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NLRP1在血液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进燕

    炎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胞浆中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它能够活化胱天蛋白酶(caspase)-1,后者介导IL(interleukin)-1β、IL-18和IL-33等促炎因子的成熟与释放.NALP1(NACHT leucine-rich-repeat protein 1)也称NLRP1,是早被鉴定出来的具有明确配体的炎性复合体之一,它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有研究发现NLRP1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等血液系统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NLRP1的结构、活化机制、调控及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明东;郑永青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是一种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突变,其可能参加了白血病的发生.IDH突变在成人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不同亚型对成人AML预后存在不同的影响,同时受其他分子生物学的的影响.该突变与AML的治疗反应、白血病残留、复发等相关,可以作为AML的一种检验标志,并可作为其MRD的监测手段.IDH突变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判断AML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指标.本文就IDH基因突变与AML,尤其是与AML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抗ANGPT2抗体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砚伟;杨红;牟红;杨松兰;张铀

    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PT2)在肿瘤血管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NGPT2拮抗ANGPT1对血管的稳定作用有影响,从而促进了肿瘤生长、侵袭,肿瘤细胞增生,继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密度.为此,许多学者针对ANGPT2的抗肿瘤治疗展开了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ANGPT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诸如对白血病患者骨髓新生和血管增生的作用、以及侵袭和转移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和阐述,以便为靶向ANGPT2的治疗提供依据.

  • Notch信号通路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金燕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惰性B淋巴细胞肿瘤,临床病程异质性较大.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一条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正常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研究Notch信号通路与CLL的关系,发现CLL细胞中存在Notch分子高表达或突变,与患者预后相关,参与肿瘤细胞抗凋亡及耐药机制等等.本文就近年来CLL与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CLL细胞Notch分子表达水平,CLL细胞Notch分子抗凋亡和耐药,CLL细胞中Notch分子突变,Notch分子与CL预后关系和Notch分子抑制剂应用前景等.

  • B-ALL相关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与B-ALL预后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吴美容;温琦;黄聪;王严;黄文发;何颖芝;李玉华

    近年来,以危险度分级为基础的规范化治疗应用于白血病的临床诊治使得ALL的缓解率显著提高,但缓解后复发仍为其根治的重要难题.临床上经常使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ALL的遗传学特点.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作为白血病的特异标志,用于判断预后,从而制定有效且适的治疗方案,并常用于追踪微小残留病变,因此有望成为白血病监测与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B-ALL相关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作简要介绍,重点对其与B-AL预后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NK/T细胞淋巴瘤新治疗进展

    作者:王宏;潘学谊

    NK/T细胞淋巴瘤(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较罕见的亚型,多发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在欧美国家较为少见,在我国NKTCL约占T-NHL的30.1%,其发病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NKTCL具有侵袭性高、对化疗不敏感、预后差等特点,中位生存时间约12-38个月.进行准确的分期对选择佳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对于局限期(Ⅰ期或Ⅱ期)NKTCL联合放、化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Ⅲ/Ⅳ期的患者,尤其是非鼻腔的及侵袭性的亚型,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晚期复发难治的NKTCL,综合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例如高强度的化疗联合放疗及L-门冬酰胺酶的使用均可使患者受益.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可以作为治疗其复发难治晚期的一种补救方法,而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晚期NKTCL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综述了NKTCL治疗的研究进展.

  • 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作者:张海燕;魏武;申徐良

    辅助性T细胞17(Thl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以表达IL-17而命名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可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26等多种细胞因子.TGF-β、IL-6、IL-21、IL-23等在Th17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IL-27、IL-2、IFN-γ等则参与Th17细胞分化发育的负向调控.Th17细胞具有促进免疫反应的效应,在以慢性炎症为损伤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AA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的一个新靶点.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免疫炎性易栓症

    作者:李邹;顾健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E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活化.SEE病人中血栓形成率高,可能归因于疾病的活动、循环免疫复合物、毒性抗体、高水平的炎症状态.本文对SLE的免疫紊乱状态下,中性粒细胞/NET因素、抗体因素、血小板因素、微粒因素参与血凝途径及血栓形成机制作一综述.

  • 地西他滨在AML中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睿;李惠民

    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具有可逆性和可遗传性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NA甲基化是目前人们研究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地西他滨(DAC)作为一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显示了靶向性特点,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就DAC的抗白血病机制、在AML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 非霍奇金淋巴瘤耐药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作者:郑荣立;姜玉杰;王欣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治疗NHL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耐药仍旧是NHL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NHL多药耐药(MDR)机制复杂,涉及到多种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遗传学水平的变异可以导致肿瘤细胞耐药现象的发生.microRNA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病毒中的非编码RNA,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发育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的改变在NHL的发病及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制备microRNA反义寡核苷酸(AMO),或采用microRNA替代治疗,人为地干预microRNA在NHL细胞中的表达,改变其靶向调控的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NHL放化疗进行联合应用,对于逆转NHL细胞化疗耐药及放疗抵抗、改善其不良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与NHL化疗耐药及放疗抵抗密切相关的microRNA及其潜在的作用靶点进行综述,并对这些microRNA在NHL发病及耐药机制中的具体作用进行深入阐述.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英;余晨曦

    DNA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技术,提取的DNA的纯度及结构完整性是进行基因工程各项研究所必需的条件.外周血作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材料,如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快速、高效的分离提取基因组DNA,对于临床血液检验与分析非常重要.目前,DNA的抽提方法有很多,如酚-氯仿法、盐析法、离心吸附柱法等人工方法,以及磁珠法等半自动方法及试剂盒法.本文就从外周血血液中提取DNA方法的原理、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评估等给予简要的综述.

  • GSK525762A对KU81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徐杰;王力;宋旭光;吴庆运;赵恺;曾令宇;韩正祥;陈翀;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观察4型含Bromo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抑制剂GSK525762A对KU81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用GSK525762A 100、250、500、1000、2500和5000 nmol/L处理KU812细胞48和72 h,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GSK525762A 1.0、2.5和5.0 μmol/L处理72 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KU81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将KU812细胞经DMSO和2.5 μmol/L的GSK525762A处理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c-Myc、BCL-2、CDK6、BCL-xL、BAK和BAX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GSK525762A能显著抑制KU812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存在量-效关系(r =0.970)和时-效关系(r=0.956);GSK525762A能促进KU812细胞的凋亡;GSK525762A处理后促增殖基因c-Myc、CDK6和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的mRNA较对照组降低,而促凋亡基因BAK和BAX的转录水平较对照组升高.结论:GSK525762A显著抑制KU81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Myc、BCL-2、CDK6、BCL-xL的表达和上调BAK、BAX的表达有关.

  • 细菌活化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白血病自发缓解中的作用

    作者:李莉娟;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白俊;郝正栋;胡婉丽

    白血病自发缓解(spontaneous remission,SR)临床罕见,多认为与严重感染等因素有关,确切机制不详.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是机体调节免疫的重要细胞,分别发挥调节初始免疫和继发免疫的关键作用.在感染诱发的白血病SR患者中观察到pDC数量明显增多并伴有IFN-α水平升高,推测细菌感染激活了pDC,在SR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菌能否活化pDC并观察其功能.选择健康献血员及白血病SR患者,以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应用免疫磁珠阴性选择及流式细胞阳性分选法,得到纯化的人pDC和mDC.将所得pDC分别与不同细菌共培育,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共培育后细胞表面标志(CD40、CD86和HLA-DR)及细胞因子(IFN-α、IL-12、IFN-γ IL-2、IL-4、IL-10)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能激活pDC分泌大量IFN-α并促使初始CD4+T细胞向Th1分化.经细菌激活的pDC表面分子CD40、CD86表达明显增高,具有较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具有活化pDC的能力,活化的pDC能够产生大量干扰素,发挥初始免疫效应,提示细菌活化的pDC在感染诱导的白血病SR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菌活化pDC的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三氧化二砷联合姜黄素对KG1a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

    作者:范佳鑫;曾英坚;吴建伟;李章球;李元明;郑荣;翁光样;郭坤元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姜黄素对KG1a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集落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瑞氏姬姆沙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Westerrn blot检测细胞BCL-2、BAX、PARP蛋白表达.结果表明:KG1a细胞表型为CD34+ CD38-,HL-60细胞表型为CD34+ CD38+;前者成集落能力比后者强.姜黄素及三氧化二砷单用对KG1a细胞增值抑制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与单药对比,前者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集落数更低,而细胞凋亡率更高.联合用药能够降低细胞的BCL-2、PARP两种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结论:KG1a细胞是比HL-60细胞更早期的白血病干/祖细胞.三氧化二砷联合姜黄素能更有效抑制KG1a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PARP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 DLL4/Notch1配体过表达抑制K562细胞生长机制研究

    作者:芮红兵;张汉花;石丽芳;马智勇

    本研究旨在探讨Notch1信号通路的配体delta-like ligand4(DLL4)基因过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脂质体介导将含配体DLL4基因的质粒pBudCE4.1-DLL4转染K562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DLL4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同样检测转染后Notch1受体胞内区(NICD)、下游靶基因Hesl的mRNA及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的细胞转录因子YY1、原癌基因C-MYC及抑癌基因Rb蛋白的表达水平;用CCK-8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质粒48 h后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DLL4基因转染后的K562细胞中DLL4、NICD及下游靶基因Hesl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说明DLL4的过表达激活了Notch1信号通路;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显示,DLL4的转染增加了细胞转录因子YY1、原癌基因C-MYC及抑癌基因Rb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了K562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及细胞凋亡的增加.结论:外源性DLL4基因过表达可有效活化K562细胞内Notch1信号通路,可能通过YY1、C-MYC及Rb等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诱导K562细胞的生长减慢及细胞凋亡.

  • GITRL联合IL-2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体外研究

    作者:熊彬;朱明霞;金七妹;宋飞雪

    本研究构建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配体(GITRL)联合白介素-21(IL-2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目的基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纯化的DC,而此纯化的DC来源于经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或无效的慢性期CML患者或健康志愿者.应用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将转染后的DC与纯化的自体NK混合培养使之成为DC-CIK.以DC-CIK细胞为效应细胞,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果表明:所获目的基因经测序 与GenBank比对序列一致,PCR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显示,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片段大小正确,并均可转染至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无效的慢性期CML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来源的DC细胞.成功转染相应载体后的DC分别表现出IL-2和IFN-γ分泌量增加;细胞毒活性试验表明,转染后的DC可增加自体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DC能够通过转染IL-21和GITRL基因的方式获得自我活化、上调自身细胞因子分泌的能力,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无效的CML患者的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靖彧;朱成英;张琪;牛建花;杨华;刘世研;朱海燕;于力

    本研究旨在分析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对该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8月5例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分析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初诊时伴随症状、外周血和骨髓特点等;同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5例患者中复发2例,难治合并复发3例,初治时白细胞中位数12.55 (7.8-66.55)×109/L、血小板中位数44 (20-72)×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110 (77-128) g/L、乳酸脱氢酶中位数312.9 (123.6-877.8) μ/L.治疗结果表明:经过1个疗程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治疗后4例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总缓解率为80%;治疗的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1例未缓解经FLAG方案治疗后在移植动员过程中突发心衰死亡.结论:初步结果表明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经本方案治疗后,其缓解率比较高、并发症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 TIEG1对K562细胞凋亡及BCL-2/BAX、PTEN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鲲;朱海霞;李旸;张嵘;廖爱军;杨威;刘卓刚

    本研究旨在观察TIEG1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BCL-2/BAX、PTEN表达的变化.用TIEGl0、1、5、10和20ng/ml处理K56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TIEG1 10.00 ng/ml处理K562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BCL-2/BAX及PTEN的表达.结果表明,T1EG1对K56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r=0.52,P<0.05);处理细胞6、12、24和48 h后TIEGl IC50值分别为48.19、18.72、9.5和3.85 ng/ml.TIEG1 10.00 ng/ml处理K562细胞0、6、12、24和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2.13±0.42)%、(7.79±0.71)%、(11.17±1.37)%、(24.66±0.29)%和(48.60±1.38)%,各组凋亡率相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TIEG1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表达逐渐减少(r=0.48,P<0.05),而BAX(r=0.69,P<0.05)及PTEN(r=0.57,P<0.05)表达逐渐增加.结论:TIEG1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在TIEG1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过程中,BCL-2/BAX及PTEN表达变化与K562细胞凋亡相关.

  • IA方案和DA方案诱导缓解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田冬华;甘思林;邢海洲;刘延方;谢新生;孙慧

    本研究旨在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A)和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方案诱导缓解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60例老年初治AML(M3除外)患者应用IA方案或DA方案诱导缓解治疗的临床资料.在IA组22例中男8例,女14例,中位年龄66岁;在DA组38例中男20例,女18例,中位年龄64岁.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为化疗1个疗程后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IA组14例患者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63.63%,DA组12例达CR,CR率为31.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与D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3%和36.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治老年AML患者,IA组的1个疗程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较DA组高(P<0.05),且I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并无明显增加.

  • 硼替佐米联合5-氮杂胞苷对K562细胞凋亡和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志强;魏玉涛;魏玉莲;苏薇;于春霞;陶金;戎红旗

    本研究旨在探讨硼替佐米联合5-氮杂胞苷对K562细胞凋亡和SHIP mRNA表达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和5-氮杂胞苷处理K562细胞24 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SHIP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5-20 nmol/L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硼替佐米和5-氮杂胞苷联合处理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同剂量两药单用时都显著增强(P<0.05).硼替佐米能促使K562细胞凋亡,且随浓度增加而凋亡增多,联合处理组对细胞的凋亡作用比同剂量单药作用时显著增强(P<0.01).硼替佐米能下调K562细胞SHIP mRNA的表达,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表达逐渐降低,联合处理组与同剂量单药组相比更显著下调SHIP mRNA表达(P<0.05).结论:硼替佐米或5-氮杂胞可以下调K562细胞中SHIP 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诱导K562细胞凋亡,两药具有协同作用.

  • 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

    作者:余关霞;刘迅;周咏明;程艳香;程静;邱宇珍;邢晓磊;姚春红;白如君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细胞活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D80和CD86 mRNA表达情况;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后,用75 GyCo-60照射HL-60细胞,杀死HL-60细胞,保留抗原性作为刺激细胞,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不同浓度HL-60细胞刺激健康人单个核细胞,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表明:MG132上调HL-60细胞表达CD86,MG132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率呈浓度依耐性和时间依耐性.结论:高浓度的MG132对HL-60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低浓度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有增殖作用.MG132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能促进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

  • 钙调神经磷酸酶对前B淋巴细胞及其转化的白血病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作者:雷英英;罗渊;段连宁;陆承荣;王喆;孙丽亚;向培德

    本研究比较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PP2B,PP3)在小鼠前B淋巴细胞系(S9)及其转化的白血病细胞系(S4C2)中的差异表达,并探讨其参与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H2AX磷酸化酶ATM、ATR、DNA-PKs、JNK1、P38和γ-H2AX磷酸酶PP1、PP2A、calcineurin、PP4、PP6、PP5 γ-PP2c、WIP-1在S9细胞和S4C2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伊马替尼(IM)和环孢霉素A(CsA)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药物对S9细胞和S4C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钙调神经磷酸酶基因在白血病细胞S4C2中的表达约为S9细胞的3.5倍,而其余基因的表达在两种细胞间无明显差异.IM和CsA对S4C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S9细胞,同时两种药物对S4C2细胞毒性作用高于对S9细胞的毒性作用.钙调神经磷酸酶蛋白在S4C2细胞中的表达高于S9细胞.CsA特异性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后,DNA损伤标记物γ-H2AX在S9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S4C2细胞,而伊马替尼对其表达的影响在两细胞系之间无明显差异,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时γ-H2AX在S9细胞的表达也低于S4C2细胞.结论:钙调神经磷酸酶在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发挥一定的抗凋亡作用,环孢素A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促进了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黄华;陈林兴;林美册;黄靖宇

    本研究对白血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筛选新的生物标记物并建立白血病的蛋白质指纹图谱诊断模型.应用SELDI-TOF-MS技术检测40例白血病标本及37例健康对照标本,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筛选新的生物标记物,使用Biomarker Patterns 5.0软件进行标记物的比较判别,建立白血病决策树诊断模型.结果表明,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发现有22个差异显著的蛋白峰(P<0.05);由m/z为4650,8609及11660建立的决策树诊断模型对白血病的诊断灵敏度为97.5% (39/40),特异性为91.9% (34/37).结论:由3个蛋白标记物构成的白血病蛋白质指纹图谱诊断模型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参考.

  • 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产成熟红细胞

    作者:贾延军;刘江;张可莹;单小燕;李伟;王丽君;刘娜;王琳;崔爽

    体外制备红细胞的方法大多使用脐血、骨髓或外周动员的CD34+细胞或胚胎干细胞作为起始材料.本研究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原料在体外生产成熟红细胞.以血液滤涂白细胞后剩余的白膜层为原料,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然后通过4步培养法制备成熟的红细胞.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诱导以及小鼠基质细胞系MS-5的支持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约1 000倍,其中约90%的细胞是与正常红细胞形态相似的无核成熟红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分析显示,本研究培养体系可使单个核细胞中的祖细胞增殖并且只向红系方向分化.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培养出的红细胞的平均细胞体积(MCV)为118±4fl,比正常红细胞(80-100 fl)稍大.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为36±1.2 pg,比正常的红细胞水平(27-31 pg)稍高.红细胞的大变形指数(DImax)为0.46,接近正常红细胞水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的含量与年轻红细胞的特性一致.结论:利用外周血白膜层中含有的造血干祖细胞,通过体外培养能够生产出成熟红细胞,它是一种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的红细胞生产原料,本研究培养体系适于利用单个核细胞生产成熟红细胞.

  •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检测与分析

    作者:林朝霞;董清松

    本研究了解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的发病率、血型模式并对溶血三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本院及外院送检的母婴ABO血型不合病例227例,检测患儿及母亲的ABO血型及新生儿的溶血病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结果表明,新生儿ABO溶血病共186例,占所有病例的81.94% (186/227),O-A与O-B两种母婴血型模式的发病率经卡方检验P>0.05.186例阳性病例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占59.14% (110/186),游离抗体试验阳性者占84.78% (156/186),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占94.62% (176/186).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高,以母亲O型、患儿A/B型为主,O-A与O-B两种母婴血型模式的发病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溶血三项试验敏感性高,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 2003-2013年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蔡丽娜;朱绍汶;周春;陈宝安;孙俊

    本研究分析2003-2013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了解HIV抗体阳性和/或HIV-RNA阳性的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无偿献血者全血标本和机采血小板全血标本经实验室ELISA复检2遍,2010年6月以后ELISA呈阴性或单边待查标本进行NAT检测.凡是HIV有反应性标本均送往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其中有1例酶免双边阳性且HIV-RNA有反应性被判为不确定;另1例酶免双边阴性且HIV-RNA有反应性标本送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核酸定量检测判为HIV-RNA阳性;选择2003-2013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13年641401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的57例HIV抗体阳性(都是HIV-1型),总阳性率为8.89/10万,2010年起HIV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后稳定至2012年,阳性率均为15.43/10万,2013年阳性率为10.03/10万.阳性例数中男女比例为13.25∶1,男性年龄在18-30岁占56.14%,31-40岁占31.58%;首次献血者46例,占80.70%;再次献血者11例,占19.30%.街头流动点献血者HIV阳性占80.70%,阳性率11.88/10万,计划组织献血者HIV阳性占8.78%,阳性率2.33/10万,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方式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合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现状,HIV阳性已偏向高学历青壮年男性的首次献血人群发展,提示应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原则,普及无偿献血及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前健康询问工作,建立联网数据库等来确保血液安全.

  • 中国江苏地区汉族RhD阴性个体RHCE基因型多样性研究

    作者:陈青;肖建宇;郁心;黄成垠;姚根宏

    本研究探究中国江苏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含有RHD基因的献血者和不合RHD基因献血者中的RHCE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析337例血清学RhD阴性无偿献血者的RHCE基因型;同时采用PCR-SSP扩增这些献血者RHD基因特异性位点.结果表明:337例血清学RhD阴性,其中RHD基因阳性献血者RHCE* C/C 20例,RHCE* C/c 62例,RHCE* c/c 24例,RHCE*C及RHCE*c基因频率分别为0.4811和0.5189;RHCE* E/E 0例,RHCE* E/e 25例,RHCE* e/e 81例,RHCE*E及RHCE*e基因频率分别为0.1179和0.8821.231例RHD基因阴性献血者中RHCE* C/C 3例,RHCE* C/c 34例,RHCE* c/c 194例,RHCE*C及RHCE*c基因频率分别为0.0866,0.9134;RHCE* E/E 0例;RHCE* E/e 15例;RHCE* e/e 216例;RHCE*E及RHCE*e基因频率分别为0.0325,0.9675.结论:在中国江苏地区RHD基因阴性人群中,RHCE基因主要以RHCE* ccee为主.中国江苏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的献血者中,RHCE基因型在含有RHD基因组和不合脚基因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 SLC25A38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陈华英;卢燕燕;温红;鹿全意;张云武;许华曦

    本研究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SLC25A38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以23例初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实验组,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SLC25A38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23例实验组中SLC25A38蛋白阳性的有8例,阳性率34.78%,10例对照均未检测出SLC25A38蛋白;ALL患儿中SLC25A38蛋白阳性组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673±0.05344,阴性组为1.296±0.2517;蛋白阳性组较阴性组SLC25A38 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蛋白阴性组与对照组比较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 =0.1097);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性别比例、免疫分型、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乳酸脱氢酶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25A38蛋白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蛋白,在初诊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过表达,有可能作为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新的分子标志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 Musashi-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叶爱芳;韩义香;章圣辉;李海英;陈迟琪;吴建波

    本研究旨在探讨检测AML患者Musashi-2(Msi2)的表达与其他临床参数特别是CD34表达的相关性.提取临床初诊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标本的总RNA,荧光定量RT-PCR检测患者Msi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病人的CD34表达水平;综合分析其他实验室检查资料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初诊AML患者Msi2表达情况以及Msi2表达与CD3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初诊AML患者骨髓Msi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骨髓(P<0.05),各亚型中Msi2表达以M1、M4和M5中表达较高,显著高于AML其他亚型中的表达(P<0.05);②Msi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AML1/ ETO融合基因、PML/ RARa融合基因均无关(P>0.05);③CD34+组AML患者Msi2表达显著高于CD34-AML患者(P<0.05).结论:Msi2表达于白血病干细胞,Msi2在初诊AML中高表达,以M1、M4和M5亚型中表达尤为显著,在CD34+ AML患者中Msi2高表达.

  • LEF1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突变和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娟;郭星;葛峥;张闰;许景艳;李敏;吴雨洁;乔纯;仇海荣

    淋巴增强因子1(1 ymphoid enhancer factor 1,LEF1 是Wingless-type (Wnt)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Leukemia,ALL)中LEF1基因突变、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基因组DNA扩增、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131例初发成人ALL患者中LEF1基因突变和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参数和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本组131例成人ALL患者中LEF1突变率3.1%(4/131),均为点突变(位于外显子2和3);初诊时外周血中位臼细胞计数和中位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百分比在LEFl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70.6×109/L vs 26.2×109/L,P=0.010;81.0% vs 57.0%,P=0.014);费城染色体阳性ALL和高危患者比例LEF1高表达组显著高于低表达组(66.7% vs 36.5%,P=0.038;79.2% vs 56.2%,P=0.044).结论:LEF1高表达在成人ALL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PTK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关亭;张爱琴

    本研究旨在检测不同亚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PTK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诊断的临床价值.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本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36例患者,按照细胞形态学将他们分成L1组(n=42)、L2组(n=45)和L3组(n=49),另外选择4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TK7 m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m blot检测血清中PTK7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L1组PTK7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0).L2组PTK7转录水平显著高于L1组(P =0.000).L3组与L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123).L1组患者PTK7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仁1.564,P=0.000),L2组PTK7蛋白水平显著高于L1组(t=1.437,P=0.003),L3组PTK7蛋白水平与L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821,P=0.312).结论:血清PTK7蛋白表达检测具有诊断ALL的潜在临床价值,但对ALL分型不具有型特异性.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研究

    作者:黄晓;王荣华;李冬云;赖宗浪;褚雨霆;张宇;陈信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PTEN、mTOR、NF-kB、CD44、PI3K)表达.选取20例住院患者,抽取骨髓液,先涂片检查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并分临床缓解(9例)与未缓解(11例)两组.再将剩余的骨髓液以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TEN、mTOR、NF-kB、CD44、PI3K表达.结果表明:光学显微镜观察缓解组与未缓解组PTEN、mTOR、NF-kB、CD44、PI3K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3.3、33.3、77.8、22.2、0与63.6,18.2,90.9,63.6,0.经统计学处理,PTEN和CD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表达强度与图像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结论表明: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PTEN、CD44高表达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难治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 PAX5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突变和表达特征研究

    作者:林忠琨;张闰;葛峥;许景艳;刘娟;郭星;李敏;吴雨洁;乔纯

    PAX5是paired-box (PAX)家族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PAX5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中的突变、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基因组PCR、克隆和测序技术等检测101例成人ALL患者PAX5基因片段缺失、PAX5基因外显子(exon)2-10的突变;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PAX5基因表达特征;并研究PAX5突变和表达与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显示,本组成人ALL患者PAX5突变率7.9%,均发生于B-ALL;共发现PAX5突变类型9种(缺失突变4种、点突变4种和插入突变1种);PAX5突变组年龄≥50岁患者数显著多于无突变组(62.5% vs 21.5%)(P=0.031);PAX5高表达与低表达组之间的B细胞亚型、初诊血小板计数和免疫表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首次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在PAX5高表达组高于低表达组(86.7% vs 62.5%)(P =0.030),6个月总生存率PAX5高表达组高于低表达组(75.0% vs 50.0%)(P =0.034).结论:PAX5基因在成人B-ALL患者中存在缺失、插入和点突变等多种类型突变和异常表达,并与临床参数相关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鲁广建;宋志善;张群妹;李平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表达情况,以明确其与BAL预后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相关抗原,所用单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系列为CD10,CD19和CD34;T淋巴细胞系列为CD2,CD3和CD5;髓系为MPO,CD13和CD33,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9例(4.2%)被诊断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其中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共同表达6例(66.7%),髓系和T淋巴细胞系共同表达3例(33.3%).4例CD34表达阳性(44.4%)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出显着较高的CD34抗原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较差,CD34阳性表达可能与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 供鼠周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影响

    作者:唐博;朱恒;李喜梅;褚亚男;刘元林;周凡;张毅

    本研究旨在探讨供鼠年龄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模型建立的影响.选用近交系2周龄、10周龄、18周龄C57BL/6(H-2Kb)雄性小鼠为供鼠,8周龄的BALB/c(H-2Kd)雄性小鼠为受鼠.对照组和受者组小鼠均给予剂量为7.5 Gy的60C0 γ射线全身照射,剂量率为1.65 Gy/min.受者组小鼠照射后4-5h给予骨髓细胞(1×10 7/只)及脾细胞(1×107/只)输注,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状态.于照射后第5、10、15、20、25、30天计数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观察正常对照组、受者组小鼠肝脏、脾脏、肺脏、小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供者2周龄组、10周龄组相比,供者为18周龄小鼠组移植后aGVHD发生率高,临床评分高,生存率低,但早期死亡率也低;2周龄组小鼠移植后aGVHD发生率低,临床评分低,生存率高,早期死亡率也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8周龄组小鼠的肝脏、脾脏、肺脏、小肠的炎症和坏死程度均较2周组和10周龄组严重.结论:供鼠年龄显著影响小鼠aGVHD的发生和病理改变,本研究结果为高效建立小鼠aGVHD模型,开展针对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君;陈宝安;倪明;吴雪;丁家华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T后及其随访期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感染发生率、中位发生时间并分析移植后受者CMV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及CMV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纳入入选标准的108例allo-HSCT受者,其CMV感染率为52.78%(57/108),首次检出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4(3-308)d,主要集中在移植后30-100 d;单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预处理方案中未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ATG)、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有关,与受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种类、原发疾病到移植间隔时间、原发疾病分级、干细胞来源、供者性别、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同及移植季节等因素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和GVHD是CMV感染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因CMV病的死亡率为58.82%(10/17),其中CMV间质性肺炎(CMV-interstitial pneumonia,CMV-IP)死亡率高,占CML病死亡病例的60%(6/10).结论:CMV是allo-HSCT术后常见的感染病毒之一,移植时好选择亲缘、H-LA配型全相合的供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用ATG,移植后将粒细胞缺乏时间控制在10 d以内以及预防GVHD的发生均有可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积极加强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有可能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减低强度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智;陈惠仁;刘晓东;楼金星;杨凯;张媛;陈鹏;何学鹏

    本研究旨在探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治疗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5例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全部为复发或难治性高危类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32.5岁;移植前6例为缓解状态,9例为未缓解状态,10例为HLA配型全相合,5例为HLA配型半相合.全部病例均采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预处理方案为降低预处理强度的氟达拉滨联合白舒非、阿糖胞苷及环磷酰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氨甲蝶呤、他克莫司等,移植后3个月进行预防性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观察全部患者毒副反应、GVHD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表明: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5 d及16.8 d,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100%为完全供者造血.随访至2014年6月,中位随访27.5个月(18-54个月);全部病例中发生GVHD8例,因并发症死亡1例,复发死亡4例,其余10例患者仍无病存活,2年的无病生存率为66.7%,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54个月.结论: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挽救性治疗复发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良好疗效,安全系数大,可作为关键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

  • 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植入失败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枫;陈惠仁;郭智;刘晓东;何学鹏;楼金星;杨凯;张媛;陈鹏

    本研究旨在评价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lo-HSCT后移植失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回顾分析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失败而进行第二次allo-HSCT的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临床资料.第一次allo-HSCT后中位植入失败的时间为75 d(24-360 d).第二次allo-HSCT时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CTX)+氟达拉滨(FLU)方案+抗胸腺球蛋白(ATG)3例;CTX+FLU+白消安(Bu)+ATG 7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包括环孢素(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甲氨蝶呤(MTX)等.输注单个核细胞中位数12.17 (5.99-18.12)×108/kg,CD34+细胞数为5.2(3.8-10.9)×106/kg.结果表明,可评价的10例患者均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 × 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5 d(8-20 d)和17 d(11-27 d).发生Ⅰ度急性GVHD 2例,Ⅱ度急性GVHD 1例,3例发生慢性GVHD.移植相关死亡4例,无病生存率、移植相关死亡率、移植后发生GVHD分别为60%、40%和50%.结论:第二次allo-HSCT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llo-HSCT后植入失败的有效手段.

  • 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媛;刘晓东;何学鹏;楼金星;郭智;陈惠仁

    本研究旨在观察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21例SAA患者(13例SAA-Ⅰ,8例SAA-Ⅱ)接受单倍体相全合allo-HSCT,供者为患者相关亲属(父母供子女12例,同胞供者9例).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移植后给予短程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及环孢素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植入成功后定期监测供体细胞嵌合率,观察感染、GVHD等合并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表明:中位随访16(3-46)个月,21例患者中15例生存,生存率为71.4%;1例患者因植入失败而在移植后43 d死于真菌败血症,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6d及10 d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患者于移植后3个月出现排斥,后接受了第二次移植(同一供者),于移植后17d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35 d及52天死于Ⅳ度肠道GVHD,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66.7%(14/21),其中Ⅲ度以上5例.结论: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SAA的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好.

  • TRAF6,TAK1和TGF-β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陈珍珠;尹青松;魏旭东;陈琳;李玉富

    本研究检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F6、TAK1及TGF-β基因在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化疗对TRAF6/TAK1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采用Ct值比较法,通过SYBR Green Ⅱ实时定量PCR检测38例DLBCL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周期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RAF6、TAK1及TGF-β在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12例健康人PBMNC作为对照.结果表明:DLBCL患者治疗前后PBMNC中TRAF6、TAK1和TGF-β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人.治疗前患者TRAF6及TAK1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这两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同时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TGF-β基因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LBCL患者化疗后TRAF6/TAK1信号通路的活性明显增高,而TGF-β基因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华蟾素对Raji/ADR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作者:张诚;万鼎铭;曹伟杰

    本研究旨在探讨华蟾素对Raji/ADR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采用MTT法检测华蟾素对Raji及Raji/AD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半数抑制浓度(IC50)、逆转阿霉素耐药倍数,并绘制生长抑制率曲线;应用RTPCR法测定MDR-1和MRP-1基因的转录;Western blot法和流式细胞术法测定P-gp、MRP-1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华蟾素对Raji及Raji/ADR细胞72 h增殖抑制率为75.6%和69.3%,IC50分别为3.9 mmol/L和4.6 mmol/L,逆转阿霉素耐药倍数为255.7倍.华蟾素作用于Raji/ADR前后,MDR-1和MRP-1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P-gp和MR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华蟾素可逆转Raji/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其机制为通过转录途径下调P-gp和MRP-1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HSP9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邹彬镔;郭宁红;石庆之;华建媛;李振江;贺文凤;宋渊

    本研究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疾病治疗、预后转归的关系.收集58例M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SP9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25.205±75.942) vs(85.401±11.261) ng/ml] (P <0.001).HSP90表达水平与MM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分型无关(P>0.05),而与疾病国际分期系统(ISS)的分期、疗效、浆细胞百分比和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蛋白、β2-微球蛋白和轻链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HSP90在MM患者外周血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MM发病和进展,检测外周血HSP90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判断MM患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 MEK抑制剂AZD8330对多发性骨髓瘤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姚瑶;边月平;夏丹丹;潘彬;牛铭山;赵恺;曾令宇;徐开林

    本研究探讨MEK抑制剂AZD8330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M9及NCI-H92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使用不同浓度AZD8330处理NCI-H929及IM9细胞48 h,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出48 h的IC50;分别用5、10及100 nmol/L的AZD8330处理上述两种细胞,然后用PI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及cyclin E;分别用10、100、1000及2000 nmol/L的AZD8330处理骨髓瘤细胞,AnnexinV/7-AAD双标记法分析细胞凋亡,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结果表明,AZD8330可显著抑制NCI-H929及IM9的细胞活力,且抑制效应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IM9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9.88±2.7 nmol/L,NCI-H929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3±2.03 nmol/L.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两种骨髓瘤细胞均发生G1期阻滞;AZD8330处理后cyclin D水平显著增高,但是cyclin E水平降低,促使细胞发生G1期阻滞.AnnexinV/7-AAD结果显示,随着AZD8330浓度增加,细胞凋亡数量也相应增多,并且活化的caspase-3蛋白水平增高.结论:MEK抑制剂AZD8330可有效抑制骨髓瘤细胞NCI-H929和IM9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细胞发生凋亡.

  • 索拉非尼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26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周柰岑;刘保兰;齐美颖;徐波;刘心

    本研究旨在探索索拉非尼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 8226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检测索拉非尼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索拉非尼干预骨髓瘤细胞后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索拉非尼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及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索拉非尼作用前后骨髓瘤细胞caspase-3、BCL-2和MCL-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索拉非尼(0-10.0 μmol/L)可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浓度依赖性;48 h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改变;索拉非尼可明显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P<0.05),主要将细胞阻滞于G1期(P<0.05);索拉非尼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BCL-2及MCL-1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减少(P<0.05),caspase-3表达量变化不大,而蛋白水平的活化型caspase-3表达增加(P<0.05).结论:索拉非尼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制骨髓瘤增殖,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和激活死亡受体途径有关.

  • 阿霉素诱导的骨髓瘤细胞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分析

    作者:卢燕燕;肖翠容;陈华英;黄潇;胡嘉升;鹿全意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霉素诱导的骨髓瘤细胞RPMI8226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分析Notch信号过度活化在化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以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耐阿霉素的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DOX,针对化疗耐药的瘤细胞RPMI8226/DOX,用RT-PCR法检测细胞耐药前后Notch2、Jagged1、Jagged2、HES1基因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细胞系与敏感细胞系P-170蛋白表达变化;ELISA方法分析IL-6、VEGF水平变化.结果显示,Notch2、Jagged1、Jagged2基因随着耐药程度的增高表达逐渐增高,而HES1则相反,随着耐药程度增高表达逐渐减低.P-170蛋白随着耐药程度的增高表达逐渐增高.耐药细胞组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VEGF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结论:建立的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DOX可以作为骨髓瘤耐药研究的有效模型,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与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密切相关,Notch信号通路有望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Treg/Th17细胞失衡研究

    作者:邢健;鲁光;刘国强;徐敏;赵霞;韩芳;王椋;丁慧芳

    本研究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的比例,探讨Treg/Th17细胞失衡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7例MM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骨髓中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量,对其中19例MM患者同时检测了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M组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ISS分期的Ⅰ+Ⅱ期至Ⅲ期逐渐增高(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高于外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临床分期间无差别(P>0.05).MM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与外周血无差别(P>0.05).MM组Treg/Th17的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ISS分期的Ⅰ+Ⅱ期至Ⅲ期逐渐增高(P<0.05).结论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存在Treg/Th17比例失衡,这种失衡可能促进了MM的病程进展.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C/EBPα可能导致Hepcidin升高

    作者:韩潇;周道斌;段明辉;华宝来;汪玄;张洁萍;赵永强;沈悌;武永吉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升高的可能机制.收集符合条件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采集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浓度,CD14+磁珠分选外周血单核细胞,实时定量PCR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IL-6和C/EBPα mRNA.结果显示,入选17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97.8±27.5 g/L),呈现慢性病贫血特点,与对照者相比其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和C/EBPα表达明显升高(分别为P =0.0002,P=0.001),血清IL-6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003).初始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单核细胞hepcidin,C/EBPα表达呈正相关(P<0.05),单核细胞C/EBPα表达与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升高的IL-6可能通过上调C/EBPα诱导hepcidin表达.

  •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与单纯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云平;吴文忠;崔国兴

    本研究比较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单用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前方案作为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的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2011年起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2例及2005年起既往单纯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患者10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至少使用2个疗程)疗效评估.分析接受两种方案的患者1个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无病生存时间及总的生存时间.结果表明: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的12例患者一疗程后有完全缓解9例,2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无效,缓解率75.0%,总有效率91.7%,中位无病生存时间9(0-2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6(3-28)个月.治疗后肺部感染发生4例,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既往2005年起10例中高危MDS患者予以单纯CAG方案治疗,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伴临床症状改善3例,2例无效,骨髓及血液学均无好转.缓解率50%,总有效率80%,中位无病生存时间6(0-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3(3-31)个月.治疗后肺部感染3例,肠道感染1例,大肠杆菌败血症1例,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能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经统计分析,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较单用CAG治疗中高危MDS有较长的无病生存时间(P值为0.013),总体生存时间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值0.087).结论: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中高危MDS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不增加治疗风险,可在临床推广.

  • 唑类抗真菌药物加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春碱相关低钠血症

    作者:钟丽平;薛红漫;朱东波;陈纯;徐宏贵;黎阳

    本研究旨在探讨唑类抗真菌药物加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时长春碱相关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科给予长春碱化疗的9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分为3组:VDLD组,VDLD加唑类抗真菌药物组,VDLD加非唑类抗真菌药物组;统计分析各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结果表明:①低钠血症发生率在VDLD组为93.1%(67/72),VDLD加唑类抗真菌药物组为100%(13/13),VDLD加非唑类抗真菌药物组为75%(6/8),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中-重度低钠血症(血清Na< 129mmol/L)发生率在VDLD加唑类抗真菌药物组为69.2% (9/13),明显高于VDLD组(30.6%,22/72)(P=0.008)和VDLD加非唑类抗真菌药物组(12.5%,1/8)(P=0.011);而在VDLD组与VDLD加非唑类抗真菌药物组间无差异(P=0.284);③低血钠水平在VDLD加唑类抗真菌药物组为124.0±8.6 mmol/L,显著低于VDLD组(130.8±3.8mmol/L)(P<0.001)及VDLD加非唑类抗真菌药物组(132.9±4.9 mmol/L)(P <0.001),而在VDLD组与VDLD加非唑类抗真菌药物组间无差异(P =0.246);④4例严重低血钠患儿发生抽搐、昏迷,血清钠浓度111-123 mmol/L,均为VDLD加唑类抗真菌药物组患儿.低钠血症的患儿,经限制液体入量,调整液体张力,补充高渗钠及利尿,血清钠值逐步回升,随访4-11个月无再出现低钠血症.结论:长春碱治疗ALL低钠血症发生率高,多无症状.唑类抗真菌药与长春碱联合应用,可增加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故在长春碱用药期间应避免采用唑类抗真菌药防治真菌感染.

  • 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其与感染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付阳;江虹;李立新;陈捷;牛倩;李若煦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2062例住院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3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非菌血症组(n=176),非菌血症低蛋白组(n=78)和菌血症组(n=72),分别记录PT、APTT、FIB、TT、ATⅢ、D-D、Plt、PCT、CRP、IL-6、SAA水平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菌血症组血浆凝血时间中位PT水平、中位APTT水平、中位D-D水平、中位Plt水平高于非菌血症组,炎性因子中位PCT水平、中位CRP水平、中位IL-6水平、中位SAA水平均高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中位ATⅢ的水平低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菌血症组与非菌血症低蛋白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因子PCT水平与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菌血症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菌血症组,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 胞外HMGB1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研究

    作者:杨璐璐;孙自敏;刘欣;朱小玉;王兴兵;汪健

    本研究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l,HMGBl)和/或基质细胞衍化因子(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并进一步探讨HMGB1是否通过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分选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34+细胞的纯度.利用趋化迁移实验(Transwell)测定HMGB1和/或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1.0×105细胞/孔脐血CD34+细胞加入上孔中,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的HMGB1和/或SDF-1(0、10、25、50、100、200 ng/ml)检测HMGB1和/或SDF-1促进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适作用浓度.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表达SDF-1受体CXCR4和HMGB1受体TLR2TLR4和RAGE.为进一步探讨何种受体在HMGB1和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中起作用,应用抗SDF-1抗体,抗CX-CR-4抗体,抗RAGE抗体,抗TLR2抗体和抗TLR4抗体阻断研究HMGB1和/或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果表明,磁珠分选脐血CD34+细胞纯度为97.40±1.26%.25 ng/ml的SDF-1不能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佳作用浓度为100 ng/ml.HMGB1的低作用浓度为100 ng/ml.通过剂量研究实验发现,细胞迁移佳联合作用浓度为HMGB1 100 ng/ml+ SDF-1 50 ng/ml.抗体阻断实验结果表明,抗SDF-1(4μg/ml)和抗CXCR-4(5 μg/ml)抗体均可以阻断HMGB1单独或联合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运动,而抗RAGE抗体,抗TLR2抗体及抗TLR4抗体并不能阻断HMGB1和/或SDF-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论:HMGB1和SDF-1均可以促进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HMGB1可能通过CXCR-4而非RAGE和TLR受体加强SDF-1诱导的细胞迁移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 急变期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下调白血病细胞凋亡

    作者:王颖;韩玉祥;牛志云;王兴哲;滑欢;尚银涛;王福旭;张学军;罗建民

    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K562细胞和原代急变期CML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及意义.K562细胞和原代急变期CML白血病细胞分别与不同组别的BMMSC共培养,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caspase-9、激活的caspase-3的表达.结果表明:CML急变期BMMSC不能抑制原代CML急变期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对K562仅有轻度的抑制作用;CML急变期BMMSC提高阿霉素处理后的K562细胞的存活率,并保护K562及原代CML-Bp骨髓单个核细胞,抑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与CML慢性期及正常组BMMSC相比较,CML急变期BMMSC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强,其细胞共培养组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少(P<0.05);检测CML急变期BMMSC共培养组的K562显示,活性Caspase-3表达均较单独K562+ ADM组明显下调,caspase-9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CML急变期BMMSC下调阿霉素诱导的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稳定caspase-9蛋白非活性的表达和下调caspase-3蛋白的激活有关.

  • 三维培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芳;李栋;刘欢;张坤;汪运山;高济凡;肖东杰

    本研究探讨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细胞表型变化及部分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为下一步研究三维立体条件下的造血扩增及诱导分化提供基础.从脐带中分离出MSC,分别在二维及三维条件下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水平,通过成血管试验比较了两种细胞的成血管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种培养条件下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从脐带中成功地分离出了M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其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原始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31、CD133和CD271等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骨架蛋白β-actin基因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表达上调,G-CSF、LIF、SCF、IL-1 α、IL-1β、IL-3、IL-7和IL-11等与造血调控有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LIF、IL-3和IL-7升高尤为明显;免疫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也增高,而SDF-1和IL-6的表达虽有轻微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培养条件下UC-MSC的CD31、CD133和CD271表达上调,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并且多个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

  • 小鼠VCAM-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定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的建立

    作者:陈慧;朱恒;褚亚男;徐芬芬;刘元林;唐博;李喜梅;胡亮钉;张毅

    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转染建立稳定高表达VCAM-1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VCAM-1基因过表达对MSC免疫学特性的影响.以小鼠脾脏组织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小鼠VCAM-1基因cDNA,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扩增的cDNA片段插入PMSCVmigr-1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PMSCVmigr-1-mVCAM-1,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及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293细胞,收获含有病毒颗粒的上清;用病毒上清感染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并检测其表达.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高表达VCAM-1的MSC在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中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正确构建了小鼠VCAM-1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逆转录病毒上清感染MSC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目的基因VCAM-1在MSC表面高表达.高表达VCAM-1的MSC对刀豆素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VCAM-1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并使其在MSC中稳定高表达.高表达VCAM-1的MSC对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效果.本课题为进一步研究VCAM-1基因调控MSC干预免疫相关性疾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 过表达CXCR4基因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及其功能评价

    作者:陈伟;李淼;苏贵珍;曹江;桑威;赵恺;吴庆运;朱峰;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建立稳定表达小鼠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基因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并研究其功能.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V-CXCR4-IRES-EGFP与包装质粒pMD2.G及包膜蛋白质粒pSPAX2共转染293FT包装细胞,应用超速离心法浓缩病毒颗粒;通过调整感染复数(MOI)、感染时间、促进病毒吸附等方法优化慢病毒感染小鼠MSC的条件,建立过表达CXCR4的MSC,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XCR4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增殖能力,Annexin-V和7-AAD双染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能力.结果发现,通过优化感染条件,重组慢病毒载体对MSC可获得较高感染效率,感染后72 h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较强EGFP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到MSC表面CXCR4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生长曲线和凋亡实验显示,过表达CXCR4不会显著影响MSC增殖和凋亡.Transwell实验显示过表达CXCR4可增强MSC迁移能力.结论:慢病毒载体可介导外源性基因CXCR4在小鼠MSC高效表达.

  • 应用FISH技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DGFRA基因异常表达

    作者:王艳芳;郤连永;王化;董菲;赵伟;克晓燕

    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HSH)检测,观察PDGFRA基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应用HSH技术和4q12三色重排探针,检测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PDGFRA基因的重排形式,同时选择15例正常对照用于确定4q12探针异常荧光信号的正常阈值.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有1例纠正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12例中有2例检出FIP1L1-PDGFRA (F/P)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7%,但本研究未发现累及PDGFRA基因的其他易位形式.结论:利用4q12三色探针的HSH检测可同时观察PDGFRA基因的多种易位情况,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 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实验分析与对策

    作者:毛维玉;霍梅;叶素丹;龚文波

    本研究旨在了解临床常见的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解决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5月间住院的71 535例,在血常规检测时有血小板减少的1326例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中EDTA-K2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病例87例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再次分析检测,同时涂片瑞-姬氏染色油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87例EDTA-K2抗凝剂血小板数值为(56±27)×109/L,换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在同一仪器上检测,其血小板数值为(185±39)×109/L,两者结果用配对t检验分析,统计学上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1.83,P<0.01).EDTA-K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其发生率为0.12%,占血小板减少总数的6.56%.结论:EDTA-K2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12%,极易误诊.对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标本应进行涂片复查.发现有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应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进行再次检测,以防发生误诊误治.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