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STAT5在造血调控及相关血液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赵云泽;袁卫平;程涛

    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5(STAT5)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胞浆内的转录因子,在被激活后能够进入细胞核与特异性DNA序列结合,从而发挥转录调控作用.STAT5有STAT5A和STAT5B两种异构体,二者具有96%的同源性,但其生理功能并不完全相同.研究显示,STAT5能够调节造血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和凋亡,它的过度激活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密切相关,所以STAT5在临床上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该分子在造血调控及相关血液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加以阐述.

  • 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徐笑笑;张翼鷟

    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高,预后差,临床上多将其分为鼻的,非鼻的和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三种亚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其发生率较低,临床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策略.对于Ⅰ/Ⅱ期NK/T细胞淋巴瘤,联合化放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Ⅲ/Ⅳ期的患者,尤其是非鼻腔的及侵袭性的亚型,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近的研究结果证明,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部分病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本文就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作者:胡清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获得性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疾病,以骨髓病态造血和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高风险为特点.近年来,MDS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而不再局限于原先的支持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唯一能使MDS长期缓解甚至治愈的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除了FDA批准应用的来那度胺、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外,一些新兴药物如RAP-536,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以及联合疗法等亦被用于MDS的治疗.本文主要将近几年来关于MDS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加以总结,以期对该病的治疗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

  • MALT淋巴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筱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为起源于淋巴结外MALT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常见类型.MALT淋巴瘤常发生于胃、唾液腺、甲状腺及眼眶附属器等部位,其中发生于胃肠道的病例占全部MALT淋巴瘤的50%,胃肠道MALT淋巴瘤已证实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其主要机制为免疫反应,在部分染色体易位患者抗HP治疗无效,提示存在其他致病机制.在MALT淋巴瘤中发现的染色体易位包括t(11;18)(q21;q21)、t(1;14) (p22;q32)、t(14;18) (q32;q21)、t(3;14)(p14.1;q32).近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染色体异常如6q23.3等,它们对淋巴瘤的临床过程及预后等均有影响.MALT淋巴瘤的染色体异常通常激活共同的分子通路核因子(NF)-κB,持续活化的NF-κB使肿瘤细胞增殖或活化,终导致MALT淋巴瘤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MALT淋巴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伊马替尼治疗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的研究及应用

    作者:束玲玲;杨默

    临床数据显示,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过程中出现血小板降低等副反应,因此考虑将伊马替尼应用于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研究证实,伊马替尼不仅可以抑制BCR/ABL突变基因,对其他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如PDGFR、JAK2V617F及C-KIT突变同样也有抑制作用,从而为MPD提供了重要的靶向治疗潜能.由于PDGFR、JAK2及C-KIT在骨髓造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伊马替尼可能正是通过阻滞PDGFR、JAK2V617F及C-KIT受体磷酸化阻断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打断细胞分化增殖反应,从而起到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伊马替尼在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研究和应用,并探究其中的可能机制.

  • 应用MALDI-TOF-MS法筛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潜在标记物

    作者:王叨;吕艳琦;刘玉峰;苏淑芳;李白

    本研究旨在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肿瘤特异性蛋白,寻找新的肿瘤蛋白分子标志物.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及联网检索数据库,鉴定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并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相关蛋白.结果表明,获得了4个表达上调的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其中2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P和阻殖蛋白;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二者在儿童ALL细胞内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胱甘肽S转移酶P和阻殖蛋白有望成为儿童ALL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 三氧化二砷联合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弘英;王松梅;黄俊谦;郝鲁梅;李雪梅;卫丽妍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单独或联合硼替佐米(Bor)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不同浓度的As2O3、Bor处理细胞24、48 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单用As2O3 Bor及二者联用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组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2O3(0.1-0.8μmol/L)和Bor(5-50 nmol/L)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且与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有关,时间越长,浓度越大,抑制越明显(P <0.05);Bor和As2O3作用48 h的IC50值分别为20nmol/L和0.6mol/L.As2O3(0.5 μmol/L)或Bor(10 nmol/L)分别单独处理细胞24h,K562细胞凋亡增加,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药组(P<0.01).As2O3或Bor处理K562细胞6h时细胞周期分布显示:AS2O3组细胞阻滞于G0/G1期,Bor组细胞阻滞于G2/M期.As2O3或Bor分别单独处理细胞24h,NF-KB表达阳性率及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的NF-κB表达阳性率及积分较As2O3及Bor单用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As2O3及Bor单药均可以直接抑制K562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两药小剂量联合作用后,细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较单药明显增强.细胞周期阻滞点的不同及NF-κB表达的下降可能是As2O3和Bor联用后协同作用的机制之一.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豆豆;赵文理;张艳兰;庞丽;车琳;何海龙;柴忆欢;季正华;计雪强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 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 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患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 环磷酰胺对正常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田杰;于沛;孙文宣;李晓燕;唐克晶;田征;邢海燕;饶青;王敏;王建祥

    本研究检测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正常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骨髓造血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中的作用.首先建立CTX处理的小鼠模型(一次性腹腔注射CTX 200 mg/kg),通过定期检测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中造血干细胞(HSC,LKS+)比例,确定小鼠骨髓及外周血细胞数量完全恢复的时间;应用竞争性移植、非竞争性移植、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等实验,研究CTX对骨髓造血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等功能的影响;通过检测连续移植模型小鼠骨髓细胞中p16Ink4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及SA-β-半乳糖苷酶(gal)的染色情况,探讨CTX对骨髓造血细胞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CTX处理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数量能够完全恢复正常,但是却导致造血细胞功能的长期损伤,降低骨髓造血细胞的重建能力;并且在连续移植模型中,移植了CTX处理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受体小鼠出现骨髓细胞p16Ink4a mRNA高表达和SA-β-gal蓝染.结论:CTX诱发的骨髓造血细胞衰老可能在其骨髓长期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MPO、NQO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

    作者:贾明峰;席亚明;石秀娥;张豪;邓伟;李明;李培;徐建旺;马海珍;姚小健

    本研究旨在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甘肃人群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和连接酶检测反应(LDR)分型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病例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无癌住院患者)MPO和NQO1的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病例组MPO-463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MPO(G-463A)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显著(x2=11.828,P<0.05,OR=0.368,95% CI =0.205-0.610).病例组NQO1-609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NQO1(C-609T)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显著(x2=17.931,P<0.05,OR=1.428,95% CI=1.237-3.339).基因多态联合作用分析显示,MPO野生型兼具NQO1野生型者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降低至33.6%.结论:MPO、NQO1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相关,携带MPO(G-463A)突变基因型(GA/AA)可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携带NQO1(C-609T)突变基因型(TC/TT)可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MPO野生型与NQO1野生型者联合作用可进一步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 硼替佐米联合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

    作者:何丛;杜欣;杜圣红;贾培敏;童建华;周励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机制.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0 nmol/L硼替佐米联合50 nmol/L阿糖胞苷对U937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协同诱导细胞凋亡.两药联合较单药处理能明显协同增加U937细胞ROS的水平,并能明显上调U937细胞中p-P38,p-JNK表达,下调p-ERK的表达.结论:硼替佐米联合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ROS的损伤导致JNK、P38通路的激活和ERK的下调,从而影响细胞线粒体途径有关.

  • 南瓜蛋白联合常用化疗药对NB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谢捷明;刘梅;刘庭波;陈明晃;杨爱琴;杨沛

    本研究旨在探讨南瓜蛋白(CUS)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亚砷酸(ATO)联用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MTT比色法检测CUS与ATRA或ATO联用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US与ATRA或ATO联用对NB4细胞凋亡的影响,用金氏公式判断两药联用的协同效果.结果表明,CUS与ATRA或ATO联合应用的抑制率均大于各药相应浓度单用的抑制率,其协同指数q值均>0.85,并且两药均在低浓度范围内联用的协同效果明显.CUS与ATRA或ATO联合应用时NB4细胞的凋亡率均大于各药相应浓度单用时的凋亡率,其协同指数q值均>1.15.结论:CUS与ATRA或ATO联用对NB4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均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20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商臻;王迪;肖敏;耿哲;王海霞;王珏;徐艳玲;李童娟;周剑峰;李春蕊

    本研究检测20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1基因R132突变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提取205例成人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法分别扩增IDH1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后进行测序比对.结果发现,205例AML患者中9例有IDH1基因R132突变,突变率4.39%,R132H型突变6例,R132L,R132G,R132S突变各1例,其中5例为AML-M2型白血病,与其他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9例患者血小板中位数45.5×109/L,低于IDH1为野生型患者(P=0.003);IDH1突变患者在性别、年龄、初发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上与IDH1为野生型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9例患者中4例为正常核型,在71例CN-AML中的突变率为5.63%;合并FLT3/ITD突变5例,与IDH1为野生型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17);合并c-kit突变的1例;合并NPM1突变2例;无合并CEBPA突变者,与野生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31);无合并WT1突变者.结论:IDH1基因R132突变在中国人AML中发生率为4.39%,以R132H突变为主,易在AML-M2型中发生,具有低血小板计数,易合并FLT3/ITD突变,不易合并CEBPA突变等特征.

  • B7-H1基因表达水平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诱导治疗反应

    作者:孙万军;李新

    为了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B7-H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了4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B7-H1 mRNA的表达情况,跟踪检测了10例复发患者BMMNC B7-H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40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B7-H1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治AML患者BMMNC B7-H1 mRNA表达阳性,但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复发时B7-H1mRNA表达水平较初诊时明显升高.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CD34抗原阳性与否均无相关性,但与治疗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诱导化疗后未获完全缓解(CR)的患者,其治疗前B7-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结论:初诊AML患者BMMNC 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在诱导化疗后是否获得缓解呈负相关.B7-H1基因表达水平有可能用于预测AML患者的预后.

  • 抑制NHE1和p38 MAPK通路增加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作者:胡蓉华;金薇娜;常国强;蔺亚妮;王建;茹永新;李庆华;庞天翔

    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NHE1活性和细胞内酸化能否逆转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的耐药,以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细胞的BCR/ABL下游分子网络.对CML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或K562/DOX,K562/G01耐药细胞株进行酸化处理,检测细胞内P-糖蛋白(Pgp)基因及蛋白表达,药物在细胞内蓄积.考察细胞酸化后原代白血病细胞ERK1/2、p38 MAP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酸化后进展期患者细胞内药物蓄积增加,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增强.随着细胞内pH的降低,进展期CML患者的细胞内p38MAPK磷酸化水平呈下降趋势,ERK1/2磷酸化水平3 min时升高、30 min后下降.特异性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可与NHE1抑制剂卡立泊来德协同下调Pgp蛋白的表达.结论:抑制NHE1活性能够显著降低耐药细胞中Pgp表达,增加CML疾病进展期患者细胞中罗丹明123及阿霉素的累积,增加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p38 MAP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其中.

  • 二甲双胍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怀磊;王翠翠;张翠萍;李其辉;陈一瑞;贾玉娇;王敏;王建祥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处理NB4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细胞黏附实验分析药物对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抑制剂U0126预处理NB4细胞,Western blot观察ER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细胞凋亡和黏附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能抑制NB4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细胞的黏附能力.5μmol/L U0126预处理有效抑制NB4细胞中ERK的磷酸化,降低5 mmol/L二甲双胍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减弱细胞的黏附能力.结论:二甲双胍对NB4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和黏附的作用,MEK/ERK信号通路可能是二甲双胍在NB4细胞中的分子作用机制之一.

  • Lyn激酶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

    作者:刘娟;赵谢兰

    本研究探讨Lyn激酶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76例CML患者分为初治组、伊马替尼耐药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Ly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Lyn的表达差异,分析Lyn与临床特征、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结果表明,76例CML均表达Lyn;伊马替尼耐药组Ly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及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5),初治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的Ly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Ly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脾脏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相关(P<0.05).Lyn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10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1例患者存在t(6;22)和t(2;9)改变,与Ph染色体共存,其余9例患者仅存在Ph染色体改变.结论:CM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均表达Lyn,Lyn在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表达明显增高,Lyn高表达与CM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相关.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LT3-ITD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媛媛;高丽;丁一;孙君重;王楠;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探讨该突变在此类患者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216例初发AML患者骨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表明,216例初发AML中,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0.83%.正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4%,异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12.5%.FLT3-ITD突变阳性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于阴性者(P<0.01).有FLT3-ITD突变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比无突变者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的临床特点.FLT3-ITD突变阳性可作为核型正常AML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DNMT3a基因突变的分析

    作者:周剑峰;张丽;曾慧敏;王雅琴;衣晓丽;安文彬;常丽贤;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被发现,比如近发现的DNMT3a基因.此基因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本研究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骨髓中DNMT3a基因的突变情况.选取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治中心的57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通过PCR直接扩增其骨髓细胞中DNMT3a基因全部23个外显子,并通过直接测序方法与野生型DNMT3a基因比对,检测DNMT3a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在57例患儿中未发现DNMT3a突变热点R882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分析其它位点也未发现任何突变.而在这些患儿中AML1/ETO突变10例,CBFB/MYH11突变3例,PML/ RARa突变13例,FLT3/ITD突变5例,FLT3/TKD突变1例,既含有PML/ RARa又含有FLT3/TKD突变2例.结论:DNMT3基因虽然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有着较高的突变率,且是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因素,但其突变率在儿童患者中很低,甚至没有突变.这提示儿童和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不同机制.

  • GST-CML28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作者:毛霞;张冰;白雪玲;刘龙龙;张东华

    本研究探讨GST-CML28融合蛋白的表达及抗体制备.CML28-pGEX-3X重组质粒转化BL21大肠杆菌,提取细菌蛋白后用GSTrap FF纯化柱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CML28抗血清;免疫血清用CNBr-activated Sepharose 4B层析柱进行纯化,获得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获得的抗体能够满足针对CML28的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量子点荧光检测的实验要求.结论:成功制备了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人CML28多克隆抗体,为今后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用的实验工具.

  • 伴有t(6;9)核型畸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的特征分析

    作者:赖悦云;李叶;师岩;党辉;何琦;冯麟;王峥;王晓燕;李娜;刘清;刘艳荣;秦亚臻;石红霞;黄晓军

    为了探讨伴有核型畸变t(6;9) (p23;q34)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特性,本研究对11例此类疾病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包括免疫表型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11例患者FAB分型以M2多见,占6例,M4和M5各2例,MDS-RAEBT 1例;1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骨髓病态造血2例,嗜碱细胞增多4例;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6例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免疫表型检测表明,100%表达CD117、CD33、CD13、HLA-DR、CD38、CD123;基因分析显示,11例患者NPM1突变均为阴性,WT1基因表达水平普遍升高(7/7),7例中有3例具有FLT3-ITD.在住院治疗的7例患者中,1例未化疗即死亡,6例第1疗程接受标准剂量的DA或IA方案均无效,改用其他方案后3例无效死亡,3例获完全缓解,其中2例缓解后很快复发死亡.结论:伴有t(6;9)核型畸变的AML是一类独特的预后极差的白血病,经典的IA或DA方案化疗效果差,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 多重PCR快速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BCL2/IGH与BCL6/IGH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玥潞;董丽丽;高丽;徐媛媛;丁一;王莉莉;靖彧;薄剑;周敏航;曹婷婷;于力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点都有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PCR技术在DLBCL患者骨髓BCL2/IGH及BCL6/IGH等融合基因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利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对80例初治DLBC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BCL2/IGH及BCL6/IGH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表明,80例患者骨髓标本中携带目的融合基因共12例,阳性率为15%;其中BCL2-IGH阳性患者为6例,BCL6-IGH阳性患者为6例.DLBCL患者携带不同的融合基因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结论:运用多重PCR方法对DLBCL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改善方法,使之对融合基因能做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这对于DLBCL患者的诊断、协助分期、预后评估、微小残留病变的估测,指导临床治疗DLBCL有重要意义.

  • 原发胃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4例特征分析

    作者:李媛媛;杨舒;张丽娜;范磊;王莉;张闰;许戟;徐卫;李建勇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于胃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例原发胃部PTCL-NO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4例患者均因上腹部不适、腹痛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而发现本病.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发病初均无肝脾肿大,外周血及骨髓检查均正常;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异型性,肿瘤细胞表达CD3、CD43、CD45RO等T细胞标记物,而CD10、CD20、CD79a阴性;2例患者行CHOP方案化疗,1例行EPOCH方案化疗,另1例行DHAP方案化疗,4例患者化疗均有效,随访10-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原发胃部PTCL-NOS较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掌握其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对于确诊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他部位PTCL相比,本病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 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CD4+CD25+CD127low/-标记分析

    作者:刘红云;马丽萍;魏菁;欧阳贤凤;罗先明;高延民;常建星

    新的特异性细胞表面标记的发现是提高调节性T细胞(Treg)测量和分选技术的重要环节,Foxp3是公认的天然Treg的标记,却不能作为分选细胞的标记,CD127是新发现低表达于Treg细胞表面的标记.本实验测定CD4+CD25+CD127low/-和CD4+CD25+Foxp3+标记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Treg细胞的数量,并测定CD4+CD25+CD127low/-细胞内Foxp3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CD4+CD25+CD127low/-标记在小鼠Treg细胞测定及分选的价值.收集BALB/c小鼠外周血及制备脾细胞悬液,分别三重荧光染色CD4、CD25、CD127及CD4、CD25、Foxp3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出CD4+CD25+CD127low/-、CD4+CD25+Foxp3+这两种标记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reg细胞的比例;再在CD4、CD25、Foxp3基础上加CD127染色(四重荧光染色),检测CD4+CD25+CD127low/-细胞Foxp3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①BALB/c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的分布:在总T细胞中CD4+TCD4+CD25+T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39.02%、5.35%;在CD4+T细胞中CD4+CD25+CD127low/-、CD4+CD25+Foxp3+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7.13%、3.97%;②BALB/c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分布:在总T细胞中CD4+T、CD4+CD25+T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23.49%、3.86%;在CD4+T细胞中CD4+ CD25+ CD127low/-、CD4+CD25+Foxp3+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12.8%、8.23%;③BALB/c小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CD127low/-细胞比例高于CD4+CD25+Foxp3+细胞,以脾脏更为明显(P<0.01);④小鼠外周血及脾脏CD4+CD25+CD127low-细胞高表达Foxp3转录因子,CD4+CD25+Foxp3+细胞低表达CD127.结论:BALB/c小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CD127low/-较CD4+CD25+Foxp3+能定量更多的Treg细胞;CD127low/-作为CD4+CD25+Treg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在细胞分选时受其他细胞的干扰小,是定量和纯化小鼠Treg细胞的更好标记选择.

  • 中国汉族人群HLA-DR和HLA-DQ基因频率及连锁单倍型特点研究

    作者:杨素霞;胡智飞;祖强;卢锦山;张旭;董隽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和DQ基因连锁不平衡的分布规律,提高HLA配型的准确性.采用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对1799例汉族受检者的DR和DQ基因进行了分型,对其基因的连锁不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1799例受检者中有29种不同于西方人种的新连锁组合,其中DR13-DQ5出现频数高,达11次;DR11-DQ9出现8次,DR8-DQ8出现7次;DR9-DQ8和DR12-DQ6及DR14-DQ4各出现6次.所有29种新单倍型的连锁不平衡参数均为负,其连锁单倍型的发生频率低于理论频率,显示新发现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都比较罕见,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较低.结论:本研究丰富了经典HLA-DR/DQ连锁组合,指出了该种组合分布的民族相关性,对提高HLA配型实验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多西他赛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保兰;刘心;齐美颖;周柰岑;徐波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西他赛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检测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多西他赛对骨髓瘤细胞形态的影响,Annexin-Ⅴ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半定量RT-PCR检测多西他赛对BCL-2、caspase-8及caspase-3 mRNA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多西他赛作用前后骨髓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0.25-8.0μg/ml终浓度的多西他赛均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 =0.927)和浓度(r=0.726)依赖性;多西他赛处理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高倍镜可见凋亡细胞,偶见坏死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以及少数坏死细胞;多西他赛可明显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P<0.01),主要将细胞阻滞于G2/M期(P<0.01),作用48 h时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caspase-8、caspase-3 mRNA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多西他赛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可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其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内、外源性凋亡通路有关.

  •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活检切片与涂片的比较

    作者:苏基滢;陶英;刘薏芝;周立宇;杨莲萍;刘宏;常春康

    本研究探讨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意义.观察27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就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浆细胞浸润度及增殖模式,骨髓间质病理变化及骨髓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骨髓活检切片显示的增生程度明显高于骨髓涂片;骨髓切片的浆细胞增殖模式与骨髓涂片的浆细胞比例不完全一致;骨髓纤维化程度对骨髓涂片和活检的细胞增生度一致性有影响.结论:骨髓活检切片比骨髓涂片能更准确地反映骨髓增生程度、浆细胞浸润情况及增殖模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膜联蛋白A2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包红雨;王建宁;侯艳秋;宋敏;张柳波;孟庆齐;阮长耿

    本研究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基因诱导骨髓瘤U266、RPMI8226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AnxA2 siRNA转染人骨髓瘤U266、RPMI8226细胞,应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nxA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实时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nxA2siRNA转染U266和RPMI8226后,AnxA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同时降低凋亡相关基因p65NF-κB、IL-2、IL-6的表达(P<0.05),增强P53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AnxA2基因沉默在骨髓瘤细胞U266和RPMI8226凋亡中起促进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晓玲;尹松梅;陈玲珍;曹小芳;谢丽萍;郭子宽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量以及血清人TPO,SCF和G-CSF水平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hBMMSC输注对亚致死量照射小鼠早期死亡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受细胞治疗小鼠早期血象水平无显著增高,但在第28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剂量组明显(P值均小于0.05);在中剂量和大剂量hBMMSC组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hBMMSC输注后第2天,ELISA法检测可在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G-CSF和SCF,以hBMMSC高剂量组G-CSF含量为高(P<0.01).所有各组未检测到人TPO,治疗后第9和16天所有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人G-CSF和SCF.结论:hBMMSC输注可加速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短暂分泌相关造血细胞调控因子有关.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玲珍;尹松梅;张晓玲;陈嘉榆;韦拨雄;詹昱;余卫;巫进明;曲佳;郭子宽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并于处理后的第9天和16天取小鼠股骨和脾脏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造血组织容量,并进行细胞增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MSC及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但第9天高剂量(5×106) MSC及裂解物组小鼠骨髓造血即部分恢复,造血组织容量显著改善,(43.50±12.08)%和(42.80±13.11)%vs(24.33±9.50)%(P<0.05),增生程度积分明显增高(P<0.05),脾脏出现增生结节.第16天高剂量MSC和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明显活跃,脾脏和骨髓结构接近正常小鼠.此外,两个时间点MSC与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增生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骨髓MSC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固有的活性物质有关.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p-STAT5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陈怡欣;李英;张凌岩;刘新;单宁宁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p-STAT5蛋白表达的情况及二者与疾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5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及蛋白质,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的JAK2V617F突变比例及p-STAT5蛋白表达量,并结合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总体阳性率为73.3% (33/4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83.3%(20/2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阳性率为68.8%(11/16),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的阳性率为40.0%(2/5);PV、ET、I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472±0.245,0.216±0.162,0.435±0.239;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96±0.758,0.760±0.623,0.792±0.612;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呈线性相关(P<0.05);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血小板水平越低;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与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IMF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均较低.JAK2V617F突变阳性者更易发生脾肿大、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JAK2V617F突变在BCR-ABL阴性的MPN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突变负荷越高者其下游p-STAT5蛋白的表达量越大,发生脾肿大、血栓事件的几率越高.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意义及对生存的影响

    作者:夏冰;郭青;赵丹丹;赵海丰;韩晓蘋;王卉;吴晓雄;张翼鷟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凋亡、增殖的百分率,计算各组中的凋亡/增殖(A/P)比.并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法分析CD34+细胞和CD34-细胞增殖和凋亡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①MDS高危组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而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在MDS低危组中均为高,明显高于MDS高危组和对照组.在低危组中,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80.36±1.82)%,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54.75±2.18)%(P<0.05),而在高危组中,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③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组中高,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和低危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危组CD34+细胞的增殖率为(50.67±3.37)%,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30.99±1.96)%(P<0.05);④CD34+、CD34-细胞的A/P值在MDS低危组均明显高于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A/P值在MDS高、低危组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A/P值(P<0.05).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生存及预后明显相关.结论:CD34+细胞百分率随MDS危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低危组中以CD34-细胞的凋亡占主导,随着病情进展,在高危组中则以CD34+细胞的增殖占主导,提示异常的凋亡和增殖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可能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抑制凋亡可能诱导MDS向白血病的转化.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

    作者:马亮;钟明华;韩呈武;王俊艳;曹永彤;马一盖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核型在MDS亚型中的分布及其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特点.常规培养骨髓细胞,采用G显带技术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7例患者中异常核型比例为42.5% (54/127),其中各亚型异常发生率MDS-RA为30% (3/10),MDS-RCMD为35.9% (23/64),MDS-RAS为22.2% (2/9),MDS-RAEB-Ⅰ为45% (9/20),MDS-RAEB-Ⅱ为66.7%(14/21),5q-综合征100% (3/3).54例异常核型中仅数目异常者21例,仅有结构异常者14例,同时有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者19例.常见染色体异常依次为复杂核型(11.02%,14/127),单纯+8(10.24%,13/127),-7/7q-(3.9%,5/127),1q+ (3.15%,4/127),-X/-Y(3.15%,4/127),20q-(2.36%,3/127),5q-(2.36%,3/127).MDS-RAEB(包括RAEB-Ⅰ和RAEB-Ⅱ)患者中复杂核型发生率为31.71% (13/41),明显高于非RAEB(包括RA、RCMD、RAS、5q-综合征)患者中复杂核型发生率为1.16% (1/86) (P <0.05).平衡易位核型发生率为1.57%(2/127),明显低于非平衡易位发生率为40.94% (52/127)(P<0.05),2例平衡易位患者均为MDS-RAEB.结论: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染色体异常比较复杂,存在多种重现性异常;平衡易位较少见,仅存在于RAEB患者中;RAEB患者复杂异常核型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伴dup(1)(q21q32)重现性异常核型所占比例较高.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宋陆茜;贺琪;张耀;吴凌云;周立宇;张征;张曦;杨莲萍;常春康

    单体核型(MK)目前被认为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院连续成功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初发MDS患者中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累及的染色体谱系并分析与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表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我院血液科细胞遗传室自2004年2月至2012年5月连续成功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初发MDS患者细胞遗传学结果,并根据外周血分类计数、骨髓抽吸液涂片、骨髓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按WHO分类标准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初发MDS患者1 532例中异常核型者538例(35.1%),其中包括证实至少存在1条常染色体单体缺失患者202例.在202例中47例(23.3%)仪表现为单独具有单体异常,其余155例常染色体单体异常并发于2种异常(n=33,21.3%)或3种及以上异常即复杂核型(n=112,78.7%).单体核型异常几乎累及所有22条常染色体,但7号染色体单体累及频率高,在所有单独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病例中约达66.0%,其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中检出率也是高的,其余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可重现的单体异常依次累及13号(12.5%),18号(8.3%),20号(6.3%),17号(7.3%),21号(5.2%),12号(5.2%)和5号(5.2%).单独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病例的临床病理表型分析中RCMD(n=20,13例为-7),RAEB(n=12,11例为-7),RA(n=9,3例为-7),CMML(n=6,4例为-7).单独20单体(n=7,3例RA,4例RCMD),单独20单体未见于RAEB或CMML病例.结论: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的高比例提示其对MDS发病的潜在影响.缺失主要累及7号染色体,提示7号染色体相关基因单倍体数量不足可能是MDS发病机制之一.累及其他整条染色体的单倍体数量不足可能不利于恶性克隆存活,除非其有害效应能被其他遗传学畸变效应抵消,这表明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可重现的单体异常累及的染色体谱系更为广泛.20号染色体单体缺失是相对良好的预后特征.

  • 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和BA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郭玉洁;王艳;林凤茹

    本研究旨在探讨MCL-1、BAK蛋白与营养性贫血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66例营养性贫血患者血清中MCL-1、BAK蛋白表达水平.以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①营养性贫血组MC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于低正常对照组(P<0.001),BA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不同类型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混合性贫血)各组间MCL-1、B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营养性贫血组治疗后MC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A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③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蛋白与BAK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58,P<0.05).结论:MCL-1和BAK蛋白在营养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协助诊断营养性贫血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 难治性贫血与其它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

    作者:程虹;江明;杜伟;钟笛;郝建萍;李玲

    本研究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主要是难治性贫血(RA)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并与其它贫血性疾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比较分析.取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制成涂片行瑞氏染色,骨髓分类500个有核细胞,外周血分类100个有核细胞,观察红系、粒系、巨核系病态细胞特点.结果发现,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细胞浆内颗粒稀少或缺如、Pelger核异常改变、幼粒细胞数及检出率、单核细胞检出率以及骨髓粒系各阶段细胞出现颗粒缺如,红系奇数核、核出芽,巨核系小巨核及单圆核巨核细胞等在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形态学是MDS诊断的基础,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在MDS与其他贫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21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陈玉梅;阮敏;邹尧;郭晔;王书春;陈晓娟;张丽;刘天峰;竺晓凡

    本研究旨在探讨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患者的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4月期间诊治的21例DBA患者进行9个与本病相关的核糖体蛋白基因(RPS19、RPS24、RPS17、RPL5、RPL11、RPS7、RPL35a、RPS10和RPS26)检测.结果表明,在21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了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8.1%,其中RPS19基因突变3例,RPS24、RPS7、RPL5、RPL11、RPL35a突变各1例.在本组患者中未检测到RPS17、RPS10和RPS26基因突变.RPL11及RPL5突变患者分别伴有六指畸形、足趾畸形,1例RPS19突变患者伴有尿道下裂.结论:本研究中DBA患者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部分RPS19突变患者可发生尿道下裂,RPL11及RPL5突变与指趾畸形相关.

  • 遗传性父本抗原诱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夏君燕;刘红星;朱平;王倩;滕文;伍学强

    本研究动态观察和分析1例分娩后母亲体内携带的遗传性父本抗原(IPA)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检测患者自妊娠至分娩后2年以及新生儿至1岁时的血小板数变化,常规检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CMV、EBV、微小病毒及其他疱疹病毒感染.IPA检测是从基因文库选择8个在中国人群中多态性强的插入/缺失(InDel)多态性位点,设计引物,用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54对健康的母子对,获得平均值作为对照,利用母子间两个有InDel多态性的位点来确定母子之间微嵌合状态,分别检测患者4个时间段携带IPA情况.结果表明,患者从妊娠20周开始血小板减少,低10×109/L,用丙种球蛋白可使血小板数短期恢复,停药后又迅速减少.未检测到病毒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54例母体内IPA平均值10-5-10-4,该患者产后67 d IPA为3.45×10-3(此时血小板数为14×109/L),明显高于正常值30倍以上,1个月后为1.3×10-4(血小板数256×109/L),5个月为1.2×10-4(血小板数158×109/L),6个月1.5×10-4(血小板数325×109/L),达到正常母体水平,血小板恢复正常.新生儿出生1个月血小板减少(4×109/L),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恢复.结论:母体存在异常高IPA可能导致妊娠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白介素-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

    作者:曹江;李莉;陈翀;吕超;孟凡静;曾令宇;李振宇;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通过检测初治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2(IL-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新诊断的急性ITP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L-22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浆中IL-22的含量为(364.12±94.2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 <0.001);ITP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为(18.92±6.03)%,Th22细胞比例为(2.28±0.5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ITP患者血浆IL-22水平与Th1和Th22细胞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Th1:r=0.42,P=0.022;Th22:r =0.40,P=0.030);而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与IL-22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成人ITP患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Th1、Th22细胞比例之间密切相关,提示IL-22与Th1和Th22细胞在ITP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而Th17细胞可能与ITP的发病无关.

  • 中国哈尔滨地区献血人群RhDel表型的分子机理研究

    作者:李继红;张春燕;孙建华;刘杰

    本研究探讨中国哈尔滨地区献血人群RhDel表型表达的分子机制.应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74例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红细胞RHD血型基因分型和RH基因变异体检测,并对无法确定RHD基因型别的特殊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374例阴性献血者样本中共检出RHD Del型62例,占16.6%.其中RHD 1227A型61例,发现中国人中罕见的RHD Del(cde)J等位基因1例.经测序分析,检出存在RHD711DelC等位基因者11例.另外,在3份样本中发现了新等位基因突变点.结论:RHD1227A等位基因是中国哈尔滨地区Del表型人群所普遍携带的等位基因,是Del表型个体的重要遗传标记.

  • 海藻糖负载对人红细胞膜的影响

    作者:陈麟凤;刘景汉;庄远;车辑;汪德清;李卉;王珊

    本研究通过对海藻糖负载后红细胞膜各项理化指标检测,评价海藻糖对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以海藻糖负载红细胞为实验组,未负载海藻糖红细胞为对照组,在不同渗透压的NaCl溶液中,检测2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变化,流式细胞术和红细胞变形仪分别检测2组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变形性.结果显示:对照组红细胞在渗透压为160 mOsm的NaCl溶液中溶血率为50%,而实验组红细胞出现50%溶血率的NaCl溶液渗透压为121.4mOsm.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负载海藻糖后,细胞膜结合的Annexin Ⅴ-FITC量很少,并且通过300 mOsm磷酸盐缓冲液的洗涤,破损细胞能被有效清除.负载后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所下降,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红细胞摄取海藻糖后能够在高渗环境中保持细胞膜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

  • 采用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红细胞Duffy血型抗原Fy-a/b基因型

    作者:陈雪;周昌华;洪缨;巩天祥

    本研究建立用于红细胞Duffy血型抗原Fy-a/b基因分型的熔解曲线分析方法.根据β-actin和Fy-a/b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多重PCR-熔解曲线分析法,并用该方法与常规PCR-SSP法同时检测中国成都地区198名献血者Duffy血型抗原Fy-a/b的基因型.结果表明,熔解曲线分析法和常规PCR-SSP法的基因分型结果完全一致.198名中国成都地区献血者中Fya(+)178例(89.9%),Fya(+)Fyb(+)杂合子19例(9.6%),Fyb(+)1例(0.5%),Fy4基因频率0.947,Fyb基因频率0.053,符合中国人Duffy血型分布特点.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红细胞Duffy血型抗原Fy-a/b基因分型的熔解曲线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Duffy血型基因分型.中国成都地区的献血者Duffy血型基因以Fya为主.

  • 血浆蚓激酶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王园园;付文亮;王旻;邹民吉;徐涛;王嘉玺;张菡;徐东刚

    本研究目的建立血浆蚓激酶的定量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人血浆样本中的蚓激酶含量.利用蚓激酶免疫家兔和BALB/c小鼠,制备其兔源及鼠源的多克隆抗体,建立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蚓激酶的方法,绘制蚓激酶含量检测标准曲线,进一步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精密度、回收率等进行了分析.利用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对人血浆中的蚓激酶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蚓激酶的标准曲线拟合R值>0.99;精密度评价3个批次内及批间测定值的变异系数(CV)均<15%;回收率评价3个批次内及批间测定值回收率均>80%;定量下限为5 ng/ml(精密度CV< 15%,回收率>8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符合药典所规定的标准,满足药代动力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可为蚓激酶的临床试验研究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

  • 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双抑制野生等位基因扩增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JAK2V617F突变率

    作者:梁国威;邵冬华;何美琳;曹清芸

    本研究建立在外周血基因组DNA中定量检测JAK2V617F突变率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中,应用等位基因突变引物和等位基因野生TaqMan-MGB探针共同抑制JAK2 V617F野生等位基因扩增,从而特异性地扩增JAK2V617F突变等位基因.通过测定不同JAK2V617F突变率标准品及其循环阈值(Ct值),建立JAK2 V617F突变率定量测定方法,并对89例表观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中JAK2V617F突变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定量检测JAK2V617F突变率的下限为0.1%,检测JAK2V617F突变率的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率分别为4.1%和6.1%.对89例表观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中JAK2V617F突变率检测显示,其中2例为JAK2V617F阳性,突变率分别为0.64%和0.98%.结论:建立的JAK2V617F突变率定量检测方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特性,适合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及疾病进程和疗效监测.本方法检测原理可用于各种单碱基突变率的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房婷;安立才;刘迷迷;化静;徐开林;曾令宇

    本研究探讨野百合碱诱导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生理盐水组(n=15)和野百合碱组(n=15),分别按10 ml/kg和200 mg/kg灌胃,连续3d.灌胃后第3、4、6、8和10天检测各组小鼠肝功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肝脏指数及活化血小板比例;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肝脏纤维化程度等;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炎细胞浸润及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显示,野百合碱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见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大量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央静脉和肝血窦纤维化;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外周血活化血小板比例升高(P<0.05),肝脏指数升高(P<0.05),肝功能异常并有腹水形成.结论:野百合碱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是肝静脉闭塞病的始动因素,且该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具有自限性,但纤维化持续存在.

  • 深低温冻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性氧水平与造血干/祖细胞归巢黏附分子表达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林林;金丽;徐焕铭;郝一文

    本研究通过检测经程控降温液氮保存前后的富集造血干/祖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活性氧(ROS)水平及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分子的表达,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冻存PBMNC为实验组,以新分离PBMNC为对照组,通过台盼蓝染色方法检测2组细胞的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2组细胞ROS水平;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抗原CD34、CD133以及归巢相关分子VLA4、CXCR4、CD44的表达;通过相关系数分析ROS水平与归巢分子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BMNC随冻存时间延长存活率逐渐降低,冻存3、6、9、12个月的细胞存活率比冻前显著降低(P<0.05);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CD34、CD133及归巢相关分子CD44、VLA4、CXCR4表达率随冻存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冷冻保存1年后的表达率比冻存前显著降低(P<0.05);随着冷冻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内ROS水平逐渐升高,冻存6、9、12个月后细胞内ROS水平比冻存前显著升高(P<0.05).PBMNC内ROS水平与造血干/祖细胞CD34+ VLA4+、CD34+ CXCR4+、CD34+ CD44+双阳性表达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3、-0.457、-0.465).结论: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黏附分子表达随冻存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冻存的PBMNC中的ROS水平与造血干/祖细胞归巢黏附分子表达率成显著负相关;ROS水平增高可能是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N-myc基因拷贝数及其临床意义的分析

    作者:马晓莉;宫丽平;周春菊;张大伟;金眉;王焕民

    本研究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肿瘤或骨髓组织N-myc基因拷贝数与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肿瘤生物因子水平的关系,探讨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N-myc基因与NB患儿预后的相关性.选择2007年3月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院确诊的58例NB患儿纳入本研究,规范应用BCH-NB-2007方案治疗,随访至2012年1月31日.对NB患儿进行了肿瘤或骨髓组织N-my基因的FISH检测.根据基因拷贝数将患儿分成3组:A组为目标基因拷贝数等于2号染色体拷贝数,即≤2为阴性;B组为拷贝数3-9,为基因获得;C组为拷贝数为2号染色体的5倍或以上,即≥10为基因扩增.结果表明,58例NB患儿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6.5-138个月(中位年龄47.5个月),随访时间11-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5个月).INSS Ⅰ-Ⅳ期分别为1、5、8和44例.肿瘤原发于中后纵隔25例,腹膜后肾上腺和盆腔区域33例,其中3例伴有后纵隔病变.骨骼转移35例(60.3%).骨髓转移32例(55%).病理诊断为节母细胞瘤17例,NB分化型15例,分化差或未分化型7例,15例为NB化疗后改变,其余4例仅做了骨髓活检,均为NB骨髓转移.FISH检测N-myc基因的结果显示:A组11例,B组43例,其中拷贝数3-4者22例;5-9者21例,C组4例.58例患儿N-myc基因拷贝数平均为5.96±7.81,其中28例为化疗前病理标本(未化疗组),平均拷贝数为4.00±1.88,30例为化疗4-5疗程后的病理标本(化疗组),平均拷贝数为7.80±10.46,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64).N-myc基因与诊断初血清LDH水平明显相关(P<0.01),而与尿VMA、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测定值无明显相关(P=0.47和0.40).不同临床分期、原发瘤灶部位及病理类型与N-myc基因拷贝数均无明显关系(P值分别为0.46,0.25,0.09).采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myc基因拷贝数与患儿预后关系密切,基因拷贝数越高预后越差,其中4例N-myc基因扩增患儿预后差,其次为基因获得的患儿.结论:N-myc基因拷贝数与肿瘤的生长和不良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以N-myc基因扩增者预后差.因此,定量检测N-myc拷贝数,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定有一定临床价值.此外,肿瘤组织N-myc基因拷贝数与血清LDH水平有相关性,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与血清LDH水平均可反映NB的疾病进程.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