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孔维霞;江小霞;毛宁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可从多类成体组织中分离的能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分化的成体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细胞的一个理想来源.它能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影响DC的活性.输入体内后,MSC可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且可迁移到受损组织,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受损细胞的存活.近年来MSC应用于对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治疗,很好的降低了GVHD发生率和进程.MSC的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应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MSC的免疫调节机制和MSC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

  • 氨磷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党艳辉;李薇;杨波;朱宏丽;黄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血液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本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危险因素包括放疗、化疗、苯及其他有机溶剂及免疫抑制剂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的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控制了肿瘤的发展,但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MDS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其发病年龄趋向于年轻化.虽然已有大量药物应用于MDS的治疗,但疗效并不乐观,氨磷汀做为泛细胞保护剂也应用于MDS的治疗中.本文就氨磷汀治疗MDS的机制作一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其所面临的问题.

  • 成人难治及复发ITP的个体化治疗及研究进展

    作者:黄玉;李薇;杨波;朱宏丽;党艳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成人常呈慢性病程,其中11%-35%可发展为难治性ITP.调查研究显示,ITP发病与基因多态性有关.目前对于难治/复发性ITP的治疗还没有定论,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治疗依赖于患者的治疗需要和对治疗的反应.本综述的目的旨在为目前参差不齐的治疗策略提供临床参考.本文论述了难治/复发性ITP的所有治疗方案,并着重论述了新的疗法,包括抗CD20单克隆抗体、血小板生成素样物质、TPO受体激动剂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我国泛细胞保护剂也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之,重要的是根据ITP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 NK/T细胞鼻型淋巴瘤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王昭

    NK/T细胞鼻型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L)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一个独立类型,较多见于亚洲东部以及南美地区,好发于成年男性,中位年龄50岁.ENKL多发生于结外,主要表现为面部中线结构的毁损性破坏,常见的部位是鼻和腭部,病程表现具有极高的侵袭性.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基本组织学改变是凝固性坏死和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肿瘤性淋巴样细胞散在或弥漫分布.瘤细胞表达NK细胞相关抗原如CD2、CD56、胞浆CD3e、CD16、CD43、CD94,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原位杂交检测大部分EBER呈阳性.病情易于复发且对治疗耐药,因此ENKL患者整体预后很差.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ENKL的治疗,但是佳治疗措施尚不肯定.早期患者多采用放疗后联合化疗;晚期ENKL预后很差,各种化疗方案治疗往往无效,以左旋门冬酰胺为基础的化疗可能是较有希望的新的解救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很差,需积极寻找不良预后相关因素.本文就ENK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微小RNA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海丰;杨仁池

    微小RNA(miRNA)是一种21-25 nt长的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可通过序列互补与信使RNA(mRNA)分子相结合从而降解或抑制靶基因的翻译.MicroRNA的主要功能是调控基因的表达,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及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对检测microRNA的表达和功能研究的常用检测技术进行简要的综述.

  • PPARγ及其配体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海雯;吴德沛

    近年来随着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在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深入,其作用机制及其配体的治疗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PPARγ因有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PPARγ的结构及组织分布、功能、其配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丽;李薇;刘念;庞磊;冯思霞;赵玲玲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CMPD)是一组骨髓增殖性的恶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等,其特征是一系或多系造血细胞的异常增生.除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与bcr-abl融合基因有关外,其他CMP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多种CMPD中存在较高的jak2基因突变率.本文就近年来jak2基因突变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临床特征及其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慢性病贫血铁调节蛋白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凤丹;周道斌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症因子状态会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肝细胞高表达hepeidin,导致慢性病贫血时的铁代谢紊乱.本文就铁调节蛋白及其与铁代谢及慢性贫血的关系进行综述.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邵青;沈定霞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清髓预处理、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IFI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侵袭性霉菌感染(invasive mould infection)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IFI早期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目前伏立康唑是确诊IFI的一线治疗用药,唑类或两性霉素B联合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也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有希望成为一项未来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作一综述.在IFI早期诊断方面讨论了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GM试验,G试验和PCR技术等;在IFI预防和治疗方面讨论了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优先治疗,确诊后治疗,联合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 人红细胞冻干后复水条件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麟凤;刘景汉;汪德清;欧阳锡林;庄远;车辑;李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复水条件时冻干红细胞回收率的影响,为冻干红细胞复水条件的优化提供实验依据.在一系列不同条件下,包括复水溶液、复水温度、复水阶段红细胞胞体积变化速率(即蒸汽预复水)等,对冻干红细胞进行复水,检测红细胞复水后回收率并检测冻干红细胞复水后各项理化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在复水液配方中以PBS为基液配制的10%(w/v)PVP40溶液效果较好.在复水温度方面,低于37℃时红细胞回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2℃比37℃略差,37℃下复水效果好.在加入复水液之前将样品放置在37℃的饱和蒸汽环境中预复水能提高红细胞回收率并使细胞体积和体积分布宽度更接近于新鲜细胞数值.复水后红细胞理化性质的检测显示,红细胞的变形性较常规保存的红细胞有所下降,但胞内ATP酶、G-6-PD酶、SOD和2,3-DPG的活性降低较少,酶活性回收率大于红细胞回收卒.结论:人红细胞冻干后佳的复水条件是:冻干红细胞在37℃的饱和蒸汽环境中预复水,复水液为PBS+10%PVP40,复水温度为37℃,但对冻干复水过程中的细胞膜的保护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表达活性研究

    作者:马兰;王晶;江滨;刘艳荣;张波;常乃柏;克晓燕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及CD3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分期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比较时,端粒长度有随分期增高而增长的趋势,两两间比较时Rai Ⅲ-Ⅳ期与Rai 0期、Ⅰ-Ⅱ期之间,Binet C期与A期、B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i 0期与Ⅰ-Ⅱ期之间、Binet A期与B期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AP 70阴性组和阳性组端粒长度近似,CD38阳性组较阴性组端粒长度有缩短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患者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Rai分期各期间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有1例CLL患者缓解期无端粒酶表达,复发期端粒酶表达升高,提示端粒酶表达可能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结论:端粒长度与Rai和Binet分期相关,晚期患者较早、中期患者端粒长度短;端粒酶表达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初诊和治疗后CLL患者端粒酶表达无差异,表达稳定,未见治疗对它的影响.

  • 凋亡抑制基因ave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耿素霞;杜欣;翁建宇;钟立业;郭荣;陆泽生;陈志红

    本研究旨在探讨AML患者凋亡抑制基因aven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为预后评估提供实验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9例初诊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aven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LDH水平、外周血和骨髓的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的关系,21名正常人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表明:69例初诊AML患者avan 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值为37.2(11.72-178.93)%,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aven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为28.81(10.81-50.98)%,AML患者ave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A(p=0.006).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5,P=0.039),以AML患者中位年龄(44岁)为界分为2组,年龄大于/等于44岁组aven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50.08%,(18.88-152.02)%]明显高于年龄小于44岁组[中位值32.41%,(11.72-178.93)%],(P=0.018).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Hb水平和FAB分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9,P=0.019;r=0.253,P=0.036).2个化疗疗程后ave mRNA表达水平低于中位值组的完全缓解率(25/30,83.33%)高于aven 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位值组(21/30,70%),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2).复发患者aven mRNA的表达水平与无复发者相比无明显升高(P=0.076).结论:初诊AML患者凋亡抑制基因ave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AML的发病有关,但尚未发现基因aven mRNA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的疗效和复发之间的关系.

  • 成人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大样本对比分析

    作者:刘旭平;竺晓凡;王建祥;秘营昌;邹尧;陈玉梅;李承文;代芸;秦爽;肖继刚;徐方运;贡金英;王四平;于成龙;范婧

    本研究对566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和58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细胞遗传学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FISH检测.结果表明: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aALL中异常核型占62.0%,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t(9;22)(q34;q11)、亚二倍体、超二倍体(47-50)、abn(6q)、abn(9p)、-7等,预后不良的占多数.cALL中异常核型占39.2%,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高超二倍体、亚二倍体、TEL/AMLI(+)、+8、超二倍体(47-50)、+21等,预后良好的占多数.其中异常核型、总亚二倍体、总超二倍体(47-50)、t(9;22)(q34;q11)、-7、abn(7q)、abn(14q32)、+Ph在aALL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ALL;cALL正常核型(N)、高超二倍体、+8、+21*2、TEL/AML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ALL.Ph(+)在aALL中的检出率为20.5%,伴有附加异常的占63.8%.Ph(+)aALL附加异常中+Ph、-7、i(9q+)、9p-、+8、+21、+x、6q-、abn(14q32)、+14出现的比例较高.Ph(+)在cALL中的检出率为4.4%,明显低于aALL(P=0.000),伴有附加异常的占42.3%,附加异常中abn(9p)、abn(7p)、-7、17p-、+21出现的比例较高.结论:本组病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几乎涉及到每一条染色体,复杂核型多见.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

  • 小发夹RNA对白血病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沈慧玲;许文林;袁伟;江云伟

    本研究观察小发夹RNA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构建的人fit-1基因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K562细胞,用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验证shRNA基因对K562细胞的转染;以RT-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flt-1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白血病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表明,flt-1基因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筛选2周获得阳性克隆;PCR检测证实shRNA基因整合入白血病细胞基因DNA;携有shRNA的flt-1基因能明显下调白血病细胞内flt-1基因mRNA表达水平;设计的2种不同flt-1shRNA序列能不同程度干扰flt-1基因和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两组阳性细胞中flt-1基因表达抑制率分别为46.1%和65.4%;flt-1 shRNA转染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后,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均较转染前明显下降;阳性细胞穿透人工重组基底膜的能力(4.3±1.2)%较对照组(12.7±1.9)%及(9.6±1.7)%明显降低(p<0.01).结论:VEGF受体flt-1特异性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高效转柒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效抑制flt-1基因的表达,并使白血病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减弱,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下降.这提示VEGF可能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调控MMP-2和MMP-9的方式,参与白血病细胞的转移.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研究

    作者:王晓娟;李娟;傅冰洁;郭林林;张佳华;黄士昂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克隆性疾病,在CML患者细胞水平由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使这2个抑癌基因的表达受损.为了探讨正常人和CML患者CD34+CD38-细胞水平JunB和CDH13(cadherin-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34+CD38-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5例正常人和8例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unB和CDH1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UNB和CDH13基因在正常人骨髓CD34+CD38-细胞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7.5%(7/8)和50%(4/8),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的相比明显降低(2-△CT 分别为1/5.21和1/10.63).结论:在C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都发生了高度的甲基化,它们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JunB和CDH1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CML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甲基化检测对CML的靶向治疗及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c-fes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丽;任金海;郭晓楠;张静楠;王颖;乔淑凯;林凤茹

    本研究观察了c-fes基因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分别检测121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fe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组c-fes基因相对表达量(48.017±57.170)×10-3高于正常对照组(0.152 4±0.398)×10-3(P<0.0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组c-fes基因相对表达量(0.047±0.068)×10-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178);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组c-fes基因相对表达量(21.605±24.818)×10-3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CML慢性期阳性率(80%)高于加速期(66.7%)和急变期(28.6%),AML患者中c-fes基因阳性率高的亚型是M2和M3,分别为80.77%、92.86%.初治AML(非M3)患者中,c-fes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CR率(81.08%)高于不表达患者(40.00%).结论:c-fes基因主要在髓系表达,在淋系中无表达或低表达;c-fes基因在髓系分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c-fes基因表达高的除M3外的AML患者CR率高,预后好.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50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跨系列表达方式

    作者:王兴兵;杜雯;夏亮;郑金娥;刘隽;贺艳丽;孙自敏;黄士昂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1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表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 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活性在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吴林;王昭;陈皙;王旖旎;王晶石

    本研究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准确、稳定的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方法,应用于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21例疑似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根据HLH-2004标准将疑似患者分为确诊组和排除组,将pEGFP-NI质粒转染人NK细胞的天然靶细胞K562,经过G418筛选后进一步单克隆,得到稳定、均一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EGFP-K562细胞,将EGFP-K562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按10:1的比例混合孵育2小时后,用碘化丙啶(PI)标记,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呈红、绿色荧光的细胞数,后计算NK细胞的杀伤效率;同时采用LDH释放法测定外周血NK细胞对单纯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EGFP-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健康人NK细胞杀伤率与病人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与传统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EGFP-K562细胞株作为靶细胞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无需预先染色和标记靶细胞,操作简便、省时、稳定、重复性高,可应广泛应用于获得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

  • 树突状细胞吞噬经光化学处理的异基因细胞后对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

    作者:郑德华;魏玉香;石炳毅;邹一平;杜国盛;朱志东;宋继勇;史迎昌;黎立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吞噬经PUVA(8-methoxypsoralen plus UVA irradiation,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照射的体外光化学治疗)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后对于同基因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IL-4和GM-CSF共同诱导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检测PUVA-SP的凋亡率.在体外将PUVA-SP或SP与受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者DC表面分子CD40、CD86、MHC-Ⅱ的影响.以CFSE标记PUVA-SP,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LEW大鼠DC吞噬DA大鼠PUVA-SP的情况.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检测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PUVA-SP DC)对LEW大鼠T细胞的刺激作用,同时检测MLR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IL-10、IL-2、IFN-γ的浓度.结果表明:PUVA处理能够在24小时内诱导62.87%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发生早期凋亡.LEW大鼠DC与DA大鼠PUVA-SP共培养后,可有效吞噬PUVASP.LEW大鼠DC与DA大鼠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以及CD8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45.6%和36.5%,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受者DC组27.7%、22.9%和13.0%(p<0.01);而DC与PUVA-SP混合培养后,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低的水平,分别为25.7%、21.0%和13.4%,与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DC相当(p>0.05),而远远低于LPS刺激后的成熟DC(82.3%、71.7%和63.2%)(p<0.01).DA大鼠SP共培养后的LEW大鼠DC可以刺激LEW大鼠T细胞显著增殖,刺激指数在加载DC数量为2×103、10×103、20×103组分别为1.7546、3.9798和5.0220,而吞噬DA大鼠PUVA-SP的LEW大鼠DC则诱导了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刺激指数分别为1.0120、1.1518和1.40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SP DC相比,PUVA-SP DC明显抑制了T细胞IFN-γ的分泌(140.17 4±2.28 vs 37.67 4±1.76)(p<0.01),刺激了IL-10(33.11±1.82 vs 69.58 ±1.83)(p<0.01)、IL-4的分泌(11.11±1.07 vs 23.83±0.73)(p<0.01),但对IL-2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418.18 ±4.55 vs 423.86±5.39)(p>0.05).结论:PUVA-SP DC能够诱导大鼠T细胞对异基因抗原的免疫低反应,还可在体外诱导LEW大鼠T淋巴细胞由Th1向Th2免疫偏移.

  • FLAG巩固强化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钱思轩;吴汉新;洪鸣;陆化;徐卫;李建勇

    本研究初步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联合氟达拉滨(Flud)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FLAG方案巩固强化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对干细胞采集的影响.31例完全缓解(CR)的初治AML患者按诱导方案分为去甲氧柔红霉素加Ara-C(IA组)和非IA组.所有CR患者均采用FLAG巩固,即Hud 50mg/d,第1-5天;Ara-C 2 g/(m2·d),第1-5天;G-CSF 300(g/d),皮下注射,化疗前1天至中性粒细胞(ANC)>1.0×109/L.17例接受2-3个疗程FLAG,14例接受1个疗程的FLAG.9例接受2个疗程FLAG巩固强化治疗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uto-PBSC)采集.结果表明:7例(77.8%)完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其中6例完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接受3个疗程FLAG采集失败.3例进行HLA完全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7例继之米托蒽醌或柔红霉素加Ara-C2个疗程.早期死亡1例,9例患者复发,其中5例自行停止化疗致疾病复发.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14(1-46)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12(2-45)个月,IA组和非IA组的OS和DFS无显著差异.结论:FLAG巩固治疗AML疗效肯定,毒副作用不明显,2个疗程FLAG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 71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杨萍;张文娟;景红梅;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71例初治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71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44例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61.9%,CR+nCR率21.1%.M2治疗组21例中CR+nCR 5例,PR 7例,总有效率57.1%;MP治疗组8例中无CR+nCR,PR 3例,总有效率37.5%;VAD治疗组30例中CR+nCR 6例,PR 13例,总有效率63.3%;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组12例中CR+nCR 4例,PR 6例,总有效率83.3%.71例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22.1个月,平均生存期29.5个月,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41.2%和20.6%.结论:对于初治MM患者,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分型等选择治疗方案,硼替佐米为MM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药物选择.

  • 藤黄酸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张启国;李翠萍;陈军浩;欧阳建

    本研究探讨蘑黄酸(gambogic acid,GA)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K562和K562/A0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G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碘化丙啶(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水平.结果显示:藤黄酸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细胞增殖.K562/A02细胞(GA>2 μg/ml)比K562细胞(CA>0.5 μg/nd)需要更高的蘼黄酸浓度才显示增殖抑制作用.蘑黄酸呈浓度依赖性诱导K562细胞凋亡.藤黄酸0、0.5、1.0、2.0 μg/ml浓度对K562细胞周期未显示明显影响.藤黄酸作用后的K562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降低.藤黄酸2μg/ml作用24小时激活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阳性细胞比例与对照相比分别上升2.19%、-1.95%、34.01%;作用48小时分别上升60.4%、71.3%、77.7%.结论:藤黄酸对K562细胞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藤黄酸不影响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藤黄酸通过线粒体跨膜电位途径和胞浆激活途径诱导K526细胞的凋亡.

  • 大黄素对K562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郑志宏;胡建达;陈英玉;连晓岚;郑合勇;郑静;林敏辉

    本研究观察中药大黄素(emodin)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影响,探讨P210融合蛋白和caspase-3激活在其中的作用.采用MTT法、集落形成试验观察大黄素对K562增殖的影响;Annexin V FITC/PI法、DNA倍体分析及DNA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黄素作用后不同时间段P210、磷酸化P210、caspase-3前体蛋白及PARP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黄素能抑制K562细胞增殖,作用48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8.25 μmol/L;Annexin V FITC/PI法、亚二倍体峰(凋亡峰)及DNA片段化检测证实,大黄素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呈量效关系.大黄素作用K562细胞后P210、磷酸化P210、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ARP的活性片段85 kD表达增加,这些变化呈时效关系.结论:大黄素能够有效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P210磷酸化抑制,P210表达下调和caspase-3激活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 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信义;郑智;陈菊;李冬云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影响.将多药耐药K562/A02细胞接种于BALB/c-nu裸鼠腋前皮下构建多药耐药移植瘤模型,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各组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实验各组移植瘤细胞的BCL-2、BAX蛋白表达,并计算蛋白表达积分的光密度值(IOD).结果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联合阿霉素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阿霉素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阿霉素组相比,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联合阿霉素组多药耐药移植瘤BCL-2表达的IOD值降低(P<0.05),BAX表达的IOD值增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是通过增强阿霉素对耐药移植瘤的促细胞凋亡,减少耐药移植瘤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而逆转多药耐药.

  • AML1、AML1-ETO对nucb2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的影响

    作者:邹蓓;金雯;李晶;石建涛;张济;王侃侃

    本研究旨在探讨造血特异转录因子AML1及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b)累及的异常融合蛋白AML1-ETO对凋亡相关基因nucb2(nucleobindin-2)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索AML1-ETO对AML-M2b型白血病的分子致病机制.利用实时RT-PCR方法在AML1-ETO诱导型白血病细胞株中研究AML1-ETO在转录水平对于nueb2的调控情况;利用ChIP-qPCR方法在AML1-ETO阳性白血病细胞株中研究AML1、AML1-ETO与nucb2基因启动子之间直接的体内相互作用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研究AML1、AML1-ETO对nucb2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AML1-ETO的表达与nucb2的表达呈负相关;nucb2可能是AML1、AML1-ETO的靶基因;AML1、AML1-ETO皆对nucb2启动子具有转录抑制作用,且AML1-ETO对nucb2抑制更强.结论:nucb2是AML1、AML1-ETO的直接靶基因,AML1、AML1-ETO通过抑制nucb2启动子的活性对其进行转录调控.

  • 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徐成波;沈建箴;沈松菲;傅海英;吴雪梅;吴淡森;朱艺芳;陈璐

    为了研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FRP)家族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FR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状态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的可能联系,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了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FR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中SFRP1、2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高甲基化状态,CA46、HL60和U937细胞中的SFRP4基因以及U266细胞中的SFRP5基因启动子区呈部分甲基化状态,其他细胞系SFRP4、5基因启动子均呈完全甲基化状态.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FRP1、2,4、5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非甲基化状态.结论:SFRP基因启动予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SFR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成为恶性血液病新的分子诊断标记物.

  • 全反式维甲酸对脐血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翠琼;黄媚贤;刘文君

    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过程进行干预后hoxb2、hoxb4基因表达的影响.取12例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断脐后的胎盘段脐血,采用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FQRT-PCR方法,以6×10-8mol/L的ATRA干预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的过程,进而检测空白对照组、ATRA组在培养的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本实验各组的hoxb2、hoxb4基因在第3天时开始少量表达,在第7天表达明显升高,而在第10天表达强烈.在空白对照组中,第3天、第7天、第10天hoxb4基因相对表达量较hoxb2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ATRA组Hoxb2、Hoxb4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hoxb2、hoxb4基因在脐血HSC向红系定向增殖分化过程中(体外)均有表达,说明hoxb2、hoxb4均与红系造血有相关性,且与hoxb2相比,可能hoxb4与红系造血相关性较大;6×10-8mol/L的ATRA能显著上调正常红系祖细胞hoxb2、hoxb4基因的表达.

  • 1,4-苯醌对IFN-γ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彩霞;孟文彤;常红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IFN-γ不同基因型(AA,AT和TT)髓系祖细胞在1,4-苯醌(1,4-BQ)作用下造血损伤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采用PCR对36例足月分娩脐带血(cord blood,CB)标本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筛选,依据筛选结果将标本分为3组(AA组,AT组,TT组),使用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METHOCULTTM GF H4434)培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用不同浓度的1,4-苯醌(1,4-Benzoquinone,1,4-BQ)处理,进行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检测.结果表明,收集的36份CB中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56%,88.89%,5.56%.在不同浓度1,4-BQ(0,5,10,20μmol/L)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组内比较集落生长能力,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AA=O.033,PAT=0.009,PTT=0.001,均小于0.05.1,4-BQ浓度≥5 μmol/L时,表现出细胞毒性,而且随着1,4-BQ浓度的增大,集落计数就越少,且形态也越小.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各组集落生长能力未表现出明显差异.AT组内标本3和TT组内标本2较其它标本集落计数明显少.结论:1,4-BQ对IFN-γ+874AA、AT、TT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生长均有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在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 广东地区正常人群DXS15,CA13,CA22位点多态性研究

    作者:褚玉新;胡朝晖;王晓春;喻长顺

    本研究探讨广东人群中与FⅧ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序列DXS15、CA13、CA22的多态性及其在血友病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广东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女性的3个位点长度多态性,其中包括111名女性的DXS15位点多态性.共222条X染色体;87名女性的CA13位点多态性,共174条X染色体;94名女性的CA22位点多态性,共188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中国广东人群中,DXS15位点检出11种等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0-160 bp,杂合度为82%,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rion content,PIC)为0.82.CA13位点检出6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145-155 bp,杂合度为56.2%,PIC值为0.56.CA22位点检出4种片段,其长度范围是79-85 bp,杂合度为50%,PIC为0.41.结论: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发现,上述3种微卫星DNA多态性在种族和分布上有差异.DXS15、CA13、CA22在中国广东地区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可用于血友病A的连锁分析,对血友病A携带者的检出和产前诊断具名重要价值.

  • PI3K调控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活性及其与mDia1相互作用

    作者:高广勋;董红娟;顾宏涛;高瑛;潘耀柱;杨洋;陈协群

    本研究探讨RhoA/mDia1通路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作用及PI3K抑制剂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分离人外周血中血小板,采用GST pull-down法及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Racl及Cdc42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中RhoA、Rac1及Cdc42是否与mDia1相互结合并形成复合体,并进一步检测PBK抑制剂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血酶能够诱导聚集血小板中RhoA活性上调,且与mDia1相结合的RhoA-GTP显著增高;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能够阻断由凝血酶诱导的聚集血小板中RhoA活性上调,并阻断凝血酶诱导的RhoA-GTP与mDia1的结合.凝血酶能上调聚集血小板中Rac1和Cdc42生物活性,但并未诱发其与mDia1结合,该过程也不能被wortmannin阻断.结论:PI3K通过RhoA/mDia1参与调控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等actin细胞骨架重构过程.

  • 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研究模型的建立

    作者:廖翊;张卫林;元艳宏;史权威;李素萍;闫荣;王志成;戴克胜

    本研究旨在建立表达重组野生型和突变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研究模型,为进行GPIb-IX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从表达野生型或缺失突变型GPIbα的大肠杆菌宿主菌中抽提质粒并用EcoR I酶切鉴定,然后将分别表达GPIbα、GPIbβ和GPIX 3种基因的质粒共转染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转粢48小时后,CHO细胞裂解物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GPIb-IX复合物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复合物的CHO细胞研究模型.

  • 血小板TLR4表达介导LPS诱导的血小板活化

    作者:马丽萍;魏菁;常建星;张呈;裴智信;杨秋红

    本研究探讨人血小板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其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sharide,LPS)诱导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对15例健康人肘静脉抽血各20 ml,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血小板悬液,在有或无凝血酶作用的基础上加入LPS(0.2μ/ml)孵育30分钟,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作用前后血小板TLR4、CD62P和CD40L的表达.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静止血小板TLR4表达为25.44%,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升高(32.34%,p<0.05),LPS继续作用后TLR4的表达进一步增高(39.16%,p<0.01);在无凝血酶刺激下,LPS作用血小板后TLR4的表达接近于凝血酶刺激后结果.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相符;血小板CD62P和CD40L表达(流式细胞术)在静止血小板分别为6.39%和2.45%,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增高,分别为42.68%和14.8%,LPS进一步刺激后表达率进一步升高,分别为63.03%和13.94%,均明显高于仅用凝血酶的刺激组(p<0.001);抗TLR4抗体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血小板TLR4、CD62P、CD40L表达,但不影响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膜CD62P、CD40L表达.结论:人血小板能够表达功能性TLR4,它直接参与了机体针对细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 HLA-DRB1*15与16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系

    作者:王晓静;艾晓非;孙海燕;王芳;徐世才;桂福民;沈惠;王志强;李庆华;梁晓岚;竺晓凡

    为了研究HLA-DRB1*15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关系,用特异性引物,对162例15岁以下儿童ALL患者进行HLA-DRB1*15检测,对HLA-DRB5*进行PCR扩增,并与1000份健康脐血做显著性比较,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表明:儿童ALL患者DRB1*15的抗原频率为40.12%,等位基因频率为22.62%;对照组抗原频率为30.8%,等位基因频率为16.81%.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5.560,P=0.018,RR=1.506).结论:儿童ALL患者HLA-DRB1*15的抗原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此结果对儿童ALL的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期因子表达与药物外排的关系

    作者:胡蓉华;芦颖;李庆华;马丽;李彬;竺晓凡;王建祥;庞天翔

    本研究检测中期因子(midkine,MK)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探讨MK与白血病细胞化疗药物外排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153例儿童ALL患者骨髓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的标本中MK mRNA的表达,同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0例进展期B-ALL患者和正常儿童的单个核细胞对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 123)的外排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观察药物累积.结果表明:正常对照、完全缓解期及进展期B-AL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K mRNA表达水平依次增高,分别为0.795(0.697-1.570),3.012(0.932-5.076),12.909(2.385-26.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期B-ALL细胞中MK mRNA表达水平较进展期T-ALL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罗丹明123的外排实验中发现,进展期淋巴白血病细胞中MFI较正常对照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期淋巴白血病细胞药物累积与患者MK mRNA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869,p<0.001).结论:高表达MK的淋巴白血病细胞药物外排能力较强,中期因子可能影响血液肿瘤的化疗耐受.

  •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

    作者:欧阳桂芳;林茂芳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ndf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i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 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 中期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高顺姬;李广伦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期因子(midkine,M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新生、临床顸后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MM患者和20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MK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MM患者骨髓MNC中MK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MK和VEGF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92,p<0.01).MK和VEGF的表达在Ⅰ期和Ⅱ期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Ⅲ期患者MK、VEGF表达均较Ⅰ期和Ⅱ期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前后骨髓MNC中MK、VEGF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MK、VEGF高表达可能与MM血管新生、病情进展有关,且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监测MK和VEGF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MM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 醋酸棉酚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文清;李榕;白庆咸;张伟平;王娟红;王哲;陈协群;黄高昇

    本研究探讨醋酸棉酚对经典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1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分别观察醋酸棉酚对RPM18226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醋酸棉酚在>16 μmol/L浓度时可显著抑制RPM18226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随着剂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效应越明显.研究还发现,醋酸棉酚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膜电位(△ψm)、诱导Bax、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实现上述效应的.结论:醋酸棉酚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效应.

  • 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类果蝇分节因子4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睿娟;杨林花

    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胞因子刺激下类果蝇分节因子4(Krupple-like factor4,KLF-4)在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中的表达.体外分离和培养HUVEC,用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刺激HUVEC 2小时和4小时,然后分别用实时PCR、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KLF-4 mRNA和蛋白在HUVEC中的表达,KLF-4在HUVEC中的定位.结果表明:KLF-4 mRNA在正常HUVEC中低表达,但在IL-1β和TNF-α刺激后呈高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KLF-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HUVEC经IL-1β刺激后在胞核和胞浆中KLF-4表达增强.结论:在IL-1β和TNF-α刺激下KLF-4表达增强,此过程可能参与内皮细胞活性的调节.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作者:

  •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胸腺淋巴瘤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黄榕芳;余英豪;吴在增;曲利娟;熊喜生;刘庆宏;曾玲

    本研究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起源及分型.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诱发肿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光学显微镜下胸腺结构破坏,代之以弥漫分布的中等大小的淋巴样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表达CD3和TdT.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瘤细胞表面无突起,核形相对规则或伴有扭曲核,胞质内细胞器极少.结论:MNU诱导的所有肿瘤为胸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 融合型B细胞淋巴瘤独特型DNA疫苗表达质粒的构建

    作者:王福旭;张颜;赵冰;潘崚;张学军;罗建民;董作仁

    已有研究证实,B细胞淋巴瘤病人自身免疫球蛋白独特型可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用于独特型疫苗.为探究带有细胞因子的融合型独特型肿瘤疫苗是否会提高免疫效果,制备小鼠B细胞型淋巴瘤细胞的独特型单链可变区片段,与免疫佐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3融合,同时融合报告基因EGFP,构建融合型独特型淋巴瘤DNA疫苗.用RT-PCR法扩增BALB/c小鼠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的Ig VH和Ig VL基因,重组PCR法将编码(Gly4Ser)3的核苷酸片段连接两基因,制备scFv片段.用相同PCR方法,选用1段编码NDAQAPKS连接肽连接趋化因子MCP3基因与scFv片段.获得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将scFv和MCP3-scFv融合基因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并在融合基因的下游插入报告基因EGFP,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e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果表明,成功扩增A20细胞的lg VH和Ig VL基因片段及scFv-EGFP、MCP3-scFv-EGFP融合基因片段;酶切鉴定表明,成功制备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cFv-EGFP和pTARGET/MCP3-scFv-EGFP.结论:成功构建带有鼠源scFv片段、趋化因子MCP3和EGFP融合的独特型抗B细胞淋巴瘤疫苗表达质粒pTARGET/McP3-scFv-EGFP和pTARGET/scFv-EGFP.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为下一步的抗B细胞淋巴瘤基因疫苗的体内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明胶酶B活性及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婷;刘心;胡瑞

    本研究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表达,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rh-TNF-α)对脐血MNC MMP-9活性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明胶酶谱技术检测脐血MNC中MMP-9的活性.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脐血MNC的体外迁移能力,并以不同浓度的rh-TNF-α对脐血MNC进行干预,检测rh-TNF-α对MMP-9活性和细胞体外迁移的作用.结果表明:脐血MNC经无血清培养24和48小时后,均可检测出MMP-9活性,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1.371±0.011)%和(1.384±0.01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大荆量TNF-α(500 U/ml)作用可致细胞死亡;小剂量TNF-α(<200 U/ml)可以上调脐血MNC MMP-9表达,且随着TNF-α剂量增加MMP-9表达增强.小剂量TNF-α(<200 U/ml)可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迁移率,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小剂量TNF-α可上调脐血MNC MMP-9活性,提高脐血MNC的体外迁移能力,此作用可能加速脐血移植后细胞归巢,促进脐血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作者:胡锴勋;郭梅;余长林;王丹红;孙琪云;乔建辉;刘广贤;刘铁强;艾辉胜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痛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免疫重建及其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HLA不全相合亲缘供者,接受以氟达拉滨,ATG,阿糖胞苷,环磷酰胺,TBI 2Gy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移植前后给予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防治GVHD.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于移植前化疗缓解期,移植后监测患者体内的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抑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NKT细胞、调节T细胞、活化T细胞、原始T细胞、记忆T细胞移植后变化规律,分析各免疫功能细胞与移植后感染及急、慢性GVHD的关系;比较ALL与AML免疫系统恢复差别.结果表明,移植后患者各淋巴细胞量恢复有各自规律,发生GVHD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较高,而移植后1个月γ/δT细胞、调节T细胞、NK细胞量较低.移植后2-3月时CD4/CD8、B细胞、NK细胞、原始T细胞较低.6-8个月时B细胞,原始T细胞,NK细胞较低.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患者总T细胞及各淋巴亚群恢复较慢,NK,NKT细胞教恢复较快,移植后3个月出现感染的患者,其B细胞及原始T细胞量恢复较快.ALL与AML患者淋巴细胞恢复无差异.结论:不全相合NST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间接反映患者胸腺功能恢复状态,NK、B细胞、原始T细胞的变化对艮分和监测GVHD及感染有重要意义.

  • 抗TGF-β1单克隆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

    作者:栗宇;刘复强;王景文

    为了探讨TGF-β1单克隆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本研究将分离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当天分选的新鲜脐血CD34+细胞;②对照组:含SCF、FLT3-L、IL-3、IL-6四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3天的脐血CD34+细胞;③实验组:条件同对照组,但加入了TGF-β1单克隆抗体.3组均检测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kit,计数混合集落(CFU-GEMM)、红系爆式集落(BFUE)、粒系集落(CFU-GM).结果显示:实验组MNC、CD34+细胞、CD34+c-kit+细胞计数分别为[(2.35±0.25)×105、(1.16±0.29)×105、(1.09±0.26)×105],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13)×105、(0.55±0.19)×105、(0.51±0.2)×105],(P均<0.01).实验组CD34+c-kit-亚群计数为(12.95±3.17)×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O.83)×103,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早期集落CFU-GEMM、BFU-E的产率[(16.3±4.72)×103,(65.0±20.96)×103]明显高于对照组[(5.0±2.58)×103,(16.25±7.93)×103](p<0.01),相对较晚期集落CFU-GM的产率在对照组[(4.0±2.28)×103]和实验组[(6.33±2.85)×103]均高于空白组[(0.75±0.29)×103],但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TGF-β1单克隆抗体促进了脐血MNC和CD34+细胞的扩增,且早期细胞CD34+c-kit-细胞扩增更为突出;提高了早期集落CFU-GEMM和BFU-E的产量,而对相对较晚期的髓系集落CFU-GM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结论:TGF-β1单克隆抗体能协同其它生长因子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保留一定量更早期的造血祖细胞,减轻了造血祖细胞分化的压力.

  • 巨细胞病毒定量PCR与pp65抗原测定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比较

    作者:翟文静;魏嘉琳;赵明峰;王玫;周征;刘萍;穆红;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比较巨细胞病毒(CMV)定量PCR检测和CMV-pp65抗原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以8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自预处理开始每周对患者EDTA抗凝外周血血标本进行CMV-pp65抗原及CMV定量PCR动态检测,直至出院,比较观察两者在诊断CMV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4例移植患者的732份系列血标本中,26例移植后检出CMV定量PCR阳性,检出率30.95%,其中9例为CMV血症,13例为CMV病,检出中位时间为37.1(7-105)天;22例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检出率26.19%,检出中位时间为46.6(10-128)天;所有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患者CMV定量PCR均为阳性,4例CMV定量PCR阳性但CMV-pp65抗原检测阴性患者均未发展为CMV病.CMV病多出现于CMV定量PCR中等至高拷贝数或中等至高水平病毒血症(CMV-pp65抗原)病例中.治疗后CMV定量PCR转阴中位时间为17.5(11-28)天,CMV.pp65抗原转阴中位时间为10.0(7-21)天.结论:CMV定量PcR和CMV-pp65抗原检测均能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V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CMV定量PCR更敏感,CMV-pp65抗原检测更特异,两者同时使用能更有效地提高CMV感染诊断水平,监控其发生发展.

  • 供者淋巴细胞骨髓腔内输注对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外周血IL-4与IFN-γ水平的影响

    作者:毕延智;曾冬香;盛桂凤;陈宝安

    本研究观察骨髓腔内供者淋巴细胞榆注对异基因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外周血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以雌性C57BL/6小鼠为受鼠,接受全身照射(TBI)预处理后,先骨髓腔移植雄性BABL/c小鼠来源的经thG-CSF动员后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然后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内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建立异基因GVHD模型,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存状态和GVHD发生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显示:骨髓腔内-DLI组的受鼠GVHD发生比例和严重程度较尾静脉-DLI组明显减低(p<0.01);与尾静脉-DLI组比较,骨髓腔内-DLI组IL-4分泌增多,IFN-γ分泌减少(p<0.01).结论:与尾静脉-DLI相比,IBM-DLI有利于减少GVHD的发生.

  • rhG-CSF动员健康供者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朱玲;周立坤;薛梅;闫洪敏;刘静;王志东;丁丽;王恒湘

    为探讨rhG-CSF动员健康供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时采集物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分析6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CD34+细胞数量与自身特点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供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和采集时间作为研究参数,外周血采集物单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比、CD34+细胞计数、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供者)计数的均值作为研究变量.结果表明,供者年龄是影响CD34+细胞产率主要因素,呈中等负相关(-0.60

  • 6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作者:陈宝安;高冲;丁婕;丁家华;孙耘玉;赵刚;程坚;王骏;鲍文;宋慧慧;夏国华;马金龙;吴岚岚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65例MD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65例MDS患者的FAB分型为:RA 27例,RAS 1例,RAEB 33例,RAEB-T3例,CMML 1例;中位年龄66岁(19-89岁),65例MDS中继发性MDS 6例.在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和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为病态造血者64例(98.5%),其中3系病态造血者21例(32.3%),2系病态造血33例(50.8%),1系病态造血10例(单纯红系8例占12.3%,单纯粒系2例占3.1%).骨髓活检38例,其中6例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染色体检查49例患者,其中29例检测出有异常核型(59.2%),且以数量异常为主,高危型MDS(RAEB或RAEB-T)的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型MDS(RA,RAS),继发性MDS高于原发性MDS;在这49例患者中15例转为急性白血病(30.61%),20例染色体正常组中3例(15%)转化为AML,而染色体异常组29例中有12例(41.4%)转化为AML.随访中位时间为35个月(2个月-106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异常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我国MDS患者发病年龄较国外略年轻;高危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低危MDS,染色体改变与MDS的白血病转化密切相关,核型异常组的白血病转化率较核型正常组高,生存时间短.

  • 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徐娟;张维;刘艳;万岁桂;孙雪静;赵弘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确定其在诊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2例血细胞减少伴骨髓病态造血、骨髓幼稚细胞数<5%的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测定成熟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抗原跨阶段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34或CD117表达或成熟粒细胞群HLADR的表达).抗原跨系列表达(粒系或单核系CD7或CD56表达),CD45/SSC异常(成熟粒细胞群或单核细胞群),分化抗原表达(粒细胞群CD13/CD16和单核细胞群HLA-DR表达缺失);确定阳性结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在222例患者中经临床检测及鉴别诊断,有127例确定诊断为MDS,95例为非MDS(药物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在成熟粒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31.5%、30.7%、49.6%和60.6%,其特异性分别为100%、100%、88.4%和52.6%.单核细胞群抗原跨阶段、跨系列表达、CD45/SSC及抗原分化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2.3%、11%、37%和12.6%.特异性均为100%.在如上观察的粒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的8个项目中,≥2项异常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5.8%,阳性结果预测值为96.1%.结论:抗原的跨阶段表达、跨系列表达及CD45/SSC异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而分化抗原异常虽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差.多项表达异常对于MD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