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ITP发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效果的关系

    作者:马静瑶;陈振萍;吴润晖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一线治疗中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均主要通过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封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等作用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有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无效,病程迁延,顸后不良,终进展为慢性/难治性ITP(chronic/refractory ITP,C/RITP).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GPⅠbα是本病常见的抗原靶位,而一线治疗对具有抗GPⅠbα的ITP患者疗效欠佳.进一步研究发现抗GPⅡb/Ⅲa抗体与抗GPⅠbα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的途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为依赖FC途径,而后者主要通过FC非依赖性途径清除血小板.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发现ITP血小板抗体类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该疾病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ITP特异性血小板抗体与疾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凌云;孔欣;陈宝安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人血小扳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重要原因,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依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金标准”,具有高特异性、低敏感性等特点,但由于操作繁琐、耗时等原因未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近年来,基于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技术研究报道,其敏感性高于MAIPA,解决了部分操作及耗时的问题,并具有利用微球编码进行联立血小板抗体检测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该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去唾液酸化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静瑶;陈振萍;谷昊;傅玲玲;吴润晖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一部分病人对常规一线治疗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等反应欠佳.近些年发现,这类病人存在FC-非依赖性血小板清除途径,主要是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发生去唾液酸化,终被肝细胞表面的Ashwell-Morell受体(AMR)识别和吞噬,而不依赖于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介导的吞噬.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神经氨酸酶(Neu1)表达上调均可使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发生去唾液酸化,如血小板的冷藏储存、败血症以及ITP等.目前发现,抗GPIbα抗体阳性的ITP接受一线治疗往往无效,推测抗GPIbα抗体可引起FC-非依赖性血小板清除.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抗GPIbα抗体可引起血小板去唾液酸化.有人尝试应用唾液酸酶抑制剂治疗此类ITP并获得了血小板的持续反应.本文结合血小板去唾液酸化的新研究进展,对去唾液酸化在ITP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涓冬;潘祥林;尹哲;孙俊华;孔桂香;陈颖洁;姜翠英;窦爱霞;王志仑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改良的MAIPA法检测血浆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若患者的OD值大于正常OD值的均数+3倍标准差则为阳性.结果表明:MDS组总阳性率为16.67%(5/30),ITP组总阳性率为46.67%(14/3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部分MDS患者的糖蛋白特异性抗体为阳性,这表明部分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与免疫因素有关;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所致的血小板破坏在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这为MDS患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海燕;侯明;张小红;关向宏;孙桂珍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特异性抗体水平,以评价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在ITP诊断中的价值.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同时检测血小板GPIb/Ⅸ、GPⅡb/Ⅲa、GPⅣ、GPV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ITP组、CAA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69.99%,10%,20%和0%.ITP组与CA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0.71,P<0.005),ITP组与恶性血液肿瘤化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x2=12.22,P<0.005).健康志愿组无1例阳性.结论:多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敏感性,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ITP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 反复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作者:徐爱玉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血小板的临床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纯度高,红、白细胞混入量少,输注后不宜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优点,从而减少了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备受临床欢迎.

  • 多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海燕;侯明;张小红;关向宏;孙培玉;朱媛媛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血小板自身抗体对ITP的诊断及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单抗)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并加以改进,同时检测了ITP患者5种血小板糖蛋白(GP)特异性抗体,评价其对ITP的诊断价值.

  • 三种不同血小板配型方法比较

    作者:刘敬闪;赵云珠;任静;何路军

    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更好的提供临床输血服务,人们一直在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并建立起了多种血小板配型方案.由于各种配型方法针对血小板抗原和抗体不同,血小板配型实验结果可能有差异,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此,我们采用ELISA实验方法对PTR患者血样中血小板抗体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并对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LCT)、简易致敏红细胞的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和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MASPAT)三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确定各实验方法对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性.

  • 药物与临床血康胶囊联合氢化可的松对ITP治疗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郭建壮;王培柱;吴继勇;王娟

    目的 研究血康胶囊联合氢化可的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免疫因子IL-2mRNA、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收集40例ITP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含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IL-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分别在持续治疗的3个月,外周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含量、IL-2mRNA的表达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外周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含量、IL-2mRNA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个月后外周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含量、IL-2mRNA的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血康胶囊与氢化可的松治疗ITP较单独应用氢化可的松,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外周血中IL-2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小板抗体含量;其长期疗效优于单独应用氢化可的松.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促血小板生成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建军;杨林花;陈剑芳;刘秀娥;来晓炜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IT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抗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及血清TPO水平,同时检测其PLT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 抗GPⅡb/Ⅲ a及GPⅠb/Ⅸ抗体吸光度(A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TPO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呈负相关;ITP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确定ITP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TPO检测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及辅助ITP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 ITP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四敏

    目的:ITP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60例ITP组和40例对照组对比,对照两种特异性抗体和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ITP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抗GPⅡb/Ⅲa、GPⅠb/Ⅸ抗体A值高于对照组;T淋巴细胞百分比ITP组CD3+ 、CD4+、CD4+/CD8+平均值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比组.结论:测定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一例

    作者:曹灿;王茜;王梦蕾;曾抗;韩凯;熊浩;黎倩;杨磊;李莉

    患者女,40岁,全身水肿1个月。患者于2013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鸣不适伴听力下降,在外院诊断为左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耳鸣闷塞感缓解出院。出院后逐渐出现颜面部轻度水肿,以眼部为主,进行性加重,累积四肢,致行走不便。伴全身乏力、胸闷不适、腹胀、酸痛,以肾区疼痛为主,按压时加重。院外超声提示:双肾结石。2013年6月入我院,以水肿查因收入心内科。体检:全身水肿,以双下肢明显;双侧肾区压痛,右肾叩击痛,余无特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246×109/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自身抗体定量:抗核抗体(ANA)34.64 U/ml (参考值:0~18 U/ml),抗 ds-DNA 抗体64.39 U/ml(参考值:0~24 U/ml),抗 Sm 抗体3.04 U/ml(参考值:0~20 U/ml)。体液免疫:补体 C3120 mg/L(参考值:900~1800 mg/L),补体 C420 mg/L(参考值:100~400 mg/L),总补体(CH50)1.3 U/ml(参考值:23~46 U/ml)。24 h 尿蛋白1.33 g (参考值:0~0.14 g/24 h)。胸部 CT:双肺炎症,以双肺下叶为主;心包积液,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积液,邻近部分肺组织受压膨胀不全。腹部彩超:肝内囊性病变,右肾实质钙化灶,盆腔积液。颈Ⅳ区淋巴结活检:暂不支持淋巴瘤。骨髓穿刺涂片:粒系、红系、巨核系形态未见异常。骨髓活检:骨髓增生低下。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DAI 积分为18分,后转入皮肤科。给予甲泼尼龙40 mg/d、利尿剂治疗后,全身水肿、浆膜腔积液消失,ANA、抗 ds-DNA 抗体定量下降,C3、C4、CH50升高。但出现全身散在水疱,以颈部(图1)、双侧腋下、腹股沟处分布较多,呈簇集性分布,疱壁紧张,疱液澄清,部分融合成大疱,伴有明显瘙痒。无蝶形红斑、盘状红斑、指端碎片状出血等其他狼疮皮肤损害。取疱液查单纯疱疹病毒Ⅰ及ⅡDN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NA 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可见液体,内含红细胞、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上皮下血管周围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图2);直接免疫荧光:IgG、IgA、IgM、C3及补体1q(C1q)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未见C4以及纤维蛋白(Fib)沉积。诊断为大疱性 SLE(BSLE)。治疗:甲泼尼龙加至60 mg/d,雷公藤多甙20 mg 每日3次,沙利度胺50 mg 每日2次。此后患者于外院行环磷酰胺(累积剂量6.4 g)及氨苯砜治疗后水疱消失,2013年12月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2014年1月,患者出现皮肤瘀斑,再次于我院就诊。体检:四肢散在出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瘀斑。其余心肺查体未见特殊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88×109/L,淋巴细胞1.3×109/L,血红蛋白115 g/L,血小板6×109/L;ANA 12.22 U/ml,抗 ds-DNA 抗体24.09 U/ml,抗 Sm 抗体1.35 U/ml;C3470 mg/L,C480 mg/L,CH5032.1 U/ml。24 h 尿蛋白0.05 g。腹部超声:盆腔少量积液。骨髓穿刺涂片:血小板形成不良,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成熟障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7项(PAKPLUS)均阴性;血小板自身抗体6项(PAKAUTO):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阳性,GPⅠb/Ⅰx阳性,GPⅠa/Ⅱa 阳性,余三项均阴性。综合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药物性)。

  • 联合MAIPA、网织血小板与PAIgG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的意义

    作者:韩悦;范磊;戴兰;白霞;王兆钺;吴德沛;阮长耿

    目的 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捕获血小板抗原试验(MAIPA)测定ITP(86例)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0例)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GPⅡb-Ⅲa以及P-选择素自身抗体,同时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相应的RP%及PAIgG.结果 ITP组MAIPA、RP%和PA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79%、80.23%和70.9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分别为6.67%、23.33%和36.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三种方法检测ITP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AIPA是ITP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多种抗体应用可以提高其敏感度.MAIPA联合PAIgG及RP测定有益于ITP的正确诊断.

  • 血小板同种免疫抗体与血小板输注

    作者:周少为;杨春晴;王志刚

    近年来,临床对血小板抗体及其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问题非常重视,它不仅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有重要意义,还对诊断和预防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1 血小板同种免疫抗体检测在输注中的重要意义由于血小板表面具有血型抗原,一旦不相同的抗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就可能产生同种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同种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癜(PTP).有报道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可导致50%的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1],其中HLA抗体占多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只占2.7%左右,虽然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发生率低,但其导致PTR比HLA抗体更为常见.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的频率主要取决于输注的次数,输注血小板量越大,次数越多,同种免疫抗体检出率越高,PTR发生率也越高.如果给具有同种免疫抗体的患者输注随机的血小板,则抗体可与输注的血小板反应,缩短血小板的寿命,加速血小板的破坏,使输注1小时后的血小板回收率为0,甚至比原来更低[1],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极度下降,发生颅内出血或DIC等并发症而死亡.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郭新红;哈力达·亚森;马艳;刘洋;陈瑢;迪力娜孜·阿布来提;段显琳;张雪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体,评价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GP 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敏感度为8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63.3%.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检测抗GPⅡb/Ⅲa和GP Ⅰb/Ⅸ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中的敏感度分别为53.3%和3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除1例GP Ⅰb/Ⅸ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敏感度虽较低,但特异性较高,可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 ITP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的意义探讨

    作者:冯建军;杨林花;陈剑芳;来晓炜;马艳萍;马梁明;侯丽虹;申秀敏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探讨相关因素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2例ITP和24例正常对照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结果:ITP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GPⅡb/Ⅲa及GPIb/Ⅸ抗体A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K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ITP这一病理过程,对提高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血小板相关抗体、网织血小板联合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作者:林丽娥;姚红霞;王述文;杨剑国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网织血小板(RP)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GPⅠb、抗P-选择素)检测对区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法 本院7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35例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0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时以PAlgG、RP及抗GPⅡb/Ⅲa、抗GPⅠb、抗P-选择素进行检测,其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用改良单克隆抗体免疫固相法(MAIPA)检测,PAlgG、RP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 35例ITP患者有22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至少一项阳性,占61.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均为阴性反应;ITP患者RP平均值30.5±5.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26.5±5.0(P>0.05);ITP患者PAlgG均值为38.5±6.0,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36.6±6.2(P>0.05).结论 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RP和PAlgG结果均显示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特异性较强的一项指标,对提高ITP确诊率及鉴别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性紫癜有意义.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其检测在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锦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而致数目减少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引起的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临床表现为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对其它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排除[1].早证实该疾病为免疫性疾病的是Harrington(1956年)的血浆转移经典实验,之后50多年的临床实验研究检测到并证实了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2.3].本文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其对ITP诊断的意义的研究作一综述.

  • 135例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分析

    作者:杨复;陈天荣

    输注血小板是防治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抢救生命的措施.近年来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遍.为探讨其适应证及效果,本文分析135例如下.

  • 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与HPA同种免疫的关联性

    作者:于荣秀;李萍;欧阳梅花;邹小立;陈澍英;张红璇

    血小板治疗学属于人体免疫学和输血医学领域,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同种免疫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抗原不合,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ost-transfu-sion refyactomess,PTR).导致PTR的原因复杂,临床上如果没有促进血小板消耗的其他原因,其主要原因就是同种免疫的问题.除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Ja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外,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uoantigen,HPA)是一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识别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及途径,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下面我们就临床血小板榆注疗效与同种免疫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