.78) ×400 ml/月,血小板1.38(0.17-5.10) ×200ml/月,与未接受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5个临床因素中,年龄、治疗前淋巴细胞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IST疗效有关(P<0.05).结论:接受IST治疗患者的1年有效率为86.49%,其长期生存情况优于未接受者,年龄、治疗前淋巴细胞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IST疗效有关.

  • 红细胞miRNA-451表达与慢性高原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卓亚;杨发满;刘冀;李蓉;李晓平;敬泽慧

    目的:了解红细胞miRNA-451表达水平与慢性高原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28例移居和12例世居慢性高原病患者及24例移居和22例世居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取外周血,提取红细胞总RNA,以RT-PCR方法检测miRNA-451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居高原病组红细胞miRNA-451表达高于移居对照组(P<0.05);世居高原病组红细胞miRNA-451表达高于世居对照组(P<0.05);移居对照组和世居对照组红细胞miRNA-45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高原病组血红蛋白水平与miRNA-45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01).结论:正常人红细胞内存在一定水平的miRNA-451表达,慢性高原病患者miRNA-451高于健康人群,提示miRNA-451可能在慢性高原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去甲基化的MDS细胞系和2例MDS患者的ID4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康慧媛;王新荣;高丽;王蔚;李绵洋;王莉莉;王成彬;于力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来源的细胞系MUTZ-1和2例MDS患者的ID4基因表达及去甲基化状态影响的临床意义,为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CR)及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方法检测MDS细胞系MUTZ1中ID4基因,及l例AA患者骨髓细胞及NBM细胞中的甲基化及表达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ID4基因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处理的MUTZ-1中的表达情况.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方法检测2例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前后ID4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ID4基因在MUTZ1中呈完全甲基化且表达极弱,在AA患者骨髓细胞和NBM细胞呈完全非甲基化且有较强表达.去甲基化处理MUTZ-1后,随着地西他滨浓度增强ID4基因的表达呈现逐渐增强的表现;BSP检测2例MDS患者表明,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后其ID4基因甲基化阳性频率均较初治时明显降低.结论:ID4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状态抑制了ID4表达,但这种抑制状态可以通过去甲基化药物处理而改变.ID4作为MDS抑癌基因,进一步提示其甲基化可以成为MDS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的指标.

  • 中国汉族人群UGT1A1基因非翻译区序列分析

    作者:孙顺昌;陈群蓉;陈曦;彭运生

    目的:对中国汉族人群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 A1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的5'和3'-非翻译区序列进行分析,寻找非翻译区的多态性变异.方法:收集220例健康汉族个体的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UGT1A1基因的5 '和3'-非翻译区,通过测序确定DNA序列.结果:在中国汉族人群中UGT1A1基因的5'非翻译区存在2个多态性位点:-64 (G/C)和TATAA盒区A(TA)6TAA/A(TA)7TAA;-64位G频率为98.4%,C频率为1.6%.TATAA盒中A(TA) 6TAA频率为93.4%,A(TA)7TAA频率为6.6%.3 '非翻译区也存在2个多态性位点:1813C/T和1941C/G,所有个体在1813和1941位点均呈纯合性,且1813C和1941C呈遗传共分离(单倍型频率为73.6%),1813T和1941G(单倍型频率为26.4%)呈遗传共分离.结论:中国汉族人群UGT1A1基因的3'-非翻译区1813和1941纯合多态性位点呈遗传共分离可能是基因组自然选择的结果,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国人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BRAF V600E突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程晓烨;李妍;周军;舒毅刚;李晓林;付斌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BRAF V600E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诊断的LCH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石蜡包埋的活检组织进行BRAFV600E的检测.全部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表达,部分病例同时采用HRM-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31例).结果:本研究组中LCH患者BRAF V600E总体突变率为58% (29/50),免疫组化法测定阳性率为56% (28/50);而HRM-Sanger测序法阳性率为54.8%(17/31).在14例基因检测阴性患者中2例突变蛋白检测阳性(2/14,14.3%);17例患者基因检测阳性中有1例患者突变蛋白检测呈阴性(1/17,5.9%);BRAFV600E突变与年龄、性别、临床分级及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性,突变患者与野生型患者的3年总体存活和无病存活时间也无统计学差别.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 V600E突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8%的中国人群LCH患者存在BRAF V600E突变,提示该病是一种克隆性疾病,但是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