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信号转导通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希远;王欣

    信号通路(signal pathway)的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科研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信号通路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耐药密切相关,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阐明信号传导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NHL的关系,选择性地调控该生物学活性可能为NHL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为进一步了解信号转导在NHL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的影响,本文将根据近年来NHL病例的相关报道,结合信号通路诸如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I3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Hh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进行系统性综述.

  • 18F-FDG-PET/CT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意义

    作者:李菲;朱海燕;于力

    影像学检查用于全面评估恶性淋巴瘤受累范围,对于疾病诊断分期、疗效评价至关重要.(18)F-FDG-PET/CT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点,本文就基线、中期、治疗后(18)F-FDG-PET/CT扫描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的意义,以及对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18)F-FDG-PET/CT扫描的特点进行了综述.

  • GDF15在铁过载及红系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赵佑山

    无效红细胞生成被认为是非输注性铁过载患者铁过载的主要原因,在扩增的红系生成过程中原始红细胞的凋亡诱导转化生长因子15(GDF15)上调,后者抑制肝细胞铁调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肠道铁吸收,引发铁过载.生理剂量的GDF15能促进原始红细胞的分化成熟,而高剂量的GDF15抑制铁调素的分泌.机体内铁水平、表现遗传修饰及组织缺氧均可能与GDF15的调控相关,本文就GDF15的表达与分布,GDF15在红系生成和铁过载中的作用以及GDF15的调控因素等问题进行综述.

  • 体外培养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异质性

    作者:李玉芝;鲍扬漪;郭子宽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易于取材、体外扩增能力强、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等特点,已成为细胞/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作为一种细胞药物,MSC已经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用于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处理.然而,截至目前,人们对体外扩增MSC的本质并不清楚.体外培养的MSC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干细胞么?如否,为什么扩增的MSC仍具有多向分化性呢?MSC群体的不均一性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将围绕体外扩增MSC的异质性,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李艳;于力

    侵袭性真菌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近年来由于移植方式的改进及积极的预防治疗,其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主要的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移植后晚期.移植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移植物抗宿主病、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诸多危险因素,且病理组织学标本难以获取及血培养阳性率低、时间长及诊断困难,故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仍然很高.目前高分辫CT、PET/CT及非培养的诊断试验如GM试验、G试验等均已应用于临床,真菌PCR诊断技术也不断进展,有助于实现早期特异性诊断.高效低毒的新药如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正逐渐用于预防,联合用药及免疫治疗也有望成为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变化、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T-bet的表达及其对CD4+T细胞极化的调控

    作者:王海丽;魏武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为AA发病机制中的关健环节,以Thl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功能充进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研究认为,T-bet是Th1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是CD4+ T淋巴细胞向Th1极化的关键因素,在AA患者中T-bet高表达,是A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就T-bet及其与AA的关系,诸如AA患者中T-bet的表达,T-bet对CD4+T细胞极化的调控进行综述.

  • CD44水解片段的释放及其功能

    作者:陈大燕;冯茹

    CD44是一种广泛表达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并参与细胞多种生物活动.CD44在酶作用下可发生有序的蛋白水解.CD44的水解程度与细胞活性有关,其水解后片段包括可溶性CD44(soluble CD44,sCD44)和CD44胞内结构域(CD44 intracellular domain,CD44ICD),二者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不同作用.近年对CD44水解及水解后片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CD44水解及水解后片段的功能进行综述.

  • 淋巴系统肿瘤发病与EB病毒和IL-10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王慈;潘凌;朱平

    淋巴系统肿瘤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EBV(Epstein-Barn Virus)转染正常B细胞会造成B细胞发生类似肿瘤的永生化,是可疑的致病因素.EBV的Bcrfl编码框又称为病毒IL-10,和人类IL-10同源,具有和IL-10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IL-1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其分泌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淋巴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IL-10启动子区的SNP位点基因型也与IL-10的分泌水平相关.本综述探讨淋巴系统肿瘤,EBV感染以及IL-10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 原核基因工程制备新型重组α-半乳糖苷酶应用于人B→O血型改造的研究

    作者:高红伟;李素波;鲍国强;檀英霞;王玲燕;金泗虎;王颖丽;季守平;宫锋

    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脆弱类杆菌来源的新型α-半乳糖苷酶并将其应用于人B→O血型改造.在获得了能够表达细菌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株的基础上,从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两个方面对工程菌株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获得细菌α-半乳糖苷酶的佳可溶性表达条件;超声上清经过阳离子交换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利用纯化后的α-半乳糖苷酶在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处理B型红细胞2小时,制备O型红细胞.结果表明细菌α-半乳糖苷酶佳诱导表达条件为:37℃、起始D(600)为0.8,IPTG浓度为0.1 mmol/L,诱导时间为2小时.纯化后α-丰乳糖苷酶的纯度为电泳纯,比活由纯化前的0.42 U/mg提高到了2.1 U/mg.该酶在26℃、接近中性的pH条件(6.8)下经2小时可将B型红细胞改造成O型红细胞,需要的酶量为225μg/ml红细胞.结论:建立了重组细菌α-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纯化工艺,制备的重组α-半乳糖苷酶可有效地将B型红细胞改造成O型红细胞,为B→O血型改造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酶.

  • 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状况分析

    作者:马春会;郭如华;伍伟健;严军雄;余晋林;朱业华;何其通;罗益红;黄露;叶瑞云

    本研究分析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清铁的影响.随机抽取本站男性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4例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9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表明,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SF含量分别为91.08±23.38μg/L和57.16±35.48μg/L,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含量随血小板捐献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但各捐献频率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小板捐献次数的增加,SF含量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结论: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导致SF减少.

  • GVHD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检测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静;王兴兵;汪健;刘会兰;耿良权;丁凯阳;孙自敏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GVHD(cGVHD)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与临床意义.外周血样品采集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和健康人,其中aGVHD组10例、cGVHD组13例、无GVHD组16例,健康人2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6、IL-10、TGF-β1、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cGVHD组IFN-γ、IL-4、IL-6、IL-17及IL-23水平显著高于无GVHD组和健康人(p<0.05),而IL-10、TGF-β1水平显著低于无GVHD组和健康人(p<0.05).aGVHD和cGVHD组患者治疗有效后,外周血中IL-6、IL-17及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0、TGF-β1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IL-4无明显变化.各组患者血浆中TGF-β1与IL-6、TGF-β1与IL-17、TGF-β1与IL-23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等于-0.36、-0.51和-0.44,p均<0.05),IL-6与IL-17、IL-6与IL-23、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等于0.62、0.71和0.93,p均<0.05).结论: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可能在aGVHD和cGVH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治疗a/cGVHD的新犯点.

  • 小鼠脐血联合骨髓c-kit(+)细胞移植加快造血重建的研究

    作者:袁颖华;李静;俞夜花;石军

    本研究探讨小鼠脐血与骨髓造血祖细胞联合移植以加快移植后早期造血重建作用,并达到脐血来源细胞长期嵌合的程度.采用MACS间接免疫分选法纯化BDF1小鼠骨髓中lin-sca-1-c-kit+(c-kit+)及lin-sca-1+ (sca-1+)细胞群,用半固体集落培养结合细胞形态学方法比较二者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将(60)Coγ射线照射的BDF1小鼠(CD45.2)作为受体鼠;

  • HLA氨基酸三维构象差异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张弦;张艳玲;王建玲;童春容;蔡鹏;刘红星;王静波;曹星玉;殷宇明;赵艳丽;卢岳;孙媛;周葭蕤;高艳群;吴形

    本研究探讨HLA氨基酸三维构象软件在评价不同HLA构象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作用.回顾分析62例北京市道培医院单中心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30例HLA等位基因10/10全合和32例HLA等位基因9/10相合).应用Histocheck和HLA-Matchmaker 2个HLA抗原三维空间构象分析软件,分析其评分系统与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急性GVHD和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随着Histocheck软件的评分的增加Ⅲ-Ⅳ度GVHD的发生率增加(0%增加到20%,p=0.25),但是高分组中仍有70%病例没有或只有轻度GVHD.对移植后的复发进行统计,除Histocheck分数偏高组(11-20)9例没有复发,其它组复发率差别不大(20%左右),(p=0.56).②应用HLA-Matchmaker软件分析,随着供受者Eplet差异数目的增加,重度GVHD的发生率明显增加(0%增加到30%),无或轻度GVHD的发生率下降(p=0.019),但高分组中仍有60%没有或只有轻度GVHD,统计学有差异.差异数目偏高组(≥3)共10例均没有复发,偏低组(<3)复发率偏高(20%左右p=0.54).结论:Histocheck和HLA-Matchmaker两个分析软件虽然对于HLA抗原构象差异的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有很多的相近性.对于同一组供受者,两个给分系统与急性GVHD和复发的相关性类似,高分组中重度GVHD的比例增加,复发率下降,但相关性都不准确.HLA-Matchmaker软件的相关性略好于Histocheck.

  • 同胞HLA相合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其联合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的单中心比较分析

    作者:任富鹏;刘会兰;孙自敏;耿良权;王兴兵;丁凯阳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同胞HLA相合(sibling matched,sm)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sm-allo-PBHSCT)及sm-allo-PBHSCT联合骨髓移植(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本中心自2001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有1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收移植,其中sm-allo-PBHSCT组38例,sm-allo-PBHSCT+BMT组62例,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清髓性及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霉酚酸酯(MMF)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表明,两组造血重建快,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中位时间均为12天,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天(sm-allo-PBH-SCT)和16天(sm-allo-PBHSCT+BMT).两组急性GVHD、Ⅲ-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7.1%和34.2%、7.89%和8.06%、36.11%和4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3.16%和12.90%,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1%和61.3%.高危患者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41.4±12.8)%和(60.9±9.6)%(p=0.017).结论:G-CSF动员的sm-allo-PBHSCT+BMT与sm-allo-PB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一样安全有效,对于高危患者可能更有利.

  • 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在致敏模型应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吕宏;方建培;翁文骏;史沛杰

    本研究旨在致敏模型中通过骨髓腔输注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方法探讨致敏移植的新策略.应用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的致敏BABL/c小鼠作为致敏模型,取正常BALB/c小鼠作为非致敏受者,通过骨髓腔输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现察移植后受者的生存及血象恢复情况.同时分离致敏及非致敏小鼠的血清,应用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方法检查血清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致敏受鼠经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后能长期存活,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正常.而致敏移植受鼠中有1只小鼠于移植前由于麻醉意外而死亡,其余90%致敏受鼠(9/10)经骨髓腔注射骨髓细胞后于2周内死亡,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取濒死的致敏受鼠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证实致敏受鼠死于骨髓衰竭.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非致敏组和致敏组的造血干/祖细胞死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80±1.93)%和(50.80±3.12)%,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致敏血清对异基因造血千/祖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结论:通过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的方法并不能促进异基因供者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CL-2/IgH、IgH基因重排的检测

    作者:张晓慧;梁勇;王国锦;阮二宝;付蓉;瞿文;刘鸿;关晶;宋嘉;王化泉;吴玉红;邢莉民;王晓明;王珺;李丽娟;邵宗鸿

    本研究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BCL-2/IgH基因主要断裂区重排、IgH基因重排,并探讨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意义.分别提取70例NHL(60例B-NHL、10例T-NHL)、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20名正常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DNA,通过PCR方法检测BCL-2/IgH、IgH基因重排,以凝胶电泳出现相应条带者为阳性,并与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探讨此两种基因重排发生的相关因素,比较化疗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DLBCL)中,10例骨髓BCL-2/IgH重排阳性(33.3%),与30例其它B-NHL(除外滤泡淋巴瘤FL及DLBCL)阳性率(6.7%)、20名正常人阳性率(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所有T-NHL及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BCL-2/IgH重排均为阴性;②对8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经2个疗程R-CHOP治疗后BCL-2/IgH基因重排明显减少,PCR半定量结果均值由初治0.59降至0.16(p<0.05),6个疗程R-CHOP治疗后PCR半定量均值为0,BCL-2/IgH基因重排完全转阴;③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LDH水平升高占81.8%,在重排阴性患者中占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BCL-2/IgH基因重排与淋巴瘤分期、是否伴有全身症状、β2-MG水平、骨髓侵犯、肝脏脾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④20例DLBCL(均为初治)骨髓单个核细胞DNA检测显示,9例IgH基因重排阳性(45%);30例其它B-NHL(均为初治或复发患者,DLBCL除外)中14例IgH基因重排阳性(46.7%),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但对照组20名正常人、10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及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均为阴性;⑤对7例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表明,1个疗程的R-CHOP治疗就能显著减少IgH基因重排,PCR半定量结果均值由初治0.42降至0.13(p<0.05),2个疗程后PCR半定量均值为0,重排完全消除;⑥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LDH水平升高占90%,在重排阴性患者中占3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gH基因重排与淋巴瘤分期、是否伴有全身症状、β-MG水平、骨髓侵犯、肝脏脾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BCL-2/IgH、IgH基因重排均可作为B-NHL早期诊断及评价疗效的特异性指标,这两种重排均与LDH水平相关;BCL-2/IgH基因重排对DLBCL特异性较高.

  • 柔红霉素联合磁性纳米铁对Raji细胞株的作用研究

    作者:杨萍;王晶;景红梅;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联合柔红霉素(MNP-Fe3O4-DNR)对淋巴瘤Raji细胞株作用.纳米铁颗粒与柔红霉素(DNR)采用机械吸附法聚合后加入Raji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53和P65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NR及MNP-Fe3O4-DNR对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两者的OD值比较P<0.05;细胞凋亡率与时间相关,总体凋亡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28);Western blot检测示DNR组与MNP-Fe3O4-DNR组的P65蛋白的灰度值与内参比较分别为2.52±0.32和2.08±0.39;P53蛋白的条带灰度值分别为0.685±0.144和0.870±0.091,两者P值均小于0.05.结论: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联合柔红霉素能够有效抑制Raji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P53蛋白活化、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有关.

  • 异常剪接组织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方怡;蔡佳翌;钟济华;钟华;王海嵘;陈芳源

    急性白血病的出凝血异常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高表达有关.循环血流中的TF主要表达于细胞、微粒(microparticle,MP)和异常剪接TF(altematively spliced human tissue factor,asHTF)中.为探究asHT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出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了6种常见的AML细胞株NB4、BL-60、Kasumi-1、U937、K562和THP-1,在RNA水平进行了RT-PCR检测.结果发现,在6种细胞株中仅NB4、U937细胞存在全长TF和asHTF的RNA水平基线表达并经测序验证,对上述2种细胞在蛋白质水平进行了流式细胞仪及TF活性、杭原检测发现,asHTF仅有极少量TF抗原表达且基本无TF活性,而MP相关TF(microparticle associated tissue factor,MP-TF)的抗原和活性显著高于asHTF.结论:在NB4、U937细胞中asHTF基本无促凝作用,而MP-TF有凝血活性且在肿瘤细胞释放TF中占主导地位.

  • miRNA-663在不同的白血病细胞系的表达水平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洋;王莉莉;李永辉;高晓宁;于力

    本研究通过5-氮杂胞苷(5-aza)处理K562细胞系,寻找去甲基化后表达上调的microRNA(miRNA),检测其在正常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和白血病细胞系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K562细胞系增殖的影响.采用miRNA芯片筛选5-aza处理后表达上调的miRNA,结合生物信息学在上调的芯片结果中选取miRNA前体上游带有CpG岛的miR-663、miR-638及miR-92b,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方法验证在芯片结果中这3个上调的miRNA,证实miR-663在去甲基化后表达上调.分别在K562细胞系、U937细胞系、Kasumi细胞系、初治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正常人骨髓白细胞检测miR-663的表达水平.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的方法,在K562细胞系检测miR-663前体上游CpG岛是否存在甲基化.通过瞬时转染的方法在K562细胞系过表达合成的miR663成熟体,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去甲基化后能在K562细胞系上调miR-663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骨髓白细胞相比,初治CML病人的白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U937及Kasumi的miR-663表达水平相对较低;MSP检测表明,在K562细胞系miR-663上游的CpG岛是甲基化的.体外K562细胞系过表达miR-663可以抑制K562细胞系的增殖.结论:在K562细胞系miR-663上游的CpG岛存在甲基化.与正常人相比,miRNA-663在CML病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U937及Kasumi表达水平相对较低,5-aza可以上调miRNA-663在K562细胞系的表达,在K562细胞系过表达tniRNA-663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提示miRNA-663在白血病中可能具有抑癌作用.

  • CD3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的相关性

    作者:李娟;朱俊芳;张炜;马海珍

    本研究分析CD38基因184位点等位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的频率分布以及与CML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ML遗传因素的研究莫定基础.以100例CML患者为病例组,200例非血液系统性疾病、非肿瘤疾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CD38基因184位点的多态性,应用x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比较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各基因型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度.结果表明,CML组CD38基因位点G/G、G/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而以野生型C/C为参考,CML组变异型G/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其OR值为0.517,95% CI为0.283-0.9471);CML组G、C等位基因频率,以C等位基因频率为参考,CML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28,OR值为0.597,95 % CI为0.377-0.947).结论:CD38基因184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CML的保护性基因,有可能降低CML的发病风险.

  • SDF-1/CXCR4在小儿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温泉;陈日玲;蔡康荣;林永文

    本研究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水平和骨髓细胞SDF-1受体CXCR4的表达与髓外浸润的关系.分别收集48例AL患儿、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对照组)外周血浆及骨髓细胞,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AL患儿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浆SDF-1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L患儿和对照组儿童骨髓细胞CXCR4的表达.结果表明:血浆SDF-1水平及骨髓细胞CXCR4表达,在A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明显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p<0.01),在髓外浸润组也高于非髓外浸润组(p<0.05).结论:SDF-1和CXCR4在AL儿童呈高水平表达,与白血病的类型、骨髓白血病细胞的迁移、浸润密切相关.

    关键词: SDF-1 CXCR4 急性白血病
  • 尾型同源盒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鲁海艳;夏海龙;陈晓文;朱立新;王庆义;程歆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源盒基因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5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14例健康成人中未见CDX1,CDX2和CDX4表达,15例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未见CDX1,CDX2和CDX4表达,在初治ALL患者中CDX2的表达率为60.8%,而在治疗缓解后其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在复发组患者中CDX2表达率又升高(81.8%);CDX2表达与疾病危险分组相关,高危组CDX2阳性率为91.7%,高于标危组45.7%(p<0.05);CDX1和CDX4在初治及复发成人ALL中皆无表达.在初治和复发的成人ALL患者中CDX2表达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CDX2表达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结论:CDX2表达和成人ALL的发病、复发相关,CDX1和CDX4表达与成人ALL发病及复发无相关性;CDX2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CDX2可作为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NKG2D和NKG2A及相应配体MHC-I A/B和HLA-E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葛淑静;段连宁;罗渊;索塔林;陆承荣;唐捷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NK细胞受体NKG2D和NKG2A在初发ALL和AML患者NK细胞、CD3+T细胞的表达其及相应配体MHC-I A/B和HLA-E在白血病细胞表达差异性和免疫学意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细胞对8种白血病细胞系的杀伤效率,并检测6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ALL和AML各30例)骨髓中NKG2D和NKG2A在NK和CD3+T细胞的表达及其相应配体MHC-I A/B和HLA-E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NK92对不同白血病细胞系的杀伤效率存在差异.ALL患者NK细胞和CD3+T细胞的NKG2D及NKG2A阳性表达率与AML患者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ALL患者白血病细胞MHC-I A/B和HLA-E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AML患者(p<0.05).结论:ALL与AML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差异性可能与白血病细胞配体表达的不同有关,而与本身NK及T细胞表达的杀伤和抑制性受体无关.

  • XIAP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术国;管洪在

    本研究旨在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XIAP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CML病情进展及预后中的意义.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及实时PCR技术对71例CML患者和10名健康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XIAP mRNA检测.结果表明,XIAP mRNA在CML的加速期和急变期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P<0.01).XIAP基因在不同核型组的平均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ML患者加速期和急变期XIAP基因表达明显增高,XIAP基因与CML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DNMT3a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乔纯;孙超;张苏江;钱思轩;钱锡峰;缪扣荣;朱华渊;洪鸣;李建勇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DNM73a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77例AML患者.NMT3a基因第882位氨基酸的突变情况,分析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59例初诊AML患者中7例(11.9%)具有DNMT3a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分别为4例DNMT3a R882C、2例DNMT3a R882H和1例DNM73a Y874C.7例DNMT3a基因突变患者中2例为M2、1例为M4、4例为M5.27例正常核型中5例(22.7%)发生突变,而21例异常核型中无1例发生突变.CEBPA阳性患者发生DNMT3a突变率明显高于CEBPA阴性患者(p=0.002).突变患者中有4例(4/7,57.1%)伴有琳系抗原CD4和/或CD7的表达.DNMT3a突变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髓原始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完全缓解(CR)率、FLT3-ITD、NPM1和c-kit突变与DNMT3a野生型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MT3a基因突变多见于正常染色体核型AML伴NPM1和/或CEBPA突变阳性患者,其在AML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MicroRNA-143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与正常人骨髓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媛媛;郑永青;李小雨;吴淡森;谢水玲;沈建箴

    microRNA(miR)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为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与正常人骨髓细胞中miR-143的差异表达情况,常规提取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骨髓细胞中的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标本中miR-143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miR-143表达明显下调(p<0.05);化疗缓解后表达明显上调;miR-143的表达与靶基因DNMT3A呈负相关.结论:miR-143在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NOV及BNIP3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左洪莉;彭恩兰;赵红霞;孙雪冬;郭梅;王丹红;乔建辉;孙琪云;余长林;胡凯勋;杨啊晶;艾辉胜

    本研究探讨NOV及BNIP3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给小鼠经尾静脉接种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EHI-3,随机将小鼠分成化疗组和对照组,然后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2组小鼠骨髓组织,采用qRT-PCR方法动态检测NOV、BNIP3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白血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NOV、BNIP3 mRNA表达水平在接种后2周开始逐渐增高,死亡时达到高峰,分别由接种前的1.85E-05与3.44E-03,升高至濒死时的3.57E-02与3.48E-02(p<0.05).化疗组小鼠2种基因的表达率则在化疗后迅速降至2.51E-05与1.58E-03(p<0.05),与接种前水平相近(p>0.05),复发时再次升高,死亡时2基因表达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OV及BNIP3基因在白血病小鼠中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小鼠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2种基因表达率与疗效密切相关,因此NOV和BNIP3表达水平在疗效评估及MRD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 双系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张婧婧;张楠;张新富;石瑛;王辉

    本研究探讨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免疫分型特点及疗效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技术与CD45/SSC设门分析技术检测45例疑似BAL患者,根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类组(EGIL)积分标准进行分型.结果表明,45例疑似BAL患者中My/B-ALL的有23例,均共同表达CD79a和cMPO,胞膜抗原CD19表达量高,其次为CD10;My/T-ALL有18例,均共同表达cCD3和CMPO,胞膜中CD7表达高,其次为CD5;T系和B系抗原共同表达的有4例,均共同表达cCD3和cCD79a.BAL患者中30例表达cTdT,25例表达CD34,31例表达CD117;My/B-ALL与My/T-ALL患者抗原表达中,CD33表达率高于CD13.CD34+的My/B-ALL的CR率低于CD34-My/B-ALL的CR率,CD34+My/T-ALL的CR率低于CD34-My/TALL的CR率.结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以My/B-ALL系抗原共同表达常见,其次为My/T-ALL.cCD3、cCD79a、cMPO对诊断及鉴别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极为重要.流式细胞术是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特异的方法.低分化细胞的BAL的临床预后不佳.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产生

    作者:刘元林;江小霞;苏永锋;霍思维;朱恒;吴英;毛宁;张毅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树突状细胞(DC)发育的影响.首先,利用酶消化法从人脐带分离获得HUVEC,从细胞形态、表型和功能进行鉴定;进一步将获得的HUVEC结合细胞因子配伍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检测HUVEC对CD14+细胞向DC分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细胞的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分化细胞的免疫学功能;采用中和抗体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调控作用的IL-6和VEGF以及ERK和p38MAPK通路的改变.结果表明,从脐静脉分离获得的细胞呈长梭形形态,细胞表型为vWF+ CD31+ CD73+CD45-HLA-DR-CD86-CD34low,Dil-Ac-LDL吸收实验为阳性,且细胞可诱导形成血管样结构,提示分离获得了HUVEC;进一步将HUVEC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HUVEC可抑制CD14+单核细胞向DC的分化,诱导获得的细胞CD1a表达显著降低,混合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与HUVEC共培养获得的DC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中和抗体实验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表明,IL-6和VEGF在CD14+单核细胞向DC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说明其主要通过ERK和p38通路完成调控作用.结论:人内皮细胞参与DC的发育,且起到抑制作用.

  • WT1抗原多表位与热休克蛋白70刺激表位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田卫伟;乔振华;杨林花;王宏伟;覃艳红;边思成

    本研究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一种由WT1抗原多表位与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70(mHSP70)刺激表位组成的融合基因疫苗并检测其表达和病疫原性.根据文献资料,筛选WT1抗原有良好免疫原性的3个受HLA0201与1个受HLA2402限制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位及2个辅助性T细胞(Th)表位,加入通用外源性T细胞刺激表位Pan-DR-Th(PADRE)后,以不同的间隔序列相连,蛋白酶体切割软件优化多表位构成,合成1条由732 bp组成的多表位WT1基因片段,并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通过PCR技术从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组(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shock protein 70,mHSP70)中扩增包含mHSP70刺激表位的DNA片段,亚克隆至pcDNA3.1(+),测序正确后将含有多表位的WT1基因片段亚克隆入该载体上游,构建融合基因疫苗pcDNA3.1-WT1-mHSP70(407-426).用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293T细胞表达,并免疫C57BL/6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斑点法(ELISPOT)检测该疫苗的细胞免疫学反应.结果表明:通过蛋白酶体切割工具PAPROC及NETCHOP3.1预测,复合多表位基因工程疫苗各表位可被正确裂解,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WT1-mHSP70(407-426)含有正确编码的融合基因片段,并在真核细胞获得了正确表达.将该基因疫苗免疫小鼠后,可诱导特异性的CTL应答.结论:成功构建含有WT1多表位与热休克蛋白70刺激表位融合基因疫苗.

  • 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全血裂解试剂比较研究

    作者:崔巍;刘飒;蔡伦;李玉琳;张聪聪;邱淑兰

    本研究探讨流式细胞术外周血样本制备中红细胞裂解液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进口的商品化红细胞裂解液OptiLyse C(Beckman Coulter),FACS Lysing Solution(BD Pharmingen)以及自制裂解液RBC Lysis Buffer裂解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后免疫细胞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3种裂解液制备样本中CD3e+、CD3e+CD4+、CD3e+CDSa+、CD3e-CD19+、CD3e-NK1.1+和Gr-1+细胞的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OptiLyse C裂解液更适于Gr-1+细胞测定,不适于Foxp3+Tregs细胞测定;FACS Lysing Solution和自制RBC Lysis Buffer适于Foxp3+Tregs细胞测定.结论:应用自制RBC Lysis Buffer裂解液,按标准化操作程序制备流式样本,能够达到进口的商品化裂解液OptiLyse C的效果,它不仅能满足实验要求,又可降低试剂成本,可推广应用.

  • 白介素6对人Th17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郭振兴;郑翠玲;陈振萍;董文川;杨仁池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介素6(IL-6)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正常人CD4+ T细胞并培养.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IL-6+):CD4+ T细胞(1×106/ml)经重组人IL-6(20ng/ml)刺激4天;对照组(IL-6-):不经IL-6刺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中IL-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经IL-6刺激后的CD4+ T细胞上清中IL-17蛋白水平明显升高(337.05±189.09pg/ml vs 15.07±12.70 pg/ml)(p<0.05);进一步FCM发现,IL-6剌激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5± 0.30)% vs(2.81±0.44)]%,(p<0.01).结论:IL-6促进人Th17细胞的增殖.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

    作者:宋陆茜;郭娟;贺琪;许峰;杨莲萍;李晓;常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造血细胞(HC)及经分离所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其是否同时受累并参于MDS的发病及进展.收集我院血液科收治初诊的22例MDS患者及7例体检者(正常对照)骨髓,建立贴壁培养体系,分离并体外扩增BMMSC.根据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的表面杭原进行鉴定,初步分析MDS患者的BMMSC的细胞特征.进一步对HC和BMMSC同时进行胰酶-Giemsa技术(GTG)显带,根据ISCN(2005)要求,进行核型分析,并比较两者间的细胞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本研究组成功建立了体外培养分离扩增体系.经光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鉴定证实,MDS患者的BMMSC具有典型的细长纺锤形的形态学特征及表达CD29、CD73、CD90,不表达CD34、CD45非造血细胞的抗原特征.MDS患者BMMSC也存在细胞染色体崎变(64%),以染色体物质不平衡崎变多见,尤其是缺失较为多见(92%),其中克隆性缺失7例,占50%.研究发现有高比例的随机丢失,不排除是其遗传学不稳定性的特征.HC与BMMSC间没有出现完全一致的崎变类型,HC正常核型的MDS患者中有5例存在崎变(33%),崎变率显著低于HC异常核型患者(92%).结论:MDS患者BMMSC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染色体物质不平衡崎变可能是其遗传学不稳定的标记,非造血起源的BMMSC显示有别于HC的崎变类型,提示两者遗传易感性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研究BMMSC在MDS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该疾病生物学特征,为MD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YB-1蛋白对白血病细胞K562/A0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沈慧玲;周磊磊;陈巧云;陈深;方丽丽;房新建;许文林

    本研究探讨YB-1基因表达下调后时白血病细胞K562/A0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已构建的人YB-1基因特异性shRNA及随机片段HK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进白血病细胞K562/A02中,RT-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YB-1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采用MTT法和细胞周期测定分析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nnexin V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程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IC(50)值变化;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转染前后细胞中的MDR1 mRNA和P-gp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阳性转染的3组细胞YB-1墓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随机片段组和未转染细胞;生长曲线提示阳性转染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周期动力学分析显示阳性转染组G1期细胞增多,G2期与S期细胞显著减少;在小剂量As2O3作用下,阳性转染组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阳性转染细胞的阿霉素IC(50)明显低于随机片段组和阴性对照组;阳性转染细胞MDR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gp的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左移.结论:YB-1特异性shRNA能有效降低白血病细胞中YB-1的表达,减慢细胞生长,增加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加速细胞凋亡.

  • Ad5F35嵌合腺病毒载体介导的突变性IκBα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作者:王光平;王凯;信红亚;段朝军;荆照正;谭三勤;齐振华;陈方平

    多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均存在持续活化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而抑制NF-κB活化诱导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新的方法.本研究探讨修饰的5型腺病毒载体即Ad5F35嵌合腺病毒载体(Ad5F35 Vec)介导的突变性IκBα(IκBαDN)对白血病细胞调亡的作用.将携带缺失5'端1-70个氨基酸编码序列的人IκBαAd5F35-IκBαDN Vec转染HL-60)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DNA结合试验、实时定量PCR和Westem blot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凋亡、NF-κB DNA结合活性、IκBα,cIAP-2和xLA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48小时后,转染Ad5F35-IκBαDN Vec细胞、空白载体Ad5F35-EGFP Vec细胞以及未转染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2.53±2.999)%,(6.08±2.464)%和(4.86±1.366)%,其差异具有显著意义(Ad5F35-IκBαDN Vec vs未转染:p<0.001;Ad5F35-IκBαDN Vec vs Ad5F35-EGFP Vec;p<0.001,p<0.002).同时,NF-κB DNA结合活性降低,IκBα表达增加,但cIAP-2和xIAP 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Ad5F35 Ve'能够有效介导IκBαDN cDNA在HL-60细胞的表达,IκBαDN可抑制HL-60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并诱导其凋亡.

  • 齐墩果酸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及对PTEN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旸;廖爱军;吴斌;潘梦瑶;刘卓刚

    本研究旨在探讨齐墩果酸诱导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凋亡及时PTEN表达的影响.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Annexin V/PI双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并应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m blot方法分别检测PTEN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齐墩果酸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Jurkat细胞增殖,12、24和48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约为85.35、53.66和33.18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齐墩果酸以0、40、80和160μmol/L浓度作用细胞24小时凋亡率分别为6.72%、19.8%、28.72%和30.12%(p<0.05).80和160μmol/L齐墩果酸分别处理Jurkat细胞24小时后PTEN-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结论:PTEN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齐墩果酸对Jurkat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 硼替佐米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NB4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作者:陈晓文;夏海龙;夏瑞祥

    本研究旨在探索硼替佐米(bortezornib)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株的凋亡及相关调控机制.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Hoechst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的活化以及NOXA蛋白的表达;以小干扰RNA(siRNA)技术特异性"沉默"NOXA基因;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pEGFP-Noxa质粒和空载体pEGFP.结果表明,bortezomib(10 nmol/L)联合As2O3(0.5 μmol/L)诱导NB4细胞凋亡率较单药As2O3(0.5 μmol/L)诱导时增加,相应的caspase-3,-9的活化明显加强.单药As2O3诱导的NB4细胞中Noxa蛋白水平未发生改变,bortezomib和As2O3联合诱导的NB4中NOXA蛋白水平上调.特异性"沉默"NOXA基因后bortezomib和As2O3联合诱导的NB4细胞中caspase-3的活化程度降低,细胞凋亡率也明显下降.通过转染质粒高表达NOXA蛋白,单药As2O3诱导的NB4细胞中caspase-3的活化程度增加.结论:bortezomib可以增加NB4细胞对As2O3诱导凋亡的敏感性,这可能和促凋亡蛋白NOXA的表达上调有关.

  •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次诱导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娜;韩俊领;秘营昌;肖志坚;冯四洲;周毓玲;王建祥;韩明哲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次诱导治疗结果的相关性,以113名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NP分型系统对药物代谢酶的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逻辑回归比较各基因型分布情况与患者初次诱导治疗缓解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YP2D6(rs16947)多态性位点的非野生型患者缓解率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OR=0.32,95% CI0.112-0.915);GSTO2(rs156697)多态性位点非野生型缓解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OR=3.023,95% CI1.289-7.089);将两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联合分析,结果显示CYP2D6为非野生型基因且GSTO2野生型基因型(V+W)患者的缓解率明显低于两基因均为野生型(W+W)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OR=0.183,95% CI0.045-0.735).结论:CYP2D6(rs16947)和GSTO2(rs156697)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次诱导化疗缓解的独立因素.

  • 去铁胺对白血病细胞K562/A02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程坚;王婷;陈宝安;丁家华;高冲;夏国华;鲍文;宋慧慧;许文林;沈慧玲

    本研究旨在探讨铁螯合剂去铁胺对人白血病耐阿霉素细胞K562/A02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NM)检测不同浓度去铁胺作用48小时对K562/A02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去铁胺25、50、100和200μmol/L作用K562/A02细胞48小时后细胞的凋亡率;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基因BAX、BCL-2以及多药耐药基因1(MDR1)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去铁胺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下降,凋亡率明显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去铁胺浓度增加,BAX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但MDR1 mRNA与P-gp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结论:去铁胺可以通过蟹合细胞内铁,影响细胞DNA的合成;同时去铁胺可抑制阿霉素诱导的MDR1、P-gp表达,增加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诱导凋亡.

  • IL-2和IL-15刺激脐血NK细胞对K562/Jurkat细胞的杀伤活性研究

    作者:张碧红;吴燕峰;岑丹阳;魏菁;刘勇;陈纯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cord blood,CB)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细胞因子IL-2和IL-15对NK细胞杀伤K562/Jurkat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autoMACS及CD3阴选后CD56阳选两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单个核细胞纯化NK细胞,分选后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纯度,通过EL-2及IL-2和IL-15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培养3天,用LDH释放法检测培养前后脐血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Jurkat的细胞毒活性(效靶比10:1),并记录不同细胞因子培养体系条件下NK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CB-MNC中CD3-CD56+细胞含量为(14.88±9.2)%,分选后CD3-CD56+细胞含量为(92.39±0.8)%;培养3天后,EL-2组N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148.60±13.0,IL-2复合IL-15组N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31.80±2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以K562为靶细胞时,新鲜纯化CB-NK的杀伤活性为(27.76±8.8)%,IL-2组杀伤活性为(61.9±9.1)%,IL-2复合IL-15组杀伤活性为(87.62±3.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以Jurkat为靶细胞时,新鲜纯化CB-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为(29.32±2.5)%,EL-2组杀伤活性为(69.43±4.4)%,IL-2复合IL-15组杀伤活性为(92.95±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新鲜纯化NK细胞对K562、Jurkat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自发细胞毒活性较低,IL-2/IL-15刺激后杀伤活性显著提高,IL-15复合IL-2对促进脐血NK细胞的生长和提高其细胞毒活性明显优于单用IL-2.

  • 汉防己甲素预防K562细胞获得性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小兰;许文林;吕旭晶;罗文娟;周磊磊;陈巧云

    本研究从MDR1基因转录调控和细胞凋亡两方面探讨汉防己甲素(TTD)预防K562细胞阿霉素(ADM)诱导性多药耐药(MDR)产生的作用机制.本实验分3组,第1组为K562细胞空白对照组;第2组用ADM作用K562细胞24小时诱导细胞耐药;第3组采用TTD预处理K562细胞24小时后,再用ADM诱导耐药.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转录因子c-Jun、YB-1及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c-Jun、YB-1的核内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结果表明,0.6μg/ml阿霉素作用后K562细胞MDR1基因转录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第1组)相比,ADM诱导的耐药细胞组(第2组)c-Jun mRNA和蛋白表达减低(p均<0.05),YB-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均<0.05);Survivin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凋亡率(8.31%)比空白对照组(0.75%)稍有增加;TTD预处理后再用ADM诱导组(第3组)与ADM作用组相比,c-Ju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YB-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均<0.05);Survivin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97.2%)明显增加.结论:TTD预防白血病细胞耐药形成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Y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c-Ju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下调MDR1基因表达有关,另外,TTD与ADM联合作用还能抑制Survivin的表达,增加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 索拉非尼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诱导白血病细胞株U937凋亡

    作者:肖若芝;陈琰;王立琳;阮星星;何程明;熊慕珺;林东军

    本研究观察多激酶活性抑制药物索拉非尼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作用于U937细胞48小时后,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变化;Annexin V/PI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索拉非尼对U937细胞株的促凋亡作用;PI染色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比例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SK-3β、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较,索拉非尼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U937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1/G0期并促进其调亡(p<0.05).Westem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索拉非尼处理前后相比,WNT通路中失活型GSK-3β蛋白、β-catenin及cyclinD1表达均下调,并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使用GSK-3β抑制剂氯化锂上调失活型GSK-3β蛋白后仍得出同样趋势(p<0.05).结论:索拉非尼通过减少WNT信号通路负向调节蛋白GSK-3β失活,进而下调β-catenin,cyclin-D1水平,使U937细胞阻滞于G1/G0期并促进其凋亡.

  • 用裂解法获得有核细胞进行实时定量RT-PCR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玲娣;秦亚溱;李金兰;刘艳荣

    本研究比较裂解法获得的有核细胞与分层法获得的单个核细胞进行实时定量RT-PCR(RQ-PCR)的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14例白血病患者(AML-M2 7例,APL 1例,AML M4 Eo 1例,AML M4 1例,AML M6 1例,CML3例)的骨髓标本,分别分成两等份,并分别采用分层法和裂解法获得细胞提取RNA进行实时定量RT-PCR,均检测ABL内参基因,并分别检测3份BCR-ABL(P210)、6份AML-ETO、1份CBFβ-MHY11、5份WT1及6份PRAME mRNA水平.结果显示:①28份样本ABL的拷贝数均>3×104,14对标本之间的内参基因ABL拷贝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两种方法均能保证RQ-PCR足够的敏感性.②14对标本检测的各目的基因mRNA水平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终得到的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对RQ-PCR结果没有影响.结论:采用裂解法获得有核细胞提取RNA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适用于同时提取大量标本RNA并进行RQ-PCR测定白血病特异基因的临床常规检测中.

  • 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初探

    作者:李小雨;沈建箴;沈松菲;付海英;周华蓉;吴淡森;张媛媛;郑永青

    本研究探讨基因IEX-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及其与恶性血液病发生的相关性.应用MSP的方法检测9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把经M.sssI酶处理过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EX-1 CpG岛甲基化状态作为阳性对照,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EX-1 CpG岛甲基化状态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在NB4、Molt4.、Raji细胞系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呈高甲基化状态;在CA46、CEM、U937、K562、HL-60、Jurkat细胞系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呈部分甲基化状态;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呈非甲基化状态;经M.sssI酶处理过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EX-1基因启动子CpG岛呈高甲基化状态.结论: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与恶性血液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BAFF与BCL-2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松梅;张腾龙;蒋玉梅;吴弘英;郝鲁梅;邢秀华

    本研究探讨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表达水平及BAFF和BCL-2对M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意义.收集40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标本,获取BM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BMMNC中BAFF与BCL-2 mRNA的表达,并同步收取血浆,检测P2-MG分泌水平;按Durie-Salmon(D-S)分期标准对MM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结果表明,①BAFF与BCL-2 mRNA在MM组中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平台期BAFF与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②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BAFF与BCL-2 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时照组及平台期患者明显升高(p<0.05),初发组与复发/难治组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异.BAFF与BCL-2 mRNA表达与患者病程D-S分期和β2-MG水平有相关性.结论:MM患者BAFF与BCL-2mRNA表达水平升高,并且MM初治组、复发/难治组BAFF与BCL-2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平台组,提示BAFF和BCL-2可能参与MM的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BAFF与BCL-2 mRNA表达水平与MM肿瘤负荷呈正相关,提示BAFF和BCL-2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判MM患者预后的新指标.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铁调节蛋白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凤丹;周道斌;李淑兰;汪玄;张洁萍;段明辉;沈悌;武永吉

    本研究探讨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对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的影响,及白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的抑制作用.在Hep-3b细胞培养液中按10%终浓度加入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共培养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方法检测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人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观察hepcid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组hepcidin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缺铁性贫血组,这种升高作用能被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完全抑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规律治疗能稳定血红蛋白,降低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结论: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能促进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这种促进作用可被人IL-6单克隆抗体拮抗,提示IL-6可能导致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量升高,从而造成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这种促进作用也能被rhEPO抑制,提示rhEPO可能对ACD有治疗作用.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减小,这表明治疗使病情稳定,改善了ACD.

  • 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中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艺华;马艳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成骨细胞早期分化和破骨细胞代谢途径的影响,同时比较马钱子碱与硼替佐米在体外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用MTT法检测硼替佐米与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上清液加入到成骨细胞MC3T3-E1诱导分化体系中培养后,用RT-PCR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骨保护蛋白(OPG)及骨保护蛋白配体(RANKL)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硼替佐米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48小时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4 nmol/L,马钱子碱为0.16 mg/ml;经马钱子碱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清液共同干预组的成骨细胞中ALP、OC及OPG的mRNA水平高于只经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清液干预组的成骨细胞的表达水平(p<0.05),而RANKL的mRNA水平则降低(p<0.05),且它们增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硼替佐米作用组(p<0.05).结论: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中骨代谢机制的影响可能通过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的调节而发挥作用.实验证实,马钱子碱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优于硼替佐米.

  • TLR2和TLR4激动剂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程千松;王兴兵;汪健;刘会兰;耿良权;丁凯阳;孙自敏

    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和TLR4激动剂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CD34+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用趋化实验和黏附实验观察PAM3CSK4(TLR2激动剂)和LPS(TLR4激动剂)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活性和黏附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脐血CD34+细胞表面表达TLR2(14.2±3.8)%和TLR4(19.6±4.1)%.与对照组相比,LPS可明显抑制SDF-1诱导的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p<0.01),但LPS对CD34+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PAM3CSK4对CD34+细胞的趋化和黏附能力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LPS对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作用(p<0.05).结论:TLR4的活化可显著降低SDF-1诱导CD34+细胞的趋化功能,这可能与其抑制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

  • 羊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干细胞标志的表达

    作者:陈宥艺;陆琰;王科;王琰;吴东颖;刘兵;杨瑛;吕双红

    本研究优化人足月胎盘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um cells,hAEC)的体外培养方法并现察hAEC的干细胞标志的表达情况.取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术后的羊膜,采用胰酶多次消化获取hAEC,分别应用10% FBS的DMEM、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条件及添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条件对其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后细胞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培养细胞的干细胞多能性标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类似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的基础上添加10 ng/ml EGF可提高hAEC原代细胞的贴壁率和增殖能力,与广泛应用的10% FBS的DMEM培养条件相比,在此培养条件下细胞传代能力显著增强,传至5代仍保持上皮细胞表型,细胞形态在传代过程中改变不明显,并且表达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的表面标志SSEA-4同时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培养后的hAEC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结论:采用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条件有利于hAEC在体外的扩增和传代,EGF对其增殖和传代有促进作用,培养的hAEC表达胚胎干细胞多能性标志.

  • 用组织块培养法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分离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邢文;杨少光;刘蒙;卢士红;赵钦军;庞爱明;姚剑峰;李建平;任倩;韩忠朝

    本研究探讨能否从废弃的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对2例正常供者骨髓滤网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培养,计数获得的MSC数量,对其表型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存在大量的MSC,经过3代扩增后其数量接近107;这些细胞具有典型的MSC形态和表型特征,可以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结论: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大量MSC.

  • 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小鼠血液系统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吴燕;苏振涛;周红梅;王飞;刘淑红;丁学锋;赵永岐;范明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的平(Quinacrine)对微波辐射后小鼠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观察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拮杭作用.1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注射用水组)、低剂量组(阿的平12.6 mg/kg)、高剂量组(阿的平50.4 mg/kg).小鼠灌胃给予阿的平后1小时,将辐射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用强度为50 mW/cm2的微波照射30分钟.在照射后即刻、1天、2天、7天处死小鼠取血,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粒细胞数,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β、IL-6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在给药组这些细胞数量改变的趋势均明显延缓;50 mW/cm2微波辐射1天后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直至7天后方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2个浓度的阿的平灌胃均能抑制辐射引起的血清IL-1β水平升高;50mW/cm2微波辐射后血清IL-6水平从即刻至7天逐渐升高,阿的平灌胃能够明显延缓IL-6的升高,在辐射后2天内阿的平的作用尤为明显.结论:辐照前灌胃给予阿的平能够明显延缓微波辐射引起的小鼠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能够部分抑制血清IL-1β和IL-6水平的增高并产生了一定的拮抗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阿的平可能有一定的抗微波辐射效应.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25例临床分析

    作者:伍星;瞿文;王珺;王国锦;梁勇;付蓉;吴玉红;李丽娟;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125例于2005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脸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25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1岁,男女比为1:1.78;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28.59±23.05)×109/L;69.1%(67/97)的患者有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肝炎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携带率分别为37.3%(22/59)和44.8%(26/58);慢性患者CD3+T细胞为(62.7%±14.11%),在急性患者为(55.44%±14.31%).慢性患者CD19+B细胞为(12.83%±6.96%),在急性患者为(19.47%±6.93%);91例患者行骨髓细胞膜抗体检查显示,54.9%(50/91)的患者抗体阴性,45.1%(41/91)患者抗体阳性;急性患者阳性率63.0%(17/27),在慢性患者为37.5%(24/64);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有效率为81.7%(49/60),部分难治性患者对RCP化疗或硫唑嘌呤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40.0%(2/5).结论:ITP患者常合并病毒感染或风湿免疫学异常,急性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则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细胞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多是急性患者,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 IL-23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与作用探讨

    作者:黄颖;李永志;魏彩霞;黎承平;李维佳;杨弘

    本研究旨在探讨IL-23及其它的IL-12家族成员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萦癜(ITP)的表达及其免疫调节功能.运用反转录实时PCR方法检测30例慢性ITP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IL-23p19、IL-12p35、IL-12p40、IL-27、IL-17 m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3、IL-12、IL-17含量并分析其在慢性ITP中的表达规律及与T亚群的关系.结果表明,慢性ITP患者及正常人PBMNC均低水平表达IL-23p19、IL-12p35、IL-27、IL-12p40 mRNA;部分患者及正常人PBMNC微量表达IL-17 mRNA.IL-12p35、IL-27、1L-17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IL-23p19、IL-12p40 mRNA的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明显减低(p<0.01).慢性ITP患者血浆IL-1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IL-23、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TP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异常主要与IL-12相关,可能与IL-23/IL-17调节轴无直接关系.

  • 干扰素α-2b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其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分子生物学反应的研究

    作者:白洁;薛艳萍;张磊;李庆华;范冬梅;李彬;徐世才;李大鹏;孙秀娟;江波;杨仁池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alpha-2b(IFN-α-2b)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及PV后骨髓纤维化(post-PV M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30例伴有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患者应用IFN-α-2b治疗,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FN-α-2b治疗前后JAK2V617F突变负荷的变化,并研究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9例可评价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4(12-42)个月.在IFN-α-2b治疗后6、12、24及36个月分别有10%、48%、72%及78%患者发生血液学完全缓解.监测JAK2V617F突变负荷的变化显示,IFNα2b治疗后6、12、24及36个月发生分子水平缓解率分别为41%、76%、89%及89%.4例患者经IFN-α-2b治疗后JAK2V617F突变基因转阴,停药6-12个月未复发.7例post-PV MF患者应用IFN-α-2b治疗后12月JAK2V617F突变负荷减低程度[(53±18)%]较非骨髓纤维化PV患者[(32±22)%]有显著性差异(p=0.031).结论:IFN-α-2b可选择作用于PV恶性克隆,降低JAK2V617F突变负荷,使PV患者发生分子水平缓解,尤其对post-PV MF的作用较明显.

  • 马钱子碱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分泌功能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翟春燕;魏武;纪爱芳;申徐良;张国香;杨建斌;王海丽;梁莉;魏明霞

    本研究观察不同浓度马钱子碱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nia,AA)患者T琳巴细胞分泌TNF-α、IFN-γ、IL-4的水平及其增殖的影响,以探讨马钱子治疗AA的作用机制.AA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0例,分离外周血T琳巴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和纯化.将AA患者T细胞分为马钱子碱0、100、200和400μg/ml4个干预组;健康志愿者T细胞为正常对照组,不作干预.培养72小时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IL-4的水平,MTT比色法检测AA各组T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表明,AA患者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AA患者T细胞经马钱子碱作用后,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而作用前后IL-4水平无明显变化.马钱子碱100、200和400μg/ml浓度对AA患者T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3.61±4.31)%、(14.28±4.31)%、(15.12±4.56)%,3个组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马钱子碱通过降低AA患者TNF-α、IFN-γ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水平和抑制T细胞增殖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为马钱子治疗AA提供了实验依据.

  • 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穿孔素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张剑;付蓉;王君;李丽娟;宋嘉;瞿文;王化泉;邢莉民;刘鸿;吴玉红;关晶;王国锦;王晓明;梁勇;阮二宝;刘惠;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探讨穿孔素(perforin)基因PRF1突变是否为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发病的遗传易感性基础.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31例SAA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 PRF1外显子2(exon2)及外显子3(exon3);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与GenBank报道序列核对寻找突变位点;发现突变序列克隆入M13噬菌体载体中,对所得2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SAA患者,发现了2处基因突变即822位C>T纯合子突变(无义突变)及907位G>A杂合子突变(Met303 Val);rs88582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穿孔素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SAA患者的遗传易感因素.

  • 增生性贫血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转铁蛋白受体2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探讨

    作者:陈婷婷;袁粒星;潘玲丽;马志贵;顾玲;朱易萍;高举

    本研究旨在探讨增生性贫血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转铁蛋白受体2(transferrin receptor 2,TfR2)表达情况,分析TfR2 mRNA表达水平与贫血程度、骨髓红系增生程度、基础疾病种类和铁状况等指标的相关关系,评价TfR2受体蛋白在红系造血方面的作用和在增生性贫血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系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40例增生性贫血患者,对照组系经骨髓检查排除红系疾病和血液系恶性肿瘤的10例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骨髓抗凝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增生性贫血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刀TfR2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骨髓增生程度、原发疾病种类以及机体铁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增生性贫血组骨髓单个核细胞TfR2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增生性贫血组TfR2相对表达量与外周血Hb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s=-0.715),而与骨髓幼红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关系(rs=0.533).结论:增生性贫血患者TfR2表达水平增高,与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贫血程度密切相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