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书晴;杨建民;王健民

    蛋白酶体负责细胞内蛋白的降解,其活性的异常改变是肿瘤发生的标志.研究证实,蛋白酶体抑制剂对许多恶性肿瘤有抗癌活性,第一个获准临床试验和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获得了较高的总体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国外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治疗作用的研究,本文就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浆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辐射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明;王立升;罗庆良;WANG Heng-Xiang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鉴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诸如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重建造血微环境、低免疫原性、易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等,可以部分弥补传统治疗手段的不足.本文对MS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放射病模型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作者:张薇薇;郭子宽

    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特性、免疫调节作用及体外分离培养扩增操作简便,因此国内外多家单位均开展了MSC临床试验,以预防和治疗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修复骨和软骨损伤,治疗心肌梗塞和肝脏损伤等多种疾病.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提示,在制订临床应用方案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细胞培养用动物血清蛋白的内在化、植入细胞体内存活以及分化专一性等诸多因素.本文综述了临床试验设计中宜注意的问题.

  • 新疆维吾尔族Rh血型特征

    作者:兰炯采;周华友;白旭华;陈小平;邢颜超

    本研究探讨新疆维吾尔族Rh血型特点.采用Rh血清学分型,改良抗球蛋白实验,氯仿/三氯乙烯吸收放散实验、RH上游盒、下游盒、杂合盒、D基因10个外显子,RH Dψ假基因等检测1 230份维吾尔族血样本.结果表明:RhD阴性频率为5.8%,未发现Del型.对72份RhD(-)样本进一步研究发现,ccee(57.02%)和Ccee(29.82%)表型,RHD-/RHD-基因型(94.44%)及D基因外显子全缺失型(91.12%)常见.未发现RHDψ假基因.结论:我国新疆维吾洋族Rh血型兼有黄种人与白种人Rh特点.

  • 低温保存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黄友章;沈建良;王立新;向丹;郑培浩;岑坚;宫立众;刘毅;杨平地

    本研究观察低温保存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L-DCs)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影响.取急性、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细胞,将其一部分细胞立即检测,一部分细胞立即培养,一部分细胞加入细胞保护剂低温保存一定时间复温后培养.细胞培养时,在细胞培养体系内加入组合细胞因子并培养12天,然后分别检测3组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免疫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效应,并对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胞形态学方面,急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在不染色或在瑞氏染色下仅见白血病细胞,而未观察到"树突状"细胞,但经组合的细胞因子培养后,均出现了"树突状"形态的细胞,低温保存前、后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在细胞表面免疫标志表达方面,经组合细胞因子培养的细胞与未培养的细胞相比,细胞表面表达的CD80、CD54、HLA-DR、CD1a、CD83、CD86明显上调,而CD14表达则明显下调,低温保存前、后的细胞在上述几种细胞表面免疫表达指标方面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低温保存后的白血病细胞经培养后,不仅有明显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而且在与T细胞作用后T细胞表面抗原CD8和CD25免疫标记细胞明显增多,明显地表现了CTL杀伤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效应.结论:髓系白血病细胞在组合细胞因子培养条件下,可诱生为L-DC;L-DC的诱生在生物学特性方面不受低温保存的影响.

  •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在血小板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许德义;董国飞;张哲;彭明喜;杜勇;陈长水;汤晓娴;付荆艳;高家良;白洁;马幼丽;钱伯勇;马建波

    为了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在血小板输注中血小板抗体筛选和配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运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包括抗体筛检、交叉配血.结果显示: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25例白血病患者中24例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均为阳性,20例其他病例中有1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占5%),20例正常献血员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多次输注血小板的112个AA血液标本、42个MDS血液标本和95个白血病血液标本的血小板抗体交叉相合数分别为45、20和40个,相合率分别为40.18%、47.62%和42.11%;20例多次输注血小板的病人交叉配合前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平均为4.7,交叉配合后为18.2.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筛检的阳性率很高;249个血液标本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的相合率在40%-48%之间;交叉配型后的血小板临床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 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对比研究

    作者:于洋;骆群;刘景汉

    本研究旨在对比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差异.将15袋(2单位/袋,400 ml全血制备)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和15单位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在制备后1小时检测血小板浓度、体积、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残留量;分别在血小板保存的0、1、2、3、4、5天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pH值、乳酸浓度、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结果显示:二组的血小板得率、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都分别达到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但在达到相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下,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的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乳酸、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二组间比较,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CD62p表达率在保存0-5天均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pH值、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二组间比较,2-5天白膜法组pH值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0-5天白膜法组CD62p再表达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0-5天无明显变化,而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1-5天时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结论: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质量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其制备工艺有待改进和优化,以降低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和活化血小板水平,提高其血小板质量.

  • 苯甲醇对红细胞冻干前海藻糖负载红细胞影响研究

    作者:陈燕;陆志刚

    为研究苯甲醇对海藻糖负载红细胞的影响,在4℃条件下将红细胞孵育在浓度分别为10、30、50、100 mmol/L的苯甲醇-海藻糖溶液中24小时,用氰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测定海藻糖负载红细胞的溶血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红细胞内海藻糖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在100 mmol/L苯甲醇-海藻糖溶液组,其红细胞内海藻糖浓度为72±12.98 mmol/L,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溶血率为17.99±3.75 %,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苯甲醇可提高海藻糖负载红细胞的负载率,随着苯甲醇浓度的升高红细胞海藻糖负载率也提高,100 mmol/L的苯甲醇浓度为可用浓度.

  • HLA-B无效等位基因B*5408N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吕沁风;朱发明;章伟;何俊俊;王炜;韩浙东;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HLA新的等位基因HLA-B*5408N的分子基础.采用商用抽提试剂盒抽提样本DNA,利用单链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B基因的第2-4外显子,对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第2、3、4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样本测序得到两个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为HLA-B*1527,另一个经blast验证其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DQ295998,DQ295999,DQ296000).与接近的HLA-B*5401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仅在第3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即第553位G→T,这导致第161位氨基酸Glu(GAG)→终止密码(TAG),蛋白质的翻译提前终止.血清学方法未能检出HLA-B54抗原.结论:该等位基因为HLA-B无效表达等位基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408N.

    关键词: HLA-B 等位基因 测序
  • 热疗联合化疗对K562/AO2细胞体外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红梅;郭坤元;梅家转;常红;宋朝阳;邓兰;牛新青

    本研究观察热疗联合阿霉素对耐药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AO2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诱导凋亡及对Bcl-2及P-gp表达的影响.以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进行化疗,以40、4l和42 ℃体外加热K562/AO2.加热前及加热后48小时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存活率,MTT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Bcl-2及P-gp表达,观察热疗联合阿霉素的抗肿瘤效果.作用48小时的IC50值作为实验的工作浓度.结果表明:与单纯培养相比,40、41和42 ℃热疗60分钟对K562/AO2细胞有明显地抑制作用(p<0.01),并随温度增高而增强;热疗+化疗组在40、41和42 ℃时,K562/AO2增殖抑制明显(p<0.01),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强.热疗组、化疗组及热疗+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cl-2蛋白及P-gp的表达均下降,各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热疗联合阿霉素能增强对K562/AO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下调Bcl-2及P-gp的表达.

  • 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在裸鼠体内的高致瘤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苏宁;薛永权;潘金兰;吴亚芳;王勇;岑建农

    本研究确定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在裸鼠体内的高致瘤性,并对其成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将SHI-1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取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测、R显带核型分析;RT-PCR检测MLL-AF6融合基因和VEGF基因的转录;明胶酶谱法检测培养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MMP-2的表达;体外穿膜实验观察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注射SHI-1细胞的16只裸小鼠均于皮下出现肿块;瘤体由白血病细胞组成;注射的裸鼠中有MLL/AF6融合基因和VEGF基因的转录;在无血清培养上清中MMP-9和MMP-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细胞;SHI-1细胞有较强的迁移能力,MMP-2的阻断抗体可显著抑制其体外迁移能力.结论:SHI-1在裸鼠体内有极高的成瘤率,其机制可能与p53基因的异常、高水平VEGF基因的转录、金属蛋白酶的高表达和较强的体内浸润能力有关.

  • 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a融合基因

    作者:郎丽;李惠民;刘华;王义民;张学美

    本研究旨在建立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a mRNA的方法,探讨APL 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用RT-PCR扩增培养的NB4细胞的PML-RARa融合基因,取1μg NB4细胞的总cDNA进行10倍的梯度稀释,作为标准品,建立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方法的灵敏性、稳定性、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定量检测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并对1例经治疗完全缓解后又复发的患者PML-RARa转录本水平(拷贝数)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用本研究建立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可检测出10-5μg NB4细胞cDNA中的PML-RARa融合基因,其重复性的CT值,管间、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1%、3.8%.4例患者初治骨髓PML-RARa基因转录本水平的分别为1 884、5 533、1 803、4 677拷贝,平均为3 475拷贝.经ATRA+化疗治疗后其PML-RARa基因转录水平下降至40、135、79、229拷贝,平均为121拷贝.还有1例患者治疗前PML-RARa基因转录本水平为8 600拷贝,经过4个月治疗,虽然此时患者处于完全缓解期,但其转录水平拷贝数仍有730.3个月后患者出现复发,转录本水平升至为11 000拷贝.经过ATRA+化疗治疗后转录本水平又逐渐下降至1 200拷贝.结论;建立的实时定量RT-PCR灵敏、重复性好.治疗后APL患者的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下降,复发时基因转录本水平又升高.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与临床疾病进展关系一致,这有助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

  • 急性髓系白血病M1的免疫学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赵菲;陈燕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M1(AML M1)免疫学特征及其预后,同时探讨其与AML M2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学鉴别的要点.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47例M1的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并对其中17例进行核型分析;另外,选择同期51例M2的初诊患者及58例ALL初诊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M1患者的CD33阳性率达到100%,且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低;M1患者的CD11b、CD15、MPO、CD117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M2患者(p<0.05);Ly+AML的M1患者的T系抗原阳性率高于Ly+AML M2患者(p<0.05);与ALL Pro-B相比,AML M1患者高表达HLA-DR,髓系抗原CD13、CD15、CD33、CD117、MPO,T系抗原CD4、CD7均显著高表达(p<0.05);与ALL Pre-B相比,M1患者高表达HLA-DR、CD34;髓系抗原CD13、CD15、CD33、CD117、MPO,T系抗原CD4、CD5均显著高表达(p<0.05);与T-ALL相比,M1患者早期抗原HLA-DR、CD34,髓系抗原CD13、CD15、CD33、CD117、MPO均显著高表达(p<0.05);M1患者中CD7+患者CR率和CD7-患者CR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D34+患者CR率和CD34-患者CR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M1患者CR率低于M2患者(p<0.05),其达到CR的时间长,高白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高(p<0.05),高白细胞白血病的CR率低(p<0.05).结论:M1患者的髓系抗原CD33、CD13均高表述,早期抗原HLA-DR也高表述,但髓系抗原CD11b、CD15、MPO、CD117表达不高,T系抗原CD4、CD7高表达;M1和M2免疫学方面没有明确的、特征性的标志可用来鉴别,但M1患者的CD11b、CD15、MPO、CD117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M2患者,在鉴别M1与M2时可作为参考指标之一;形态学上不易分辨的AML M1和ALLPro-B,ALLPre-B,T-ALL可以通过免疫学特征的分析得到鉴别;CD117主要表达于AML,对于AML和ALL的鉴别诊断有意义;M1患者的预后比M2患者差.

  • 伴有染色体异常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杰;李树;王彤

    本研究旨在探讨伴有染色体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FLT3跨膜区内部串联重复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用R显带染色体核型技术分析125例AML患者的细胞核型;采用PCR联合序列测定检测伴有或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125例患者中46例证实存在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总检出率为36.8%,各亚型检出率分别为M0 57.14%、M1 55.56%、M2 38.71%、M3 50.0%、M4 50.0%、M5 30.77%、M6/M7 10.0%和M7 18.75%.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t(16,21)多,为9例,占19.78%;其次分别为t(8,21)7例,占15.22%;t(4,11)6例,占13.04%.同时发现了3例国内较少见的t(6,9)染色体异常,占6.52%.无染色体异常79例患者中56例FLT3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0.89%.46例伴有染色体异常患者中31例FLT3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7.3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组患者中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11.39%和24.0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资料显示,伴有和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b计数、骨髓中白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有或不伴有染色体异常FLT3/ITD阳性组绝大多数短期内死亡,两组间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伴有染色体异常FLT3/ITD阳性组患者的生存期更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时伴有染色体异常和FLT3/ITD突变患者预后较差,FLT3/ITD突变可以作为染色体异常AML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 5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研究

    作者:马勤芬;周惠芬;朱明清;刘丹丹;陈子兴;薛永权

    本研究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采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三色流式细胞术对51例C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并应用R显带技术对这51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1例CLL患者中,CD19和CD23阳性率为96.1%,其后依次为CD5(94.1%)、CD20(82.4%)和CD22(78.4%),CD38阳性率为23.5%.CD5和CD19共阳性者46例(90.2%).51例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5.3%(18/51),共检出7种主要异常核型,其中+12有3例,13q-有2例,其它主要异常有+14、6q-、t(11;14)、t(14;18)和t(2;7)等.各抗原表达与染色体异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典型CLL免疫表型为CD5、CD19和CD23阳性;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CLL染色体异常阳性率偏低;免疫表型结合细胞遗传学异常对CLL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 11例急性巨核系白血病患者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分析

    作者:茹永新;赵轼轩;刘津华;秘营昌;竺晓凡;王慧君;王建祥

    为了研究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幼稚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巨核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1例中7例例巨核细胞直径在20 μm以内,其中2例细胞直径10-15 μm,PPO阳性率50%以上,大部分细胞外形规则,大小均匀,表面突起少,核不规则,核质比大,胞浆颗粒细小,分界膜发育不完全,管道排列无规律;5例巨核细胞直径20 μm左右,PPO阳性率在8%-22%之间,核呈圆形或马蹄形,异染色质不等,其中3例无幼稚分界膜和致密颗粒,2例偶见.11例中5例细胞直径在20-40 μm之间,PPO阳性率16%-80%,大细胞表面有不规则突起,核质比不等,核不规则,异染色质多,核仁不明显,胞质有成熟分界膜结构、管道系统和成熟α-颗粒.结论:大部分患者巨核细胞以Ⅰ期分化阶段为主,少数病例伴有少量Ⅱ、Ⅲ期细胞;相同或不同患者骨髓中未成熟巨核细胞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 FLT3基因动态监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树;王彤;王杰;李军;张璐

    微小残留病(Minute Residual Disease,MRD)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复发和妨碍长期无病生存率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FLT3基因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对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意义.应用PCR技术检测了125例AML患者在化疗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前后FLT3基因的表达,并对FLT3基因阳性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表明:PCR检测FLT3基因的灵敏度为10-4;AML初诊患者中FLT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69.6%;完全缓解(CR)患者FLT3表达基因阳性表达率44.90%,FLT3转为阴性者占48.98%;FLT3表达无改变者占6.12%;复发者FLT3基因表达转为阳性,而未缓解者FLT3持续阳性,治疗前FLT3阳性AML患者完全缓解率低于FLT3基因表达阴性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获得CR的FLT3阳性AML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FLT3阴性患者(p<0.05).结论:FLT3基因表达与白血病发生有关,PCR动态检测AML患者治疗前后FLT3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AML白血病预后和监测微量残留病的一项指标.

  • 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Connexin 43的表达及细胞间通讯功能研究

    作者:刘耀;张曦;司英健;高蕾;高力;陈幸华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的表达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的变化及二者细胞通讯功能之间的差异.体外培养正常及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计算机灰度检测观察二者之间Cx43表达的变化,采用细胞划痕染料传输技术比较两者之间GJIC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Cx43的表达较正常骨髓基质细胞Cx43的表达明显减低,GJIC功能减弱.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间通讯功能较正常骨髓基质细胞明显减低.

  • 天花粉蛋白体外抗人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媛媛;欧阳东云;郑永唐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天花粉蛋白(TCS)对人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机制.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TCS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CS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及对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2.5μg/ml浓度的TCS可以显著抑制各种白血病细胞系的增殖,但对T淋巴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细胞系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对B淋巴瘤细胞系则表现为生长抑制效应.通过细胞周期检测发现,TCS可以将B淋巴瘤细胞系细胞阻滞在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但对T淋巴细胞系则无明显影响.结论:TCS以不同的作用机制杀伤白血病细胞,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别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

  • 恶性血液病FLT3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红;于红;贾红英;张文;国承杰

    为了探讨FLT3基因及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分析3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HL)、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及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FLT3基因及FLT3/ITD突变,分析FLT3/IT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表明:在32例AML患者中5例FLT3/ITD(15.6%)阳性,其中7例M3中1例、10例M4中1例、10例M5中3例;而在18例ALL、2例AHL、12例MDS和10例CML患者中未检测到FLT3/ITD突变;在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亦未检测到FLT3基因.对2例特征性突变进行了测序,其结果显示,ITD位于外显子14,长度为27-63 bp,为单纯串联重复,FLT3/ITD序列包括有2个SH2-结合结构域(YEYV与YEYDLK),其中1例出现氨基酸的替换,其ITD序列及氨基酸的替换均具有独特性,均未改变FLT3阅读框架.临床研究表明,FLT3/ITD阳性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高(p<0.01),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p<0.01),化疗后有低缓解率趋势.结论:FLT3/ITD突变多见于M5患者,为框内突变.FLT3/ITD阳性的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伴低缓解率趋势.FLT3/ITD基因突变可作为预测AML预后的一个指标.

  •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陈丽娟;李建勇;吴雨洁;杨慧;钱思轩;吴汉新;陆化;徐卫;盛瑞兰

    本研究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免疫表型特点.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CD45/SSC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40例T-ALL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表面T系抗原表达依次为CD7>CD2>CD3>CD5,近20%患者CD10表达阳性.140例患者中12例带有B系抗原标记,阳性率达8.57%;136例中31例带有髓系抗原标记,阳性率达22.79%,所有病例均无CD14表达.干/祖细胞标记CD34表达阳性率31.06%,41例CD34+ T-ALL髓系抗原表达15例,阳性率36.59%,91例CD34- T-ALL髓系抗原表达14例,阳性率15.38%,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儿童T-ALL CD3表达高于成人(p<0.05),而CD33表达明显低于成人(p<0.01)结论:免疫表型分析是诊断T-ALL的重要手段,T-ALL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

  • 人补体C3功能片段rC3B的克隆、表达和活性鉴定

    作者:甘慧;周勇;孙萍;朱晓霞;王全立;詹林盛

    本研究获取人类补体C3上与补体Ⅲ型受体(CR3)结合的功能区rC3B,并进行了表达、纯化和活性鉴定.用基因扩增法获得rC3B基因,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a,转化大肠杆菌E.coli M15进行表达;用SDS-PAGE电泳检验目的蛋白后以Ni2+螯合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进行纯化;用Western blot与单核细胞黏附试验初步确认蛋白活性.结果表明:钓取了人类补体C3的功能片段rC3B,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30-rC3B并在E.coli中得了到高效表达;经Ni2+固相化的螯合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纯化蛋白后,蛋白纯度达80%;Western blot检测证明rC3B具有抗原性,单核细胞的黏附试验初步确认了纯化后蛋白的活性.结论:确认了人类补体C3的这一活性区域,并获得了该蛋白的功能片段,为深入研究人类补体C3蛋白的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青蒿琥酯诱导凋亡的U937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后的免疫应答

    作者:郑智茵;王建峰;胡致平;沈建平;高瑞兰;叶宝东;林圣云;沈一平;陈均法;罗秀素;周郁鸿;虞荣喜

    本研究探讨凋亡白血病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能否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用青蒿琥酯诱导U937细胞凋亡,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DC,将凋亡U937细胞负载DC,并添加TNF-α诱导DC成熟,然后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育,并联合IL-2以诱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和T细胞免疫表型,采用Dextran-FITC内吞试验检测DC的抗原摄取能力;用ELISA法检测Il-12p70的产生;采用MTT法检测凋亡U937细胞负载及未负载DC诱导的自体T淋巴细胞对不同的靶细胞(U937细胞和NB4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表明:青蒿琥酯1μg/ml作用于U937细胞48小时后,U937细胞的凋亡率达51.52%,DC在未成熟阶段时吞噬Dextran-FITC的能力强,负载凋亡U937细胞之后并不能促使未成熟DC(iDC)分化为成熟DC(mDC).凋亡U937细胞负载后的iDC在TNF-α的作用下能够成为mDC.与未负载的mDC相比,凋亡U937细胞负载后的mDC(mDC-ApoU937)分泌IL-12p70水平明显增高,而且由其所激发和扩增的T细胞以CD8+的T细胞为主.细胞毒性实验显示:mDC-ApoU937诱导的T细胞的对U937细胞的杀伤显著超过对NB4细胞的杀伤.结论:mDC-ApoU937能有效地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效应.

  • 血红蛋白A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陈志成;杨金菊;刘蓉;曲海霞;王婉;刘莉;柳晓兰;陈勇;刘莹;高建恩;孙启鸿

    本研究目的是制备鼠抗人血红蛋白A2(HBA2)单克隆抗体(McAb)并进行初步鉴定.将正常人胎肝组织匀浆离心并分离出人胎肝核总蛋白,用人胎肝核总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通过免疫沉淀和Uni-ZAP XR表达文库筛选鉴定抗原.结果表明:通过间接ELISA筛选获得分泌AEE09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株,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Ig亚类(型)为IgG1(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识别分子量为15 kD的蛋白;Western blot识别AEE091免疫沉淀获得的分子量为15 kD的抗原;同时应用单克隆抗体AEE091对人肝脏cDNA表达文库(Uni-ZAP XR)进行筛选,筛选所获得的阳性噬菌斑测序结果显示两个阳性克隆插入序列均为HBA2.结论:经筛选获得了分泌AEE09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AEE091抗体能特异识别HBA2抗原,因而其在HBA2的功能研究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 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张小荣;苏丽萍;许莲蓉;朱秋娟

    为了探讨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疗效,为1例49岁女性MM患者行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第1次移植的动员方案:环磷酰胺2g/m2×1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μg/(kg·d)]×5天.预处理方案:马法兰(melphalan)200 mg/m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单个核细胞(MNC)6.1×108/kg;CD34+细胞4.7×106/kg.6个月后行第2次移植的动员方案:G-CSF[(10μg/(kg·d)]×5天.预处理方案:马法兰200 mg/m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MNC 10.2×108/kg;CD34+细胞5.9×106/kg.结果表明:第1次移植后17天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回升至0.5×109/L,15天血小板回升至20×109/L;第2次移植后22天ANC回升至0.5×109/L,13天血小板回升至20×109/L.双次移植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无严重并发症.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骨痛、贫血症状消失,第2次移植后随访7个月,患者情况良好,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结论: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 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作者:王福旭;张学军;潘崚;乔淑凯;郭晓玲;董作仁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常合并自身免疫现象,如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是NHL中的少见类型.为了研究AITL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1例37岁男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单个核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CT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等.结果查明,患者有广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活检表明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降低,Coombs实验阳性,骨髓红系增生低下,提示并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经过CHOP-E方案化疗后,合并的AIHA和PRCA以及AITL浸润症状均消失.结论:成功地确诊了合并有AIHA和PRCA的AITL,淋巴结活检和骨髓检测意义大,CHOP-E化疗方案对此种AITL有一定治疗效果.

  • 重组狗凝血因子Ⅷ的慢病毒介导体外表达的研究

    作者:孙海英;程海;李振宇;杜冰;曾令宇;鹿群先;何徐彭;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携带狗凝血因子Ⅷ(cFⅧ)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探讨慢病毒载体能否介导cFⅧ在体外的有效表达.用构建携带cFⅧ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TK161(含PUB启动子)和pTK162(含2OH1启动子),同时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载体pTK161'(含PUB启动子)和pTK162'(含2OH1启动子)的方法,分别与包装质粒ANRF、包膜蛋白质粒VSV-G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将包装好的病毒颗粒再感染293T细胞,检测病毒滴度和培养细胞上清中cFⅧ活性.结果显示:经限制性酶切鉴定,成功构建了pTK161、pTK162、pTK161'和pTK162'正向连接载体;pTK161'和pTK162'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54×106U/ml和2.83×106U/ml;pTK161、pTK162感染靶细胞后24小时细胞上清中即可检测到cFⅧ的表达,72小时表达量达高峰.pTK162载体cFⅧ表达活性接近正常狗血浆FⅧ活性,而且明显高于pTK161(p<0.05),6周后cFⅧ表达活性仍达高值的1/4.结论:构建的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可携带较大片段的cFⅧ基因,并在体外可获得有效表达;本研究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FLT3靶向短发夹状干扰RNA体外转录合成及作用

    作者:卢洁;盛光耀;邹湘;方营旗;赵晓明;徐学聚;白松婷;许培荣;王建人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持续激活,与患者预后差密切相关.为探讨3种FLT3靶向短发夹状干扰RNA(shRNA)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THP-1的沉默效应,设计和体外转录合成3个FLT3靶向shRNA(shRNA1、shRNA2、shRNA3),体外转染THP-1细胞;以RT-PCR法检测FLT3 mRNA水平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FLT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shRNA1、shRNA3可显著下调FLT3 mRNA的表达,其中shRNA1的抑制作用较强.25 nmol/L shRNA1转染48小时对FLT3 mRNA的抑制率是(72.95±2.07)%,作用可达72小时.5 nmol/L及以上浓度的shRNA1对FLT3 mRNA表达有下调作用,作用存在量-效关系.15 nmol/L shRNA1的抑制率是(67.53±0.66)%.FLT3蛋白位于细胞膜上,shRNA1对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转染72小时蛋白抑制率达(79.67±0.66)%.结论:FLT3-shRNA1具有较好的FLT3基因靶向抑制作用,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可能性的工具.

  • 姜黄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达Survivin、Bcl-2、Bax的影响

    作者:刘波;白庆咸;陈协群;高广勋;顾宏涛

    为探讨姜黄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应用MTT法检测姜黄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姜黄素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用RT-PCR方法检测Survivin、Bcl-2、Bax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姜黄素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表现为时间、剂量依赖性,24、48小时IC50值分别为12.15 μmol/L、4.9 μmol/L;凋亡率由10.6%增加到36.9%(p<0.05),细胞发生G2/M期阻滞;RPMI8226细胞细胞强表达Survivin、Bcl-2,弱表达Bax.RPMI 8226细胞经10μmol/L姜黄素处理24小时后,Survivin、Bcl-2 mRNA表达下调,而Bax表达上调.结论:姜黄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并诱导凋亡.姜黄素的抗瘤机制可能与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bcl-2、bax在转录水平的调节有关.

  • 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形成及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张瑞丽;牛旭平;李新华;张开明;尹国华

    本研究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CFU-HPP)的集落形成能力及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收集了24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时照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于含SCF/GM-CSF/IL-3/IL-6细胞因子组合的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液中,培养14天计数CFU-HPP集落,然后收集集落.提取纯化集落细胞的DNA,经亚硫酸盐修饰后,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检测CFU-HPP集落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5.91,p<0.01),且集落形态较小;正常对照骨髓CFU-HPP集落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较高(66.7%),而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37.5%)低于正常人.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降低;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细胞的p16基因甲基化降低可能与其相对较低的CFU-HPP集落形成能力密切相关.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实验研究

    作者:杨靖;王庆海;曾秋棠;毛晓波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对同种异体CD4+CD25+调节T细胞的作用,进一步查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hMSC,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表面标记并进行鉴定.从非亲缘供者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在IL-2作用下体外培养,实验组加入不同数量级hMSC(1×103,1×104,1×105)共培养5天,对照组加入PBS.于结束培养前18小时经3H-TdR标记后用β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T细胞的百分率,RT-PCR检测各组细胞Foxp3的相对表达量(Foxp3/β-actin),ELISA分别测定上清中TGF-β、IL-10、IFN-γ和IL-12的表达.Pearson检验分析Foxp3相对表达量与CD4+CD25+T细胞百分率的相关性,以及Foxp3相对表达量、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T淋巴细胞增殖程度(counts per minute,CPM值),细胞因子TGF-β、IL-10、IFN-γ和IL-12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MSC能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与hMSC呈剂量依赖性;实验组各组CD4+CD25+T细胞亚群含量以及Foxp3相对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实验组间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表达水平、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TGF-β、IL-10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而与IFN-γ和IL-12的表达元明显相关性.结论:hMS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hMSC通过分泌TGF-β、IL-10促进CD4+CD25-T细胞向表达Foxp3的CD4+CD25+调节T细胞转化,进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 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作者:刘岐焕;程范军;陈龙;唐俊明;王家宁;高清平

    为了研究rhG-CSF体内应用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动员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rhG-CSF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rhG-CSF 80μ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天,在后1次注射后分别于6,12和168小时取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以1×106单个核细胞(MNC)接种于12孔培养板14天,对形成的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进行计数,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表面抗原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结果表明:rhG-CSF组骨髓形成的CFU-F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6小时取材较12小时,168小时取材形成的CFU-F数目多(p<0.01),12小时与168小时CFU-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FU-F显示CD34-、CD133-、CD90+、CD105+,骨髓CFU-F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rhG-CSF组6小时取材外周血具有类似骨髓的CFU-F,出现的频率为(0.50±0.11)×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hG-CSF可使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加速,但时间短暂,其高峰在rhG-CSF应用5天后的6小时内.rhG-CSF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也有动员能力,但作用较弱.

  • 人参二醇促骨髓CD34+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作者:方桂伦;高瑞兰;林筱洁;金锦梅

    本研究探讨人参二醇(PDS)对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的促进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技术从正常人骨髓分离出CD34+细胞,采用琼脂半固体多向祖细胞集落(CFU-Mix)培养方法观察PDS对CD34+细胞的增殖作用;用液体培养使CD34+细胞增殖,并向红系、粒系定向生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PDS诱导后细胞表面标记变化.结果显示: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的获得率占骨髓有核细胞(MNC)的(1.0±0.15)%;活细胞比例占(95.6±1.2)%,CD34+细胞富集度达(86.8±2.8)%.中浓度PDS(25 mg/L)能够有效地促进CD34+细胞增殖,生成CFU-Mix集落,提高率为(56.3±3.5)%,与对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液体培养生成粒系、红系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提高率分别为(35.6±3.2)%和(22.3±2.1)%,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经PDS诱导14天后,细胞表面分化标记明显增高,CD33+细胞在PDS 50 mg/L时高,CD71+细胞在25 mg/L时高,G-A+细胞在10 mg/L时高,而CD15+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PDS不但促进CD34+细胞增殖,且能诱导其定向分化,提示PDS具有类似造血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效应.

  • BMP-4在人AGM区基质细胞的表达

    作者:陈惠芹;张绪超;吴燕峰;吴北燕;黄绍良

    本研究旨在观察BMP-4在人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的表达,为建立含AGM区基质细胞的诱导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体外传代培养人胚胎AGM区基质细胞(hAGM S1-S5)及取自同期胚胎的躯干成纤维细胞(hFT),采用RT-PCR方法在mRNA水平分析BMP-4在hAGM S1-S5的表达情况,并应用ELISA方法测定BMP-4在hAGM S1-S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分泌水平,同时以hFT细胞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体外培养中的hAGM S1-S5细胞形态学表现主要为成纤维间质细胞样,少量呈内皮样,是早期胚胎AGM区来源的异质细胞群.hAGM S1-S5细胞均表达BMP-4 mRNA,hFT不表达BMP-4 mRNA.hAGMS1-S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测得分泌的BMP-4,其分泌水平(pg/ml)分别为55.98±11.20、61.16±9.39、76.26±11.31、86.38±18.34、85.39±21.22,与hFT对照组(16.76±7.04 pg/ml)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AGM S1-S5组间比较BMP-4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外培养中的人AGM区基质细胞表达BMP-4,与AGM区基质细胞支持造血干细胞原始发生的功能相关.

  • 中药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逆转白血病细胞諯562/VCR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斌;葛仁英;陈霞;皇甫真萍;齐彦;宋永平;魏旭东

    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细胞耐药性的效果,以便寻找有效的联合逆转剂.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FFJZ联合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耐药性的作用.结果表明:FFJZ联合CsA在体外对K562/VCR细胞的耐药性有明显的逆转作用(p<0.01),能提高K562/VCR细胞对阿霉素(ADM)的敏感性,且在药物有效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本身无毒性作用.FFJZ联合CsA对K562/VCR细胞的P-gp表达的阳性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安全有效的耐药逆转药物.

  • 亚硒酸钠对K562/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崔晶;丁璟;吴轶苹;刘复强;刘小超;王阳

    本研究探讨亚硒酸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K562/A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及K562/ADR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K562/ADR细胞中mdr1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0μmol/L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其耐药逆转倍数为2.31;早期凋亡率在10 μmol/L亚硒酸钠作用于K562细胞48小时是升高的;而中、晚期凋亡率在亚硒酸钠5、10 μmol/L作用48、72小时时均明显升高;两种浓度亚硒酸钠在作用48小时可使K562/ADR细胞早期凋亡率增加,作用48、72小时可使K562/ADR的细胞中、晚期凋亡率增高,10 μmol/L的亚硒酸钠所致凋亡率高于5μmol/L,作用72小时的凋亡率高于48小时;亚硒酸钠可使K562/ADR细胞mdr1 mRNA及bcl-2 mRNA表达下降.结论:亚硒酸钠可部分逆转K562/ADR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增加K562/ADR细胞凋亡率,下调mdr1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

  • 携载阿霉素磁性纳米Fe3O4颗粒的制备及逆转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茜;陈宝安;王雪梅;高峰;戴永援;程坚;丁家华;高冲;李景源;许文林;沈慧玲

    为了建立一种磁性纳米Fe3O4颗粒携载聚合阿霉素的制备方法,探讨载药纳米颗粒对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的作用,用机械吸附聚合法在4℃、37℃下以不同药球比聚合24、48小时合成载药纳米颗粒,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与载药纳米颗粒悬液孵育48小时后的生存率,并计算细胞抑制率.结果表明:随着磁性纳米Fe3O4颗粒浓度增加,两种细胞抑制率均提高,聚合在4℃、48小时时的细胞抑制率分别高于37℃、24小时的细胞抑制率.结论:磁性纳米Fe3O4颗粒可通过机械吸附法携载阿霉素,聚合具有温度、时间依赖特性;载药纳米颗粒有逆转多药耐药作用.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薛天阳;许伟;安琪;武怡;徐春萍;张晓艳

    为了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及意义,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2例ALL患儿和40例非血液病的对照儿童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32例ALL患儿的NF-κB P6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7.50%(28/32),表达定位于ALL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5/4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0.28,p<0.01).在28例ALL患儿组阳性表达者中,弱阳性表达(+)占10.71%(3/28),阳性表达(++)占42.86%(12/28),强阳性表达(+++)占46.43%(13/28).正常对照组均为弱阳性表达(5/5),两者表达程度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LL病程间(初发或复发)、免疫表型间(T系ALL与B系ALL)、各细胞形态学间的表达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四格表精确概率法).结论:NF-κB P65蛋白表达于儿童ALL细胞中,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儿童ALL治疗中有重大价值,这为临床寻求以NF-κB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孙玲;王一浩;刘少君;王芳;马鸿雁;孙慧;席雨人

    本研究探讨VEGF ASODN抑制白血病细胞内源性VEGF mRNA的表达作用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关系.用阳离子聚合物介导硫代修饰VEGF ODN转染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RT-PCR检测VEGF mRNA表达,以细胞形态学,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反义组与错义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在细胞增殖抑制率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错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反义组可见细胞皱缩,颗粒增多,核固缩并出现细胞碎片,而错义组、空白对照组细胞轮廓清楚,胞体透亮,生长旺盛;反义组有凋亡梯形带,错义组和空白对照组仅见1条DNA条带;反义组细胞凋亡率达19.46%,与错义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错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EGF ASODN联合VP16的细胞凋亡率与等同条件单用VP16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凋亡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结论:VEGF ASODN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内源性VEGF mRNA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抑制增殖,且增强VP16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作用,两者联合效应具有相加作用.

  • 反义寡核苷酸对人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黎纬明;张敏;邹菁;童允洁;邹萍

    为了研究硫代磷酸化修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将终浓度分别为5、10、20 μmol/L的VEGF ASODN和错义序列与人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分别孵育24、48小时,采用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采用链酶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VEGF ASODN 3个浓度组(5、10和20 μmol/L)处理的Namalwa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分别为1.38、0.96、0.57,错义序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9、1.84.当加入20 μmol/L VEGF ASODN作用48小时后,细胞内VEGF蛋白水平显著减少,而错义序列组Namalwa细胞VEGF蛋白水平未见明显改变.结论:VEGF ASODN在体外能够抑制Namalwa细胞VEGF的表达.

  •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仲悦娇;陈宝安;HUANG Cheng-Yin;LI Cui-Ping;高峰;费菲;裴孝平;高冲;丁家华;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马燕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制备PMP时凝血酶的佳应用浓度.以体外培养HUVEC为载体,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的PMP对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2、1.5、1.0和0.5U/ml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PMP的释放率分别为28.7、47.7、50.1和43.9 %;HUVEC的增殖与PMP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 μg/ml 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0.3倍;10μl/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的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0.5倍,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P能抑制HUVEC的凋亡,40 μg/ml PMP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9±0.4)%,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9.4±0.5)%(p<0.05).VEGF(10μl/ml)对HUVEC细胞的凋亡无明显抑制作用,其凋亡率为(8.0±0.8)%.结论:用1 U/ml的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的PMP较为均一,且释放量大,可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及其配体相合或错配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效果的影响

    作者:

    本研究分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KIR)及其配体分子相合与否对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74例KIR基因及其配体分子HLA-Cw的分布频率和特点,同时比较KIR分子配体缺失与否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患者总体生存、无病生存、GVHD发生以及复发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9个KIR基因表型中2DL1、2DL4和3DL2-3在所有个体100%分布,其他高频率分布的还有3DP1(98.6%)、2DP1(98.6%)、3DL1(97.3%)、2DL3(97.3%);抑制型基因分布频次是活化型的1.37倍;所有单倍体都含有2DL1、KIR3DL2、3DL3和2DL4,其中每个单倍体中均含有2DL2和/或2DL3.HLA-C 14个等位基因中Cw7分布频率高为37.8%;KIR2DL2/2DL3识别配体Group2(HLA-Cw1,3,7,8,13,14)组占43.2%.32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中KIR基因错配发生比例为43.8%,其中9/14例为2DL不相合、5/14为2DL2或3DL1不相合;46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中HLA-Cw全相合者29例,不相合者14例,HLA-Cw发生完全错配比例为30.4%,全相合比例为63.4%.14例KIR基因不相合和13例KIR基因相合移植病例中,KIR基因相合组生存率高于KIR基因不相合者(p=0.032);17例KIR分子配体HLA-Cw不相合移植患者的DFS明显高于24例相合者(p=0.024).按供受者KIR配体是缺失的GVHD矢量组生存率高于非GVHD矢量组(p=0.015).急性重症GVHD发生与活化型KIR2DS1/2DS2有关,2DS1/2DS2不相合组高发急性重症GVHD同时复发减低,而2DS1/2DS2相合组低GVHD但是复发增多.14例KIR配体不相合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1例复发死亡,而12例KIR配体相合组患者有4例复发死亡.结论: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的主要特点就是HLA不全相合,KIR基因表型不一致性及其配体缺失也是其主要免疫学特征,供者型KIR配体的缺失与移植效果有密切关系,在单倍相合移植中分析KIR基因及其配体对于供者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同一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

    作者:

    本研究探讨同一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DMNCI)治疗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3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患者接受G-CSF动员的DMNCI治疗,其中例1和例2骨髓移植前分别为ph+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部分缓解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部分缓解,在骨髓移植后这两例均血液学复发,各接受单次DMNCI,单个核细胞剂量分别为8.25×108/kg和5.24×108/kg;CD3+细胞剂量分别为1.87×108/kg和1.14×108/kg.第3例骨髓移植前为CML急性变,治疗后并达缓解.移植后分子水平复发,接受逐渐提高单次细胞数量的分次输注,首次DMNCI剂量为2.0×107/kg,CD3+细胞剂量为1.1×107/kg.同时观察3例患者输注后白血病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疗效,2例血液学复发患者骨髓均暂时缓解,但分别于DMNCI后41、48天死于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复发及衰竭.分子水平复发患者分次接受DMNCI,输注2次后达分子水平缓解,STR-PCR测定证实为供者基因型.3例均发生急性GVHD,2例接受单次剂量输注者发生Ⅳ度以上GVHD,1例接受分次输注患者发生Ⅰ度GVHD.3例均未发生明显骨髓抑制,分子水平缓解者随访半年无病生存.结论:DMNCI可能具有抗白血病作用,可用于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对分子水平复发者的疗效较对血液学复发者好;输注MNC为×108/kg后GVHD严重.DMNCI起始剂量×107/kg并逐渐提高单次剂量的分次输注方法更为安全.

  • 小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HLA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作者:

    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对激素耐药的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中的作用.对6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出现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的患者给予小剂量ATG 1.25 mg/kg治疗,隔日1次,共3-5剂.结果显示,完全缓解3例,其中2例无病生存,1例死于白血病复发;另3例中1例部分缓解,2例病情恶化,这3例患者均死于GVHD.应用小剂量ATG治疗的总有效率66.67%,长期生存率33.33%,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结论:小剂量ATG对部分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有一定疗效,且无严重毒副作用,加强洁净环境保护以预防感染也颇为重要.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TCR Vβ亚家族克隆性增殖动态变化及其与GVHD的关系

    作者:贾新颜;王健民;李扬秋;陈少华;章卫平;陈莉

    本研究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Vβ亚家族克隆性增殖的动态变化,分析T细胞的克隆性演变与GVHD的关系.利用RT-PCR方法扩增70例次allo-HSCT后患者(其中17例次出现GVH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4个TCR 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表明:移植患者T细胞增殖一般都经历由单克隆向多克隆演变的过程,在移植后60-90天时,逐渐由单克隆转为单克隆和多克隆表达大致各占一半.120天以后,无GVHD患者大多转为多克隆性表达;而GVHD患者受免疫抑制剂和GVHD的影响,直到1年以上仍有部分呈单克隆表达趋势.GVHD患者发生GVHD或靶器官受累明显的时候,外周血TCR Vβ亚家族的表达主要呈现单/双克隆的表现,而经过免疫抑制治疗病情好转后,部分患者出现由寡克隆表达转为多克隆增殖趋势.结论:移植后早期患者尤其是合并GVHD的患者,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和T细胞受体的倾向性利用;随着造血和免疫的恢复,TCR Vβ亚家族表达重新恢复趋向正常的多克隆性演变.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人Th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书红;达万明;靳海杰;靖彧;苏荣;阮秀霞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时Th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了23例allo-HSCT患者aGVHD的发病情况,a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皮肤活检,取得病理学依据.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3例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h细胞亚群Th1、Th2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23例患者8例发生了aGVHD,其中3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aGVHD,15例未发生aGVHD.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发生aGVHD患者的Th1细胞量明显高于未发生aGVHD患者(p<0.01),Ⅱ-Ⅲ度aGVHD患者Th1细胞的IFN-γ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aGVHD患者(p<0.01),而Th2细胞的IL-4表达明显低于未发生aGVHD患者,动态观察发现在aGVHD发生前和发生后未治疗的患者Th1细胞明显增高,治疗后明显下降,而未发生aGVHD的患者移植前后Th1细胞量变化不大.结论:发生aGVHD患者Th1细胞明显增多,且这种增多与aGVHD有关.因此,移植后早期动态监测Th细胞亚群Th1量的变化有助于aGVHD的诊治.

  • 同胞脐血和同供者骨髓联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

    作者:孙新;郝文革;刘莎;夏婷;李焱;廖灿

    为了研究同胞脐血和骨髓联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用HLA全相合同胞脐血+骨髓移植治疗3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供给3例受者的有核细胞细胞数分别为19.5×107/kg、20.8×107/kg和23.3×107/kg.移植的预处理方案: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表明:3例患儿均获得长期稳定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分别为16、18、17天,血小板50×109/L的时间分别为48、50、49天,造血重建速度较单纯脐血移植快.3例患儿现已脱离了地中海贫血状态生活了1.5、2.0、2.1年,血红蛋白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3例患儿均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结论:同胞脐血和骨髓联合移植可能作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移植方式用于治疗儿童地中海贫血.

  • WISp39基因对U937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作者:李玥莹;刘黎琼;杨晶;刘伟;陈祥俊;李小青;杜雯;黄士昂

    为了探讨一种新发现的p21调控蛋白WISp39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构建了WISp39的真核表达质粒pLenti6/V5-WISp39,并导入了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转染后用定量PCR检测了WISp39表达的变化,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pLenti6/V5-WISp39转染48小时后,实验组中WISp39 mRNA表达上升了(5.5±1.2)倍,同时U937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抑制率为37.6%;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实验时间内,WISp39表达的升高不能明显诱导U937细胞的凋亡,但G0/G1期细胞比例由(40.59±0.7)%上升到(49.79±1.1)%.结论:WISp39对于U937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但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使停滞在G0/G1期的细胞增多,从而抑制了U937增殖.

  • 凋亡相关基因pnas-2的表达与白血病关系

    作者:黄洪晖;朱坚轶;钟济华;王海嵘;钟华;韩洁英;陈芳源

    本研究旨在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nas-2与白血病的关系.应用RT-PCR技术检测硫化砷作用前后NB4、K562、U937细胞pnas-2基因的表达及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疗前后pnas-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NB4细胞在硫化砷作用后pnas-2表达有明显下调,并呈时间依赖性;而K562及U937细胞在硫化砷作用后pnas-2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疗前pnas-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非硫化砷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病人pnas-2基因的表达全部转为阴性;而未达到缓解的病例pnas-2基因的表达仍为阳性,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pnas-2基因可能与硫化砷诱导APL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同时其表达有可能作为急性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缓解的指标之一.

  • 丙戊酸钠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慧慧;陈宝安;高冲;邵泽叶;夏国华;丁家华;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DOHNER K;DOHNER H

    为了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VP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VPA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VPA作用后细胞凋亡的比例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VPA对MUTZ-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4 mmol/L VPA处理MUTZ-1细胞72小时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特征,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胞体固缩、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核染色质边集、胞浆浓缩、密度增加,胞浆内大小不规则的染色质团块;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细胞凋亡率随着VPA浓度的增加而逐步增高,G0/G1期细胞比例随着VPA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多,S期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结论:VPA通过G0/G1期阻滞诱导MUTZ-1细胞凋亡,从而抑制MUTZ-1细胞增殖.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