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Ⅵ)的研究进展

    作者:初晓霞;侯明

    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Ⅵ)是血小板表面重要的胶原受体,能介导血小板与胶原的初期黏附,产生信号转导,提高整合蛋白受体亲合力,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抑制GPⅥ功能可显著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故GPⅥ已成为研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靶点.过去几年中,对血小板和胶原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GPⅥ的结构,GPⅥ的功能,GPⅥ功能相关因素,GPⅥ与临床等作一综述.

  • 血小板和组织因子

    作者:陈洁;潘景业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凝血和血管内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存在于血管外组织细胞中,而且也存在于血循环细胞中.血中单核细胞可以被内毒素等诱导表达组织因子.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血小板上的P-选择蛋白、CD40配体及GPⅡb/Ⅲa受体等也影响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除此之外,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生理情况下,血循环中也存在组织因子,血小板内的组织因子是其中一部分,它在一定的条件下释放,启动凝血反应.本文就参与凝血的血小板和组织因子的关系作一综述性分析.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共刺激信号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晓琳;彭军;侯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中被巨噬细胞过度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研究发现,ITP与T/B细胞异常活化导致的免疫失耐受有关.T/B细胞充分活化需要共刺激信号,共刺激信号不仅能调节T/B细胞反应,对于免疫系统的其它方面亦有作用.本文将就共刺激信号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回输的血小板在体内清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郭永;韩颖

    生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体内清除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脾脏,但衰老和损伤的血小板被体内清除系统识别和清除的机制还并不清楚.这一机制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解决血小板低温保存后体内存活期短,不能较长期发挥作用的难题,为血小板保存提出新的策略.本文就血小板回输体内后的清除机制,包括P-选择蛋白,GPⅠbα及其受体Mac-1和内源性金属蛋白酶在血小板清除进程中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细胞免疫异常研究新进展

    作者:赵春红;侯明

    长期以来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主要是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但是体液免疫异常机制并不能解释发病中的所有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异常参与了血小板破坏机制.本综述就T细胞耐受、T细胞凋亡异常、T细胞的异常激活、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改变、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作了概述.

  • SDF-1/CXCR4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戴永援;陈宝安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相互作用转导特定信号,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效应.CXCR4在多种血液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疾病的预后、耐药、复发密切相关.用SDF-1抗体或CXCR4抗体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就SDF-1/CXCR4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耐药、复发和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PEG修饰红细胞Rh抗原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邱艳;查袆;檀英霞;章扬培

    本研究旨在探究mPEG修饰的红细胞Rh抗原的稳定性.利用红细胞膜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mPEG修饰后红细胞膜蛋白与mPEG结合情况,用红细胞血影凝集实验及4℃CPD保养液保存的修饰红细胞与匹配血液体外混血实验,观察mPEG修饰后红细胞Rh抗原被遮蔽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不同保存时间的mPEG修饰的红细胞在模拟输血(即混血前后)的血型保持不变,同时mPEG修饰的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正常,并且混血后经37℃孵育的mPEG修饰的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不混合的修饰的红细胞.比较分析PEG特异的碘染和考马斯亮蓝染的显色图谱发现,特殊的碘染显示出mPEG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的条带,mPEG-SPA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分子迁移速度发生改变.mPEG修饰的红细胞血影凝集实验证实,修饰红细胞在质膜裂损后mPEG仍有效地遮蔽抗原.结论:mPEG-SPA不论在红细胞膜蛋白被单独提取后,还是膜破损后以及存活状态下,均能与红细胞膜蛋白稳固结合.

  • 中国人群中发现的主要弱D型——弱D15个体的分子背景研究

    作者:孙国栋;段现民;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李艳凤;赵有良;牛海江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Rh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标本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表明,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人群中,有18例为弱D15型(占D抗原弱阳性表型56%),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其第6外显子有一处碱基突变:845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检测Rh小因子有3种表型CcEe(2例)、CcEe(2例)、ccEe(14例),分别占弱D15型的11%、11%、78%,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表型为CcEe的2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为DCe/DcE;其余为杂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分别是DCe/dce和DcE/dce.结论:弱D15型是中国人群中主要的弱D型,其中大部分为杂合型.

  • 浙江汉族DEL表型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

    作者:吴俊杰;洪小珍;马开荣;许先国;傅启华;严力行

    为了快速鉴定DEL表型,建立浙江汉族DEL表型的基因分型方法,根据RHD 1227A等位基因序列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 specific-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用于DEL表型的基因分型.用已知RHD 1227A多态性的样本和已知DEL表型的样本评价基因分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在50例RHD 1227A阳性和50例RHD 1227A阴性的Rh阴性样本中基因分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是100%;在33例DEL阳性样本和89例DEL阴性的样本中,基因分型方法的灵敏度为100%,有2例样本血清学结果为阴性而基因分型结果为阳性,重新用血清学方法和序列分析方法复核这2例样本,发现2例都是血清学漏检,因而基因分型方法的特异性是100%.结论:设计的基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浙江汉族Rh阴性人群中的DEL表型.

  • 浙江汉族Rh DEL表型的分子机理研究

    作者:陈安心;吴俊杰;徐凤娟;张丽英;倪映华;傅启华

    为了研究浙江汉族Rh DEL表型的分子机理,用吸收放散的血清学方法鉴定Rh DEL表型,然后用RHD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DEL表型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域可能的变异.结果表明:在122例浙江汉族Rh阴性血型中共检测到35例DEL表型个体,其中RhCCdee、RhCcdee和RhCcdEe表型分别有6例(17.14%)、28例(80.00%)和1例(2.86%).序列分析发现,Rh DEL表型个体的第9外显子都有1227G>A突变.D杂合性试验发现,有29例(RhCcdee,28例;RhCcdEe,1例)存在RHD基因的缺失,有6例(RhCCdee)不存在RHD基因的缺失.结论:RHD 1227A是浙江汉族Rh DEL表型个体的重要遗传标记.

  • 供者自然杀伤细胞减轻GVHD并提高移植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纯兰;刘霆;陆晓茜;孟文彤

    本研究观察激活的供、受者NK细胞能否减轻骨髓移植后GVHD和增加移植成活率.以C57BL/6小鼠作为供者,将接受6.5 Gy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的BALB/c受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l组(无任何处理)、对照2组(骨髓移植)、实验1组(骨髓移植同时输注激活的受者NK细胞)和实验2组(骨髓移植同时输注激活的供者NK细胞),观察每组小鼠的活存期、嵌合率、GVHD临床和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对照1组全部活存,实验1组比对照2组活存期短(P<0.05),实验2组比对照2组活存期延长(P<0.01).实验1组GVHD临床及病理评分高于对照2组(P<0.05),实验2组GVHD临床及病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2组(P<0.01).实验1组和实验2组嵌合率均较对照2组高(P<0.05),实验2组的嵌合率比实验1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激活的供者NK细胞能延长实验小鼠的活存期,降低GVHD严重程度,增加移植成活率;而激活的受者NK细胞却缩短实验小鼠的活存期,加重GVHD严重程度.受者NK细胞也增加移植成活率,但比供者NK细胞作用小.

  • 雷公藤多甙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的作用

    作者:于艳秋;张义侠;金玉楠;卢晓梅;王巍;张海鹏

    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防治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受致死量照射的C57BL/6受鼠,注入供鼠BABC/c骨髓与脾淋巴细胞的混合液,并给予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甲氨蝶呤处理.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结果表明:所有异基因对照组小鼠,在30天内死于aGVHD,而雷公藤多甙组(19/21)、环孢素A+甲氨蝶呤组(13/21)和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组(17/21)的大部分小鼠存活时间超过了30天,并没有明显的aGVHD症状表现.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甲氨蝶呤可明显降低皮肤、肺组织CD3+、CD4+、CD8+、CD11a+、CD18+细胞(P<0.05)和脾组织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细胞(P<0.05).而小肠组织CD3+、CD4+、CD8+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雷公藤多甙可降低受鼠血清中IL-2、TNFα浓度和脾组织IL-2、TNFα的mRNA的表达(P<0.05);上调血清中IL-10的水平(P<0.05),但对IL-4的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具有明显抗aGVHD作用并同时保留抗白血病效应,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促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有关.

  • 在小鼠骨髓移植中CCR5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昭;William J.Murphy

    本研究评价供者CCR5在经过强化预处理的骨髓移植动物模型受者体内的作用,为今后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经过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小鼠接受异基因C57BL/6小鼠的骨髓移植.根据回输的细胞不同实验分为4组:B6 CCR5 KO组,受者接受C57BL/6 CCR5-/-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B6 WT组,受者接受野生型C57BL/6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B6 CCR5 KO BMC组,受者只接受C57BL/6 CCR5-/-小鼠骨髓细胞;B6 WT BMC组,受者只接受野生型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结果表明:较之B6 WT组,B6 CCR5 KO组小鼠以更快的速度死于急性GVHD;其受者体内的CD8+T细胞更大量的增殖;其T细胞恢复后产生更多的INF-γ和TNF-α并且由于其T细胞有丝分裂原刀豆素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T细胞的增殖,提示CCR5的作用之一是下调参与排异反应的供者CD8+T细胞的增殖.组织学评价提示,移植剔除CCR5基因受者细胞的小鼠肾脏出现了病理损伤并且肝脏存在有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结论:剔除CCR5基因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使GVHD发病率的增加,供者CD8+T细胞在受者体内增殖增加以及肝肾损害加重,这提示CCR5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起着重要作用.

  • HLA测序技术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瘳灿;杨昕;李焱;黄以宁;许遵鹏;吴洁莹;汤雪薇;陈劲松;吴韶清

    1998年6月至2004年7月,广州脐血库向国内21家移植中心54例患者提供了非亲缘性异基因脐血.为了探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HLA等位基因及其亚型与脐血移植GVHD发生率的关系,对54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病例中,半年后有反馈随访资料的48例,利用盐析或柱提法提取移植的非亲缘性脐血的DNA及移植病例的全血DNA,采用HLA-SBT方法分别对HLA-A、B、DRB1位点进行了高分辨分型,并与我库脐血收集常规采用的HLA-SSP(HLA-Sequencing specific primers)低分辨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HLA不合位点不多于2个和HLA不合位点不少于3个的病例GVHD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对HLA-A、B、DRB1等位基因高分辨单因素分型结果中,HLA-B和HLA-DRB1等位基因匹配全相合的病例GVHD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相合病例GVHD的发生率(P=0.000,P=0.005).结论:PCR-SBT技术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HLA配型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供体淋巴细胞在GVHD模型小鼠组织器官中迁移和分布的动态观察

    作者:温宏升;王健民;周虹;夏荣;邱慧颖;高磊;胡晓霞

    本研究应用小鼠GVHD模型探讨异基因T淋巴细胞在移植受体体内的迁移和分布.将C57BL/6的骨髓细胞和转基因荧光C57BL/6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输入经8 Gy全身照射的BALB/c小鼠,建立eGFP标记供体淋巴细胞的GVHD小鼠模型;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测GVHD模型中eGFP+细胞的分布;ELISA法检测GVHD靶组织中趋化因子MIP-1d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①输入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第8天后出现GVHD临床及病理表现;②GVHD模型中,受体鼠肝、皮肤、肠、脾、肺、舌有eGFP+细胞浸润;③GVHD小鼠肝、脾eGFP+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④GVHD鼠脾、肝组织中MIP-1α水平升高,脾中MIP-1α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肝中MIP-1d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7天.结论:除肝、肠、皮肤外,肺、舌可能也是GVHD靶器官.肝、脾组织中供体淋巴细胞浸润伴随MIP-1α水平的升高.

  •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

    作者:宋慧慧;陈宝安;丁家华;孙雪梅;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

    本研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病的疗效.通过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前期化疗基础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观察造血重建、并发症及生存期等指标,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HSCT后11例患者(其中自体移植7例,异基因移植4例)造血顺利恢复,均能达到完全缓解(CR).随访3年,5例NHL患者无病生存,1例NHL患者于移植后2个月死亡,1例自杀;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K细胞型)移植后79天死亡,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病生存,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于移植后第54天、第17个月死亡.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疾病的一个有效手段,但自体HSCT的患者尚有一定的复发率,而异基因HSCT患者有可能因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而死亡.

  • 无血清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作者:张怀东;宋振岚;李伟平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对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无血清培养方案.以含胎牛血清(FCS)、人AB血清的培养液作为对照.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在不同培养液中分别加入GM-CSF(100 ng/ml)、IL-4(500U/m1)培养6天,再分别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100 ng/ml)继续培养24小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MTT比色法检测各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DC刺激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无血清培养组培养出典型形态的DC,其表面CD14分子的表达明显减少,CD83、HLA-DR、CDw123分子的表达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DC刺激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无血清组与两个含血清的对照组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DC与含血清的培养液培养的D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DC无血清培养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rhG-CSF动员对供者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的影响

    作者:黄文荣;王立生;高春记;鲁茁壮;王华;段海峰;达万明

    为了解rhG-CSF动员对供者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的影响,在rhG-CSF动员前和动员后第5天抽取供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NC),在PBMNC中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以激活T细胞,培养96小时后检测T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并进一步对动员前后激活的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表达率,用RT-PCR检测穿孔素(perforin)和Fas配体(FasL)mRNA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细胞的γ干扰素(IFN-γ)分泌情况.结果发现,供者外周血T细胞增殖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P<0.05);动员后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后T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均比动员前细胞有显著减弱(P<0.05);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的Fas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10);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均表达perforin mRNA,不表达FasL mRNA;动员前T细胞激活后分泌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动员后(P<0.01).结论:rhG-CSF动员致使供者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与rhIL-2激活后的增殖率和细胞毒性下降.

  • 白细胞新单克隆抗体ZCH-2B8a的表达谱分析及其意义

    作者:汤永民;郭莉;杨世隆;沈红强;钱柏芹;张怡;张海忠

    ZCH-2B8a(IgG2a)是作者研究室近采用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KG1a作为免疫原自行研制的鼠抗人造血细胞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已提交第8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HLDA8)鉴定.根据HL-DA8总部反馈信息表明,该抗体识别的抗原性质不明,后者属国际上尚未认识的血细胞膜新的分化抗原.本研究旨在分析ZCH-2B8a单克隆抗体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成分、骨髓及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血液肿瘤细胞系的反应规律及其意义.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2B8a抗体与正常及恶性肿瘤细胞表面的反应性,每种细胞成分重复实验3次,以阳性细胞数≥20%为阳性.结果表明:2B8a抗原在外周血B细胞上表达(3/3例,平均阳性细胞数为26.29%),而在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上不表达(0/3例);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上阳性表达均为2/3例,平均阳性细胞数分别是23.72%和59.84%;在DC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均不表达(0/3例).2B8a抗原在骨髓CD34+细胞上的阳性表达是3/3例,平均阳性细胞数39.33%,而在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细胞上的阳性表达仅1/3例,平均阳性细胞数为1.25%.2B8a抗原在B系细胞系Raji、SMS-SB、Nalm-6和Nall-1上的平均阳性细胞数分别为98.78%、98.61%、94.93%和5.68%;在T系细胞系Molt-3上的平均阳性细胞数为31.40%,而在Molt-4、JM和CCRF-CEM细胞上不表达;在髓系细胞系U937、Meg-01、HL-60、K562、KG1a和HEL92.1.7上的平均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7.78%、33.40%、29.70%、28.19%、16.23%和8.02%;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KCNR、BE、LAN-1和SK-N-AS细胞以及结肠癌细胞系HR8348细胞上均不表达,而在羊膜细胞系FL细胞上呈一定的阳性表达,平均阳性细胞数为45.03%.结论:在正常外周血,2B8a抗体主要与B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反应,在骨髓和外周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在细胞系上,2B8a抗体主要与B系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系及上皮性肿瘤细胞系反应,提示该抗体有可能用于上述肿瘤的免疫学诊断与治疗.

  • 人参总皂甙协同造血生长因子体外诱导CD34+造血干/祖细胞扩增与分化的作用

    作者:王建伟;王亚平;王莎莉;姜蓉

    为探讨人参总皂甙(total 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TSPG)协同造血生长因子体外诱导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扩增与分化的作用,收集人脐血、骨髓细胞并采用StemsepTM干细胞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34+HSC/HPC,用不同剂量TSPG加入不同组合的造血生长因子进行培养,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和CD33+细胞比例及集落形成细胞总数(CFC)、粒系祖细胞(CFU-GM)数量变化.结果显示:10-70μg/ml TSPG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脐血细胞总数、CFC数和CD34+细胞数,50μg/ml是佳刺激浓度,可使细胞总数、CFC数和CD34+细胞数分别增至(2470.5±79.96)×103、(53.96±4.29)×100%和(21.86±3.09)×100%;20μg/ml是液体培养诱导骨髓CD34+细胞向粒系分化的佳浓度,可使细胞总数、CFU-GM和CD33+细胞分别增至(133.2±9.03)×103、(26.78±1.91)×100%和(16.98±1.73)×100%;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检测显示,TSPG(10-50μg/ml)均能提高CD34+细胞形成CFU-GM的集落产率,以TSPG 20μg/ml效果为明显.结论:合适剂量的TSPG能够促进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与定向诱导分化.

  • 用Midi MACS方法从白血病患者分选CD34+/CD123+细胞

    作者:王光平;曹星玉;信红亚;李群;齐振华;陈方平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idi MACS方法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分选CD34+/CD123+细胞.首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AML患者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BMMNC),然后再通过Midi MACS方法相继分选出CD34+细胞,以及从CD34+细胞中分选出CD123+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显示:经过第一次分选后,CD34+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8.73%,平均为95.6%,其回收率高可达到84.6%,平均为51%;第二次分选后,CD34+/CD123+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9.23%,平均约为83%;相对于分选前BMMNC而言,CD34+/CD123+细胞的回收率为34%,但相对于第一次分选后的CD34+细胞而言,其回收率为56%.结论:Midi MACS方法可用于AML患者骨髓CD34+/CD123+细胞的分选,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与文献报道的通过FACS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相类似.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马俐君;高磊;周虹;邱慧颖;胡晓霞;解琳娜;王健民

    为了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滋养层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将MSC和胎儿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经60Coγ线照射后分别制备细胞滋养层,比较不同滋养层细胞和添加或不加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增殖数及LTC-IC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添加细胞因子(rhFL、rhSCF、rhTPO),HFCL滋养层组培养12天扩增细胞数明显高于MSC滋养层组,以第0天细胞数为100%(下同),有细胞因子组为(9797±361)%vs(7061±418)%,无细胞因子组为(5305±354)%vs(1992±247)%,均P<0.01.MSC滋养层组CD34+细胞扩增数与HFCL滋养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825±305)%vs(820±191)%,P>0.05],但在细胞因子存在时低于HFCL滋养层组[(939±212)%vs(1617±222)%,P<0.01].MSC滋养层组维持脐血中LTC-IC的能力明显优于HFCL滋养层组[第5周CFU-GM数(129.95±8.73)个/105接种细胞数vs(89.81±10.29)个/105接种细胞数,P<0.05];细胞因子存在时,其作用更为明显[第5周CFU-GM数(192.93±4.95)个/105接种细胞数vs(90.47±14.28)个/105接种细胞数,P<0.01].MSC与HFCL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提高扩增效率.当MSC与HFCL之比为4:1时,集落形成数量高,达(186.89±11.11)个/105接种细胞数,明显高于比例为3:2(131.45±13.02)个/105接种细胞数和二者单用组[前者(138.92±14.84)个/105接种细胞数,后者(64.63±6.11)个/105接种细胞数;均P<0.01].结论:MSC维持脐血中LTC-IC集落形成的能力优于基质细胞系HFCL,HFCL支持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MSC,MSC加上适量HFCL可显著提高CD34+细胞扩增效率.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

    作者:李栋;沈柏均;侯怀水;时庆;张乐玲;马秀峰

    为了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使用贴壁培养法从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基本生长行为和生物学特征;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的免疫学表型;RT-PCR法检测其胶原表达;诱导rBM-MSC多向分化并使用特异性染色和RT-PCR予以鉴定;后使用MTT法检测IL-1、3、8和HGF对rBM-MSC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贴壁生长的rBM-MSC具有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可传15代以上,第5代rBM-MSC高表达基质受体CD44(32%),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45(4.7%);RT-PCR显示高表达Ⅰ型胶原,弱表达Ⅱ型胶原,不表达X型胶原;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rBM-MSC可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rBM-MSC对IL-3为敏感,10 ng/ml的低浓度IL-3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达32%以上(P<0.01),而高浓度IL-3能显著抑制其生长.结论:分离培养了rBM-MSC,其生物学特征与人和猕猴等BM-MSC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低浓度IL-3可有效促进其增殖.

  • 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富集

    作者:章涛;陈代雄;方宁;刘祖林;祁莹;刘金伟

    为了探索从胎盘组织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标化流程,采用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制备人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用羟乙基淀粉(6%HES)法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再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出CD34-、CD34+CD38-、CD34+CD38+3个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术对各阶段分选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计算分选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表明: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制备的人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中单个核细胞(MNC)数达(12.30±3.51)×108,与脐血初始样品所含的MNC数(8.86±5.38)×1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CD34+细胞所占百分率[(3.93±2.31)%]则明显高于脐血[(0.44±0.29)%].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经6%HES分离后MNC和CD34+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45.3±11.7)%和(51.1±9.8)%;MNC经免疫磁珠分选后,其CD34+细胞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73.4±14.1)%和(52.7±11.7)%.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HES分离MNC-MACS分选目标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从胎盘组织获得高丰度、高富集度、高活性的HSPC,为进一步研究胎盘HSPC提供了比较经济、效果较好的分离富集方案.

  • 四嗪二甲酰胺体外诱导NB4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作用的研究

    作者:周永列;吕亚萍;胡惟孝;邱莲女;王文松;吴建国;刘建栋

    为了观察四嗪二甲酰胺(ZGDHu-1)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将不同浓度的ZGDHu-1与NB4细胞在体外培养,并以全反式维甲酸作阳性药物对照,观察ZGDHu-1对NB4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和分化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GDHu-1诱导NB4细胞分化和调亡过程中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以及P38MAPK和STAT3磷酸化水平,同时利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ZGDHu-1对NB4细胞增殖和活力抑制呈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48和72小时的IC50分别为450和200 ng/ml.NB4细胞经ZGDHu-1作用后,大部分细胞阻滞于G2-M期,G0/1期细胞减少;细胞出现典型的形态改变,DNA片段化,亚G1峰检出并显著增加,Annexin-V/PI标记升高;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后见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这些均证实ZGDHu-1能诱导NB4细胞凋亡.NB4细胞经2-100ng/ml ZGDHu-1作用3天后,细胞部分分化,NBT阳性率增加,细胞表面CD11b、CD13表达增高.ZGDHu-1作用NB4细胞后,bc1-2表达无变化,但bax表达显著增加,bax/bcl-2的比值升高,磷酸化P38MAPK表达增强,而磷酸化STAT3表达无变化,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随ZGDHu-1作用的浓度增加而显著下调.结论:ZGDHu-1能抑制NB4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表达上调、P38MAPK活化增强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受抑有关.

  • 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凋亡与胱冬酶-3及bcl-2基因家族的关系

    作者:熊安秀;王敏;金润铭;白燕;林雯

    本研究探讨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及其机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哇巴因对Jurkat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等观察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blot测定胱冬酶-3(caspase-3)的活性亚单位及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表明:哇巴因能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Bax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结论:哇巴因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从而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 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Ki-67和Bcl-2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卫;李建勇;吴雨洁;盛瑞兰;陆凤翔

    为了观察Ki-67和Bcl-2在儿童和成人ALL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LL免疫学分型和临床疗效的关系,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S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3例成人AL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进行Ki-67抗原和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Ki-67抗原在儿童ALL中的表达略低于成人AL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cl-2蛋白在儿童ALL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成人ALL(P<0.05);在儿童和成人ALL各免疫表型中,T细胞、伴有髓系抗原标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的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成人(P<0.05);儿童和成人ALL的完全缓解率(CR)在Ki-67和Bcl-2两项同时低表达组中高,仅一项低表达组中次之,两项均高表达组中低.结论:对儿童和成人ALL患者进行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检测,能反映患者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抑制情况,Ki-67和Bcl-2的表达与白血病ALL类型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 骨髓增生性疾病止血功能的研究

    作者:朱筱;裴敏飞;徐敏;张广森

    本研究通过测定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及血管性血友病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活性,观察MPD患者初期止血功能的变化,并与临床资料结合探讨实验室检测结果异常的意义.共观察MPD患者35例,正常对照20例.以瑞斯托霉素(ris)、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及肾上腺素(adr)作为血小板诱聚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vWF:Ag水平;测定瑞斯托霉素诱聚(RIPA)明显降低的6例患者血浆vWF:Rco活性.结果显示:35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正常比较明显降低,4种诱聚剂诱导血小板大聚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01或P=0.002).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患者高达71.4%(25/35);MPD患者血浆vWF:Ag水平较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别(105.11±47.54%与111.88±55.24%,P>0.50);RIPA明显降低的6例MPD患者血浆vWF:Rco活性测定示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患者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其余患者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浆vWF:Ag之间无相关性(r=-0.180).患者血小板计数与4种诱聚剂诱导下血小板大聚集率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P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发生率高;1例ET患者有RIPA降低和vWF:Rco降低,但其血浆中是否存在vWF多聚物的缺乏,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观察期间未发现止血功能的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但MPD患者中血小板功能缺陷的高发生率提示临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应持谨慎态度.

  • 环孢菌素A、雷洛昔芬及其联合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作者:鲍文;陈宝安;高峰;丁家华;许文林;沈惠玲;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马燕

    本研究探讨环孢菌素A(CsA)、雌激素受体抑制剂雷洛昔芬及其联合应用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采用甲基四唑蓝法(MTT)测定柔红霉素(DNR)的半数抑制量,RT-PCR法检测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FCM检测P-gp的表达和细胞内DNR浓度.结果表明:DNR对K562/A02和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23.51和0.29mg/L,雷洛昔芬(2.5 mg/L)及CsA(1 mg/L)单用和两药联合处理K562/A02细胞时,DNR的IC50值分别为5.98、8.15和3.68 mg/L,两药对DNR作用K562细胞的IC50没有影响.CsA及雷洛昔芬单独作用后耐药株mdr1mRNA下调微弱,联合用药下调效果明显.CsA及雷洛昔芬均可降低P-gp蛋白的表达,且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还观察到逆转剂雷洛昔芬和CsA作用后细胞内柔红霉素浓度增加,两药联合作用时效果增强.结论:CsA及雷洛昔芬均可逆转耐药,且联合作用效果增强.

  • 葡萄糖神经酰胺合酶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关系

    作者:谢平;葛素梅;沈云峰;顾中华;穆会君;张滨

    本研究旨在观察葡萄糖神经酰胺合酶(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GCS)基因及其蛋白在人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首先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照物,采用RT-PCR方法分析了53例耐药/非耐药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标本,并对药物敏感的HL-60细胞株和对阿霉素耐药的HL-60/ADR细胞株中GCS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进行比较.继而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HL-60细胞株及HL-60/ADR细胞株中GCS蛋白及P-g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耐药组临床标本中的GCS基因扩增条带光密度相对比值明显高于非耐药组(P<0.05),且GCS基因扩增条带光密度值显著增强时往往伴有mdr1基因的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P<0.01、r=0.6).HL-60/ADR细胞株GCS mRNA及蛋白均过度表达,且明显高于HL-60细胞株,与此同时,HL-60/ADR细胞株的mdr1 mRNA和P-gp的表达亦显著增高.结论:GCS可能在白血病多药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雷公藤内酯醇调节Raji细胞内VEGF的表达及基质胶中ECV304细胞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

    作者:崔国惠;陈卫华;薛克营;刘芳;陈燕

    为了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VEGF与ECV血管形成的关系,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抑制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法对Raji细胞上清的VEGF定量;用基质胶上的内皮细胞网络形成检测ECV304(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起源的细胞系)血管生成;用RT-PCR检测VEGF mRNA含量.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适合作用时间为24小时,24小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 nmol/L;Raji细胞上清VEGF的含量在TNF-α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则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Raji细胞内VEGF mRNA主要为VEGFi65和VEGF121,其含量在TNF-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增加,而雷公藤内酯醇抑制VEGF 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方式;Raji细胞上清、VEGF(10 ng/ml)和TNF-α(10 ng/m1)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在基质胶中作用ECV304细胞后可促进血管形成,而雷公藤内酯醇(25 nmol/L)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和1640培养基作为的对照组加入基质胶中ECV304细胞未见血管形成.结论:在TNF-α、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过程中,TNF-α促进VEGF的表达而雷公藤内酯醇则抑制其表达;TNF-α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在基质胶中促进血管形成,而雷公藤内酯醇则抑制血管形成.

  • 川芎嗪对BMT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宁;周登锋;齐洁琳;张锡芹;步兵;刘蒲香;王明玉;孙汉英;刘文励

    本研究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BMT)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取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处理),BMT+生理盐水组(简称生理盐水组)和BMT+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毫升/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克/只,2次/天,直至处死为止.在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bF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MT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骨髓基质细胞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但川芎嗪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到第28天,川芎嗪组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已恢复正常,而生理盐水组仍未恢复正常,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增加bFGF的表达水平而促进骨髓微环境的修复,加速BMT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 体外培养的人AGM区基质细胞表达多种造血生长因子

    作者:陈惠芹;张绪超;唐新意;吴北燕;黄绍良

    本研究检测人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表达的造血生长因子,为探讨AGM区基质细胞在胚胎造血发生中的作用及其造血支持作用提供基础资料.采用RT-PCR方法在mRNA水平分析IL-6、SCF、Flt3-L、OSM、IL-3、TPO、M-CSF、LIF等因子在人AGM区基质细胞(hAGMS1-S5)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IL-6、SCF、Flt3-L在hAGMS1-S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分泌水平,并将脐血CD34+细胞与hAGMS1-S5饲养层细胞共培养14天后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以进一步检测人AGM区基质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结果表明:hAGMS1-S5均表达IL-6、SCF、Flt3-L、OSM等造血生长因子mRNA,不表达IL-3、TPO、M-CSF、LIF等因子mRNA.在hAGMS1-S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测得分泌的SCF、Flt3-L、IL-5等因子,hAGMS1-S5组间比较各因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集落培养结果表明,hAGMS1-S5对CFU-GM、BFU-E、CFU-Mix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作用,hAGMS1-S5的造血支持作用组间比较亦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hAGMS3、S4优于S1、S2及S5.结论:人AGM区基质细胞表达SCF、Flt3-L、IL-5、OSM等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这可能与AGM区基质细胞支持造血细胞原始发生和体外维持造血干细胞功能相关.

  • 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向亮;赵惠君;蒋黎敏;徐翀;袁晓军;汤静燕;沈立松

    本研究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pRb)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细胞周期、危险度、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预后等临床诊断治疗监测指标的关系.对89例初发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包括25例AML,10例T-ALL,54例B-ALL)及7例正常对照骨髓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部分病例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①流式细胞术检测pRb的表达准确直观;②在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中pRb的高水平表达具有普遍性,同一患儿白血病细胞pRb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白血病细胞,在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中pRb均有缺失表达;③pRb的表达水平与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循环周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Rb表达阳性的B-ALL中处于G1期的白血病细胞数显著高于pRb表达阴性的病例(92%vs77%);④B-ALL中,MRD阳性组pRb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组,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前后非白血病细胞的pRb表达水平是稳定的;⑤pRb的表达量与B-ALL早期治疗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B-ALL预后不良组pRb的表达量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pRb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存在高水平表达或缺失等异常形式的表达差异,pRb的表达与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MRD监测、早期治疗反应的预后评价等存在相关性,对于B-ALL的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伴显著淋巴结腺体肿大的inv(16)AML一例

    作者:周惠芬;李建勇;钱思轩;仇海荣;张苏江;张建富;吴雨洁;盛瑞兰

    为了探讨伴inv(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预后的异质性,本研究报道1例伴有显著淋巴结腺体肿大inv(16)AML的诊治经过,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患者男,13岁,确诊M4Eo伴inv(16),并全身显著淋巴结肿大,予以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的方案化疗.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监测疗效显示患者对HDAC反应不敏感.结论:伴有淋巴结腺体肿大的inv(16)AML对HDAC反应不敏感,预后较不伴淋巴结腺体肿大者差.inv(16)AML预后存在异质性.FISH技术是准确可靠的inv(16)检测手段,可用于监测inv(16)的微小残留病灶.

  • 维吾尔族和汉族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敏;富玲;安利;赵敏

    为了研究维吾尔族、汉族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差异及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检测80例MM患者(33例维吾尔族、47例汉族)和30名正常人血清IL-6活性.结果发现:维吾尔族与汉族MM患者间血清IL-6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MM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Ⅱ、Ⅲ期MM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5).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MM患者血清IL-6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血清IL-6水平可以作为判断MM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指标之一,也是观察疗效、指导临床用药的综合多参数之一.

  • 人类ERMAP基因在不同胎龄胎儿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何新荣;何映谊;陈滢;叶铁真

    人类ERMAP基因是新近发现的编码红细胞膜相关蛋白基因,其功能可能与红系造血活动有关.为探讨该基因在胎儿造血过程中的作用,收集9-36周难免流产胎儿共29例,分别抽提其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脏、胸腺、大脑、骨髓和肌肉等9种脏器组织的RNA,取其中胎龄25+5周(25周过5天,下同)的胎儿各脏器组织的RNA进行Northern blot检测,了解人类ERMAP基因在胎儿脏器组织中的表达谱,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观察该基因在不同胎龄胎儿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Northern blot检测显示,人类ERMAP基因在25+5周胎儿肝脏和骨髓中表达阳性,而在脾脏、肾脏、胸腺、心脏、肺脏、大脑及肌肉中表达阴性.FQ-PCR结果显示,人类ERMAP基因在9-36周胎儿肝脏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从第12周开始升高,18-20周达高峰,21周后逐渐下降;该基因在胎儿骨髓中的表达则从15周开始,27-32周达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其表达量低于肝脏;在其余7个脏器中仅有部分标本呈现低水平表达.结论:人类ERMAP基因在胎儿肝脏中的表达规律与胎儿肝脏造血过程基本一致,在15-32周胎儿骨髓中的表达规律与胎儿期骨髓造血活动基本吻合,推测该基因的功能可能与胎儿发育过程中红系细胞向肝脏和骨髓的迁移活动有关.

  • HLA-A*0201-BSP融合基因的构建与原核表达

    作者:孙万军;杜建芳;徐东刚;邹民吉;王金凤;蔡欣;王颖;王嘉玺;艾辉胜

    克隆表达可生物素化的HLA-A*0201的重链胞外区是制备HLA-A*0201-肽四聚体的先决条件.本研究构建重组HLA-A*0201-BSP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以制备HLA-A2四聚体.根据已报道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已鉴定为HLA-A*0201基因型的健康人白细胞中克隆HLA-A*0201重链胞外区的基因,拼接上依赖生物素-蛋白连接酶(biotin-protein ligase,BirA)的可生物素化序列(BirA substrate peptide,BSP),构建HLA-A *0201-BSP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HLA-A*0201-BSP融合基因并测序证实,构建的pBV220-HLA-A*0201-BSP可在大肠杆菌DH5α中高效表达HLA-A*0201-BSP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8%,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经洗涤、变性后,以Sepharcyyl S-300 HR(S-300)柱层析纯化,纯度可达90%以上.结论:获得了高效表达HLA-A*0201-BSP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建立了简便有效的包涵体纯化方法,为制备HLA-A*0201-肽四聚体奠定了基础.

  •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肥大细胞病c-kit基因突变

    作者:张凌岩;徐功立;Nicholas C.P.Cross

    本研究检测7例肥大细胞病患者c-kit基因激酶编码区突变情况,以探讨该基因变异在肥大细胞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应用PCR测定、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及DNA测序方法对患者进行c-kit基因外显子17~外显子19突变检测.结果表明:1例患者外显子17扩增产物在DHPLC中出现异常色谱峰,测序结果显示在外显子17出现A→T突变,即D816V;另2例患者外显子18/19经DHPLC检测,结果显示1个额外的色谱峰,测序结果证实在外显子18出现G→C改变,为同义突变L862L.结论: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突变检测方法,c-kit基因突变检测对肥大细胞病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 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hTRF1)蛋白质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施继敏;黄河;陈巧芳;林茂芳

    为了研究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RF1)蛋白质在急性白血病(AL)及正常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AL和正常骨髓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TRF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定量分析了AL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组织中TRF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应用经倍比稀释的TRF1 33-277纯化蛋白质作为定量标准,建立以抗TRF133-277单克隆抗体的定量Western blot的方法,而且以该方法检测TRF1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另外,应用TRAP-PCR-ELISA法检测AL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组织端粒酶活性,以研究TRF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20例AL患者骨髓组织中TRF1表达水平较正常人骨髓组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TRF1表达水平较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略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缓解的患者TRF1表达水平较前增高,但仍低于正常(P<0.01);化疗后完全缓解患者的TRF1表达水平较未缓解的患者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L患者初发未治时骨髓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和首次缓解者(P<0.01);初发未治时,ALL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略高于ANLL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F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TRF1蛋白质在A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减低,且与疗效及端粒酶活性相关.

  • 急性白血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作者:周芙玲;张王刚;苏智祥;蒙昕;田纬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调查表对9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定.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DNA修复基因人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human 8-hydroxyguanine glycosylase,hOGG1)的表达.结果证明,急性白血病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下降,抑郁情绪发生率47.83%,伴抑郁障碍的患者T-AOC和SOD水平明显降低,ROS、NO及MDA水平明显升高,DNA修复基因hOGG1 mRNA的表达升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病程、hOGG1水平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T-AOC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氧化损伤,伴抑郁症状的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进一步减弱,提示氧化应激与急性白血病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急性白血病患者SHP-1与c-kit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颖;罗建民;贾晓辉;王福旭;姚丽;杜行严

    为了探讨造血细胞磷酸酶(SHP-1)基因和原癌基因c-kit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AL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33名正常对照者单个核细胞的SHP-1、c-kit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SHP-1在AML细胞中表达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缓解组、初治组、复发组,c-kit表达阳性率则相反,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HP-1在AML细胞中表达阳性率比ALL细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c-kit在AML细胞中表达阳性率比ALL细胞中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SHP-1与c-kit表达成负相关(r=-0.502,P<0.05);30例初治AML患者SHP-1+与SHP-1-的完全缓解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kit+与c-kit-的完全缓解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HP-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它负性调节c-kit基因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同时监测二者的表达可作为判断AL治疗转归的预测指标.

  • PLK-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毛汉文;刘文励;周剑峰;孙汉英;徐惠珍;罗小华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lk-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和意义,并初步了解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抽取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良性增生者及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lk-1 mRNA和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细胞plk-1在基因水平及蛋白质水平上表达均明显增高;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细胞分裂间期PLK-1蛋白较高浓度地、均匀地散在分布于急性白血病细胞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姊妹染色单体拉开至细胞两极时PLK-1蛋白主要分布在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而正常骨髓细胞和良性增生骨髓细胞plk-1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几乎均不表达.结论:PLK-1蛋白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的高低与恶性程度有关.PLK-1蛋白或其基因有可能作为抗瘤药物新的靶点,并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415例成人和儿童B-ALL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

    作者:刘艳荣;陈珊珊;常艳;付家瑜;张乐萍;王卉;李玲娣;主鸿鹄;刘桂兰;陆道培;黄晓军

    为了探讨FCM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利用4-6组4色抗体组合,以CD45/SSC设门法对273例成人和142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进行了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免疫分型检测和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1eukemia associated immunophenotyping,LAIP)分析.结果表明:根据CD34和CD10的表达特点,可将B-ALL患者分为Ⅰ型(CD34+CD10-);Ⅱ型(CD34+CD10+);Ⅲ型(CD34-CD10+);Ⅵ型(CD34-CD10-).Ⅰ型和Ⅱ型患者LAIP的阳性比例分别为100%和92%,但Ⅲ型患者LAIP阳性率只有79.2%,显著低于Ⅰ型和Ⅱ型患者.总体B-ALL患者LAIP的检出率为90%,成人与儿童组无明显差异.而利用CD34/CD10/CD19/CD45一组抗体,LAIP检出率达到77.6%.结论:90%成人和儿童B-ALL白血病患者具有LAIP,因此对这类患者适宜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MRD监测.

  • 抗Fas锤头状核酶阻抑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

    作者:刘凌波;黎纬明;邹萍;何伟;张敏

    为了研究抗Fas锤头状核酶对T细胞Fas表达及其凋亡的影响和探讨增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时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新策略,构建可有效切割Fas mRNA的锤头状核酶真核质粒,用电穿孔法将其导入小鼠CTL细胞株CTLL-2之后,借助RT-PCR和Western b1ot检测其Fas的表达,同时检测转染前后其胱冬酶-3(Caspase-3)活性和凋亡(AnnexinV-FITC法)的改变,并用MT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及pU6-RZ596转染组CTLL-2细胞的增殖情况和体外杀伤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的活性.结果表明:构建的U6嵌合型锤头状核酶RZ596在细胞内能有效切割Fas,明显降低小鼠活化CTLL-2的Fas水平,与高表达Fas配体的WEHI-3孵育后,其存活率和体外杀伤WEHI-3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抗Fas核酶能显著降低小鼠活化CTLL-2的Fas表达,使其免于WEHI-3的膜Fas配体经Fas途径所致的凋亡,并提高CTL对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力,从而阻抑小鼠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逸.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与骨髓中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蒋元强;李建勇;吴雨洁;杨慧;沈云峰;陈丽娟;徐卫;钱思轩;吴汉新;陆化;盛瑞兰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循环骨髓瘤细胞(circulating myeloma cells,CMC)和骨髓骨髓瘤细胞(marrow myeloma cells,MM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55例MM患者同时检测CMC和MMC的百分率,并结合患者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浆白蛋白(Alb)水平、染色体核型、肾功能等预后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将患者分成4组:A组为同时检测到CMC和MMC患者;B组为仅检测到MMC患者;C组为仅检测到CMC患者;D组为未检测到瘤细胞患者.结果发现:与其他各组相比,A组的β2-MG和肌酐浓度显著增高,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下.就上述预后因素而言,在检测到与未检测到骨髓瘤细胞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发、复发/难治患者的CMC和MMC百分率明显高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瘤患者CMC与MMC显著相关.结论:骨髓瘤患者CMC和MMC百分率不仅反映肿瘤负荷,而且预示病情进展,特别是同时检测到CMC和MMC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 非霍奇金淋巴瘤BCL-XL基因表达及突变的研究

    作者:刘元华;Christophe Leboeuf;金晓龙;肖家诚;Anne Janin;陈赛娟;赵维莅

    本研究探讨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BCL-XL表达和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激光微切割技术从淋巴结组织中特异地分离淋巴瘤细胞,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淋巴瘤组织和淋巴瘤细胞中BCL-XL的表达,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CL-XL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相比,滤泡性淋巴瘤(30例)组织和微切割的淋巴瘤细胞均高表达BCL-XL(P值分别为0.0064和<0.0001),而T细胞淋巴瘤(24例)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4例)中BCL-XL表达无明显升高.在滤泡性淋巴瘤中,BCL-XL高表达的患者常伴多个淋巴结外器官累及(P=0.0004),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P=0.0019),国际预后指数分组多为高危组(P=0.0013),患者总生存期短(P=0.0451).突变检测发现1例滤泡性淋巴瘤BCL-XL的同义突变(密码子109 ACA→ACC).结论:BCL-XL表达与滤泡性淋巴瘤的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