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红;黎阳;李文益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免疫治疗等方面,但MSC回输体内后的分布和分化直接影响其应用,本文就MSC体内"归巢"特点、"归巢"机制及"归巢"的意义作一综述.

  •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徐祖琼;孙雪梅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MF)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CMPD),以脾增大,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泪滴状红细胞以及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和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aematopoiesis)为特点.本文对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发病机制,诸如酪氨酸激酶受体突变、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GATAl)突变,JAK2基因突变,C-MPl受体突变和与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有关的其他发病机制加以综述.

  • 破骨细胞参与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

    作者:朱恒;江小霞;毛宁

    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于全身骨骼的骨髓腔内,是机体造血以及免疫细胞发育的场所.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破骨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在骨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破骨细胞与微环境稳定、应激时造血干祖细胞动员及骨免疫密切相关.深入探究破骨细胞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其它细胞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寻找造血、骨免疫疾病和肿瘤等方面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破骨细胞的发育来源与鉴定、破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调节及破骨细胞与骨免疫进行综述.

  • 1磷酸鞘氨醇及其G蛋白偶联受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朱海燕;达万明

    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溶血磷脂,它作为第一信使与各种免疫细胞膜上相应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发挥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S1P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并抑制活化的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S1P对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都具有趋化性,其主要效应是通过其受体S1P1介导调节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组织分布.S1P对调节性T细胞趋化性弱,是调节性T细胞发挥佳活性所必需的.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进入人体后快速磷酸化,形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FTY720-P,与S1P相似,是其受体S1P1、S1P3、S1P4和S1P5的真正激动剂,可影响成熟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组织分布与功能活性,具有低毒高效可逆的免疫抑制效应,能够预防异体移植物排斥及治疗自身免疫病.本文就S1P的合成、代谢及其G蛋白偶联受体在免疫细胞的表达、对各种免疫细胞的影响、以S1P GPCRs为靶点的药物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三氧化二砷应用于淋巴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凌浩;李惠民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后又被实验性用于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三氧化二砷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淋巴瘤效应,且很多物质能够增强或减弱这种效应,三氧化二砷治疗对其他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复发及难治性淋巴瘤仍有一定效果且毒副作用小,提示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淋巴瘤的新型药物,现就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骨髓瘤的骨质破坏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周莉莉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进行性骨质破坏、多发性溶骨病变等为特征的B细胞分化终末期恶性肿瘤.其机制的关键在于破骨细胞被激活的同时成骨细胞活性受抑,终造成骨代谢失衡.近年来,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对相关因子,如NFκB受体激活蛋白(RANK)、NK-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护骨蛋白(0PG)、巨噬细胞炎性蛋白-α(MIP-1α)、基质衍生基子1(SDF1)及Wnt通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淑红;徐华;吴海涛;赵永岐;范明

    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是ABO血型的血清学鉴定中检测抗体必不可少的试剂.为了提高ABO血型检定结果的准确性,解决自制试剂红细胞无标准和无质控的问题,本研究组建立了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的质控方法,进行了试剂红细胞的特异性和亲和性检测、振荡检测、流式细胞术和原子显微镜观察.通过筛选建立了质控参考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质量检定标准及质控方法,同时对制备的3批次试剂红细胞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反定型试剂红细胞既能保证质量和性能的稳定,又能大限度地降低批次间的差异.结论:制备的ABO反定型试剂红细胞解决了自制红细胞的质控问题,并能提高血型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 HLA-B新等位基因B*3936的确认和测序分析

    作者:戴卫健;章伟;何俊俊;王炜;韩浙东;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确认HLA新等位基因HLA-B*3936并分析其序列.先证者为脐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样本DNA抽提采用PEL-FREEZ抽提试剂盒,利用单链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B基因的第2-4外显子,对PCR产物直接进行第2、3、4外显予双向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样本中存在2个HLA-B等位基因,其中1个等位基因为HLA-B*4002,另1个经Blast验证确定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DQ242650,DQ242651,DQ242652).与接近的B*3901等位基因比较,新的等位基因在第3外显子上有4个核苷酸的差异,其中第527位T→A、第538位C→T、第539位T→G、第544位A→G,这引起氨基酸第152位缬氨酸(Val)→谷氨酸(Glu)、第156位异亮氨酸(Ⅱe)→色氨酸(Trp)、第158位苏氨酸(Thr)→丙氨酸(Ala).实验结果提示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LA-B等位基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3936.

  • 二甲亚砜对血小板冻存中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俊;刘景汉;金玉;欧阳锡林;杨连贵

    本研究探讨二甲亚砜(DMSO)对血小板冻干保存中激活的抑制作用.以CD62p和PAC-1表达作为血小板的激活标志,CD62p和PAC-1再表达和血小板大聚集率作为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指标.对血小板经离心、洗涤及海藻糖负载等预处理过程中加与不加DMSO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及再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s)分析,血小板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测定,研究DMSO对血小板激活抑制作用的可逆性.结果显示,血小板经预处理后,不含DMSO组的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高,分别达30.37%和15.01%;含DMSO的组,CD62p表达率为10.72%,PAC-1几乎不表达(0.11%),显著低于不含DMSO组(p<0.01).DMSO稀释后,血小板CD62p再表达为54.39%,显著低于对照组(71.69%)和高于不含DMSO组(35.98%)(p均<0.01);PAC-1再表达率为49.28%,与对照组(54.48%)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不含DMSO组(p<0.01).在含DMSO组,血小板用原血浆稀释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对restocetin,thrombin和propyl gallat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76%,91.24%和89.66%,与对照组和无DMSO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对ADP诱导的聚集率有34.33%,显著高于无DMSO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O对体外处理所致的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PAC-1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DMSO稀释后血小板仍具有CD62p和PAC-1表达能力和聚集反应功能,提示DMSO具有抑制激活损伤和低温保护的双重功能,这一生物学特性使DMSO在血小板的冻干保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 HLA相合亲缘供受者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的分析

    作者:朱发明;姜侃;吕沁风;章伟;何吉;许先国;严力行

    本研究分析HLA相合亲缘关系供受者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分布情况并探讨其KIR相合的可能性.采用Luminex流式技术和测序方法检测HLA-A,-B,-Cw和-DRB1位点;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PCR-SSP)检测KIR基因.结果表明:在HLA-A,-B,-Cw和-DRB1等8个位点相合的27对亲缘关系供受者样本中检出17个KIR基因,其中KIR3DL3、KIR3DP1、KIR2DL4和KIR3DL2基因存在于所有个体;检出20种KIR基因型和12种单倍体,常见基因型为2,2,频率为29.6%;常见单倍体是2,频率为53.0%,样本以A型单倍体为主,频率为67.2%;12对(44.4%)供者KIR与受者KIR基因型和单倍体完全相同,13对(48.1%)供者KIR与受者KIR存在1个单倍体相同,2对(7.4%)供者KIR与受者KIR基因型和单倍体完全不同;1对供者KIR2DL1与受者HLA-Cw(Lys80)配基完全相合,17对供者KIR2DL2/2DL3与受者HLA-Cw(Asn80)配基完全相合,5对供者KIR3DL1与受者HLA-B(Bw4)配基完全相合.结论:HLA相合亲缘关系供受者KIR匹配的错配率比较高.

  • 实时定量PCR监测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IgH水平及意义

    作者:于珍;王亚非;李增军;周征;徐世才;邱录贵

    本研究评价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IgH水平对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残留肿瘤细胞监测的意义.采用家族一致性TaqMan探针联合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SO)上游引物技术检测22例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HSCT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gH水平动态变化.IgH水平以内参基因GAPDH进行归一化.结果表明,RQ-PCR实验可重复灵敏度为1个拷贝.9例IgH单克隆重排患者,在HSCT后1个月骨髓中IgH的拷贝数较初治时明显降低(6.67×103/106 GAPDH vs 29/106 GAPDH,p<0.01).3例移植后15个月IgH的拷贝数持续小于102/106 GAPDH,18个月后IgH水平为0的患者获得了完全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缓解(CCyR);5例移植后3个月以内IgH拷贝数持续小于102/106 GAPDH,随后IgH拷贝数持续小于103/106 GAPDH的患者临床获得完全缓解(CR).1例患者移植后近3个月时IgH拷贝数为4.5×103/106 GAPDH,4个月时临床复发.RQ-PCR检测8例干细胞采集物的肿瘤污染水平为3.68×102(0-1720)/106 GAPDH,外周血采集物中的肿瘤污染小于骨髓[75(0-890)/106 GAPDH vs 1.1×103(527-1720)/106 GAPDH,p<0.05].采集物可用于RQ-PCR检测的8例患者无论肿瘤污染程度如何,临床均无复发.采集物中肿瘤污染的水平与初治及移植后1个月的IgH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0、0.708,p<0.05).结论:RQ PCR能够有效监测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移植后IgH水平动态变化.移植后3个月内IgH拷贝数大于103/106 GAPDH可能是预测患者复发的标志.

  • 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研究

    作者:许力;林金盈;毛平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D34+CXCR4+细胞数,CD34+CD49d+的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并将SCF+FL+TPO 3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天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表明,经过14天的培养,脐血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扩增,TNC数,CD34+细胞数,CD34+CD49d+的细胞数于7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CFU数,CD34+CXCR4+细胞数于第10天达高峰.在移植6周后,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的存活率和人源性CD45+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1.39±0.63)%,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31.25%和(0.73±0.16)%,亦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增脐血移植组有6只NOD/SCID小鼠骨髓细胞中可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7-10天可能是收获细胞的佳时机;SCF+FL+TPO 3种因子组合扩增7天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NOD/SCID小鼠,其植入水平优于未扩增的脐血;上调脐血造血细胞上CXCR4,CD49d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

  • 甲氧基聚乙二醇体外修饰移植物细胞对单倍体相合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影响

    作者:杨光;唐锁勤;王建文;刘英;刘立真;冯晨

    本研究探讨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化学修饰移植物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取经mPEG修饰及未修饰的成年CB6小鼠脾细胞悬液注入BALB/c新生幼鼠的腹腔(5×106脾细胞/只),以脾增大指标判断新生BALB/c小鼠注射单倍体相合供鼠脾细胞后的GVHD反应;取经mPEG修饰及未修饰的成年BALB/c小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BMS)尾静脉注入接受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的成年BALB/c小鼠(2×105个BMS/只),注射后第8天取受鼠脾脏,计数脾结节数.结果表明:修饰组脾指数1(SI1)较未修饰组减低,修饰组脾指数2(SI2)值<1.3,未修饰组SI2值>1.3,提示接受mPEG修饰的单倍体相合脾细胞输注后,修饰组GVHD程度较未修饰组轻;未修饰组与修饰组相比较,脾结节形成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mPEG修饰不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活性.结论:mPEG修饰移植物可减轻小鼠单倍体相合干细胞移植后的GVHD,而不影响干祖细胞活性.

  • 低浓度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王敏;金润铭;邱奕宁;林雯;蒙冰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低浓度哇巴因对不同白血病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探讨哇巴因用于白血病临床治疗的可行性.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低浓度(≤10 nmol/L)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株生长的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株钠泵α1亚单位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及哇巴因作用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哇巴因可抑制巨核系白血病M07e、Meg-01细胞株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10 nmol/L哇巴因作用24小时,这类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其钠泵α1亚单位基础表达较低,经哇巴因干预后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在相同浓度哇巴因作用下,淋巴系白血病B95、Jhhan细胞株出现增殖,S期及G2/M期细胞比率增高,其钠泵α1亚单位的表达也增高.结论:低浓度哇巴因可抑制巨核系白血病细胞株M07e、Meg-01的生长,这可能与该细胞株钠泵α1亚单位低表达及哇巴因对其的负调控有关.

    关键词: 哇巴因 白血病 钠泵
  • 联合转染P53、AS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胡震霆;朱月永;陈祥锦

    本研究观察联合转染p53、血管生成抑素(angiostattn,AS)基因对人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VITRO2-hp53-hAS转染K562细胞17天后,以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MTT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来观察细胞生物学改变;用细胞免疫化学观察VEGF、Bcl-2、Bax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转染成功后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转染组细胞上升幅度均比空载体转染组细胞低(p<0.05),且双基因组细胞上升幅度(后1天的A290 nm值0.264±0.011)比p53组(后1天的A290 nm值0.652±0.039)和AS组(后1天的A290 nm值0.604±0.017)低(p<0.05).转染后,VEGF和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加强.结论:联合转染p53和AS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比单独转染组作用强,两者协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共同影响bcl-2、bax表达的途径.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特性

    作者:杨会志;汪健;孙自敏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1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1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1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1/Tc1样反应明显增强.

  • 热休克及化疗刺激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中HSP70 mRNA及MDR1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璐璐;符仁义;高举;李丰益;朱易萍;廖清奎

    为了研究热休克、Adriamycin(ADM)化疗应激刺激下热休克蛋白70(HSP70)、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情况,对K562细胞予以43℃高温热休克和(或)加以ADM化疗,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SP70的表达,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RT-PCR检测HSP70 mRNA和MDR1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结果显示:①HSP70蛋白的合成在43℃热作用后恢复37℃孵育2小时达到高峰并聚集在胞核和核仁内,呈"核内迁移"现象;3小时后HSP70表达开始降低,5小时后HSP70的合成逐渐降低至正常,并恢复以胞浆表达为主.②K562细胞在43℃高温热休克刺激下HSP70 mRNA表达增加,随着37℃孵育时间的延长表达量有增多趋势并持续一段时间,MDR1 mRNA的表达与之相似,二者在37℃孵育2小时分别增加4倍和5.8倍.③ADM化疗刺激后细胞内P-gp表达增加;ADM化疗、43℃热休克刺激后再加ADM化疗,K562细胞中HSP70mRNA、MDR1 mRNA表达均上调,且43℃热休克刺激处理后再加入ADM作用二者的表达要高于单加ADM化疗组.结论:热休克和ADM化疗刺激的K562细胞中HSP70和MDR1表达增加,有利于维护肿瘤细胞的稳定性,HSP70可能与耐药有关.

  • PRAME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周培一;李维佳;魏彩霞;周挚

    本研究探讨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PRAME)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73例初发、3例复发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和8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以及K562和U937二个白血病细胞株PRAME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判断疗效及预后、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和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意义.结果表明:PRAME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眄达率为36.8%(n=28),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42.9%(n=2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20%(n=4).AML的表达率显著高于ALL(P<0.01).在K562和U937细胞都有PRAME基因表达,它们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7和0.46.在15例对照(正常人、ITP患者)未检出PRAME基因表达.AML各亚型之间(除去病例数为0例的M7,M1及M6各1例)、ALL各亚型(L1,L2)之间PRAME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的年龄、初诊或者复发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比例以及脾脏厚度对PRAME mRNA的表达无相关性.完全缓解组PRAME mRNA的表达水平与部分缓解组和死亡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P AME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治疗效果越好.对1例病人动态监测发现,在复发之前PRAME mRNA的表达会升高.结论:PRAME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存在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并可以作为监测MRD的标志基因.PRAME在白血病特异性免疫治疗中是潜在的靶抗原.

  • 神经毡蛋白-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

    作者:陆林;张磊;肖志坚;卢士红;王革生;杨仁池;韩忠朝

    本研究旨在探索神经毡蛋白(neuropilin-1,NRP-1)和NRP-2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抑制NRP-1基因表达后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采用RT-PCR观察NRP-1和NRP-2 mRNA在2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及7种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小干扰RNA(siRNA)干扰NRP-1基因在HEL细胞的表达,用MTT和细胞迁移试验观察细胞增殖、迁移的变化.结果显示:NRP-1在24例AML患者骨髓MNC中表达,其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7%(p=0.03).79%AML患者表达NRP-2,67%正常人表达NRP-2,两者无明显差异(p=0.6).NRP-1的表达与AML患者骨髓、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5,r=0.4,p<0.05).NRP-1和NRP-2 mRNA分别在6/7和3/7种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表达.用siRNA转染HEL细胞24小时后NR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当有VEGF165作用时,对照组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干扰组无变化(MTT值:对照组vs干扰组:0.6±0.01 vs 0.49±0.02,p<0.001).转染24小时后干扰组细胞迁移显著降低,其迁移细胞数:干扰组vs对照组为500±17 vs 123±7(p<0.001).结论:NRP-1在AML患者骨髓MNC中表达增高,并在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 急性白血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研究

    作者:赵瑜;王全顺;窦丽萍;薄剑;李红华;靖彧;于力

    本研究探讨正常人和不同疾病状态急性白血病(AL)患者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A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初治AML和ALL患者中Id4基因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4%和86%.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中Id4基因全部甲基化,14例Id4基因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有8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9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完全缓解ALL患者中12月内复发仅1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的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为62.5%,而在非甲基化的患者中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完全缓解的AL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64.3%,而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甲基化比例为28.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9例初治AL中,有33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8例复发难治的AL患者的Id4基因均呈甲基化状态,58例完全缓解的AL中,有24例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结论:与正常人不同,AL患者中Id4基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改变,缓解状态患者的甲基化比例低于非缓解状态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AL的发生密切相关.

  • PRAME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祝毓琳;刘静;朱平;杜金伟;张英;顾江英

    本研究检测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建立的检测PRAME基因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方法,对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4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其它类型的白血病3例)的骨髓样本进行PRAME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同时选择7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骨髓样本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作为阴性对照,并用白血病细胞系K562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测出不同水平的PRAME基因表达,在其余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5例对照样本中均未检测出PRAME基因,总阳性率64%,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在3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中,AML 28例,阳性检出率为65%,其中以M3、M4和M2亚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70%、67%;ALL 5例,阳性检出率为56%.在31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为23例,而在24例融合基因阴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达到12例.比较各种临床因素与PRAME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未发现明显相关.短期观察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显示出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患者PRAME基因表达均转阴,下降水平为63-23921/106×GAPDH拷贝.长期观察1例M3患者显示化疗后PRAME基因水平逐渐下降并转阴,患者至今仍处于CR状态.结论:PRAME基因在65%的急性白血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以M3、M4和M2亚型常见,在正常个体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不表达.不同白血病个体之间PRAME基因表达水平不同,随病情缓解其表达水平降低或转阴.PRAME基因可以成为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种分子标志.

  • 人鼠嵌合型CD20单克隆抗体增强树突状细胞诱导抗淋巴瘤CTL免疫效应研究

    作者:艾丽梅;任汉云;石永进

    本研究利用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作用特点和其人源Fc段结合人树突状细胞(DC)的特点,探讨抗CD20单克隆抗体激发人DC呈递肿瘤抗原从而诱导抗淋巴瘤的细胞免疫效应.用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DC生成.对高表达CD20的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分别进行抗CD20单克隆抗体单独作用(R组)、加热诱导凋亡(A组)、诱导凋亡同时加用扰CD20单克隆抗体作用(R+A组).经上述处理的肿瘤抗原分别负载于DC,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C对肿瘤抗原的吞噬作用,用抗原处理的DC进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ELISPOT分析效应细胞-干扰素产生和用MTT法分析效应细胞对Raji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R组处理的DC无明显吞噬现象,A组中易见DC吞噬凋亡小体,而R+A组中DC吞噬较多的细胞碎片.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个实验组DC上的CD80、CD86、HLA-DR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其中R+A组的CD86表达阳性率明显大于R组和A组(p<0.05).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CD8+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组(R组和R+A组)CD56+细胞数均有所增加,与不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ELISPOT方法证明,各实验组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当效靶比为1∶10时,R+A组斑点数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MTT法测定杀伤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对Raji细胞的杀伤率均较对照组增加,其中R+A组的杀伤率高于R组和A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能够介导DC产生抗淋巴瘤效应,即激活并扩增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抗CD20单克隆抗体同时加凋亡诱导处理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能进一步增强抗淋巴瘤的细胞免疫效应.

  • 草分支杆菌F.U.36混悬注射液对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作者:王桂云;孙立荣

    为了探讨草分支杆菌F.U.36混悬注射液(乌体林斯,U)对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有无影响,应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对照组以RPMI 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CB-MNC,实验组分为Utilin"s"组(仅加入Utilin"s"PRMI 1640),GTI组(GM-CSF,TNF-α,IL-4)和GTIU组(GM-CSF,TNF-α,IL-4和Utilin"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DC生长情况.至培养第10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并将细胞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摄片.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均得到一定数量的典型DC;Utilin"s"组CD1a+、HLA-DR+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GTIU组HLA-DR+细胞比例升高明显,高于GTI组.结论:草分支杆菌F.U.36混悬注射液不仅能促进脐血DC体外扩增,还能协同rhGM-CSF、rhTNF-α、rhIL-4促进DC成熟.

  • 低能脉冲超声波影响巨噬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探讨

    作者:李懿萍;周韶霞;Andreas Schmelz;Max G.Bachem

    本研究探讨低能脉冲超声波(LIPUS)对人原代巨噬细胞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用酶谱学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分泌,采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吞噬能力、局部复合物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EMMPRIN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杂交方法检测EMMPRIN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表达.结果表明:LIPUS加速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促进巨噬细胞表达EMMPRIN和分泌MMP,增加细胞的磷酸化程度和ERK1/2的磷酸化;上述功能只限于黏附细胞,且可被PD98059或RGD抑制.结论:LIPUS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依赖于细胞黏附,并与整合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integins-ERK 1/2)信号途径相关.

  • 49例MALT淋巴瘤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景红梅;克晓燕;董菲

    本研究旨在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 lymphoma)临床特点、API2-MALT1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通过回顾临床资料,研究我院49例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RT-PCR法检测部分石蜡标本API2-MALT1基因重排.结果表明:MALT淋巴瘤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为52.4岁,50岁以上的患者占67.4%,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其次在甲状腺;49例中Ⅰ、Ⅱ期患者占776.%,Ⅲ、Ⅳ期患者占22.4%;API2-MALT1基因重排在低度恶性组、转化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8.1%和12.5%;3年生存率为93.8%.结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进展缓慢,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可根据有无API2-MALT1基因重排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Ⅰ期HP阳性患者可采用抗HP治疗.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春燕;付蓉;刘文会;程毓倩;宋文秀;杜丽娟;阮二宝;张丽彤;王晓明;梁勇;王国锦;瞿文;宋嘉;张荣莉;关晶;李丽娟;宋妍;高珊;刘惠;江汇涓;王珺;邹鹏;邵宗鸿

    为了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对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分析,总结疗效并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51.1%;6、12、18、36、36个月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8.6%、55.8%、53.8%、46.4%、21.3%及57.9%、38.6%、33.3%、31.6%、0%.经分析年龄<40岁、化疗前白细胞数<10.0×109/L、骨髓抑制期白细胞<1.0×109/L、发病1个月内给予化疗、化疗前输注全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及生存率较高;首疗诱导缓解、获得缓解时间、缓解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复发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并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治疗,对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FL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书红;于力;王全顺;李红华;赵瑜;李菲

    为了探讨FL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宾50 mg,静脉点滴,30分滴完,第1-5天;阿糖胞苷1 0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G-CSF 300 μg皮下注射第0-5天)治疗19例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结果表明:19例患者中,13例达完全缓解(CR率68.4%),2例达部分缓解(PR率10.5%),总有效率78.9%.CR的患者中有5例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3例均无病存活,其中存活长的为26个月,仍处于CR期.该治疗方案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能异常.结论:FLAG方案对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好,患者对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因此,对于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惠者应该及早应用FLAG方案,为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条件.

  •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意义

    作者:沈秋丹;徐卫;于慧;李丽;张苏江;李建勇

    为了研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预后价值,回顾性分析了141例CLL患者的LDH、β2-MG水平以及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时,将LDH和β2-MG表达水平分为3个组,即:①LDH和β2-MG水平均升高;②LDH和β2-MG水平中一个升高;③LDH和β2-MG两者水平均正常.结果表明:Binet C期患者的LDH和β2-MG水平较BinetA期患者明显升高(p=0.034和p=0.036).β2-MG水平与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p=0.756).经Cox回归分析,Binet C期(p=0.015)和LDH水平升高(p=0.035)与总体生存时间短显著相关,β2-MG水平与总体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384).LDH和β2-MG水平均升高组较均正常组生存期短(p=0.04).结论:Binet分期及血清LDH水平是影响CLL预后的重要因素.

  • 一例伴有双ider(17q)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作者:仇海荣;李建勇;朱雨;洪鸣;王蓉;徐卫

    本研究报道一例伴有双ider(17q)特殊复杂核型异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和实验特征.对一例复发APL患者进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传统细胞遗传学分析,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FISH)两种技术进一步明确染色体异常.结果表明:该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47,XY,1p-,15q+,ider(17q)×2;FISH检测同一细胞中出现5个PML-RARα融合信号;M-FISH进一步明确并证实上述结果.免疫表型检测显示高表达CD13和CD33,而CD34、HLA-DR及T、B淋巴细胞标志阴性.结论:双ider(17q)是APL中一种罕见的附加异常,联合应用FISH及M-FISH技术是确认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可靠手段.

  • 抑制GATA-3基因表达的RNAi载体构建和筛选

    作者:周兵;郑铭;王妍;杜芝燕;王彤

    GATA-3在Th2免疫网络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和筛选出能够高效、特异性抑制GATA-3基因表达的siRNA质粒载体.在小鼠P815细胞中转染以GATA-3作为靶基因的PSi338、PSi717和PSi1232的干涉质粒载体,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转录和蛋白质水平观察它们对GATA-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Si338、PSi717均能明显抑制P815细胞中GATA-3 mRNA的表达和GATA-3蛋白的合成.结论:成功地构建和筛选出两条高效、特异性抑制GATA-3基因表达的siRNA质粒载体.

  • 白介素6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体重指数和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关系的探索

    作者:贾兴旺;田亚平;王颖;邓心新;董振南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IL-6基因启动子区-572G/C,-597G/A多态性与体重指数(BMI)和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的调查,探索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荧光杂交探针、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和熔点曲线分析技术,测定了194例冠心病患者和123例健康对照者的IL-6基因型,同时测定BM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载脂蛋白等指标,并通过建立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C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观察对象中发现中国北方汉族人IL-6基因启动子区-597位点有7例为GA型,其余均为GG型,尚未发现AA型,未发现其多态性与BMI和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组与对照组-572G/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CHD组和对照组携带G等位基因和非G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5).正常对照组中携带G等位基因者收缩压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非G等位基因者(P=0.02).在所有研究对象中,与非G等位基因组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组的体重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收缩压中位数水平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6、0.022、0.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甘油三脂、性别、高血压、载脂蛋白C2、血清总胆固醇、脂蛋白a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子,而载脂蛋白A1是保护因子(P<0.05),未见-572G/C的G等位基因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多态性和CHD的易感性无关,而-572G/C多态性与CHD的易感性有关,其机制可能与-572G/C多态性可导致BMI、hsCRP和血压的变化有关.

  • 蜂毒疏水性短肽增强聚乙烯亚胺的基因转染效率

    作者:王颖丽;章扬培;季守平

    本研究探讨使用蜂毒短肽疏水性尾部增加支链聚乙烯亚胺(BPEI)在HeLa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的可能性.合成蜂毒多肽melittin的疏水性尾部,使用红细胞溶血实验检测其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将该片段与阳离子聚合物BPEI按一定比例混合,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检测其在HeLa细胞的转染效率;以MTT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melittin的疏水性尾部均可穿透细胞膜导致红细胞溶血并显著增加BPEI在HeLa细胞系的基因转染效率,使用本方法转染后细胞毒性较单独使用PEI时为低.结论:melittin疏水性尾部是一种良好的增强剂,有可能在难以转染的细胞系的基因转染实验中起重要作用.

  • 8-氯腺苷酸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毅敏;朱琦;贾培敏;胡钧培

    本研究探究8-氯腺苷酸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可能作用.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细胞为体外模型,在观察8-氯腺苷酸对细胞生长、活力及形态学影响的基础上,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分布和细胞表面Annexin-V的含量,以DNA凝胶电泳技术评判细胞凋亡与否,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lin E和CDK2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8-氯腺苷酸(1-30 μmol/L)能够明显地抑制RPMI8226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其细胞活力,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及DNA凝胶电泳分析显示,这些浓度的8-氯腺苷酸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表明,8-氯腺苷酸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lin E和CDK2的表达而干扰细胞增殖.结论:8-氯腺苷酸能够有效地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 三氧化二砷、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对骨髓瘤细胞U266凋亡及胞浆内Ca2+浓度的影响

    作者:林如峰;陆化;刘澎;王永韧;沈文怡;吴雨洁;张建富;费小明;葛峥;李建勇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和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l)诱导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凋亡时对胞浆内Ca2+浓度([Ca2+]i)的影响,用含15%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U266细胞并按5×105/(ml·well)接种于24孔板中,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s2O3、Dex和Thal干预8小时后收集U266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以Annexin V-FITC/PI双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负载Fluo-3/AM荧光素FCM检测[Ca2+]i.结果显示:①随As2O3、Dex和Thal浓度增加,荧光显微镜下带有荧光信号的凋亡细胞逐渐增多;②As2O3、Dex和Thal作用U266细胞后FCM测得凋亡细胞比例从对照组的0.56%分别升至31.54%、28.35%、21.97%;③As2O3、Dex诱导U266细胞凋亡时[Ca2+]i升高,升高的程度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关系;④Thal诱导细胞凋亡时未观察到[Ca2+]i有明显改变.结论:[Ca2+]i的升高是As2O3、Dex诱导U266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Thal诱导U266细胞凋亡与[Ca2+]i的变化无明显关系.

  • 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作者:孙莉莉;孙立荣;王桂云

    为研究阿糖胞苷(Ara-C)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及相互关系,采用Rhodamine123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流式细胞仪、AO/EB染色检测HL-60细胞凋亡.结果显示:Ara-C作用于HL-60细胞6小时时出现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当Ara-C浓度为0.05 mg/ml作用6、12、24小时时HL-60细胞线粒体中Rhodamine123荧光强度分别为117.9±7.6,100.9±7.7,87.6±10.7,不同时间荧光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Ara-C浓度为0.1 mg/ml作用6、12、24小时时HL-60细胞线粒体中Rhodamine123荧光强度分别为111.9±10.1,86.6±9.2,68.4±12.2,不同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浓度组在12、24小时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Ara-C浓度为0.05 mg/ml作用6、12、24小时时HL-6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2±3.0)%,(53.7±5.1)%,(65.8±2.6)%,不同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Ara-C浓度为0.1 mg/ml作用6、12、24小时时HL-6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7±4.1)%,(58.2±4.3)%,(70.1±2.3)%,不同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浓度Ara-C在相同时间凋亡率无差别.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与其凋亡率呈高度负相关,当Ara-C浓度为0.05 mg/ml时,r=-0.89,p<0.01;当Ara-C浓度为0.1 mg/ml时,r=-0.76,p<0.01.结论:阿糖胞苷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伴有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可能是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 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晓辉;胡豫;沈关心;魏文宁;宋善俊

    本研究采用微矩阵基因芯片技术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NB4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As2O3作用NB4细胞48小时,用改进的TRIZOL试剂一步法抽提As2O3作用前后的NB4细胞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后用Cy3标记的脱氧三磷酸尿苷(Cy32dUTP)和Cy52dUTP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将As2O3作用前后的NB4细胞mRNA分别标记成两种DNA探针,并与载有一组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分析筛选As2O3作用前后NB4细胞表达差异的凋亡基因;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p21,survivin,cdc2及Wee1 Hu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从As2O3作用后NB4细胞中筛选出表达差异的凋亡相关基因共18条,包括p21,survivin,cdc2及Wee1 Hu等,表达上调的有6条,表达下调有12条;p21、survivin、cdc2及Wee1 Hu可能与As2O3诱导NB-4细胞的分化和(或)凋亡有关.结论:As2O3介导的NB4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中、p21、survivin、cdc2及Wee1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基因fas的表达对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华琴;陈铭珍;陈日玲;方希敏;徐小红;冯华俊

    本研究观察fas基因表达的变化对细胞色素C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机制.将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分成6组,细胞色素C终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9.375、18.75、37.5、75、150 mg/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色素C对HL-60细胞的凋亡作用,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以凋亡为主的HL-60细胞中fas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终浓度分别为0、9.375、18.75及37.5 mg/L时HL-60细胞是以凋亡效应为主,fas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细胞色素C浓度的增高而增高,当细胞色素C浓度为75 mg/L、150 mg/L时,HL-60细胞是以坏死效应为主.结论:细胞色素C能够上调fas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可以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下调Mcl-1和Bcl-xl诱导K562细胞凋亡

    作者:张宝珍;任汉云

    本研究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CML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抗凋亡蛋白Mcl-1表达的影响,探讨Mcl-1在BCR/ABL抗凋亡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应用STI571处理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MTT法检测STI57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nnexin Ⅴ和碘化丙锭双染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STI571对细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STI571可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K562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时降低细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xl的表达.STI571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与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xl的表达下调一致.结论:STI571通过阻断CML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下调Mcl-1和Bcl-xl的表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表明Mcl-1和Bcl-xl一起在CML抗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间充质干细胞影响T淋巴细胞杀伤K562细胞效应的研究

    作者:司志刚;白海;王存邦;薛智文;王茜;吴涛;杨小亮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i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尼龙棉柱法分离外周血T细胞,将T细胞与MSCs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与MSC共培养及单独培养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IL-4的表达.结果表明,与MSC共培养3天后,CD4+与CD4+CD25+T细胞与单独培养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则无显著差异(p>0.05);与MSC共培养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同时IFN-γ表达减少,IL-4表达增加.结论:MSC减弱了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与反应体系中CD4+CD25+T细胞比例增多及IFN-γ、IL-4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 人脐血成体干细胞体外向肝细胞的诱导分化

    作者:秦斐;何吉;项盈;朱发明;刘晋辉;陈舒;戴兵;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干细胞生长因子(SCF)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三者联合诱导人脐血成体干细胞(adlult stem cells,ASCs)体外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富集人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实验分为诱导组Ⅰ:DMEM+HGF(10 ng/ml)+SCF(10 ng/ml)+LIF(10 ng//ml);诱导组Ⅱ:DMEM+SCF(10 ng/ml)+LIF(10 ng/ml);阴性对照组:DMEM.在培养第21天,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人肝细胞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18,CK18)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第7、14、21、23、25天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Alb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诱导组Ⅰ中,富集的成体干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形态、体积和数量变化;细胞变圆,多呈肝细胞样细胞.RT-PCR检测表明,培养第21天诱导组Ⅰ出现较强的白蛋白基因表达,AFP表达较弱,与正常肝细胞相似,诱导组Ⅱ和阴性对照组中均无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Alb、人肝细胞型CK18显示,培养第21天诱导组Ⅰ Alb和人肝细胞型CK18呈阳性;诱导组Ⅱ和阴性对照组中均未见表达.诱导组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b含量在第21天达到峰值,第21天后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人脐血成体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HGF在诱导脐血成体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 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辐射早期造血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胡锴勋;赵士富;郭梅;艾辉胜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重要造血免疫器官的早期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BALB/c小鼠受5.5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随机分为两组.MSC组照射后1 小时内,经尾静脉输注BALB/c小鼠的MSC 2.5×107/kg;对照组在照射后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照射后6、12、24和72小时的骨髓、胸腺和脾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照射后12小时胸腺和脾脏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照射后6小时各器官细胞出现G0/G1及G2/M期阻滞,S期下降.胸腺细胞,脾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于照射后12、6和24小时后发现G0/G1期阻滞峰值,随后G0/G1期细胞减少,S和G2/M期细胞增多,72小时时G0/G1期细胞教低于正常值,S期细胞数高于正常值.胸腺和脾细胞周期改变快于骨髓细胞,改变幅度也大于骨髓细胞.MSC组细胞周期变化速度和程度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显示各器官细胞照射后6小时凋亡率明显增加,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逐渐降到正常,脾与胸腺细胞凋亡率高于骨髓细胞.MSC组的胸腺细胞照射后12小时、脾细胞照射后12、24小时、骨髓细胞照射后24小时的凋亡率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照射后12小时MSC组小鼠脾脏胸腺细胞P53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MSC加快辐射小鼠骨髓、胸腺和脾脏细胞的周期变化,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受损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修复,从而对受照小鼠起到早期辐射保护作用.

  • 白血病干细胞及其微环境

    作者:吴克复;马小彤;郑国光;宋玉华

    白血病干细胞研究是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先驱,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干细胞的生存和发展受其微环境的直接影响,白血病干细胞及其微环境成为研究热点.作者认为白血病干细胞是群体,具有异质性和阶梯性,不能分离单个细胞形成克隆;白血病干细胞与微环境的作用可以用白血病干细胞生态位(leukemia stem cell niche)的概念表述.本文就白血病细胞群体的阶梯性和异质性及白血病干细胞的生态位问题进行了评述.

  • 关注脐血移植后发生供者细胞来源的白血病

    作者:褚建新

    复习了近报道的脐血移植后供者细胞白血病和相关文献,并就其发生机制和脐血保存等问题作了讨论.鉴于存在胚胎来源白血病细胞的可能性,建议较系统地监测脐血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病例,以确定供者细胞来源白血病的频率和是否真正存在白血病前体细胞的输注.

  • 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研究

    作者:梁晓岚;邱录贵;孙乐静;于丽佳;韩俊领;李茜

    本研究探讨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8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40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HLA基因分型,分析HLA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表明:A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A-A*2301(1.84%)、B*5501(4.36%)、DRB1*0901(23.49%)基因频率明显增高,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RR分别为5.0253、3.3645和2.1269,x2为4.6634、6.3120、9.1511)(p<0.01).AA组DRB1*1301基因频率(1.2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RR为0.2257,x2=6.66294(p<0.01).结论:HLA-A*2301、B*5501、DRB1*0901基因可分别作为AA发病的危险标志,而DRB1*1301可作为AA的保护标志.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LA-DRB1*15表达及其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黄永兰;黄绍良;黄科;包蓉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HLA-DR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评价HLA-DR B1*15基因型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SSP-PCR方法对40例(特发性33例,继发性7例)获得性AA儿童和107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HLA-DR位点基因检测,其中32例AA患儿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其中强化免疫抑制治疗24例,单纯CsA治疗8例),比较AA患儿和健康人群HLA-DR基因表达差异,观察AA儿童HLA-DRB1*15表达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疾病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特发性AA患儿HLA-DRB1*15(+)率为51.5%(17/33),较正常对照人群(20.6%)显著增高(p<0.01),7例继发性AA患儿均为HLA-DRB1*15(-).HLA-DRB1*15(+)组AA患儿经免疫抑制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和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3.8%、87.5%,而在HLA-DRB1*15(-)组分别为56.3%和31.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5例复发患儿均为HLA-DRB1*15(+).结论:AA患儿HLA-DRB1*15基因表达频率较正常人群显著增高,HLA-DRB1*15(+)AA患儿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好,疾病完全缓解率高.

  •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系的长期传代培养和生物学特性鉴定

    作者:黄畅;朱文彪;朱海林;汪保和;王绮如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系建立、保存和传代培养已10年之久.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该内皮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新的鉴定,以便利用该内皮细胞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取经传代培养的该内皮细胞系细胞,进行显微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标志检测、吞噬实验、生长动力学分析以及核型鉴定等.结果表明:细胞在亚汇合贴壁层中多为椭圆形、圆形或梭形,部分可呈条索状排列,在汇合层中一般为鹅卵石状.CD31、vWF抗体染色阳性细胞占94%以上,摄取DiI-Ac-LDL的细胞达98.5%.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快速增殖期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54.6小时,分裂指数高达到38‰.集落产率介于4.33%-7.40%.核型主要为超二倍体.结论:该细胞系保持了内皮细胞的基本特征,生长动力学和一些生物学行为与建系之初稍有差异.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