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小鼠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信号调控机制

    作者:王晓燕;刘兵;毛宁

    小鼠胚胎干细胞是一种全能干细胞,具有体内体外全能分化特性.体外培养时能够进行自我更新,即细胞通过对称分裂在维持全能性不丢失的情况下细胞数目增多.全能性维持受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gp130下游的JAK-STAT3及PI3K通路的活化能维持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而SHP2-Ras-ERK的激活则促使胚胎干细胞分化.无血清条件下BMP4激活的通路与JAK-STAT3联合作用可保持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此外,Wnt信号通路的活化也参与对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的调控.总之,多种信号通路形成的网络精确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本文主要综述gp130在小鼠ES细胞增殖过程中作用,包括JAK-STAT3通路活化抑制小鼠ES细胞分化,PI3K通路活化维持ES细胞的自我更新和SHP-2-Ras通路活化促进ES细胞分化,以及其他信号通路对小鼠ES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包括无血清条件下BMP联合LIF能维持ES细胞的高度自我更新,Wnt信号通路活化促进ES细胞自我更新.

  •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

    作者:黄慧;冯明亮;刘达庄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 HPA)是由血小板糖蛋白携带的一类特异性抗原,其基因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HPA可介导同种抗体的产生,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及移植排斥密切相关.因其在临床输血实践及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HPA抗原的命名、血小板糖蛋白多态性、HPA检测方法、血小板同种免疫反应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浙江省献血者HIV感染率的11年回顾性调查

    作者:孟忠华;杨劲;周华平;严力行

    为了明确浙江省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收集从1994至2004年间约660万献血者的筛检资料,应用ELISA初、复检筛选,应用免疫印迹法确证HIV感染.结果表明:11年间,浙江省献血人群总体HIV感染率为0.0879/万,省内献血者感染率低于省外献血者感染率,男性感染者多于女性,近年来献血者HIV感染率呈明显增加趋势,且不同人群感染率的差异逐渐减小.结论:在艾滋病低流行区域诸如浙江省,尽管未见输血传播HIV病例,但经输血传播HIV的趋势有扩大的风险.目前的筛检程序值得信赖,但仍需综合多种方法阻止HIV经血传播.

  • 不同处理和保存条件下体外HCV RNA稳定性研究

    作者:刘长利;任芙蓉;吕秋霜;刘景汉;庄辉

    对献血者或病人进行HCV核酸检测时,如果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不当,会造成病毒核酸降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不同抗凝剂、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HCV RNA病毒稳定性进行研究,以考察常规采供血过程中,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NAT检测的影响. 采集7例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采用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含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①不同抗凝剂抗凝的全血于4℃保存48小时过程中, 病毒含量下降至原滴度的42.7%;EDTA抗凝组各时间点的滴度均低于其它3组(分别相当于其它3组的67.6%-25.1%).②ACD抗凝的全血在4、25和37℃保存48小时,病毒含量分别下降到原滴度的53.8%、72.5%、29.8%.③ACD抗凝的全血离心分离出血浆,4℃或25℃继续保存7天,病毒含量分别下降至原滴度的70.9%和25.1%.④ACD抗凝的全血分离的血浆,反复冻融4次,病毒含量下降到原滴度的38.9%. 结论: ①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应该用无菌采血管采样;②在无菌采血管采样的前提下,核酸检测标本用未抗凝血、EDTA、ACD、CPDA抗凝血均可;③采集的全血应避免放置37℃以上,ACD抗凝全血在4℃、25℃保存48小时内、37℃保存14小时内,HCV RNA病毒仍较为稳定; ④分离后的血浆应避免放置25℃以上,ACD抗凝全血分离后的血浆在4 ℃保存7天,25 ℃保存3天,HCV RNA病毒仍比较稳定;⑤血浆标本应避免多次冻融,但冻融3次的血浆HCV RNA病毒含量仍然较为稳定;⑥无菌采样对维持病毒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单纯的机械性溶血并不会明显导致病毒的降解;只要注意无菌的问题和有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去除血红素,HCV RNA病毒实际上比以前认为的要稳定得多.

  • RHD 1227A等位基因在Rh阴性人群和随机人群中的频率研究

    作者:吴俊杰;洪小珍;许先国;马开荣;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调查RHD 1227A等位基因在Rh阴性人群和随机人群中的频率.采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allele specific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检测RHD 1227A等位基因, RHD基因拷贝数采用D杂合性试验和RHD外显子9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进行确定.结果表明: 在143例Rh阴性献血员中,共检测到41例RHD 1227A等位基因携带者,其中8 例(19.51%)为 RhCCdee,32例 (78.05%) 为RhCcdee,1例 (2.44%) 为 RhCcdEe.在这41例RHD 1227A等位基因携带者中,35例有RHD基因的缺失,另外的6例是RHD 1227A等位基因的纯合子.在489例随机献血员中检测到7例RHD 1227A等位基因先证者,都是RHD 1227G/A杂合子,且是正常Rh阳性血型.结论: RHD 1227A等位基因在Rh阴性人群中的频率为16.43%,在随机人群中的频率为0.72%.

  • 以尿苷二磷酸半乳糖为添加剂冷藏兔血小板的研究

    作者:裴孝平;陈宝安;黄成垠;李翠萍;史光耀;肖建宇;高冲;丁家华;费菲;王骏;孙耘玉;程坚;赵刚

    本研究探讨以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Gal)为添加剂的血小板冷藏保存方法.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PC),在悬液中添加UDP-Gal,放4℃冰箱储存10天.尔后观察血小板(Plt)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血小板促凝活性实验(PF3aT和APCT)和血小板凋亡(apoptosis)的变化.将冷藏兔血小板用Cr51标记后,检测输入兔体内后的血小板生存时间.结果表明:加入UDP-Gal冷藏保存10天后的PC的Plt、MPV、PDW、血小板促凝血活性与新鲜PC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冷藏对照PC的Plt明显减少,MPV、PDW显著增大,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减低,与新鲜PC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加入UDP-Gal的PC冷藏保存10天后的血小板凋亡率与新鲜PC相比有所增高(P<0.05),但明显低于冷藏对照组(P<0.01),其血小板聚集率(诱聚剂为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减低,但仍能保持在新鲜血小板的50%以上.添加UDP-Gal时冷藏保存10天的血小板与新鲜的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时间相近(P>0.05),输注兔体内72小时时的血小板存活率在新鲜对照组、UDP-Gal冷藏保存组和冷藏对照组分别为57.5%±7.2%、50.3%±6.3%和0.1%±0.5%.结论:尿苷二磷酸半乳糖对冷藏保存的兔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并能延长冷藏兔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时间.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轻大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田莹;邓宇斌;黄奕俊;那晓东;李艳;叶美红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同时输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诱导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联合或不联合移植供体来源的MSC,观察受鼠的GVHD的发生情况;利用双荧光标记抗体标记受鼠脾脏和胸腺单个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分析MSC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GVHD的发生程度减轻,存活率提高,而CD4/CD8比值在GVHD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实验组中的脾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1.55±7.58%、93.20±2.69%,在GVHD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0.90±1.90%、57.17±6.79%,实验组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比GVHD组中增多,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有效抑制HSC移植后致死性GVHD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同时MSC可能通过作用于体内调节性T淋巴细胞而间接发挥了抑制GVHD的作用.

  • 血浆炎性趋化因子CXCL9/Mig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冀林华;任汉云;石永进;岑溪南;邱志祥;欧晋平;许蔚林

    研究血浆炎性趋化因子CXCL9/Mig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后的水平变化,以探讨该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中的作用.以3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发生0-Ⅰ度aGVHD者13例,Ⅱ度aGVHD者12例,Ⅲ-Ⅳ度aGVHD者10例.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ELISA 方法分别测定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临床aGVHD发生前1周、aGVHD高峰时、aGVHD完全控制后血浆CXCL9/Mig水平.结果表明:中、重度aGVHD(Ⅱ-Ⅳ度)发生时血浆CXCL9/Mig水平明显升高( P<0.001),且随aGVHD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临床aGVHD表现出现前1周,血浆CXCL9/Mig水平已明显升高( P<0.001).血浆CXCL9/Mig水平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感染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XCL9/Mig血浆水平与aGVHD的发生明显相关,表明该因子在aGVHD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动态观察血浆CXCL9/Mig水平变化可作为aGVHD早期诊断的有价值的指标,进而达到早期干预aGVHD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目的.

  • 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HCMV感染诊断的应用

    作者:徐鸿绪;刘雅峰;谭恩勋;蔡建涛

    本研究探讨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sequence based amplification,NASBA)检测mRNA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评价该技术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以128例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术后外周血352份;利用NASBA检测外周血中HCMV基质外壳蛋白PP67(UL65)mRNA,并与HCMV D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52份血标本中,HCMV mRNA阳性105份(29.83%),HCMV DNA阳性183份(51.99%).128例患者术后有45例发展为HCMV病, HCMV DNA和HCMV mRNA检测诊断HCMV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6%(43/45)、93.33%(42/45)和60.24%(50/83)、97.59%(81/83).两者特异性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CMV-PP67的NASB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快速检测HCMV病的方法用于临床.该法检测结果与移植受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故也可用作监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HCMV感染和指导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及其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王立茹;董陆佳;陆道培

    为了解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 HHV-6)在中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的人群中感染现状及其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的相关性,对72例接受HSCT的患者HHV-6 DNA血症进行连续监测.收集HSCT患者移植前和移植后1-12周EDTA抗凝的外周血标本共680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6 DNA,并利用Hind Ⅲ限制性内切酶对HHV-6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MV抗原血症.结果显示,HSCT后62.5%(45/72)的患者至少1次出现HHV-6 DNA血症,首次检出的中位时间为14(7-63)天;除1例患者检出HHV-6A型以外,其余所有HHV-6阳性患者均为HHV-6B型感染.65.3%(47/72)的移植后患者至少1次发生CMV抗原血症,首次检出的中位时间为43(14-105)天.HHV-6与CMV共感染(CMV+/HHV-6+)的发生率为52.8%(38/72).HHV-6 DNA血症的首次检出时间早于CMV抗原血症(P<0.0001).HHV-6 DNA血症阳性患者CMV抗原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HHV-6血症阴性患者[84.4% (38/45) vs 33.3% (9/27), P=0.0001].HSCT后的疱疹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率较高[23.6% (17/72)],其中88.2%(15/17)的HC发生于HHV-6血症阳性患者,82.3%(14/17)发生于CMV+/HHV-6+患者.结论:HSCT后HHV-6感染以及HHV-6与CMV共感染状态普遍存在,且发生于移植后早期的HHV-6感染与发生时间相对较晚的CMV感染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 急性GVHD发生与未发生者移植物FOXP3 mRNA表达的差异性研究

    作者:王志东;冯四洲;周世勇;王玫;周征;翟文静;韩明哲

    本研究探讨移植物FOXP3 mRNA表达与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对26例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物CD4+CD25+ 和 CD4+CD25high T 细胞、FOXP3 mRNA表达与aGVHD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脐血、正常人外周血、移植物的CD4+CD25+ 和 CD4+CD25highT 细胞比例;以β2-MG为内参照,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了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融解曲线和琼脂糖电泳鉴定PCR产物特异性.结果表明: 正常人外周血、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和BM移植物CD4+CD25+ T细胞为连续的细胞群,CD4+CD25+ T 和 CD4+CD25highT 细胞比例分别为(48.5±16.3)%和(9.6±2.5)%,(42.1±14.7)%和(13.1±4.2)%,(43.4±9.6)%和(14.6±4.5)%.aGVHD组移植物CD4+CD25highT细胞比例和绝对值与无aGVH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稀释倍数的FOXP3和β2-MG实时定量PCR相对扩增效率曲线斜率为0.0826;融解曲线分析表明均仅有单一峰,Tm值分别为86.5℃和 82.3℃;琼脂糖电泳显示都仅有单一扩增产物.PBSC移植中无aGVHD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41.0×10-5)是有aGVHD组(中位数12.9×10-5)的31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3).COX回归法分析排除aGVHD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结论: CD25不是CD4+调控性T细胞可靠的细胞标志;应用SYBR Green I 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可特异定量FOXP3 mRNA;aGVHD组移植物FOXP3 mRNA显著低于aGVHD未发生组.FOXP3是调控性T细胞可靠标志,可能是预测aGVHD的有用指标之一.

  • 构建IL-2优化的免疫球蛋白抗淋巴瘤基因疫苗

    作者:刘辉;常乃柏;顾惜春;朱平

    本研究构建白介素2(IL-2)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共表达的基因疫苗.从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获得免疫球蛋白基因IgHV片段,将其与IL-2基因连接后形成的融合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COS细胞, 用ELISA法检测IL-2的表达.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IgHV基因与IL-2基因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在IgHV-IL-2/ pcDNA3.0中IL-2可以获得正确表达.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IL-2和IgHV的融合表达载体可以在COS细胞中分泌表达IL-2.

  • 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特异性CTL的诱导

    作者:汪涯雅;张东华;刘文励;周红升;张路;戴敏;黄振倩;谭获;熊平

    本研究以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为靶点,构建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体外培养移植供者树突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活性,通过电转法将HA-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构建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48小时后检测HA-1蛋白表达情况.将转染后的树突状细胞与同基因淋巴细胞共孵育诱导特异性CTL,应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表明:经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树突状细胞表型,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电转48小时后,Western blot可检测到HA-1蛋白表达.诱导的CTL体外杀伤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 单链可变区片段与趋化因子融合的独特型淋巴瘤疫苗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王福旭;赵冰;程云会;潘崚;罗建民;张学军;董作仁

    本研究目的在于克隆小鼠 B 细胞淋巴瘤细胞膜免疫球蛋白(Ig)的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3)的基因融合,构建融合基因scFv- MCP-3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制备作为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独特型融合蛋白疫苗.采用RT-PCR法扩增BALB/c小鼠源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的Ig VH和Ig VL基因,重组PCR法用一段编码 (Gly4Ser)3连接肽的基因序列连接两基因,制备scFv片段.用相同PCR方法,选用一段编码NDAQAPKS连接肽的基因序列,连接scFv与MCP-3基因,获得scFv- MCP-3融合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GLo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测序结果表明:分别成功克隆A20细胞的Ig VH 和Ig VL基因,并成功制备了scFv片段和scFv- MCP-3融合基因片段;限制性酶切方法证实,重组pGLo/scFv- MCP-3原核表达质粒中融合基因准确插入.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融合蛋白分子量约65 kD, 与预期蛋白分子量一致,并且目的蛋白占菌体蛋白的30%.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鼠源scFv片段与趋化因子MCP-3融合的独特型B细胞淋巴瘤疫苗表达质粒pGLo/scFv- MCP-3,并实现融合蛋白的初步表达.

  • 两步法扩增诱导脐血及动员外周血CD34+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比较

    作者:王亚非;孟恒星;葛薇;于珍;李云涛;李桥川;万长春;徐燕;李新;李增军;王国蓉;尤胜国;邱录贵

    为了比较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CB)CD34+细胞和动员外周血(MPB)CD34+细胞诱导所得DC的产量及功能,将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CB-CD34+细胞和MPB-CD34+细胞用FL、TPO、SCF、GM-CSF等细胞因子先扩增10天,然后加入GM-CSF、IL-4及TNF-α、CD40Ab、PGE2等细胞因子组合诱导获得D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能力,Transwell板检测DC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介导下的趋化功能.结果表明: ①扩增10天时CB组、MPB组细胞中CD14+CD1a-细胞含量无显著差异[(40.48±16.85)% vs (28.07±23.19)%, P>0.05].但由于CB组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388.88±84.63倍vs 79.67±10.32倍, P<0.01),CB组CD14+CD1a-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89.42±25.02倍vs 28.74±23.27倍, P<0.01); ②TNF-α/CD40Ab/PGE2条件下与TNF-α条件下相比,CB组和MPB组所得DC均表达更高的CD83[分别为(34.52±11.22)% vs (3.70±2.27)%、(36.69±13.36)% vs (7.34±3.364)%, P均<0.01]; ③CB组与MPB组在TNF-α/CD40Ab/PGE2诱导条件下所得DC均高水平表达CD83、CD86、HLA-DR、CD11c、CD54、CD40,CB组所得CD83+细胞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98.72±117.53倍vs 33.95±6.19倍,P<0.01); ④CD40Ab/PGE2/TNF-α条件下CB与MPB来源的DC在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IL-12的分泌[(16.2±4.31)pg/ml vs (13.5±4.1)pg/ml]以及SLC介导的迁移率[(28.09±7.76)% vs (18.5±3.47)%]上均无显著差别(P均>0.05).结论: 在两步法培养体系下,CB-CD34+细胞与MPB-CD34+细胞来源的DC具有相同的功能,而前者产量显著高于后者.

  • 沙利度胺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正调控作用

    作者:杨云;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杨惠云;田玮

    本研究观察沙利度胺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增殖、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分泌及其杀伤活性的影响,探讨沙利度胺治疗MM的免疫调节机理.用MTT法检测PBMNC的增殖及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可明显刺激正常人PBMNC中CD8+T、NK细胞的增殖,显著增加IL-6的分泌,减少IFN-γ的分泌,不影响IL-2 、IL-10的分泌;在同一效靶比时,5 μg/ml的沙利度胺可明显增强PBMNC的杀伤活性(P< 0.01),效靶比为40∶ 1时沙利度胺组杀伤活性强.结论:沙利度胺主要刺激PHA活化后的正常人PBMNC中CD8+T、NK细胞的增殖及IL-6的分泌来增强PBMNC的杀伤活性,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发挥抗骨髓瘤作用.

  • K562细胞外泌体诱导特异性CTL生成的研究

    作者:陈绍倩;杜英;王鑫;顾巧丽;黄玉敏;董子明

    为了研究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s)及K562细胞总RNA刺激人树突状细胞(DC)分泌的外泌体能否诱导出K562细胞特异性CTL,采用四步离心法提取K562细胞及K562细胞总RNA刺激人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诱导CTL生成,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CTL 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显示:K562细胞外泌体和K562细胞RNA刺激的DC和外泌体均能明显促进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未经外泌体作用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泌体作用后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比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强,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K562细胞外泌体能够诱导出特异性抗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反应.

  • 抗磷脂综合征识别相关抗原的T细胞克隆受体分析

    作者:欧媛;朱平;朱霞;顾江英;刘静;杜金伟;张英;刘红星;庄昕

    为了了解识别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抗原的T细胞受体特征,用基因谱型图的方法分析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的T细胞特征.结果发现: 优势T细胞呈寡克隆性增生;进一步分析2群主要T细胞克隆的T细胞受体(TCR) 基因特征表明,其TCRβ链基因主要由TCRβV8和TCRβV23家族基因编码,T细胞接触抗原的TCRβV CDR3区氨基酸序列分别是: CASSLLVAGGPRAYNEQFFGPG和CASSLAGFGQPQHFGDG,其CDR3区模体YNEQFFGPG和QHFGDG与报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度一致. 结论: 这些自身免疫病增殖的T细胞克隆可能识别同样的抗原.

  •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HLA-DRB1配型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王静波;李丹;潘凯枫;陆道培

    为了探讨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进行HLA-DRB1配型的可行性, 选择经PCR-SSP证实的20例HLA-DRB1相合及2例HLA-DRB1不相合的病人及其同胞供者的标本为实验对象,全部标本通过PCR扩增HLA-DRB1第二外显子基因片段,PCR产物经梯度变性处理后通过DHPLC检测,在部分变性温度下,检测病人与供者的HLA-DRB1第二外显子DHPLC峰型是否相同,以判断供受者的HLA-DRB1基因型是否相同.结果表明: DHPLC与PCR-SSP进行DRB1配型比较分析, 经kappa检验,kappa值为0.776, P值=0.00, 说明两种方法的配型结果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于HLA-DRB1配型方便,经济实用并解决了HLA新基因的不断出现与相应的位点的引物或探针设计和开发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 新的HLA-B*4061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章伟;吕沁风;王炜;韩浙东;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HLA 新的等位基因HLA-B*4061的分子基础.采用盐析法抽提样本DNA,利用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B基因的第1-8外显子,PCR产物直接经TOPO克隆到质粒载体中得到单链,对所得克隆进行HLA-B基因第2、3、4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应用PCR-SSP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表明:先证者样本克隆测序得到2个等位基因,其中1个等位基因为B*4601,另1个经blast验证其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DQ089628,DQ089629,DQ089630).与接近的B*400101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仅在第2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即第272位C→A,导致第67位氨基酸Ser→Tyr.结论:HLA-B*4061等位基因为新的HLA-B等位基因,已荣获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

  •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昭;鹿全意;陈萍;张鹏;丛雅琴

    为了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 PTTG)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与MM发生的关系,采用RT-PCR方法检测33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TTG的表达. 结果表明: MM患者PTTG在MM中的表达水平(0.3415±0.2172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590±0.0233) (P<0.05). 结论: PTTG的过度表达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这为MM的发病机制及其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

    作者:朱步东;任军;王湘漪;李昕;聂鋆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的病理生物学特性,以探讨MSC在MM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取11例初治MM病人和5例正常人骨髓,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MSC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M骨髓MSC表型,MTT法检测MSC增殖能力,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浓度.收集MSC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按梯度浓度加入人SKO007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体系中,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人骨髓MSC比较,MM患者骨髓MSC的表型无改变,均一表达CD29、CD73、CD166和HLA-ABC,不表达CD45和CD31; MM患者骨髓MSC增殖和分化能力正常,且具有相似的成骨和成脂肪分化功能; MM骨髓MSC分泌IL-6和SCF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 MM来源的MSC培养上清显著促进SKO007细胞的增殖.结论: MM患者骨髓MSC的增殖分化功能正常,MM时骨损伤可能与MSC分化功能无关,而IL-6和SCF高表达为骨髓瘤细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信号.

  •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酸盐二肽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黄文荣;李荣;靖域;张翼鷟;吴晓雄;高春记;薄剑;于力;王全顺;达万明

    多发性骨髓瘤是中老年人群常见且不能治愈的一种恶性肿瘤,蛋白酶体抑制剂硼酸盐二肽主要通过作用于NF-κB而影响黏附分子表达、抑制血管生成、促进瘤细胞凋亡、降低IL-6等细胞因子分泌达到选择性杀伤骨髓瘤细胞目的.本研究报道了硼酸盐二肽对2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情况.病例1为多发性骨髓瘤,IgA型,ⅢA期的复发难治性病例,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8个月出现病情复发进展,先后给予多种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4个疗程,病情呈侵袭性进展,表现为骨髓中骨髓瘤细胞增加,血浆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和骨骼破坏加重,并出现肋骨浆细胞瘤.给予硼酸盐二肽联合柔红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的VADT方案治疗1个疗程获得显著疗效,表现为血浆IgA由54 g/L降至6.6 g/L,骨髓异常浆细胞由治疗前40%降至0.6%,患者右侧前上胸壁外侧5 cm×6 cm骨骼包块在治疗后基本消散;但第2个疗程VADT方案治疗无效并再次出现病情进展.病例2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 kappa型,Ⅲ B期的原发难治性患者,先后2个疗程VAD和1疗程MOFP方案化疗无效;在VADT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即获得显著疗效,尿kappa 由24-30 g/24 h降至1.12 g/24 h, 血肌酐由475.3 μmol/L降至124.2 μmol/L,β2微球蛋白由1.61 mg/dl降至0.64 mg/dl;第3疗程后尿kappa定量降至0.088 g/24 h,β2-MG、LDH和白蛋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获完全缓解.病例1主要不良反应有明显疲乏无力,水样腹泻,四肢指趾端轻微发麻发木,均可耐受,并经对症处理及停用治疗后逐渐消失.病例2的主要并发症为第1疗程第3次用药时硼酸盐二肽剂量增加为1.45 mg/m2后出现严重的亚急性左侧肢体偏身运动障碍,发病第2天为严重,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0级,左下肢2级,2周以后肌力逐渐恢复至正常;本例患者无疲乏、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结论:硼酸盐二肽是一个靶向性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药物,但作为一种新药需注意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gVH基因突变

    作者:郑文娟;陈丽娟;吴雨洁;李丽;徐卫;李建勇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为探讨CLL患者IgVH基因突变状态,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9例CLL患者的IgVH基因,纯化PCR扩增产物后直接测序,应用IMGT/V-QUEST工具分析,明确有无IgVH突变及突变位置.结果表明: 9例CLL患者皆扩增出395-465 bp区域(MIX I)或290-360 bp区域(MIX II)单克隆条带,测序结果显示5例患者有突变,IgVH基因分别为IGHV3-11*03、IGHV3-9*01、IGHV3-23*01、IGHV4-59*01和IGHV4-34*02;4例无突变,IgVH基因为IGHV3-53*01、IGHV3-23*03、 IGHV3-33*05和IGHV3-7*01.结论: PCR检测IgVH基因突变,简化了繁琐的实验过程,缩短了实验时间,解决传统PCR对IgVH基因突变检测的桎梏,值得在临床和科研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多重PCR IgVH 基因突变
  • 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方法检测恶性血液病易感性

    作者:陈宝安;姜妮;祭美菊;侯鹏;陆祖宏;高冲;丁家华;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

    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方法,并用其检测恶性血液病遗传易感性.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SNP位点检测,测序法对该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以此对来自中国江苏地区的157例健康对照和12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30例多发性骨髓瘤,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为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吻合.677C和677T在病例和对照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8.7%、66.9%、41.3%和33.1%,差异有显著性(χ2=4.077, P=0.043).677TT基因型发生MM相对风险明显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结论:本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调查;C677T多态改变影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风险.677TT基因型是MM的易感因素.

  • β-连环素在白血病细胞株的异常定位研究

    作者:时杰;王琳;胡丽华

    β-连环素是Wnt信号通路关键的信号传递子,其在细胞的异常定位引起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是多种实体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由于造血细胞缺少典型的黏着连接(adherens junction,AJ),因此对β-连环素在血液肿瘤的表达及定位并无较多的研究.本研究探讨4种常见的白血病细胞株(Daudi, Jurkat, K562和Thp-1)中β-连环素蛋白的定位及β-连环素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了解血液肿瘤中是否有β-连环素蛋白的定位异常,以期发现白血病新的发生机制,为寻找新的特异治疗靶点提供线索.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β-连环素在白血病细胞系中的定位,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β-连环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4种白血病细胞株有两种(Jurkat、Thp-1)存在β-连环素的异常定位,且β-连环素mRNA表达增高,但在Jurkat和Thp-1细胞中的β-连环素mRNA 低于Daudi和K562细胞.这4种白血病细胞株中β-连环素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其异常定位无相关性.结论:β-连环素定位异常可能参与部分血液肿瘤的发生,引起β-连环素定位异常的机制并不是发生在转录水平.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的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比较分析

    作者:刘凌波;李蕾;肖娟;邹萍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了调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中M5a和M5b两亚型的免疫表型特征和临床行为及其相互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标记法对我院58例成人初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不同患者单核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呈现一定的异质性,但CD68和CD11b在M5a中的表达高于M5b(P<0.01);M5a和M5b患者的性别、髓外浸润、外周血白细胞数、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300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5a和M5b似乎有着各自较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 CD68与CD11b 的表达在M5a 更高,但在目前可用的治疗手段下M5a和M5b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并无差别.

  • 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联合环磷酰胺对K562细胞株端粒-端粒酶系统的作用

    作者:王一;方美云

    本研究探索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单独及联合环磷酰胺应用对K562细胞株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探讨上述药物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单独及联合环磷酰胺与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培养,采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Southern杂交法检测端粒长度.观察上述药物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经人参皂甙、三氧化二砷、β榄香烯及环磷酰胺作用后,K562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下降,下降程度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当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后,下降程度更明显.②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作用后K562细胞的存活率下降,且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当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后,抑制作用更明显.③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及环磷酰胺作用于K562细胞株72小时后,端粒长度略有延长. 结论: 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及环磷酰胺均能抑制K562细胞株的生长及端粒酶活性,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后抑制作用增强;联合环磷酰胺可望降低上述药物的给药浓度. 抑制端粒酶活性后,K562细胞株的端粒长度略有延长,提示除了端粒酶以外,白血病细胞可能存在其他的端粒长度调节机制.

  • 新型人转录因子hBKLF对K562细胞增殖、分化及血红蛋白合成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茫桔;马晓芸;石永进;武淑兰;贺福初

    孕22周的胎肝是胎儿的主要造血器官,其中含有大量与造血相关的调控因子.人碱性Krüppel样因子(human basic Krüppel- like factor,hBKLF)是本研究室从这一时期胎肝cDNA文库中新克隆的转录因子.对其C端的结构分析发现,它含有3个特征性C2H2锌指结构,因此属于KLF转录因子家族.前期的表达谱研究工作显示,hBKLF在成人外周血白细胞、骨髓和胎肝中表达量高,在红系中有表达,这提示它可能与造血相关.本研究以K562细胞为模型,研究hBKLF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及血红蛋白合成的关系.构建hBKLF正义及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经G418筛选4周,得到稳定细胞株;用RT- PCR、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转染后K562细胞hBKLF表达水平的变化;以转染空质粒的K562细胞为对照组,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转染正义质粒和反义质粒的两组细胞形态的改变;用MTT法比较增殖速率的变化;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比较集落形成率的差别;用苯息丁法观察氯高铁血红素(hemin)诱导K562细胞分化后血红蛋白合成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正义质粒和反义质粒经NcoI酶切鉴定构建正确.转染正义质粒的K562细胞(正义组)中hBKLF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增加,转染反义质粒的K562细胞(反义组)中hBKLF的mRNA水平降低.增殖活性在反义组、正义组、对照组分别为1.335±0.022、1.067±0.010、1.118±0.014,反义组K562细胞的增殖速率加快,正义组细胞增殖速率减慢(P<0.001).细胞形态在各组间无明显区别.集落形成率在反义组、正义组、对照组分别为148±13、136±10、141±10,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细胞血红蛋白合成水平在hemin诱导后均升高,诱导后血红蛋白升高倍数在对照组、反义组、正义组分别为9.064±1.637、14.360±2.185、4.820±0.404,反义组K562细胞合成血红蛋白能力增加,正义组合成血红蛋白能力下降(P<0.05).结论:hBKLF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对血红蛋白合成有负调控作用,但未观察到hBKLF对细胞形态及克隆形成率的影响

  • 1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核型分析

    作者:朱雨;李建勇;潘金兰;吴炜;仇海荣;吴亚芳;杨慧;张建富;陈丽娟;薛永权

    为了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核型变化规律及意义,应用R显带技术对119例CML-BC患者的核型资料进行分析,并在其中随机选出28例以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衍生9号染色体[der(9)]是否缺失.结果表明: 124例核型检查中Ph阴性11例(8.9%), Ph阳性113例(91.1%),其中典型易位104例(83.9%),单纯变异易位4例(3.2%),复杂变异易位5例(4.0%); Ph阴性CML-BC中72.6%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类型是: i(17q)、+14,Ph阳性者72.3%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类型是: +Ph、+8、i(17q);Ph阴性CML-BC急变时间为2-66月,平均29.0月,Ph阳性者急变时间为1-127月,平均34.2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FISH检测发现5例(5/28,17.9%)der(9)缺失.结论: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附加染色体异常多见,FISH技术可有效检测der(9)缺失.

  • 重组变构人TRAIL联合柔红霉素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学军;温丽;王福旭;罗建民;潘崚;刘小军;杜行严;董作仁;杨世芳

    为了研究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recombinanat mutant human TRAIL, rmhTRAIL)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NR)联合应用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以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MRC-5作对照,采用MTT法检测体外培养的U937、K562白血病细胞株在rmhTRAIL单用和联合DNR作用下增殖的抑制效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DNR 处理前后白血病细胞TRAIL死亡受体和诱杀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表明:rmhTRAIL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有较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DNR与TRAIL联合对抑制肿瘤细胞具有协同性,与各药单独使用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DNR作用后,U937、K562细胞的死亡受体DR4、DR5水平上调,而两种诱杀受体DcR1、DcR2表达未受影响. 结论:在体外rmhTRAIL单用或与DNR联用均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rmhTRAIL与DNR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有协同作用,其诱导机制可能与U937、K562细胞死亡受体DR4、DR5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 D-柠檬烯对K56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高大;肖镇;吕爱娥

    本研究探讨D-柠檬烯对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应用MTT试验观察不同浓度D-柠檬烯作用后K562细胞增殖的改变;应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和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 在0.125-1.0 mmol/L浓度范围内,D-柠檬烯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的关系. 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梯形条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出亚G1峰共同证实了D-柠檬烯能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结论: D-柠檬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的方式,使细胞滞留于G1期,诱导其凋亡.

  • 孤啡肽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

    作者:郭鸿;赵丽;张宝红;李娟;陈轩

    本研究探讨孤啡肽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采用MTT(四唑氮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孤啡肽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瑞氏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K562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孤啡肽对K562细胞细胞凋亡作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孤啡肽作用后K562细胞内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 10-6-10-13 mol/L孤啡肽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且存在时间依赖性,而剂量依赖性不明显; 10-6-10-7、10-9、10-12 mol/L孤啡肽作用72小时后显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0-9 mol/L孤啡肽作用72小时后K562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 0、10-7、10-8、10-9 mol/L孤啡肽作用72小时后出现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0%、22.8%、23.8%、26.5%;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典型的梯状条带.结论: 孤啡肽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 胎儿心脏黏附细胞具有类似间充质祖细胞特征

    作者:江小霞;苏永锋;李秀森;张毅;吴英;毛宁

    为了观察人心脏是否含具有间充质祖细胞特性的细胞,从胎儿心脏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并从形态、表型和功能3个方面与骨髓间充质祖细胞进行比较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心脏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样,表面抗原为CD73, CD105, CD29, CD44, HLA-ABC, CD166 阳性,而CD45, CD34, CD86, HLA-DR 阴性.在不同的分化体系中,细胞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细胞扩增迅速,具有低免疫原性特性.结论:从心脏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祖细胞特性.

  • T-淋巴瘤细胞的超微结构

    作者:茹永新;赵轼轩;刘津华;竺晓凡;秘营昌;肖志坚;邱录贵;王建祥

    为了研究T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中恶性T细胞(malignant T cell,MTC)的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3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浸润MTC抗原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MTC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所有患者MTC大小不等,6/13例细胞大小轻度不均,7例显著不均,直径范围在12-28 μm之间.所有患者MTC核异染色质少于正常淋巴细胞,核仁范围在2-8 μm之间;10/13例细胞核不规则.8/13例MTC胞浆丰富;7/13例细胞表面有丰富的突起或伪足.5/13例Golgi体、分泌泡、致密颗粒和微丝较丰富;8/13例MTC线粒体肿胀明显.结论:骨髓MTC体积普遍不均匀增大;细胞核折叠、切迹、扭曲与核旁微丝增加相关.患者MTC表面突起/绒毛与胞浆Golgi体、分泌泡、致密颗粒及中间微丝呈明显同步发育,大部分患者MTC线粒体明显水肿.

  •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作者:高晓宁;唐锁勤;刘英;王建文

    为探讨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对1例9岁女性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采集骨髓液涂片行瑞氏染色,骨髓活检和肝脏活检的组织切片后常规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用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患儿长期发热、贫血、血小板减低,肝脾进行性肿大,伴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血清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呈进行性增高,多形性小淋巴细胞浸润骨髓基质,肝内增生浸润的淋巴细胞强表达T细胞标记物CD3和活化细胞毒性标记物粒酶 B,EB病毒mRNA阴性.结论: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肝脏和(或)脾脏和(或)骨髓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诊断;EB病毒感染可能是γδ T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后的晚期事件.

  • PPARα激动剂抑制脂多糖诱导THP-1细胞的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作者:董春霞;胡豫;王华芳;孙春艳;王雅丹;何文娟;张小平

    本研究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 PPARα)的激动剂对单核细胞株THP-1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表达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fenofibrate)预处理单核细胞THP-1一定时间,然后分别用RT-PCR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由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单核细胞TF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非诺贝特减少了LPS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F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0.01).结论:非诺贝特抑制了THP-1中LPS诱导的TF表达,此机制可能参与了PPARα激动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活化Chk1引起的G2/M期阻滞在调节K562/A02细胞耐药中的机制探讨

    作者:王海燕;张敏;邹萍;游泳;郭静明;唐晓琼;赵智刚;吴耀辉

    本研究探讨活化的Chk1对白血病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探究Chk1调控肿瘤细胞耐药的机制.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及其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阿霉素)为研究对象,与阿霉素共孵育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Chk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Chk1磷酸化水平;靶向Chk1shRNA抑制细胞内Chk1的表达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阿霉素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阿霉素致K562/A02细胞阻滞在G2/M期的细胞百分率为(54.12±0.57)%,显著高于K562细胞(36.99±1.28)%; Chk1mRNA表达水平在K562与K562/A02细胞间无显著差异; Chk1磷酸化水平在K562/A02细胞为0.79 ± 0.56,在K562细胞为0.27 ± 1.4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Chk1shRNA后,两株细胞的Chk1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转染组K562、K562/A02细胞凋亡率分别是空载体转染组的1.30倍和3.84倍.结论: Chk1的活化水平调控着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 联合抑制XIAP和MRP逆转HL-60/ADR细胞耐药

    作者:王晓芳;王椿;秦尤文;颜式可;高彦荣

    本研究探讨HL-60/ADR细胞的耐药机制,比较单独应用MRP、XIAP反义寡核苷酸或二者联合应用对HL-60/ADR细胞耐药的逆转作用. 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并比较HL-60细胞和HL-60/ADR细胞的BCL-2、XIAP、MDR1、MRP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将XIAP和MRP全硫代反义寡核苷酸,以脂质体-反义寡核苷酸复合物的形式单独或联合转染HL-60/ADR细胞,并应用CCK-8实验测定反义寡核苷酸对DNR敏感性影响;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反义寡核苷酸对XIAP、MRP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L-60/ADR细胞的MRP和XIA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HL-60细胞.XIAP和MRP反义寡核苷酸单独应用均能下调XIAP和MRP的表达,增加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二者联合应用与XIAP反义寡核苷酸单独应用比较,并不能增强对XIAP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使HL-60/ADR细胞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P<0.05);二者联合应用与MRP反义寡核苷酸单独应用比较,并不能提高HL-60/ADR细胞内DNR浓度及增强对MRP表达的抑制作用,却使HL-60/ADR细胞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 XIAP和MRP都可能参与了HL-60/ADR细胞的耐药机制,MRP、XIAP反义寡核苷酸的联合应用能更大程度逆转HL-60/ADR细胞的耐药性.

  • 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

    作者:李睿;陈燕

    本研究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AL)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对经FAB确诊的104例老年A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以71例非老年AL为对照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比例(73%)明显多于非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比例(54.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老年AML(M3)缺如;②老年AL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5);③AML中,老年组CD14表达率(18.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CD14表达率(2.6%),老年组CD15(37.5 %)、CD117(62.5%)、CD38(59.4%)表达率低于非老年组CD15(69.2%)、CD117(89.7%)、CD38(84.6%)表达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老年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CD19表达常见,表达率为100%;⑤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系列抗原专一表达和交叉表达及CR率上差别无显著性(P>0.05);⑥老年组不良核型表达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⑦老年组完全缓解率(CR 率)为42.9 %,两年存活率为5.4%,化疗相关死亡率为26.8%,非老年组CR率为7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AL不良免疫分型CD14表达率较非老年组高,良好免疫分型CD15表达率低于非老年组. 不良核型表达率高于非老年组,总体缓解率低,死亡率高,化疗耐受性差,预后差.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