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冷冻保存血小板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涛;刘景汉

    冷冻保护剂和添加液的正确选择是保证冷冻血小板质量的重要因素.冷冻血小板体内即刻止血功能明显优于液体保存血小板.为更好地保证冷冻血小板的质量,了解二甲亚砜(DMSO)在冷冻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DMSO冷冻血小板止血功能增强的机理及不同因素对冷冻保存血小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冷冻血小板的长期保存及质量标准、DMSO引起冷冻血小板分子改变及抑制激活作用的机理、不同因素对冷冻血小板保存效果的影响、保存效果的检测、冷冻血小板在灾害救援和军事行动中的应用及犬冷冻血小板的研究进行综述.

  • 雷利度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新进展

    作者:晋鑫;张翼鷟

    雷利度胺是沙利度胺的第二代类似物,属第二代免疫调节药.该药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较复杂,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对肿瘤免疫的间接作用等,目前已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治疗,且疗效肯定.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雷利度胺单药口服可使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初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获得持久缓解,且不良反应轻微、可控,为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近5年来雷利度胺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本药的应用及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 Th17/Treg细胞失衡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作者:杨友卫;郑智茵;姚红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以效应T细胞功能亢进导致造血组织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AA与Th17细胞数量增加及Treg细胞数量减少密切相关,且Th17和Treg细胞功能上相互拮抗.动物实验表明,IL-17抗体靶向治疗及Treg细胞回输治疗均可改善免疫介导的AA小鼠骨髓衰竭状态.本文就Th17/Treg细胞与AA关系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探讨AA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综述讨论的主要问题有:Th1 7/Treg细胞一般生物学特性,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节及相关细胞因子,Th17/Treg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等.

  • 编码MNS血型抗原的GYP基因组研究进展

    作者:刘长利;赵卫军

    MNS血型系统包括大约40多种抗原,其中为重要的是M、N、S、s 4种抗原.M和N抗原决定簇位于红细胞膜的血型糖蛋白A(GPA)上.GPA是一种红细胞上的主要唾液酸糖蛋白.S和s抗原决定簇位于红细胞膜上血型糖蛋白B(GPB)的唾液酸糖蛋白上.编码GPA的基因GYPA和编码GPB的基因GYPB位于4号染色体的长臂,两者具有95%的同源序列,同时又与不表达产物的同源基因GYPE紧邻,构成GYPA-GYPB-GYPE结构,为杂交基因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些杂交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不同的抗原性.本综述简要介绍GYP基因组的分子基础,特别对Miltenberger抗原系统杂交基因的多态性做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 miRNA与慢性髓系白血病研究进展

    作者:刘慧;刘英;刘启发

    microRNA (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长度约为22 nt的小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基因表达,广泛参与细胞的凋亡、增殖、分化、代谢等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并且可行使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功能.研究表明,miRNA的异常表达与慢性髓系白血病密切相关,参与调控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进展及耐药等过程,可成为潜在的诊疗靶点.本文就miRNA的合成与作用方式、慢性髓系白血病发病、耐药、治疗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H3K9甲基化在白血病中的表观遗传调控

    作者:赵婷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修饰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白血病患者中存在着组蛋白修饰的异常,H3K9甲基化失平衡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相关.SUV39H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特异性H3K9甲基转移酶,催化H3K9甲基化从而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及基因转录调控.通过纠正H3K9的甲基化异常,使高甲基化失活的抑癌基因再度表达,将有望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组蛋白H3K9甲基化如何影响基因转录调控、沉默基因表达及H3K9甲基化与白血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白血病小鼠经不同预处理方案的骨髓移植后移植细胞归巢特点

    作者:陈彩平;陈志哲;黄慧芳;蔡学瑜;何宏星;吴正才;骆晓峰

    本研究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探讨经不同预处理方案骨髓移植后骨髓细胞的归巢特点.采用非清髓性和放、化疗两种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为5 Gy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A组),放疗清髓性方案为9 Gy 60 Co γ射线全身照射(B组),化疗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化疗(C组).经上述预处理方案处理的白血病小鼠分别在骨髓移植后24、48、72、96 h检测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中有核细胞数和供鼠阳性细胞数,计算供鼠骨髓细胞在受鼠骨髓和脾的归巢率.结果显示:供鼠骨髓细胞在受鼠体内的表现分别为:A组是先归巢再出巢;B组是归巢,出巢,再归巢;C组同B组,但是在脾中的归巢比在骨髓中延迟.比较3组的归巢率显示,供鼠骨髓细胞在骨髓的归巢率在A组早期比B组和C组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细胞出巢,归巢率迅速下降至各组中低,为(0.90±0.09)%(P<0.05);B、C两组早期归巢率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细胞出巢后再次归巢,第4天的归巢率迅速上升,B组升至高,为(2.17±0.26)%(P<0.05);在脾中的归巢率与骨髓中相似,C组仍有延迟.结论:经非清髓性预处理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移植术后,早期归巢率较高,72 h后明显减低;经放疗清髓性预处理小鼠,其早期归巢率较低,72 h后明显增高;经化疗清髓性预处理小鼠,早期和72 h后归巢率无明显变化,归巢率介于其他两组之间.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监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阴常欣;江千里;何涵;余国潘;徐月;孟凡义;杨默

    本研究旨在建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BKV)感染的快速检测方法,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根据BKV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构建用于检测的定量标准品,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KV的方法,并对3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尿液标本中BKV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BKV的定量标准品和荧光定量PCR检测BKV的方法,并经过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验证;在3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有20例尿液定量检测出BKV,阳性率为55.56%,尿液负荷量BKV拷贝数为2.46×104 -7.8×109/ml.结论:BK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两例同时伴有t(8;14)和t(14;18) 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的特征分析

    作者:王峥;赖悦云;冯麟;刘艳荣;秦亚臻;王亚哲;石红霞;江倩;路瑾;黄晓军

    本文报告2例同时伴有t(8;14)和t(14;18) 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的实验诊断及临床特征.采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MICM)方法对2例患者的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例患者按FAB分型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常规细胞遗传学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2例患者同时具有t(8;14)和t(14;18)染色体易位,免疫表型均表达CD20、CD10、FMC7、CD38、CD19.综合MICM,2例患者均诊断为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1例患者经化疗后1个月内死亡,1例患者经美罗华和大剂量化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健康存活19个月.结论:t(8;14)和t(14;18)可同时存在于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t(8;14)和t(14;18)并存提示预后不良.含美罗华的联合化疗方案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

  • Notch信号分子在人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艳芳;李艳莹;王晶;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Notch信号分子在人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选择人B淋巴瘤细胞系(Raji、Maver、Z138)和T淋巴瘤细胞系Jurkat细胞,利用RT-PCR技术检测Notch信号分子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后对淋巴瘤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CCK-8法检测DAPT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Notch分子在不同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有所不同,Notch1和Notch2在4种细胞中均有表达,Notch3主要表达于Jurkat细胞,而Notch4仅在Raji细胞中弱表达;另外,Notch下游靶基因Hes1仅表达于Raji和Jurkat细胞.DAPT对Jurkat和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以及凋亡诱导作用比较明显,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但是对Maver和Z138细胞的作用较弱.DAPT可以通过抑制Notch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结论:Notch信号的异常表达与活化对淋巴瘤细胞的增殖起着重要作用,Notch信号有望成为淋巴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 首发症状Coombs试验阴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非何杰金淋巴瘤

    作者:万岁桂;林阳;夏长青;赵弘;徐娟

    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伴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或AIHA发生在NHL诊断之前或治疗过程中已有不少报道,但以Coombs试验阴性AIHA为首发症状的NHL鲜有报道.在此,本文报道1例1.5年反复溶血发作的Coombs试验阴性AIHA后合并NHL的患者.患者女性,69岁,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Coombs试验阴性AIHA,给予强的松治疗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停药后溶血反复复发2次,强的松治疗仍有效.第3次复发时强的松治疗无效,并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确诊为NHL.给予6个疗程的CHOP方案化疗,NHL治愈,但溶血仍不能控制,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rituximab,RTX)治疗后,溶血很快停止,此后给予3次小剂量RTX进行维持治疗,NHL和AIHA呈持续缓解状态.结论:本文报告了一例十分罕见的非何杰金淋巴瘤,其发病时的主要临床症状为Coombs阴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

    作者:陆静涛;岑岭;周民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50例患者中P53缺失者21例,阳性率42.0%,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为(176.25±61.25) pg/ml,高于正常对照.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P53检测阴性者.经FISH检测,组织学P53基因缺失的患者同时有相对较高的血清突变型P53蛋白水平.结论:P53异常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患者的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判断预后.

  • 利用siRNA靶向沉默Jeko-1细胞survivin mRNA 基因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伟;张文君;高青梅;陆惠娜;黄滨滨;修冰;梁爱斌

    本研究旨在探讨Survivin基因在淋巴瘤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为将来以Survivin为靶点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提供实验室证据.体外化学合成针对survivin mRNA基因的siRNA片段,通过DMRIE-C转染Jeko-1细胞,以无关siRNA、未转染的细胞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NA的抑制效果,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用CCK-8法检测转染24、48、72 h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转染的空白组相比,siRNA转染Jeko-1细胞后24、48、72 h surviv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 ±0.03、0.38 ±0.02和0.17+0.0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1.2±2.1)%、(43.3±3.4)%和(52.6±2.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3±0.5)%、(13.5±1.1)%和( 23.6±1.6)%;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逐步减低.结论:靶向survivin的siRNA能在体外特异性下调目的基因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现出抑制Jeko-1细胞增殖和促使其凋亡的生物学效应,survivin基因有望成为淋巴瘤治疗的一个药物靶点.

  • 儿童白血病患者PTPN11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杨三珍;陈炳强;路素英;张碧红;薛红漫;陈纯

    本研究探讨儿童白血病患者PTPN11基因的突变率及其临床意义.提取初诊10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例幼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TPN11基因突变热点外显子3、8及13,并对研究病例进行临床随访,分析PTPN11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在101例ALL中发生PTPN11突变10例,突变率9.9%.PTPN11基因突变与初诊时年龄、性别、白细胞数、强的松敏感试验反应、临床危险度、疾病复发等因素无关(P>0.05).在26例AML中发生突变2例,其中AML-M2及M4各1例;在3例CML中无1例突变;在1例JMML中可见PTPN11基因突变.结论:PTPN11基因3号外显子E76密码子是儿童白血病的突变热点,G503E为新检测出的JMML突变方式,PTPN11基因突变与初诊时年龄、性别、白细胞数、强的松敏感试验反应、临床危险度、早期复发等无关.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HtrA2和WT1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晓燕;张擎;李艳;袁田;田征;唐克晶;王敏;饶青;秘营昌

    本研究通过检测HtrA2和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Q-PCR方法检测104例初诊AML患者的HtrA2和WT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其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的差别,并分析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预后分型及治疗疗效的关系;比较治疗前后表达量的变化,分析HtrA2与WT1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trA2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WT1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二者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无关;HtrA2在不同的NCCN预后分组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WT1在预后良好组表达量明显低于预后中等组(P=0.003);无论完全缓解(CR)组还是非完全缓解(non-CR)组HtrA2表达量在治疗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WT1表达量只有在CR组治疗后才低于治疗前(P<0.01),non-CR组治疗后虽然也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trA2与WT1的表达水平呈弱负相关(r=-0.249,P=0.011).结论:HtrA2和WT1表达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上调HtrA2基因的表达和干扰WT1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 PI3K/AKT信号通路在急性白血病中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伟丽;张英弛;曾慧敏;华春兰;魏蔚;许静;竺晓凡;程涛;袁卫平

    本研究探讨PI3 K/AKT通路中的PTEN、CCND1、mTOR、RICTOR、FOX0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与正常人中表达的差异,以期查明PI3 K/AKT通路在白血病中是否存在通路失调.随机收集16例骨髓标本,其中白血病12例(AML 6例,ALL 6例),正常骨髓标本4例.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PI3K/AKT通路中的PTEN、CCND1、mTOR、RICTOR、FOX01基因的表达变化;以管家基因GAPDH为内参,按2 -△△Ct法计算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PTEN、mTOR、RICTOR在AML、ALL中总体呈低表达趋势,PTEN在12例标本中有10例低表达,mTOR在12例标本中9例低表达,RICTOR在12例标本中7例低表达;FOXO1,CCND1在AML、ALL中则呈高表达趋势,FOXO1在12例标本中有9例高表达,CCND1在12例标本中7例高表达.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被激活.

    关键词: PI3K/AKT AML ALL 白血病
  • 急性髓系白血病Kindlins和血管生成素表达研究

    作者:武文斌;张擎;李艳;单世龙;李晓燕;田征;唐克晶;王敏;饶青;秘营昌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白血病细胞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ng-1、Ang-2、Tie-2、Kindlin-2、Kindlin-3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采用RQ-PCR方法检测88例AML患者、9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以及K562、KG-1a、U937、HL-60、Jurkat细胞株中Ang-1、Ang-2、Tie-2、Kindlin-2、Kindlin-3表达水平,分析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在AML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探讨上述5种基因之间及其与AML分型、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Ang-1,Ang-2,Kindlin-3在K562、KG-1a、HL-60、U937、Jurkat细胞系中均有表达,Tie-2仅表达于KG-1a、HL-60细胞系中,Kindlin-2表达于K562、KG-1a、HL-60中.5种基因均表达于AML患者及对照组中.Ang-1、Ang-2在起病时白细胞计数较高组的表达水平较高(P <0.001,P=0.001),在伴有t(8;21)和t(15;17)的AML患者中表达均较低(P<0.001,P=0.005).Ang-1在NCCN预后良好组表达较低(P=0.020);Ang-1低表达组完全缓解率(CR)较高(P =0.027).Kindlin-2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低(P=0.010),起病时白细胞计数较高组的表达水平较低(P=0.020),伴有t(8;21)和t(15;17)AML的表达均较高(P=0.016),治疗缓解后Kindlin-2及Kindlin-3表达明显升高(P <0.001,P=0.004).结论:Ang-1与AML不良预后因素相关;Kindlin-2在AML中低表达,与AML良好预后因素相关,可能是一个预后较好的标志.

  • 混合系白血病全长基因在AML-M4/M5患者中的突变检测

    作者:王琴荣;施静艺;施琳;陈赛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4、M5常有11号染色体异常,定位于11q23的混合系白血病(MLL)基因异常所形成的MLL-PTD和MLL融合基因在该病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该类白血病绝大多数未能检测出染色体水平异常,是否存在MLL基因的其他突变?本研究对MLL全长基因的外显子进行了测序分析.选取25例初发核型正常的AML M4、M5患者(排除MLL融合基因和MLL-PTD及M4eo),进行了MLL全长基因的外显子PCR扩增直接测序分析,对发现的突变在基因组DNA水平进行验证.利用Mass Array方法在正常对照样本和AML扩大样本中对发现的点突变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MLL的RD、PHD、TAD和SET功能域中存在着高频的缺失、插入及多个点突变;同时对照研究正常样本,发现也存在上述的变异,且突变频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检测到的MLL基因发生在mRNA水平的缺失、插入和多个点突变,分别是MLL在转录水平的选择性剪接和MLL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它们共同构成了MLL的遗传多态性;这些MLL基因遗传多态性可能与AML M4、M5的发病不直接相关,对于治疗、预后及其他生物学表型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香菇多糖对抗模拟微重力环境培养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郝彤;王滟濛;李俊杰;杜芝燕;段翠密;王常勇;宋锦苹;王林杰;李莹辉;王妍

    本研究旨在探索香菇多糖对抗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下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作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在正常重力环境和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分别添加10、20和40 μg/ml的香菇多糖溶液,培养24、48和72 h取样,用MTT法、ELISA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香菇多糖对细胞增殖度、细胞因子分泌量和表面标志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和40 μg/ml香菇多糖在处理时间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香菇多糖均可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IL-2和IFN-γ的分泌量和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的表达.结论:香菇多糖具有对抗模拟微重力环境造成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作用.

  • 复方红景天胶囊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日胞;王永新;杨悦;崔少远;师锁柱

    本研究旨在观察复方红景天胶囊调节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昆明种小鼠分别灌胃给予复方红景天胶囊25,250,750 mg/kg,每天1次,连续30 - 38 g,对照组小鼠给予相应溶剂.给药结束,测定各组小鼠的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复方红景天胶囊可使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高,脾IgM抗体形成细胞数增加.结论:复方红景天胶囊具有增加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 成人急性白血病GST-π与LRP基因的RQ-PCR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静;肖镇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基因的检测,探讨两种基因与患者多药耐药性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44例AL患者及27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ST-π与LRP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GST-π基因水平在初治组和难治组与完全缓解组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LPR基因水平在初治组与难治组,完全缓解组与难治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GST-π与LRP基因之间无相关性.GST-π及LRP基因表达在不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组、不同临床分型组( ALL、ANLL)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GST-π和LRP基因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多药耐药,二者联合检测较单独测定某一基因对白血病评定预后更具临床意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血病分型可能与GST-π和LRP基因的表达无关.

    关键词: GST-π LRP MDR 白血病 RQ-PCR
  • 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文钰;王慧君;陈玉梅;陈晓娟;邹尧;郭晔;王书春;刘天峰;竺晓凡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 FCM)技术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价值.采用FCM技术、脑脊液常规细胞学(CC)涂片法、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法对75例初诊ALL患儿首次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以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初次脑脊液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结果表明,75例初诊ALL患儿,中位发病年龄5(1 -14)岁,男女比例1.3∶1.根据CCLG-ALL2008疾病危险度分组:标危组38例,中危组22例,高危组15例.首次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FCM+ CC+5例(6.7%),根据CCLG-2008中枢神经系统(CNS)状态分级:CNS-23例,CNS-32例;FCM+ CC-8例(10.7%),其中CNS-17例,CNS-21例;FCM- CC- 62例(82.7%),其中CNS-1 60例,CNS-21例,CNS-31例.本研究结果显示,FCM+ CC+,FCM+ CC -,FCM - CC -3组在CNS-1,-2,-3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数量偏小有关.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初次脑脊液CC涂片中均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脑脊液FCM技术敏感度高,在CNS-2,CNS-3诊断上与脑脊液CC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可将CC诊断的CNS-2,-3阳性率提高20%,是脑脊液CC检测方法的重要补充,在儿童ALL并发CNSL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地西他滨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细胞株NB4-R2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

    作者:熊暮珺;肖若芝;陈琰;陈家杰;龙梓洁;吴星;林东军

    本研究探讨地西他滨(DAC)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细胞株NB4 -R2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应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法(新型四唑单钠盐法)观察0.01 - 0.5 μmol/L DAC作用于NB4-R2细胞24、48及72 h后的细胞增殖活力变化;PI单染及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浓度DAC(0.05 -5 μmol/L)对NB4-R2处理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编码P糖蛋白(P-gp)的多药耐药基因1(MDR1)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0.01 -0.5 μmol/L DAC可抑制NB4-R2细胞增殖,并呈现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作用48及72 h后的IC50分别为0.089和0.064 μmol/L;0.05 -5 μmol/L DAC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NB4-R2细胞凋亡,下调MDR1基因表达.结论:低浓度DAC( <0.5 μmol/L)对NB4-R2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较高浓度DAC(1、5μmol/L)可以诱导NB4 -R2细胞凋亡,同时使MDR1表达下调.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尹文杰;刘小鹏;黄有章;杨平地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将单独培养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组,与MSC共培养的HL-60细胞作为实验组.在不同时间计数两组HL-60细胞,描绘其时间-数量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细胞比例及Surv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HL-60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在第5-7天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HL-60细胞分布于Go/G1期的比例增加[对照组(47.0±9.0)% vs实验组(70.0±16.0)%,P=0.003)],并且出现凋亡峰.实验组HL-60细胞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同时下调.Bcl-2表达率在对照组为(63.0±9.1)%,实验组为(50.0±14.1)%(P=0.045);Survivin表达率在对照组为(94.0±9.3)%,实验组为(77.0±11.8)% (P=0.006).结论:骨髓MSC对HL-6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促进HL-60细胞凋亡.

  •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对NB4细胞CD44v6表达的调节

    作者:黄慧芳;陈萍;陆荣;林振兴;吴勇;陈元仲

    黏附分子CD44v6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 As2 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CD44v6及其相关的PI3 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应用显微镜观察检查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的分化;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凋亡;实时RT-PCR检测NB4细胞CD44v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B4细胞CD44v6蛋白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CD44v6的转录明显受抑制,但CD44v6蛋白表达无明显增减,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在As2 O3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CD44v6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受抑.结论:ATRA与As2 O3对NB4细胞CD44v6表达的影响不同.此研究结果为从干预白血病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相互关联角度进一步揭示ATRA和As2O3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浆循环DNA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蒋叶;潘世扬;夏文颖;陈丹;王宏;张丽霞;徐娟;彭蘡;仇海荣;缪扣荣;李建勇;吴雨洁

    本研究旨在动态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循环DNA的含量,探讨其临床意义.采集66例AML患者不同临床状态的静脉血,以60例体检健康者、2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20例实体肿瘤患者为对照,用磁珠法提取血浆标本中循环DNA和内参照质粒DNA,双重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DNA定量检测.结果表明:AML患者诊断时血浆DNA含量为168.5 (73.4-245.1) ng/ml,显著高于各对照组,男性患者血浆DNA含量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19),不同年龄、不同FAB型别的患者间血浆DN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化疗后血浆DNA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组患者血浆DN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但与未缓解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解后复发的6例患者中有5例(83.3%)复发时血浆DNA水平明显升高,未复发的25例患者中有22例(88.0%)血浆DNA水平保持稳定.结论:血浆DNA定量检测对AML的化疗疗效判断及复发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作者:王卫敏;孙慧;射新生;甘思林;马平

    本研究观察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CLL患者,分为单药应用氟达拉滨(F)组和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组.F组18例,氟达拉滨30 mg/( m2·d),连用3d,28 d为1个周期;FC组22例,氟达拉滨25 mg/( m2·d),环磷酰胺250 mg/( m2·d),连用3d,28 d为1个周期.结果表明,40例患者完全缓解(CR) 16例(40.0%)、部分缓解(PR)20例(50.0%)、总反应率(OR) 90.o%.F组CR 3例(16.7%)、PR 11例(61.1%)、OR 14例(77.8%).FC组CR 13例(59.1%)、PR 9例(40.9%)、OR 22例(100%).与F组比较,FC组CR率、OR率均有提高(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F组与FC组比较,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多,但严重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多.结论:氟达拉滨治疗CLL的CR率、OR率高.与单用氟达拉滨相比,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伍用方案进一步提高了CR率,不良反应无显著增加.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伍用方案是治疗CLL的安全有效的一线方案.

  • 5-氨基乙酰丙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HL-60细胞线粒体介导的凋亡

    作者:韩晓凤;陈芳源;钟济华;欧阳仁荣

    本研究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ALA-PDT)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HL-60后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以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ALA组、单纯光照组及ALA+ PDT组.采用阳离子脂质荧光探针JC-1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RT-PCR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DT前后Bcl-2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LA-PDT后线粒体膜电位出现快速下降,0h时线粒体跨膜电位崩塌的细胞比例升高至(58.28±0.9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时间延长,这种细胞比例逐步增多,而单纯ALA组和单纯光照组则无明显变化;ALA-PDT后2 hBcl-2基因表达显著下降,4h进一步下降达到谷底,24 h时仍呈低表达,并通过实时定量PCR进一步得到了证实.结论:ALA-PDT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过程与其影响线粒体跨膜电位有关,即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促进细胞凋亡;ALA介导的光动力作用部分是通过在基因转录水平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而促进凋亡的.

  • 藏红花素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慧娟;张鲲鹏;仲任;赵艳霞;李学荣;卢愿;宋爱琴;庞秀英;孙立荣

    本研究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6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加入终浓度为1.25mg/ml藏红花素;C组加入rhGM-CSF 75 ng/ml、rhIL-4 75 ng/ml、rhTNF-α 50 ng/ml;D,E,F组分别加入与C组等量的细胞因子及藏红花素0.3125,1.25,5.0 mg/ml.培养至第9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将DC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同种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反应5d后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及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实验各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至第9天,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显示C、D、E、F各组CDla+、CD83+、HLA-D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与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5d后,随着刺激细胞的增加,A组及B组T细胞的刺激指数无明显增加(P>0.05);C组及E组T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增加,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而各组在刺激细胞数量一定的情况下,E组细胞刺激指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藏红花素单用促进DC增殖的能力明显弱于与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但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DC成熟.藏红花素诱导后的DC能促进T细胞增殖.

  • 干扰素-α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对K562细胞增殖及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史玉叶;曹维克;刘小宁;邓之奎;郭华;冯婉婷;叶丽霖;朱家斌;李玉峰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IFN-α)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β-环联蛋白( 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影响.用IFN-o、HHT单药或两药联合处理后,K562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单用HHT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β-catenin表达下调,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IFN-α无此作用.HHT组的β-catenin表达水平为0.5576±0.0373,低于空白对照组(0.9369±0.0142).IFN-α联用HHT组β-cate-nin表达较单用HHT组下调更显著(0.3737±0.0529 vs 0.5576±0.0373,P<0.05).HHT联合IFN-α对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未见明显毒性作用.结论:IFN-α联用HHT可明显增强后者的抗K562细胞作用,而β-catenin表达下调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 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基因诊断和西罗莫司治疗

    作者:邢海洲;朱平;刘倩;张英;陈艳;胡旸;陈雪;夏君燕;田正芹;龚艺文

    本研究报告4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LGLL)的免疫基因诊断及mTOR阻断剂西罗莫司治疗的效果,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有较完整资料的256例患者进行分析.LGLL均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高、粒细胞减少或(和)贫血为主要表现.除常规外周血检查和骨髓细胞形态分类外,本院患者采用了流式细胞术( FCM)分析T细胞受体B链V区( TCR BV) 24家族,CD3、CD4、CD8、TCRαβ、TCRγδ等表达;RT-PCR扩增做TCR基因谱型图,分析异常细胞的克隆性;同时首次把西罗莫司(sirolimus)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结果表明,本院和文献中患者除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外,欧美患者以粒细胞缺乏为主,国内患者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为主要表现.本院2例患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辨别困难;FCM检测发现,淋巴细胞中以CD3+ CD8+细胞为主,TCR BV呈单克隆分布;逆转录PCR扩增TCR BV 24基因家族与FCM结果一致;用西罗莫司(首剂6 mg口服,维持剂量2 mg/d)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升高明显.结论:FCM检测特异性TCR BV单克隆淋巴细胞有利于LGLL确诊.西罗莫司可试用于LGLL患者治疗.

  • 雷公藤甲素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惠璐璐;许文林;陈巧云;朱小兰;龙璐璐;徐颖;秦蓉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甲素(TPL)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TPL细胞毒性和阿霉素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P-糖蛋白表达和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DR1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TPL增强K562/A02细胞阿霉素敏感性.TPL作用后,K562/A02细胞P-糖蛋白表达相关平均荧光强度(MFI)由123±13下降到39±13(P<0.05);K562/A02细胞内阿霉素相关MFI由18±5上升到34±6(P<0.05),TPL能够有效抑制K562/A02细胞的药物外排.TPL降低MDR1启动子转录活性约75%.结论:TPL通过下调P-糖蛋白表达增强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有可能成为一种耐药逆转剂.

  • PCR-SBT检测HLA-C座位1-7外显子序列鉴别HLA-C*07:01:01G和C*07:02:01G组等位基因

    作者:吕杭军;章伟;可俊俊;和艳敏;王炜;韩浙东;陈男英;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旨在探讨区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 07:01:01G和HLA-C* 07:02:01G组内等位基因,并分析其与HLA-B的连锁情况.通过收集HLA-C* 07:01:01G组和HLA-C* 07:02:01G组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析方法(PCR-SBT)检测HLA-C座位第1-7外显子编码序列,并采用PCR-SBT方法对标本进行HLA-B基因分型.结果表明,13例HLA-C* 07:01:01G组标本中,4例(30.8%)标本为HLA-C* 07:01:01,9例(69.2%)标本为HLA-C* 07:06;连锁分析显示,HLA-C* 07:06与HLA-B* 44:03高度连锁.102例HLA-C* 07:02:01G组标本全部为HLA-C* 07:02:01;连锁分析显示,HLA-C* 07:02:01与HLA-B* 51:01、B*46:01、B*39:01、B*40:01、B* 38:02、B*15:02高度连锁.结论:HLA-C* 07:01:01G组中发现存在HLA-C* 07:01:01和HLA-C* 07:06,而HLA-C* 07:02:01G组中以HLA-C* 07:02:01为主导.

  • IGFBP7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吴水燕;胡绍燕;岑建农;陈子兴

    本研究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IGFBP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为研究该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提供基础.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获得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venus-IGFBP7,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颗粒,感染K562细胞,并采用多种方法鉴定.结果表明,所获IGFBP7基因经测序与GenBank比对序列一致,慢病毒载体质粒venus-IGFBP7经BamH Ⅰ酶切鉴定片段大小正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在293T及K562细胞中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IGFBP7 mRNA和蛋白在K562细胞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带有IGFBP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为研究IGFBP7基因在K562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慢病毒荧光素酶载体介导的miRNA靶向基因筛选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吴顺泉;林君;黄胜林;战榕

    本研究旨在建立miRNA靶基因高通量筛选系统,筛选出能调控p21NAs,以便试验验证及探索这些miRNA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并鉴定2个慢病毒表达载体-pWPXL-Luc及pWPXL -Luc -P21-3 'UTR,分别与包装载体psPAX-2及PDM2G共转染HEK 293T细胞;包装病毒颗粒,感染HEK 293细胞,获得稳定单表达荧光素酶及共表达荧光素酶与P21-3'UTR的细胞株,前者在后续实验中作为对照;采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检测pWPXL-Luc病毒感染后的293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包装出高滴度的病毒颗粒,成功建立稳定株,且在一定范围内稳定株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与细胞数目成正比.结论:成功建立了miRNA靶基因高通量筛选系统;利用本筛选系统,成功筛选出靶向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1( CIP1/WAF1)的miRNA.

  • 截短型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陈伟;陈翀;张焕新;闫志凌;程海;曾令宇;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克隆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基因,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截短型fgfr1(△fgfr1)重组慢病毒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BALB/c胎鼠脑组织为模板克隆全长型fgfr1基因,连接至克隆载体pCR-Blunt,通过反向PCR技术删除胞内磷酸化区域获得△fgfr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亚克隆至慢病毒转移质粒,构建携带EGFP及△fgfr1双顺反子自身失活型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与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FT,超速离心浓缩病毒颗粒后转染293FT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GFP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tot)鉴定截短型FGFR1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小鼠fgfr1基因,构建重组慢病毒转移载体LV-IRES-EGFP-△fgfr1及对照载体LV-IRES-EGFP,三质粒系统共转染293FT细胞后获得病毒滴度达到108 TU/ml.以重组病毒载体转染293FT细胞后第4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较强绿色荧光表达,FCM检测转染效率可达95%,Westem blot检测显示,转染后293FT细胞表达截短型FGFR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自身失活型慢病毒载体LV-IRES-EGFP- Afgfr1,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

  • RHD基因不同转录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谢俊杰;应燕玲;许先国;朱发明;邵超鹏

    RHD基因存在多种不同的另路剪接的转录子,本研究分别构建正常mRNA及DEL9和DEL89转录子的表达载体.从Rh(D)阳性新生儿脐血网织红细胞中提取总RNA,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RT-PCR获取完整目的转录子片段,然后分别克隆至pCR4 TOPO测序载体并测序验证和筛选.用正常RHD cDNA筛选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全长目的基因,然后亚克隆至pcDNA3.1/VS-His TOPO表达载体;DEL9和DEL89转录子直接克隆至表达载体,通过测序验证目的基因序列及插入方向.结果表明,序列分析证实了不同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和方向正确,表明3种不同RHD转录子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RHD不同转录子表达载体已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Rh(D)抗原膜表达机理奠定了基础.

  • HSP90辅侣蛋白P23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

    作者:薛军;谢晓竞;曹鹏

    本研究旨在寻找预测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敏感性的指标.以地塞米松敏感细胞株(MM1.S)、地塞米松抵抗细胞株(MM1.R)、激素敏感和非敏感MM患者1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HSP90和P23蛋白表达,探讨其与GC抵抗的关系.结果表明:HSP90、GR和IKB-α蛋白在MM1.S、MM1.R、正常人和MM患者PBMNC中表达无差异,而P23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随着地塞米松浓度增加,MM1.S存活率逐渐下降,而MM1.R下降不明显.P23蛋白低表达患者7例,其中GC联合方案治疗有效者6例(有效率为86%),无效者1例(无效率为14%);P23蛋白高表达患者3例,其中GC联合方案治疗有效者1例(有效率为33%),无效者2例(无效率为67%),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23蛋白表达可以预测MM患者对GC的敏感性,可以此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 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KM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葛群芳;欧阳桂芳;陈莹;张怡;牧启田;陆滢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Bor)单用及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KM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As2O3联合应用对KM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其IC50值.采用Annexin V-FITC凋亡试剂盒检测各药物组KM3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测定各药物组KM3细胞跨膜电位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各药物组KM3细胞Caspase-3、Bim、Bcl-xL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Bor联合As2O3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明显高于Bor单用,处理72 h作用明显[(27.64±0.81)%vs(21.67±2.20)%,P<0.05].联合用药组KM3细胞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均较Bor单药组明显增多,前者在作用48 h时效果明显[(53.20 +3.70)%vs (35.40 +2.58)%,P<0.01],后者在作用72 h时效果明显[ (63.96±2.97)%vs(54.08±3.76)%,P<0.01].联合用药组KM3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较Bor单药组明显下降,作用48 h时下降明显.与Bor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KM3细胞Caspase-3 mRNA、Bim mRNA均升高,Bcl-xLmRNA下降.结论:在体外As2O3可增强Bor对KM3细胞增殖的抑制,增加KM3细胞的凋亡,并且可能通过抑制Bcl-xL mRNA表达,诱导Caspase-3和BIM mRNA表达的途径增强凋亡作用.

  • 三氧化二砷诱导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发生Caspase 非依赖性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佳;张梅;宋艳萍;胡凯;任婧婧;张韵洁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O3)作用于骨髓瘤细胞RPMI8226引起非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用MTF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PMI8226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2O3(0.1 - 20 μmol/L)作用于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24,48,72 h显示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As2O3(10 μmol/L)单独处理组相比,zVAD-fmk(20 μmol/L)与As2O3联合处理组的凋亡率未见明显变化.与As2O3(10 μmol/L)单独处理组比较,zVAD-fmk与As2 O3联合处理组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As2O3对RPMI8226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s2 O3可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过程中可能存在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程序.

  • 两种人羊膜细胞的表型鉴定和分化潜能测定

    作者:王佳萍;欧阳桂芳

    本研究旨在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两种人羊膜细胞并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羊膜中可分离出来源于外胚层的羊膜上皮细胞和来源于中胚层的羊膜间充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两种人羊膜细胞阳性表达HLA-A,B,C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 CD29,CD73,CD44,CD59,CD90,CD105,CH166),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1,CD34,CD45,HLA-DR),弱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CD40,CD40L,CD80,CD86),且这些表型的表达量在第3-7代都维持稳定.免疫荧光法显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角蛋白19,不表达波形蛋白,而羊膜间充质细胞则相反.对其多向分化潜能测定显示,羊膜间充质细胞更好地向心肌细胞分化,而羊膜上皮细胞更好地向神经细胞分化.结论:从羊膜中可分离出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充质细胞,两种细胞的表型相似,多向分化潜能却不同.羊膜上皮细胞具有更好的外胚层分化潜能,而羊膜间充质细胞更好地向中胚层分化.此结论对细胞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的影响

    作者:郑飞;李霞;张蕾;孔霞;郭凌陨;杨建业;黄永章;唐俊明;王家宁

    本研究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经典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用流式细胞术鉴定MSC表面标志特征.收集MSC条件培养液(MSC-CM),过表达基质细胞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MSC条件培养液(Ad-SDF-1 -MSC-CM),以2% FBS-DMEM、15% FBS-DMEM培养液为对照,将MSC-CM、Ad-SDF-1 -MSC-CM等条件培养液加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CRL1730)作用24 h后,用MTT法检测CRL1730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划痕法和黏附模型评价MSC-CM对CRL1730细胞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SC-CM相比,Ad-SDF-1-MSC-CM处理的CRL1730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加入阻断剂AMD3100后,MSC-CM所介导的促增殖效应明显降低.MSC-CM、Ad-SDF-1-MSC-CM促进CRL1730细胞的迁移,AMD3100明显抑制其所介导的CRL1730细胞迁移.与MSC-CM相比,Ad-SDF-1 -MSC-CM处理的CRL1730细胞黏附能力明显增强,AMD3100能显著降低其增强CRL1730黏附能力的作用.结论:MSC-CM对CRL1730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SDF-1密切相关.

  • 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易感相关性研究

    作者:路素英;肖露露;罗敏;张碧红;陈纯

    本研究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易感与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获得性AA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8.1岁.在80例AA患者中非重型AA( nsAA)6例,重型AA(sAA) 74例.同地区随机选择健康献血者109例作为对照.采用PCR-SSP方法进行HLA-A、-B、-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基因频率差异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80例AA儿童患者中,HLA-B* 48:01、DRB1* 09:01表达频率升高(均P<0.05,OR分别为12.000和3.403);HLA-B* 51:01、DRB1* 03:01、DRB1* 11:01表达频率降低(均P<0.05,OR分别为0.207、0.266和0.139).研究还发现,在74例SAA患儿中HLA-B* 48:01、DRB1* 09:01的表达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亦呈显著升高,而HLA-B* 51:01、DRB1*03:01、DRB1* 11:01的表达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HLA-B*48:01、DRB1* 09:01与儿童期AA相关联,可能是罹患儿童期SAA的易感风险基因.HLA-B* 51:01、DRB1* 03:01、DRB1* 11:01在儿童AA中低表达,是否为相对的保护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杨兴鸽;鲁学良;许吕宏;方建培

    本研究探讨特异性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对脐血CD34+细胞的影响.取含PRA的β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清,与脐血CD34+细胞、补体联合孵育,观察其对CD34+细胞的影响,并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DNA合成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PRA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RA血清组脐血CD34+细胞DNA合成能力较对照组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各实验组间脐血CD34+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异性PRA血清对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补体可增强上述作用;特异性PRA血清对脐血CD34+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预后相关性的初步探索

    作者:李雯雯;李燕;王晓敏

    目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预后评估在国际上主要依据MDS预后积分系统(IPSS),但此评分系统对于部分同群组患者的病情评估仍有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IPSS不同分组患者的外周血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 -MG)、铁蛋白(SF)、Vit B12比较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MDS预后的可能关系.将入选的116例MDS患者按IPSS评分系统分为低危(24例)、中危Ⅰ(43例)、中危Ⅱ(26例)、高危(23例)4组.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116例)MCV、空腹血清LDH、β2 -MG、SF、Vit B12水平,比较MDS患者与正常人以及各组MDS患者间上述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MDS患者外周血MCV、血清LDH、β2 -MG、SF、Vit B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低危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高危组MDS患者血清LDH水平依次增高,4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 -MG水平在高危组明显高于低危、中危Ⅰ组、中危Ⅱ组(P<0.05),后3组间无显著差别.外周血MCV、血清SF、Vit B12水平各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DS患者血清LDH、β2-MG水平与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似有一定相关性,监测上述指标对MDS患者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有可能作为IPSS评分系统补充的候选指标.

  • 转录因子T-bet、GATA-3、FoxP3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强;任淑红;董巍;房俊

    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录因子T-bet、GATA-3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转录因子FoxP3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急性期HSP患儿(HSP组)及30例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GATA-3及FoxP3 mRNA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HSP组患儿GATA-3 mRNA相对表达水平(964.30 ---655.18)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GATA-3 mRNA相对表达水平(78.09±57.20,P<0.01).HSP组患儿T-bet mRNA( 53.98±35.79)、FoxP3 mRNA( 32.17±23.04)和CD4+CD25+ (5.34±2.51)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T-bet mRNA( 181.56±96.90)、FoxP3mRNA(147.91±99.15)和CD4+ CD25+(7.85±1.97)相对表达水平(P<0.01).结论:HSP患儿急性期存在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mRNA表达下调,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 mRNA表达上调.HSP患儿急性期存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下调,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及由此引发的免疫抑制效应不足可能是HSP急性期免疫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为从调节性T细胞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角度进一步阐明儿童HS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体外抑制革兰阴性细菌脂多糖激活血小板的作用

    作者:罗先明;杨秋红;魏菁;马丽萍

    本研究旨在探索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能否抑制G-细菌脂多糖(LPS)激活血小板的作用.取10例健康体检者全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1×108/ml).实验分为4组:正常血小板组:不作任何处理;LPS组:LPS(10 μg/ml)刺激6 h;BPI组:BPI( 100 μg/ml)处理1 h;BPI+ LPS组:BPI( 100 μg/ml)预孵育1h后,再接受LPS(10 μ g/ml)刺激6h.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血小板膜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PRP上清中细胞因子释放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介素-6(IL-6).结果表明,与正常血小板组相比,LPS刺激血小板后血小板膜TLR-4表达及上清中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增高(P<0.001).在接受BPI预处理后,LPS刺激血小板表达TLR-4及TNF-α和IL-6的作用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血小板组.BPI单独刺激血小板不引起血小板TLR-4表达增高及细胞因子水平改变.结论:BPI能够抑制LPS诱导的血小板活化.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