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廖联明;韩钦;赵春华

    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体外扩增的能力及其多向分化的潜能已经被广泛认识.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还具备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活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细胞治疗.目前对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了解.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部分D表型DVa(Hus)在第5外显子和第5内含子发生RHD/CE基因交换

    作者:周一炎;熊文;邵超鹏

    为了分析中国人红细胞Rh血型部分D表型DVa和Dv1个体的基因组DNA及等位基因结构,采用PCR技术和基因组DNA直接测序技术,分析3名经血清学鉴定为弱D表型个体的RHD基因.结果表明,3名个体中,1名鉴定为部分D表型DVa(Hus),其Rh基因表型为DccEe,另2名鉴定为DVIⅢ型,其Rh基因表型为DCcee.DVa(Hus)等位基因RHD/CE基因交换发生在第5外显子的5′端至第5内含子的3′端之间,并且第5内含子存在7个新多态性位点:23-25(GCA)2,98G>A,168-169insG,205-206insT,494495insA,1256-1257insC,1347G>T.结论:中国人群中发现的部分D表型DVa(Hus)等位基因RHD/CE基因交换发生在全部的第5外显子和第5内含子.

  • A3等位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作者:喻琼;梁延连;邓志辉;吴国光;苏宇清;张旋;程良红

    为了研究血型血清学鉴定为A3型的4例样本,其中2例样本为一个家系,用血清学方法检定其3例为A3型,1例为A3B型,通过PCR-SSP与测序分析其Exon 6与Exon 7及部分内含子,与A101等位基因参比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2例A3型样本中单倍体分别为常见的A102等位基因与O1-2等位基因,1例A3样本中单倍体分别为常见的A102等位基因与少见的O1V-4等位基因,1例A3B样本在A基因中发现838C→T(Leu280Phe),此研究结果提示血清学表现为A3型的分子遗传背景存在多态性,A3B型的838C→T可能是A3低转移酶活性的分子基础.

  • ABO血型不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孙万军;郭梅;乔建辉;余长林;王丹红;孙琪云;张石;李新;艾辉胜

    为了探讨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AST)的影响,回顾分析了15例ABO血型主要不合,9例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NAST的临床特点,并选用同期ABO血型相合的NAST作成组比较.结果显示:24例ABO血型不合的NAST受者在输入供者外周血干细胞悬液时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但有2例发生迟发性溶血.统计学分析表明,ABO血型不合对NAST骨髓植活、血小板恢复、GVHD、疾病复发及无病生存均无影响.在ABO血型主要不合组,红系开始恢复时间明显延迟,其中1例"O"型血受者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持续5个月.结论:ABO血型不合不是NAST的障碍,仅在ABO血型主要不合时,红系恢复时间延迟.

  • 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中VCAM-1/VLA-4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宁;孙汉英;刘文励;何莉;孟凡凯;李春蕊;刘丹;徐惠珍

    为了探讨同基因骨髓移植(BMT)小鼠骨髓细胞表面黏附分子VCAM-1/VLA-4(CD49d)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取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处理),骨髓移植对照组(简称BMT组)和骨髓移植+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BMT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 ml/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 mg/只,2次/天.在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1蛋白表达水平,用RT-PCR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1 mRNA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表面VLA-4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BMT后第7、14、21、28天川芎嗪组VCAM-1/VLA-4的表达水平、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BMT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能提高BMT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ALL小鼠骨髓移植后GVHD和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夏云金;高清平;万楚成;程范军;王为民;郭仁慈

    为了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GVHD和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BALB/c小鼠ALL模型建立后,接受11Gy全身照射,将昆明小鼠骨髓移植给该ALL模型小鼠.随机将BALB/c小鼠分A、B两组,A组移植后0天至7天皮下注射HGF,B组皮下注射PBS.移植后观察A、B两组的GVHD症状和肝、小肠、皮肤的病理学变化;移植后第8天取血检测IFN-γ和IL-4水平.结果表明:A组的GVHD症状积分低于B组(P<0.05);A、B两组的IFN-γ均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0.05和0.001),但A组低于B组(P<0.01);A、B两组的IL-4均低于正常组(P<0.05),而A组的IL-4高于B组(P<0.05).结论:HGF可减轻GVHD的严重程度,与HGF有调节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趋于平衡的作用有关.

  • STR-PCR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证据的检测

    作者:李素霞;达万明;高春记;朱海燕;王书红;薄剑;靖彧;靳海杰

    本研究采用STR-PCR检测方法,观察比较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植入情况.提取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的以及患者移植术后的不同时期的外周血或骨髓DNA,PCR扩增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STR位点,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分析其植入情况.结果表明: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植入,其中完全供者植入10例,供受者混合嵌合体5例.持续缓解10例,死亡4例,1例复发但仍存活.混合嵌合体中供者DNA比例的下降预示着早期排斥或复发.Ⅱ度以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混合嵌合体有明显相关性.结论:STR-PCR是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灵敏、准确度高的方法,混合嵌合状态对白血病复发有预警作用.嵌合状态的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 自体外周血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双次移植的并发症

    作者:黄文荣;达万明;张伯龙;高春记;韩晓萍;靖域;吴晓雄;赵瑜;李红华;王全顺;张翼卓;薄剑

    为了解自体外周血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先后双次移植(SD-AHSCT)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对我科开展的20例SD-AHSCT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及造血重建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SD-AHSCT方案为先行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再行骨髓移植.结果表明,本组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所进行的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采集和经髂后上嵴大量抽取骨髓,并且两次都采集到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祖细胞.SD-AHSCT后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造血重建与回输造血干/祖细胞数量成正相关(r=0.968),且第1次移植后造血重建速度快于第2次(P<0.05).两次移植的皮肤、粘膜出血率无明显差异,均无患者发生大出血,但第2次移植后血小板输用量多于第1次移植(P<0.01).第1次移植后口腔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第2次(P<0.01).SD-AHSCT中两次移植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感染原无明显差异(P>0.10).两次移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结论:SD-AHSCT安全可行,值得总结和进一步推广.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状态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研究的首次报告

    作者:王昱;潘凯枫;陆道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动态检测供者嵌合状态对判断移植效果和实施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用于植活检测,本研究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结合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状态的特点及可靠性.用非亲缘个体的系列DNA混合体在体外检测此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半定量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体外模拟混合嵌合体检测实验,显示扩增前供者DNA嵌合百分率与扩增后供受者DHPLC色谱峰峰面积比值呈直线相关,小检出DNA百分比为5%.用该方法分析51例移植对的结果显示:45例均至少有2个可以区分彼此的有信息位点(另外5例无移植前受者标本,1例为同卵双生双胞胎);39例与荧光标记多重PCR扩增ST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对照,准确性为100%;29例与性染色体FISH分析,27例与特殊基因标记的分析结果一致;所有病例均检测到完全供者细胞嵌合状态(FDC);对3例患者观察到临床复发的同时,检测到供者嵌合体的比例明显下降,其中2例为混合嵌合体,1例转变为受者自身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方法首次用于对8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同-单倍型亲缘供者干细胞及无血缘关系脐带血混合移植患者植活情况的动态检测.结果显示,8例混合移植患者STR-PCR检测结果均为FDC,来源均为亲缘供者.结论:用DHPLC技术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具有快速、经济、无污染和自动化高等特点,用于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植活状态是可靠的.

  • rhG-CSF体内诱导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作者:常英军;赵翔宇;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rhG-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供者rh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DC)亚群以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3+CD28+细胞的相对数显著升高(P<0.01),CD28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CD8+CD28+细胞的相对数也显著升高(P<0.01).但在T细胞上CD28总体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无变化(P>0.05).动员前外周血中DC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骨髓(P<0.01),动员后采集物中DC2的数量较动员前和正常骨髓均有显著增加(P<0.01),DC的数量也显著增加(P<0.01),DC1/DC2比值倒置(P<0.01),而DC1在动员前后无变化(P>0.05).CD8+CD28-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rhG-CSF体内应用后,采集物中DC2和CD8+CD28-抑制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重要机制.

  • PHA对CI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作用影响的研究

    作者:秦福丽;张绍林;孙慧;席雨人

    为了探讨植物血凝素(PHA)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和细胞毒作用的影响,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自体血浆的培养液培养CIK细胞和PHA先刺激24小时的PHA-CIK细胞.用51Cr释放法检测两种细胞对K562细胞、食管癌细胞和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幼稚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较强,且PHA-CIK细胞强于CIK细胞(P<0.05).两种细胞对不同靶细胞均有较强的杀伤能力.在效靶比为20:1、10:1时,PHA-CIK细胞对K562细胞和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幼稚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CIK细胞(P<0.05).结论:PHA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肿瘤活性,可作为生物治疗应用于临床.

  • 重度苯中毒患者胸腺输出近期功能明显低下

    作者:李扬秋;韩素芳;杨力建;陈少华;周羽竝;陈嘉愉;刘薇薇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重度苯中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T-cell receptor excision DNA circle,TREC)的含量,从而了解其初始(naive)T细胞的含量和胸腺近期输出功能.利用实时定量PCR和TaqMan方法检测8例重度苯中毒患者和1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REC的水平.结果显示正常人中TREC含量为:6.69±4.79/1000 PBMNC;而重度苯中毒患者则为1.03±0.44/1000 PBMNC,显著低于正常人TREC水平(P<0.01),并持续苯中毒的全过程,即使在外周血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时,TREC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结论:重度苯中毒惠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明显低下,苯中毒明显损伤T细胞免疫功能.

  • MAPK信号通路参与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的增殖

    作者:金润铭;白燕;熊安秀;林雯;余慧;吴晓燕;费洪宝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哇巴因(ouabain)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作用及机制.采用MTT、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低浓度哇巴因对Jurkat细胞的作用,同时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ERK1/2)的磷酸化程度及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低浓度哇巴因(<1×10-7mol/L)可以诱导Jurkat细胞增殖,其作用呈剂量及浓度依赖性;同时细胞内MAPK(ERK1/2)磷酸化程度增强,并检测到c-myc基因表达水平增高.结论:哇巴因作用于细胞膜钠泵,激活了细胞内MAPK信号通路,从而促进Jurkat细胞增殖,其作用与c-myc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 人RHD基因Rhesus盒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周华友;兰炯采;王晓珠;樊红;王毅;孟庆宝;赵祥胜;张印则

    为了解人RHD基因的组合情况,进一步研究RHD基因遗传结构和预测新生儿溶血病,采用PCR-SSP方法,设计4条引物,用同一PCR反应条件同时检测人RHD基因的上游、下游和杂交的Rhesus盒.结果显示:RHD-/RHD-纯合子个体只检出杂交Rhesus盒,无上、下游Rhesus盒,RHD+/RHD-杂合子个体能同时检出上、下游和杂交Rhesus盒,RHD+/RHD+纯合子个体只检出上、下游Rhesus盒,无杂交Rhesus盒.50例RhD阳性样本中5例(10%)为RHD+/RHD-型,其余(90%)均为RHD+/RHD+型.98例无血缘关系RhD阴性汉族人样本中,54例(55.1%)为RHD-/RHD-纯合子,36例(36 7%)为RHD+/RHD-杂合子即RHD基因单体型(可用于对RHD基因单体型进一步分析),8例(8 2%)为RHD+/RHD+纯合子.2例弱D型样本同时检出上、下游和杂交Rhesus盒,为RHD+/RHD-型.16例Del型中10例(62.5%)同时检出上、下游和杂交Rhesus盒,为RHD+/RHD-型,6例(37.5%)只检出上、下游Rhesus盒,无杂交Rhesus盒,为RHD+/RHD+型.这些样本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检测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结论:本方法所需引物少,操作简便,结果判断直观,适合临床应用.在RhD阴性中国汉族人中存在为数不少的RHD无效基因(非缺失型和部分缺失型占44.9%).

    关键词: RHD基因 Rhesus盒 PCR-SSP
  • 汉防己甲素联合屈洛昔芬对K562细胞bcr/abl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宝安;钱习军;程坚;高峰

    为了研究汉防己甲素(Tet)联合屈洛昔芬(DRL)对K562细胞株凋亡相关因子bcr/abl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Tet(1μmol/L)和DRL(5μmol/L)单用及联合应用于K562细胞一定时间后,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细胞bcr/ab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Tet和DRL单独应用对K562细胞bcr/abl 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影响,两药联合应用于48小时K562细胞bcr/abl mRNA表达开始下调,K562细胞P210BCR/ABL蛋白表达于72小时开始下调.结论:Tet和DRL联合应用可下调K562细胞bcr/abl的表达,这可能是两药联用逆转耐药的机制之一.

  • STI571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作者:石红霞;江滨;江浩;邱镜莹;刘代红;黄晓军;陆道培

    本研究目的探讨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1例经常规化疗未获缓解后口服STI571治疗,另1例仅接受常规化疗.2例在缓解后均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表明,1例病人经常规化疗达到血液学缓解,另1例经常规联合化疗未缓解但经STI571治疗后达到血液学和遗传学缓解.2例病人分别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8天和11天骨髓恢复造血,均未出现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病人在移植后8个月死于间质性肺炎,另1例现在仍无病存活5月.结论: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预后较差,STI571可用于治疗此类疾病,根治仍须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湜;王红祥;毛红;肖娟;邹萍

    为了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白血病治疗中的意义,采用RT-PCR方法及流式细胞术,对3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患者组)、18例完全缓解白血病细胞(缓解组)和21例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表面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①患者组和缓解组TRAIL、DR4和DR5表达高,而DcR1和DcR2表达低.②缓解组DR5的表达高于患者组.③患者组和缓解组DR5的表达均高于DR4.④患者组AML不同亚型表达TRAIL及其受体相似.结论:TRAIL及其受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性.DR5在TRAIL介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重要的作用.

  • 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中NUP98-HOX融合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琰;李玲;温丙昭;林仁勇;曹旭;王宁;哈力达·牙森;汪明;温浩;卢晓梅;冯晓辉;王星

    为了研究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否有NUP98-HOXA、NUP98-HOXB、NUP98-HOXC、NUP98-HOXD融合基因,提取了骨髓中单个核细胞总RNA,用甲醛变性电泳检测其完整性;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并设计了17对引物,以巢式PCR法(nested-PCR)扩增NUP98-HOXA融合基因;一步法扩增NUP98-HOXB、NUP98-HOXC和NUP98-HOXD融合基因,412bpGAPDH作为内参照引物,2%琼脂糖凝胶电泳判断PCR结果.结果表明:所提RNA完整,反转录后PCR扩增每个样本中均有内参照GAPDH的表达,但是未发现有NUP98-HOXA、NUP98-HOXB、NUP98-HOXC、NUP98-HOXD融合基因.结论:在本研究所取新疆白血病人群中没有检测到NUP98-HOXA、NUP98-HOXB、NUP98-HOXC和NUP98-HOXD融合基因.

  • 实时定量RT-PCR监测儿童AML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

    作者:柳彩凤;刘桂兰;张乐萍;程翼飞;陆爱东;田开功;刘艳荣;秦亚臻

    为了探讨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监测儿童AML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筛选出AML1/ETO阳性患儿14例,以连续稀释的AML1/ETO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应用实时定量RT-PCR监测其初治及随访期58份骨髓中AML1/ETO融合基因,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和临床的关系.结果显示:实时定量RT-PCR监测AML1/ETO基因的敏感度可达10-5,重复性好.12份初治标本的AML1/ETO:GAPDH比值平均为0.648,该比值与骨髓中幼稚细胞数的比值无相关性.微小残留白血病(MRD)定量水平检测发现,化疗1个月时6例患儿AML1/ETO的量无明显下降(高于5×10-2),其中3例早期复发,1例晚期复发;另4例患儿有明显下降(低于10-2),均长期存活.化疗3个月时5例高于5×10-3者中3例复发;另6例低于5×10-3者中1例复发.6个月后持续高于10-3者3例均复发.MRD定量水平动态检测发现,在化疗中MRD持续在高水平(>5×10-3)者4例全部临床复发,复发时间在3个月到半年;4例持续低于10-3,维持在10-4 -10-6,一直处于骨髓缓解期;1例化疗中从10-5上升到10-3,5个月后临床复发.3例持续缓解超过9个月的患儿仍可检测到融合基因,约10-5-10-6.结论:实时定量RT-PCR监测AML1/ETO基因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大量标本的检测结果可能有临床指导意义.

  • 蛋白激酶抑制剂Go6976增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三氧化二砷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伍晓菲;陈智超;刘仲萍;游泳;黎纬明;邹萍

    研究Go6976是否能去除As2O3引起的G2/M周期阻滞,增加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细胞)对As2O3的敏感性.K562细胞经不同浓度的Go6976及和As2O3(5μmol/L)作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细胞活力,四唑盐(MTT)比色试验分析细胞的生长增殖.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发现K562细胞经As2O3作用24小时和48小时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8.02±7.70)%和(32.58±7.43)%,未出现明显凋亡;50 nmol/L Go6976与As2O3联合作用后,G2/M期细胞分别减少至(23.24±2.93)%和(16.18±1.60)%,subG1期细胞分别增加至(11.82±2.31)%和(27.80±2.89)%;且其变化随Go6976浓度及作用时间而增加.同时台盼蓝排斥试验及MTT试验观察到Go6976与As2O3联合作用能明显降低细胞活力、抑制其生长,但Go6976本身无明显作用.结论:Go6976可能通过去除G2/M期阻滞,有效增强了K562细胞对As2O3化疗的敏感性.

  •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特点

    作者:吴秀丽;李扬秋;王震;杨力建;陈少华;张洹;朱康儿;韩忠朝

    为了解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表达的情况,采集了42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及34例正常骨髓标本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后收集悬浮细胞(骨髓细胞)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BMSC),应用RT-PCR-ELISA方法分别检测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GATA-1和GATA-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在BMSC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的GATA-1基因表达率(85 7%)与正常组(88 2%)相近,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的GATA-1表达率(55.6%和41.2%)均比正常组低(P=0.008,0.000),且ALL的BMSC中GATA-1基因表达水平>AML>正常>CML(P均<0.05);而各白血病组BMSC中GATA-2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骨髓细胞中AML组的GATA-1基因表达水平>正常>ALL>CML,AML组的GATA-2基因表达水平>CML>ALL>正常(P均<0.05).AML、CML和正常组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以GATA-2的表达占优势.可以推论,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BMSC的表达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是否对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 bFGF和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对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张伟平;陈协群;张永清;梁蓉;李亚红;高广勋;朱华锋

    为了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细胞株培养上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白血病患者VEGF水平的评价方法以及VEGF特异性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用夹心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细胞株(HL-60、U937、NB4、JM和K562)培养上清中bFGF和VEGF浓度,比较其差异,将VEGF血清浓度测定值(pg/ml)、血清浓度测定值经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标化后标化值VEGF/PLT(pg/106)分别作为比较指示;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VEGF ASODN作用后,利用噻唑蓝、ELISA法分别测定靶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其VEGF分泌水平.结果发现:①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bFGF阳性率(37.5%)高于健康对照者(10%)(P<0.01),在5株白血病细胞株中,NB4、U937和K562细胞上清中检测到了bFGF表达;②急性白血病患者及健康者血清VEGF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二者标化值测相差显著(P<0.05);除U937外,其余4株细胞株培养上清中均有VEGF表达;③HL-60细胞经0.5,1及5 μmol/L VEGF ASODN作用24小时后,其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经1,5,20μmol/L VEGFASODN作用24小时后,HL-60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管生成调控中bFGF、VEGF均有作用,但以VEGF为主;采用不同计算方法评价患者血清BEGF水平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所用方法较为实际地反应出患者血清中受白血病影响而升高的VEGF量;VEGF ASODN可以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生长,从而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表达增高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豫;孙春艳;王雅丹;魏文宁;吴涛;何文娟;赵湜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和BDNF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初步探讨BDNF在MM的发生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BDNF和VEGF的浓度;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等体外血管新生模型观察BDNF对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通道的影响;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和小鼠matrigel plug方法观察BDNF对体内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患者血浆BDNF浓度为(4.22±0.64)ng/ml,与健康体检者(2.03±0.38)n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患者血浆VEGF浓度为(79.35±13.25)pg/ml,与健康体检者(34.41±1.78)p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BDNF与VEGF水平间存在着相关性(r=0.430,P=0.025).BDNF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显著作用,但可明显促进HUVEC的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同时可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和matrigelplug中血管新生.结论:MM患者血浆BDNF和VEGF显著增高,BDNF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在MM的血管新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1963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处理与保存

    作者:刘晋辉;何吉;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的标准工作程序.采用自然沉降法加离心法制备脐血的造血干细胞,经CD34+细胞计数、集落培养、微生物检测、传染病指标检测、HLA分型后,将造血干细胞贮存在液氮中保存.结果表明:贮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数平均值为(10.94±2.74)×108,回收率为(79.82±17.76)%,CD34+细胞数平均值为(51.62±30.53)×105.8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冰冻2年后复苏,其有核细胞、CD34+细胞、CFUGM回收率分别为(91.4±6.0)%、(84.5±20.0)%、(85.8±14.9)%.结论:本方法和程序能有效地保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 人类erma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晓红;叶铁真;胡斌;司文章

    为了建立人类ermap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含有目的基因ermap cDNA的质粒pBluescriptSK+为阳性模板,用Primer express 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MGB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当待扩增DNA浓度在1.725×107cps/ml-1.725×10 10cps/ml范围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9376.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rmap基因,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高精确性等优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ermap的方法.

  • 贵州三都水族居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修瑾;齐晓岚;单可人;谢渊;何燕;吴昌学;李毅;吴晓黎;任锡麟

    为了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居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及分布特征,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G6PD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1 090名当地水族居民采用噻唑蓝定性法、G6PD/6PGD活性比值法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再经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法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3种G6PD基因突变型:1376 G→T、1388 G→A、95 A→G.结果表明:在受检的1 090人中,共检出G6PD缺乏症98例,检出率8.99%,在G6PD缺乏症中检出常见的3种G6PD基因突变型:1376 G→T 24例;1388 G→A 12例;95 A→G 9例;并在国内首次检出1376 G→T、95 A→G复合型突变1例.1376 G→T突变频率为0.245;1388 G→A突变频率为0.122;95 A→G突变频率为0.092.结论:1376 G→T、1388 G→A、95 A→G为贵州省三都水族居民的常见G6PD突变型,这个结果提示贵州三都水族与中国其它少数民族在起源上可能有共同的渊源.

  •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的初步观察

    作者:商安芳;郭静明;商建东;刘小慧;艾红;朱磊;曾一琴

    为了评价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对6例早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用重组人白介素116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7-14天,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第15天、第30天、第60天复查外周血血小板,第15天复查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显效3例(50%),良效1例(16.7%),进步1例(16.7%),无效1例(16.7%),总有效率83.3%.全部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治疗时副作用轻.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满意.

  • 人脐血贴壁细胞生物学特点的观察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王庆余

    为了探讨人脐血贴壁细胞分离培养的可行性,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进行Dexter培养,观察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Dexter培养9-14天(平均11.2天)时贴壁细胞集落开始形成,15-22天(平均19.6天)时集落数量多,培养28天贴壁细胞铺满培养皿底.细胞类型以成纤维样细胞、巨噬样细胞、"小圆"类细胞为主.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糖原染色(PAS)100%为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为阴性,碱性磷酸酶(ALP)28%为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06阳性达96%,CD29阳性为93%,CD44阳性为98%,CD45为阴性,CD50%阳性为62%.纤维粘连蛋白(Fn):92%阳性;层粘连蛋白(Ln):74%阳性;胶原Ⅳ:83%阳性.结论:人脐血CD34+细胞群中存在造血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人脐血贴壁细胞具有造血基质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点.

  •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各亚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征;姜尔烈;王玫;刘庆国;翟文静;黄勇;王荷花;韩明哲

    为了观察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形态,比较不同亚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性状的差异,取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SC不同亚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MSC不同亚群细胞的表型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10 μm滤膜将不同群体细胞分离,分别接种半固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①MSC在体外培养中明显分为两群,成纤维样梭形细胞为成熟的MSC,即mMSC;体积很小的圆形细胞为RS细胞(rapidlyMSC self-renewing cells);②99%的RS细胞处于G0/G1期,mMSC中处于G0/G1期的细胞占90%.③两群细胞的系定向抗原均为阴性(CD34、CD45、CD3、CD19、CD33、HLA-DR、CD38等),而CD90、CD105、C166、CD29、CD44、CD49e、CD54、CD13呈阳性表达,但RS细胞表面这些抗原表达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都明显低于mMSC,而CD117和KDR的表达则显著高于mMSC.④半固体培养4-5周后两种细胞群体均未见造血细胞集落形成.结论:MSC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其中包含的RS细胞可能是一种更原始的中胚层前体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作者:宁红梅;金建刚;扈江伟;冯凯;陈虎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HVGR)的可能途径,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将MSC分别以8×104(A组)、4×104(B组)和2×104(C组)个细胞/孔分别接种于6孔板,并与经分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7天,以单独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培养0、24、72小时和7天测定各组T细胞上CD3、CD4、CD8、CD2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T细胞和MSC共培养组与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A组和B组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增多,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CD3、CD4、CD25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骨髓MSCs在体外可使外周血T细胞表型发生改变,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时MSCs的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

    作者:江小霞;张毅;李秀森;吴英;于晓妉;唐佩弦;毛宁

    为了探讨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成骨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将MSC在成骨诱导体系中诱导分化1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改变,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观察其免疫调控能力.结果表明,MSC在向成骨诱导过程中细胞生长迅速,明显快于未诱导的MSC,细胞表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即CD73,CD105,CD44,CD29等仍为强阳性,而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CD45和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6等仍为阴性.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结果显示,源于MSC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且随着成骨细胞量的增多,抑制T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论:MSC来源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

  • 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陈赛娟;陈丽娟;周光飚

    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获得了很大成功,已经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的代表性模式.ATRA与As2O3的作用靶点均为异常转录因子PML-RARα,前者通过针对RARα,而后者通过PML SUMO化后使PML-RARα致病蛋白降解,导致APL细胞分化和凋亡.ATRA与As2O3联合治疗初发APL,证实了两药的相互协同作用,获得了迄今为止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好疗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力维(Gleevec)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中获得了成功.联合应用格力维与砷剂治疗CML已在临床和实验中初步证实其有效性,这一治疗方案是基于针对ABL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降解BCR-ABL融合蛋白的双重靶向作用.白血病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思路将进一步拓展至ANLL-M2b型白血病,为该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有可能使该类白血病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作者:张艳杰;潘景业;王明山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1、2、4、6、8、12和2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FⅧ),组织因子(TF),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结果表明:与休克前比较,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于休克后4-6小时显著延长(P<0.001),APTT平均59.7秒,PT平均30.2秒.休克后,血浆D-二聚体显著增加(P<0.001),于休克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随着休克的发展,纤维蛋白原于休克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P<0 001),休克12小时降至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P<0.001或P<0.05).凝血因子消耗比率:FⅧ为(86.1±1.8%),纤维蛋白原为(89.6±0.6%),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55±1.4%),组织因子为(62±2.5%),其中,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PT、APTT可用于判断病人的预后.结论:在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连锁反应的激活伴有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凝血系统失衡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

    作者:冉新泽;粟永萍;郑怀恩;郭朝华;刘都户;周燕虹;刘晓宏;艾国平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12 Gy,5 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3、12、24、48、72和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μg/m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培养体系中培养.伤后24小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6含量.结果显示,无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血清组,伤后3、12、24、48、72和96小时的CFU-E、BFU-E和CFU-GM培养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伤后24小时高,烧伤组高达342.8%、261.6%和228.4%;复合伤组为252.4%、205.1%和174.2%.但当加入放射损伤大鼠血清时,CFU-E、BFU-E和CFU-GM集落数生长较少,高为12.7%.同时,烧伤组和复合伤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更高于放射损伤组.结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后的血清对骨髓红系和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放射损伤后的血清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作用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有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