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张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祖细胞发生突变造成以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为特征的恶性血液病.近年来,为了建立确切的MDS小鼠模型来研究该病,全世界的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努力.建立MDS小鼠模型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途径:转致病基因、异种移植人MDS细胞、基因工程改造小鼠的造血细胞.本综述描述几种MDS小鼠模型,以阐述恶性克隆造成的致病机制和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同时,阐述异种移植人MDS细胞小鼠模型的进展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 CEBPA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王丽朦朦;肖浩文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及其编码的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通过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向粒系分化并抑制细胞增殖,在造血系统早期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EBPA基因的突变及其在转录、翻译及翻译后水平受到的异常调控可引起C/EBPα蛋白结构或表达异常,导致粒系分化成熟障碍、不成熟粒系前体细胞异常增殖,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重要发病机制.CEBPA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调节对AML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并可作为诱导分化治疗的靶点.本文就CEBPA基因突变与AML、C/EBPα蛋白表达调控异常与AML及C/EBPα蛋白与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 ARID5B基因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锡峰;杨国华;殷辰俞;陈湘;沈云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其发病原因现在尚未阐明,但ALL具有遗传基础越来越得到认同,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来自两个独立的大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位于10q21.2上的ARID5B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7073837、rs10821936、rs10994982、rs7089424、rs10740055,与儿童ALL,特别是B-超二倍体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上升有关.这些SNP的变异不仅影响ALL特定亚型的发病风险,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种族及性别特异性.进一步研究ARID5B基因变异影响儿童ALL的机制,不仅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而且对于临床治疗亦有指导作用,终借以改善疾病的预后.本文就ARID5B基因与儿童ALL的关联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检测骨髓异常浆细胞有助于诊断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

    作者:胡旸;朱平

    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AL)是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疾病中常见的类型,近已明确AL是异常浆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这些浆细胞产生过量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形成具有蛋白质毒性的纤维状淀粉样物,通过异常折叠和沉积于多种组织器官,引起多脏器损害.AL诊断较困难,以往主要通过活检组织的刚果红染色.现在使用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患者骨髓浆细胞的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及异常表型特征检测异常浆细胞克隆,有助于早期确诊AL,并作为诊断AL后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就AL的诊断和分型、临床特点、骨髓浆细胞免疫表型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浆细胞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和表型特点等作一简要的综述.

  • 成人Burkitt淋巴瘤治疗进展

    作者:李丽

    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Burkitt淋巴瘤对化疗非常敏感,因此化疗依然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案.生物制剂—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问世,使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总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骨髓移植、手术治疗及局部放疗对于本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本文主要对Burkitt淋巴瘤的治疗及常用的化疗方案进行综述.

  •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复发研究进展

    作者:汪娟;傅琤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积聚,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为特征.目前认为,MM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MM患者髓外复发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后.本文重点就MM髓外复发的发病率和发病机制、髓外骨髓瘤细胞的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活性氧与组织器官纤维化

    作者:孟娟霞;赵明峰

    活性氧( ROS)是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氧衍生的分子,主要包括超氧化物、羟自由基、烷氧基、过氧化氢、次氯酸、臭氧等.ROS可导致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损伤、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ROS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参与多种致纤维化因子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功能,并与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等多种组织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另外,近年来研究表明,ROS在骨髓纤维化中也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ROS在组织器官纤维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ROS与常见组织器官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 黄芩提取化合物单体SBX抗白血病效应及机制研究

    作者:刘晓亮;赵欣;谭业辉;高素君;王冠军;李薇

    本研究探讨黄芩提取化合物单体成分SBX对不同人白血病细胞株的抗白血病效应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体外培养人HL-60、NB4、U937、K562、Jurkat细胞,应用CellTiter-Glo(@)发光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筛选出敏感细胞株,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BX对敏感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蛋白Pathway Array技术检测SBX对敏感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SBX( 10 - 200 μmol/L,72 h)对各种类型的人白血病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r值分别为0.86,0.88,0.95,0.94,0.96),对HL-60细胞抑制作用强.流式细胞术显示SBX(50,100μmol/L,48 h)对HL-60细胞周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G0/G1期阻滞.蛋白Pathway Array技术分析SBX(50 μmol/L,48 h)对HL-60蛋白表达的影响显示,p-PKCα/βⅡ、p-p38、Cdc25B、XIAP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p-AKT、p-SAPK/JNK、cyclin E、Notch4、Cdk4、Cdc2、Akt、Bcl-2、Bax、cdc42、TNF-α、p27、CaMKKa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结论:SBX能够抑制各种类型人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其中敏感细胞株为HL-60.SBX主要影响HL-60的EGFR、Ras/Raf/MAPK和Notch信号传导通路,并通过这些信号传导通路影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水平,导致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

  • 环氧化酶-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细胞VEGF、b-FGF和TGF-β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彦芳;阮林海;赵小强

    本研究旨在探讨环氧化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对急性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经塞莱昔布干预前、后VEGF、b-FGF和TGF-β mRNA表达及变化.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VEGF、b-FGF和TGF-βmRNA的表达.VEGF mRNA与b-FGF mRNA表达存在正相关(r=0.559,P=0.001),VEGFmRNA与TGF-β mRNA表达存在负相关(r=-0.4,P=0.029).经塞莱昔布(80 μmol/L,48 h)处理后急性白血病细胞的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塞莱昔布通过下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而抑制血管增生,对急性白血病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 儿童T-ALL微小残留病的表现特点和两套四色荧光抗体组合的流式细胞术监测方法的探索

    作者:李莉;袁晓军;徐翀;蒋黎敏;沈立松

    本研究旨在探索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运用流式细胞术,以抗TdT/CD5/cCD3/HLA-DR+ CD19+ CD33和抗CD34/CD5/cCD3/ HLA-DR+ CD19+ CD33两套四色荧光抗体组合检测32例T-ALL初发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同时对照10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把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双参数电路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正常骨髓细胞的位置的抗体组合作为有效组合,对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结果表明,32例T-ALL初治患儿用抗TdT/CD5/cCD3/HLA-DR+ CD19+ CD33和抗CD34/CD5/cCD3/HLA-DR+ CD19+ CD33两套荧光抗体各自的有效检出频率为90.6%和62.5%.两套抗体组合联合检测,32例T-ALL患儿都可找到适用的抗体组合进行MRD监测.32例T-ALL患儿诱导治疗缓解后的共计129次的流式细胞术MRD监测阳性率为19.4% (25/129),共检测出15例患儿MRD监测阳性;在监测的同时进行FAB形态学方法检测,阳性率为5.43% (7/129),检测出2例患儿阳性.流式细胞术MRD监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FAB形态学检测的阳性率(P<0.01).结论:以两套四色荧光抗体组合的流式细胞术能快速有效地对T-ALL进行MRD监测,该方法灵敏度高,对于T-ALL患儿的治疗、预后监测可能有重要意义.

  • 黄芩苷对高致瘤HL-60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抑瘤作用和机制探讨

    作者:郑静;胡建达;黄毅;陈英玉;李静;陈步远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芩苷对高致瘤人白血病HL-6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制备高致瘤HL-6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注射5% NaHCO3),黄芩苷25、50和100 mg/kg剂量组,联合用药组(黄芩苷50 mg/kg + VP16 2 mg/kg)和VP16 4 mg/kg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裸鼠.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药,14 d后每组处死5只裸鼠,对剥取的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瘤组织超微结构,病理组织学观察裸鼠各主要脏器结构改变,瘤块组织蛋白检测信号转导通路指标.观察裸鼠生存时间.结果表明,黄芩苷可抑制裸鼠HL-60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瘤组织病理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黄芩苷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肿瘤坏死和细胞凋亡现象较阴性对照组多见.黄芩苷可能通过抑制Akt活性,下调p-Akt、mTOR和p-mTOR的表达来抑制裸鼠异种移植瘤的增长.联合用药组裸鼠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黄芩苷可抑制高致瘤HL-6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生长,诱导瘤组织中HL-60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Akt活性并下调PI3 K/Akt/ mTOR信号通路有关;黄芩苷与VP16联用可明显提高荷瘤裸鼠的中位生存期,具有协同抗高致瘤HL -6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作用.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中的应用评估

    作者:吴蔚;顾健;马莉;王红;倪军;吉薇;沈连军

    本研究探讨与评估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遗传学异常的价值.应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32例初诊CLL患者的del( 13q14.3)、del(11q22.3)、del( 17p13.1)、del(13q14)和12号染色体三体,同时对免疫表型不典型的10例初诊患者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在32例病例组中FISH检测出26例(81.3%)基因异常,包括D13S25缺失14例,RB1缺失11例,12号染色体三体9例,P53缺失6例,ATM缺失4例;涉及1种基因异常的12例,其中12号染色体三体7例,D13S25缺失3例,P53缺失1例,ATM缺失1例;涉及2种基因异常的11例,其中D13S25/RB1缺失的7例,另4例均包含P53缺失;涉及3种以上基因异常的病例3例;10例免疫表型表达CD5+ CD23 -的初诊患者中2例IGH/CCND2(+).结论:应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CLL基因组的异常,可大大提高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各基因异常有其不同的特点;IGH/CCND1融合基因的检测在CLL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MLL基因重排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检测和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柳萍;张闰;葛峥;林忠琨;刘娟;钱思轩;张苏江;陆化;吴汉新;仇红霞;刘澎;徐卫;陈丽娟;陆超;陆彬彬;乔纯;仇海荣;朱广荣;张建富;吴雨洁;李建勇

    混合系白血病(MLL)发生基因重排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3种技术组合检测MLL基因重排,探究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发生率、伙伴基因类型、伴MLL基因重排的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并评估该组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对183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离信号FISH和多重巢式PCR 3种技术组合检测MLL基因重排.结果显示,成人急性白血病中MLL基因重排发生率低(8.2%);重排类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MLL-AF4常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MLL-AF6和MLL-AF9常见;MLL基因重排患者髓外浸润占40%,诱导治疗30 d内完全缓解率33.3%,3个月复发率和6个月生存率各为50.0%和50.0%.结论:本研究中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MLL基因重排的漏检率高达60%,因此常规细胞遗传学,分离信号FISH和多重巢式PCR结合检测MLL基因重排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和指导临床治疗价值.

  • 慢病毒介导shRNA稳定干扰P210bcr/abl基因表达的体内外研究

    作者:朱玉峰;王元占;孟凡义

    P210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针对P210bcr/abl融合基因的小分子抑制剂(如伊马替尼)治疗CML非常有效,但容易产生耐药性.P210bcr/abl基因的融合区为RNA干扰其表达提供了一个特异性靶点.本研究通过病毒载体建立能同时表达P210bcr/abl shRNA和P210bcr/abl基因的BaF3细胞系,并探讨慢病毒介导的shRNA对P210bcr/abl基因表达的作用.用荧光显微镜检测慢病毒对BaF3细胞的感染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210bcr/abl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P210bcr/ablshRNA能使BaF3-P210bcr/abl细胞中的P210bcr/abl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并且能增强BaF3-P210bcr/abl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与不表达P210bcr/abl shRNA的BaF3-P210bcr/abl细胞相比,伊马替尼对该细胞系的IC50下降50%以上.将该细胞由尾静脉移植到受致死剂量照射的裸小鼠体内,移植该细胞的小鼠生存期较移植BaF3-P210 bcr/abl细胞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稳定表达针对P210bcr/abl基因融合区的shRNA可能增强CML常规治疗的效果.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王雅琴;周剑峰;阮敏;衣晓丽;安文彬;杨文钰;郭晔;张丽;刘天峰;竺晓凡

    本研究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对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79例儿童AML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FISH法与染色体核型分析(C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手段对融合基因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结果表明:FISH对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较高,27例AML-M3应用探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22例为阳性;24例AML-M2b应用探针检测AML1/ ETO融合基因,24例均为阳性;3例AML-M4Eo应用探针检测CBFβ/MYH11融合基因,3例均阳性.结论:FISH法检测儿童AML中融合基因阳性率较高,并且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PCR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FISH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能够使遗传学异常的检测更准确,在儿童AML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值得推广的临床价值.

  • mPGES-1抑制剂MK886对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李益清;尹松梅;谢双锋;王秀菊;马丽萍;聂大年;吴裕丹

    本研究探讨膜结合型前列腺素E2合酶1(mPGES-1)抑制剂MK886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MK886(10、25、50μmol/L)对HL-60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对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周期蛋白D1、mPGES-1、PGE2、Akt、P-Akt、C-MYC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较,G0/G1期HL-60细胞比例减少,S期比例增多.MK886作用24h后,被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增多,同时细胞mPGES-1表达下调,合成PGE2减少,P-Akt、C-MYC、周期蛋白D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MK886对白血病HL-60细胞有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PGES-1表达,减少PGE2的合成,抑制Akt磷酸化及C-MYC表达,下调周期蛋白D1表达有关.

  • 急性髓系白血病CBFB-MYH11融合基因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陈超;李志鹏;鹿全意;刘志明

    本研究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CBFB-MYH11融合基因检测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通过检索文献及数据库,确定已报道CBFB-MYH11融合基因的所有融合形式,据此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构建了3个阳性质粒和阴性细胞系作为对照,完成多重实时PCR扩增CBFB-MYH11融合基因和GUSB(内控基因)的检测体系.使用该体系对58份急性髓系白血病标本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检出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PCR扩增结果显示,本方法可对所有阳性质粒进行有效检测,且灵敏度均可达10个拷贝;在58份标本中,检出4份阳性标本,阳性率6.9%,分别为A型和J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相比,本方法多检出了1例阳性标本;与测序相比,结果均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逆转录多重PCR检测体系可用于筛查所有融合形式的CBFB-MYH11融合基因,具有快速、全面、灵敏、可靠的优点,有助于临床上CBFB-MYH1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

  • ABO血型系统中1种新A2等位基因的发现及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A2亚型调查

    作者:张爱;池泉;任本春

    本研究探讨ABO血型系统中A2亚型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分子机制.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1例A2亚型标本,PCR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及第6内含子,PCR产物经割胶纯化后直接测序,并对含有突变位点的扩增片段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用抗-A1单克隆血清筛查福建地区3176例A或AB型汉族无偿献血者.结果表明,该例A2亚型的基因型鉴定为A/ Olv,与A101相比,其第7外显子存在467C>T和607G>A突变,分别导致多肽链P156L和E203K替换;经标准血清学方法检测,3176例随机A或AB型献血者(同时期健康献血者约16527人)未检出A2亚型.结论:首次发现467C>T和607G>A组合的A2等位基因,A2亚型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罕见.

  • 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输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卉;陈麟凤;王淑英;王彦;师红梅;汪德清

    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孕妇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输血的相关性.收集2008年在我院待产孕妇的门诊信息和住院信息,追踪孕妇从怀孕第4个月到第10个月每月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产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筛选产前无基础疾病且非高龄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产后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研究孕期白细胞( W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两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008年在我院产科待产住院450人,其中输血68人,具有完整产前资料的输血产妇30人;与同期非输血产妇28人比较,结果显示两组Hb、Plt、PCT、MPV、PDW均正常,两组之间血象变化无显著差异.但Hb水平与Plt计数在孕末期均有轻微下降,Plt计数变化与PCT、MPV、PDW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健康孕妇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出血、输血无相关性,孕妇Hb与Plt在孕末期均有轻微下降,但Plt计数、PCT、MPV和PDW均在正常范围内.

    关键词: 妊娠 血像 输血
  • 中国南京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HPA-1-18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者:薛敏;刘衍春;魏鹏

    本研究旨在调查南京地区无关健康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1 -18(HPA-1 - 18)等位基因频率,为输血患者寻找相容性血小板提供可靠依据.使用PCR-SSP方法对300例南京地区非血缘健康志愿者血液样品进行人血小板抗原1 -18(HPA-1 - 18)等位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南京地区300例非血缘人群HP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HPA-2a0.9183和-2b 0.0817;HPA-3a 0.6100和-3b 0.3900;HPA-5a 0.9733和-5b 0.0267;HPA-6a0.9883和-6b0.0117;HPA-15a 0.5250和-15b 0.4750.HPA-1a,-4a,-7a - 14a和HPA-16a -18a均是纯合子.结论:HPA抗原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和地域差异.南京地区HPA抗原等位基因频率显示具有自身特点.HPA-3和HPA-15是常见的杂合子,因此必须关注HPA在血小板临床输血中的作用.

  • 新型α-半乳糖苷酶清除动物红细胞表面αGal抗原的研究

    作者:高红伟;张雪;李素波;檀英霞;鲍国强;王颖丽;徐丽娟;季守平;宫锋

    异种抗原αGal是引起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脆弱类杆菌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是一种新型的糖苷酶,能够切除支链多糖和直链多糖末端的αGal残基.本研究探讨新型α半乳糖苷酶清除红细胞表面αGal抗原的作用.利用新型的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酶解牛、猪、狗、兔红细胞上的异种抗原,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结果表明,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αGal被完全或部分清除.结论:新型α-半乳糖苷酶可以用来清除异种红细胞上的αGal抗原,对降低异种移植引起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潜在意义.

  • miR-20a海绵载体构建及在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中的表达

    作者:吴顺泉;徐珍珍;林君;战榕

    本研究构建miR-20a基因的miRNA海绵载体,建立Jurkat-S稳定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的miR-20a功能及应用干扰技术治疗奠定基础.设计、合成1对含有2个重复针对miR-20a成熟序列第9-12碱基错配的序列,并带有酶切位点,退火后连接到pCDNA3.0-L表达载体上;载体双酶切后再与退火产物连接,重复4次后进行酶切及荧光素酶活性鉴定;亚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与psPAX2、PMD2G共转染HEK 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并测定病毒滴度,感染Jurkat细胞,建立稳定细胞株;应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Jurkat-S稳定细胞中P21及E2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针对miR-20a基因的海绵载体,病毒滴度为5×107TU/ml;建立了稳定转染的Jurkat-S细胞株.有效干扰验证显示,miR-20a海绵能明显上调P21及E2F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miR-20a基因的miRNA海绵载体,建立稳定干扰miR-20a表达的Jurkat-S细胞株.

  • 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戴海萍;王谦;吴丽丽;平娜娜;吴春晓;解珺丹;潘金兰;薛永权;吴德沛;陈苏宁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 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基因突变.

  • c-MP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白血病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于沛;邱少伟;饶青;林冬;邢海燕;唐克晶;田征;王敏;王建祥

    本研究通过检测c-MP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探讨c-MPL表达与CD34、CD38的相关性,以确定c-MPL在白血病干细胞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初诊AML患者的c-MPL和CD34、CD38阳性细胞比例;比较患者c-MPL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的差别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患者的c-MPL表达水平与CD34、CD38各部分细胞分群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L患者骨髓细胞中c-MP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c-MPL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AML1 -ETO融合基因、化疗后缓解情况无关;c-MPL在M2和M5分型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34阳性AML患者组的c-MP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D34阴性AML患者组(P<0.01).AML患者c-MPL在CD34+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D34 -细胞(P <0.001);AML患者中c-MPL在CD34+ CD38+和CD34+ CD38 -两群细胞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MPL和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0,P=0.042).结论:c-MPL在AM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CD34的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c-MPL表达于白血病干细胞.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NK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周茂华;王春苗;龚彩平;罗盈;张敏

    本研究探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NK细胞、NKT细胞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发展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回顾性研究广东省人民医院2001年3月~2009年9月64例allo-HSCT植入成功患者,无cGVHD发生21例,43例发生cGVHD,其中轻度cGVHD 15例,中度cGVHD 18例,重度cGVHD 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外周血NK细胞、NK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结合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测定的淋巴细胞数得到NK细胞、NKT细胞的绝对值,分析non-cGVHD组与cGVHD组间及不同分级状态下cGVHD组间的NK细胞及NKT细胞百分比和数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与non-cGVHD组相比,cGVHD患者NK细胞百分比和数量明显减低(P<0.05),NKT细胞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cGVHD分级程度的加重,NK细胞百分比和数量逐渐下降,重度cGVHD组与轻度cGVH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o-HSCT患者外周血NK细胞与cGVH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该细胞的检测有助于cGVHD的早期诊断,并为临床评估cGVHD的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NKT细胞似不影响cGVHD的发生发展.

  • 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后免疫重建的影响

    作者:王华;王慧;刘英慧;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 alloNK)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BMT)后免疫重建的影响.以( C57BL/6×BALB/c) BCF1(H-2d/b)为供鼠,BALB/c(H-2d)为受鼠,建立小鼠单倍体相合BMT模型,根据回输物不同将实验分为单纯BMT组、非同种反应性NK (non-alloNK)细胞组、alloNK细胞组.移植后2个月以胸腺组织病理、脾脏NK细胞比例、脾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等指标评价alloNK细胞对免疫重建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学显微镜下各组小鼠胸腺组织病理学表现无明显差别;移植后2个月non-alloNK组小鼠脾脏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单纯BMT组(P<0.05);各组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反应无明显差别;alloNK组小鼠脾细胞培养24和48 h时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各组之间白介素4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alloNK细胞用于单倍体BMT小鼠不损伤胸腺的结构,可能诱导Th2免疫反应的偏移.

  •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张茜;周进茂;吴涛;徐淑芬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全身照射加VEMAC预处理方案后,接受了mix-HSCT.所有患者均经过化疗加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未经过G-CSF动员.试验组33例患者在造血恢复后给予hiDLI+IL-2治疗1-8次.对照组16例患者造血恢复后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时间>3年.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2 -18)d和14(11 -16)d,白细胞数≥4.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16 -22)d和18(16 -20)d,血小板数≥5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4-29)d和25(23 -26)d.移植后16 - 21 d时显示恢复期骨髓象.试验组有9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12个月,随访显示存活21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63.6%.对照组中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6个月,随访显示存活7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50.0%.结论:mix-HSCT后应用hiDLI+IL-2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长期无病生存可能有积极作用.

  • 不同氧浓度培养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马怡然;任思婳;和予馨;王林林;金丽;郝一文

    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 - c-kit+ Sca-1+ 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 - c-kit+ Sca-1+ 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 人胎盘绒毛组织悬液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

    作者:马坤;姚慧;张敏;郭晶晶;程琳;李嘉惠;刘志杰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的胎盘组织悬液对脐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随着胎龄的增长胎盘造血功能发生的变化.应用早期(B组)、中期(C组)和足月(D组)胎盘绒毛组织悬液,并设定空白对照(A组),以共培养的方式分4组进行体外扩增脐血造血干细胞并培养观察扩增后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以接种初浓度为对比,共培养7d后A组细胞呈逐渐衰减趋势,B组扩增效果不明显,仅为扩增前的1.40±0.20倍,C组和D组造血干细胞均能有效扩增,扩增倍数分别为2.93±0.50和4.80±0.40.集落培养14 d后的结果显示,C、D组集落形成总数明显高于A、B组,C组CFU-GM、CFU -GEMM、BFU-E集落数均略高于D组.结论:在没有外源性细胞因子存在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胎盘绒毛组织悬液均可以支持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且随着胎盘发育其支持造血的功能呈不断增强的趋势.扩增后的造血干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却呈先增强后减弱的现象,中期胎盘培养扩增后的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强,略强于足月期胎盘扩增后的造血干细胞.

  • +8伴JAK2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1例

    作者:刘鲲;阴常欣;陈学东;周雪云;郭坤元

    本研究探讨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MDS/MPD-U)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与JAK2基因突变发生的关系.利用骨髓组织学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ARMS-PCR等方法,观察该MDS/MPD-U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JAK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患者骨髓有典型的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增多、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论:该患者符合MDS/MPD-U的诊断,伴有+8,JAK2 V617F基因突变,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两种分子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对MDS/MPD-U预后的影响提供依据.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浆DNA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地西他滨的去甲基化作用

    作者:邓银芬;张磊;张秀群;胡明秋;戴丹;张学忠;徐燕丽

    本研究旨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血浆DNA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地西他滨对其甲基化的影响.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例初治的MDS患者、3例MDS转化而来的AML患者在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化疗前后血浆DNA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3例患者治疗前有FHIT基因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后其中2例患者FHIT基因甲基化得到逆转,4例患者中有2例获得临床缓解,2例无效.结论:MDS的发生可能与FHIT基因甲基化相关,地西他滨对MDS患者血浆DNA中FHIT基因高甲基化具有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血浆DNA的FHIT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MDS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MM1R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灵;马艳萍;贾谷;鹿育晋;张丽;吕红;常明星

    本研究探讨新一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单药或者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抗瘤效应.采用MTT法检测LBH589( 10、20、50 nmol/L)及50 nmol/L分别联合硼替佐米(10、20 nmol/L)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24,48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BH589对MM1R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LBH589(10、20、50 nmol/L)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结果表明,LBH589单药及与硼替佐米联合均能够抑制MM1R细胞增殖,并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MM1R细胞经药物作用48 h后,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G2/M期及S期细胞逐渐减少,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可见MM1R细胞的凋亡率增加,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作用均较单药作用更加明显(均P <0.001);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不同浓度LBH589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上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LBH589能够抑制MM1R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且与硼替佐米联合对骨髓瘤细胞有协同作用.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作者:李素霞;朱宏丽;郭搏;卢学春;范辉;林洁;杨波;刘洋;杨洋;冉海红;翟冰;韩卫东;王瑶;姚善谦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 -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 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BAFF的含量及B细胞表面BAFF受体表达的研究

    作者:周振海;张玲;潘倩影;黄蓓辉;郑冬;刘俊茹;李娟;罗绍凯

    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含量,B细胞、初始B细胞和记忆B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以探讨MM骨髓中B细胞的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初治MM(初治组)、17例平台期MM(平台期组)、10例对照组骨髓中B细胞(CD19+)、初始B细胞(CD19+IgD+)、记忆B细胞(CD19+ CD27+)的表面BAFF受体(BAFF-R、TACI)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骨髓上清中BAFF、APRIL的含量.分析各组结果数据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初治组患者CD19+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初治组患者CD19+ IgD+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与平台期组无差别,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治组患者CD19+ CD27+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各种B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在平台期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别;TACI受体表达总体水平低,初治组患者与平台期组、对照组比较,CD19+细胞、CD19+ IgD+细胞、CD19+ CD27+细胞表面TACI受体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初治组骨髓上清中BAFF含量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但平台期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骨髓中APRIL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M患者骨髓中BAFF含量增高,CD19+细胞、CD19+ IgD+细胞和CD19+CD27+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均增加,这可能有助于促进B细胞的增殖,因而可能与MM发病机制有关.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与U266细胞中ICSBP/IRF8基因表达沉默的初步研究

    作者:贾谷;马艳萍;张灵;鹿育晋;吕红;常明星;张华屏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和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M-BMMNC)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CSBP/IRF8)的表达,及DNA甲基化与ICSBP/IRF8表达沉默的关系.选取U266细胞株及10例MM患者MM-BMMNC,同时提取10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N-BMMNC)为对照.用荧光定量PCR测定ICSBP/IRF8的表达(利用2-△△CT进行计算);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ICSBP/IRF8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以目的基因ICSBP/ IRF8与内参照β-actin表达量的比值作为结果).结果发现,与N-BMMNC相比,ICSBP/IRF8在U266细胞和MM-BMMNC中表达低下,且ICSBP/ IRF8启动序列CpG岛甲基化程度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BMMNC和U226细胞中ICSBP/IRF8基因表达沉默,ICSBP/ IRF8启动序列CpG岛甲基化程度较正常显著增高,说明DNA甲基化可能造成了ICSBP/IRF8表达沉默.结果初步提示ICSBP/IRF8与MM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可能有密切联系.

  • 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张曦;常春康;张征;赵佑山;肖超;李晓

    本研究探讨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检测BMD在双磷酸盐治疗MM骨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53例MM患者(33例初治、10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分为2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20例,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采用Hologic QDR2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 - L4椎体及左股骨近端的BMD值.结果表明,由于样本量较小,且为随机抽取,治疗前2组BMD略有差异,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和腰椎的BMD值略低于单纯化疗组,左股骨颈BMD值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个月后2组间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腰椎及左股骨近端的B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而单纯化疗组全身及腰椎的BMD与治疗前相比反而有所下降(P<0.01),但左股骨近端BMD值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MM患者BMD有良好的作用,检测BMD简便易行,是监测双膦酸盐治疗MM骨病的敏感指标,有临床实用价值.

  • ICAM-1基因K469E、K56M多态性对中国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人血浆ICAM-1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明英;白德成;朱平;傅玉;卜定方;张英

    本研究检测中国裕固族、藏族和汉族3个民族人群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 A/G,rs5498)和K56M(A/T,rs5491)的基因多态性及血浆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民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ICAM-1基因2个多态性位点对血浆中sICAM-1水平的影响.采集327例裕固族、400例藏族及126例汉族人群EDTA抗凝静脉血,采用大量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以PCR-RFLP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凝胶扫描成像系统下判断基因型,DNA测序确定基因序列,比较ICAM-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通过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群体代表性.采用人ICAM-1 ELISA试剂盒检测各民族人群血浆中sICAM-1水平.结果表明,DNA测序与PCR-RFLP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检测到裕固族、藏族及汉族3个民族ICAM-1基因K469E位点KK、KE、EE3种基因型,但它们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K、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裕固族和藏族分别与汉族群体之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K56M位点在3个民族中只检测出KK、KM2种基因型,尚未检测到MM基因型;2种基因型和K、M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裕固族与汉族群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民族人群ICAM-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性别比例和年龄分布差异,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ICAM-1 K469E位点含K等位基因个体的sICAM-1血浆水平[(253±122),(185 ±97) μg/L)]高于不合K等位基因的个体[(145±110) μg/L,P<0.01].ICAM-I K56M位点含KK基因型的个体的sICAM-1血浆水平[(253±122) μg/L]高于KM基因型的个体[(168±103) μg/L,P<0.01].裕固族和藏族群体中sICAM-1血浆水平[(224±800),(214 ±111) μg/L]高于汉族群体[(175±125)μg/L,P<0.05],两两比较显示,裕固族与汉族群体及藏族与汉族群体中sICAM-1血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人群的ICAM-I K469E和K56M2个氨基酸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以KK/ KE型、KK型和K等位基因为主,且裕固族和藏族的高于汉族,性别年龄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对象中的ICAM-I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群体代表性.ICAM-1基因K469E和K56M多态性影响血液中sICAM-1的血浆水平.K469E基因的K等位基因可能是某些疾病遗传危险因素,而K56M基因的M等位基因可能是其遗传保护因素.

  • 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虫草多糖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CD分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郝彤;李俊杰;杜芝燕;段翠密;王滟濛;王常勇;宋锦苹;王林杰;李莹辉;王妍

    本研究旨在探索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虫草多糖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表面CD分子表达的作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在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分别添加6.25、12.5、25和50 μg/ml的虫草多糖溶液培养,在24、48和72 h检测虫草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及表面CD分子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环境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25和50 μg/ml虫草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和CD4、CD8的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但50μg/ml虫草多糖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随对间延长变为抑制作用.结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虫草多糖具有对抗模拟微重力环境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和表面CD分子表达减少的作用,为筛选对抗失重效应、促进免疫力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vWF基因A1381T和-1793G/C多态性对中国裕固、藏及汉族人血浆vWF水平的影响

    作者:傅玉;朱平;卜定方;张英;王明英;龚艺文;白德成

    本研究旨在探讨vWF基因A1381T(rs216311)和- 1793G/C( rs796623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裕固族、藏族、汉族之间的异同及其对血浆vWF浓度的影响,了解3个民族对vWF相关疾病的易感性.抽取322位裕固族、399位藏族及120位汉族正常人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vWF基因A1381T、- 1793G/C SNP,测序验证.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浆vWF水平.结果表明,vWF基因A1381T位点和- 1793G/C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中均有差异(P<0.05),其中A1381T位点中的GG基因型在裕固族中占69.9%,远高于藏族和汉族中的56.6%及53.3%(P<0.01),A1381T AA型表达vWF水平较低.- 1793G/C中CG型在裕固族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汉族,CC型基因型表达较高vWF水平.血浆vWF水平随民族和vWF基因多态性的不同而明显不同.结论:vWF基因A1381T和- 1793G/C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在中国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中有明显差异;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vWF表达水平;裕固族和藏族血浆vWF水平比汉族高,这与环境和生活习惯因素也有关系.

  •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

    作者:乔曼;薛胜利;邹晶莹;戴兰;刘慧文;陈艳;孙爱宁;吴德沛

    本研究探索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合理化诊治流程及策略.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而后检测其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水平,并评价G-CSFR的突变发生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临床及病因学诊断并实施随访.结果表明,参照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非综合征性CN;ELA2、GFI1、HAX1及WASp基因测序分析均无突变发生;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无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本研究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N的合理化诊治策略及流程,并证实该患者为无已知致病突变基因存在的散发的非综合征性CN病例.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作者:曲士强;艾小菲;李承文;李庆华;徐泽锋;秦铁军;张悦;肖志坚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并对44例患者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79例患者中检出FIPIL1/PDGFRA( F/P)融合基因阳性19例,检出CHIC2缺失19例,检出PDGFRB基因重排4例,未检测到FGFR1基因重排患者.按照2008年WHO分类修订诊断后,有42%( 20/48)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和83% (5/6)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更正诊断为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17%(1/6)的CEL更正诊断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4例,1例为CEL-NOS,3例为伴PDGFRB重排的髓系肿瘤,所有21例伴PDGFRA重排的患者均未检测出4q12异常.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HES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组患者的克隆性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33%(5/15)、40%(6/15)和36%(5/14),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既往诊断HES和CEL的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DGFRA/B基因重排,通过间期FISH和PCR方法可以提高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的诊断.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细胞miRNA差异表达分析

    作者:沈卫章;任立参;金立方;崔红花;李小丰;赵岩;李景贺;王秀丽;徐文

    本研究通过建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细胞微小RNA(miRNA)表达谱,探讨miRNA在ITP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应用Exqion miRCURYTM芯片分析ITP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miRNA差异表达;分层聚类分析ITP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miRNA表达谱的差异;应用实时PCR方法对表达差异miRNA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ITP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间有159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79个表达显著上调,80个表达显著下调.分层聚类分析显示,ITP存在特异性miRNA表达谱.实时PCR检测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ITP患者外周血细胞存在miRNA表达异常,提示miRNA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

  •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F1、TRF2、RAP1 mRNA表达研究

    作者:王琰;徐瑞荣;周延峰;刘朝霞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RF1、TRF2、RAP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F1、TRF2、RAP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RF1和RAP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RF2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并且TRF2与RAP1具有相关性(r=0.522,P=0.001).结论:TRF1、TRF2、RAP1可能参与了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

  • Th17细胞及白介素17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作者:段晓娟;杨林花;张丽;任方刚;张睿娟;陈剑芳;秦秀玉;梁弘正

    本研究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48例ITP患者及28例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结果显示,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为(1.40±1.35)%,较对照组升高(P<0.05),Th17细胞比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低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0.05).ITP患者Th17分泌的IL-17量为(19.624±5.187) pg/ml,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但IL-17水平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h17细胞在ITP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Th17细胞发挥治疗作用.

  • 地塞米松损害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

    作者:王汉裕;高伟;刘拥军;庞天翔

    本研究探讨地塞米松用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扩增过程中对MSC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采用BrdU方法检测地塞米松对MSC培养增殖的影响;MSC经过14 d低浓度地塞米松的培养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物;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激活增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14 d低浓度地塞米松( 10 nmol/L)的培养刺激,在MSC特征性细胞表型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相同的MSC数情况下,经过地塞米松培养的MSC抑制淋巴细胞活化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地降低.地塞米松预处理的MSC经过干扰素-γ培养12 h后,MSC的免疫调节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地塞米松损害MSC的免疫抑制功能,干扰素-γ能一定程度对抗或逆转地塞米松对MSC免疫抑制功能的损害.因此,在研究MSC的免疫调节能力时,培养液中应该注意或者尽量不使用地塞米松,以避免地塞米松对免疫相关研究结果的影响.

  • 干扰素γ对人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乔瑞云;白海;王存邦;欧剑峰;张海英;赵强

    本研究观察干扰素γ(IFN-γ)对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UC-MSC)表面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组织块移行法培养人UC-MSC,并进行细胞表面抗原、成骨和成脂鉴定.向第3代UC-MSC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γ,干预24h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54、CD58、CD62p、CD62L、CD44、CD49d、CD102及CD106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生理状态下,CD106、CD62P、CD62L和CD102阳性表达率极低(均<1%),CD54表达高(41.58±0.83)%;经IFN-γ干预后,CD102、CD106、CD62L、CD62p阳性表达率略有升高,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均<5%);CD54、CD58阳性表达率与IFN-γ呈浓度依赖性,高达(59.66±1.36)%,(43.96±0.62)%;CD49d的阳性表达率在100 U/ml时达到峰值(51.33±0.74)%,CD44在浓度为1 000 U/ml时阳性表达率高(73.22±1.93)%.结论:IFN-γ可显著提高UC-MSC表面CD54、CD58、CD44、CD49d的阳性表达率,但对CD102、CD106、CD62P和CD62L作用不明显.

  • 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单核细胞来源的破骨细胞发育

    作者:朱恒;刘元林;陈继德;李红;刘雨潇;徐芬芬;江小霞;张毅;毛宁

    为探究分化阶段的骨间充质干细胞对于破骨细胞的影响,将小鼠密质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研究其对于破骨细胞发育的调控作用.从小鼠密质骨中分离培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将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1周,分别将成骨分化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与CD11b+的单核细胞共同培养,并以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破骨细胞.结果表明:向成骨分化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可以调节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与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成骨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发育的作用减弱,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发育的作用增强.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发育的能力在其分化为不同种类细胞后发生相应变化,提示间充质于细胞通过分化为子代细胞而对破骨细胞发育发挥选择性的调节.

  • 定量PCR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淑娟;王欣;王相华;周海;袁代;姜华

    为探讨定量PCR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别对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的真菌DNA进行定量PCR测定并结合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及相关临床检查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烟曲霉菌高度保守的28S rRNA区段序列为目的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提取患者血清中真菌DNA进行定量PCR检测.测定结果表明:定量PCR检测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0.85,阳性预测值为0.89,阴性预测值为0.85;GM检测敏感性为0.83,特异性为0.80,阳性预测值为0.88,阴性预测值为0.73;联合应用定量PCR和GM检测,其中1项为阳性或2项均为阳性的敏感性为0.94,特异性为0.85,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0.92.结论:真菌定量PCR试验可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GM试验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