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其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

    作者:厉智;陈宝安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是一类ATP依赖的外排泵,其表达异常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有密切的联系,是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尚不能肯定,现有的实验及临床证据仍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简要综述了MRP的结构、分布、功能及其与急性白血病耐药性和预后的关系.

  • 血小板生成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及对多种细胞的作用

    作者:肖彬;叶洁瑜;徐月;杨默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调控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生长因子,同时对早期造血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已经证明,TPO通过与其受体c-mpl结合并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这些信号通路主要有Jak/STAT,PI3K/Akt,Ras/MAPK等.这些信号通路被激活后可以改变一系列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例如β-链蛋白、缺氧诱导因子-lα(HIF-1α)、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同源异型框蛋白等.这些信号分子与TPO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近年来,TPO在体内其他组织和细胞,例如心肌细胞、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和卵巢等组织的作用也受到了关注.本文从TPO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对多种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 microRNA调控树突状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陈继德;朱恒;张毅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个核苷酸左右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 3'UTR区域结合,引起靶基因mRNA剪切、降解及其翻译抑制,通过这种转录后的调控,进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通过呈递抗原,启动下游的免疫应答,参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活动.近的研究发现,多种miRNA能够调控DC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归纳总结有利于深入了解miRNA层面的DC调控机制,为建立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全新诊疗策略提供线索.为此,本文就近年来miRNA调控DC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microRNA 树突状细胞
  • 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陈华英

    核仁磷酸蛋白(NPM1)又称B23、N038,是位于核仁颗粒区的一种在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广泛表达的多功能蛋白质.目前的多项研究发现,NPM1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尤其是在正常核型AML(nk-AML)中检出率高的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NPM1突变是AML一类特殊的亚群,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特点,且是AML独立的预后良好的指标.NPM1突变的研究对AML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AML中NPM1基因突变的发现,包括NPM1基因结构与生理功能,AML中NPM1基因突变及NPM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等问题.

  • 肾功能指标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诗静;翟勇平

    肾脏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研究指出,早期肾脏损害是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和迅速的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近几年MM早期肾脏损害的检测指标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造血干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英驰;程涛;袁卫平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生命过程,在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造血干细胞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度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造成造血干细胞的耗竭,而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则B细胞的分化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本文系统介绍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节点的蛋白,包括PI3K,AKT,mTOR,FoxO和GSK-3等在造血干细胞中作用的新研究进展.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庆;朱晓健;邹萍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MSC-MV)是MSC在静息或活化状态下释放到胞外的膜分泌体系,包括直径在100-1000 nm的微粒(microparticle)和40-100 nm的外来体(exosome).MSC-MV由脂质双分子层膜包被,其内选择性包裹脂质、蛋白质、mRNA及mi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MSC-MV膜表面携带MSC的某些表面标记,可以通过配受体结合等方式被靶细胞摄取,并具有明确的减轻组织损伤程度、促进损伤组织形态学及功能学修复的作用,且该作用可能由其内含的miRNA外源传递所介导;MSC-MV可能还具有潜在的调节机体免疫、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等生物学功能.本文就MSC-MV的产生机制、组分及生物学功能作一综述.

  • SUMO化修饰与血液系统疾病

    作者:黄禾菁;侯健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修饰为继泛素化修饰后又一种主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多种细胞生命活动,如蛋白质间相互作用、胞内定位、DNA修复、转录因子的活化,以及细胞周期和转录的调控等,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UMO化修饰也参与了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本文综述了SUMO化修饰对血液系统疾病发病及治疗的影响.

  •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白血病干细胞耐药

    作者:夏平方;彭琪;佘妙容

    耐药与复发是当前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瓶颈,逆转白血病干细胞(LSC)耐药,清除体内残留LSC是治愈白血病的关键.近来研究发现,异常激活的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LSC产生多重耐药的关键机制之一.本文简要叙述HH信号通路介导LSC耐药的机制,为清除体内残留LSC提供新思路.

  • 沉默SUV39H1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马旭东;赵婷;黄轶群

    本研究旨在探讨沉默SUV39H1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SUV39H1 siRNA经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至KG-1细胞,应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SUV39H1 siRNA对KG-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UV39H1 siRNA作用后P15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prcaspase-9、procaspase-3、C-MYC的表达.结果表明,沉默SUV39H1基因可抑制细胞增殖,SUV39H1 siRNA浓度为30、60、120、240 nmol/L作用48 h后,KG-1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76.43±1.98)%、(51.31±1.84)%、(37.31±1.61)%、(18.94±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SUV39H1 siRNA可上调P15基因的表达;SUV39H1 siRNA可诱导细胞凋亡,30、60、120 nmol/L SUV39H1 siRNA作用48 h后,KG-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2±5.1)%、(56.8±4.8)%、(71.6±5.6)%,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prcaspase-9、procaspase-3、C-MYC的表达减少.结论:SUV39H1 siRNA能抑制KG-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 丙戊酸抗裸鼠Kasumi-1细胞移植瘤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作者:王丽红;张志华;赵蕾;朱翠敏;赵立双;郝长来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体内、体外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及其作用机制.用不同浓度的VPA处理人t(8;21)急性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细胞3d后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细胞Ang1、Ang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建立Kasumi-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对照组和VPA治疗组瘤组织Ang1、Ang2、VEGF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瘤组织CD34及Ang1、Ang2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VPA 1-3 mmol/L处理3d能够下调Kasumi-1细胞Ang1 mRNA(3 mmol/L组0.040±0.008,对照组0.360±0.116)、Ang2 mRNA(3 mmol/L组0.146±0.038,对照组0.540±0.049)及蛋白的相对表达,呈浓度依赖性;VPA 500 mg/kg,ip,处理14 d能够明显降低裸鼠瘤组织Ang1、Ang2、VEGF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P<0.01),并能明显减少荷Kasumi-l细胞裸鼠移植瘤微血管密度(8.470±0.300vs 2.600±0.200).结论:VPA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素及VEGF的表达,阻碍白血病的血管新生,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迁移.

  • 高三尖杉酯碱对K562细胞NF-κB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叶丽霖;曹维克;史玉叶;邓之奎;陶善东;吉萍;付宪华;宗明珠;李玉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HHT作用K562细胞后用MTT法、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BCL-2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HHT作用48 h,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细胞增殖,IC50为43.89 ng/ml.HHT 10 ng/ml作用48 h,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BCL-2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HT对K562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诱导作用,抑制NF-κB和BCL-2表达可能是其抗CML的机制之一.

  • 直接RT-PCR扩增法研究miR-223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浆中的异常表达

    作者:鲁晓静;江倩;黄鹏丽;李刚;张文娟;赵晓曦;郑胡镛

    本研究旨在探索miR-22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表达特点.选取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ALL患儿64例,包括初诊患儿30例,缓解患儿30例,复发患儿4例.直接使用血浆进行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样本中miR-22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iR-223在初诊患儿血浆中表达较低,在缓解患儿中表达升高.由于复发例数太少,暂未发现差异性;在初诊或缓解患儿中,miR-223在TEL-AML1阳性组和无融合基因B系ALL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iR-223在初诊患儿血浆中表达较低,在缓解患儿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可作为白血病的分子标志物以及监测疗效的指标.

  • 大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作者:郑君婷;王文峰;李静;郑志宏;刘庭波;胡建达

    本研究探讨新合成的大黄素衍生物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希望从中筛选出具有抗白血病活性的药物,以备后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黄素一系列的结构修饰合成10种大黄素衍生物,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大黄素衍生物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黄素衍生物E10-E19作用于K562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84-12.01 μmol/L,其中大黄素衍生物E19的抑制增殖作用强,E16、17对K562细胞没有抑制增殖作用.从中筛选出的E19作用于U937、NB4、Molt-4和CA-46细胞,其48 h IC5o分别为0.85、0.9、0.76、0.8 μmol/L.E19作用于LQ2细胞48 h的IC50为3.6 μmol/L.E19作用于3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 h的IC50为4.01-4.78μmol/L.结论:大黄素衍生物E19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特异性,对其抗白血病机的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柔红霉素对KG1a细胞增殖及肿瘤相关抗原Eps8表达的影响

    作者:甘金莹;熊文艳;王磊;蔡宋浩;李玉华

    本研究旨在观察柔红霉素(DNR)对KG1a细胞株的杀伤抑制作用及新型肿瘤相关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Eps8)在KG1a细胞中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探讨DNR作用于KG1a后对Eps8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DNR作用于KG1a细胞24、48和72 h,用台盼蓝拒染色法检测药物对KG1a细胞的杀伤抑制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ps8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和Western blot法观察Eps8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0.1,0.4 μg/ml)的增加及作用时间(24,46,72 h)的延长,DNR对KG1a细胞的杀伤抑制率显著提高(r=0.983,P<0.01);不同DNR药物浓度作用于KGla 24、48和72 h后,Eps8表达水平以DNR作用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明显下降(r=0.979,P<0.05).结论: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DNR对KG1a细胞的杀伤抑制率提高,使Eps8表达下降,推测降低Eps8的表达可能是DNR抑制KG1a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2例高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常城;杨波;张琳;朱宏丽;卢学春;郭搏;蔡力力;韩为东;王瑶

    本研究旨在观察低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科于2006-2012年收治2例80岁以上老年AML患者(M4型和M6型),均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对这2例患者先后采取单用自体CIK细胞输注、地西他滨或(和)自体CIK细胞方案治疗,系统观察了2例CIK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临床相关指标(血液学反应、输血频率、白血病相关基因表达、缓解情况、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用自体CIK细胞输注和单用地西他滨治疗相比,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方案可减轻骨髓抑制程度,降低输血频率及输血量,延长部分缓解持续时间,同时表达的白血病相关基因减少,生存期显著延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老年AML患者安全有效.

  • 抑制钠氢交换蛋白下调IL-8表达和促进p38磷酸化

    作者:高伟;张玉娟;张海瑞;金薇娜;常国强;张洪菊;马丽;蔺亚妮;李庆华

    我们前期的研究证明,抑制钠氢交换蛋白1(NHE1)可以减少VEGF表达从而抑制K562细胞诱导的血管生成.本研究探讨抑制NHE1后其他可能的血管生成因子变化及相关机制.用NHE1特异性抑制荆卡立泊来德10 μmol/L处理K562细胞;蛋白芯片筛选NHE1抑制后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验证卡立泊来德处理后白介素-8(IL-8)的表达水平;构建K562稳定干扰NHE1细胞株,实时定量PCR验证干扰NHE1后IL-8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卡立泊来德处理后细胞内p38磷酸化水平;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K562细胞,实时定量检测IL-8表达变化.蛋白芯片筛选结果显示,卡立泊来德处理后K562细胞中IL-8表达显著下调;实时定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抑制效应;卡立泊来德处理后p38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卡立泊来德处理后加入SB203580抑制p38,IL-8表达可以部分恢复.结论:抑制NHE1可能通过促进p38磷酸化,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IL-8的表达.

  • 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外周血MRD早期检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钟旭姝;兰菲;崔旭;蒋能刚;朱焕玲;贾永前

    本研究旨在检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探索其与诱导缓解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收集华西医院血液科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的29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其中男13例,女16例,中位年龄41(16-75)岁.根据初诊时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特征(LAI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细胞数量;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对数秩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观察患者外周血化疗第8天MRD水平与治疗后完全缓解率(CR)及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9例AML患者经第1疗程化疗后,7例外周血MRD水平低于0.01%(阴性组),其余22例外周血MRD水平高于0.01%(0.08%-55%,阳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WBC、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7例MRD阴性组中6例达CR(86%),22例MRD阳性组中6例达CR(27%),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8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MRD阴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MRD阳性纽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P<0.05),MRD阴性组1年生存率(100%)明显高于阳性组(39.4%,P<0.01).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第8天外周血MRD水平能较好的预测患者的CR率与长期生存率,MRD阴性患者有更高的CR率和更长的生存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尹佳;孙爱宁;田孝鹏;田竑;王蓉娴;杨贞;王秀丽;吴德沛;仇惠英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种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是否协同参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病机制,探讨这些突变与APL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收集了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初治APL患者标本,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各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84例APL患者中合并突变的患者51例(60.7%),其中FLT3-ITD突变发生率高,达到27.4% (23/84);其次,WT1突变12例,FLT3-TKD突变9例,TET2突变7例,N-RAS突变5例,ASXL1突变4例,EZH2突变2例,MLL-PTD、IDH1及CBL各突变1例;而JAK1、DNMT3、c-Kit、NPMI、IDH2、RUNX1、JAK2(V617F)等常见白血病相关基因未发现突变.结合临床资料,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高,N-RAS突变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较低,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FLT3-ITD突变或NRAS突变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无相关突变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15;17)易位(69/84)患者与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13/84)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FLT3-ITD突变是AP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其与N-RAS突变均为AP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APL中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 鼠抗人血小板CD36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分析

    作者:陈麟凤;张杰;杨嘉慧;罗圆圆;庄远;李卉;冯倩;汪德清

    本研究旨在制备具有功能活性的重组人血小板表面CD36抗原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提取人肝细胞总RNA,经RT-PCR扩增编码人血小板CD36抗原胞外区(Gly30-Asn439)氨基酸残基cDNA,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MD18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获得阳性重组子pMD18-CD36,提取质粒.经序列测定后,将该基因插入到真核细胞瞬时表达载体pTE2上,构建成为pTE2-s-CD36-10 His真核瞬时表达载体.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表达产物经Ni2+2NTA柱层析纯化.以制备的重组CD36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阳性克隆,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结合活性.结果显示:RT-PCR扩增获得了1.4 kb的片段.经测序,该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中的NM_001001547.2完全一致.SDS-PAGE证实转染的HEK293细胞表达了人CD36抗原胞外区蛋白片段.鼠单克隆抗体在Western blot中可以识别重组CD36蛋白,灵敏度达到8 ng.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血小板CD36单克隆抗体,为临床筛选CD36阴性患者及献血员、深入研究人血小板CD36表面抗原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基础.

  • 围术期输血对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

    作者:庄远;张冬青;王淑英;周武;潘纪春;汪德清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术后感染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围术期的输血状况是否会加重术后感染程度.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开发软件“临床输血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取150例外科手术后感染病例,按感染部位分为深部感染组和浅部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红细胞输注量、非红细胞输注量、输血次数和平均每次输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生浅部感染患者的中位红细胞输注量和非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4.50(0-59)U和2.95(0-119.6)U,深部感染组中位红细胞输注量和非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9.00(0-153)U和8.05(0-136.6)U,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显著的差异是输血次数的不同,发生浅部感染的患者中位输血次数为2(1-31)次,远远低于发生深部感染患者的输血次数4(1-49)次(P<0.001).两组患者的平均每次输注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输血量及输血次数同患者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似乎呈正相关.

  • RHBDD1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蔺亚妮;桂福民;沈慧;王芳;曹增;李庆华;王建祥;庞天翔

    本研究旨在检测RHBDD1(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HBDD1在正常人和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ML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BCR/ABL p210表达阴性的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R/ABL p210阳性的患者;≥50岁的患者RHBDD1表达水平低于<50岁的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HBDD1基因可能参与了CML的发生与发展,尤其在BCR/ABL p210阴性患者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eIF4E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祝亮方;陈鑫基;胡建达

    本研究旨在比较eIF4E在正常人和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了解eIF4E是否在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收集10例正常人和76例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标本,76例患者包括3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和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离标本中的白细胞,分别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eIF4E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袁达变化.结果表明,就eIF4E mRNA绝对表达水平而言,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其表达增高,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其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在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其表达水平虽有所上调,但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就eIF4E mRNA相对表达水平而言,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除M4、M5之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其表达均无显著性变化.eIF4E蛋白质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和急变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eIF4E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大多数白血病中并无显著性改变,但是eIF4E mRNA绝对表达水平及其蛋白质水平在大多数白血病中均显著性上调.因此推测,eIF4E可能对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它为靶点治疗白血病,尤其是复发和难治性白血病,可能是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 急性髓系白血病FANCG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段现良;王庆玲;王金刚;王昌玉;樊华

    本研究探讨FANCG基因表达与成人散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4例AML初诊患者、46例AML完全缓解(CR)患者及36例对照样本骨髓中单个核细胞FANCG基因表达的情况,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ΔΔCT计算AML初诊患者与对照样本、AML初诊患者与AML CR患者、AML CR患者与对照样本FANCG基因表达差异的倍数.结果表明,AML初诊组FANCG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6±0.27,AML CR组为0.75±0.54,对照组为0.85±0.45;AML初诊组FANCG 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和AML CR组明显降低(P<0.05);AML CR组FANCG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FANCG基因在初诊AML患者中表达降低,AML CR患者的FANCG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FANCG基因可能与AML的发病有相关性,同时在判断AML的化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RAGE-1基因的表达

    作者:柴海彦;钱军;林江;杨静;李云;王翠竹;陈星星;陈芹;邓兆群

    本研究通过检测RAGE-I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应用RQ-PCR方法检测94例初诊AML患者BMMNC中RAGE-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血象、诊断分型和预后的关系,并比较治疗前后RAGE-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6例(28%)AML患者存在着RAGE-1转录本的过表达(1.34-16.34,中位3.07);RAGE-1I过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性别、年龄、血象和FAB亚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核型预后分组之间RAGE-1过表达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类型核型AML患者中RAGE-1转录本过表达频率也无差异.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RAGE-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RAGE-1过表达组与阴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AGE-1基因过表达是AML中的一个常见分子事件,但对患者预后并无明显影响.

  • 整合素蛋白连接激酶和蛋白激酶B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婷;孙慧;马杰;刘延方;王桂叶;左彩莹

    本研究探讨整合素蛋白连接激酶(ILK)和蛋白激酶B(PKB/Akt)在不同类型和疾病阶段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研究ILK/Akt通路在AL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应用RT-PCR法检测不同类型初治、复发及完全缓解A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ILK和Akt在初治AL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在初治组与复发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K和Akt的表达在AL中呈正相关性.结论:ILK和Akt在AL中异常高表达,而IL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AL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AL治疗的新靶点.

  • 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的突变检测

    作者:韩卉;李大启;陈萍;邵建华;赵红玉;董学斌;顾琳萍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 (mtDNA) D-loop区突变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mtMSI),并分析它们与AL发病的关系.选取19例初诊的AL患者,提取骨髓细胞mtDNA并对mtDNA D-loop区序列行PCR扩增,通过正反向直接测序对PCR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并将测序结果与修订的剑桥标准序列(revised Cambridge reference sequence,rCRS)和有关数据库(MITOMAP数据库、GenBank数据库、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L的mtDNA D-loop区突变率达79%(15/19例),在D-loop区发现215个变异位点(35个突变位点、180个SNP位点)和1个mtMSI;发现1个新的突变类型nt150 C-CT,同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AL分型(AML,B-ALL)的患者间突变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的骨髓细胞mtDNA D-loop区存在高频率突变,且其突变可能与AL发病有关.

  • Btk及NFκB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陶善东;邓媛;何正梅;陈月;邓之奎;李元媛;朱家斌;丁邦和;于亮

    本研究检测Btk及NFκB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评价其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选取14例AML初诊及治疗达完全缓解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检测Btk、NFκB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AML患者细胞中均有Btk、NFκB的表达.Btk、NFκB蛋白在初发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表达高,达完全缓解后,其表达下降或检测不到(P<0.05).结论:Btk、NFκB在AM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它们有可能作为AML的潜在治疗靶点及用于预后预测.

  • NME3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患者骨髓表达趋势研究

    作者:王伟佳;张秀明

    为了验证HL-60细胞向粒、单两系分化前后非转移细胞蛋白3(NME3)的表达差异,并探讨该蛋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价值,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甾体类新药NSC67657分别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向粒系和单核系分化,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判断细胞分化方向,通过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14)检测判断细胞分化程度,通过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排除细胞凋亡,建立细胞分化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NME3基因和蛋白在细胞分化前后的差异表达情况.收集26例临床确诊的各种类型髓系白血病患者及5例正常人骨髓样本,比较分析NME3蛋白在不同样本组中的表达趋势.结果表明:ATRA(2 μmol/L,5d)和NSC67657(10μmol/L,5d)可分别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和单核系分化,其分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且不伴随凋亡发生,NME3基因与蛋白表达在细胞两系分化后明显下降.对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分析发现,NME3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样本中表达较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NME3蛋白在HL-60细胞分化后表达下调,与其在患者样本中的表达趋势相符,提示该蛋白可能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东平;王军;李广文;高宗科;赵增强;梁政;魏朝朗;张伯龙

    本研究旨在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功能的影响.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5月间行HSCT的患者中48例HBV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移植后6个月内,HBsAg(+)组、HBsAb(+)组和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的峰值分别为(281.6±414.6)、(95.4±79.9)和(65.1±44.2)U/L,肝功能明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1.54%,40.00%和30.23%,任2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HBsAg(+)组2例患者在移植后早期出现致死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5.4% (2/13),其中1例可能与HBV激活有关.1例移植前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移植后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HBsAg(+)患者接受HSCT时,肝功能损害较对照组更为严重,应加强保肝治疗.移植前预防性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可能对预防HBV的激活有效.

  • 单中心191例健康供者应用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倩;袁磊;李红华;赵瑜;黄文荣;薄剑;王书红;朱海燕;窦立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 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 3.3-4.9μg/(kg.d)动员,12h 1次,连续动员4-5 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数与CD34+细胞数,并观察供者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动员前相比,动员后(采集前)供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平均升高7倍(P<0.01);血小板数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性.动员第4或5天采集效果无差异.男性供者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高于女性(P<0.01),高体重供者采集的MNC、CD34+数高于低体重供者,年龄对采集效果无明显影响.G-CSF剂量与采集效果无线性关系.供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G-CSF可以有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深低温冻存不同时间对脐血细胞质量的影响

    作者:黄璐;宋瑰琦;吴云;汪健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冻存时间的脐血干细胞复苏后的回收率,并分析冷冻复苏的细胞对患者植入速度的影响.20份经-196℃液氮低温保存1-10年的脐血干细胞标本,比较冻存前(脐血库提供资料)和复苏后的细胞活率、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数量,并分析复苏后的细胞回收对移植受者植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冻存时间对复苏后干细胞的回收率没有影响.经冻存复苏后,细胞活存率为(92.75±2.55)%,TNC、CD34+细胞数和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89.9%、84.8%和84.3%,与冻存前相比明显减少(P=0.000),但细胞数量的下降对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均无影响.冻存后TNC和CD34+细胞数量与冻存前数量有很大的相关性(r=0.954;r=0.931,P=0.000),而CFU-GM的相关性弱(r=0.285,P=0.223).结论:冻存和复温过程会一定程度上损伤脐血干细胞,导致细胞丢失,但不会影响移植的效果.

  • 活化性及抑制性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对非去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作者:梁赜隐;任汉云;岑溪南;邱志祥;王莉红;欧晋平;李渊;王茫桔;王文生

    本研究探讨异源反应性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HLA配体的关系对非去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检测供受者的KIR及HLA基因型,并对我院67例接受非去T细胞allo-HSCT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供者KIR及受者HLA关系及供者是否表达活化性KIR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抑制性及活化性KIR基因对移植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性KIR/配体相合组无事件生存率(EFS)略高于不合组,其中KJR2DLl/ C2相合组3年EFS显著高于C2不相合组(69.2% vs44.8%,P=0.043),而抑制性KIR/配体相合组的复发率、急性GVHD发生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与不合组无显著差异.供者表达活化性KIR2DS2的患者,其3年EFS更高(81.3% vs 52.6%,P=0.05),且复发率显著减低(7.7% vs 34.2%,P=0.05).而受者不表达C2组配体时,供者表达活化性KIR2DSl的患者,即KIR2DS1阳性/HLA-C2阴性组,其3年EFS明显下降(P=0.028),急性GVHD发生率明显上升(P=0.028).多因素分析表明,疾病进展期、活化受体数目增多、供者不表达KIR2DS2表型是生存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HR=3.34、2.19、3.18;95% CI =1.43-7.82、0.99-4.83、0.93-11;P=0.005,0.053,0.066).此外,疾病进展期、供者不表达KIR2 DS2表型也是高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 =6.72,9.43;95% CI为1.36-33.16,1.03-8.33;P=0.019,0.047).而供者KIR2DS1阳性/受者HLA-C2阴性是移植相关死亡的唯一危险因素(HR =3.27,95% CI1.78-9.06,P=0.023).结论:在非去T细胞allo-HSCT中,抑制性KIR/HLA不合对移植后患者生存率、疾病复发率及TRM的影响较小,但可能干扰移植早期抗病毒免疫.抑制性KIR2DLl/HLA C2不合组EFS显著低于相合组,这可能与该组患者TRM上升、急性GVHD发生率升高有关.而活化性KIR对患者EFS、复发及急性GVHD发生率都有影响.供者不表达KIR2DS2预示着生存期延长,这与复发率低有关,而供者KIR2DSl阳性/受者HLA-C2阴性组,预示着生存期缩短及急性GVHD发生率增高,TRM增高.因此,在非去Tallo-HSCT中,分析供受者KIR及其配体可以为供者优化选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 异基因移植患者RQ-PCR监测巨细胞病毒感染并指导抢先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艳;高丽;王莉莉;丁一;徐媛媛;李红华;靖彧;薄剑;黄文荣

    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RQ-PCR)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CM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指导抢先治疗的临床作用及特点.通过回顾性统计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4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CMV检测数据并随访至移植后180 d,分析患者特征、RQ-PCR检测结果、CMV感染及治疗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CMV感染和CMV肺炎发生率为81.5%和2.9%,主要发生在移植后2个月内.发生CMV感染后63例患者接受单药更昔洛韦、6例接受单药膦甲酸钠抢先抗病毒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8%,并表现出不同的疗效反应模式.女性、预处理中使用ATG或巴利昔单抗以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者更容易感染CMV.使用ATG或巴利昔单抗以及发生急性GVHD的患者中CMV感染发生的时间更早(P<0.05).急性GVHD、病毒DNA大负荷量、阳性次数及治疗疗程与疗效有关(P<0.05).结论:allo-HSCT患者的CMV感染发生率仍然很高,RQ-PCR检测血浆CMV-DNA与临床转归有很强的相关性,是监测allo-HSCT患者CMV感染情况并指导抢先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方式.

  • 伴血象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作者:杨申淼;江倩;江滨;陈定宝;王婧;江浩;路瑾;卢锡京;鲍立

    本文探讨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地分析了19例因血细胞计数异常就诊并被确诊为SMZL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根据脾脏病理确诊,12例不能接受脾切除术者应用脾B细胞淋巴瘤研究组的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例(26.3%)患者白细胞≥10.0×109/L、6例(31.6%)<4.0×109/L;14例(73.7%)血红蛋白<120 g/L;11例(57.9%)血小板<100.0×109/L; 14例(73.8%)患者具有血细胞减少,其中一系血细胞减少6例(31.6%),两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三系血细胞减少4例(21.1%);19例均有骨髓累及;10例(52.6%)检出带绒毛的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在骨髓内呈现包括窦内浸润的多种分布特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者占56.3% (9/16);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者占80%(12/15);4例进行单纯脾切除术,血象均无改善;1例接受脾切除术联合化疗获得部分缓解;11例接受含有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总体反应率100.0%,其中9例(81.8%)获得完全缓解.结论:伴有血细胞计数异常的SMZL以血细胞减少、骨髓高累及率和自身免疫现象为多见,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MCL-1和microRNA-29a的表达

    作者:黄豪博;战榕;吴顺泉;徐珍珍;范丽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组织中MCL-1和microRNA-29a(miR-29a)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20例ENKTCL扣10例增生性淋巴结炎组织中MCL-1蛋白和miR-29a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ENKTCL组MCL-1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淋巴结炎组,但MCL-1过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无关.相关性分析显示:ENKTCL组织中miR-29a表达与MCL-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16).结论:miR-29a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CL-1基因表达参与了ENKTCL的发生发展.

  •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华;朱海燕;姜孟孟;王全顺;韩晓萍;黄文荣;靖彧;王书红;张松松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12例MDS及AM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2例中1例MDS-RA,2例MDS-RAEB-Ⅰ,3例MDS-RAEB-Ⅱ,2例AML-M4,2例AML-M5,1例AML-M6,l例AML-M0.8例应用地西他滨化疗5d方案:地西他滨20 mg/(m2.d)×5 d,4周为1个周期;3例用3d方案:地西他滨15 mg/m2,1次/8 h×3d,6周为1个周期;另2例用地西他滨20 mg/m2,隔日1次×5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1例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患者治疗前后ID4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地西他滨的去甲基化作用.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CR 2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稳定5例、病情进展l例、死亡3例.疾病控制率66.67% (8/12),有效率25%(3/12).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1.5±2.1)个月、1年总体生存(OS)率为40%、2年OS率为16.7%.MS-PCR检测显示,地西他滨使ID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地西他滨能够使MDS患者病情稳定,减轻输血依赖,提高生活质量,甚至能够使部分MDS向白血病转化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地西他滨能够使ID4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需输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部分患者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可以耐受.本研究中的疗效及生存期与国内研究相类似.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中端粒保护蛋白TIN2和POT1的mRNA表达

    作者:叶芳;何玉梅;李国霞;王丽娜;贾宁;马瑞霞;马艳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端粒保护蛋白TIN2、POT1的mRNA表达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1例初发MDS患者和10例正常人端粒保护蛋白TIN2和POT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WHO分组中RA/RARS/RCMD/MDS-U、RAEB-1及RAEB-2组TIN2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RA/RARS/RCMD/MDS-U、RAEB-1及RAEB-2组POT1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PSS分组中,TIN2 mRNA的表达量在高危组、中危-2及中危-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OTl mRNA的表达量在高危组、中危-2及中危-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MDS中正常染色体核型患者TIN2 mRAN的表达量低于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MDS中正常染色体核型患者POT1 mRAN的表达量高于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TIN2、POT1 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MDS患者端粒动力学的调节,引起MDS患者端粒长度的改变,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 藤黄酸对SKM-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孙耘玉;王淑君;陈宝安;夏国华;丁家华;高冲;宋慧慧;郭青龙;张海伟

    本研究探讨藤黄酸(GA)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SKM-1生长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及其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GA对SKM-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SKM-1细胞bax mRNA和bcl-2 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A能明显抑制SKM-1细胞增殖,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48 h的IC50值为0.37 μg/ml;GA诱导SKM-1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诱导SKM-1阻滞在G0/G1期;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GA可明显下调SKM-1细胞bcl-2mRNA表达和上调bax mRNA表达.结论:GA能诱导SKM-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G0/G1期阻滞及bcl-2/bax比率下调有关.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异常

    作者:茹晓;李青;房孝生;李英;王欣;张凌岩

    本研究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和间期FISH技术对80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MDS患者异常克隆的阳性率.结果表明:80例MDS患者经FISH技术检出染色体异常43例(53.8%),明显高于CC的异常核型检出率17例(21.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各亚型中,FISH异常检出率高于CC,其中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两组患者阳性率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各评分等级中,FISH阳性率也明显高于CC,其中中危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技术敏感性优于CC,可以检测出CC分析失败及正常的染色体异常克隆,提高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IPSS中的中危组患者;在WHO各亚型中,RA和RCMD组患者从FISH技术中获益较大.

  • 奥沙利铂诱导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保兰;刘心;周柰岑;齐美颖;徐波

    本研究探讨奥沙利铂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奥沙利铂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检测Bcl-2、caspase-8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Bcl-2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奥沙利铂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0.979)和浓度(r=0.949)依赖性增强;24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奥沙利铂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体积变小,细胞碎片增多,可见凋亡细胞;48 h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奥沙利铂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奥沙利铂作用24 h后,骨髓瘤细胞被阻滞于S期(P<0.05);而作用48 h后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高(P<0.05);奥沙利铂作用48 h,细胞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caspase-8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奥沙利铂可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将细胞阻滞于S期,上调caspase-8、caspase-3 mRNA表达有关;奥沙利铂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可能不通过调节Bcl-2基因表达实现.

  • 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沈建良;宫立众;岑坚;刘毅;王立新;尹文杰;赵德峰;马巍娜;黄友章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温保存对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低温保存后WJ-MSC的临床应用及建立WJ-MSC库提供实验依据.通过脐带组织决培养制备WJ-MSC,将第5代WJ-MSC加入低温保护剂,-80℃冰箱降温,液氮保存.细胞复温后行培养和传代,低温保存组第1代(PPl)传代获得PP2-PP15.非低温保存组第6代为对照组第1代(CPl),传代获得CP2-CP15.比较对照组与低温保存组WJ-MSC的有核细胞回收率、台盼蓝拒染率、CCK-8活性、凋亡率、贴壁率、增殖指数、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周期和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表明,WJ-MSC经低温保存,有核细胞回收率为98.2%,台盼蓝拒染率为94.3%,CCK-8活性为91.4%,凋亡率为3.9%,贴壁率为92.6%;PP1较CP1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PP2-PP15与相应对照组增殖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WJ-MSC高表达CD29、CD90、CD44、CD71、CD73、CD105、CD166和HLA-ABC,低表达CD34、CD45和HLA-DR,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增殖潜伏期和对数增殖期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诱导分化后分别进行油红O、碱性磷酸酶(AL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两组间阳性强度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细胞内甘油三酯、ALP和NSE含量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结论:WJ-MSC低温保存后少量细胞(<10%)受到损伤,传代培养表明其生物学特性基本保持不变.

  • 确证家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刘小慧;章涛;方宁;张潜;黄跃;刘金伟;汤宁宁

    本研究确证家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经每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 μg/kg动员6d后采集外周血样品,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镜下观察其生长形态并绘制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并分别对培养的PBMSC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细胞诱导分化能力鉴定.结果表明:①原代培养24h后,可见较多短梭形及多角形贴壁细胞,3-4d后出现集落样生长,传代培养的PBMSC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②PBMSC增殖能力旺盛,培养2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37.4 h;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培养的PBMSC高表达CD29,不表达CD14;④PBMSC经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有明显的钙结节形成;经微团无血清软骨培养体系诱导培养21d后,细胞团切片,阿利新蓝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经成脂诱导培养21 d后,油红染色显示诱导细胞胞浆内有大量脂滴.结论:成功从兔外周血中分离培养了PBMSC,在适宜诱导培养条件下具有向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的能力.

  • ECSOD体外转染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申星;郭玲玲;熊国林;董波;余祖胤;从玉文;罗庆良;邢爽

    本研究旨在探讨载带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腺病毒(AD-ECSOD)感染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含有ECSOD和报告基因EGFP的腺病毒感染经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并纯化的R-BMMSC,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感染效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ECSOD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后R-BMMSC的表面抗原(CD34,CD29,CD45,CD90,HLA-DR);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观察R-BMMSC的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能力;MTr法检测AD-ECSOD转染对R-BMMSC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滴度AD-ECSOD(感染滴度为每个细胞500,1000,l500和2000 pfu)对R-BMMSC的感染效率均>95%.转染后24h即可在细胞上清液中检测到ECSOD蛋白表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l),转染后48 h蛋白表达量高.AD-ECSOD转染后R-BMMSC的增殖能力及其表面抗原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与未转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ECSOD能够高效转染R-BMMSC,对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

  • rhIL-12对恒河猴造血系统辐射防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熊国林;赵毅;邢爽;申星;宁学成;卢世香;李建;郭玲玲;郝锐

    本研究旨在初步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2(rhIL-12)对急性辐射损伤猴造血系统的防护和治疗作用,为同类型病人的临床救治提供实验依据.在体外实验中,观察了不同浓度rhIL-12(O、1、5、25、125和625 ng/ml)对来自人和健康成年猴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用11只经3.0 Gy全身照射后90 d活存猴再经致死剂量60Co γ(6.0 Gy)射线全身1次照射以建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动物模型.模型动物被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n=4)、单次给药组(n=3)和分次给药组(n=4).单次给药组于照射后2h皮下注射rhIL-12 4 μg/kg,分次给药组分别于照射后2h和3、6、9d皮下注射rhIL-12 1 μg/kg,对照组于皮下注射同样体积的PBS.观察照射后动物活存情况和外周血象变化.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不同浓度rhIL-12可明显促进正常猴和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特别是CFU-E和CFU-GM为明显.照射对照组动物于照射后22 d内全部死亡,死亡动物平均活存时间为(20.3±1.2)d;rhIL-12单次给药组3只动物全部存活,rhIL-12分次给药组1只动物于照射后17 d因贫血死亡.与对照组比较,rhIL-12治疗能明显提高动物存活(P =0.018),并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以及网织红细胞数的恢复(P<0.05).结论:rhIL-12可明显促进灵长类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并明显促进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猴的造血功能恢复,提高动物存活率.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诊断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攀;丁银环;何鹏;吴鹏强;刘文军;王开正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实验诊断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60例ITP、60例白血病、60例再生障碍贫血及60例健康成人血小板裂解液,各疾病组及正常组均随机分为训练集(120例)和验证集(120例),筛选出有明显表达差异的标志蛋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ITP诊断模型,并用SPSS 17.0进行盲法验证.结果表明,m/z为2234.30、3476.36、7526.29的蛋白在ITP患者高表达,m/z为4990.02、5152.39的蛋白低表达.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77.3%,盲法验证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结论:基于血小板蛋白质谱图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ITP的临床诊断和分子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FcγRⅡA、FcγRⅢA、FcγRⅡB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作者:朱颖;庄芸;杨国华;钱锡峰;杨蕾;沈云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FcγR基因多态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疾病易感性、严重程度及疗效之间的关系.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44例ITP患者及97例健康对照者的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多态性.结果发现:①FcγRⅢA-158V/F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5),158V/V基因型比例在ITP组明显增高(P=0.005),而FcγRⅡA-131 H/R、FcγRⅡB-232T/I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②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病程与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各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相关性;③38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中16例(42%)达完全缓解(CR),13例(34%)达部分缓解(PR),FcγRⅢA-158WV基因型与158F/V基因型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34),158WV基因型CR减低,而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治疗反应无明显相关;④6例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的ITP患者,4例(67%)患者达CR,1例(17%)达PR,总治疗反应率高达84%,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cγRⅢA多态性,而不是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ITP易感性及疗效相关.

  • 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凌婧;马珍妮;苏建;阮长耿

    本研究旨在构建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ADAMTS13在细胞内合成及其分泌提供有力工具.通过PCR方法获取目的基因片段,并在目的基因两端加上限制性酶切位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连接至pEGPF-N1真核表达载体.连接后获得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DNA测序验证,并转染HeLa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方法鉴定所得蛋白.结果表明,酶切鉴定及DNA测序确认目的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显示,转染后HeLa细胞表达ADAMTS13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ADAMTS13-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ADAMTS13合成、分泌及其代谢的生理学机制提供了研究工具.

  • 小鼠CXCR4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与真核表达

    作者:李淼;陈伟;安新江;曹军华;范从海;尹力扬;张春霞;孙浩淼

    本研究旨在克隆小鼠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CXCR4重组慢病毒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为模板克隆全长型CXCR4基因,连接至克隆载体pCR-Blunt,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亚克隆至慢病毒转移栽体,构建携带EGFP及CXCR4双顺反子结构的自身失活型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同时构建LV-IRES-EGFP作为对照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与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FT,超速离心浓缩病毒颗粒后转染293FT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GFP的表达,Western blot鉴定CXCR4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小鼠CXCR4基因,构建重组慢病毒转移质粒LV-IRES-EGFP-CXCR4及对照质粒LV-IRES-EGFP,三质粒系统共转染293Fr细胞后获得病毒滴度可达到108 TU/ml.以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293FT细胞后第3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较强绿色荧光表达,FCM检测显示感染效率可达95%,FCM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感染后293FT细胞表达CXCR4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自身失活型慢病毒载体LV-IRES-EGFP-CXCR4,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婧瑶;许洪志;尹冬梅;冯秀梅;隋潇徽;崔彬;马春燕

    本研究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毒T细胞亚群平衡及其活性的改变,探讨三种疾病造血异常的细胞免疫机制,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组17例、MDS组35例(其中RA 19例,RAEB 16例)、AML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的细胞毒性T细胞(Tc1、Tc2)以及部分T细胞亚群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MDS-RA组Tc1、Tc1/Tc2、CD8+ HLA-DR+、CD3+ CD8+ CD28+、CD8+ CD45RO+显著升高,Tc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8+CD45RA+显著减低;MDS-RAEB组Tc1、CD3+ CD8+ CD28+、CD8+ HLA-DR+比例显著减低,Tc、Tc1/Tc2无明显变化,CD8+ CD45RA+减低但差异不明显,CD8+ CD45 RO+显著升高;AML组Tc1、CD3+ CD8+ CD28+、CD8+ CD45RA+、CD8+ CD45RO+、CD8+ HLA-DR+,Tc1/Tc2显著减低,Tc2显著上升.结论:AA、MDS不同阶段、AML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不同,在AA和MDS早期阶段,Tc1/Tc2的平衡向Tc1偏移,且伴有T细胞亚群活性增加;而在MDS晚期和AML阶段,则向Tc2偏移,T细胞亚群活性减低.前者可能与骨髓造血衰竭密切相关,而后者可能是恶性克隆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

  • JLSG方案治疗儿童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黄俊彬;薛红漫;陈岩岩;黄科

    本研究观察以JLSG(Japan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Study Group,JLSG)方案为基础治疗儿童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S-LCH)的疗效.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04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科确诊为LCH的11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JLSG方案治疗的效果及转归.在11例LCH患儿中男8例,女3例,中位年龄3岁(3个月-6.5岁);单系统LCH(SS-LCH)1例,MS-LCH 10例.在MS-LCH中,累及高危器官5例.采用JLSG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诱导6周反应好者4例,停药后随访5-20个月无复发;诱导6周部分反应者3例,1例停药后随访19个月无复发,1例维持治疗中,1例放弃治疗;诱导6周无反应或疾病进展,采用挽救方案治疗4例,2例停药后随访2-20个月无复发,1例维持治疗中,1例改用其他化疗方案.结论:采用JLSG方案治疗MS-LCH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初始诱导6周无反应和疾病进展的LCH患儿,及时更换挽救方案亦可获得较好疗效.

  • 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分析

    作者:马磊;黎阳;刘玲;郭海霞;薛红漫;林素暇;徐宏贵;黄绍良;陈纯

    本文分析1例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该例儿童BPDCN病例进行了确诊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患儿皮肤肿物活检后行肿瘤细胞悬液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表达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CD123,同时表达CD4、CD56,不表达其它髓系、T细胞、B细胞特异性标记;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皮肤肿物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本例患者确诊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结论: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非常罕见,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该病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且发病机制在目前尚未明确,无标准治疗方案.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