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LFA-1与配体ICAM-1黏附分子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猛;高春记

    LFA-1和ICAM-1介导的跨膜双向信号传递在淋巴细胞渗出、活化、黏附、免疫监视、免疫突触形成中都起到重要作用.LFA-1与ICAM-1转导信号依赖于两者之间结合能力的变化.LFA-1对ICAM-1结合能力的调节是一动态过程,LFA-1的亲和力和亲合力变化是两种主要调节方式.LFA-1亚单位的磷酸化、细胞骨架蛋白talin1在LFA-1和ICAM-1信号调节中起重要作用.LFA-1和ICAM-1还可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本文就LFA-1结合能力的调节、LFA-1亚单位的磷酸化调节、talin1在LFA-1和ICAM-1信号转导中的作用、LFA-1与ICAM-1的协同刺激信号进行了综述.

  • 人胚胎干细胞培养与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

    作者:王磊;顾健

    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指来源于人胚胎的具有无限自我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主要由人囊胚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ICM)分离得到.由于胚胎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可被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本文就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体外诱导分化技术作一综述.

  •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朱红倩;张嵩;刘晓力

    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产生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几乎在所有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出现,BCR-ABL编码的蛋白具有持续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急变期是CML的晚期,在此期间常常出现其它附加染色体和分子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BCR-ABL基因与其他失调的基因共同作用并异常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了疾病的进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对大多数慢性期CML患者治疗效果显著.IRIS5年的临床试验显示:用伊马替尼治疗的98%患者达血液学完全缓解,92%患者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87%患者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然而,仍有少数慢性期和大多数进展期患者用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欠佳.在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发现ABL激酶区点突变与临床耐药关系密切.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改善伊马替尼耐药,本文就急性变的分子机制、伊马替尼耐药等做一综述.

  • 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调节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吴敏;谢彦晖

    天然CD4+CD25+调节T细胞来源于胸腺,通过直接接触机制抑制效应细胞的增殖,调节自身免疫和移植免疫.本文主要综述了影响天然调节T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和可能机制.Foxp3是Treg的标志,检测其表达可以作为判定Treg的方法.IL-2主要通过IL-2Rα及STAT5途径促进Treg的增殖活化.膜型和分泌型TGF-β具有不同功能,膜型TGF-β1可能主要介导Treg的抑制功能,而分泌型TGF-β可能主要促进Treg的增殖.树突状细胞由于作用途径不同,对Treg既有正调节,也有负调节.CTLA-4途径可能通过作用于Treg自身、DC或效应细胞直接或间接地调节Treg的功能.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树突状细胞重建动力学

    作者:付海霞;张晓辉

    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其移植后重建在移植合并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以及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移植免疫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DC重建规律及其与移植合并症的关系,以及影响DC重建过程的正负性因素作一综述.

  •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系统PCR-SSP基因分型技术的建立

    作者:陈悦康;李大成;王大明;李茜;邓志辉

    本研究目的是采用PCR-SSP技术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系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并应用于血小板供者库的HPA基因定型.采用第11届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小板血清学与基因分型协作组推荐的序列特异性引物,调节引物浓度、Mg2+离子浓度和探索佳PCR扩增条件,建立HPA-15系统基因分型技术.该分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第11届ISBT血小板协作组提供的质控样本进行验证,同时采用本研究合成的引物及商品化试剂盒,对50名随机的汉族血小板捐献者进行HPA-15系统基因分型,作为平行对照.应用本研究的方法,对第11届ISBT送检的10份考核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基因分型结果与ISBT公布的结果完全一致.50名随机的血小板志愿捐献者,经本研究的方法及美国G&T公司的试剂检测,基因分型的结果相符合;观察到的基因频率:HPA-15a和-15b分别为0.5100和0.49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A基因分型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适合于常规HPA基因分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细菌筛检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的有效性

    作者:林俊杰;徐忠;陈敏;邱颖婕;张晰;孔祥荣;周筱嫣;马庆;钱开诚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茵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茵条件下抽取5襞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液和厌氧培养液中,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如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如出现阳性,对阳性结果进行茵种鉴定,并取留样样品进行复试.结果表明:8 017袋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16袋(0.2%),复筛确认阳性的4袋(0.05%);进一步菌种分析显示3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袋为耳状葡萄球菌.结论:血小板细菌筛检、24小时锁定作为血小板常规检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茵污染是有效而且适宜的.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婧;刘开彦;陆道培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造血植活患者中骨髓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增殖能力,本研究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4例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供者骨髓,进行微环境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集落培养,同时对MSC进行培养传代,记录MSC的融合时间及传代总数;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患者MSC表面抗原的表达;将此34例患者培养结果与30例正常对照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另外对其中骨髓加外周血加第二供者脐血移植的10例患者与骨髓加外周血移植的19例患者的MSC体外扩增指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l例(91.1%)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贴壁融合,有1例(2.9%)达到部分融合,2例(5.9)未达融合;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的MSCs融合时间明显延长,传代总数明显减少,CFU-F数明显降低,即其MSC的体外扩增能力明显受损.骨髓加外周血加第二供者脐血移植的10例患者与骨髓加外周血移植的19例患者相比,MSC达到融合的时间短,体外传代总数多,CFU-F计数高.结论:移植后患者的MSC呈明显受损状态,加用第二供者脐血细胞能部分改善患者MSC体外增殖功能.

  • 序贯两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张闰;李建勇;陆化;钱思轩;洪鸣;徐卫;盛瑞兰

    为了初步评价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T-APBSCT)治疗MM的疗效,对3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经正规化疗后进行序贯两次T-APBSCT,初次移植: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 5μg/(kg·d),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马法兰;第二次移植:动员方案为CTX+足叶乙甙联合G-CSF,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马法兰±全身照射.3例序贯两次移植的间隔分别为31、15和27周.两次移植回输的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4.7×108/kg、2.798×108/kg、6.08×108/kg和1.67×108/kg、2.798×108/kg、4.28×108/kg;CD34+细胞分别为3.25×106/kg、9.6 x106/kg、5.91×106/kg和6.9×106/kg、9.6×106/kg、5.91×106/kg.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造血均快速重建,每两次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数≥1×109/L的时间为12、0、10天和12、25、0天,血小板数≥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0、10天和11、25、20天.随访时间44(19-58)月,2例存活(1例完全缓解,1例于处于平台期),1例于T-APB-SCT后58月死亡.结论:两次序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的有效手段,动员方法简便安全,患者对预处理方案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 移植前供鼠口服受鼠脾细胞对脾细胞移植后GVHD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宝安;邓晓静;丁家华;孙雪梅;董伟民;毕延智;张琰;赵刚;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马燕;宋慧慧;鲍文;Schmitt A;Schmitt M

    本研究探讨经口服受鼠脾细胞诱导耐受的供鼠细胞输注是否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保留的GVL效应.以雄性DBA-2(H-2d)小鼠为供者.供鼠分别用BALB/c鼠脾细胞、DBA-2鼠脾细胞、牛血清蛋白和普通饲料喂养,隔天1次.应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评估诱导耐受状态.以雌性BALB/c小鼠(H-2d)为受者,给予6.0 Gy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同一天输注3 X 103鼠白血病细胞,尾静脉输注源于DBA-2小鼠的2×107脾细胞.对照组不给予鼠白血病细胞输注.结果显示,接受已耐受供鼠脾细胞输注的受鼠发生GVHD较其他组轻,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CD4+/CD8+比值增加.接种白血病细胞的受鼠活存率各组间无差别.结论:口服受鼠脾细胞耐受的供鼠,其脾细胞输注给受鼠后GVHD明显减轻,且对GVL效应无影响.

  •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作者:乔建辉;王丹红;余长林;郭梅;孙万军;孙琪云;姚波;张石;艾辉胜

    本研究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AST)治疗血液病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对71例患者中19例发生aGVHD者进行了分析,其中Ⅰ-Ⅱ度16例,Ⅲ-Ⅳ度3例.男9例,女10例,中位数年龄38岁(18-59岁).结果发现,NAST的aGVHD发生率为26.7%(19/71),重度GVHD占4.2%(3/71);发生中位时间在移植后58天(17天-240天),其中3例发生于移植100天以后;临床表现以肠道及皮肤症状为主,尤以肠道为早发、多发明显,并有3例出现多部位急慢性GVHD混合表现.在早期达完全供者嵌合体(FDC)者中aGVHD发生率占38.2%(13/34),在早期为供受混合嵌合(MC)者中aGVHD发生率为16%(6/37),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用NAST治疗血液病时所发生的急性、慢性GVHD比较迁延,治疗后期合并的严重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NAST治疗血液病时aGVHD发生率较低且较轻,有一定的迟发现象;早期形成FDC者aGVHD多见,易累及肠道和皮肤,病程较迁延.早期联合用药及加强综合治疗对提高aGVHD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晋松;黄晓军;刘代红;许兰平;张耀臣;吴彤;王静波;苏宏;陆启燕;陆道培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茵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了解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特征,寻找有效防治措施,保护肠道茵群,减少细茵易位及感染的发生.对44例allo-HSCT后腹泻患者采用艰难梭茵毒素A&B检测试剂盒进行毒素检测,采用厌氧培养方法进行艰难梭茵的分离、鉴定.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态研究;采用光冈复合式法对目的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茵、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4例腹泻患者中共检测出12例艰难梭茵阳性,阳性率为27.27%;CDAD的发生与使用抗生素或化疗药物有关;CDA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茵、类杆茵、肠杆茵等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对CDAD用万古霉素、甲硝唑等药物并配合给予益生茵治疗效果好,但有一定复发率(16.67%).结论:allo-HSCT并发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扶植肠道茵群,这样的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减少复发.

  • 供者活化型KIR2DS5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王华;何袆;王荷花;王玫;翟文静;周征;张荣莉;翟卫华;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探讨供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中的意义.26例患者接受单倍体相合HSCT,均未进行体外T细胞去除(TCD).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供、受者HLA和供者KIR基因型进行检测.根据供者KIR和受者HLA-Bw4组、-C1组、-C2组等位基因分析结果进行供受者KIR/HLA分组.对KIR/HLA不合与相合组、Bw4不合与相合组、C2不合与相合组、Bw4和C2均不合组与至少其一相合组在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YMS)、无病生存(DFS)、移植后感染及移植相关死亡(TRM)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就供者活化型KIR对单倍体相合HSCT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组在造血重建、急性或慢性GVHD发生率、DFS、移植后感染及TRM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2不合组发生严重GVHD 4例.供者活化型KIR2DS5阳性组2年DFS明显优于阴性组,分别为(85.7±13.2)%、(31.2±12.8)%,p<0.05].结论:供者KIR及受者HLA基因型对单倍体相合HSCT预后有影响,供者携带活化型KIR2DS5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DFS.

  • 抗凋亡基因livin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娴静;孙慧;王桂叶;范清堂

    为了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原代细胞livin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livin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以HL-60细胞株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livin mRNA在初治ANL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p<0.05);复发后其表达又升高.在初治ANLL患者中,livin 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livin基因过度表达和ANLL的发病呈正相关;livin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livin可作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CYP3A5基因多态性及其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与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沈莉菁;陈芳源;王婷;王海嵘;钟济华;韩洁英;欧阳仁荣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细胞色素P-450 3A5(CYP3A5)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对患者发病、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患者骨髓原代细胞的CYP3A5*3基因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P3A5在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88例样本中野生型纯合子(CYP3A5*1/*1)23例(26%),杂合子(CYP3A5*1/*3)44例(50%),突变型纯合子(CYP3A5*3/*3)21例(24%).CYP3A5*3基因型频率为74%,符合中国健康人群分布;CYP3A5*1基因型与耐药显著相关.按基因型分组后,3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3A5蛋白表达检测结果分别为:(36.6±19.2)%、(7.8±9.2)%、(0.5±0.9)%;总生存率分别为(11.6±2.1)月、(30.5±12.2)月、(52.3±8.5)月;无病生存期分别为(7.5±1.8)月、(27±15.8)月、(52.3±8.1)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病无关,与CYP3A5蛋白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而CYP3A5的表达高低与白血病患者的化疗疗效、预后密切相关.对初治AL患者的CYP3A5基因分型检测可以作为预测AL患者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乳腺癌耐药蛋白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江雪杰;王季石;方琴

    本研究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表达与临床耐药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2微球蛋白(β2-MG)作内对照,检测了97例初治敏感及难治耐药的ALL患者BCRP基因的表达,并检测30例正常人BCRP基因表达水平,将BCRP/β2-MG≥0.48定为BCRP阳性.结果显示:初治敏感ALL患者BCRP基因表达阳性率为28.7%,难治耐药BCRP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1.2%.BCRP阴性和阳性患者的首次完全缓解(CR1)率分别为71.7%和29.7%(P<0.01).BCRP基因表达水平在ALL的FAB亚型间L3型明显高于L1、L2型;在免疫分型中B细胞性ALL患者BCRP基因表达较T细胞性高,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尤其以成熟B细胞性ALL高.结论:ALL患者的BCRP基因高表达可以导致临床耐药,是ALL上患者不利的预后因素.

  • 染色体3q21q26畸变的特征分析

    作者:张艳;何琦;师岩;党辉;邱镜滢;黄晓军;陆道培

    为了探讨inv(3q)(q21q26)和t(3;3)(q21;q26)畸变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及预后,收集临床病例并将患者的骨髓细胞24小时培养,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单纯inv(3q)和t(3;3)畸变少见,它们常合并-7/7q-、t(9;22)等其它染色体异常.涉及的疾病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以及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5患者经多疗程化疗未获完全缓解,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复发.结论:3q21q26畸变常合并预后差的染色体异常单体7/7q-,对这些患者常规治疗效果差,移植效果差,具有inv(3q)和t(3;3)畸变的患者预后不良,生存时间短.

  • Foxp3转染小鼠CD4+CD25-T细胞抑制树突状细胞功能

    作者:周浩;黎纬明;张敏;刘峥嵘;邹萍

    为了研究Foxp3基因表达与CD4+T细胞免疫活性的关系,用逆转录病毒转染Foxp3基因,在幼稚CD4+CD25-T细胞内强制性表达FOXP3蛋白,进而研究转染后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通过Transwell试验研究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是否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结果表明: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成功建立了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模型,转染后1周Foxp3阳性表达的T细胞比例为38%.强制性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可以在体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以诱导树突状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的下调.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Foxp3转染小鼠CD4+CD25-T细胞可以抑制树突状细胞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活化.结论: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发挥的作用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

  • CCL20抑制小鼠胸腺CD4+CD25+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

    作者:邵先安;袁福华;王勇;陈芝河;徐长江

    本研究探讨趋化因子CCL20对小鼠胸腺CD4+CD256双阳性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影响.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调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14.5天龄胚鼠胸腺进行体外培养,以FACS检测不同时间点胸腺CD4+CD25+细胞的改变,同时计数每个胸腺小叶的细胞数变化.结果表明:体外胸腺培养的第1-6天胸腺细胞比例、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与胸腺体内发育的第14.5、15、16、17、18、19天CD4+CD25+双阳性T细胞的比例、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胸腺体外培养的第1-6天,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8.29%、12.14%、6.08%、17.78%、9.06%、4.04%,占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75%、10.81%、17.20%、51.93%、61.64%、80.06%,这一发育趋势与体内结果具有一致性.在4μg/ml的CCL20干预下,胸腺体外培养的第3、6天CD4+CD25+胸腺细胞分别从3.24±0.18、3.96±0.24下降至1.27±0.11、1.76±0.22(p值均<0.001).结论:体外培养的CD46CD25+双阳性胸腺细胞数量和比例变化与体内发育变化趋势一致,CCL20明显下调胸腺CD4+CD25+的表达,这将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源成骨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并体外维持造血祖细胞存活

    作者:陈文明;陈子兴;岑建农;何军;焦雪丽;潘金兰;邱桥成;戴兰;刘丹丹

    为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对体外造血的支持能力,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在体外和造血细胞构建二维培养体系,研究其体外支持造血祖细胞生存的作用;同时采用RT-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分析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与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比较.结果发现,来源于MDS患者的成骨细胞在无外源性细胞因子的条件下能够短期维持GM-CFC造血祖细胞的存活.经过RT-PCR证实,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表达SCF、IL-6、SDF-1α、G-CSF、GM-CSF等细胞因子,来源于MDS患者和正常人的成骨细胞也能表达上述细胞因子,但却不表达GM-CSF.结论:与正常人相比,MDS患者源的成骨细胞同样能够维持GM-CFC的存活,这可能和成骨细胞表达多种重要的造血相关的细胞因子有关.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ZO-1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康慧媛;王畅;窦立萍;秦耘;韩晓烫;孙敬芬;刘春蕙;卢学春;刘洋;于力

    本研究探讨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基因标志作用的临床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方法分析30例健康人骨髓标本及85例MDS患者骨髓标本的ZO-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结果显示:ZO-1基因在30例健康人标本中均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MDS患者骨髓中ZO-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56.5%)明显高于健康人,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各亚型病人骨髓ZO-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人,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亚型RA、RAS、RAEB、RCMD间ZO-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人相比,MDS病人骨髓中ZO-1基因启动子区呈高甲基化状态并具有特异性.MDS是一种常见的克隆增殖性血液系统疾病,在临床诊断中有时很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而ZO-1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MDS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ZO-1基因作为有价值的诊断标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相关基因.

  • 二乙酰己二胺治疗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

    作者:陈勤奋;陈字;李佩;范学良;张少峰;袁燕;丁天凌;谢毅

    本研究探讨癌细胞诱导分化剂二乙酰己二胺(CAHB)对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查明其在体外对HL-60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高危型MDS患者8例,给予CAHB治疗2个疗程,用药前后计数骨髓原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在体外试验中用MTT法检测CAHB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AHB时HL-60细胞表面CD11b和CD14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CAHB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FCM检测CAHB对HL-6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8例患者用CAHB治疗后.骨髓的原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造血系统毒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减少.MTT检测发现,HL-60细胞经1、2、3、4 mmol/L CAHB作用72小时后,HL-60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并且该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HL-60细胞分别经1、2、3、4 mmol/L CAHB作用72小时后,CDIlb的阳性表达率为(22.39±3.97)%、(33.12±4.46)%、(49.25±5.27)%和(78.05±5.66)%,与空白对照组的(5.89±2.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14的表达在各组细胞中均为阴性,这表明CAHB可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粒细胞系分化,并且该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HL-60细胞经1、2、3、4 mmol/L CAHB作用72小时后,其凋亡率(Annexin+/PI-)仅较空白对照组略有增加.此结果提示在1-4 mmol/L浓度下,CAHB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很微弱.HL-60细胞经1、2、3、4 mmol/L CAHB作用72小时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而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相应地逐渐减少,这表明CAHB能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并且该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CAHB对MDS有减少原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作用,该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诱导分化实现的,在治疗浓度时无诱导凋亡的作用,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可能是CAHB诱导分化的基础.用药后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可能与CAHB的抑制造血相关.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suPAR水平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汪洪毅;崔中光;王静

    为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检测2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suPAR水平,并常规检查其他临床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MM患者血浆suPAR水平为4.31±1.67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87±0.27ng/ml)(p<0.01).IgM型患者血浆suPAR水平高(6.18±3.61ng/ml),尔后依次为不分泌型、IgG型和IgA型(4.43±1.55 ng/ml、4.00±0.95ng/ml、3.50±1.60ng/ml).各亚型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各亚型组间无差异.患者suPAR水平与血沉、肌酐量、血红蛋白水平、浆细胞比值、M蛋白水平相关.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uPAR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 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书红;于力;王全顺;李红华;赵瑜;李菲

    为了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23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症状、X射线、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治疗.结果表明:23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处局部疼痛和压痛;X线检查及CT显示,浸润型改变者15例、溶骨型5例、硬化型2例、囊状膨胀型1例;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23例中单发骨病灶21例,多发病灶2例.3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本病常侵犯单骨,多表现为虫蚀样浸润性和溶骨性骨破坏.X线及CT定性诊断困难,后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采用局部放疗联合全身化疗疗效明显.

  • 氨磷汀治疗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范辉;朱宏丽;李素霞;卢学春;杨洋;姚善谦

    本研究首次报告氨磷汀(AMF)治疗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应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1周期,每两周期之间停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7例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血小板水平达到正常,且在停止治疗2月以后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继续予以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不需要输血,生存质量改善.AMF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但有些胃肠道反应,能够有效克服,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首创性地应用于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因此氨磷汀对于ITP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药物,尤其对于难治性高龄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有关氨磷汀的长期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肾细胞癌切除术后1例

    作者:朱海燕;达万明;高春记;韩晓萍;王书红;靖彧;薄剑;靳海杰;李猛

    本研究探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肾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对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肾细胞癌患者术后施行了清髓性HLA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全身照射、环磷酰胺及阿糖胞苷,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为环孢霉素A、霉酚酸酯及短程甲氨蝶呤.收集相关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患者移植后第16天造血重建,第30天及第100天STR-PCR法检测为完全供者型嵌合,未发生急性或慢性GVHD,无严重并发症,随访44个月无病生存.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肾细胞癌是可行而有效的.

  • 金雀异黄素对氯化钴诱导的白血病K562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国青;张育;沈维干;周玮;高娜;顾健

    为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白血病细胞K56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低氧模拟剂CoCl2模拟低氧环境.实验分为量-效关系组和时-效关系组,前者CoCl2取0、50、100及150 μmol/L4个浓度点,培养72小时进行检测;后者则在CoCl2取100μmol/L浓度的基础上,选取0、24、48和72小时4个时间点进行检测.gen干预实验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CoCl2 150 μmol/L组;③CoCl2 150 μmol/L加gen 50 μmol/L组;④CoCl2 150 μmol/L加gen 100 μmol/L;组⑤CoCl2 150 μmol/L加gen 200μmol/L组.培养72小时检测.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CoCl2诱导K562细胞HIF-1α蛋白的表达增加,并呈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关系(p<0.01);而对HIF-1α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gen呈明显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oCl2诱导的K562细胞HIF-1α蛋白表达(p<0.01).对K562细胞HIF-1α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CoCl2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K562细胞HIF-1α蛋白的表达,无论常氧还是在CoCl2诱导下,HIF-1αmRNA呈组成型表达;gen可抑制CoCl2诱导的K562细胞HIF-1α的表达,这种抑制作用与mRNA水平无关,主要在蛋白水平.

  • 苦参碱诱导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及其对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建波;章圣辉;韩义香;熊术道;叶爱芳;谭映霞

    为了探讨苦参碱诱导多发性骨髓瘤(MM)RPMI8226细胞凋亡及其对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将苦参碱与RPMI8226细胞共培育,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生长,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表面CD44、CD44v6、CD54和CD106的表达.结果表明,苦参碱对RPMI8226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量效和时效关系;苦参碱能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其发生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细胞相对增多,S期相对减少,但G2/M期细胞数无明显改变;苦参碱作用于RPMI8226细胞48小时导致CD44和CD54表达减少,但CD44v6和CD106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苦参碱通过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抑制RPMI8226细胞的生长,同时降低CD44、CD54等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 异硫氰酸苯己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鹿全意;王昭;刘德龙

    为了评价异硫氰酸苯己酯(phenylhexly isothiocyanate,PHI)体外对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PHI与RPMI8226细胞共同孵育,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PHI处理后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PHI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变化;以JC-1为探针,检测PHI处理后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定量夹心ELISA方法检测PHI处理后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PHI在低浓度(0.5μmol/L)时显著抑制瘤细胞增殖,诱导瘤细胞发生凋亡,抑制效应与PHI浓度有关,PHI处理后细胞生长停滞在G0/G1期.用10 μmol/L PHI处理瘤细胞48小时后,线粒体去极化和膜电位丢失较对照组增加3-4倍.瘤细胞分泌VEGF显著减少,仅为对照组的35%.结论:PHI在体外能够抑制骨髓瘤细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与线粒体去极化和膜电位丢失有关,PHI抑制瘤细胞VEGF的分泌可能是引起细胞凋亡原因之一,PHI是一种潜在的骨髓瘤的治疗药物.

  • 三氧化二砷联合硼替佐米对骨髓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及β-连环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周莉莉;傅卫军;袁振刚;王东星;侯健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硼替佐米对骨髓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水平的影响.硼替佐米、As2O3单用及联合处理RPMI8226、CZ-1、NCI-H929骨髓瘤细胞株48小时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活细胞比例,用改良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免疫印迹法比较用前药后β-连环蛋白的水平.结果表明:硼替佐米对RPMI8226、CZ-1、NCI-H929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6.9、20.7、6.8 nmol/L;As2O3(1 μmol/L)联合硼替佐米(5 nmol/L)作用后,活细胞比例分别由88.99%、72.23%、51.06%降至54.01%、39.59%、25.00%(p<0.05).凋亡细胞比例由(11.1±0.1)%、(26.8±1.7)%、(36.8±5.5)%增加为(36.1±2.2)%、(60.4±3.8)%、(76±5.6)%,两组Q值介于增强与明显增强之间(1.198-3.75).联合用药组RPMl8226、CZ-1、NCI-H929胞浆β-连环蛋白水平与单药组相比,分别下降24.15%,31.85%,33.72%.结论:As2O3能增强硼替佐米对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降低β-连环蛋白表达水平,提高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

  •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低剂量辐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一琼;李薇;王冠军;杨岩;王杰;张学敏

    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低剂量辐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低剂量照射组与假照组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组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发现,低剂量照射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上调的蛋白有12个,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2个,消失的蛋白有3个.质谱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结论:鉴定出的12种蛋白,其中某些蛋白如脯氨酰羟化酶、二氢嘧啶酶、ARP3放射相关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等可能与低剂量辐射作用机制相关,本研究为低剂量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 SDF-1 cDNA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雪;粟永萍;孔佩艳;陈幸华;彭贤贵;徐辉;艾国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DNA瞬时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前后hBMSCs中SDF-1 mRNA表达的情况.在分离、培养、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和构建SDF-1-pl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通过脂质体介导法将SDF-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hBMSCs,观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检测瞬时转染效率.结果发现:SDF-1-plRES2-EGFP瞬时转染后hBMSCs的SDF-1 mRNA表达增高约20%左右.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以将SDF-1cDNA真核表达质粒瞬时转染入hBMSCs,但转染效率低下,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稳定转染细胞供后续实验,因此需对转染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 人脐带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作者:吕璐璐;宋永平;魏旭东;房伯俊;张艳莉;李玉富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闻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细胞产量、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增殖特性、免疫表型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等并对比性研究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均达100%;虽然由脐带组织中分离的有核细胞数低于骨髓(1×106/cm us 5.5×107/ml)(p=0.0002),但在培养第14天由脐带和骨髓中得到的贴壁细胞数无差异(8.6×105/cm 135 8.4×105/ml)(p>0.05);UC-MSC形态、大多数分子表型、细胞周期状态、脂肪和骨诱导分化能力与BM-MSC相似,但UC-MSC的CFU-F比例(1:1609±0.18)高于BM-MSC的CFU-F比例(1:35700±0.01)(p<0.05).此外,UC-MSC具有比BM-MSC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UC-MSC HLA-ABC和CD106分子表达低于BM-MSC(p<0.05).结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产量和绝大多数生物学特征与BM-MSC的相似,且具有比BM-MSC更高的增殖能力、较低的HLA-ABC和HLA-DR表达,UC-MSC有望成为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对IL-8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丽霞;陆化;刘澎;费小明;吴雨洁;汪承亚;李建勇

    为了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后对血管生成因子IL-8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MSC和K562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包括直接接触和MSC条件培养液,应用RT-PCR方法检测MSC和K562细胞IL-8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MSC直接接触和经MSC条件培养液作用后,K562细胞IL-8的表达均明显高于K562细胞单独培养组(p<0.01).与K562细胞共培养的MSC,其IL-8的表达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MSC(p<0.01).结论:MSC与K562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和某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IL-8的表达.

  • 核苷酸剪切修复酶XPD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风险的研究

    作者:宋宝;祝敬燕;刘杰;王哲海;石艳;吕丽燕;郑燕

    本研究探讨核苷酸剪切修复基因XPD基因多态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风险的关系.以309名NHL患者和305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XPD G23591A、A35931C位点的基因多态,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NHL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XPD G23591A和A35931C基因多态性与NHL发生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将NHL分为滤泡性淋巴瘤(F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他B细胞-NHL和T细胞-NHL 4大类分析显示,在4类NHL中XPD 23591位点变异基因型GA+AA型频率分别为16.3%、18.0%、10.5%、18.4%,对照组为12.5%.携带A变异基因型者发生各类NHL危险度(OR值)分别约为每GG型的1.43、1.58、0.89和1.50倍,但各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4类NHL中XPD35931位点变异基因型AC+CC型频率分别约为15.2%、15.8%、18.4%、12.5%,与对照组11.5%相比,变异基因型频率有所增加,携带C变异基因型者发生各类NHL危险度分别约为AA型的1.41、1.48、1.75和1.12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中XPD G23591A、G85931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无关.

  • 大鼠凝血因子Ⅶ EGFP-EGF1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结合功能初步研究

    作者:梅恒;胡豫;张迎红;王华芳;方峻;郭涛;魏文宁

    本研究通过融合蛋白EGFP-EGF1的表达,探讨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片段与组织因子(TF)的结合功能.用RT-PCR方法自大鼠肝脏组织获得EGF1编码区基因并将其插入EGFP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ET28aEGFP-EGF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EGFP-EGF1融合蛋白;采用亲和层析方法Ni柱纯化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作用于经脂多糖刺激表达TF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和检测融合蛋白与细胞结合情况.结果表明:EGFP-EGF1在转化的大肠杆茵中获得高效表达并成功纯化,SDS-PAGE证实分子量约为36kD.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该融合蛋白能与内皮细胞膜上的TF结合.结论: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区可介导FⅦ与TP特异性结合,从而可能为分子靶向抗栓治疗研究提供部分基础.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AKT和ERK1/2信号通路诱导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作者:王雅丹;胡豫;张璐;孙春艳

    本研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Akt、ERK1/2蛋白质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评价体外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能力,MTT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活性,FITC-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调亡.结果表明:BDNF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激活P13K/Akt和MEK1/ERK信号通路.应用PI3K激酶抑制剂Ly294002、MEK1激酶抑制剂PD98059可以明显阻断BDNF对PI3K/Akt、MEK1/ERK信号通路的激活.100 ng/ml的BDNF体外促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能力与25 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当,其中BDNF诱导的细胞迁移分别被Ly294002和PD98059阻断,其抑制率分别约为74%和36%;同样,Ly294002、PD98059可部分阻断BDNF诱导的小管形成效应,其阻断率分别约57%和37%;而BDNF的促增殖效应仅被PD98059拮抗,抑制凋亡效应仅受Ly294002影响.结论:BDNF.在体外有促血管新生的作用.PI3K/Akt和MEK1/ERK信号通路以不同机制共同调节这一过程,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起着更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 汉防己甲素对K562/A02细胞株SORCIN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静;陈宝安;朱敏生;高峰;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宋慧慧;马燕;鲍文;孙新臣;成红艳;许文林;沈惠玲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在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与耐药相关的可溶性钙结合蛋白(SORCIN)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为Tet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MTT法筛选出所需浓度Tet,与K562/A02细胞株孵育培养48小时后,通过MIT检测Tet对柔红霉素(DNR)细胞毒性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SORCIN基因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orcin表达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所选浓度范围内,Tet可以增强DNR对K562/A02的细胞毒作用,(Tet浓度为0,0.5,1.0,2.0 mg/L时DNR和Tet的IC50分别为11.3±0.17,5.15±0.10,3.91±0.06,2.52±0.04 mg/L,p<0.01);K562/A02细胞中SORCIN基因高表达,且随着Tet浓度的增加SORCIN的表达先增强后减弱(Tet浓度为0.5 mg/L时增强,1.0和2.0 mg/L时减弱,p<0.05);K652细胞中sorcin蛋白低表达,K562/A02细胞中sorcin蛋白高表达,且随着Tet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Tet浓度为0.5 mg/L时增强、1.0和2.0 mg/L时减弱,p<0.05).结论:MqT检测显示Tet对K562/A02耐药逆转呈浓度依赖性,Tet可能通过调整SORC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参与逆转K562/A02的耐药性,但并不与其耐药逆转作用完全相关.

  • 汉防己甲素、托瑞米芬及其联合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作者:赵秋霞;陈宝安;程坚;丁家华;高峰;高冲;孙耘玉;王骏;赵刚;鲍文;宋慧慧

    本研究探讨汉防己甲素(Tet)、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托瑞米芬(Tor)及其联合应用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采用噻唑蓝法(MTT)测定阿霉素(ADR)的半数抑制量,RT-PCR法检测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FCM检测P-gp的表达和细胞内ADR浓度.结果表明:ADR对K562/A02和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57.43和1.16 mg/L,Tet(1 μmol/L)和Tor(2.5 μmol/L)单用及两药联用处理K562/A02细胞时,ADR的IC50值分别为14.12.20.74和9.14 mg/L.Tet及Tor单独作用后耐药株MDR1 mRNA下调微弱,联合用药下调效果明显.Tet及Tor均可降低P-gp蛋白的表达,且具有协同作用.Tet及Tor作用后细胞内ADR浓度增加,两药联合作用时效果增强.结论:Tet及Tor均可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联合作用时效果增强.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32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春燕;顾健;李玉珍;卢炜

    本研究采用常规监测零散的血药浓度数据点,考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中的群体药物动力学(PPK)特征,为临床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收集2003年至2006年我院儿科住院接受甲氨蝶呤抗肿瘤治疗的32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数据,其中女性109例,男性220例.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软件进行模型拟合,估算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和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分别考察了性别、年龄、体重(WT)、碱化及水化情况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全面反映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信息的终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一房室一级消除的药物动力学模型稳定,只有体重对甲氨蝶呤的药物动力学有显著性的影响,得到的终回归方程为:CL=7.0×[1+0.0218×(WT-31.1)]×EXP(ηCL)(L/h);V=32.8×[1+0.0288×(WT-31.1)]×EXV(ηV)(L).公式中的31.1为给药群体的平均体重,CL与V的个体间变异值CV分别为19.4%和31.0%.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的群体数据库,通过NONMEM法建立了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方程,得到了相对全面的甲氨蝶呤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临床甲氨蝶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 白血病患儿接受父/母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的临床观察

    作者:闫洪敏;纪树荃;陈惠仁;段连宁;朱玲;刘静;薛梅;丁丽;王恒湘

    为探讨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的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对8例白血病儿童(1.9岁-9岁)接受父/母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疗效进行了评价.对5例患儿采用了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方案,它包括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全身照射(Ara-C/CTX/TBI);对另外3例不加TBI,单用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Bu/Ara-C/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措施包括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受者接受环孢茵素A(CsA)、氨甲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D25单克隆抗体和霉酚酸酯(MMF)联合治疗.结果显示:8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大于0.5×109/L的平均天数是16天,血小板数大于20×109/L的平均天数是17天,骨髓植活的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移植后急性重度GVHD的发生率低,仅1例发生急性肠道Ⅱ-Ⅲ度GVI-ID(1/8);5例出现慢性GVHD,其中4例为局限性慢性GVHD,1例为泛发性(合并有肺部GVHD).在180天内无移植相关死亡,期间无致死性严重感染发生.髓系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较快.中位随访33个月(范围7-56月),2例死亡,均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中1例移植后22月死于供者源复发.结论:对儿童白血病进行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时采用上述预处理方案和GVHD预防措施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 质粒介导RNAi靶向hTERT抑制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李梅凤;方美云;王一

    本研究探讨质粒载体介导的RNAi靶向hTERT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 hTERT基因封闭、端粒酶活性抑制的作用.针对hTERT mRNA化学合成3条siKNA链转染K562细胞,筛选2条高效特异的siRNA链,构建靶向hTERT mRNA的质粒载体pSUPER-U6-Kan r-hTERT-1、pSUPER-126.Kan r-hTERT-2,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K562细胞;48、72小时后分析靶基因hTERT mRNA的表达量,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同时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3条siRNA链中,48小时目的基因表达抑制,但抑制率有差异,72小时后抑制作用渐消失;转染质粒pSUPER-U6-Kan r-hTERT-1(P-1组)、pSUPER-U6-Kan r-hTERT-2(P-2组)的K562细胞hTERT rnRNA表达均下降,P-1组48小时时为0.39±0.13,72小时时为0.57±0.32,P-2组48小时时为0.55±0.20,72小时时为0.88±0.23;端粒酶活性P-1组48小时时为0.42±0.07,72小时时为0.31±0.08;P-2组48小时时为0.49±0.27,72小时时为0.39±0.03;两组均较阴性对照明显下降,且以P-1组作用明显.48小时细胞凋亡率P-1组为18.39±3.08%,P-2组为15.5±3.59%.与阴性对照组7.64±3.7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72小时细胞凋亡率P-1组为13.2±1.18%、P-2组为12.86±3.09%,与阴性对照组8.07±0.1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靶向hTERT的RNAi可抑制目的基因hTERT mRNA表达,进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此抑制作用与靶位点选择密切相关,实验中si-hTERT-1优于si-hTERT-2;si-hTERT-3几乎无作用.由质粒载体介导RNAi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化学合成siRNA,前者72小时甚至更长,后者仅48小时.端粒酶活性被抑制后,48小时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有所增加,72小时时与对照组无差别,推测端粒酶活性下调后部分细胞可能被诱导分化.

  • 环腺苷酸拟似物8-CPT-cAMP诱导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朱琦;胡钧培;贾培敏;王振义;童建华

    为了解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CPT-cAMP)对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b)细胞的作用,以AML-M2b细胞株Kasumi-1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表面分化抗原、细胞周期分布以及对四氮唑蓝的还原能力的改变,研究8-CPT-cAMP对Kasumi-1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并应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内AML1-ETO融合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8-CPT-cAMP(200 μmol/L)可明显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而促使细胞趋向分化,但这种分化不是典型的完全终末性分化,8-CPT-cAMP对Kasumi-1细胞内AML1-ETO融合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8-CPT-cAMP对AML-M2b细胞具有诱导分化效应.

  • 反义寡核苷酸靶向hTERT对K562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应晓杨;方美云;王一

    本研究探讨靶向封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反义硫代寡核苷酸(antisense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ASPSODN)对K562细胞目的基因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选用3种浓度ASPSODN,分别为0.2 μmol/L、0.6 μmol/L、1.0 μmol/L,同时设空白组、脂质体组和三种相同浓度正义硫代寡核苷酸(SPSODN)作为对照,转染到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于24、48小时收集细胞进行检测.用RT-PCR检测靶基因hTERT mRNA的表达,TRAP-ELISA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①K562细胞被转染24小时后,hTERT mRNA的表达在脂质体组为0.80±0.24,在0.2 μmol/L ASPSODN组为0.69±0.12,在SPSODN组为0.72±0.25,它们与空白对照组(0.85±0.28)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0.6μmol/L ASPSODN组的hTERT mRNA的表达(0.42±0.16)比脂质体组明显下调(p<0.05),而相同浓度的sPSODN组则下调不明显(0.69±0.26),1.0 μmol/L ASPSODN和SPSODN对hTERT表达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染色显示,经脂质体转染的1.0 μmol/L ODN无论正义或反义时,细胞死亡明显增多.②24小时端粒酶相对活性空白对照组为88.9%,脂质体作用组为77.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0.2、0.6、1.0 μmol/LASPSODN作用后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别为60.6%、52%、5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0.6 μmol/L ASPSODN组间与脂质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7);而0.2、0.6、1.0 μmol/L作用后SPSODN组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别为76.1%、72.2%、65.7%,0.2和0.6 μmol/L SPSODN组与空白组、脂质体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48小时ASPSODN各作用组则端粒酶活性有所恢复,0.2、0.6、1.0 μmol/L ASPSODN作用后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另1为84.1%、82.3%、79.6%;而48小时0.2、0.6、1.0 μmol/L各SPSODN组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别为74.8%、74.5%、67.9%,0.2和0.6 μmol/L SPSODN组间端粒酶活性无明显抑制.③培养48小时后0.6 μmol/LASPSODN组和SPSODN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4%和1.83%,脂质体作用组为1.84%,空白对照组为1.07%,ASPSODN和SPSODN组两者问有统计学差异(p<0.05),ASPSODN组与脂质体作用组及空白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SPSODN靶向hTERT能特异性抑制K562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K562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佳作用浓度为0.6 μmol/L,但抑制时间较短,24小时明显抑制,48小时则有所恢复.高浓度(1.0 μmol/L)寡核苷酸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48小时0.6μmol/L ASPSODN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而SPSODN组则无此作用,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 剔除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Smad4不影响小鼠造血稳态的维持

    作者:兰雨;谭晓红;翁土军;刘兵;杨晓

    体内证实,成骨细胞作为造血干细胞(HSC)niche的组成部分是随着基因修饰小鼠模型的建立而实现的,成骨细胞构成了HSC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重要微环境.Smad4基因在成骨细胞的特异性剔除可导致小鼠成骨细胞数量的下降和骨内膜面积的减少.为了阐明体内成骨细胞的减少是否影响小鼠骨髓的造血活性,本研究对成骨细胞特异性Smad4基因剔除小鼠的骨髓和髓外造血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骨髓和肝脏、脾脏成熟血细胞的比例;用集落培养技术、脾结节形成实验和LSK细胞分析检测不同阶段造血前体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条件剔除小鼠的骨髓造血稳态维持正常,没有髓外造血的表现,特别是其不同阶段的造血前体细胞比例正常,而单位体重的细胞数量反而增加.结论:体内成骨细胞数量的减少不是导致骨髓造血活性下降的决定性因素.

  • 实验血液学架起实验室与临床的桥梁——血液学的希望

    作者:陈竺;陈赛娟;周光飚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的好典型.近数十年来,实验血液学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深化了我们对自身受精细调控的造血生成的认识,即胚胎与成体造血都是造血干细胞在各种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表观遗传学调控因素、造血微环境等的协调作用下,进行自我更新与分化,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分裂并存,维持造血功能的正常.实验血液学研究还揭示了包括血红蛋白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疾病、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系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了这些血液病的治疗靶点并开发了靶向治疗方法与协同靶向疗法,大大改善了这些疾病的临床预后,甚至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发生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现在,实验血液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医学的时代,该领域的进展不仅使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还使我们看到了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的希望.在21世纪,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是促使我国实验血液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力量源泉.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