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微小RNA及其在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卫;李建勇;陆凤翔

    在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一类非编码蛋白的RNA 基因,产生长度大约为19-25 个核苷酸的RNA,它们被命名为微小RNA (microRNA,miRNA).这是一类具有调节其他基因表达活性的小RNA.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这类基因的特征、生物学功能、产生与作用机制和在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曾慧;何广胜;吴德沛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在机体外周与中枢免疫耐受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以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且具有极强可塑性,因此成为近年来移植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DC的分型及作用、DC诱导免疫的间接通路、F1t3L和凋亡细胞的作用、基因工作修饰DC及免疫抑制剂.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NK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晓红;高春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细胞可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免疫治疗功效,其中异源反应性NK细胞活性是T细胞异源反应活性以外的,具有显著抗肿瘤/白血病活性的自然免疫现象,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已证实,NK细胞通过其受体与靶细胞MHC分子特异性的识别机制参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并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异源反应性NK细胞输注已从动物实验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NK细胞异源反应性及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巨核系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应用研究

    作者:林斯;刘莎;孙新;杨默

    如何缩短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促进血小板恢复,减少出血,是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的难题.在巨核细胞系的发育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如血小板生成素(TPO)、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megokaryocy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 MGDF)、白介素(interleukin, IL)-1、IL-3、IL-6、IL-1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5-羟色胺(serotonin, 5-HT)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巨核祖细胞(MKPC)的体外培养、扩增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发现通过体外有效扩增巨核祖细胞并移植给患者,可以加快血小板恢复,因此其在HSC移植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重点就各种细胞因子对巨核系造血作用和MKPC体外扩增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单独以TPO培养扩增,结果产生的CD41+CD61+细胞比例增高,但细胞总数较低.当加入IL-1β, IL-3, IL-6, Flt-3L时,结果显示CFU- MK扩增400倍,CD34+细胞扩增5-22倍.在包括TPO、IL-1β、IL-3、IL-6和Flt-3L的各种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加入PDGF的扩增效果好,且PDGF促进各种细胞包括CD34+、CD41+CD61+、CFU-MK的扩增.PDGF对脐血巨核祖细胞数量的扩增起一定作用,且对脐血MK的成熟没有影响.反映PDGF作用于MKPC的增殖.PDGF可能是促进MKPC体外扩增的合适细胞因子.动物实验显示体外扩增产物在NOD/SCID小鼠中植活并分化.在临床可行性研究中,进行自体PBPC移植的10名癌症患者(8名乳癌和2名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修回未处理过的PBPC的同时输注了体外扩增的MKPC(1-21×105/kg CD61+细胞).8名患者修回同一供者的异基因血小板输注,4名输注高数量培养后MKPC的患者中有2名不需要输注血小板,而回顾性对照组14名患者均需输注血小板.总之,巨核祖细胞能在体外扩增并安全输注予自体移植受者.

  •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D2S1338和D19S433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及其应用

    作者:张旋;邓志辉;李桢;吴国光

    为了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D2S1338和D19S433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并应用于常规法医学亲子鉴定,采用Chelex-100法提取基因组DNA,IdentifilerTM试剂盒对D2S1338等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进行复合扩增,扩增产物经ABI3100 DNA测序仪电泳并收集电泳信息,用GeneScan 3.0和Genetype 3.7软件分析受检者的STR基因型,统计分析D2S1338和D19S433基因座的基因频率等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获得了D2S1338、D19S433两个STR基因座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杂合度(H)、个体识别率(Dp)、多态信息量(PIC)及非父排除率(PE)等基础数据;基因频率经χ2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观察185例认定亲子关系案例计370次减数分裂,未观察到D2S1338、D19S433基因的突变.结论: D2S1338和D19S433基因座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有较好的基因型分布,多态信息量高,突变率低,适用于作为法医学亲子鉴定、个体识别的遗传标记.

  • 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等位基因467C>T和539G>C变异导致A2亚型

    作者:许先国;洪小珍;吴俊杰;马开荣;傅启华;严力行

    为了研究中国汉族人群ABO血型系统中A2亚型的分子遗传背景,发现并鉴定新的ABO等位基因,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5例ABO血型疑难样本,PCR扩增ABO基因转录调控序列和全编码序列,PCR产物经割胶纯化后直接测序,并对含有变异位点的扩增片段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 5例疑难样本分别鉴定为A2或A2B亚型;进一步研究发现,1例A2B和1例A2样本分别含有A201和A205等位基因,另3例A2B样本中发现一个新的A2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与A101相比,差异在外显子7的467C>T和539G>C变异,导致多肽链P156L和R180P的替换.结论:首次发现467C>T和539G>C组合的A2等位基因,中国汉族人群中A2亚型具有遗传多态性.

  • 提高机采血小板血浆氧含量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探讨

    作者:詹彤;肖建宇;陶靖;缪锡凤;刘衍春;唐荣才

    为了探讨提高机采血小板血浆中的含氧量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将机采血小板样品分为实验和对照2组.实验组在无菌条件下提高机采血小板血浆中含氧量(溶解氧)后,两组同时放置(22±2)℃水平振荡的血小板振荡仪器中保存.分别在血小板保存0、1、2、3、4、5天检测血小板量数量、血小板聚集反应功能、血小板液乳酸含量和血小板CD62p表达量.结果显示: 2组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反应功能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2组间比较,血小板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反应功能实验组在保存2-3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2组的血小板乳酸含量、血小板CD62p表达量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2组间比较,实验组的血小板乳酸含量和血小板CD62p表达量在保存1-3天时低于对照组(P<0.05);机采血小板的含氧量在0天时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提高血小板血浆中的含氧量(溶解氧)可弥补保存袋中血小板代谢的供氧不足,提高血小板的有氧代谢和血小板的保存质量.

  • 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

    作者:刘景汉;卢发强;庄远;车辑;陈麟凤

    本研究旨在观察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聚集反应性变化.以4种不同浓度的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作诱导剂,使用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冻干再水化和新鲜血小板的大聚集率,以ADP为诱导剂,检测胞内外海藻糖对再水化冻干血小板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浓度分别为1 U/ml、1.6 mg/ml、20 μmol/L、2 μg/ml时,新鲜血小板大聚集率达100%左右,冻干再水化血小板大聚集率分别达(70.17±7.36)%、(15.3±2.81)%、(68.67±6.86)%、(64.67±11.6)%.胞内外海藻糖组、胞外海藻糖组、空白对照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大聚集率分别达(66.0±4.69)%、(25.3±2.42)%、(11.5±1.87)%(P<0.01).结论:凝血酶、瑞斯托霉素、ADP、胶原浓度分别为1 U/ml、1.6 mg/ml、20 μmol/L、2 μg/ml可作为血小板聚集实验的合适浓度,胞内外海藻糖使冻干再水化血小板大聚集率显著提高.

  • mPEG修饰红细胞的动物实验

    作者:邱艳;檀英霞;李立立;李素波;吕秋霜;查袆;章扬培

    本研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鼠、猕猴、猪和人的修饰与未修饰自体和异体红细胞(RBC)并给小鼠和猕猴实施输注,观察回输体内RBC 24小时存活率的变化和差异.结果发现:未修饰小鼠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74%,2.0 mmol/L mPEG-SPA修饰的小鼠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45%,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未修饰人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8%,2.0 mmol/L mPEG-SPA修饰人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5%,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修饰的猕猴RBC自体回输后24小时的存活率大于90%,而修饰的人RBC和猪RBC在给猕猴回输后2小时其存活率已降至零.结论:RBC标记方法及不同种实验小鼠的选择对小鼠实验结果影响不大,但mPEG种类和浓度对鼠RBC寿命的有一定程度影响.用鼠RBC做自体回输来评价mPEG修饰人RBC的中mPEG是否影响人红细胞的寿命是不可靠的,修饰人RBC回输给小鼠可以作为评价修饰人RBC寿命和安全性的动物模型.大哺乳动物异种RBC输注很难观察到修饰RBC的存活率和寿命长短.适合评价修饰人RBC寿命和安全性的大动物模型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bcr-abl基因疫苗对小鼠SP2/0/bcr-abl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姜扬文;钱莉;蒋桂花;刘伟;龚卫娟;季明春

    为了研究bcr-abl融合基因疫苗对小鼠SP2/0/bcr-abl移植瘤的影响,采用pVbcr-abl 、pVbcr-abl/mIL7两种质粒分别免疫BALB/c小鼠,然后用SP2/0/bcr-abl细胞攻击免疫小鼠,观察疫苗对SP2/0/bcr-abl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检验其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用基因疫苗免疫的两个实验组与两个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在移植肿瘤形成时间、肿瘤表面破溃时间、肿瘤体积、荷瘤生存期等指标上均存在明显差异.pVbcr-abl/mIL7免疫小鼠组的荷瘤生存时间比pVbcr-abl免疫组相对延长. 常规病理学分析发现,对照组小鼠的移植瘤组织比较致密, 瘤细胞体积较大, 形状不规则, 而两个免疫组的肿瘤组织较为疏松, 肿瘤细胞体积相对较小, 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两个对照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内发现有大量肿瘤转移灶, 而两个免疫组小鼠则未发现. 结论: 修回 bcr-abl 基因疫苗免疫的小鼠被诱导产生较强的特异性免疫保护力, 对 SP2/0/bcr-abl 移植瘤的体内生长有一定抑制能力.

  • 抗原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杀伤Jurkat细胞实验研究

    作者:林东军;方志刚;李旭东;刘加军;陆英

    本研究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其为树突状细胞(DC),分别负载Jurkat细胞冻融抗原及WT1多肽抗原,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以探讨其对白血病Jurkat细胞的杀伤作用.联合应用rhGM-CSF、rhIL-4、rhTNF-α及rhsCD40L等细胞因子,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并进行诱导扩增,培养出DC,分别用冻融抗原及WT1多肽抗原冲击致敏DC.实验分4组:冻融抗原致敏DC组为实验组A, WT1多肽致敏DC组为实验组B,未致敏DC组为对照组A,单核细胞组为对照组B,观察CTL对Jurkat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出了具有典型特征的DC,它高表达CD40、CD80、CD1a 及CD86等表面标志,能体外诱导强烈的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实验组显示高水平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A、B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Jurkat细胞冻融抗原及WT1多肽抗原冲击致敏DC能有效诱导T细胞抗白血病作用,为临床研制DC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激活状态的分析

    作者:杨隽;王椿;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蔡琦;秦尤文;万理萍;蔡宇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数量及激活状态的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其表面活化分子CD28,CD45RA,CD45RO,CD69,HLA-DR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30例MDS患者中低危组(RA+RAS)22例,高危组(RAEB+RAEBT)8例.结果表明:MDS组T细胞(CD3+细胞)的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CD4+CD45RA+细胞(未致敏CD4+细胞)的数值低于正常对照组.MSD组早期活化T细胞(CD3+CD69+细胞)和晚期活化T细胞(CD3+HLA-DR+细胞)的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低危组(RA和RAS)主要表现为T细胞活化功能的改变:早期活化T细胞(CD3+CD69+细胞)和晚期活化T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均增高,以及B细胞数量的减少.高危组(RAEB和RAEBT)主要表现为T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CD3+细胞,CD3+CD4+CD8-细胞(T辅助细胞)数量的减少,CD3+细胞HLA-DR和CD69的表达并不增高.NK细胞数量减少.结论:MDS病人存在有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生改变,所以T细胞亚群及活化功能的检测对于判断疾病的进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树突状细胞的表达

    作者:朱雄鹏;陈志哲;林旭;胡建达;李纯团;杨婷;许贞书;吕璐璐;陈彩平;张浪辉

    本研究旨在构建含有人存活蛋白(surviv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探讨其在转染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以质粒pcDNA3.0-survivin为模板,通过PCR 扩增获得survivin基因全长序列.PCR产物回收后经酶切,定向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获得重组质粒pShuttle- CMV-survivin.通过双酶切、PCR及插入片段测序鉴定后,将正确重组体pShuttle-CMV-survivin 转化E.coli BJ5183 菌(含腺病毒骨架质粒)并进行同源重组,然后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将此重组腺病毒质粒分别进行酶切、线性化、纯化,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293 细胞.制备病毒上清并测定其滴度,将病毒上清转染树突状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survivin的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含有人surviv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 2.65×109pfu/ml.Western blot鉴定显示,经重组腺病毒转染的DC可有效表达survivin.结论:含surviv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成功,为下一步开展抗白血病免疫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 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免疫表型及白介素6的水平

    作者:庄俊玲;汪玄;张洁萍;武永吉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及急性白血病(AL)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生长速度、免疫表型及白介素6(IL-6)水平,应用骨髓贴壁细胞培养法培养BMSC观察细胞的生长速度;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表型、细胞周期;用ELISA方法测定BMSC培养体系中IL-6的水平.结果表明,AL患者原代BMSC的生长时间(17.3±7.8天)和传代周期(10.3±3.5天)均显著短于MM患者(分别为26.5±6.3天和16.5±4.1天)和正常人(分别为25.8±6.3天和17.5±2.4天),AL患者BMSC细胞周期S+G2%(17.4±3.6%)显著高于MM患者(8.5±2.2%)和正常人(8.9±2.3%).3组中CD29、CD44均为100%表达,而CD138、CD34、CD54、CD56均不表达,CD106在3组中均部分阳性.在3组BMSC上清中,IL-6水平在MM组(1 288.5±736.7 pg/ml)显著高于AL组患者(859.3±203.1 pg/ml)和正常人组(850.9±129.5 pg/ml).结论:MM、AL患者和正常人BMSC的生长速度、细胞周期中S+G2%和IL-6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所检测的抗原表达无差异.

  • Velcade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凋亡研究

    作者:陈丽娟;李建勇;钱思轩;朱广荣;郑文娟

    为了研究velcade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凋亡效应及机制,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2、10、50和100 nmol/L velcade处理U266细胞活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nnexin-V、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和氧自由基(ROS),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bcl-2 mRNA的表达. 结果表明:velcade抑制U266细胞增殖;诱导U266细胞凋亡,24小时Annexin-V阳性细胞比例增高,△ψM降低;12小时时活性氧明显增高,荧光强度增强;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降低. 结论:velcade对U26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杀伤作用,其可通过内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诱导U266细胞凋亡.

  • 动员人外周血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作者:夏婷;方建培;吴燕峰;徐宏贵;魏菁

    本研究探讨多种细胞因子(TPO、SCF、FL、IL-1、IL-3、IL-6)组合的几种培养体系对人外周血CD34+细胞体外诱导扩增生成巨核细胞的作用,研究人外周血来源的巨核细胞体外扩增的佳细胞因子组合及培养时间.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动员的外周血(MPB)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34+细胞,并将其在含胎牛血清的液体培养体系中、各组细胞因子诱导下培养15天.在不同时间点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体系中CD41+细胞的含量;同时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培养,测定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数量.结果表明:经过15天的培养,在MPB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诱导并扩增巨核祖细胞体系中,以TPO/FL/IL-6/IL-3组合的扩增效果好,明显高于其它3组,CD41+细胞第5天、10天分别扩增了93.97±17.27倍、131.23±18.26倍.第15天CD41+细胞含量及CD41+细胞数迅速下降.CFU-MK产率(/1×103个细胞)第5天、10天分别为83.33±10.02个、120.67±13.01个,明显高于其余3组.结论:以TPO/FL/IL-6/IL-3因子组合为体外诱导扩增巨核祖细胞的佳组合,动员外周血的巨核祖细胞体外诱导扩增以培养第10天为宜.本实验建立了动员人外周血来源的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体系.

  • 大鼠胎血与骨髓非造血成体干细胞体外分化能力的比较

    作者:鞠秀丽;黄志伟;侯怀水;时庆;段春红;沈柏均

    为了比较大鼠胎血和骨髓中非造血成体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 adult stem cells, NASC)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体外诱导两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异同,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孕大鼠的胎血和成年大鼠的骨髓,用Ficoll-hypague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后,种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LG培养液内.收获的NASC传代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β-巯基乙醇(β-ME)、二甲亚砜(DMSO)和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诱导NASC向神经元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发现: 传代培养后的两种NASC的形态相似,皆呈均一的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两种NASC的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表达CD44、 CD54,不表达CD11b、CD45;定向诱导的两种NASC具典型神经元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nestin和NSE为阳性,但GFAP为阴性.结论:大鼠胎血和骨髓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的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两者都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胎血应是NASC的又一来源.

  • 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

    作者:戴兵;何吉;陈舒;刘晋辉;秦斐;朱发明;严力行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8例健康产妇足月顺产胎儿脐血中的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 50 ng/ml)、白介素-3(IL-3 10 ng/ml)、干细胞刺激因子(SCF 50 ng/ml)的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浓度分别为50、100、1 000 μg/m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为实验组;同时以未添加血管紧张素Ⅱ的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培养14天后观察结果.细胞计数仪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流式细胞仪计数培养体系中的CD41+细胞数、血小板数,及分析细胞周期;利用CD4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培养体系中的细胞情况.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改变(P>0.05);而CD41+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增加(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的4倍体细胞增加,并存在明显的凋亡(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可见大小不一的CD41+细胞.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进脐血中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并能促进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

  • 人胚胎造血的AGM区基质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

    作者:付劲蓉;陈惠芹;张绪超;黄绍良;周敦华;黄科

    为了筛选在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以药物流产的孕30-35天的人胚胎AGM区来源基质细胞为"实验方",以源自意外而致流产的孕4-5月的水囊引产的胎儿肝组织的基质细胞为"驱动方",建立了在人AGM区基质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杂交文库.进一步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所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文库进行筛选,并挑选其中明显差异表达的18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构建的AGM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经过PCR鉴定有特异性扩增带且扩增带分子量在200-700 bp的克隆有211个,阳性率高达76.4%.经过基因芯片筛选,挑选出ratio值大于5的克隆共18个进行序列测定显示,在测序的18个明显差异表达的阳性克隆中,4个为未知基因,14个为已知基因,其中这些已知基因分别参与了细胞迁移、分化、生长、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及血管发生等细胞重要生命过程. 这些基因大多数在胚胎分化造血发育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 结论筛选AGM区基质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胚胎造血发育的分化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 影响脐血多能非造血成体干细胞分离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云涛;徐燕;孟恒星;葛薇;李桥川;万长春;于珍;李长虹;邱录贵

    为了研究低血清条件下从脐血中分离多能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索优化培养条件,通过不同培养液、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对脐血多能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生长的影响的比较,并以选定的条件对其培养扩增,进行免疫表型及诱导分化能力检测.结果表明:在低血清条件下,DMEM/F12培养液更适合于脐血多能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生长;1×106/cm2是原代培养的适宜接种密度,原代第72小时首次换液为佳换液时问.利用所选条件培养的细胞可在体外持续扩增,并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结论:建立了人脐血多能非造血成体干细胞的体外优化培养条件,为其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作出了新的探索.

  • 性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及其拮抗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广华;林凤茹;任金海;陈静;张静楠;王艳;王静

    为了研究急性白血病(AL)性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 XIAP)和XIAP相关因子1(XIAP-associated factor 1, XA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116例AL患者和17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XIAP、XAF1、Smac和HtrA2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 初治AL患者XIAP mRNA表达水平(0.990±0.3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0.395±0.148) (P<0.01);初治AL患者XAF1 mRNA阳性率及表达水平(56.3%, 0.246±0.26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100%, 0.964±0.387) (P<0.01);69例初治AL患者中高表达XIAP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1);XAF1阳性表达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P<0.01).结论: XIAP在AL中异常高表达,XAF1在AL中异常低表达,XIAP高表达及XAF1低表达或阴性可能是AL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 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玲;王峰;孙慧;乐晓萍;葛秀峰;姜中兴;张钦宪

    为了研究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60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与hTERT基因表达的关系,应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HL-60细胞hTERT基因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表达抑制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应用TRAP-ELISA、TRAP-PAGE方法检测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发现:反义硫代寡核苷酸作用于HL-60细胞72小时后,hTERT基因表达明显受抑,细胞生长受抑,增殖能力减弱,其抑制作用具有序列特异性及浓度、时间依赖性.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反义寡核苷酸10、20和30 μmol/L作用组OD450-690值分别为1.504±0.47、1.223±0.39,0.944±0.16,与未作用组(2.648±0.4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义寡核苷酸20 μmol/L作用组(OD450-690值为2.376±0.65)与未作用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RAP-PAGE检测表明: hTERT ASODN作用组较SODN作用组端粒酶条带明显减少,以30 μmol/L作用组条带少.结论: 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通过封闭hTERT基因的表达而抑制HL-60细胞增殖,下调端粒酶活性.

  • 热应激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王昕;史斌;王申五;董建强;崔建英;韩淑霞

    本研究查明不同热应激条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中热休克蛋白gp96表达量的影响,为寻找增加K562细胞中gp96的提取量的佳热应激条件提供实验依据.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经38、40、42、44、46及48℃水浴热休克处理30分钟后的K562细胞中gp96表达量的变化;以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为指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40、44、48及52℃各水浴热休克处理30分钟对 K562细胞中gp96表达量的影响;利用免疫印记原理,用Western blot技术研究K562细胞经40、44、48与52℃水浴各休克处理30分钟后gp96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gp96主要在胞浆内表达,在48℃水浴热休克处理30分钟时,强阳性的细胞数多,积分也高;流式细胞术显示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在48℃水浴热休克处理30分钟组达高峰,各温度间gp96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显示48℃水浴热休克处理30分钟时gp96的表达量达到高峰,各温度间gp96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48℃水浴热休克处理30分钟,gp96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量达到高峰,该条件可作为提取K562细胞gp96的一个有效预处理条件.

  • Smad4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琰;曹旭;江明;哈力代;温丙昭;李玲;刘辉;钟笛;林仁勇;卢晓梅;冯晓辉;温浩

    TGF-β信号的缺失与许多组织的恶性增生有关,Smad4是该通路的重要蛋白,其缺失或突变与多种癌症相关.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细胞浆信息传递介质Smad4在白血病细胞中的定位及表达. 分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镜下鉴定白血病细胞数量达90%以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中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 Smad4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部分表达于胞浆中,35例白血病病人中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Smad4无表达,包括L1 1例,L3 1例,L2 4例;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M0,1例M1,2例M2a,1例M3a,1例M4b,1例M6)和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中也无Smad4表达,其余病人白血病细胞中均表达Smad4. 结论: Smad4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在部分白血病细胞中无表达,Smad4基因或功能的改变可能与人类AML的发生有关.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与临床表现的比较

    作者:刘凌波;李蕾;邹萍

    为了比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差异,并研究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对58例成人初发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 58例患者中正常核型28例,异常核型30例,其中正常核型在M5b中出现率高于M5a(P=0.0001),异常核型中11q23异常和+8染色体在M5a中均较M5b常见(P<0.01);临床上异常核型的M5患者常有高白细胞(WBC)计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完全缓解(CR)率低及存活期明显缩短的特征.结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在遗传和临床上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但M5a和M5b似乎具有各自独特的遗传学背景和临床表现.

  • RT-PCR方法检测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mRNA在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作者:杨海平;戴敏;周红升;黄亮;张东华

    为了研究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1)在急性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用RT-PCR的方法检测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OCS-1 mRNA的表达,并将其表达与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2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4例 SOCS-1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16.00%,在25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11例SOCS-1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44.00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5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无进展组(慢性期)12例,阳性2例,而进展组(加速期和急变期)13例,阳性1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CS-1 mRNA阳性的CML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差,进入加速期后SOCS-1 mRNA多数呈持续阳性表达,病情进行性发展,预后极差.结论:急性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可检测到SOCS-1 mRNA的表达,CML患者阳性率高,加速期与急变期表达阳性者显著增多,与干扰素治疗反应及预后密切相关.

  • 整合蛋白β1在藻蓝蛋白抑制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牛志云;潘崚;刘英杰;张学军;索晓慧

    本研究观察不同浓度藻蓝蛋白(phycocyanin)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藻蓝蛋白处理后细胞表面整合蛋白β1表达和胞内黏着斑激酶(FAK)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整合蛋白β1在藻蓝蛋白抑制K562细胞增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藻蓝蛋白处理前后K562细胞表面整合蛋白β1表达变化;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藻蓝蛋白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检测不同浓度藻蓝蛋白对K562细胞内FAK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整合蛋白β1在K562细胞上高表达;藻蓝蛋白不能改变其表达量.不同浓度藻蓝蛋白对K56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藻蓝蛋白可上调胞内FAK的基因表达水平,恢复整合蛋白β1介导的细胞增殖抑制信号.结论:藻蓝蛋白可能通过增强细胞基质与K562细胞表面的整合蛋白β1结合,上调K562细胞内FAK基因表达水平,恢复整合蛋白β1介导的细胞增殖抑制信号而发挥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作用.

  • CD117/CD11b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同病期的表达变化

    作者:沈红强;汤永民;宋华;石淑文;杨世隆;徐卫群;钱柏芹

    为了了解CD117/CD11b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初诊及治疗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其表达变化对APL诊断和预后的意义,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或四色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分析, 应用RT-PCR技术检测骨髓中PML/RARα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 APL与CML慢性期都高表达MPO、CD13和CD33,而几乎不表达CD34、HLA-DR及T,B淋巴系列标志.有14.5%的APL患者表达CD56,有48.2%的APL患者表达CD15,CD15在APL的表达明显低于CML慢性期(48.2% vs 95.2%, P<0.01).有78.3%的APL患者表达CD117,而在CML慢性期不表达CD117.CD11b在APL的表达率仅为16.9%,而在CML慢性期几乎都表达CD11b.有72.3%的APL患者呈CD117+CD11b-表型,而在CML慢性期患者细胞中均未见此表型,它几乎均呈CD117-CD11b+表型.11例表型为CD117+CD11b-的APL患者经治疗获完全缓解,在2个月以后CD117阳性细胞百分率均小于5%,同时细胞高表达CD11b, 呈CD117-CD11b+表型.检测31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 25例该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80.6%,其中16例(64%)为PML/RARα基因 L型,9例(36%)为S型.16例PML/RARα融合基因 L型APL患者CD117表达有14例(87.5%),9例S型CD117表达有4例(44.4%),6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APL患者CD117表达有2例(33.3%).结论: CD117/CD11b表型分析有助于APL与其它AML亚型及CML慢性期细胞的鉴别,CD117+CD11b-表型有助于APL细胞和APL患者缓解恢复期的良性髓系增生细胞的区分,对APL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等均有重要价值.

  • 运用Cox模型和Sokal,Hasford积分系统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分析

    作者:干定云;陈燕

    本研究分析影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4例C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别计算Sokal, Hasford积分.结果表明: 20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32-65)月,5年生存率32.3%(95%CI, 23.7%-42.6%).干扰素组与羟基脲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6(41-67)月和41(19-56)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45.4%(95%CI, 37.5%-54.2%)和26.8%(95%CI, 21.6%-33.3%)(P<0.001).经Cox回归分析,Ph染色体阴性、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高、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10%、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原粒细胞≥4%、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10%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是CM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治疗方法也是影响CML预后的重要因素.羟基脲组经Sokal积分检验,高危组占72.9%,中危组占21.5%,而低危组占5.6%,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23-49)月、43(32-58)月、50(38-62)月;干扰素组经Hasford积分检验,高危组占17.6%,中危组占25.1%,低危组占57.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33-57)月、56(45-70)月和66(52-76)月.结论: Ph染色体、乳酸脱氢酶含量、红细胞压积、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以及治疗方法是影响CML预后的重要因素.以Sokal积分系统评价羟基脲组患者不能很好区分危险组,而Hasford积分系统评价干扰素组患者,能够区分危险组.

  •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

    作者:陈燕;李新刚

    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RNA相关性沉默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转化及肿瘤进展相关基因的转录密切相关.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直接相关.本文综述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异常及siRNA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 As2O3抑制人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及VEGF表达

    作者:喻镁佳;段勇;刘华;张学美;李惠民

    本研究探讨在As2O3作用下人淋巴瘤Raji细胞的增殖及VEGF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改良MTT方法观察As2O3对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As2O3对Raji细胞VEGF121和VEGF165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s2O3对Raji细胞的作用表现时间、剂量依赖性的增殖抑制效应,建立回归方程为:IR=0.531dose+0.481time(P<0.05).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显示,Raji细胞同时表达VEGF121和VEGF165两种剪切变异体,二者的表达水平相当(VEGF1211.17±0.14;VEGF1651.31±0.19,P>0.05).VEGF121和VEGF165 mRNA表达量与As2O3作用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sv121=-0.547,P<0.05;rsv165=-0.632,P<0.05),且VEGF的各异构体对药物的反应具有差异性,VEGF165 mRNA表达下调早且有持续性.但在所选浓度组中未发现类似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As2O3既可抑制Raji细胞生长增殖,亦可通过下调VEGF mRNA表达而产生抗血管新生效应,且小剂量、长时程给药时结果亦然.

  • EPO对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孙雪峰;周道斌;赵永强

    本研究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正常小鼠、急性炎症小鼠和慢性病性贫血(ACD)小鼠模型中对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小鼠背部皮下双肩胛骨间脂肪垫内注射松节油的方法建立急性炎症模型和ACD模型.正常小鼠、急性炎症期小鼠和ACD小鼠腹腔注射EPO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肝脏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长期慢性炎症并未使小鼠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显著升高,但单次注射松节油可以使小鼠肝脏hepcidin mRNA水平一过性显著升高.腹腔注射EPO能够抑制正常小鼠、ACD小鼠与急性炎症小鼠肝脏hepcidin mRNA的表达.ACD小鼠在注射EPO后血红蛋白水平与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呈线性负相关.结论:皮下多次注射松节油可以建立ACD模型.在ACD发病过程早期肝脏hepcidin mRNA升高,在此之后恢复正常.EPO在正常条件、急性炎症条件和慢性炎症条件下均可抑制hepcidin mRNA的表达.

  • rhG-CSF动员对供者血浆S1P浓度的影响

    作者:黄文荣;王立生;段海峰;高春记;鲁茁壮;王华;达万明

    1-磷酸鞘氨醇(S1P)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磷脂代谢产物,多种生长因子均能通过影响细胞鞘氨醇激酶(SphK)活性而调节S1P的生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广泛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一种细胞因子.本研究主要了解rhG-CSF动员对供者血浆S1P含量的影响.分离供者rhG-CSF动员前和动员第5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用RT-PCR检测动员前后单个核细胞SphK mRNA表达情况,并应用γ-32P-ATP掺入法和SphK酶促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浆S1P变化.结果表明,供者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表达SphK mRNA;在rhG-CSF动员前后供者血浆中均含有S1P,且S1P浓度在rhG-CSF动员前和动员后第5天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rhG-CSF动员对供者血浆S1P含量无明显影响.

  • 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特性影响的比较

    作者:赵翔宇;常英军;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G-PB)和骨髓采集物(G-BM)免疫学特性影响的异同. 用MTT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复合物(ELISA)法检测G-PB和G-BM中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4、IFN-γ的分泌,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移植物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亚群、单核细胞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 结果表明: G-PB中淋巴细胞,CD3+、CD4+、CD8+ T淋巴细胞,DC1、DC2以及单核细胞的含量,CD4/CD8的比值高于G-BM(P<0.001).G-PB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于G-BM(P<0.05);每微升G-PB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量均明显高于G-BM,且G-PB中IL-4/IFN-γ比值小于G-BM(P<0.001),DC2与T淋巴细胞的比值也低于G-BM(P<0.01);而G-PB中CD4+、CD8+细胞上CD28表达的百分比和总体表达均高于G-BM(P<0.001). 结论: rhG-CSF体内应用诱导G-PB和G-BM产生的T细胞免疫低反应性是有差异的,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G-PB和G-BM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程度不同的免疫学基础.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有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的免疫表型特点分析

    作者:刘怡;李志刚;赵玮;李蓓;巩文玉;吴敏媛

    为了探讨伴有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免疫表型及其它临床特点,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免疫表型,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EL-AML1融合基因的表达;同时在 FAB分型基础之上进行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型.结果显示:①儿童B系ALL中TEL-AML1+占18.5%(22/119),主要以L2亚型为主,糖原(PAS)染色阳性率和积分值均数分别为65%和121,均高于TEL-AML1-组(P<0.05);②与儿童B系ALL TEL-AML1- 组相比,TEL-AML1+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外周血中幼稚细胞数目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③TEL/AML1+组中,普通淋巴细胞表型占95.5%(21/22);与TEL/AML1-组比较,CD13表达率增高(59.1%,13/22),CD20表达率减低(22.7%,5/22)(P<0.05);CD10及HLA-DR的平均荧光指数(MFI值)增高,分别为92.80及53.61(P<0.05).结论:儿童伴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在儿童ALL中较常见,且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特点,该特点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辅助检测.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型的分析

    作者:肖红;刘仿;伍昌林;杨小猛

    T细胞亚型分化漂移可能与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患儿外周血Th/Tc、Th1/Th2、Tc1/Tc2细胞的平衡状态,探讨T细胞亚群失衡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30例ITP患儿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得T细胞,以PE标记的抗CRTH2单克隆抗体和Cy5标记的抗CD4、CD8单克隆抗体作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ITP患儿Th/Tc、Th1/Th2、Tc1/Tc2比例的变化.结果显示: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与健康儿童相比,Th细胞百分率及Th/Tc比例明显下降(P﹤0.05),Tc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Th1及Th2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Tc1及Tc2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Th1/Th2 及Tc1/Tc2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儿外周血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T细胞亚群漂移,Th1及Tc1细胞比例升高,呈明显Th1类细胞优势,此结果说明T细亚群分化异常在ITP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CD58)在儿童期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近期疗效判断中的应用

    作者:徐翀;赵惠君;蒋黎敏;袁晓军;李莉;汤静燕;沈立松

    本研究评估CD58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近期疗效判断中的价值. 应用四色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观察135例儿童期B-ALL患者CD58分子的表达特点;建立用CD58/CD10/CD34/CD19抗体组合检测B-ALL MRD的方案;结合CD58的表达情况和MRD监测结果分析CD58在B-ALL中的预后价值.结果表明: 135例B-ALL的平均CD58 MFI为113.08±63.33,15例正常骨髓的CD19+CD10+细胞的平均CD58 MFI为14.68±5.26,两者差异显著(P<0.01);51.9%(70/135)B-ALL患者的CD58分子强表达,可以用CD58为指标进行MRD检测;CD58/CD10/CD34/CD19抗体组合的有效频率仅次于TdT/CD10/CD34/CD19,为51.9%;CD58高表达组的MRD阳性率显著低于CD58低表达组(P<0.05). 结论: CD58可以作为B-ALL MRD检测的指标,此结果丰富了MRD检测的组合;CD58的高表达可以作为B-ALL预后较好的指标.

  • 32例儿童非亲缘脐血移植临床研究

    作者:姜夕锋;沈柏钧

    本研究对山东省脐血造血干细胞库2001年8月至2004年6月所提供32例儿童无血缘脐血移植(URCBT)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的疗效及并发症.常规进行脐血的收集、分离、保存、检测、冻融和输注.用PCR-SSO、PCR-SSP、SBT技术检测HLA-A、B、DR.结果表明: 32例患血液系统疾病儿童,中位年龄8(2-15)岁;中位体重31.5(14-55)kg,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均为高危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9例,包括M1 1例,M2 4例,M4 3例,M5 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3例;急性混合性白血病(HAL)3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例.供受者HLA全相合为10例,1个位点不相合为16例,2个位点不相合为6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合12例,不相合20例.输入有核细胞(TNC)5.57(2.16-12.3)×107/kg , CD34+细胞1.78(0.85-5.92)×105/kg .采用以环磷酰胺(Cy)和全身照射(TBI)为主的Cy/TBI预处理方案4例,以白消安(Bu)和环磷酰胺(Cy)为主的Bu/Cy预处理方案21例,其他方案预处理7例.GVHD预防采用以环孢菌素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 32例患者20例(62.5%)白细胞达到植入标准, ANC≥0.5×109/L的中位时间17(9-38)天;Plt≥20×109/L 中位时间 42(18-102)天.Ⅱ-Ⅳ度和Ⅲ-Ⅳ度急性GVHD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5%和15%.1年总生存率59.4%,2年总生存率40.6%.结论: HLA相合及1-2个位点不合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行的,尤其在治疗儿童血液病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 合并骨髓坏死的髓系抗原及Ph染色体阳性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林如峰;李建勇;陆化;吴雨洁;仇海荣;肖冰;张建富;杨慧

    为加强对骨髓坏死(BMN)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了解髓系抗原阳性(My+)及Ph染色体阳性(Ph+)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报道分析了1例以BMN为首发症状的My+Ph+ B-ALL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病例临床特征复杂而多样,通过骨髓涂片和活检,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 My+Ph+ B-ALL并发BMN是一种罕见疾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人血清IL-2、IL-8、IL-10及TNF-α水平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书红;达万明;靳海杰;靖域;颜光涛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IL-2、TNF-α、IL-10、IL-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发病中的作用,观察33例Allo-HSCT患者aGVHD的发病情况. a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部分病例还依据皮肤、肠粘膜活检的病理学变化.移植前后定期采集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IL-2、TNF-α、IL-10、IL-8的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13例发生aGVHD ,其中8例Ⅰ度aGVHD,5例Ⅱ-Ⅳ度aGVHD.IL-2、TNF-α水平在aGVHD阳性组明显高于aGVHD阴性组,而IL-10的水平在aGVHD阳性组明显低于aGVHD阴性组,IL-8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细胞因子IL-2、TNF-α在临床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定期检测患者血清的IL-2、TNF-α水平有助于预测aGVHD的发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类巨细胞病毒pp65的监测及疗效、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贾晋松;刘东平;黄晓军;吴彤;刘代红;张耀臣;苏宏;王静波;周葭蕤;刘强;殷宇明;孙瑞娟;段萱;陆道培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后受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MV) pp65抗原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104例HSCT受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前后及恢复期受者的抗凝血标本,用CMV pp65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V早期抗原,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 104例HSCT受者中29例移植后检出CMV pp65抗原阳性,检出率27.88%,其中16例为CMV血症,13例为CMV病.29例经抗病毒治疗后25例抗原转为阴性,有效率86.21%,死亡4例,病死率13.79%.CMV感染患者中,受非血缘或单倍体相合异基因HSCT的患者与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HSCT的患者CMV感染率分别为39.29%和14.58%,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Ⅰ度急性GVHD组CMV感染的发生率为19.44 %,而Ⅱ-IV度急性GVHD 组为46.88%,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MV抗原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急性GVHD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CMV pp65病毒抗原检测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病的监测指标,用于指导移植后抗病毒的治疗和疗效评价.

  • 骨髓移植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宁;齐洁琳;张锡芹;周登锋;杨锡贵;王明玉;刘蒲香;孙汉英;刘文励

    本研究探讨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骨髓移植(BMT)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影响.取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处理),骨髓移植对照组(简称生理盐水组)和骨髓移植+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0.2毫升/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克/只,2次/天.在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endostatin mRNA及其蛋白、VCAM-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endostatin蛋白主要表达于骨髓基质细胞核内,VCAM-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内.BMT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endosta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且川芎嗪组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到第28天生理盐水组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川芎嗪组仍未恢复正常水平.BMT后第7、14、21天川芎嗪组和生理盐水组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且川芎嗪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到第28天,川芎嗪组VCAM-1的表达已基本恢复正常,而生理盐水组仍未恢复正常,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生理盐水组骨髓基质细胞endostatin和V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或P<0.05),而川芎嗪组endostatin和VC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或P<0.05). 结论: 内皮抑制素可通过影响骨髓基质细胞表面VCAM-1的表达水平,阻碍基质细胞与造血细胞之间和细胞外基质与造血细胞之间的联系而影响骨髓造血;川芎嗪能提高BMT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加快BMT后HSPC的归巢及在骨髓中的增殖,并通过反馈调节BMT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新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制素的表达,促进骨髓微环境的修复,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 全反式维甲酸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黏附力的影响

    作者:常城;陈幸华;孔佩艳;彭贤贵;曾东风;杨文博;梁雪;刘林;刘红;王庆余

    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能否促进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预处理致伤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功能的恢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BMS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BMSC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以及BMSC对CD34+细胞的黏附率,并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1、1 μmol/L的ATRA作用后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PBSCT预处理后,BMSC表面ICAM-1和VCAM-1的表达以及 BMSC培养上清液中sICAM-1的表达水平降低,BMSC对CD34+细胞黏附率降低,而在ATRA作用后,BMSC表面ICAM-1表达增加,培养上清液中sICAM-1水平升高,BMSC对CD34+细胞的黏附率增加,但VCAM-1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部分修复受损的BMSC的黏附功能,有助于促进骨髓造血重建.

  •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微丝骨架重组异常

    作者:赵广圣;林茂芳

    本研究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人胚成纤维细胞(HF)微丝骨架影响及与病毒复制状态的可能关系.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RT-PCR检测β-actin 表达,Western-blot检测胞内肌动蛋白质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病毒即刻早期抗原(IE)与微丝骨架探针观察HF细胞内感染状况及微丝骨架变化.结果表明: CMV感染率大于95%,IE抗原主要位于胞核.受染细胞变粗、变圆,甚至脱壁,呈时间依赖性.感染后72、96小时,受染细胞内β-actin表达呈渐进性下调,差异显著(P<0.05);96小时后胞内β-actin含量则为未感染组的(74.2±13.4)%,差异显著(P<0.05).受染细胞内微丝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融合,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 CMV引起细胞内肌动蛋白质、微丝骨架形态及重组异常可能有助于其侵袭宿主细胞并进一步活化及复制.

  •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26例

    作者:苏丽萍;许莲蓉;姜波;叶芳;朱秋娟;鹿育晋;崔月娥;朱镭;张丽;马香兰

    为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选择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1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其中14例采用FAC(fludarabin+ATG+Cy)预处理,12例采用MAC(melfalan/maleran+ATG+Cy)预处理;用G-CSF 600 μg/d或G-CSF 300 μg/d+GM-CSF 300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于第5天开始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2-3次;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移植后第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首剂1×107/kg,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每4周1次,剂量逐级递增;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显示: 植入率84.62%,aGVHD发生率11.54%,cGVHD发生率23.07%;感染和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相关技术,如适应症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几种抗肿瘤药物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毛咏秋;李喜荣;雷松

    本研究评价几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顺铂(CDDP)、羟基喜树碱(HCPT)、高三尖杉酯碱(HHT)和米托蒽醌(MIT)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在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为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用Annexin V/PI双参数流式分析方法,检测这几种抗肿瘤药物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和死亡的效应.结果表明:MIT和HCPT在加药处理早期4小时 (P<0.05)和后期第8小时(P<0.05)都有明显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效应.HHT有明显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效果,但各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DDP在高浓度和长时间作用时才显示较弱的细胞凋亡效应,明显弱于前3者.各种药物作用后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死亡效应.结论:MIT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显著,Annexin V流式分析方法可作为一种可靠的临床药物筛选的方法.

  • 硝普钠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STAT3/P38MAPK活化及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研究

    作者:周永列;吕亚萍;吕火祥;邱莲女;王文松;林惠君;刘建栋

    为了研究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STAT3及P38MAPK活化及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硝普钠诱导K562细胞凋亡机制,用Annexin-V/PI双标记、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DNA凝胶电泳、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经硝普钠干预后K562细胞磷酸化P38MAPK和磷酸化STAT3的表达,同时利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K562细胞经硝普钠作用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段化,显现亚G1峰Ⅱ并显著增加.Annexin-V/PI和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表达增加.这些均证实NO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大部分细胞阻滞于G0/G1期.SNP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磷酸化P38MAPK和磷酸化STAT3的表达随SNP浓度的增加而表现为先增强后下降;K562细胞与2.0 mmol/L SNP孵育不同的时间内,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在12小时时达到高峰并持续至48小时,72小时后表达下降;磷酸化STAT3的表达在24小时时达高峰,48小时后表达即显著下降;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随SNP作用的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显著下调.结论:SNP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的活化、抑制端粒酶逆转录酶和STAT3的活化有关.

  • 右旋柠烯对HL-60、K562白血病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

    作者:郭晓铭;路晴;刘正娟;王莉芬;冯秉安

    本研究观察右旋柠烯(d-limonene, D-L)对HL-60和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首先采用碘化丙锭染色法观察右旋柠烯对HL-60、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再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化学半定量测定突变型p53、bcl-2、bax基因的表达水平,系统观察D-L对HL-60、K562细胞体外诱导凋亡的情况.结果表明: D-L抑制HL-60和K562细胞的增殖,IC50均为0.75 mmol/L,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D-L诱导HL-60、K562细胞凋亡;D-L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随作用浓度增加,bcl-2的表达下降;D-L在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随作用浓度增加,突变型p53及bcl-2的表达下调,而bax的表达上调.结论: D-L抑制HL-60和K562细胞增值并诱导其凋亡;突变型p53,bcl-2,bax参与了D-L诱导凋亡的基因调控.

  • 氢醌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海玉;杨建国;王光汉;俞康

    为了研究氢醌(hydroquinone, HQ)对细胞激活剂佛波酯(PMA)导致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与苯的血液学毒性的关系.用体外培养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分别用NF-κB P6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ransAM P65试剂盒测定了用不同浓度的氢醌加激活剂PMA刺激后的骨髓基质细胞NF-κB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组细胞加入HQ后,与对照组相比,P65蛋白由细胞核转回至胞核周围的细胞浆,染色呈弱阳性;不同浓度的HQ作用不同时间后NF-κB活性测定结果与对照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各组之间相比,100 μmol/L的HQ作用72小时对NF-κB的抑制作用明显;而0.1 μmol/L的HQ几乎无抑制作用.结论: HQ可抑制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核转录因子的激活,并且随HQ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增强,推测可能与苯的造血微环境毒性有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