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与诊治模式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先兴;杨静文;卢学春;刘丽宏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缺陷性疾病,其病变细胞X-染色体上PIG-A基因发生突变与PNH细胞克隆的演变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但是,PIG-A基因突变本身并不能赋予PNH克隆增殖优势,而免疫损伤和凋亡机制可能参与了PNH克隆的选择.伴随着PNH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断和治疗模式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靶向模式的出现为PN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但是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PNH寻找一种理想的治疗模式已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工作者共同的目标.本文就PNH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抗CD40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作者:罗龙龙;张彦;侯春梅

    CD40及其受体CD40L(CD154)是免疫应答中一对极其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CD40信号激发后通过MAPK (JNK、ERK、p38)途径、PI3K的级联反应及NF-kB和STAT途径等发挥效应.CD40信号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分子.目前,已经出现了多株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的抗CD40功能抗体,其中CHIR-12.12、SGN-40、CP-870,893等三株抗体发展快,已先后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对抗CD40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讨论的问题包括CD40的分布,CD40的生理功能,CD40与肿瘤免疫,抗CD40单克隆抗体等.

    关键词: CD40 单克隆抗体 肿瘤
  • STAT3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韩春生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凋亡、转化、细胞免疫等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JAK-STAT信号通路是STAT3众多信号通路中直接和研究较为深入的通路.研究发现,在肿瘤中普遍存在STAT3的异常活化,STAT3的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近的研究提示,STA T3基因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也参与了肿瘤的形成.STAT3在肿瘤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STAT3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 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与细胞因子风暴

    作者:刘倩;朱平

    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包括T、NK、T/NK和B细胞型等良性至恶性的多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其发生发展过程与细胞因子风暴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之间所表达的细胞因子谱不同,这有利于对疾病病程的进一步理解,可能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就不同类型的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细胞因子分泌及其在疾病病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讨论的问题包括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分类,T/NK-LPD和细胞因子,B-LPD和细胞因子,HLH和细胞因子等.

  • Eps8与恶性肿瘤增殖、转移和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孙婧;金卢阳;王慧莹;周婧倩;刘以俊;何颖芝;李玉华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Eps8)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重要的激酶活性底物之一.在生理功能上,Eps8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分化有关.近年来发现,Eps8参与了多种恶性实体瘤的增殖、转移,并与预后相关.有研究表明,Eps8主要通过形成Eps8-Abi1-Sos1三聚体参与Ras-Rac途径或通过rab5介导的EGFR内化途径来调节肿瘤增殖、转移,并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因此有望成为恶性肿瘤监测与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Eps8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作简要介绍,重点对Eps8在不同恶性肿瘤中与增殖、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嵌合抗原受体技术免疫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晓军;赵海招;汤永民

    嵌合抗原受体(CAR)是单链抗体的可变区和T细胞信号分子的融合蛋白,它使T细胞可以通过非MHC限制性的方式识别特异性抗原,发挥杀伤作用.目前,CAR的信号域已从第一代的单一信号分子发展为包含CD28、4-1BB等共刺激分子的多信号结构域(第二、三代),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及杀伤能力明显增强.利用靶向CD19和CD20的CAR修饰的T细胞进行过继输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临床试验表明第二代CAR的抗肿瘤能力较第一代CAR明显增强,对于复发及难治性B系肿瘤有一定的疗效.同时,CAR技术也正研究用于骨髓移植后的过继免疫治疗等领域.在治疗安全性方面,目前临床试验中大部分患者对CAR治疗耐受性良好,但学者们对CAR可能引起插入突变、脱靶效应和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也不无忧虑.本文就CAR技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作一综述.

  • TAT-HOXB4蛋白扩增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徐晨;陈虎

    同源盒基因(HOX)家族中的HOXB4是造血细胞分化早期的重要调控因子,对调节造血干/祖细胞(HSPC)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TAT-HOXB4蛋白同样能有效扩增HSPC数量,并保留其在体内的分化潜能和长期再生潜能.本文对TAT-HOXB4蛋白是否会诱发白血病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讨论的问题包括HOX基因及HOXB4基因的结构特征,HOXB4在HSPC增殖分化中的作用,HOX基因与白血病、TAT-HOXB4蛋白等.

  • 甲基化抑制剂与白血病的治疗

    作者:孟真;罗建民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与抑癌基因及癌基因的异常表达直接相关.如果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失去活性,细胞就会在无控制状态下反复复制,终形成肿瘤并发生转移.例如,抑癌基因SHP-1酪氨酸磷酸酶在造血细胞信号传导中发挥负调节作用,SHP-1表达的减少和缺失对肿瘤的发生起关键性作用.如果癌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失去了抑癌基因的负调控作用,多数就会表现为异常高表达,如癌基因c-kit,在多种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活跃.研究表明,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导致了抑癌基因失活及癌基因表达活跃,因此恢复启动子区的正常甲基化有助于恢复基因的正常表达,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白血病的目的.本文就甲基化,甲基化异常与白血病,甲基化抑制剂与白血病治疗作了简明的综述.

  • 血红素结合蛋白生化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董贝贝;朱芳芸;魏海东;董海龙;熊利泽

    血红素结合蛋白(HPX)是血浆中与血红素结合能力强的蛋白,广泛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HPX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结合和转运有毒的游离血红素.新近研究表明,HPX还有抗氧化、抗凋亡、免疫调节、器官保护等多种功能,并参与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建等生理过程.近年来,有关HPX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结果向临床转化方面也有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蛋白组学筛选研究发现,HPX可作为肺癌、肝癌、肾癌、结肠癌、子宫肌瘤以及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阳性标志物.本文综述了HPX生化特性和功能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进展.

  • 新型多孔结构止血剂研究进展

    作者:席朝运;庄远;汪德清

    实质性脏器创面出血和难以控制的创伤出血救治仍然是外科领域和院前急救面临的难题,许多学者致力于止血领域的研究,其中新型多孔结构止血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多糖类、沸石类、硅灰石三类新型多孔结构止血剂的止血效果与性能特点、止血机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 N-Myc在造血和血液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沈莉菁;曹兰芳;陈芳源

    N-Myc癌基因在胚胎期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机体发生血液恶性肿瘤时,其表达量可升高,并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本文就N-Myc的结构,对各系造血细胞的调控机制,参与各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国内、外的过表达造模研究、药物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丙戊酸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苗苗;杜冰;胡荣;杨莹;杨威;廖爱军;刘卓刚

    本研究探讨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凋亡的影响.选择不同浓度的VPA处理Jurkat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并绘制增殖抑制曲线,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抑凋亡基因BCL-2及促凋亡基因Bak1的变化.结果表明,VPA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随药物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增加;VPA能够使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减低,但对促凋亡基因Bak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VPA可促进Jurkat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BCL-2表达有关.

  • 异硫氰酸苯已酯抑制T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

    作者:林娟;黄轶群;马旭东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研究异硫氰酸苯己酯(PHI)在体外对人类T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Wnt/β联蛋白(catenin)信号通路及组蛋白调控、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用MTT方法检测PHI作用后Jurkat细胞的增殖率变化;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观察Jurka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TCF、c-myc、cyclinD1水平的变化,以及组蛋白甲基化H3K4,H3K9、乙酰化H3,H4的变化.结果表明,PHI可抑制Jurkat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8 h的IC50约为20 μmol/L; PHI处理3h后上调组蛋白乙酰化H3、H4和组蛋白甲基化H3K4,下调组蛋白甲基化H3K9,7h时作用更明显;PHI作用3 hβ-catenin表达水平无变化,7h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β-catenin及其周期相关基因TCF、c-myc、cyclinDI表达均下降.结论:PHI抑制Jurka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 地西他滨对NB4及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韩新爱;曾慧兰;韩艳萍;孙尔维

    本研究旨在观察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AC)对NB4及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DAC对NB4及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AC作用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和CD11b的表达水平;瑞氏染色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DNA梯形片段电泳分析细胞凋亡.结果表明,DAC显著抑制NB4及K562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DAC作用NB4及K562细胞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13 μmol/L和0.138 μmol/L;不同浓度DAC作用72 h后,0.15 μmol/L DAC处理组两种细胞株G0/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而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两种细胞株的髓系分化抗原CD11b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两种细胞株经不同浓度DAC处理48 h后,0.15μmoVL DAC处理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梯形DNA条带.结论:DAC抑制NB4及K56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DAC对NB4细胞作用更明显.

  • NVP-BEZ235抑制CD34+CD38-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

    作者:高莹莹;胡亮杉;韩慧娟;宋朝阳;黄宇贤;郭坤元

    本研究旨在探讨PI3 K/mTOR信号系统双靶点抑制剂——NVP-BEZ235对CD34+ CD38-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表面CD34和CD38的表达;应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NVP-BEZ235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NVP-BEZ235对KG1a细胞周期的影响,持续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NVP-BEZ235对KG1a细胞集落形成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中CD34+ CD38-占(98.02±0.72)%,NVP-BEZ235(0.125-1μmol/L)对KG1a细胞增殖抑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P<0.05),其24和48 h的IC50值分别为0.597和0.102 μmol/L.0.5 μmol/L的NVP-BEZ235作用24 h后,Go/G1期KG1a细胞比例达(83.2±3.80)%,较对照组(43.47±9.60)%明显增高(P<0.05).2500个细胞在NVP-BEZ235 (0-1 μmol/L)持续作用下14 d和21 d而形成的集落数分别由375.67±21.46、706.33±87.31降至0(P <0.05).结论:NVP-BEZ235能抑制CD34+ CD38-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

  • 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孙楠楠;甘思林;孙慧;张秋堂;刘延方;谢新生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动态监测急性白血病(AL)完全缓解(CR)后微小残留病(MRD)与预后的关系.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58例AL患者,其中45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和1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定期用FCM检测患者骨髓MRD,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追踪至复发或随访截止日期.平均随访9个月(3-21个月)得出完全缓解患者MRD平均水平,并对CR后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评估AL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定义MRD≥1%为阳性,否则为阴性.结果表明:45例AML患者,测得CR后MRD大值9.57%,小值0.01%,平均值0.67%;13例ALL患者,测得CR后MRD大值7.9%,小值0.0016%,平均值0.99%;共测得44份AL诱导缓解后的骨髓MRD水平,MRD(+)组复发率53.3% (8/15),MRD(-)组复发率10.3% (3/29),MRD(+)组复发率高于MRD(-)组(x2=7.58,P =0.006);共测得58份AL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的骨髓MRD水平,MRD(+)组复发率62.5% (5/8),MRD(-)组复发率16.0% (8/50),MRD(+)组复发率高于MRD(-)组(x2=6.11,P=0.013).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CR后MRD差异较大,10-6-10-2,不能作为评价完全缓解的单一指标.诱导缓解后及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MRD≥1%时复发率高,MRD可以作为预后评价的敏感指标.

  • 2-DG增强TRAIL诱导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作用

    作者:赵素容;段海峰;张配;刘浩;蒋琛琛;蒋志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2-脱氧葡萄糖(2-DG)增强HL-60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敏感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DG、TRAIL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低于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10 mmol/L的2-DG和100 ng/ml的TRAIL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用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RIP1、GRP78、PARP蛋白的表达,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2-DG(10mmol/L)与TRAIL(100 ng/ml)联合作用于HL-60细胞48 h的凋亡率为(45.1±4.3)%,较单用2-DG、TRAIL的凋亡率明显提高(P<0.01),同时二者联合应用能增强GRP78蛋白的表达及caspase-3的活性,下调RIP1蛋白的表达.结论:2-DG能增强TRAIL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下调RIP1蛋白的表达以及增加caspase-3的活性.

  • 氯法拉滨诱导U937细胞自噬性死亡的机制

    作者:李程亮;刘海波;张梅;贺鹏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氯法拉滨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U937自噬性死亡的机制.不同浓度氯法拉滨作用U937细胞24、48 h后,用MTT法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及氯法拉滨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自噬率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0.01和0.15 μmol/L氯法拉滨作用U937细胞48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6.92±4.24)%和(86.10±1.16)%,IC50为0.022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和0.1μmol/L氯法拉滨作用U937细胞48 h,自噬率分别为(11.0033±1.4387)%和(59.4133±3.5409)%,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强(r=0.99);随药物浓度的增加,Beclin 1表达逐渐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法拉滨对U937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eclin 1的蛋白表达诱导U937细胞自噬性死亡.

  • 保存期内红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陈雪;周昌华;洪缨;巩天祥

    本研究鉴定红细胞中有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 mRNA,探讨在4℃保存条件下红细胞中的eNOS mRNA随保存时间变化的规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库存红细胞中有无eNOS mRNA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检测库存红细胞中eNOS mRNA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红细胞中eNOS mRNA检测结果呈阳性;保存1周的红细胞中eNOS mRNA含量为新鲜红细胞的0.868±0.119,保存2周为0.379±0.289,3周为0.108±0.134,4周为0.141 ±0.141,5周为0.125±0.12.结论:在红细胞中检测到eNOS mRNA;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红细胞中eNOS mRNA含量逐渐下降,保存3周后eNOS mRNA表达量维持在一个低浓度水平.

  • 罕见B(A)血型的血清学及基因检测研究

    作者:段福才;宋宁;田力;李建华;李金平;李婷婷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1例ABO血型系统中罕见B(A)型,并分析造成多次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血清型,同时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其基因型.结果表明,该献血者血清学结果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正定型AB型,反定型B型,ABO基因型为B(A) 04/O01型,存在nt640A>G点突变,导致214位甲硫氨酸被缬氨酸置换.结论: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并能阐述ABO血型弱表达现象的分子基础.

  • 流式细胞术检测弱表达D抗原的探讨

    作者:吴筱莹;徐红先;熊文;邵超鹏

    曾有报道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红细胞膜D抗原密度(D antigen density),为此提出采用敏感的流式细胞术常规检测D抗原弱阳性表型,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可行性.2010年至2011年间采用盐水法、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和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到6例D抗原弱阳性表型和7例DEL型样本,通过RHD基因定型、合子型分析和RHD基因序列测定,鉴定3例为弱D15型,3例为部分DV Ⅰ-Ⅲ型,7例为DEL型且均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取正常RhD阴性2例和正常Rh(D)阳性样本2例作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上述弱D15型、部分DV Ⅰ-Ⅲ型和DEL型,观察其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弱D15和部分D型DV Ⅰ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与Rh(D)阴性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判读为D抗原阳性;7例DEL红细胞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与Rh(D)阴性对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结果均可判读为阴性,其中包括1例DEL,其红细胞样本的吸收放散检测结果为强阳性,即使IAT检测的结果也显示为“±”,合子型分析显示为RHD+/RHD+纯合子,流式检测亦为阴性.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D抗原的敏感度与IAT相近,低于吸收放散试验;用于检测弱D或部分D型不如IAT简便实用,用于检测DEL型其敏感度不够.

  • eEF1A1回复表达对敲除eEF1A1基因的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黄毅;胡建达;伍严安;郑静;齐元麟;陈英玉;黄肖利

    本文探讨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1(eEF1A1)回复表达对eEF1A1基因敲除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构建表达的eEF1A1慢病毒并感染eEF1A1基因敲除的Jurkat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eEF1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MTT法、Annexin V-APC标记法、DNA倍体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构建的eEF1A1表达慢病毒使基因敲除Jurkat细胞的eEF1A1表达明显回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EF1A1表达组Jurka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凋亡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随着S期、G2/M期细胞比例增多,pAk、NF-kB、p-NF-kB、mTOR、p-mTOR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eEF1A1在T-ALL细胞中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它的表达可有效促进Jurkat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NF-kB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 急性和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SALL4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芹;钱军;林江;杨静;李云;王翠竹;柴海彦;陈星星;钱震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中SALL4基因的水平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应用RQ-PCR方法检测35例AML、12例CML患者和24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SALL4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ML患者SALL4表达水平(0%-14%,中位1.43%)明显高于对照组(0%-1%,中位0%)(P<0.001),65.7% (23/35) AML患者中SALL4转录本呈阳性,SALL4表达频率依次为M2(86.7%,13/15)、M3(75.0%,6/8)、M1 (60.0%,3/5)、M4(14.3%,1/7),4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8);SALL4表达频率与AML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染色体异常均无相关性(P>0.05).13例CML患者中SALL4转录本均为阳性表达,相对含量为1%-128%(中位19.39%),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显示,AML和C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3(95%可信区间0.95-1.017)和0.997(95%可信区间0.986-1.007).结论:SALL4基因表达是AML和CML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并且可考虑作为AML和CML辅助诊断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AML CML SALL4表达 ROC曲线
  • HLA-A、B、DRB1基因与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颖;梁晓岚;李茜;武文杰;刘剑;孙乐静;邱录贵

    本研究从白血病患者HLA基因的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白血病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型技术(PCR-SSP)对2994例健康新生儿脐带血进行HLA基因分型,与1246例在我库查询的白血病患者HLA基因分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HLA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表明,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HLA-B* 56(0.56%)、B*70(0.24%)基因频率明显增高(RR=2.2546、6.2598、x2 =5、5.98、P<0.05);HLA-A*03(3.45%)、A* 30(4.86%)、B* 13(8.75%)、B*44(3.25%)、B*61(5.70%)、DRB1* 07(8.23%)、DRB1* 15(14.21%)基因频率明显降低(RR=0.5889、0.7187、0.7359、0.5713、0.7127、0.6242、0.7976、x2=19.23、9.82、14.33、20.48、11.99、33.21、11.56、P<0.01).结论:HLA-B*56、B*70基因有遗传易感性,为白血病发生的危险标志;HLA-A* 03、A*30、B*13、B*44、B*61、DRB1* 07、DRB1* 15基因是白血病的保护性标志.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的平衡关系研究

    作者:唐笛娇;牛倩;曾婷婷;蒋能刚;金咏梅;丁彬;郑沁;史青;陈姣

    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 CD25+ 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的比率及其平衡关系,探讨其在CL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CLL患者根据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治疗情况,分为初发组30例和治疗后缓解组15例,另设健康对照20例.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Th17和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结果显示,初发组CLL患者外周血CD3+ CD4+T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3+ CD8+T细胞和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h 17/Treg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缓解组CLL患者Th17细胞比率与健康对照组相当,而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缓解组CLL患者Th17细胞比率显著低于初发组(P<0.05).结论:CLL患者外周血T细胞紊乱以CD4+T细胞的增加为主,Th17细胞比率增加和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比率降低导致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该免疫失衡在CL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初诊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肖芳芳;胡锴勋;郭梅;乔建辉;孙琪云;艾辉胜;余长林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探究引起上述5项凝血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回顾分析114例AL患者不同凝血指标异常情况下的出血情况,分析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AL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1%;凝血5项均正常的患者亦可能合并轻度出血;异常的凝血指标数量越多,出血程度越重;PT及D-D对其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凝血异常发生率与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存在相关性(x2 =4.184,OR=1.021,P<0.05),与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细胞遗传学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起病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D-D值显著相关(r=0.3,P<0.01).结论:AL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异常的凝血指标越多,则出血程度越重,其中PT及D-D对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起病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与凝血指标异常(尤其是D-D)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老年、高白细胞数及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与凝血异常无关;通过对PT、APTT、TT、FIB、D-D的监测,为临床判断及防治出血事件提供实验依据.

  •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种特异性靶抗原的特征研究

    作者:林忠琨;张闰;葛峥;刘娟;吴雨洁;郭星;乔纯;仇海荣;李建勇

    本研究针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抗体免疫治疗的主要4种特异性靶抗原(CD19、CD20、CD22和CD33),深入探究其临床和预后特征,探讨针对这些靶抗原的新型靶向药物应用于成人ALL治疗的临床依据和价值.对220例成人ALL患者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分析,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PCR和巢式PCR扩增及DNA测序等技术进行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CD19阳性(CD19+)组女性和60岁以上老年患者比例高于CD19阴性(CD19-)组(46.4% vs 23.4%,P=0.006)(14.4% vs.2.1%,P=0.022),CD19+伴CD33表达增高(47.8% vs.12.0%,P<0.01),遗传学高危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55.8% vs.20.8%,P<0.01),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Ph+)发生率高(35.3% vs.7.9%)(P<0.01);CD20+组伴CD13+低于CD20-组(31.6% vs.67.1%,P<0.01),CD20+无显著预后意义;在B-ALL患者中,CD22+比CD22-组12月复发率增高(93.9% vs.57.1%,P<0.05);CD33+组ph+率显著增高(43.5% vs.19.4%,P<0.01),CD33+与ph+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261,P<0.01).结论:本研究对CD19、CD20、CD22和CD33这些特异性靶抗原特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确把握抗体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和应用时机,使患者大程度获益.

  • 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的病理特征与疾病预后关系

    作者:关键虹;王晓宁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观察本院血液科29例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对比分析骨髓涂片及活检增生程度,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并与未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进行预后比较.结果表明,骨髓纤维化可使骨髓涂片出现假性增生减低,活检显示除原发病的病理特征外均有网硬蛋白增多,Gomori染色++至+++.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有一定改善,总体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预后欠佳.结论: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时骨髓活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减轻,但总体患者预后差.

  • 骨桥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方希敏;潘夏蕙;陈敏;曾炜炜;李原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桥蛋白(OPN)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中的表达,了解其对CNSL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62例儿科患者血清中OPN的表达及19例CNSL患者完全缓解(CR)后OPN的表达,用RT-PCR检测CNSL患者骨髓中OPN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ELISA检测出OPN在CNSL、急性白血病(非髓外浸润)、非肿瘤患者中水平分别是25.21 ±6.87、13.24±2.73和3.14±1.60 ng/ml,差异具有显著性;在19例CNSL完全缓解后OPN水平是4.35±1.50 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RT-PCR显示OPN在CNSL患者骨髓中表达较其他2组高(P<0.01).结论:OPN在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其机制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

  • HOX1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RUNX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及其表达的研究

    作者:贾晋松;Spicuglia Salvatore

    本研究检测RNX2基因在HOX1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和T-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关系.以3株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il-ALL、DND41和RPMI及38例T-ALL患者、29例治疗后完全缓解T-ALL患者骨髓和8例正常人骨髓为样本,采用RT-PCR检测RUNX2 mRNA表达水平,采用重硫酸盐测序法、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技术和启动子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分析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和基因功能.结果表明,高表达HOX11的T-ALL患者样本中会出现UNX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RUNX2基因启动子区域在HOX11+ T-ALL的甲基化比率为78.9%,明显高于HOX11-ALL(3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UNX2在HOX11+的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低于HOX11-的细胞株,RUNX2在HOX11+的T-AL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0.581±0.257)明显低于HOX11-的T-ALL患者(0.835±0.317),并且RUNX2 mRNA的相对表达程度与HOX11 mRNA的相对表达程度成负相关(rs=-0.378,P<0.01).RUNX2基因在T-ALL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甲基化呈负相关(rs=-0.419,P<0.01).结论:HOX11能负调控RUNX2的表达,RUN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其在T-ALL中表达下调或基因沉默的原因,这种HOX11对RNX2基因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就是临床上HOX11高表达T-ALL患者具有更好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更长的总生存率的原因.RUNX2基因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对判断T-ALL患者的疗效有一定意义,并有望成为一个诊断T-ALL的分子标志.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eIF4E高表达与疾病进展相关

    作者:蒋引娣;卢育洪;陈少华;朱康儿;张学利;郁志;钟隽;张涛;罗更新

    本研究检测未治疗、未缓解/复发及缓解期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其他良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中eIF4E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采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和相对定量分析法检测30例AML患者(M2型6例,M3型5例,M4型8例,M5型10例,M6型1例),11例AML化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和20例非肿瘤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eIF4E表达情况,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作为内参,采用公式2-ΔCt×100%计算eIF4E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ML未治疗及未缓解/复发组患者骨髓细胞eIF4E表达水平(7.098±5.544)%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0.248±0.163)% (P <0.01)和化疗后完全缓解患者(0.964±0.312)%(P<0.01),各AML亚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尽管M4、M5亚型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非白血病患者与缓解患者比较,eIF4E表达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eIF4E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出现高表达,并随着疾病的缓解而明显降低,因此eIF4E有可能作为监测白血病进展的一项参数.

  • Rheb过表达在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中的作用

    作者:徐乔竹;汪晓敏;王放放;高亚男;张英驰;鞠振宇;程涛;袁卫平;刘汉芝

    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生命活动枢纽,它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来调控细胞生命活动.Rheb可以激活mTOR信号通路,进而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以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探讨Rheb在HL-60和K562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技术使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过表达Rheb;利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HL-60和K562细胞中Rheb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Annexin V-PE和7-AAD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Rheb过表达的HL-60和K562细胞株,并发现Rheb过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Rheb过表达加快细胞进入G2/M期(P<0.01),但不影响细胞凋亡.结论:Rheb通过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促进HL-60和K562细胞增殖.

  • IGF-IR和I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作者:陈彦如;张碧红;陈纯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IGF-I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收集43例儿童ALL和14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IGF-IR和IR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儿童ALL和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均表达IGF-IR mRNA.ALL初发组、复发组及高血糖组的IGF-IR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0,P=0.002和P=0.05).完全缓解组与初发组和复发组相比,IGF-I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00和P=0.018).初发组和复发组ALL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I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18).完全缓解组与初发组和复发组相比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01).ALL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IGF-IR mRNA和IR mRNA在不同病程阶段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及初诊时白血病计数无关.结论:IGF-IR的表达与儿童ALL病程相关,病情进展时(初发、复发)表达升高,病情缓解(CR)时则降低,提示IGF-IR在ALL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量增高可能反映了ALL细胞恶性增殖倾向.

  • 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智;陈惠仁;刘晓东;楼金星;杨凯;张媛;陈鹏;王世瑶;何学鹏

    本研究探讨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治疗北京军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供者全部为HLA全相合亲缘性同胞,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预处理方案为降低预处理强度的氟达拉滨联合马法兰及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经典的环孢菌素A(CsA)联合氨甲蝶呤(MTX),移植后3个月进行预防性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输注单个核细胞数(MNC)为0.2×108/kg,移植后观察患者毒副反应、GVHD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14.3 d及15.3 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完全供者造血,随访至2013年1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12-15个月),无1例合并GVHD、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目前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15个月.结论: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对MM是一个有效方法,该方案安全系数大、疗效确切,早期进行移植完全缓解率高,患者有可能长期生存.该方案可作为MM治疗的关键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

  • 应用CBA法检测HLA单倍体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赵月莹;康严;孙琪云;董征;刘铁强;刘广贤;郭梅;艾辉胜

    本研究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单倍体相合移植(NAHSCT)中,Th1/Tt2/Th17细胞因子的变化.用流式微珠阵列法(flow 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18例allo-NAHSCT患者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移植后所有的细胞因子均明显改变,其表达较移植前增加;IL-2、IL-4、IL-17发生变化的时间较早,移植后1周其表达开始明显上调;IL-6、IL-10、TNF-α移植后2周起显著改变,与移植前相比血清浓度明显提升;INF-γ变化较晚,移植后4周表达开始增高;所有的细胞因子都在移后4周内呈持继上升趋势,至第4周达峰值.结论: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单倍体相合移植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在早期均发生显著性提升;IL-2,IL-4,IL-17变化较早,IFN-γ变化相对迟缓,至第4周为其峰值;Th1/Th2/Th17细胞因子移植早期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患者的综合情况相关.

  • 多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嵌合率定量检测

    作者:冯宇锋;张翔;陈广华;徐杨;龚斐然;朱子玲;戴丽君;宋铁梅;周佳子

    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多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体细胞嵌合率(DD-CHM%)的计算模型并简化计算方法.以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检测移植术后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表明:在混合嵌合状态下,同一个体来源的等位基因的双峰面积和高度是近似的,可以互相替代;对构建的计算模型中各等位基因的峰面积进行赋值,得到的嵌合率准确值和近似值在可接受的计量系统自身误差范围内(5%-20%)是基本没有差异的.结论:在混合嵌合状态下,来自于同一个体的等位基因在STR位点上的非共享峰是可以替代共享峰面积,此设想可以用作于计算多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嵌合率的检测;在计算位点选择上,受体位点的选择比供体位点选择更为重要,能更加有效的简化计算步骤,并能更准确的得到供体细胞嵌合率的结果.

  • 细胞因子在淋巴瘤贫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婷;涂梅峰;朱军;郑文;邵宗鸿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在恶性淋巴瘤贫血的发生中的作用.应用ELISA法检测45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FN-γ、IL-6、TNF-α、IL-1β和EPO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红系EPOR水平;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红系集落培养,并在倒置显微镜下检计数CFU-E.结果表明,45例初治淋巴瘤患者中发病时即贫血者25例(55.6%),治疗过程中发生贫血者13例(28.9%),从未发生贫血者7例(15.5%);血清IFN-γ及TNF-α水平在中、重度贫血组均显著高于轻度贫血组、无贫血组及对照组.血清EPO、IL-6、IFN-γ水平与H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淋巴瘤无贫血组EPOR水平明显高于各种程度贫血组及正常对照组.CFU-E与Hb及EPO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IFN-γ、TNF-α、IL-6是导致淋巴瘤贫血的造血负调控因子;EPO和EPOR上调是机体对抗红系造血负调控及维持正常造血的重要机制.

  • 原发于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晋鑫;赵海丰;于泳;赵丹丹;杨洪亮;王晓芳;赵智刚;王亚非;吴晓雄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其中85%-90%为T细胞型.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特点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病例的分析,对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35例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9岁(年龄区间:5-52岁),多数病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16例(45.7%)患者表现为纵膈巨大肿块,浆膜腔积液(胸腔、心包腔)也很常见(62.9%),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和24%,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则分别为25%和16.7%.统计分析表明,贫血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48),巨大肿块(P =0.048),上腔静脉综合征(P =0.021)及确诊时血小板异常(P=0.021)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伴贫血和巨大肿块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的患者预后更差.

  • 原发CD5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

    作者:张倩;张红宇;钟凤鸾;张文丽;许蕾;冯佳;孟庆祥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 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 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 P53-inducible Gene 3(PIG-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朱锋;张鲁勤;顾卫军;朱伟;郭玉琳

    本研究旨在探究P53-inducible gene3(PIG-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成年人PIG-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判断其与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Western blot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PIG-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化疗后6个月PIG-3蛋白表达较化疗前升高.RT-PCR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大小为1285 bp,与理论值吻合.结论:PIG-3表达下调可能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密切相关,故PIG-3有可能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及预后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 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青;王加菊;李芳;杨洪亮;于泳;赵智刚;王晓芳;王亚非;张翼鷟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 PD-L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瘤增殖和化疗抵抗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义;王晶;克晓燕

    为了研究PD-L1(programmed death 1-1igad)对淋巴瘤增殖及对化疗药物的影响,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PD-L1在淋巴瘤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选的方法得到了高表达和低表达PD-L1的2组A20细胞株,将A20淋巴瘤细胞株接种到BALB/c小鼠身上构建荷瘤小鼠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后检测了PD-L1对淋巴瘤常用化疗药顺铂的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D-L1在淋巴瘤组织和细胞株中广泛高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筛选的PD-L1高表达细胞株在体内成瘤作用强于PD-L1低表达细胞株.结论:PD-L1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同时通过抗凋亡抵制顺铂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关键词: PD-L1 淋巴瘤 化疗
  • 白血病期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赵敏;吴雨洁;范磊;仇海荣;杨慧;张智宏;徐卫;李建勇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利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遗传学等技术发现大部分MCL患者疾病诊断时已处于白血病期,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本研究分析白血病期套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回顾性分析22例白血病期MCL患者的外周血流式免疫表型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证实均存在t(11;14)易位.流式细胞术分析了CD3、CD4、CD5、CD8、CD10、CD19、CD20、CD22、CD23、CD25、CD38、CD103、CD148、CD200、FMC7、ZAP-70、k、λ的表达.结果表明:所有患者CD5、CD19、CD20表达均阳性,且CD20表达较强;轻链为单克隆限制性表达;17例患者CD22弱阳性;6例患者CD23阳性,其中2例表达较强;12例患者FMC7阳性.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积分系统评分,5例患者积4分,其余17例患者积2-3分.本组检测了18例患者CD200、CD148抗原的表达,其中11例患者CD200表达阴性,7例患者CD200表达弱阳性,阳性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中位荧光强度(MFI)为25.8(6.6-254.26);18例患者的CD148表达均阳性,中位MFI为337(73.4-1341.9).结论:白血病期MCL患者免疫表型常有不典型表达,MCL的诊断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综合诊断;新型分子标记物CD200和CD148在MCL中具有较为特殊的表达模式,对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 101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预后分析

    作者:宋立娜;岑溪南;欧晋平;粱赜隐;邱志祥;王文生;许蔚林;李渊;王茫桔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GI-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因素.对本院15年来收治的101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01例PGI-NHL病例占同期NHL的14.49%,其中男性64例,女性37例,男∶女=1.73∶1,中位发病年龄61(18-87)岁;发病部位:胃部59例(58.42%),肠道40例(39.60%),胃肠道多部位2例(1.9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67例(66.34%)、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18例(17.82%)、套细胞淋巴瘤(MCL)4例(3.96%)、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8例(7.92%)、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1.98%)、滤泡细胞淋巴瘤(FLL)1例(0.99%)、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1例(0.99%).在101例患者中可随访89例(存活49例,死亡40例),中位生存时间29(1-173)个月.89例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为58.4%,5年为52.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04)、病变部位(P =0.002)、病变大小(P=0.011)、胃肠道淋巴瘤Lugano分期(P=0.003)、IPI评分(P=0.000)、病理细胞表型(P=0.000)、病理类型(P =0.006)等因素在不同亚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道淋巴瘤Lugano分期、IPI评分和病理类型.结论:胃肠道淋巴瘤Lugano分期、IPI评分和病理类型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与病态造血和网硬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程艳超;孙慧;甘思林;刘延方;谢新生;张秋堂;李涛;高娟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染色体核型与病态造血及网硬蛋白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就诊的202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病态造血和网硬蛋白检查结果.染色体核型按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染色体核型预后级别与病态造血累及系统数呈正相关(r=0.443,P<0.05).预后好、中、差核型组患者的多系病态造血检出率分别为44.4%,71.4%,96.3%.染色体核型预后级别与网硬蛋白级别呈正相关(r =0.451,P<0.05).预后好、中、差核型组患者的网硬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6.8%,64.3%,92.6%.比较三种核型组患者的多系病态造血检出率、病态造血累及系统数、网硬蛋白阳性率和网硬蛋白级别,发现预后差核型组明显高于预后中等和预后好核型组(P均<0.01),预后中等核型组明显高于预后好核型组(P均<0.01).结论:染色体核型预后级别与病态造血累及系统数和网硬蛋白级别均呈正相关,随着染色体核型预后由好到差,多系病态造血检出率、病态造血累及系统数、网硬蛋白阳性率和网硬蛋白级别均增高.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柱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产生IL-17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志芳;朱剑;吕双红;张江林;陈显达;杜丽欣;杨志岗;宋亚昆;吴东颖

    本研究通过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脊柱关节炎(Sp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产生IL-17的抑制作用,初步探索hUCMSC在SpA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体外分离SpA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PBMNC单独培养或与hUCMSC共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中CD3+ CD4+ IL-17+(Th17)及CD3+ γδTCR+ IL-17+细胞比例;应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7的浓度.结果表明,SpA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h17细胞占(3.42±0.82)%,CD3+ γδTCR+ IL-17+细胞占(0.30±0.10)%,分别是健康对照组(0.75±0.25)%和(0.06±0.02)%的4.5倍及5倍(P<0.01);SpA患者PBMNC与hUCMSC共培养后,T细胞中Th17细胞下降为(1.81±0.59)%,CD3+ γδTCR+ IL-17+细胞下降为(0.16±0.06)%(P<0.01);ELISA检测结果表明,SpA患者PBMNC培养上清IL-17的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73.95±171.68) pg/ml vs(115.53±40.41) pg/ml (P<0.01)];SPA患者PBMNC与hUCMSC共培养后,细胞上清IL-17的浓度下降至(443.20±147.94) pg/ml(P<0.01).结论:hUCMSC能够抑制Sp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产生IL-17,在SpA临床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 直接铺种结合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可有效分离人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邢文;庞爱明;姚剑峰;李园;石慧;盛梦瑶;周圆;赵迎旭;许明江

    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MSC)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标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的效率不高,骨髓小粒是造成该法低效的原因.通过组织块法分离骨髓小粒,再结合标准法,可从单份骨髓标本分离获得更多MSC,然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本研究探求分离骨髓MSC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收集7例正常人骨髓标本,低速离心沉降,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漂浮在液面上层骨髓小粒中的MSC,用直接铺种法培养沉降在底层的MSC.然后对MSC进行免疫表型和分化能力鉴定.结果表明:在7例标本中,有3例骨髓小粒漂浮在液面上层,其余骨髓细胞包括部分小粒沉降在底层;漂浮小粒中的MSC可用改良组织块法获得,沉降在底层的MSC可用直接铺种法获得.分离的MSC传代3次后不表达CD45、CD34,表达CD105、CD73、CD44、CD90、CD49e,能向软骨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以直接铺种法为主、改良组织块培养法为辅,可简单、高效地分离人骨髓中MSC.

  • 间充质干细胞系统:解析机体免疫调控和代谢平衡

    作者:赵春华

    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潜能,一直是干细胞研究的热点.这里,我首次提出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新概念:自胚胎发育早期,经历整个生长发育全过程的不同胚层、多个发育阶段,将亚全能间充质干细胞到不同等级分化潜能间充质干/祖细胞群体统称为MSC系统.MSC系统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1)赋予了MSC三大重要生物学特征,即于细胞自身特性、组织微环境功能及免疫调控功能;(2)平衡机体免疫与组织代谢;(3)提供高效转化为临床安全有效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总之,该系统很好的解释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异质性,同时丰富了我们之前提出的亚全能干细胞理论,为研究人员更好的理解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平台.

  • 重组人凝血因子Ⅸ小基因及其无义突变体稳定细胞株的构建及意义

    作者:王刚;姜博文;杨林花;聂欣;贾辰亮;刘静;申泉;柴宝峰

    本研究构建重组人凝血因子Ⅸ小基因及其无义突变体稳定细胞株并探讨其意义.将人凝血因子Ⅸ(F9)小基因克隆到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MV-Tag3B上;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得到在小基因121位氨基酸位置含有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无义突变体;将构建的F9小基因及其无义突变体分别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经G418抗性筛选,单克隆化扩大培养,得到稳定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epG2-WT和HepG2-N.结果显示:通过酶切鉴定、PCR鉴定及DNA测序分析证明,小基因及其无义突变体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通过RT-PCR及基因组PCR均扩增到了大小正确的目的基因片段,证明了含有重组人凝血因子Ⅸ小基因及其无义突变体的稳定细胞株构建成功.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人凝血因子Ⅸ小基因及其无义突变体稳定细胞株,该细胞株可用于无义突变导致血友病的治疗药物的筛选和PTC通读药物的筛选等.

  • r-ATG联合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作者:付茹婷;薛红漫;徐宏贵;黄科;方建培;黄绍良;陈纯

    本研究探讨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并对疗效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以应用r-ATG(剂量为3.5 mg/(kg·d)×5d]联合CsA治疗的25例AA患儿为对象,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和外周血粒细胞及红细胞膜表面CD55、CD59的表达情况,观察免疫抑制治疗(IST)起效时间、有效率、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IST有效组和无效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比较及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结果表明,25例中对治疗有反应者21例,总反应率为84.0%,起效时间为3-6个月,平均为4个月;r-ATG联合CsA治疗后第3、6、9、12月末的有效率分别为56.0%、72.0%、80.0%和84.0%.年龄≥5岁、病程<6个月、CD4+/CD8+比例超高或比例倒置和IST治疗后30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的患儿,其IST治疗有效率高于年龄<5岁、病程≥6个月、CD4+/CD8+比例正常和IST治疗后30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者(94.4% vs 57.1%;90.4% vs 50.0%;94.1% vs 62.5%;94.1% vs 6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5、CD59表达降低患儿的IST治疗有效率较高,但与CD55、CD59表达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r-ATG[剂量为3.5 mg/(kg·d) ×5 d]联合CsA治疗是治疗儿童A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年龄≥5岁、病程<6个月、CD4+/CD8+比例异常的AA患儿IST治疗疗效较好,对IST治疗后30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的AA患儿疗效亦较佳,年龄、病程长短和CD4+/CD8+比值可作为预测AA患儿IST疗效的指标.

  • 幽门螺杆菌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瑛;王书春;王鲁娟;刘永;王海英;王占聚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例ITP儿童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检测6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ITP患儿中68例阳性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用药治疗组3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治疗;单药治疗组34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表明:ITP患儿HP的感染率为74.7%,明显高于对照组(39.4%)(P<0.05).ITP患儿经治疗后,单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3.5%)明显低于复合用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1%)(P<0.05);治疗组1年内的复发率(17.6%)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47.1%)(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相同时间点,复合用药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结论: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健康儿童,HP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过程,抗HP治疗可提高ITP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复发率.

  • 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LR2和TLR9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变化

    作者:王强;王佐凤;曹玫;汪智英

    本研究旨在探讨TLR2(Toll-like receptors,TLRs)、TLR9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转录因子FoxP3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发病中的作用.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我院儿科诊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期IM患儿35例(IM急性期组),IM恢复期组35例以及健康对照儿童3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9、FoxP3mRNA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5+的表达.结果显示:IM急性期组TLR2mRNA(4.03±0.56)、TLR9 mRNA(8.88±1.5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LR2 mRNA(2.22±0.57)、TLR9mRNA(3.63±1.30)及恢复期组TLR2 mRNA(2.76±0.83)、TLR9 mRNA(5.34±1.60)相对表达水平(P<0.01).IM急性期组FoxP3 mRNA(2.82±0.90)、CD4+ CD25+ (2.38±1.3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oxP3mRNA(4.65±1.23)、CD4+ CD25+ (7.85±1.97%)及恢复期组FoxP3 mRNA(4.11±1.37)、CD4+ CD25+(6.81±1.84%)(P<0.O1),IM恢复期组FoxP3 mRNA、CD4+ CD25+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急性期存在CD4+ CD25+ Treg数量降低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表达下调,而TLR2和TLR9在IM急性期表达上调.

  •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郭霞;李强;周晨燕;赵亚宁

    本研究分析比较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EBV-AHS)与其他病因所致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特点,了解EBV-AHS患儿预后.回顾性比较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644例EBV-AH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其他病因所致HPS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EBV-AHS的总体生存率.结果表明,①本组IM病例中EBV-AHS发生率为4.2% (27/644),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其他病因所致HPS患儿,以<3岁的患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②>7岁组患儿肝功能损害明显重于其他两组患儿,LDH、AST和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其他两组;③与其他病因所致HPS患儿相比,男性患儿更为多见,尤其以≤2岁的患儿为明显,肝功能损害重,尤其以LDH和GGT水平升高为显著;④对EBV-AHS患儿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无效,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高,本组EBV-AHS患儿病死率高达37.0%,由高到低依次为:>7岁组、≤3岁组和3-7岁组;⑤HLH-2004方案可显著改善EBV-AHS患儿预后,病死率从50.0%降至18.2%,3年总体生存率显著提高(P=0.032).结论:绝大多数IM患儿呈良性自限性过程,约4.2%患儿进展为EBV-ASH,该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HLH-2004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新蝶呤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陈纬凤;许戟;仇红霞;杨向绸;张蔚;张苏江;张晓艳;李建勇

    本研究通过检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新蝶呤(Npt)水平,探讨其在HLH中的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20例HLH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清Npt水平及sCD25水平.结果显示,HLH组诊断时血清Npt和sCD25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01).HLH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pt和sCD25水平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01).将治疗前后Npt水平与sCD25水平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治疗前r=0.81,P<0.05;治疗后r=0.65,P<0.05);与此同时,治疗前Npt水平与血清铁蛋白亦有显著相关性(r=0.55,P<0.05).结论:血清Npt可能在HL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平的升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低分子尿蛋白在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

    作者:刘诗静;翟勇平;于亚平;刘海宁;李锋;宋萍;周小刚;安志明;邵靓婧

    本研究旨在评估低分子尿蛋白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诊断意义.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5月初诊的2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按肾脏损害分为3组:肾小球损害组(血肌酐Scr≥2mg/dl) 143例;肾小管损害组(Scr<2 mg/dl,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0.5 mg/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胺酶(N-acetyl-β-D-aminoglucoamidase,NAG)≥17.8 U/g·cr) 114例;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正常组21例.对3组间性别、年龄、分型、分期、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RBP及尿NAG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尿RBP、尿NAG与血尿素氮(BUN)、血Scr、血胱抑素-C(Cys-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24h尿轻链的相关性;并分析61例行肾脏活检患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与低分子尿蛋白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比较尿RBP和尿NAG对MM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效果.结果表明,肾小球损害组尿RBP显著高于肾小管损害组,而尿NAG显著低于肾小管损害组,两组尿RBP和尿NAG显著高于正常组;尿RBP与血Scr、血BUN、血Cys-C、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而尿NAG与24 h尿蛋白、Ccr呈正相关,与血Cys-C呈负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尿RBP显著相关,与尿NAG相关性较弱.结论:尿RBP与肾小管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尿NAG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肾损伤的程度,并且特异性更高.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与慢性病贫血相关

    作者:韩潇;周道斌;段明辉;汪玄;张洁萍;赵永强;沈悌;武永吉

    Hepcidin异常升高引起铁利用障碍是导致慢性病贫血的主要机制.近年来发现单核细胞也可产生hepcidin,引起铁代谢异常.骨髓瘤患者血清和尿中hepcidin均升高,可能是导致慢性病贫血的病因之一,然而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是否也参与了慢性病贫血的发病,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在慢性病贫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采用常规临床检验自动化方法检测基础实验室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TNF-α浓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CD14+磁珠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选单核细胞,用Real time PCR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IL-6和TNF-α mRNA.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在初治患者中hepcidin表达水平与铁蛋白和血清IL-6浓度正相关,与TNF-α无关.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升高,可能参与慢性病贫血的发生.

  • 小鼠胚胎AGM区Flk-1+细胞的造血特性

    作者:周帆;李专;刘兵

    本研究旨在考察Flk-1分子在胚胎期10.5 d(E10.5)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区)不同类型造血前体细胞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低于10%的Flk-1+细胞与CD41、CD45/Ter1 19有共表达,继而分选出CD31+ CD45-Ter119-Flk-1+ CD41+(R1,代表不成熟的造血前体细胞)和CD31+CD45-Ter119-Hk-1+CD41-(R2,代表内皮细胞)两群细胞,利用造血集落培养和OP9共培养体系分别考察其体外的髓系与淋系潜能.结果表明:仅R1组细胞能在造血集落培养体系中形成典型的造血集落,但与OP9共培养7-9d后,两组细胞均能产生丰富的造血前体细胞(CD45+ c-Kit+)、髓系细胞(Gr-1+/Mac-1+)、红细胞(Ter119+)和B淋巴细胞(CD19+).结论:E10.5的小鼠胚胎AGM区Flk-1仍然在幼稚的造血前体细胞以及更早期的生血内皮细胞表达,但是此时的造血干细胞前体和造血干细胞是否表达Flk-1仍需通过体内功能实验明确.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