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及交叉配型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静;王兆龙;张养民;黄晓燕

    目的 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及交叉配型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血小板输注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输注无效患者30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输血次数、抗体类型、血液疾病是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输血大于3次、抗-HLA抗体、合并白血病是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较多,但经交叉配型后完全配合的血小板输注,效果较为明显,患者的输血情况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探讨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陆卫;陈海鸥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份该院院的血小板计数少于50×109/L的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科室和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情况.结果 血液科病例输注的有效率60.74%明显低于其他科室(产科100.00%、消化科75.00%、外科8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科100.00%与消化科75.00%和外科86.67%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科中的不同疾病输注的有效率各不相同,ITP41.94%与其它各组(I-DA91.49%、M1和M577.42%、AA69.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性疾病有效性明显低于单纯性出血性疾病,ITP的输注有效性明显低于其它疾病.

  • 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相关问题探讨(附60例报告)

    作者:许洁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某些患者在初次或几次血小板输注时,疗效十分明显,在反复输注后,疗效不断下降,终导致无效,即称之血小板输注无效(PRT)[1].为此,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60例,就无效原因和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 鼠抗人血小板CD36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分析

    作者:陈麟凤;张杰;杨嘉慧;罗圆圆;庄远;李卉;冯倩;汪德清

    本研究旨在制备具有功能活性的重组人血小板表面CD36抗原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提取人肝细胞总RNA,经RT-PCR扩增编码人血小板CD36抗原胞外区(Gly30-Asn439)氨基酸残基cDNA,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MD18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获得阳性重组子pMD18-CD36,提取质粒.经序列测定后,将该基因插入到真核细胞瞬时表达载体pTE2上,构建成为pTE2-s-CD36-10 His真核瞬时表达载体.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表达产物经Ni2+2NTA柱层析纯化.以制备的重组CD36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阳性克隆,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结合活性.结果显示:RT-PCR扩增获得了1.4 kb的片段.经测序,该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中的NM_001001547.2完全一致.SDS-PAGE证实转染的HEK293细胞表达了人CD36抗原胞外区蛋白片段.鼠单克隆抗体在Western blot中可以识别重组CD36蛋白,灵敏度达到8 ng.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血小板CD36单克隆抗体,为临床筛选CD36阴性患者及献血员、深入研究人血小板CD36表面抗原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基础.

  • 1786例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眉;罗洪;舒彬;安邦权;夏世勤;王茂玲

    本研究旨在观察及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786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0-24 h静脉血中血小板数,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判断输注疗效,并根据病因、输注次数、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及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786例患者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2.5%.按不同病因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与其余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按血小板输注次数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步降低.按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分组,浓缩血小板组(一次足量输注)和单采血小板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浓缩血小板输注按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分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病因和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密切相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高;单采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血小板是否足量输注与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相关.

  •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抗-CD36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症和相关病例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燕;李丽兰;钟周琳;刘学军;刘金莲;申卫东;吴国光

    目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由抗-CD36抗体介导血小板输注无效症和相关病例进行实验研究,对患者和造血干细胞供者的CD36表型和CD36基因,以及相关抗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和鉴定,探讨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及造血干细胞供者CD36在血小板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快速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fast monoclonal antibody-specific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F-MAIPA)鉴定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采用测序(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方法分析患者及供者CD36基因序列及HPA序列;应用STR-PCR(short tandem repea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TR-PCR)技术监测患者植入的证据.从CD36缺失血小板库中挑选CD36表达缺失的供者血小板给予患者输注,并监测其血小板计数.结果:造血干细胞供者为CD36+,而患者为Ⅰ型CD36缺失者.患者移植后血清中存在抗-CD36抗体并排除HLA及HPA相关抗体;患者CD36外显子测序提示为1个新的CD36突变基因,即CD36Exon 6-1G>C纯合子(突变位于剪切位点)突变基因所致的CD36缺失.移植后18 d患者的STR位点、HPA以及CD36型别已完全转化为供者型别(完全嵌合),移植后96 d患者血小板、单个核细胞上已有CD36表达.给该患者输注CD36缺失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明显提高.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由抗-CD36抗体引起的输血小板无效症,须对CD36在移植中的同种免疫反应给予足够重视.为了确保血小板输注有效,对CD36缺失患者需给予CD36缺失血小板输注.

  • 26045例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作者:陈麟凤;潘继春;冯倩;罗圆圆;于洋;庄远;李卉;封艳楠;汪德清

    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名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26 045次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诸如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输注次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进行log转换,转换之后近似正态分布,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01).输注前血小板保存时间与CCI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对输注血小板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各疾病间的输注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液病患者数据显示,整体输注效果不良,输注有效率较低.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输注次数增多,输注效果变差.通过比较单纯输注血小板和同时输注血小板与其他血液成分的fisher检验结果显示,单纯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于联合输注其他血液制品(P<0.001).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因素有疾病种类、是否同时输注其他血液制品、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输注次数,而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无相关性.

  • 应用PCR-SBT方法检测CD36相关基因变异的研究

    作者:丁浩强;叶欣;王嘉励;夏文杰;邵媛;陈扬凯;徐秀章;邓晶

    CD36为一种血小板上的特异性抗原,又称glycoprotein Ⅳ(GPⅣ),是血小板反应(thrombospondin)受体[1]。CD36基因变异会导致CD36抗原的缺失,此类人群若有输血、怀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免疫因素就可能产生anti-CD36抗体[2-3],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紫斑,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另外也有研究指出CD36基因变异与高血脂症、感染疟疾及胰岛素耐受性有关联[4];近来在CD36基因剔除的小鼠中研究发现,血小板可经由CD36接受微颗粒(microparticles)的刺激而活化,CD36缺乏血小板被微颗粒活化的能力会降低,因而使止血时间延长[5]。

  • 加强临床检验软件建设,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作者:徐宝红

    当前,各级医院检验科的仪器设备和检验试剂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相对应的检验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定提高.医院现代化建设分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又与软件建设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且不可互相替代.医院现代化建设要重视硬件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协调发展[1].但是,我国各级医院尤其是等级较低的医院检验科内部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软件建设.加强软件建设就是要转换部分工作人员的观念,因为有相当多的检验人员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数不少的检验科工作人员责任心、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劲头都有待改善.血液病及肿瘤患者多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从而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所谓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品后测定1h和24h的PPR,如果输注后1h PPR <30%.24h PPR< 20%,则考虑输注无效.浓缩血小板制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浓缩血小板制品的质量受全血量、血液保存液、血袋表面光滑度、采血顺畅情况、离心制备、血小板采集前后的保存、运输以及输注过程等多方面的影响,血小板的质量受到损害均可导致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

  • 血小板输注无效36例分析

    作者:陈莉

    近年来,血小板输注是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已经成为困扰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PTR是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未收到较好疗效,输注后血小板的校正计数增加值小于预期值,据统计,临床发生率约为30% ~70%[1].PTR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①非免疫因素包括血小板的质量好坏、发热感染、脾肿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药物(常见的有消炎痛、苯巴比妥、头孢菌素、肝素)等.

  • 老年输血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寓;王娟;杨均

    目的 探讨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以及分子筛凝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分子筛凝胶技术检测94例老年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根据CCI值判定是否发生输注无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输注无效率为87.5%,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输注无效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反复输血的老年患者使用分子筛凝胶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可以提高血液资源利用效率,预防和较少输注无效的发生.

  •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合输注疗效观察

    作者:滑世轩;万震;孙长义;岑东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免疫性抗体阳性率,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疗效.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固相凝集法对临床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48例产生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患者,通过计算随机输注组和配合性输注组1h和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共48例(38.70%),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a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Ⅰ类分子(HLA-Ⅰ)抗体阳性37例(29.8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4例(3.22%);HLA-Ⅰ和HPA抗体并存7例(5.64%);血小板交叉配合输注组的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4.34%),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HPA导致的PTR作用相对较弱;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显著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和安全性.

  • 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关亭;张爱琴

    目的 分析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对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测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采用白血病滤器输注同型机采浓缩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后1 h、24 h血小板计数.结果 本组46例,1小时后有效41例(89.13%),无效5例(10.87%);24小时后,有效38例(82.60%),无效8例(17.40%).HLA抗体阳性7例(15.21%),HPA抗体阳性4例(8.69%).结论 检测受血者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输注血型和HLA配合型浓缩血小板能获得较好疗效.

  •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秀云

    随着血小板制品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血小板输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明显增多.特别在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而影响了治疗,甚至发生出血,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同时,很多心血管疾病研究也表明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 HPA)在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及相互聚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动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葛平玲;曹晓明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反复输注血小板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现就其原因及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 两种去白细胞滤器的有效性评价

    作者:杜海燕;姜瑞民;吴涛;张秋丽;张朝霞

    在输血前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减少输血相关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等输血反应.目前多采取以下2种方法:一种是在输血前使用床边型滤器滤除白细胞,另一种是使用多联袋型滤器在血液采集后进行白细胞过滤.我们对2种国产多联袋型去白细胞滤器的滤除效果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 实施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输注后血小板抗体与 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探讨

    作者:邱芳;朱颖;邹丽萍

    目的 探讨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后,HLA-Ⅰ抗体和HPA抗体产生的概率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史,现因血小板计数低而需要输单采血小板的患者,采集其血样,应用ELISA方法 对进行HLA-Ⅰ抗体和HPA抗体的检测,然后给患者选择保存期在3 d内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输血后1 h再次采集血样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次数<10次、10~40次、>40次的患者HLA-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20.0%、30.0%.输注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次数<3次、3~8次、>8次的患者HP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16%.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60.9%、100.0%,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1.5%.结论 多次反复输血可导致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且与反复输血次数成正比.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能增加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率,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能有效保障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

  • 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盛智伟;刘定文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中,共出现血小板抗体阳性73例,抗体阳性率为60.83%.其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成正比关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输液效果优于阳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反复输血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其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密切相关,输注次数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并且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 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建生;姚叶林;何英爱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8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选择结果为“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血小板治疗,计算分析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CCI>4.5× 109/L说明血小板输注有效.选择8例输注无效进行配型的作为实验组,另选择8例输注无效未配型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输注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CCI均>4.5×109/L,输注有效,对照组患者CCI均<4.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原因引起的输注无效,此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 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许珣;管政;汤博悦

    目的 血小板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因素,本研究是通过探讨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能否降低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概率和能否推迟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时间,来评价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近期只输注了3次以上未使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的机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作为非去白细胞组,另选40例近期只输注了3次以上使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的机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去白细胞组;2组患者又按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均分为a、b、c、d、e5个组.所有患者均无既往输血史.用固相凝集法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分别计算出非去白细胞组与去白细胞组及其各小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其中,非去白细胞组与去白细胞组的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非去白细胞组有18例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检阳性,阳性率为45.0% (18/40),去白细胞组有5例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检阳性,阳性率为12.5%(5/40);去白细胞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2.5%)显著低于非去白细胞组的阳性率(45.0%,x2=10.31,P<0.05);2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随着机采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使用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的机采血小板,能够大大降低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概率,推迟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时间,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5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