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体外光化学疗法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润哲;陈宝安;程坚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及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外光化学疗法(extracorporeal photochemotherapy,ECP)已成为治疗cGVHD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用长波紫外线照射患者的单个核细胞与光敏剂8-甲氧基补骨脂素的混合并回输至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ECP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诱导免疫耐受等来实现的.它具有不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和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国外很多医学中心对ECP治疗成人及儿童cGVHD展开了大量研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D19+ CD21-B淋巴细胞、血清BAFF及血清TNFα可用于衡量及早期评价ECP的治疗疗效.ECP的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若干并发症.由于目前ECP治疗机制尚未完善明确,诸多研究治疗周期长短不一,临床研究病人例数较少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样本量的增多及治疗周期的规范,ECP会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ECP治疗cGVHD的相关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 白血病的DKK1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柳凤芝

    大量研究证实,Dickkopf-1(DKK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改变与许多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它是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阻断Wnt/β-catenin/TCF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诱导其凋亡.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被证实与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密切关系.Wnt信号传导通路与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有关,它可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及血管发生,其表达受通路抑制基因的调节,如Dickkopf-1(DKK1)基因.白血病常出现DKK1基因甲基化修饰,使得DKK1基因下调或沉默,导致经典Wnt信号通路被激活,引起白血病的发生.针对DKK1基因出现了一些关于白血病治疗的研究,主要是诱导DKK去甲基化.随着对DKK1表达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在白血病早期诊断、治疗、预后预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就上述内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作者:吴冰;韦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和T细胞功能障碍所致,血小板及其前体巨核细胞均受到攻击导致血小板破坏和生成不足.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及TPO受体激动剂不能逆转其疾病进程,且因感染、血栓形成等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新型治疗药物包括:CD154抗体、抑制性FC-γ受体、Syk抑制剂等可以靶向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有望限制全身副作用并降低ITP的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本文就ITP当前治疗策略、新型治疗药物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海芸;刘婷婷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及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细胞(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土壤学说)及免疫功能(蠕虫学说)等异常.这3种病因相互影响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发展,从而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因诊断的复杂性以及治疗的不确定性.据此,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在造血微环境中的骨髓微循环的血液供给、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功能中的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和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凌云;孔欣;陈宝安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人血小扳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重要原因,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依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金标准”,具有高特异性、低敏感性等特点,但由于操作繁琐、耗时等原因未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近年来,基于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技术研究报道,其敏感性高于MAIPA,解决了部分操作及耗时的问题,并具有利用微球编码进行联立血小板抗体检测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该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148/152家族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作者:王晓雪;王玥;王萍萍;李艳

    MicroRNA(miRNA)是一种包含18 ~22个核苷酸单链的非编码小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编码区相互作用而调控基因的表达.MicroRNA-148/152家族包括microRNA-148a(miR-148a),microRNA-148b(miR-148b)和microRNA-152(miR-152),其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一些研究已经证实miR-148/152家族成员在许多肿瘤性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并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发挥着调节肿瘤生长、增殖、凋亡、血管新生以及对药物敏感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MiR-148/152家族成员的表达受其本身CpG岛甲基化的调控,并能靶向作用于其下游的靶基因-DNA甲基转移酶(DNMT1/3b),因此DNMT1/3b反向局限于miR-148a/152的表达.DNMT1/3b过表达促进MiR-148/152家族CpG岛甲基化,阻碍其发挥作用,导致DNMT1/3b进一步升高.因此,MiR-148/152-DNMT1/3b循环可能是存在的.表观遗传学的异常,尤其是启动子高甲基化在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去甲基化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文对miR-148/152家族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做一总结,旨在阐述DNA甲基化修饰与micro-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重要提示意义.

  • MSC通过CXCL12/CXCR4轴介导CML细胞对TKI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房丽君;涂怀军;李剑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效果虽然显著,但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问题仍无法避免.近研究表明,间充质于细胞(MSC)可以通过调节CXCL12/CXCR4轴来影响CML细胞定向性迁移、黏附至骨髓腔,介导CML细胞的保护性休眠、活化众多促存活通路、抑制线粒体介导的CML细胞凋亡及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BCL-6的表达介导耐药.TKI联合CXCR4抑制剂有望成为提高CML遗传学治愈的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MSC介导CML细胞耐药途径,MSC增强CML细胞对CXCL12敏感性的途径及MSC增强CML细胞对骨髓血管黏附的途径进行综述.

  • Ikaros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海英;白海

    Ikaros是一类DNA结合锌指蛋白,作为染色质重塑和基因转录的调控元件,在调节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调控造血系统的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其功能丧失突变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频率很高并且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本文简要综述Ikaros的结构和功能,作为肿瘤抑制因子Ikaros在B-ALL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转化中基因组的不稳定

    作者:郭素青;李英华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髓系细胞的过度增殖.患者往往早期(即慢性期CP)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有效,但后来出现耐药,并导致疾病的急性转化,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目前有关CML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基因组不稳定促进了CML急性转化,本文将对CML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及阻止CML急变发生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芳;潘云;李艳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调控基因表达,其在疾病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的过表达与功能获得性突变、MLL2失活突变、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CREBBP和EP300的失活突变等都与肿瘤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组蛋白修饰酶的药物比如HDAC抑制剂和EZH2抑制剂等有的已经在临床应用,有的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为血液系统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藤黄酸联合柔红霉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孕烷X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晗;陈宝安;蔡晓辉;王飞;高冲;程坚;张孝平;戴璐;夏国华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的表达水平;探讨藤黄酸(Gambogic acid,GA)对K562/A02耐药细胞株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多个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PXR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K562/A02细胞株分别与GA,DNR,GA+ DNR孵育24、36、48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Real-time PCR法检测各实验组PXR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PX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K562/A02细胞株的PXR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本研究实验其他所检测的恶性血液病细胞;;藤黄酸作用后,K562/A02细胞对柔红霉素的耐药性明显降低,却细胞抑制率增加;藤黄酸作用后的K562/A02细胞的PXR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纽下调,而在柔红霉素组则无明显变化,提示柔红霉素并没有下调PXR的作用.PXR的下调亦不是细胞被药物杀伤后的假象,而藤黄酸可以下调PXR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论:PXR可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表达,并在K562/A02细胞明显较其他实验细胞株中表达高.低剂量GA可以提高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增强化疗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XR表达有关.

  • 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马莎;徐杰;王雪;吴庆运;曹江;李振宇;曾令宇;陈翀;徐开林

    目的:探讨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GI254023X处理Jurkat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并绘制增殖抑制曲线,Annexin V/7-AAD双染检测细胞存活与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otch1蛋白的切割,定量PCR检测抑凋亡基因BCL-2、MCL-1、BCL-xl及Notch1靶基因Hes-1的转录变化.结果:GI254023X能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且呈量-效关系,但无明确的时-效关系.GI254023X能够诱导Jurkat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leaved Notch1在GI254023X作用后水平下降,而Notch1水平升高;GI254023X能够使抑凋亡基因MCL-1和Hes-1表达下调,对BCL-2和BCL-xl转录无明显影响.结论:GI254023X能抑制Jurkat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主要与抑制Notch1活化和下调MCL-1转录有关.

  • 舍曲林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晏伟伟;夏迪;张颖婷;潘晓蓉;童建华

    目的:探讨精神类药物舍曲林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舍曲林作用于Kasumi-1细胞不同时间,通过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舍曲林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细胞周期分布以及相关蛋白的改变.结果:舍曲林能够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15和20 μmol/L舍曲林处理Kasumi-1细胞24h后,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19.00±7.37)%和(47.90±11.19)%;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5和20 μmol/L舍曲林处理Kasumi-1细胞24 h后,Annexin V阳性细胞百分比从(9.71±2.12)%分别上升至(20.54±2.52)%和(45.37±7.88)%(P<0.01),且细胞被明显阻滞在G0/G1期和G2/M期;此外,舍曲林还可以下调细胞内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结论:舍曲林能够显著诱导Kasumi-1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TCTP蛋白的下调相关.

  • MiR-18a通过靶定ATM调节白血病细胞HL-60对VP-16和VCR化疗敏感性

    作者:肖悦;胡蓉

    目的:研究miR-18a调控白血病细胞HL-60对VP-16和VCR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稳定过表达miR-18a的HL-60-pcDNA3.1-miR-18a细胞系,检测其对VP-16扣VCR的敏感性;构建ATM 3'UTR区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验证miR-18a对ATM的靶向作用;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miR-18a的HL-60细胞内ATM的表达水平;siRNA敲减HL-60细胞中ATM水平,CCK-8检测细胞对VP-16和VCR的敏感性;在稳定过表达miR-18a的HL-60细胞内转染miR-18a inhibitor,Western blot检测ATM的表达水平,并检验细胞对VP-16和VCR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过表达miR-18a后,用相同浓度的VP-16和VCR处理时HL-60细胞存活率降低;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miR-18a能够抑制ATM的荧光素酶活性;过表达miR-18a后HL-60细胞内ATM的表达降低;敲减ATM后的HL-60细胞经VP-16和VCR处理后存活率降低;转染miR-18a inhibitor后,ATM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经VP-16和VCR处理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miR-18a能够通过靶定ATM而调控白血病细胞HL-60对VP-16和VCR的敏感性.

    关键词: miR-18a ATM 白血病 VP-16 VCR
  • 姜黄素对CD34+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饶佳;张荣艳;陈国安;李菲;黄仁魏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CD34+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和Kasumi-1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姜黄素(0、20、40、80 μmol/L)处理KG1a和Kasumi-1细胞48 h,采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法检测细胞活率,Western blot法测定姜黄素对细胞NF-κB P65核蛋白表达影响,免疫荧光检测姜黄素对细胞NF-κB P65核蛋白移位影响.结果:姜黄素可显著抑制KG1a和Kasumi-1细胞生长,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姜黄素可下调KG1a和Kasumi-1细胞P65核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核移位,使NF κB处于失活状态.结论:姜黄素可抑制KG1a和Kasumi-1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抑制NF-κB P65核蛋白表达有关.

  • PKF118-310对K562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王淡瑜;黎纬明;金梦迪;崔海燕;卢博;王欣;刘泽林

    目的:探讨PKF118-310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K562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PKF118-310处理K562细胞株,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中β-catenin和TCF-4的存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β-catenin、TCF-4及BCL9的表达差异.结果:PKF118-310诱导阻滞K562细胞S期而导致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KF118-310处理的K562细胞中存在β-catenin及TCF-4;不同浓度的PKF118-310处理K562细胞株72 h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而β-catenin、TCF及BCL-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PKF118-310通过抑制β-catenin/TCF/BCL9转录复合物诱导K562细胞S期阻滞,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 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段丽娟;李超;杨如玉

    目的:分析亚砷酸(arsenious acid,H3AsO3)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86例AP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3AsO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ORR)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37%(P<0.05);实验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的时间为(42.42±7.10)d,明显短于对照组(30.86±4.34)d(P<0.05);实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为(20.86±9.28)×109/L、血红蛋白为(68.62±14.97) g/L、血小板数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高白细胞综合症(high white blood syndrome,HWB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2和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诱导方案是否使用H3AsO3为影响APL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APL治疗方案中加用H3AsO3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edgehog通路的影响

    作者:何晓薇;燕玮;杨威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edgehog通路中PTCH及SMO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PTCH及SMO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三氧化二砷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佳浓度为2μmol/L,佳作用时间为24h.在该浓度及时间点作用下Hedgehog通路中PTCH及SMO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结论:三氧化二砷可降低Hedgehog通路中PTCH及SMO基因表达.

  • 重组腺病毒AdE-SH2-Caspase 8对耐伊马替尼的K562/G01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林;费嫦;黄峥兰;李会;刘张玲;冯文莉

    目的:研究表达融合蛋白SH2-Caspase 8的重组腺病毒AdE-SH2-Caspase 8-HA-GFP(SC)对BCR/ABL阳性的耐伊马替尼的K562/G0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K562/G01细胞经重组的腺病毒SC感染后,分别设突变AdE-SH2m-Caspase 8-HA-GFP(SmC)组、病毒空载AdEGFP(CMV)组和PBS对照组.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病毒感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SH2-Caspase 8-HA的表达水平,光学显微镜观察经瑞氏染色后的细胞形态,FCM和DNA梯度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组腺病毒在K562/G01细胞中的感染效率较高;Western blot能检测到目的蛋白SH2-Caspase 8-H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瑞氏染色后SC组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FCM检测结果表明SC组早前凋亡细胞明显增高(P<0.05),DNA梯度电泳检测结果发现SC组出现明显细胞凋亡特异性的梯度条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C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PARP活化片段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重组腺病毒SC表达的SH2-Caspase 8融合蛋白能明显诱导K562/G01细胞的凋亡.

  • IL1RA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尹玲玲;阮素红;田宇;徐开林;赵恺

    目的: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LSC)表面标志蛋白IL1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杂交瘤细胞3H6E10、10D8A7种植BALB/c小鼠腹腔,收获腹水,纯化后得到特异性抗人IL1RAP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应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ondenaturing-PAGE)、EHSA和Western blot法对纯化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抗体纯度、效价和敏感性检测.结果:获得了两种IL1RAP纯化单克隆抗体,命名为3H6E10 McAb和10D8A7 McAb,其纯度分别为95%和94%;两种纯化的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且能特异性识别IL1RAP纯化蛋白、正常人及白血病病人的细胞内源性蛋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能特异性结合人IL1RAP的纯化单克隆抗体,为将来有效清除体内LSC提供了新途径.

  • 高危白血病移植后复发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雨馨;李玉华

    目的:探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高危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allo-HSCT后复发而予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15例高危白血病患者,以及期间行allo-HSCT后复发而未予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13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并对两类患者的1和3年OS率进行对比.结果:行DLI的15例患者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和46.7%,1和3年DFS率分别为22.0%和11.0%,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5例),急性GVHD反应(1例).未行DLI术的13例患者1年和3年OS率分别为29.9%和15.0%,1年DFS率为11.2%,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9例).移植后复发行DLI治疗的患者与未行DLI的患者相比,移植后复发行DLI治疗的患者的1和3年OS率均高于未行DLI患者,但两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 =0.069).结论:DLI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移植后复发的较为有效的方法,联合其他方式或改变供者淋巴细胞的细胞输注类型或将可以提高DLI的疗效.

  • B(A)血型的鉴定及其患者输血的探讨

    作者:王超;李素萍;吴学忠;李敏;邢昕;王伦善;吕蓉

    目的:探讨B(A)血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及合理的输血方法.方法: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的血型,同时利用ABO-TYPE Variant试剂盒和ABO基因6、7外显子DNA序列分析法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应用0型洗涤红细胞用于疑难配血三步分析法配血.结果:患者的正定型:A弱B强,血清中存在抗A1;反定型:A1C3+,BC阴性;分子生物学鉴定为:B(A)04型,640 A>G;O型洗涤红细胞检测主侧配血阴性.结论:稀有血型或亚型的分析鉴定要谨慎,必要时可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稀有血型或亚型患者输血要安全、正确、合理.

  • HLA新等位基因HLA-B*13∶68的序列分析

    作者:韩斌;韩丽;冯智慧;迟晓云;焦淑贤

    目的:分析确认中国人群中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方法:应用PCR-SBT对中华骨髓库供者样本进行HLA分型,对可能的HLA-B新等位基因采用组序列特异性引物(GSSP)进行测序,并与已知同源性高的等位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其中1例样本HLA-B位点与目前已知的HLA-B基因序列均不一致,与其同源性高的HLA-B * 13∶01∶01序列相比,第2外显子137位碱基T>C,导致第22位密码子由苯丙氨酸(TTT,Phe)变为丝氨酸(TCT,Ser).结论:该基因为HLA-B位点的新等位基因,已被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 13∶68.

  • 海南地区O型献血者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分析

    作者:于帅;黄用文;王小茜;吴月清;林梦霞;于洋;骆群

    目的:通过检测海南地区O型献血者血清中IgM抗A(B)与IgG抗A(B)抗体的效价,了解海南地区O型献血者IgM类及IgG类抗体效价分布情况,分析不同抗体间效价关系,为海南地区O型通用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80份O型健康献血者的全血标本,采用试管法测定IgM抗A、抗B抗体,采用微柱凝胶法测定IgG抗A、抗B效价.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进行不同抗体类型间比较.结果:IgM抗体效价分布于4-1024,IgG抗体效价分布于2-2 048.IgG抗A抗体效价显著高于IgM抗B、IgG抗B、IgM抗A的效价(P<0.05),且IgM抗A与IgM抗B、IgM抗B与gG抗B、IgG抗A与IgG抗B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海南地区O型献血者抗体效价偏高,用于异型输注的O型悬浮红细胞应先通过初筛IgG抗A效价,再进行IgM抗A、抗B与IgG抗B抗体效价检测,可显著提高O型通用血筛选的合格率,并降低检测成本.

  • 手工分离血小板保存袋性能评价研究

    作者:刘敏霞;段澜;王捷熙;王艳;卓海龙;柴丽娜;易晓阳;周建伟;王建卫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血小板保存袋(实验组)与美国Trima set型血小板保存袋(对照组)对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手工分离血小板等分至2种血小板保存袋中,于恒温振荡保存箱(22±2℃)保存0、3、5和7d,然后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集活性(ADP、THR)、血小板pH值、葡萄糖含量、乳酸浓度、乳酸脱氢酶浓度、低渗休克反应、CD62P及磷脂酸丝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2种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在相同保存时间内各项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菌试验均为阴性.结论:保存5d内的血小板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血小板保存袋性能类似.

  • Notch基因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和介导抗凋亡、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金燕;张桔顺;许贞书

    目的:检测原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Notch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作用后肿瘤细胞Notch蛋白的变化,探讨Notch基因介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凋亡及耐药机制.方法:采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初治患者的骨髓血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健康体检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Notch及BCL-2、NF-κB基因的转录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L1210细胞株在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作用后Notch蛋白的变化.结果:CLL组的Notch1、Notch2、BCL-2、NF-κB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556±0.8726和0.6731±0.5334(P=0.0182)、1.2273±0.8207和0.6577±0.6424(P<o.0001)、8.0960 ±7.5661和0.5969 ±0.4976(P<0.0001)、1.0966±0.6925和0.5373±0.7180(P<0.0001),而2组的Notch3和Notch4基因的mRNA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分别为1.1914±2.4219和0.8713±0.7937 (P=0.3427)、0.8174±1.0869和0.9752±1.3446(P=0.2402);L1210细胞在低浓度、中浓度阿糖胞苷作用24 h后,Notch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在高浓度阿糖胞苷或延长中浓度阿糖胞苷组的作用时间,Notch1蛋白表达量增高.L1210细胞在地塞米松作用后,Notch1蛋白表达下降,但不随地塞米松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Notch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Notch1蛋白在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表达下调.Notch信号通路可能介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抗凋亡及耐药过程.

  • IGFBP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琳;廖子龙;颜晓菁;刘杰;王晓鸥;樊华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GAPDH为内参,应用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GFBP3基因在43例AML初治(de novo AML)患者、36例完全缓解(CR)患者、28例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三组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初治组的IGFBP3基因表达水平均低于CR组和对照组(P<0.05),CR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GFBP3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完全缓解后表达水平恢复,其可以作为一种评估临床疗效的指标.

  • BAG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作者:朱华渊;伏媛;吴微;徐佳岱;谌廷妹;乔纯;李建勇;刘澎

    目的:研究BAG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88例AML患者细胞中BAG3 mRNA表达水平,将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已知的AML预后标志物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88例AML患者中,NPM1基因突变阳性组的BAG3 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显著降低(P=0.018).BAG3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剐、FAB亚型、白细胞计数、髓外侵犯与否、FLT3-ITD、c-kit、CEBPα基因突变状态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临床及生物学预后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首次治疗能否达到完全缓解(CR)无明显相关性;非M3患者中持续缓解组的BAG3的表达水平较复发组表达升高(P=0.036).BAG3表达水平对患者总生存期无影响.结论:BAG3水平表达与AML一些公认的预后因素无相关性,仅在NPM1基因突变阳性组较NPM1基因突变阴性组显著降低;BAG3表达水平对AML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影响,BAG3不是AML的预后因素.

  • 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郭婷婷;杨明珍

    目的: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表达水平与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危险度分层之间相关性,评价其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23例AML患者和20名正常人骨髓中DNM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正常人骨髓中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在AML患者骨髓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其中巩固治疗组患者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初治组和复发组低.DNMT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治时白细胞数、FAB分型及染色体核型等临床特征无关.经正规治疗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中,其初始DNMT3b基因表达水平偏高;根据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因素进行分层后在中危组患者DNMT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结论:DNMT基因表达在A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AML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之一.

  • 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占芳;张秋堂;邢海洲;甘思林;马杰;刘延方;谢新生;孙慧

    目的:探索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D-L1的表达与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5例患者(包括59例初治患者和16例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原始细胞中PD-L1的表达情况,并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初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PD-L1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总体阳性率为32.0% (24/75),其中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高于在其他白血病类型中的表达水平[56.3% (9/16) vs25.4% (15/5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在复发难治组中PD-L1阳性率高于初治组[56.3% (9/16) vs25.4% (15/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59例初治患者中PD-L1阳性组1个疗程CR率低于PD-L1阴性组(66.7%vs71.4%),2个疗程CR率低于PD-L1阴性组(70% vs 88.6%),PD-L1阳性组半年复发率高于PD-L1阴性组(20%vs8.82%),阳性组难治患者比例高于PD-L1阴性组(30%vs14.3%);PD-L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髓外浸润、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初诊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性,与AM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突变及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D-L1在急性白血病中有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逸及原发耐药机制,并可能成为评估患者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 Gli1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龙冰;张祥忠;李旭东;龙梓洁;王晓珍;刘加军;林东军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初治ALL 32例,复发ALL 6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LL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Gli1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Gli1 mRNA与ALL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Gli1 mRNA在初治及复发ALL患者组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4例初治ALL诱导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患者Gli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4例未缓解者的Gli1 mRNA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li1 mRNA水平与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725,P<0.05).Western blot检测也发现,初治及复发ALl患者中Gli1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者显著升高,治疗缓解后Gli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Gli1 mRNA及蛋白在初治和复发ALL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ALL的疗效及预后有关.

  • 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及意义

    作者:郑淑霞;谢若腾;官瑞婷;郭健欣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NK细胞绝对数为(412.91±167.35)/μl,相对数为(13.31±2.56)%;白血病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97.84±23.18)/μl,相对数为(6.79±0.78)%;淋巴瘤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101.79±25.63)/μl,相对数为(7.12±1.03)%;白血病缓解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297.17±87.56)/μl,相对数为(10.15±1.64)%;淋巴瘤缓解期组NK细胞细胞绝对数为(288.52±118.52)/μl,相对数为(10.82±1.97)%.各组患者NK细胞数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CD56bright亚群数为(25.28±4.72)%,在白血病急性期组为(65.46±11.21)%,在淋巴瘤急性期组为(70.71±12.14)%,在白血病缓解期组为(23.35±4.67)%,在淋巴瘤缓解期组为(24.89±4.58)%,各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下降.经过治疗后,患者NK细胞数量上升.

  • 神经钙粘素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杰;余庆峰;刘晓艳;王冲;张秋堂;甘思林;陈胜梅;谢新生;刘延方

    目的:探讨神经钙粘素(N-Cadherin)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4例MM患者CD38+/CD138+细胞中N-Cadherin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64例MM患者中有17例(26.56%)骨髓瘤细胞神经钙粘素高表达(>20%),47例(73.44%)神经钙粘素低表达(≤20%).神经钙粘素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在疾病的分期、分型、已知的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骨髓瘤细胞免疫分型、骨质破坏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钙粘素高表达组1q21扩增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而两组间RB1缺失、D13S319缺失及IGH重排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神经钙粘素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26.7月和55.5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钙粘素高表达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这可能与1q21扩增有关.

  • 18F-FDG-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李剑秋;管丽丽;王洁;吕志祥;徐耀红;庞华

    目的:研究18F-FDG-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6例高度怀疑为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或排除MM.患者行18F-FDG-PET/CT检查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66例患者中59例(89.39%)经病理学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PET灵敏度为98.31%,特异度为85.71%,正确诊断指数为0.8402;CT灵敏度为96.61%,特异度为85.71%,正确诊断指数为0.8232;PET/CT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83.33%,正确诊断指数为0.8333.在59例MM患者中共发现635处病灶,其中CT查出病灶572处(90.08%),PET查出病灶593处(93.39%),PET/CT重合病灶530处(83.46%).结论:18F-FDG-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并可以用于病灶的定位和计数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导临床工作.

  • 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同步分析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亚琳;王雯娟;刘海波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同步分析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4年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抽吸,同步进行骨髓活检取材,分析骨髓涂片及同步骨髓活检结果.结果:骨髓活组织切片中骨髓增生程度明显高于骨髓涂片,均为活跃及活跃以上,可观察到灶状及弥漫状分布骨髓瘤细胞;30例患者中22例(73%)可见双核、多核浆细胞,骨髓涂片中病态浆细胞的检出率为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活检Gomori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轻、中度增生为主,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与浆细胞比例存在一定程度正相关性(r =0.412).结论:骨髓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可相互取长补短,减少漏诊率,有利于MM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脐带血血浆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的研究

    作者:吴洁莹;陆琰;陈劲松;吴韶清;汤雪薇;李焱

    目的:探讨以脐带血血浆替代胎牛血清体外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作为滋养层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方法:收集符合广州脐血库供者合格筛选标准的脐带血,在脐带血干细胞制备过程中去除的血浆,经病原学及微生物检测合格,多份混合用于细胞培养.采用酶消化法从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的脐带组织分离获得UCMSC,将其分为3组.培养第1和第2组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胎牛血清(FBS)和混合脐带血血浆(UCP),第3组为商品化无血清培养液(StemPro(R) MSC SFM CTSTM).经培养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MSC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取冻存复苏后的3组细胞,标记为UCMSCFBS、UCMSCUCP及UCMSCSFM,分别建立滋养层.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选人脐带血CD34+细胞,在添加造血因子组合(StemSpan(R)CC100)的CD34+无血清培养液(StemPro-34 SFM)中培养,并根据滋养层的不同,分为4组:A组CD34+细胞(CD34+ cells)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FBS滋养层组(UCMSCFBS+ CD34+ cells),C组为UCP滋养层组(UCMSCUCP+ CD34+ cells),D组为SF滋养层组(UCMSCSFM+ CD34+cells).于培养第0天和第7天计数各组的有核细胞数(NC)、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比例,并进行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评估扩增效率.结果:在3种培养体系下的UCMSC均呈现典型的梭形漩涡状生长,MSC表面标记的表达谱系基本无差异,均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但在UCP培养条件下细胞的扩增能力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经过7d与脐带血CD34+细胞的共培养,虽然4组的CD34+细胞比例均下降,但NC及CD34+细胞数均得到显著扩增,其中UCMSCUCP滋养层组和UCMSCSFM滋养层组均大于UCMSCFBS滋养层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与第0天的集落形成能力比较,UCMSCUCP滋养层组与UCMSCSFM滋养层组的集落扩增倍数无差异,但前者的扩增倍数高于UCMSCFBS及空白对照组.结论:UCP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动物源性的血清补充物,用于UCMSC的分离培养并维持其生长、增殖、分化,是临床级MSC大量扩增培养体系较为安全的选择.

  • 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

    作者:王利;谷振阳;赵小利;魏华萍;罗澜;赵莎莎;刘代红;王全顺;高春记

    目的:评价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作用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1950年1月-2014年3月)、EMbase数据库(1970年1月-2014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2014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月-2014年3月);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检索.所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MSC对GVHD预防作用的疗效.结果:共纳入3篇英文文献,纳入HSCT患者117例,其中MSC组56例,对照组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SC未能降低急、慢性GVHD发生率(RR:0.44,95% CI:0.08-2.51,P=0.35;RR:0.85,95% CI:0.54-1.33,P=0.47);MSC未增加原发病复发率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率(RR:1.52,95% CI:0.63-3.68,P=0.35;RR:1.05,95% CI:0.72-1.53,P=0.78);MSC未改善病人总体生存率(RR:1.06,95% CI:0.79-1.43,P=0.71).结论:MSC可能对GVHD有一定预防作用,但由于尚缺乏大样本的RCT证据支持,MSC对GVHD的预防作用尚不能作出后结论,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才能得出肯定性结论.

  • 人羊膜上皮细胞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对比

    作者:甘文婷;孙新;陆琰

    目的:比较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n epithelial cells,hAECs)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足月剖宫产胎盘上剥离羊膜组织,采用低速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分离获取hAECs及hAMSCs,观察此两种细胞的增殖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诱导分化染色等方法对两种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及对比.结果:hAECs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铺路石样生长,多传至5代;hAMSCs为成纤维细胞样的长梭形,呈放射状或漩涡状分布生长,可传至30代左右.hAECs表达上皮细胞标志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部分表达波形蛋白;hAMSCs表达波形蛋白,不表达CK 19.两种细胞均表达CD29、CD44、CD73、CD90、OCT-4、Nanog.hAECs不表达CD105,成骨及成脂诱导阳性.结论:hAECs和hAMSCs均具有某些干细胞特性,hAECs不能无限增殖,其生长增殖及分化能力均低于hAMSCs.

  • 高迁移率组蛋白N2作为白血病和肿瘤细胞治疗靶标

    作者:李欢欢;朱平;伍学强;刘玉峰;王丽华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在临床治疗淋巴系统白血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疗法的关键是将识别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抗原的基因导入淋巴细胞,使其能够在输注给患者后特异性地杀伤体内白血病细胞.如果将同样的细胞免疫疗法原理用于其他肿瘤,还需要给淋巴细胞导入另外的特异性靶标基因.近期研究发现,高迁移率组蛋白N2 (high mobility group chromosal protein N2,HMGN2)是淋巴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极好的靶标,是CD8+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分子,对髓系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趋向性和特异性结合识别能力,有望用于制备特异性识别肿瘤的淋巴细胞,治疗更多类型的白血病和肿瘤.本文论述了HMGN的结构和功能,以及HMGN2在白血病和肿瘤细胞中的趋化性和抗肿瘤作用.

  •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汪少飞;黄雅静;余长林;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左洪莉;董征;刘志青

    目的:评价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S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方法:14例有血缘相关HLA全相合的SAA患者接受NST治疗,其中8例患者为SAA-Ⅰ型,6例为SAA-Ⅱ型.预处理方案采用氟达拉滨(FIUD)+环磷酰胺(CTX)+抗人胸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AL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CsA)或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结果:14例患者移植过程顺利,14例患者造血均获得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位恢复时间为移植后9d,血小板数≥20×109/L中位恢复时间为移植后13d;在移植后14 d均获得完全植入,且多次复查骨髓均为完全供者型;2例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在移植后70 d发生急性皮肤GVHD(Ⅰ度),1例患者于移植后1年发生慢性肝脏GVHD(Ⅰ度),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无1例患者发生Ⅱ度以上GVHD;9例患者出现细菌和真菌混合性感染和(或)病毒感染,中位感染时间为移植后54 d,经过对症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得到有效控制.中位随访54.5个月(5-144个月),12例患者现在无病存活,2例患者因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结论: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SAA安全可行,但要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和防治.

  • G6PD活性在地中海贫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扬;张淑芳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对地中海贫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为临床上提前诊断地中海贫血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本院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68例地中海贫血各种分型患者的静脉血,并进行琼脂凝胶血红蛋白电泳、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血常规检查、血清铁蛋白水平(作为金标准)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对判定地中海贫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型地中海贫血组G6PD活性均明显高于健康者组(P<0.01);各型地中海贫血组MCV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者组(P<0.01).检测G6PD活性值发现,对地中海贫血患者G6PD的灵敏度85.12%,特异度68%,阳性似然比2.66,阴性似然比0.219,诊断指数1.53,Youden指数0.53.这说明以G6PD活性值诊断地中海贫血的效果较好.结论:地中海贫血不同亚型患者的G6PD活性均较正常者增高,用G6PD活性诊断地中海贫血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应该有一个优的适用范围.

  • 乌司他丁抑制止血带性血小板线粒体凋亡信号激活

    作者:解春艳;肖金仿;赵振龙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止血带诱导的血小板线粒体凋亡信号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4名单侧下肢手术并需应用止血带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和乌司他丁处理,另外以同等条件但无需应用止血带患者12名作为对照.应用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盒测定ATP含量,JC-1探针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血小板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血小板Caspase-3活性,过氧化脂质(1ipid hydroperoxide,LPO)试剂盒检测血清过氧化脂质(LPO).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中细胞内ATP含量降低(P<0.05),低线粒体膜电位(△ψm)血小板比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活性及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均显著增加(P<0.05),而应用乌司他丁处理组的以上改变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止血带应用可以诱导血小板线粒体损伤、线粒体依赖途径的凋亡信号激活;乌司他丁处理则可明显抑制止血带诱导的血小板线粒体途径凋亡信号改变.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左斌;赵赟霄;杨剑峰;何杨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ITP患者6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通过流式免疫微球(FCIA)方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5种糖蛋白(GPⅨ、GP Ⅰb、GPⅢa、GPⅡb及P选择素)的自身抗体,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2(sB7-H2)和B7-H3(sB7-H3)水平,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TP患者血浆中5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ITP患者血浆sB7-H2水平升高(P<0.05),sB7-H3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sB7-H3与血小板P-选择素自身抗体呈负相关(r=-0.46,P<0.05),并且sB7-H2和sB7-H3水平在P-选择素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中降低(P <0.05);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sB7-H2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3907,P<0.01).结论: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sB7-H2升高,sB7-H3水平与P选择素自身抗体有关,提示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可能参与了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作者:肖佩芳;胡绍燕;何海龙;卢俊;李捷;柴忆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院11例SAA惠儿中7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行脐血移植,2例行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10例患儿原发性植入成功,3例患儿继发性植入失败,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供体都稳定植入,造血恢复.1例单份脐血移植患儿原发性植入失败,但自体造血恢复.9例接受亲缘相关供体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0-19 d,中位时间14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8-42 d,中位时间17 d;双份脐血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 0.5×109/L时间为16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41 d.3例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性GVHD,2例患儿发生了可控的局限性慢性GVHD (cGVHD).4例患儿发生了CMV病毒血症,2例发展为CMV肺炎而死亡.3例患儿发生了EB病毒血症,1例发展为EB病毒肺炎.结论:如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儿童SAA的首选治疗;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无HLA相合同胞供者,可考虑行选择性供体移植,如脐血移植或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促进移植物植入.

  • 26045例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作者:陈麟凤;潘继春;冯倩;罗圆圆;于洋;庄远;李卉;封艳楠;汪德清

    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名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26 045次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诸如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输注次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进行log转换,转换之后近似正态分布,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01).输注前血小板保存时间与CCI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对输注血小板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各疾病间的输注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液病患者数据显示,整体输注效果不良,输注有效率较低.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输注次数增多,输注效果变差.通过比较单纯输注血小板和同时输注血小板与其他血液成分的fisher检验结果显示,单纯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于联合输注其他血液制品(P<0.001).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因素有疾病种类、是否同时输注其他血液制品、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输注次数,而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无相关性.

  • 地西他滨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

    作者:廖有平;刘玉霞;李清照;胡国瑜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和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和液体培养法(检测CD41a+细胞表达率)进行巨核细胞培养,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成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地西他滨组,C组为ITP患者血浆组,D组为地西他滨+ITP患者血浆组.除上述成分不同外,4组中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细胞中CD41a+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作用不同,地西他滨浓度为3.0μmol/L时能明显促进巨核细胞生长.B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CD41a+细胞表达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较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集落生长,且以浓度为3.0μmol/L时,巨核细胞集落多.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对血小板膜蛋白Ⅰbα酶切的调控作用

    作者:吴夏;闫荣;赵丽丽;戴克胜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小板膜蛋白(glycoprotein,GP) Ⅰbα酶切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从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离得到血小板.PDI抑制剂短杆菌肽(bacitracin)预处理血小板后,用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二丁卡因(dibucaine)、胶原(collagen)刺激血小板.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悬液中血小板GPⅠbα的酶切片段糖萼蛋白(glycocalicin,GC),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GPⅠbα的表达量和血小板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变化.结果:健康人洗涤血小板在PDI抑制剂bacitracin单独温育后,不会引起血小板悬液中GPⅠbα的酶切片段和血小板GPⅠbα膜表达量的改变(P>0.05),但是刺激剂诱导下的PDI抑制剂预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GPⅠbα酶切产物增加、GPⅠbα膜表达减少(P<0.05)、胞内ROS水平增加(P<0.05).结论:在诱导的血小板GPⅠbα酶切过程中,PDI可能参与并通过改变ROS水平进而影响血小板GPⅠbα胞外段酶切.

  •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CD45RO+T以及CD45RA+T在外周血中的分布特点分析

    作者:贾新颜;杨文忠;苏洋;李琦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患者记忆T细胞(CD45RO+T)以及初始T细胞(CD45RA+T)在外周血中的不同分布特点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7例PTCL患者,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通过比较PTCL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外周血中CD45RO+T、CD45RA+T的分布差异,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的PTCL患者外周血中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PTCL患者的淋巴结中T细胞抗原呈多样性表达,以CD4+为主要免疫表型,无B细胞相关抗原表达;患者组外周血CD4+/CD8+、CD4+CD4SRO+T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CD4+ CD45RA+T、CD8+ CD45RA+T、CD8+ CD45RO+T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Ⅰ/Ⅱ期PTCL患者外周血CD4+/CD8+、CD4+ CD45RO+T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CD4+CD45RA+T、CD8+ CD45RA+T、CD8+CD45RO+T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结论:CD45RO+T和CD45RA+T在PTCL患者中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针对其不同分布情况制定相应PTCL的处理方案,可提高PTCL的确诊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16例Castleman病患者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赵廷宽;张利铭;梁艳;熊涛;郭华雄;黄知平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4年12月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中位年龄28.5 (7-73)岁;单中心型14例,其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占92.8%(13/14);多中心型2例,病理类型均为浆细胞型.16例患者均予以手术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5.5(2-150)个月.13例单中心型术后持续缓解,1例单中心患者术后60个月复发,其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结论:临床分型与病理类型影响患者预后.单中心型呈良性经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多中心型可稳定或进展,进展病例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 硼替佐米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及SHP-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姜立彩;罗建民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细胞和Raji细胞的增殖、凋亡及SHP-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噻唑蓝)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对Jurkat细胞和Raji细胞增殖的作用;利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RT-PCR的方法检测硼替佐米处理淋巴瘤细胞株前后SHP-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硼替佐米对Jurkat细胞和Raji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5-100 nmol/L硼替佐米处理后,Jurkat细胞株和Raji细胞株中SHP-2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硼替佐米明显抑制Jurkat细胞株和Raji细胞株增殖,诱导其凋亡,上调细胞株SHP-2 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SHP-2基因很可能参与了硼替佐米诱导Raji细胞和Jurkat细胞凋亡的调控.

  • Bmi-1及p14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浪辉;吴顺泉;黄豪博;牛文艳;李娅萍;战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Bmi-1及pl4蛋白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21例ENKTCL组织标本及11例正常淋巴结组织标本中Bmi-1及P14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ENKTCL组织中Bmi-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外周血LDH、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均无相关性(P>0.05);相反在ENKTCL组织中P14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外周血LDH、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均无相关性(P>0.05).在ENKTCL组织中Bmi-1及P14二者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0.472,P=0.031).结论:Bmi-1在ENKTCL组织中过表达,其对P14的负向调控可能在ENKTCL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作用.

  • 化疗后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丁重阳;刘红宇;李天女;徐卫;范磊

    目的:探讨化疗后PET/CT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73例DLBC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6-8周期后行18F-FDGPET/CT的显像检查资料并比较这些患者化疗前后2次PET/CT检查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及未缓解组.应用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及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作为指标,评价化疗后PET/CT对疗效评价能力.结果:化疗后PET/CT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及未缓解组患者的2年PFS率及3年OS率分别为82% (41/50)和88% (44/50)、45.5%(5/11)和54.5% (6/11)、8.3%(1/12)和8.3% (1/12),3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的2年PFS率及3年OS率均显著高于未缓解组(均P<0.05);完全缓解组与部分缓解组的2年PFS率及3年OS率比较,差异显著,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化疗后应用PET/CT显像技术能够准确的评价DLBCL患者的化疗疗效及预后.

  • MicroRNA-26a及靶基因CDK6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表达研究

    作者:黄建新;伍严安;何毅辉

    目的:探讨microRNA-26a(miR-26a)及靶基因CDK6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CL)的表达及其在ENKTCL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5例ENKTCL组织和10例正常NK细胞中miR-26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20例ENKTCL组织、10例增生性淋巴结炎组织和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CDK6蛋白表达水平;结合ENKTCL患者临床特征,分析miR-26a及靶基因CDK在ENKTCL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结果:ENKTCL组织miR-26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NK细胞;ENKTCL组CDK6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淋巴结炎组和正常淋巴结组织.相关性分析显示,ENKTCL组织中miR-26a表达与CDK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4,P=0.04).同时,miR-26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LDH水平、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无关;CDK6表达与患者的Ann Arbor分期、IPI有关,但是与年龄、性别、LDH水平、B症状无关.结论:miR-26a的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调控ENKTCL组织中靶基因CDK6的表达,参与ENKTCL的发生发展.

  • 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张佃富;方瑞艳;马德亮

    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um,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68例,分为CHOP方案治疗组(CHOP组)34例和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组(ASP+ CHOP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CHOP组CR+ PR 16例,治疗总有效率47.06%;ASP+ CHOP组CR+ PR 24例,治疗总有效率70.58%;后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 <0.05).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24.7个月,ASP+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47.5个月,后者长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和发热,Ⅰ-Ⅱ级和Ⅲ-Ⅳ级血细胞减少性贫血发生率在ASP+ CHOP组均比CHOP组高(P<0.05),ASP+ CHOP组患者Ⅰ-Ⅱ度发热及白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CHOP组高(P<0.05).ASP+ CHOP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较CHOP组组高(P<0.05),6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血淀粉酶升高、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因疾病进展快速致一般情况差,未能耐受后续化疗而早期死亡.3例患者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ASP+ CHOP组2例发生Ⅱ度血肌酐升高,CHOP组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PET/C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唐汉军

    目的:探讨PET/C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42例.观察患者PET/CT分期情况,并与临床分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单纯结内侵犯NHL分期情况、结外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侵犯的NHL分期情况.结果:142例NHL患者临床分期结果为:Ⅰ期8例,Ⅱ期34例,Ⅲ期40例,Ⅳ期60例;PET/CT分期结果为:Ⅰ期6例,Ⅱ期36例,Ⅲ期44例,Ⅳ期56例.其中,二者符合的分期例数为136例,符合率为95.77%.比较PET和同机CT在单纯结内侵犯NHL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比较,在结外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侵犯的NHL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NHL临床分期中,能够准确检出受侵犯的淋巴结,又能够灵敏检出受侵犯的结外病变,与临床分期符合率较高,可用于辅助指导临床治疗.

  •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雪良;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刘周阳;刘蓓;闫蓓;李松威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MDS-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MDS-RAEB及难治性AML患者临床疗效,给予患者地西他滨+CAG方案治疗:地西他滨20 mg/(m2·d),d1-5;阿柔比星10 mg/d,d6-13;阿糖胞苷20 mg/d,d6-19;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 μg/d,d6-19).结果:1个疗程后,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42.1%),部分缓解8例(42.1%),血液学改善2例,未缓解1例,死亡2例;1年总生存(OS)率为67.5%.12例年龄≥60岁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60%,6/10),1年OS率为62.5%.13例高危核型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54.5%,6/11);1年OS率为61.5%.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RAEB及难治性AML安全有效,可延长难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生命.

  •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的差异表达的信号通路蛋白分析

    作者:惠吴函;叶飞;张维;刘聪艳;徐娟

    目的:对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DS/MPN-U)的信号通路蛋白进行筛选,探讨差异表达的蛋白在MDS/MPN-U发病机制中可能涉及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通路芯片技术(protein pathway array,PPA)比较10例MDS/MPN-U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中性粒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差异,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数据应用平台(IPA)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建立信号传导网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DS/MPN-U组中共有25种蛋白存在差畀表达,其中15种蛋白表达上调,10秤蛋白表达下调.这些蛋白主要参与影响10个信号传导通路,这些通路与细胞增殖和免疫相关,并且相互作用,形成复杂信号传导网络.结论:采用PPA技术筛选MDS/MPN-U信号通路蛋白差异表达谱,有利于揭示MDS/MPN-U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 155例初治POEMS综合征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

    作者:蒋显勇;赵小鹏;葛昌文;周道斌;李剑

    目的:研究初治POEMS综合征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方法:用OLYMPUS BX51显微镜分类并计数155例初治POEMS综合征患者骨髓的各系细胞,并观察是否存在形态学异常.结果:浆细胞形态学正常率为83.9% (130/155),个别浆细胞异常率(<5%)为12.3%(19/155),明显浆细胞异常率(>10%浆细胞)为3.8%(6/155).结论:大多数POEMS综合征患者骨髓中浆细胞形态正常,少数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有个别形态学异常,极少数患者骨髓中的浆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浆细胞比例越高,越易出现更多、更异常的浆细胞.

  • CFSE荧光负染法检测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摄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

    作者:何向锋;杨俐萍;陈宝安;王建红;文颂;施文;徐薇薇;凌国杰

    目的:探讨CFSE荧光负染法用于检测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吞噬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uper paramaga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的可行性及其荧光特征.方法:体外对RAW264.7细胞进行SHO的标记,然后分别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方法和CFSE荧光负染法检测RAW264.7细胞对SPIO的摄取情况;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CFSE荧光负染细胞的活力;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荧光负染法检测RAW264.7细胞对SPIO的摄取.结果:普鲁士蓝将RAW264.7细胞内吞噬的SPIO标记为醒目的蓝色,核固红将细胞核标记为红色,在荧光图像上表现为荧光负染区,呈筛孔状.CFSE荧光负染法与普鲁士蓝染色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对应性.RAW264.7细胞经过SPIO和CFSE双重标记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较小,死细胞比例较低.结论:CFSE荧光负染法可用于RAW264.7活细胞吞噬SPIO的检测,同普鲁士蓝染色法具有很好的对应性,两者的检测结果可相互印证.

  • 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致病基因研究

    作者:成小慧;涂传清;孙顺昌;黎建云;张旭艳;王典文;黄灿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进行ENG基因和ALK1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方法:用RT-PCR方法对家系4代11名成员的ENG基因14个外显子和ALK1基因9个外显子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查找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ENG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无义突变c447G>A,导致149位氨基酸Trp(UGG)变为Stop(UGA),在该家系未发现ALK1基因突变.结论:ENG基因无义突变c.G447A引起氨基酸发生p.Trp149Stop改变,是该家系致病的遗传基础.

  • 14例孤立性髓细胞肉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评价

    作者:王金焕;赵伟鹏;田晨;杨洪亮;于泳;王亚非;王晓芳;赵智刚;张翼鷟

    目的:探讨评价孤立性髓细胞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治疗等并进行评估.结果:14例孤立性髓细胞肉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岁(17-62岁),好发于中青年群体,发病部位广泛,较常见于乳腺、睾丸、椎管、皮肤、胃肠系统等.形态学上,MS表现为弥漫分布、形态为相对一致的分化较差细胞,小至中等大小,核质比例较高,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腻,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表达MPO、Lysozyme和CD43,显示髓细胞系来源.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1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平均无疾病进展(DFS)时间10.4个月(3.5个月-16个月),总体生存(OS)率35.7% (5/14),2年总体生存率(OS)50.3%.结论:孤立性髓细胞肉瘤发病率低,具有白血病进展倾向,蒽环类+阿糖胞苷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