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Toll样受体与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

    作者:李雪卿;苏丽萍

    感染与抗生素多重耐药已成为急性白血病临床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使抗感染治疗面临新的挑战.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新近发现的天然免疫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对TLR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使感染、抗感染免疫的理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并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等的临床治疗起指导性作用.本文对TLR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中表达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凝血酶与肿瘤转移

    作者:孟宇宏;虞积耀;陆应麟

    凝血酶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酶,在体内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但参与止血和凝血、炎症、免疫反应、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而且可激活正常细胞的致瘤潜能和导致恶性细胞的转移表型.凝血酶是肿瘤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剂,能够增强肿瘤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增殖反应,增强肿瘤细胞对血小板的黏附及体外细胞基质的侵袭,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微环境的组织重建.凝血酶受体家族PARs介导凝血酶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凝血酶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低浓度者促进生长,高浓度者抑制生长,甚至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本文就凝血酶的生物学功能、凝血酶与肿瘤及凝血酶受体等进行综述.

  • 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在恶性血液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孙雪梅

    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在调节细胞生长、活化和分化的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突变(多半由染色体移位)或者激酶的过度表达可使PTK活力异常增高,并介导异常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均存在着PTK的异常活化.进一步研究PTK相关的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理,可以加快特异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 聚酰胺抑制基因转录研究进展

    作者:褚彬;朱平

    聚酰胺(polyamid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小分子,能以序列特异性与DNA小沟结合,从而干扰天然转录因子与特定DNA序列的结合,实现对特定基因表达的调控.此类小分子发展迅速,近年来与烷化剂连接而提出了基因沉默新途径,具有特异基因治疗的潜力.本文总结了聚酰胺对特定基因转录抑制的研究进展.

  • 韶关地区随机献血人群不规则抗体筛查分析

    作者:朱剑荧;兰炯采;罗洪清

    本研究分析韶关地区不规则抗体的频率与分布特征.对韶关地区15 033例随机献血者采用抗体筛选细胞、聚凝胺试验和抗人球蛋白试验等作抗体筛查.结果表明:筛出不规则抗体42例,占0.28%,女性不规则抗体者多于男性(P<0.001),多为Rh抗体(抗-D;抗-E和抗-C占47.6%);聚凝胺法漏检2例Le抗体,10个样本混合筛选漏检2例,效价为2的不规则抗体.结论:由于不规则抗体可以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因此调查本地区不规则抗体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对女性献血者或给重危病人、小儿大量输注的血浆尤应做抗体筛选以确保安全输血.

  • 2例类孟买表型的分子机理研究

    作者:和艳敏;许先国;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2例类孟买血型表型的分子机理.先证者样本通过血清学方法鉴定为类孟买血型,采用PCR扩增先证者的FUT1和FUT2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同时FUT1基因PCR产物经TOPO TA转染克隆到质粒上分离后,对其进行测序分析,以证实突变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直接测序发现2例先证者FUT1基因第547-552位AG两碱基缺失杂合(CAGAGAG→CAGAG)和第658位C→T杂合.克隆后证实一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第547-552位中的两碱基AG缺失,可导致阅读框架发生移码,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另一条染色体上FUT1基因第658位C→T错义突变,导致第220位精氨酸(Arg)→半胱氨酸(Cys).2例先证者FUT2基因均为357C→T同义突变.结论:2例先证者FUT1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的复合性突变,均为h1h3.

  • 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系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崔晶;吴轶萍;丁璟;刘复强

    为了探讨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分别以5、10μmol/VL的亚硒酸钠对培养的K562及K562/ADR细胞进行处理,应用ELISA法检测亚硒酸钠处理前和处理后不同时间的K562及K562/ADR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用MTY法检测逆转耐药倍数.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以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逆转耐药的倍数为3.48倍;两种细胞系分泌的VEGF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并且各个时间段的K562/ADR细胞VEGF表达均高于K562细胞(P<0.05);5、10 μmol/L的亚硒酸钠在72小时内均不能抑制K562细胞VEGF的分泌(P>0.05);而作用96小时时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水平虽有下降,但未达统计学意义;5、10 μmol/L的亚硒酸钠在48小时内均不能抑制K562/ADR细胞VEGF的分泌(P>0.05),10 μmol/L的亚硒酸钠在作用72和96小时可以明显抑制VEGF的分泌(P<0.001),5 μmol/L的亚硒酸钠在作用96小时可以抑制VEGF的分泌(P<0.001).结论:VEGF可能与白血病多药耐药有关,而亚硒酸钠则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

  • Toll样受体在U937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作者:熊芳;王兴兵;张佳华;刘伟;孙思;刘黎琼;王萍;黄士昂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治疗中以Toll样受体(TLRs)为靶点的可能性,研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TLR的表达及TLR 8受体激动剂ssRNA40/LyoVec对其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U937细胞TLR 1-9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 8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TLR 8激动剂ssRNA40/LyoVe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U937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表明:U937细胞表达TLR 1-9,TLR 8激动剂ssRNA40/LyoVec作用于U937细胞明显地抑制了U937细胞生长,抑制率可达70%,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作用后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由(44.67±1.05)%增高到(54.08±1.19)%,但凋亡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TLR 1-9可在U937细胞中表达,TLR 8激动剂ssRNA40/LyoVec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但无明显的促凋亡作用.

  • 新型人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8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绍倩;杜英;黄玉敏;王鑫;顾巧丽;董子明

    本研究探讨新型趋化因子CKLFSF8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应用RT-PCR方法检测CKLFSF8基因在HL-60细胞中的表达;利用脂质体将CKLFSF8基因转染到HL-60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程度;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KLFSF8基因转染前后HL-60细胞EGFR的表达.结果表明: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可检测到CKLFSF8表达;CKLFSF8基因转染前后HL-60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转染前后细胞EGFR表达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KLFSF8基因转染对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和EGFR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 PDCD5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的异常表达

    作者:阮国瑞;陈珊珊;马曦;常艳;王卉;付家瑜;秦亚溱;李金兰;刘艳荣

    为了研究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细胞凋亡促进分子--PDCD5的表达,以探讨PDCD5在AM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利用21种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病人及正常人骨髓不同群细胞的胞内PDCD5的表达.部分标本进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AML病人及正常人骨髓细胞内PDCD5的表达.结果表明:36例未治AML病人骨髓总的有核细胞内PDCD5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30例正常人组,分别为3 059±1 392:7 432.4±1 261(P<0.01),其中未治AML病人骨髓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细胞及淋巴细胞内PDCD5平均荧光强度均低于相应的正常人组骨髓细胞,分别为3 939±2 121:8 367±1 045;3156±1 635:5 917±2 329:2 824±1 592:3 998±2 106;1 474±816:3 355±2 042(P值均小于0.01).部分标本进行蛋白印迹检测的结果也显示AML病人骨髓细胞内PDCD5的表达低于正常人.结论:未治AML病人骨髓总有核细胞的PDCD5表达低于正常人,未治AML病人骨髓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细胞及淋巴细胞内PDCD5表达均低于正常人组骨髓细胞.PDCD5的异常表达可能在AML的病理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的治疗作用

    作者:孙静昕;张王刚;陈银霞;赵万红;田玮;杨云;刘苏虎

    本研究旨在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光法检测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内吲哚胺2,3-二氧化酶的表达情况,并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以观察吲哚胺2,3-二氧化酶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是否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M5和ALL的白血病细胞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9.4±11.2%和24.7±7.96%,而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仅为3±1.2%;两个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M5与ALL组之间在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1-甲基色氨酸(1-MT)治疗的白血病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肿瘤消退,生存期延长(P<0.05),部分治疗小鼠达到无病长期生存(注射肿瘤细胞后生存期超过3个月).结论: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均表达吲哚胺2,3-二氧化酶,1-甲基色氨酸对白血病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急性红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曾蓉;陈燕

    本研究探讨急性红白血病(AML-M6)的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29例M6初治患者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临床化疗效果,同时随机抽取30例AML-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M6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可见幼稚细胞(2%-10%)及有核红细胞,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19例伴有多系细胞发育异常,累及二系细胞或三系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M6 Gly-A(血型糖蛋白A)的表达率高达(66.67±23.86)%,明显高于其在M1,M2,M3,M4和M5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M6高表达HIJA-DR[(60.00±24.79)%],CD34[(40.00±24.79)%],CD38[(33.33±23.86)%],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3[(66.67±23.86)%],MPO[(33.33±23.86)%],CD33[(46.67±25.25)%],CD15[(33.33±23.86)%],CD117[(46.67±25.25)%].部分病例伴有淋系抗原的表达,如CD3、CD4、CD19,其中CD4的表达高达26.67%.M6中CD38、CD33、CD15、MPO的阳性表达率低于M2患者.9例M6患者染色体的检查显示,4例存在核型异常,异常率达44.44%,其中复杂核型异常1例.M6患者化疗完全缓解率为29.41%,低于M2患者化疗完全缓解率(68.18%,P<0.01).结论:Gly-A是鉴别M6与其他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标志,M6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学表型,其化疗效果不佳可能与其生物学特征有关.

  • CD133抗原在白血病及MDS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伟;汪洪毅;赵会霞;崔中光;李广伦

    为了探讨CD133抗原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发病的关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D133抗原在白血病和MDS中的表达.结果显示,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133表达的阳性率为51.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16/29,55.2%)CD133的表达与对照组(2/15,13.3%)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CD133表达阳性率(2/6)与对照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MDS患者中有5例呈CD133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5.6%,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所有白血病患者中CD34+患者的CD133表达率高于CD34 ̄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表达与性别、年龄、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幼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ML患者骨髓细胞CD13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有相关性.CD133高表达可能是急性白血病不良预后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 白血病 MDS CD133 CD34 预后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张艳;何琦;黄晓军;江浩;杨申淼;路瑾;秦亚溱;师岩;党辉;邱镜滢;陆道培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并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惠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白介素18的作用

    作者:潘建玲;关秀茹;马学华;何昕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配体CD28的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8的作用.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4例ITP患者和34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配体CD28的表达,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结果表明: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CD86表达率(4.21 4±2.27%,7.19±5.1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4±0.87%,4.08±1.96%,P<0.01).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ITP患者CD80和CD86共刺激分子过度表达,患者血浆中IL-18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共刺激分子CD80、CD86与ITP发病密切相关,IL-18在ITP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 用携有存活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T细胞抗淋巴瘤免疫效应

    作者:朱雄鹏;陈志哲;胡建达;李纯团;杨婷;许贞书

    本研究探讨转染survivin(SVV)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特异性抗淋巴瘤的免疫效应.对人外周血DC进行诱导培养,以Ad-SVV转染DC,用Western blot鉴定Survivin的表达,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含量.结果表明:在MLR中,刺激应答比(S/R)为1:5、1:10、1:50和1:100时,转染Ad-SVV的DC有较强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转染Ad-SVV的DC组所诱发的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DC组;转染病毒后第2天,转染Ad-SVV的DC组的IL-12分泌水平高于对照DC组.结论:含存活蛋白基因的DC能够在体外诱导特异性CTL效应,对CA46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 胎盘因子的制备及其对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闫晨华;陆道培

    了建立制备胎盘因子(placenta factor,PF)的新方法,研究PF理化性质,并探讨PF体外应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应用超滤法制备PF,对PF的含量及各种成分的分子量进行测试,并以环孢素A(CsA)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NS)为阴性对照.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69的表达;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自然杀伤(NK)细胞对肿瘤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所制备的PF是一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主要含有两种成分,分子量分别为9.187 kD及4.794 kD;用Bmdford法证实,多肽质量为5.7-6.9 mg/g鲜重胎盘.体外研究显示,PF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与环孢菌素A(CsA)相当(P>0.05).PF和CsA均可下调佛波酯(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T淋巴细胞活化抗原CD69的表达(PF vs CsA,P>0.05).细胞杀伤试验显示,PF组NK细胞杀伤活性略高于或等于NS组(P>0.05),而CsA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建立了制备PF的新方法,并首次证实PF在体外对T细胞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由丝裂原及异基因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增殖及活化,而且并不影响甚或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这一结果表明,PF在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同时,或许可以较好地保留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是一种较理想的、有应用潜能的抗GVHD制剂.

  • 脐血源树突状细胞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作者:曲新栋;曲政海;左建新;孙立荣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DC)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得脐血贴壁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为脐血DC.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C,MTT法检测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试验组加DC,DC与肿瘤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0:1、50:1、100:1,对照组不加DC.结果表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后,第1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典型形态的DC.荧光显微镜下,CDla+ 细胞率为(43.12±5.83)%.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DC刺激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100:1组与50:1组比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培养的DC可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 白介素2抑制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腾龙;谢彦晖;王缨;林果为

    本研究查明白介素2(IL-2)对静息T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探讨IL-2对静息T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用IL-2(50 U/ml)预处理静息DO11.10 T细胞,洗涤去除IL-2后用3H-TdR掺入法检测静息DO11.10 T细胞针对OVA323-329抗原(ovalbumin,OVA,卵清蛋白)的特异性增殖;用IL-2(50 U/ml)刺激静息DO11.10 T细胞,然后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OCS-3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用OVA323-329抗原活化静息DO11.10 T细胞,然后检测SOCS-3在抗原活化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静息DO11.10 T细胞经IL-2刺激后抗原特异性增殖能力减弱;静息DO11.10 T细胞经IL-2刺激后SOCS-3表达上调,在刺激4小时后表达即明显上调,6小时后达到高峰;静息DO11.10 T细胞经OVA323-329抗原活化后SOCS-3表达明显下调,在活化后第2天降至低,4天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IL-2在一定条件下可抑制静息T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SOCS-3表达上调有关.

  • 负载U266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的抗骨髓瘤活性

    作者:丁岩松;陈文明

    本研究探讨负载骨髓瘤U266细胞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活化的T细胞对U266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分别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的AIM-V无血清培养液和含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体外诱导培养DC,用MTT法检测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活化的T细胞对U266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健康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液和含血清培养液诱导培养均可得到足够数量的DC,这两种培养液培养的DC在表型上无明显差异.分别用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IL-2、成熟DC+IL-2和单独应用IL-2刺激后的T细胞与U266细胞共培养,其对U266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减弱,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IL-2刺激后的T细胞较成熟DC+IL-2刺激后的T细胞对U266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且T细胞对U266细胞的杀伤率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用GM-CSF、IL-4诱导培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以得到不成熟的DC,体外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可以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并能杀伤U266细胞.

  • 抗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王婉;高媛;杨金菊;柳晓兰;鞠艳芳;刘莉;陈志成;刘蓉;迟俊;邢维贤;高建恩;安立国;孙启鸿

    本研究制备抗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2(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2)的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初步鉴定.将正常成人肝组织匀浆离心并分离肝脏胞浆总蛋白,用肝脏胞浆总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鉴定,通过Uni-ZAP XR肝脏cDNA表达文库筛选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通过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可稳定分泌抗人UGP2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BAD062,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的Ig亚类(型)为IgG2b(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以特异地识别分子量为56 kD的蛋白;应用单克隆抗体BAD062对人肝脏cDNA表达文库(Uni-ZAP XR)进行筛选,阳性噬茵斑测序结果显示2个阳性克隆插入序列均为UGP2.结论:单克隆抗体BAD062特异地识别抗原UGP2,该抗体可用于ELISA检测、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为UGP2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时停用CsA逆转嵌合体2例

    作者:宁长荣;李红华;高春记;于力

    本研究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复发时停用环孢菌素A(CsA)对逆转供者型嵌合体的作用.对2例CML进行了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PBSCT),术后出现嵌合体下降,融合基因和(或)染色体阳性,疾病复发,治疗中停用CsA,密切观察体温、皮疹、血象、肝功能及嵌舍体.结果表明:2例患者均出现急性GVHD表现,复查嵌合体表明2例均回复到100%供者型嵌合体,融合基因和或染色体转阴.结论:患者在移植后复发,通过停用CsA诱发GVHD以发挥GVL作用,使供者嵌合体逆转,对复发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

    作者:李晓玲;李睿;陈燕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48例MAL患者,这些患者均是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年标准而诊断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同时,以同期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和6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同期急性白血病500例中MAL发生率为9.6%,细胞形态上往往表现为AML以M1、M2亚型为主,ALL以L2亚型为主;MAL组白细胞中位数明显高于AML组和AL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明显高于AML组(P<0.01),而与ALL组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以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占70.9%,T系和髓系共同表达的占20.8%,T系、B系和髓系均表达的占8.3%;MAL组CD34阳性率为79.2%,明显高于AML组CD34阳性率(54.4%)和ALL组CD34阳性率(52.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MAL可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MAL组正常核型占32.1%,异常核型占67.9%,其中Ph染色体阳性率(25%)明显高于AML组Ph染色体阳性率(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ALL组Ph染色体阳性率(16.7%)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完全缓解率(CR率)为38.1%,明显低于AML组CR率(70.8%)和ALL组CR率(72.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L组疗效与CD34和Ph染色体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AL以髓系和淋巴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它很可能源于造血干细胞,MAL较少见,常伴有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缓解率低,预后差,因此须进一步探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 IgDλ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

    作者:乔淑凯;张学军;王福旭;潘崚;姚丽;董作仁

    为了提高对IgD型多发性骨髓瘤(IgD型MM)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和误诊.本文报道伴骨髓纤维化和骨髓坏死的IgDλ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就IgD型MM的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讨论.IgD型MM发病率低,但多见于男性和年轻人,对常规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时,IgD型MM通常被误诊为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由于IgD型MM的蛋白含量较低,不易检测,易造成漏诊,免疫固定电泳对lgD型MM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提高这一少见类型的MM患者的检出率.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翼鷟;高春记;张伯龙;达万明;韩晓蘋;李红华;靖彧;黄文荣;薄剑;王书红;朱海燕;靳海杰;于力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fious pulmonary complicafions,LNIPC)的发生、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方法.对70例allo-PB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存活超过3个月的63例患者中,9例发生了LNIPC,发生率为14.3%,其中5例并发感染,由LNIPC导致死亡者4例.移植时疾病处于晚期及慢性广泛性GVHD与LNIPC的发生显著相关;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HLA相合程度及GVHD的预防等均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移植后定期监测胸部CT、肺功能等甚为必要,对LNIPC早期诊断者采用强的松复合或不复合环孢菌素A治疗,其中多数患者能获缓解.

  • 正常人骨髓不同细胞群中WT1基因表达及其异构体比例研究

    作者:徐菁;王宏伟;李晓红;朱镭;张丽;张帆;覃艳红;杨涛

    本研究探讨WT1基因在正常人骨髓不同分化阶段造血细胞中的表达程度及异构体间比例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18例正常人骨髓标本中CD34+ CD38 ̄、CD34+ CD38+、CDl5+ CD11b+、CD33+CD14+、CD20+ CD5 ̄和CD20 ̄CD5+细胞群中总WT1、WT1(+17AA)及WT1(+KTS)的表达.结果表明:与K562细胞相比,CD34+ CD38 ̄、CD34+ CD38+、CD15+ CD11b+ 和CD33+ CD14+细胞群中均存在WT1基因的低表达,且依次逐渐降低;在CD20+ CD5 ̄和CD20 ̄CD5+细胞群中未检测到WT1基因表达.在分化程度较低的CD34+ CD38 ̄和CD34+ CD38+细胞群中以+17AA,+KTS及WT1(+/+)异构体为主,而较成熟的CD15+ CD11b+ 和CD33+CD14+细胞群中以-17AA、-KTS及WT1(-/-)异构体为主.结论:在正常人骨髓细胞中WT1基因的表达随着细胞分化程度提高而降低,造血细胞可能通过其4种异构体比例的调整而发挥抑制或促进分化的作用.

  • EGFP作为报道基因在研究WT1基因调控元件中的应用

    作者:胡绍燕;陈子兴;赵晔;傅铮铮;何军;岑建农;谷敏

    本研究调查EGFP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在研究WT1因调控功能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功能片段构建到质粒pEGFP-1载体中,转化感受态E. coli茵细胞,筛选了阳性转化茵落,通过限制性酶切鉴定重组质粒插入片段正确的菌落,抽提重组质粒DNA;同时将重组质粒转染K56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重组质粒的功能.结果表明: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含有WT1基因启动子的载体(pEWP)和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载体(pEWPE、pEWPA和pEWPD).转染48小时后,pEWP、pEWPE、pEWPA和pEWPD的K562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能够显示荧光,而转染了空载体pEGFP-1的K562细胞未出现荧光.结论:EGFP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可以用于WT1基因调控功能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基因治疗创造了条件.

  • 抗CⅡTA的核糖核酸酶P对Jurkat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飞;吴书林;孙明;郭荣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MHCⅡ类分子转录激活因子(CⅡTA)的M1-RNA抑制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M1-RNA是核糖核酸酶P的催化活性单位,设计并克隆针对CⅡTA第3408位点的M1-RNA(M1-3408-GS)及其相应的CⅡTA靶基因片段(3176-3560),分别插入pUC19、pGEM-7zf(+)载体,进行细胞外切割活性筛选.将细胞外切割作用明显的M1-3408-GS亚克隆入psNAV载体并稳定转染Jurkat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细胞表面经典的MHCⅡ(HLA-DR、-DP、-DQ)类抗原表达,RT-PCR检测其CⅡTA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在重组人干扰素(IFN)-γ诱导下,M1-3408-GS阳性Jurkat细胞株与对照组比较,其表面HLA-DR、HLA-DP、HLA-DQ抗原诱导型表达分别降低了83.17%、94.12%及84.31%;同时CⅡTA的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t=4.89).结论:抗CⅡTA的M1-RNA(M1-3408-GS)降低了自身mRNA含量,从而阻止其调控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 药物靶向调控ID4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作者:卢学春;迟小华;楼方定;朱宏丽;范辉;李素霞;于力

    ID4基因低表达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其高表达具有明确的抗白血病作用,但在白血病细胞无表达.本研究初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ID4基因启动子的结构,预测调控ID4基因表达的顺式元件及相关药物,为筛选有靶向调控ID4基因表达的药物创造前提.以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和计算机互联网为平台,钓取ID4基因5'侧翼区3 000 bp非编码DNA序列和mRNA序列中的ORF序列;利用TESS和Genomax等在线启动子分析软件在人类转录因子数据库中搜索可能存在的顺式结构;利用SAGE和GEO数据库对影响ID4基因表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D4基因具有Ⅱ型启动子,在5'-非翻译区的-45 bp处有1个典型的TATA盒.在长度为1 300 bp的ID4启动子区,存在多个顺式结构,其中包括Spl、c-Myb、abaA、C/EBPalpha、GR、ERE和Zeste可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CCAAT-binding factor、GCE、WTl-KTS、HiNF-C和EGR2可能具有负向调控作用.结论:ID4基因的表达可能受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素和卵泡刺激素等多种活性物质的调控.

  • 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扩增后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解琳娜;王健民;邱慧颖;高磊;周虹;龚胜兰

    本研究目的是分离富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取4-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骨髓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单克隆培养法分离、纯化和扩增mMSC;分析细胞免疫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进行多向分化潜能鉴定;传代培养达30代后,进行成瘤性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在体外可连续传代培养达30代,细胞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细胞高表达CD29、CD44、Sca-1、MHC-Ⅰ,中度表达CD13、CD90.2,不表达CD117、CD45、Flk-1、MHC-Ⅱ类抗原.mMSC体外能诱导分化成骨、脂肪、软骨细胞.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和集落培养法富集可获得mMSC,其在体外连续传代30代以上仍能维持生物学特性稳定,具有高度的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无成瘤性.

  • 供体TReg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和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杨凯;刘启发;范志平;张钰

    本研究探讨供体CD4+ CD25+ 调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输注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C57BL/6→BALB/c小鼠allo-BMT模型,体外磁珠分离纯化供鼠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接授移植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在移植骨髓后6-8小时分别予尾静脉输注CD4+CD25+T细胞、CD4+ CD25-T细胞和RPMI 1640培养液(空白对照).以移植后GVHD表现,肝、脾、小肠组织病理形态、生存期及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重建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Reg阳性细胞移植组,TReg阴性细胞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WBC>1.0×109/L的时间分别为(8.14±3.26)天、(17.62±5.71)天、(19.81±6.77)天;Plt>20.0×109/L的时间分别为(5.29±1.34)天、(8.97±3.44)天、(9.52±3.92)天,TReg阳性细胞移植组WBC和Plt恢复时间比TReg阴性组与空白对照组快(P<0.05).3组小鼠在移植后15天GVHD评分为(1.33±0.58)、(1.80±0.27)、(1.93±0.45),TReg阳性细胞移植组小鼠与TReg阴性细胞移植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5-30天)的TReg阳性细胞移植组小鼠肝、脾、小肠GVHD病理损害较同期TReg阴性细胞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有一定程度的减轻.3组小鼠移植后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41.45±17.88)天、(18.75±14.39)天和(25.67±16.84)天,TReg阳性细胞移植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TReg阴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延长(P<0.05).结论:小鼠allo-BMT后输注供体TReg细胞可以减轻移植后GVHD程度,延长小鼠生存期,促进造血重建.

  • 不同方法检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探讨

    作者:张(龙天)莉;周健;魏旭东;蒋东霞;程爱民;胡杰英;郭淑利;朱兴虎;宋永平

    本研究探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有效检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19名allo-HSCT受者,214份标本的血浆DNA负荷量和血清IgM抗体,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88份标本白细胞pp65抗原.结果表明:pp65抗原、DNA定量和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85%(58/188)、35.51%(76/214)和13.08%(28/214),连续阳性病例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8、7/8和3/8.DNA定量与pp65抗原阳性检出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测方法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DNA定量和pp65抗原,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另两种检测方法虽有关系,但不密切.结论: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allo-HSCT受者CMV早期感染可靠、简便快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清白介素18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

    作者:柳金;张献共;陆道培

    本研究探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受者血清白介素18(IL-18)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查明血清IL-18在aGVH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预测aGVHD提供可靠指标.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2例allo-HSCT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aGVHD发生前后血清IL-18表达水平.62例患者被分为5组:A组为无aGVHD移植前组(28例),指移植后没有发生aGVHD的患者在移植前收集的标本;B组为有aGVHD移植前组(34例),指移植后发生aGVHD的患者在移植前收集的标本;C组为aGYHD症状前组(34例),指临床出现Ⅰ-Ⅱ级aGVHD症状前3-4天的标本;然后根据Ⅰ-Ⅱ级aGVHD患者治疗后,有无进展至Ⅲ-Ⅳ级回顾性地将aGVHD前组患者分为疗效好组(18例)和疗效差组(16例);D组为Ⅰ-Ⅱ级aGVHD组;E组为Ⅲ-Ⅳ级aGVHD组(16例).结果表明:34例患者发生Ⅰ-Ⅱ级aGVHD,其中16例aGVHD进展至Ⅲ-Ⅳ级;发生aGVHD患者的血清IL-1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aGVHD患者,血清IL-18表达水平上升发生在aGVHD临床症状出现前3天左右;血清IL-18表达水平与aGVH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HLA配型、预处理方案及感染无关;aGVHD早期血清IL-18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血清IL-18高表达者aGVHD容易进展至Ⅲ-Ⅳ级.结论:血清IL-18与aGVHD的发病相关联,检测血清IL-18水平有助于aGVHD早期诊断,血清IL-18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aGVHD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

  • 基于磁性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分离CD34+细胞的新技术

    作者:赵丽娜;沈鹤柏;陈伟;朱龙章

    本研究合成磁性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magnetic nanoparticles-antibody,MNPs-Ab),建立用此复合物从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的超顺磁性和对CD34+细胞的识别及结合功能,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分离脐血中的CD34+细胞;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分离后CD34+细胞的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分析分离效率;用液体培养和集落培养鉴定CD34+细胞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结果显示: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可以快速、高效地将CD34+细胞从脐血中分选出来,而且分离后的CD34+细胞仍然保持正常形态、高度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结论:成功地研制了磁性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分离CD34+细胞技术,该技术能高效、快速地分离CD34+细胞.

  • CCL23/骨髓抑制因子1(MPIF-1)对于U937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龚晴;郑金娥;刘伟;刘黎琼;李明莹;黄士昂

    CCL23/MPIF-1是人类趋化因子CC家族的一员,在血细胞中仅在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中持续表达,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对人、鼠的髓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的研究发现,CCL23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和外周血样本均有高表达.为了了解CCL23的高表达在白血病进展、治疗和预后中的意义,选用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加入人类重组CCL23培养72小时,用CCK-8试剂盒测细胞增殖,FITC-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并观察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分化情况及CCL23受体CCR1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单独的CCL23对于U937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无明显作用(P>0.05);但在U937受PMA诱导分化的过程中,CCL23有明显的促分化作用,同时发现此过程中CCR1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CCL23对U937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能与PMA产生协同诱导分化作用,而且该作用的出现可能与CCL23受体CCR1表达升高有关.

  • HFCL细胞诱导HL-60细胞分化和改变其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作者:梁蓉;黄高昇;陈协群;白庆咸;王哲;董宝侠;王文清;张伟平

    本研究探索正常人骨髓成纤维细胞样基质细胞(HFCL)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分子机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NBT还原实验和CD11b、CD14、CD13、CD33细胞表面抗原的测定检测细胞的分化;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L-60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前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并采用半定量RT-PCR、Northern blot对芯片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HL40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NBT阳性细胞增高,CD11b和CD14的表达增多,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研究发现,在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HL-60细胞中582个基因表达上调,1 323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HFCL细胞能诱导HL-60细胞部分分化,并能明显改变HL-60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为研究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重要信号分子传导途径或cross-talk等提供了新的线索.

  • 青蒿琥酯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刘俊玲;虞荣喜;陈均法

    本研究旨在研究青蒿琥酯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过程中Bcl-2与ICAD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MTT法测定青蒿琥酯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光学显微镜检、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观察和检测青蒿琥酯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青蒿琥酯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与ICAD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48小时IC50值为18.33μg/ml,其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Bcl-2和ICAD在HL-60细胞中均有表达,且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青蒿琥酯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Bcl-2和ICAD在青蒿琥酯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可能是重要的调控因子.

  • 四嗪二甲酰胺诱导白血病细胞株SHI-1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周永列;吕亚萍;胡惟孝;邱莲女;王文松;刘建栋;吴建国

    本研究探讨四嗪二甲酰胺(ZGDHu-1)诱导白血病细胞株SHI-1凋亡作用的机制.以不同浓度的ZGDHu-1在体外培养SHI-1细胞,用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Annexin-V/PI双标记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分析细胞凋亡.用Rh123/PI测定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GDHu-1诱导SHI-1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bax、p53、Fas蛋白和线粒体膜蛋白的表达变化.用RT-PCR观察经ZGDHu-1作用后SHI-1细胞bcl-2、bax、p53基因表达改变;同时利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ZGDHu-1能诱导SHI-1细胞凋亡,呈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出现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段化,亚G1峰检出并显著增加;Annexin-V/PI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后细胞发生凋亡的特征性改变.SHI-1细胞经不同浓度的ZGDHu-1体外培养后,bcl-2基因和蛋白有所下调,但主要是bax基因和蛋白上调,导致bax/bcl-2比值明显增高,p53基因和蛋白与Fas蛋白表达也上调,均呈剂量依赖性.随ZGDHu-1作用浓度的增加,△Ψm下降,而线粒体膜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ZGDHu-1通过上调p53基因、bax基因和bax/bcl-2比值,使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下降的线粒体通路是ZGDHu-1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Fas也参与其中,端粒酶有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作用靶点.

  • SODD和Survivin在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陶红芳;胡群;方建林;刘爱国;刘双又;张柳清;胡迎

    为了研究死亡结构域沉默子(SODD)、survivin、caspase 3、caspase 8及caspase 9在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变化,以进一步明确凋亡调控基因的调控机制和寻找药物作用新靶点,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药物作用后Jurkat细胞凋亡发生率;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SODD、caspase 3、caspase 8及caspase 9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迭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SODD及survivn高表达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VCR具有时间依赖性特异下调SODD蛋白的功能并能有效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在该凋亡过程中caspase 3、caspase 8酶原呈时间依赖性逐渐被水解剪切,而caspase 9及survivin均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SODD参与了VCR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VCR通过下调SODD表达并启动受体配体介导途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在该过程中线粒体凋亡途径并未被启动.

  •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抗性及凝血因子V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韩轩茂;任景芳;郝斌;曹文东;刘秀娥;侯丽虹;郭志萍;于斌;王学峰;丁秋兰;杨林花

    本研究旨在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凝血因子V(Factor V,F V)活性改变,检测活化蛋白C抗性(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和凝血因子V基因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对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肺栓塞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12例)和9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FV Leiden、F V Cambridge和F V Hong Kong多态性,用MassARRAYTM技术检测F V Asp79His、F V I359T多态性.以一期法和校正的APTT试验分别对其中的6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行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和活化蛋白C抵抗检测.结果表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V活性水平(108.03%±28.29%)高于对照组(95.17%±29.7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8);静脉血栓栓塞组活化蛋白C抵抗阳性13例(20.0%),对照组3例(5.0%),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组均未发现F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 Kong、FV Asp79His和FV I359T多态性.结论:凝血因子V活性升高和活化蛋白C抵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但APCR与F V Leiden、F V Cambridge、F V HongKong、F V Asp79His和F V I359T多态性无关.

  • 原花青素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蒋辛;赵良中;张海龙;张军;王化洲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花青素(PC)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麻醉动物,然后给颈动脉局部施以20%三氯化铁溶液20分钟,以造成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实验分6组:假血栓(对照)组、血栓模型组、阿斯匹林[10 mg/(kg·d)]组、PC 100 mg,/(kg·d)组、PC 200 mg,/(kg·d)组及PC 400 mg/(kg·d)组.假血栓(对照)组和血栓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其它各组分别用阿司匹林和PC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悬液灌胃,每日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药物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大鼠血浆中的血栓烷(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与假血栓对照组比较,血栓模型组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明显升高,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与血栓模型组比较,3个PC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明显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1);③与阿司匹林组比较,3个PC组血浆TXB2和血小板P-选择蛋白(GMP-140)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而血浆6-Keto-PGF1α含量升高,其中尤以PC 400 mg/(kg·d)组为显著(P<0.01).结论:PC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抗血栓形成的机制与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PC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C 400 mg/(kg·d)组的抗血栓作用优于阿司匹林[10 mg/(kg·d)]组.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

    作者:李志刚;赵玮;高超;吴敏媛;张永红;石慧文;谢静

    为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时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的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定量检测35例患儿(包括标危20例,中危15例)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和诱导缓解治疗结束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比较MRD阴性与MRD阳性患儿的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分析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初诊时TEL-AML1表达水平为1.63×104拷贝/104拷贝ABL(中位数).诱导缓解结束时,16例(10例标危、6例中危)患儿未达到分子缓解,MRD水平分别为0.84-282.93拷贝/104拷贝ABL.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特点及MRD水平缺乏相关性.MRD水平与泼尼松实验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数显著相关.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儿,MRD水平还与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相关.MRD阴性患儿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RD阳性者.结论:对于TEL-AML1+ 儿童ALL,45.71%未能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获得分子缓解,说明了后续治疗的重要性.泼尼松实验治疗的效果预示了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的MRD水平.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和初诊TEL-AML1表达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的MRD水平.

  •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作者:雷琦;刘英;唐锁勤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细胞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表明:本例以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白细胞增多伴两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干抽,骨髓原始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超过30%,原始细胞的免疫分型为CD41+ CD61+.骨髓活检显示,髓内增生的单个核大细胞为CD42b+.后诊断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结论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较为少见,容易误诊,预后不好;免疫分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 低剂量照射治疗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洪涛;赵钧铭;褚建新

    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mmuno-mediated aplastic anemia,IMAA)时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被抑制的造血干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据此本研究探讨一项新的治疗IMAA的策略,即利用激活的淋巴细胞和静止的造血干细胞对放射敏感性的差异,给IMAA小鼠低剂量全身照射,此低剂量照射既可杀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解除它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又不损害造血干细胞,从而使造血得以恢复.实验应用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完成,于造模后第4天全身照射150 cGy,以不治疗照射组和单纯照射组小鼠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血象和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和淋巴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结果表明:①IMAA组小鼠活存率为12.5%,平均存活时间为27.4±13.4天,照射治疗组活存率为100%,平均存活时间60天以上,单纯照射组无死亡;②外周血白细胞数:IMAA组呈进行性下降,直至死亡,照射治疗组第10天与免疫再障组相似,以后开始缓慢回升,基本上达到治疗前水平;③红细胞比容:未治疗IMAA组于14天后呈进行性降低,至第35天比实验前减低2/3,照射治疗组与单纯照射组一样,第14天有轻度减低随后升高,至35天接近正常;④骨髓有核细胞数:IMAA组呈进行性减低,无恢复趋势,照射治疗组于一过性减低后迅速增加,第28天达到正常水平;⑤骨髓和淋巴组织病理形态观察:IMAA组小鼠呈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改变,骨髓造血衰竭,脾脏明显萎缩,而照射治疗组于第28天骨髓和脾淋巴脏组织基本上恢复正常.结论:低剂量全身照射对IMAA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骨髓和淋巴组织完全恢复;其疗效机制可能与低剂量照射杀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解除了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对策,而且为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文献中尚未见有类似报道.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血清水平研究

    作者:赵梅青;赵洪国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43例MDS患者的血清.结果表明,MDS患者VEGF、bFGF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RAEB、RAEBT组均明显高于RA、RAS组,RAEBT组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VEGF、bFGF水平无显著差别.VEGF、bFGF水平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受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VEGF与bFGF正相关(r=0.539,P<0.01).结论:MDS患者VEGF、bFGF增多,其水平与MDS类型及预后有关.

  • 苦参碱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军军;高中孟;陈慧

    本研究探讨苦参碱对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用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RPMI8226细胞24、48小时,通过形态学观察、Annexin-V分析、DNA琼脂糖电泳、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观察苦参碱对RPMI8226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果表明:RPMI8226细胞经苦参碱处理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凋亡早期细胞膜外翻,DNA琼脂糖电泳出现典型的梯状结构,线粒体膜电位崩塌.结论:苦参碱能有效地诱导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细胞凋亡,凋亡率与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呈依赖性.

  •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峰;王先酉;王绮如;周小莹;谭孟群

    本研究以内皮细胞培养液(Endo-M)培养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探讨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对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ndo-M培养小鼠骨髓内皮细胞,通过Wright-Giemsa染色计数内皮细胞集落、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内皮细胞表型;加入不同浓度的GM-CSF,通过集落形成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生长周期,观察GM-CSF对内皮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结果表明:Endo-M诱导的骨髓细胞可以生成内皮细胞集落,vWF检测呈阳性;集落形成率检测及MTT法测定均证实GM-CS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长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M-CSF处理组的细胞进入S期的比率为9.3%,而对照组为2.1%,说明GM-CSF可以通过促使内皮细胞进入S期而加快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增殖;比较第1代和第4次传代后细胞的生长曲线,两者无明显差别,说明多次传代后的细胞仍保持传代早期的增殖潜能.结论:GM-CS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经多次扩增传代后内皮细胞的增殖潜能无明显改变.

  • 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受体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胡静;何小军;冯永东;杨长永;韩中博;龚建平

    本研究检测凋亡受体Fas、TNFRⅠ、TNFRⅡ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细胞周期特异性,并探讨其与凋亡受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凋亡的关联性.应用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G0期和经植物凝集素刺激(PHA)进入细胞周期后Fas、TNFRⅠ、TNFRⅡ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周期特异性,同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抗Fas抗体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经植物凝集素刺激24小时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TNFRⅠ、TNFRⅡ表达率较G0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增加了(35.55±6.63)%,(30.63±2.66)%,(26.62 ±5.14)%,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主要表达在G1期;未经植物凝集素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停留在G0期,TNF-α和anti-Fas诱导后没有发生凋亡,而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淋巴细胞经TNF-α和anti-Fas诱导后发生凋亡,其凋亡主要在G1期.结论:凋亡受体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凋亡受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凋亡受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与凋亡受体表达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有关,细胞凋亡的发生与细胞是否进入细胞周期有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