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作者:王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血液病.目前,儿童ALL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标危ALL,降低了化疗强度从而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只有对真正属于高危型的ALL才进一步加强化疗,且应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型ALL,即使加强化疗或换用新药,其预后仍旧较差,可采取分子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近年来微小残留病检测技术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判断预后,也为A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就目前儿童ALL个体化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进展

    作者:龚亚文;何广胜

    随着FLAER高灵敏度流式细胞仪诊断技术和补体C5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许多学者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源型抗C5单克隆抗体的治疗能改变PNH的自然病史,能从根本上减少血栓栓塞、控制血管内溶血、减少或消除输血的需求,减少了疾病相关的死亡率.本文对PNH和骨髓衰竭症之间的关系、抗C5单克隆抗体治疗PNH的长期疗效、控制PNH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新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CD47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作者:苏国宏;赵玉磊

    CD47分子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其与整合素配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相结合,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肿瘤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CD47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SIRP-α相互作用,传递抑制性调节信号,参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且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就CD47的结构及免疫调节功能、CD47在肿瘤治疗中的机制、CD47与恶性血液病以及CD47与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综述.

  • 大黄素对HL-60/ADR耐药细胞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英玉;李静;胡建达;郑静;郑志宏;祝亮方;陈鑫基;林振兴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素(emodin)对人急性白血病HL-60/ADR耐药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逆转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HL-60/ADR细胞对大黄素以及8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比较大黄素联合化疗药物后对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效果,应用DNA倍体和DNA Ladder分析检测大黄素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改变,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处理后HL-60/ADR细胞内阿霉素荧光阳性率和柔红霉素平均荧光强度(MFI),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柔红霉素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大黄素对HL-60/ADR耐药株和相应HL-60细胞敏感株的IC50值接近,分别为24.09±1.72 μmol/L和23.18±0.87μmol/L,对阿霉素(ADR)、柔红霉素(DNR)、依托泊苷(VP16)、长春新碱(VCR)、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米托蒽醌(MTZ)和吡柔比星(THP)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小剂量大黄素对8种药物耐药逆转倍数介于1.58-4.12之间,其中对ADR的耐药细胞逆转效果好.大黄素与ADR联合用药组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和典型的DNA降解梯状带形成.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MRP1、TOPOⅡB、GSTπ、BCL-2耐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明显,细胞内ADR和DNR蓄积水平增加,胞浆和胞核DNR分布增加,该作用与大黄素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黄素具有逆转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蓄积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 葛根总黄酮体外诱导SHI-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作者:朱国华;张琦;戴海萍;季鸥;沈群

    本研究旨在探讨葛根总黄酮(puerariae radix flavoues,PRF)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以不同浓度PRF在不同时间作用于SHI-1细胞,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及MLL-AF6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APK、p-MAPK及NF-κB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的活性.结果表明,PRF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HI-1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S期.以25、50及75 μg/ml的PRF分别处理SHI-1细胞,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在mRNA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上升(P<0.05),Bcl-2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基因MLL-AF6的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将不同浓度PRF作用于SHI-1细胞,胞内JNK、p-JNK、P38 MAPK及p-P38 MAPK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上升(P<0.01);p-ERKv2及NF-κB的表达则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1);另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及MMP-9的活性在各处理组中基本不变.结论:一定浓度PRF可体外诱导SHI-1细胞的凋亡,具体分子机制可能与活化Caspases水解酶、激活MAPK、下调NF-κB及Bcl-2等信号分子有关,而与MLL-AF6融合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LL-AF9融合基因表达的预后意义

    作者:黄赛;杨华;高丽;窦立萍;徐媛媛;王楠;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混合谱系白血病(MLL)的相关融合基因MLL-AF9的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的价值.应用RQ-PCR精确地定量检测433例初治AML患者中11例MLL-AF9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表达水平,分析该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显示:患者MLL-AF9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初诊时为(1.3-55.28)%;5例单纯化疗患者之中有2例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至第2疗程开始前,该融合基因表达水平<0.1%,2例全部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且存活;3例MLL-AF9融合基因≥0.1%,均未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且仅l例存活.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有4例在移植前1个月内该融合基因表达水平<0.1%,全部患者存活且无复发;2例≥0.1%,均在移植后复发、死亡,且在骨髓细胞形态学复发前1个月内该基因表达水平均≥0.1%.结论:RQ-PCR检测MLL-AF9融合基因可以反映患者MRD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存在内在相关性,是检测预后的良好指标.此外,RQ-PCR可能有早期检测分子生物学复发的潜力.

  • 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的作用研究

    作者:马玲娣;卢绪章;朱志超;蒋丽佳;周民;钱思轩;李建勇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白血病细胞表面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中药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和ULBP1、2、3四种NKG2D配体的表达.苦参碱处理白血病细胞株K562、OUN-1、U937和K562/AO2及原代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处理后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改变.结果表明,几株常见人白血病细胞及原代人白血病细胞表面均有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多数有ULBP分子的高表达或ULBP表达明显高于MICA/B,但不同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模式明显不同.苦参碱处理可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部分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提示苦参碱对不同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调节不同.K562细胞表面NKG2D配体ULBP2和ULBP3分子的高表达可能是介导NK细胞对其高杀伤性的重要原因.结论:人白血病细胞及原代人白血病细胞表面均有NKG2D配体的表达,但不同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模式不同.苦参碱可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部分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

  • 在人-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提高人红细胞产生效率条件的优化

    作者:郑巍薇;徐菲菲;尹荣华;詹轶群;杨晓明;李长燕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建立人-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提高人红细胞产生效率的条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条件优化:①受体免疫缺陷小鼠品系选择,分别对NOD/SCID和NOD/SCID/IL2rγnul两种小鼠品系进行移植,考察移植后不同品系小鼠嵌合率和人红细胞发育情况;②考察照射剂量和照射方法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③优化人造血干细胞培养条件及感染方法,检测重建率及红细胞产生率.结果表明,移植后4周检测小鼠骨髓细胞显示,NOD/SCID/IL2rγnu1l小鼠人CD45比例可达(51.4±13.9)%,并能检测到人红细胞(5.98±3.46)%;利用X射线分2次对小鼠进行总剂量2.5 Gy的照射,照射后小鼠生存率可以达到100%;利用新鲜脐带血分离的CD34+细胞,不经过冻融和分选过程,在分离后72 h内完成转染和移植过程,移植后嵌合率可达(51.4±13.9)%,并且人红细胞产生的效率为(5.98±3.46)%.结论:利用X射线分两次照射NOD/SCID/IL2rγnull小鼠后通过尾静脉注射2×105个细胞,新鲜分离的人脐带血CD34+细胞在移植前缩短体外培养时间(≤72 h),有利于提高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人红细胞产生效率.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同庆;陈长春;王俊先;陈文凤;顾晓美;许榕生;李振兴;吴大新;张文胜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 mg/L) 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 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PT、20例TT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 陕西地区101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A/B/DRB1座位罕见等位基因确认与分析

    作者:刘孟黎;齐珺;王小芳;刘晟;王天菊;陈丽萍

    本研究分析陕西地区2009-2012年度101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A/B/DRB1分型中罕见等位基因的检出状况.应用PCR-SBT方法对10165陕西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HLA-A/B/DRB1进行分型.结果发现,在48例捐献者中确认罕见等住基因40种,其中在15个捐献者中确认的10种等位基因虽不包含在中华骨髓库的常见及确认等位基因表(common alleles and well documented alleles,CWD)中,但已包含在美国免疫遗传协会的常见及确认的等位基因表中,分别是:A*02:04、B*07:10、B*27:09、B*35:11、B*44:29、DRB1*03:04、DRB1*08:18、DRB1* 13:05、DRB1*13:14、DRB1* 14:11,检出2例以上的罕见等位基因包括A*68:24、B*35:11、B*44:29、DRB1* 03:04、DRB1 *08:18、DRB1* 13:05.本实验室从2005-2012年发现并被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白细胞抗原因子命名委员会命名的共21例新的HLA等位基因中,有些在多个实验室的多个个体被确认,现已有HLA-A* 02:90、HLA-B *48:14、HLA-DRB1* 01:14被列入中华骨髓库的确认及常见等位基因表.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发现的新等位基因要及时上报,对确认的罕见等位基因要记录统计,保证中华骨髓库HLA基因人群分布不断累积和多态性完整,给修正中国CWD表提供依据.在参照常见及确认等位基因表进行实验分析时,对于模棱两可样本含有已确认过的罕见等位基因时要慎重取舍,以避免错检或漏检发生,保证患者尤其是携带罕见等位基因的患者大可能的找到匹配的供者.

  • 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OTCH1突变的特征研究

    作者:林忠琨;张闰;葛峥;刘娟;郭星;乔纯;吴雨洁;仇海荣;张建富

    本研究旨在阐明NOTCH1突变在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通过对42例成人T-ALL患者外显子(exon) 26/异二聚体N末端(HD-N)、exon27/异二聚体C末端(HD-C)、exon28和exon34/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域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研究NOTCH1突变的发生率、突变位点和类型、突变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显示,本组成人T-ALL中NOTCH1突变率66.7%(28/42),共发现45种NOTCH1突变,多见于HD-N(48.9%,22/45)和PEST (40.0%,18/45);HD-N结构域突变多位于氨基酸位点1575 (L1575P) (25.0%,7/28),PEST结构域突变多位于氨基酸位点2443(14.3%,4/28);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者NOTCH1突变组显著高于无突变组(91.7%vs 54.5%,P=0.021);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比例超过50%者突变组显著高于无突变组(95.8% vs 57.1%,P=0.006);流式免疫表型CD10阳性表达率突变组显著高于无突变组(51.9% vs0%,P=0.006)),CD15和CD11b阳性表达率突变组显著低于无突变组(分别为5.3% vs42.9%,P=0.047和0% vs 57.1%,P=0.002).结论:成人T-ALL的NOTCH1突变具有不同于儿童的突变特征和预后意义,而且中国成人T-ALL的NOTCH1突变与西方国家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 AML1-ETO融合蛋白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庄文越;李正祎;赵昀;岑建农;庄文卓;陈子兴

    本研究旨在观察AML1-ETO在白血病细胞中对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WT、U937-Mock和经AML1-ETO基因转染的U937-A/E1-4的细胞凋亡率;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细胞和对照组细胞以及AML-M2患者白血病细胞BCL-2 mRNA的表达;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研究转染细胞中AML1-ETO与BCL-2基因启动子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AML1-ETO转染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且检测到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转染了AML1-ETO的U937细胞系和具有AML1-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转染细胞沉淀富集的AML1-ETO直接结合的DNA中含有BCL-2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结论:BCL-2是AML1-ETO的直接靶基因,AML1-ETO能下调BCL-2的表达.

  • 白血病干细胞的新型标志蛋白IL1RAP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及其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作者:赵恺;尹玲玲;赵冬梅;吴庆运;陈翀;潘彬;曾令宇;姚瑶;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IL1 RAP(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用重组人IL1 RAP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经PEG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对杂交瘤细胞上清中分泌抗体进行抗体类型、滴度和敏感性检测.分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检测所得抗体对细胞内源性抗原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获得了8株可稳定分泌IL1 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3H6E10、4B6A6、8G11B5、9E9F2、10D8A7、1 C7 H7、1D7G11和2D3D3;抗体类型鉴定为IgG1/κ型;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单个核细胞表达的IL1 RAP.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可稳定分泌IL1 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及其特异性的IL1 RAP单克隆抗体,为将来有效清除体内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新途径.

  • 41例合并颅内出血急性白血病尸检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景华;周凡;张晓琳;张素芬;宋福林;刘彦琴;王吉刚;李喜梅;唐博

    本研究总结合并颅内出血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1953-1990年剖检的41例合并颅内出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白血病临床缓解状态9例,未缓解状态32例;合并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败血症4例;白细胞≥100×109/L 19例,血小板<20×109/L 2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凝血酶原时间INR≥1.5 10例.病理检查显示,多灶性颅内出血26例,单发颅内出血7例,弥散点状出血8例.检查还显示,41例中共计84个出血灶,其中出血病灶位于脑叶皮质下46个,小脑23个,基底节区6个,桥脑5个,丘脑2个,脊髓2个.结论:颅内出血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临床应予重视,综合分析诊治.

  • PD9805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倩玉;魏旭东;陈琳;尹青松

    本研究检测阻断Ras/Erk信号通路对原代人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重要转录因子c-fos、c-jun、TAK1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PD98059作用的佳有效浓度和时间,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检测PD98059作用于原代ALL细胞前后和正常人原代细胞的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人原代细胞相比,处理前原代ALL细胞c-fos、TAK1 mRNA的相对表达升高(P值分别为0.014和0.017).经PD98059处理后原代ALL细胞中c-fos、c-jun、TAK1 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为:c-fos、c-jun mRNA 7个样本均低表达,TAK1 mRNA 5个样本低表达,2个样本高表达;较处理前c-fos、c-jun、TAK1 mRNA表达明显下降(P值均为0.018).处理后原代ALL细胞与正常人原代细胞相比,c-fos、c-jun、TAK1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代ALL细胞的c-fos和TAK1基因的活性增高,阻断ALL细胞的Ras/Erk信号通路可导致重要转录因子c-fos、c-jun、TAK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

  • 核型正常的NPM1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艳荣;赖悦云;常艳;阮国瑞;秦亚溱;王亚哲;主鸿鹄;石红霞;江滨

    本研究在形态学亚型构成比例相似情况下比较具有正常核型的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AML(NPM1m+AML)与突变阴性的AML(NPM1m-AML)非特指型(NOS)间的免疫表型、临床、细胞遗传学和基因表达特征.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检测;定量PCR方法检测NPM1基因A、B、D型突变及多种基因;正常核型的NPM1m+ AML并进行免疫分型患者共77例,AML NOS患者55例.结果表明:NPM1m+ AML患者以女性为主,WBC和血小板计数、WT1表达水平、FLT3-ITD突变阳性率和第一疗程诱导缓解率明显高于NPM1 m-AML(P<0.05).在免疫表型方面共有10个抗原显著不同,主要为早期分化标志CD34、HLA-DR、CD117、CD38和淋系标志CD4、CD7、CD19、CD2的低表达及CD123、CD33的高表达.进一步分析NPM1m+AML中M1/2和M4/5患者的结果显示,M1/2患者保留了女性为主及WBC数和W1表达较高的特点(P<0.05),免疫表型共有9个抗原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不同(P<0.05),主要为包括HLA-DR内的单核细胞标志及CD7在M4/5中高表达及CD117的低表达.结论:在形态学亚型构成比例相似及正常核型情况下,NPM1m+AML高表达WT1,且具有较高的CR率,免疫表型主要表现为早期祖细胞标志、淋系标志的低表达和CD33、CD123的高表达.在NPM1m+AML中只有M4/5患者高表达单核细胞相关标志.

  • 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徐三荣;李伟;周庆;韩博

    本研究探讨静脉输注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10周龄C57BL/6小鼠为受体并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移植当天(第0天)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6.0Gy全身照射,4-6h内输注供体BALB/c鼠全骨髓细胞3×107+脾细胞1.5×10 7个.A组于移植前2d和移植后0、1、3、5、7、9、11、13 d间断多次输入生理盐水,B组输入mFoxp3蛋白,C组输注等量PTD-mFoxp3融合蛋白.移植后每天观察受体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取受体肝脏、空肠上端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判断组织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ELISA法检测受体外周血中炎性因子IL-2及INF-γ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长期存活受体外周血供体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照射后60 d内A、B和C组受体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2.95±5.48)d、(38.00±5.45)d和(55.30±3.15)d;病理组织学观察示,A组和B组的小肠及肝脏发生明显的损伤,符合GVHD的表现,C组的病理损伤较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C组IL-2及IFN-γ浓度明显低于A和B组;长期存活的受体形成了稳定的嵌合体状态,移植后60dA、B、C组活存动物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79.46±1.80)%、(79.13±2.23)%和(85.92±2.82)%.结论:PTD-mFoxp3融合蛋白可有效降低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并减轻其临床表现,降低死亡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回输造血干细胞的量和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疾病预后关系分析

    作者:王晓宁;张梅;贺鹏程;刘心;习杰英;王梦昌;陈丽梅;李静;刘华胜

    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的回输量和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疾病预后关系.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分为粒细胞缺乏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复发及死亡的发生情况;按照回输的单个核细胞数(MNC)及CD34阳性细胞数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不同剂量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GVHD、移植后复发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回输时受者为非粒细胞缺乏者造血重建快于粒细胞缺乏者;高剂量MNC组造血重建快于低剂量MNC组;CD34阳性细胞计数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造血重建无统计学显著差异.高剂量MNC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GVHD发生率高(P<0.05).不同回输造血干细胞量及回输时白细胞数组间复发及死亡率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MNC计数和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造血重建相关;高剂量MNC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GVHD发生率高;回输造血干细胞的量与回输时受者白细胞数与疾病的复发及死亡无显著关系.

  • 异基因骨髓移植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

    作者:赵恺;黄栋;赵冬梅;陈翀;吴庆运;潘彬;曾令宇;李振宇;徐开林

    本研究探讨小鼠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时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分别以C57BL/6和BALB/c小鼠为供受鼠,受鼠经致死剂量全身照射后输注供鼠骨髓和脾淋巴细胞悬液,建立GVHD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normal)、单纯照射组(TBI)、骨髓移植组(BMT)和骨髓联合脾细胞诱导GVHD组(BS).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IL-22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22的细胞来源及所属亚群情况.结果表明,BS组小鼠血浆中IL-22水平高,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小鼠脾、淋巴结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均可产生IL-22,且IL-22+ CD4+T细胞百分率高于IL-22+CD8+T细胞;除Th22细胞外,Th1细胞和Th17细胞也是GVHD小鼠体内IL-22的细胞来源,但以Th22细胞分泌IL-22为主.结论:GVHD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的IL-22,其主要来源于IFN-γ-IL-17-IL-22+的Th22细胞.

  • 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激素耐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晓红;高春记;达万明;曹永彬;徐丽昕;吴亚妹;刘蓓;刘周阳;闫蓓

    本研究探讨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防治中的作用.对2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于第1、4、8d给予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l mg/(kg·d)静脉输注,未达到疗效的病人间隔1周后重复本治疗.结果表明,所有患者中完全有效13例(61.9%),其中4例无病生存,8例生存伴轻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1例死于白血病髓外复发;6例部分有效(28.57%),其中3例生存伴轻度cGVHD,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无效(9.52%)死亡;总有效率90.5%,总生存率71.48%,尤其在单倍体造血衰竭性疾病的6例患者中,有效率高达100%.该药应用安全,未发现输注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有较好的疗效,且应用安全.

  • 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2疗程化疗后,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分为临床观察组(34例)和移植组(31例);移植组患者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应用TBI联合VEMAC方案实施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时间为3-5年.结果表明: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轻度局部黏膜损伤,移植组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4-6d中性粒细胞均降至0,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7)d,白细胞≥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0)d,血小板≥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3-28)d,移植后16-21 d时骨髓呈恢复期骨髓象,无特殊并发症出现;放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1.2%,移植组总有效率90.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总有效率76.5%,移植组总有效率96.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61.3%,移植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8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43.5%,移植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81.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及疗效观察

    作者:胡凯;王继军;赵伟;田磊;万伟;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周以全身放疗(TBI)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再联合应用足叶乙甙和/或表阿霉素;另外22例患者采用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马法兰(BEAM)联合化疗方案.回输CD34+细胞均值为(6.6±4.9)×106/kg.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ANC≥0.5×109/L)平均时间为12±4.4d,血小板恢复(Plt≥20×109/L)平均时间为14±4.9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2%.移植后随访6-2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5个月.1年、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3.2)%;(81.4±4.9)%;(77.6±5.3)%;(68.9±6.8)%.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且安全性良好.移植前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未达CR患者.

  • 三氧化二砷阻滞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作者:陈亚娟;李惠民;陆维;卿晨

    本研究探讨As2O3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为As2O3临床应用于Burkitt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依据.以人Burkitt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为模型,用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不同时间,以MTT法、流式细胞术、RQ-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s2 O3对细胞增殖、增殖周期和凋亡发生及细胞周期重要调节基因CyclinE、CDK2和P2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s2O3显著抑制Namalwa细胞的生长增殖,并显示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s2O3明显阻滞Namalwa细胞于G1期,并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As2O3诱导Namalwa细胞凋亡,呈现明显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As2O3明显下调Namalwa细胞CyclinE、CDK2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CDK抑制蛋白P21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As2O3明显抑制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Namalwa的生长增殖,此作用与As2O3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而As2O3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与其下调细胞周期的重要驱动基因CyclinE和CDK2的表达、上调CDK抑制因子P21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 30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汪海涛;杨波;蔡力力;冉海红;张文英;朱宏丽;杨洋;李素霞;范辉

    本研究探讨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血液科收治的30例老年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化疗方案选择及临床反应,并运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预后因素(包括年龄、IPI评分、B组症状、Ann-Arbor分期和LDH水平)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30例患者中位年龄82.5岁;所有患者均有合并症,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常见,少数(8/30)合并第二肿瘤;出现B组症状的占63% (19/30);病理分型中仅2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所有B细胞淋巴瘤的57% (17/28);Ann-Arbor分期Ⅰ-Ⅱ期占37% (11/30),Ⅲ-Ⅳ期占63%(19/30);IPI评分2分以下10例,3分4例,4-5分16例,3-5分的患者占67% (20/30);初诊时有43% (13/30)患者的LDH高于正常.全组病例均采用改良R-CHOP为基础的个体化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CR 14例,PR 13例,PD 2例,SD 1例,治疗总反应率为90%;全组病例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3%、43.3%;半年、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2%、54.9%;COX回归多变量分析显示,B组症状和Ann-Arbor分期是影响老年NH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4、0.039;RR=6.678、4.939).结论:老年NHL患者症状不典型,初诊时分期较晚,合并基础疾病多,由于个体差异大,应根据不同预后采取个体化治疗;以脂质体阿霉素为基础的CHOP方案对心脏的毒性低,对老年NHL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老年NHL患者无B组症状和Ann-Arbor分期≤Ⅱ期是老年NHL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

  • 咪达唑仑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洪金全;吴珊瑚;陈志远;庄伟煌;高宏志

    本研究探讨咪达唑仑(midazolam)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的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CCK8法观察咪达唑仑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咪达唑仑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咪达唑仑对JeKo-1细胞BCL-2、细胞色素C(Cyto-C)、pro-caspase-9、pro-caspase-8、pro-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JeKo-1细胞增殖,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40 μmol/L;不同浓度咪达唑仑处理48 h后JeKo-1细胞出现凋亡,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JeKo-1细胞内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Cyto-C蛋白表达呈相应增加,而pro-caspase-8蛋白表达则未发生变化.结论:咪达唑仑可能通过下调JeKo-1细胞BCL-2的表达,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但不活化死亡受体途径,导致线粒体Cyto-C的释放,并引发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启动了caspase级联反应,终导致了JeKo-1细胞的凋亡.

  •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张巍;王晶;万伟;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丙戊酸联合替西罗莫司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作者:郑重;赵艳;董丽华;王黎;程澍;赵维莅

    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短链脂肪酸类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抑制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瑞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及自噬相关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单用VPA和TEM均可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两药合用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两药联合后可阻断细胞周期,引起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增高;电子显微镜检测进一步证实,经VPA及TEM处理后的细胞出现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两药合用时自噬现象更为显著;蛋白质免疫印迹证实,自噬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生改变;经VPA处理后HDAC1和HDAC3表达下调,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表明VPA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影响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其自噬.结论:VPA和TEM在阻断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自噬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为药物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NOD2信号增强对负载白血病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作者:韩丹壘;王海燕;郭静明;易虹;曾一芹;艾红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dipeptide,MDP)激活NOD2信号通路对白血病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免疫调控影响.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体外给予3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d,第5d给予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致敏DC,DC诱导成熟后,给予MDP(2000 ng/ml,24h)刺激各组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OD2 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DC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各组DC培养上清中IL-12和p40表达.结果显示:MDP作用于经不同方式处理的DC后,可以刺激NOD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以负载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并给予MDP刺激DC组(致敏DC+ MDP组)高,其显著高于仅给予MDP刺激无负载抗原DC组(DC+ MDP组)和无MDP刺激致敏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表面分子(HLA-DR、CD80、CD83、CD86、CD40)在致敏DC+ MDP组表达明显高于DC+ MDP组和致敏DC组,未处理DC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地发现,致敏DC+ MDP组分泌细胞因子IL-12 p40高为(898.30±61.08) pg/ml,显著高于DC+ MDP组(573.86±32.09) pg/ml和致敏DC组(365.03 ±28.8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P可明显上调致敏DC中NOD2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促进致敏DC表面HLA-DR、协同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表达及炎性因子IL-12和p40分泌.本研究有望为DC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杀伤效果鉴定

    作者:陈广华;顾斌;陈峰;王荧;乔曼;刘慧文;冯宇锋;戴丽君;朱子玲

    本研究旨在探讨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体外诱导和扩增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杀伤的效果.采集EBV血清抗体阳性的6例正常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BLCL)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刺激剂,经辐照灭活后不断刺激培养自体PBMNC,诱导产生EBV-CTL,并将其扩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免疫表型,然后检测不同效靶细胞比例条件下EBV-CTL对自体BLCL(autoBLCL)、自体植物血凝素培养的B淋巴母细胞(PHA-blast)、HLA不合供体的BLCL (alloBLCL)、K562细胞株的杀伤效果.结果表明,6例EBV血清抗体阳性正常供体来源的PBMNC在体外成功筛选并扩增培养了EBV-CTL,扩增效率为PBMNC数的18.6-55.0倍.刺激10次培养后的EBV-CTL对aumBLCL在20∶1、10∶1、5:1三种效靶细胞比例条件下特异性杀伤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59.4%、43.2%、29.0%;对PHA-blast、alloBLCL、K562的非特异性杀伤率在上述三种效靶细胞比例下平均值依次为7.1%、9.4%、10.3% (P <0.05),6.6%、8.3%、8.1%(P<0.05),5.4%、7.3%、6.3%(P<0.05).结论:EBV-CTL能有效在体外筛选培养并扩增,并能有效杀伤HLA相合的BLCL,可望成为EBV相关性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过继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 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细胞免疫表型的特点

    作者:王亚哲;常艳;卢丹;石红霞;黄晓军;刘艳荣

    本研究通过识别老年男性外周血中各细胞亚群的抗原表达特点及比例,鉴别异常细胞并辅助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收集88例正常老年[中位年龄82岁(70-98岁)]男性外周血,,同时标记7色荧光素抗体,采用7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幼稚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和浆细胞的抗原表达.按照年龄、地域和有无基础疾病分组,检验不同亚群细胞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男性外周血CD34+幼稚细胞的比例为0.017%(0.015%-0.020%),高表达HLA-DR、CD33、CD13和CD117,低表达髓系分化抗原CD15、CD11b和CD16,极少表达淋系抗原CD7、CD19和CD56;弱表达CD38,其中CD38dim+/-细胞在幼稚细胞中占(61.36±18.26)%.CD16-、CD13+ CD16int+和CD16str+CD13+粒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04%、0.30%和61.30%,代表了粒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由不完全成熟至完全成熟.外周血中CD64+ CD14-和HLA-DR+CD11b-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00%-0.10%)和(0.07%-0.68%),为不完全成熟单核细胞.不同组中各细胞亚群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进一步认识了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中CD34+幼稚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建立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范围,为鉴别异常细胞提供参考.

  • 大萼香茶菜甲素A通过抑制蛋白酶体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凋亡

    作者:陆玲娜;冯丽倩;吕亚萍;夏骏;邱莲女;石浩;王卫忠;周永列

    本研究探讨大萼香茶菜甲素A(macrocalyxinA,MA)体外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蛋白酶体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以不同浓度(2、4、8 μg/ml)的MA体外作用于U266细胞,用Hochest染色法和Annexin V/PI双染色观察MA诱导U266细胞凋亡作用;用Western blot检测泛素、蛋白酶体19S亚基S6’亚单位和蛋白酶体20S亚基中β1、β1i、β2、β2i、β5、β5i亚单位,以及BAD、BCL-2、FAS、FAS-L、MAPK、PARP、Pro-caspase 3、cleaved-caspase 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MA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Hoechst 33258染色的细胞内出现致密颗粒或块状的荧光颗粒,Annexin V+/PI细胞和总凋亡细胞(AnnexinV+/PI和Annexin V +/PI+)增加;MA可使U266细胞内泛素化水平增高,抑制20S蛋白酶体亚单位β1i、β2、β5i、和19S蛋白酶体泛素识别亚基S6’表达.与此同时,BCL-2、MAPK、PARP、pro-caspase 3表达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增高而下调,BAD、FAS、FAS-L、cleaved-caspase 3表达则增加.结论:大萼香茶菜甲素A具有抑制蛋白酶体的作用,线粒体凋亡和死亡受体途径有可能参与MA诱导细胞的凋亡.

  • 甲磺酸氟马替尼对U266细胞株中C-MYC、HIF-1α及VEGF的作用

    作者:常明星;马艳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中C-MYC、HIE-lα及VEGF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甲磺酸氟马替尼(1、5、10 μmol/L)作用于U266细胞株8、16、24h后C-MYC及HIF-1 α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从蛋白水平检测甲磺酸氟马替尼(1、5、10μmol/L)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16 h后C-MYC、HIE-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MYC基因及HIF-1α基因随着氟马替尼作用浓度增大,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的氟马替尼作用下,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HIF-lα蛋白及VEGF在甲磺酸氟马替尼作用16h后,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大,三者表达均逐渐降低,甲磺酸氟马替尼作用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氟马替尼可以降低U266细胞株中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甲磺酸氟马替尼有可能作为一种治疗MM的新药.

  • 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对多发性骨髓瘤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曲双;廖丽昇;魏天南;林芸;陈碧云;陈为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膦酸盐联合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清Dickkopf-1(DKK-1)、核因子NF-κB配体受体激活蛋白(RANKL)的影响,证实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对溶骨性骨病的治疗作用.43例初治及难治复发患者分为2组,硼替佐米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23例(A组),传统化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B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DKK-1和RANKL浓度.结果表明,A组治疗前、后血清DKK-1中位水平分别为43.2和30.4 μg/L(P <0.05),而B组治疗前、后血清DKK-1中位水平分别为45.6和40.9 μg/L(P<0.05).A组与B组相比,治疗前DKK-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DKK-1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前、后血清RANKL中位水平分别为0.83 pmmol/L和0.45 p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治疗前、后血清RANKL中位水平分别为0.79 pmmol/L和0.65 p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治疗前DKK-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KK-1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明显减低MM患者血清DKK-1、RANKL水平,对MM溶骨性骨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 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的预后价值分析

    作者:邢立杰;徐燕;安刚;邓书会;隋伟薇;李菲;邹德慧;赵耀中;邱录贵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IL-6的预后价值.回顾性分析238例MM患者初诊时血清IL-6水平,比较不同IL-6水平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IL-6水平大于100 pg/ml的MM患者,其ECOG评分大于3患者比例、MBD 2-4级患者比例、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IL-6水平小于1oo pg/ml的MM患者.两组在年龄、核型异常比例、FISH检测13号染色体缺失者比例、血磷水平、低血钙患者比例、血清β2-MG水平、CD138 +/CD38+细胞比例以及血清Hb、CRP、Alb、LDH水平、治疗反应等均无明显差异.血清IL-6水平小于100 pg/ml组以及大于100 pg/ml组的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23个月、14个月(P=1.93);两组的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35个月、29个月(P=0.04).结论:不同IL-6水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预后具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放射性免疫的方法检测初诊患者血清IL-6水平可作为MM患者的常规检查,可有效地提示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 长期体外扩增降低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杨舟鑫;及月茹;韩之波;王有为;孟磊;韩忠朝

    本研究主要探讨长期体外培养的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各项生物学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显微镜检观察比较第3代和第9代胎盘绒毛膜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免疫表型.把第3代和第9代CV-MSC与PHA活化的PBMNC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其IFN-γ的分泌水平.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V-MSC细胞中COX-2,HGF和HLA-G的表达.结果显示:经过长期传代后,虽然CV-MSC的基本细胞形态和大部分表面标记如CD31,CD34,CD44,CD45,CD62L,CD73,CD90,CD105,CD117,CD151,CD235a,CD271和HLA-DR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表面CD49d表达明显上调,长期传代后其免疫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免疫调节相关的分子COX-2和HGF的表达也略有下调,而HLA-G表达并未明显的变化.结论:长期体外扩增改变CV-MSC的CD49d的表达,并降低CV-MSC的免疫调节功能.

  • 直接转染HOXB4基因和转染HOXB4基因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的研究

    作者:贺艳霞;赵春亭;王丽;刘竹珍;吴少玲;冯献启;苏湛;隋爱华;刘晓丹

    本研究探讨直接转染HOXB4基因和转染HOXB4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中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与扩增倍数、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能力的异同.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为2组,1组利用慢病毒载体将HOXB4基因转染至HUCMSC并建立滋养层(HOXB4-HUCMSC),另1组建立未转染的滋养层(HUCMSC).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选出人脐血CD34+细胞,在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分5组,其中对照组2组:A组CD34+细胞(CD34+ cells)为空白对照组,B组空病毒转染CD34+细胞(GFP-CD34+ cells)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共3组:直接转染HOXB4基因组(HOXB4-CD34+ cells)为C组;HUCMSC滋养层组(HUCMSC+ CD34+ cells)为D组;HOXB4-HUCMSC滋养层组(HOXB4-HUCMSC+ CD34+cells)为E组.于培养第6、10、14 d计数有核细胞数(NC),第10 d比较不同处理条件对CD34+细胞比例、细胞周期与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慢病毒载体可将HOXB4基因转染至HUCMSC并检测到表达,成功建立了HUCMSC与HOXB4-HUCMSC滋养层.经过14 d体外培养,5组有核细胞均得到显著扩增,比较表明,其效果依次为HOXB4-HUCMSC滋养层组>直接转染HOXB4基因组>HUCMSC滋养层组>2对照组(P<0.05).在体外扩增第10 d,5组有核细胞CD34+比例均大幅下降,经计算实验组CD34+细胞扩增倍数较第0d显著增高,经比较显示,CD34+细胞比例与扩增倍数高低依次为直接转HOXB4基因组>HOXB4-HUCMSC滋养层组>HUCM-SC滋养层组>两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表明,实验组的S+G2/M期比例较对照组高,其中HOXB4-HUCMSC滋养层组比例高,为41.57%,高于直接转染HOXB4基因的37.87%与HUCMSC的滋养层组的28.65% (P <0.05).HOXB4-HUCMSC滋养层组与直接转HOXB4基因组的集落形成能力无差别,但均高于HUCMSC滋养层组与对照组.结论:HOXB4-HUCMSC滋养层可显著扩增CD34+细胞并可保持其于细胞活性,与直接转染HOXB4基因的CD34+细胞可能产生的潜在致病性基因插入和致突变性风险相比较,HOXB4-HUCMSC滋养层对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相对更安全,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TNF-α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VCAM-1

    作者:陆紫媛;肖扬;李力;王耀春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TNF-α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VCAM-1)表达的影响及与ERK信号通路的关系.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MSC,并对其进行表面抗原表达及诱导分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BM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VCAM-1表达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对BMMSC VCAM-1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ERK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6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BMMSC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经U0126预处理后TNF-α刺激的BMMSC膜上的VCAM-1表达减少;TNF-α增加BMMSC ERK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U0126抑制TNF-α对ERK活性的作用.结论:TNF-α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刺激MSC表 达VCAM-1.

  • 15d-PGJ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池颖;杜文静;崔俊杰;陈芳;韩之波;马凤霞;李雪;杨少光;卢士红

    PPARγ配体15d-PGJ2(15-deoxy-△12,14-prostaglandm J2)对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分化和凋亡的作用,但是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15d-PGJ2对BM-MS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首先对正常人骨髓进行分离培养获得可传代的贴壁生长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表型,应用条件培养液诱导细胞向成脂和成骨分化以鉴定所获得细胞为BM-MSC.在BM-MSC培养体系中加入10、20、40和60 μmol/L的15d-PGJ2并培养24 h,用实时定量PCR测定PPARγ mRNA水平,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当15d-PGJ2的浓度达到20 μmol/L时细胞出现了凋亡并大量从培养瓶表面脱落;而10 μmol/L的15d-PGJ2刺激细胞24 h后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然后用含有10 μmol/L 15d-PGJ2和不合15d-PGJ2体系分别培养BM-MSC 24 h并用蛋白芯片检测培养上清,发现有部分因子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结论:TIMP-2在15d-PGJ2刺激后下调,且信号值及变化水平有意义.

  • 慢病毒介导RNAi干扰β-catenin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付成娟;李振宇;李德鹏;闫志凌;陈伟;陈翀;吴庆运;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通过构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特异的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3对针对β-catenin 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B中,构建PLB-β-catenin/shRNA1,PLB-β-catenin/shRNA2和PLB-β-catenin/shR-NA3;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及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病毒颗粒,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感染MSC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GFP阳性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验证其对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筛选干扰效率高质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7-AAD法检测干扰后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SC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构建的特异性慢病毒siRNA干扰组(PLB-β-catenin/shRNA2)能有效抑制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而空载体对照组(PLB group)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采用血清饥饿法处理后,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但两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MSC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构建的特异RNAi慢病毒能够有效抑制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内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水平,从而对MSC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 红景天苷对阿糖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魏玉萍;白海;孙延庆;包慎;茜瑞;刘琳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景天苷(salidroside)对阿糖胞苷(Ara-C)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u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凋亡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分离培养hBMMSC,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鉴定hBMMSC体外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实验分4组:对照组、Ara-C组、sali-droside组、Ara-C+salidroside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RT-PCR法检测BCL-2、BAX mRNA表达.结果表明,体外成功分离培养hBMMSC;细胞表达CD44、CD29和HLA-ABC,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成骨、成脂诱导21 d,茜素红染色可见钙化结节,油红0染色有质滴出现;Ara-C对红景天苷处理的hBMMSC的增殖抑制程度较未经红景天苷处理的hBMMSC明显减低(P<0.05);在凋亡方面,Ara-C作用48 h后hBMMSC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而中剂量红景天苷处理的细胞凋亡率较Ara-C组降低,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结论:红景天苷可抑制Ara-C诱导的hBMMS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表达调控有关.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

    作者:杨燕美;李红;张雷;党瑞杰;李萍;王晓燕;朱恒;郭希民;张毅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方便、快捷、有效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股骨、胫骨,分别用全骨髓贴壁法、骨片消化法、骨髓加骨片法分离小鼠MSC,比较MSC集落出现时间、大小及数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MSC成骨、成脂分化鉴定.结果表明,骨髓加骨片法出现的集落时间早,集落数量多,第4天集落数为20±4个;骨片消化法为11.5±2.5个;全骨髓贴壁法少,为9.5±1.5个;到第3代时,骨髓加骨片法获得细胞数量多,是全骨髓贴壁法和骨片消化法的2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志之一Sca-1,高表达CD44、CD29,不表达白细胞表面抗原CD45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等;所分离的MSC在成骨诱导体系和成脂诱导体系中能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典型的MSC特性.结论:骨髓加骨片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小鼠骨髓MSC分离方法.

  • 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在造血分化调控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谭云;刘静秋;王侃侃

    新研究显示基因组空间结构对转录调控起着关键的作用.以造血分化过程为例,三维调控网络能更真实、精确地呈现造血特异的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的组织方式和动态过程.革新的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发展和延伸为解析不同染色体间的调控元件、同一染色体内的不同调控元件以及核内染色质功能性组分之间的转录调控的空间结构提供了研究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构象糍获技术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应用.

  • CITP患者外周血Breg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伍昌林;王前;郑磊;顾大勇;何建安;邵超鹏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作者:周振海;李小银;潘倩影;周燕英;苏畅;李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 两种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作者:徐丽昕;曹永彬;刘周阳;吴亚妹;王志红;闫蓓;达万明;吴晓雄

    本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为女性,12岁,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1年,供者为其母亲,单倍体相合,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动员的骨髓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加入分离、扩增的hUC-MSC及患者胞弟HLA单倍体相合脐血细胞作为第三方细胞联合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 ATG+霉酚酸酯+短程甲氨喋呤+CD25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输注供者的MNC总数和CD34细胞数分别为7.92×108/L和3.78×106/L,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 d和14 d,35 d嵌合体94%,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从初步结果看来,联合两种第三方细胞的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AA安全、疗效令人满意.

  • SOC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

    作者:秦伟;陈涛;杨建和;章艳;肖容;陆静涛;王婷;周民;何金媛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等方法,在100例MPN患者中分别检测SOCS1、SOCS2、SOCS3基因突变和SNP发生情况.结果表明,SOCS3 15号外显子第63位核苷酸的A→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21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1779位核苷酸的A→C多态性18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2249位核苷酸的A→G多态性(SNP库无报道)49例;SOCS3 15号外显子第2366位核苷酸的T→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39例;SOCS2 15号外显子第2016位核苷酸的T-→C多态性(SNP库无报道)9例.4组SOCS3 SNP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水平均高于野生型患者,87.65% SNP均存于JAK2突变.结论:SOCS可能是抗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SOCS SNP可能参与MPN的发病机制.

  • 基因组检测综合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罗锦霞;艾晨;黄羽珊;王华文;胡昌明;赵薇薇

    本研究通过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综合的分析,探讨基因组检测综合信息在MDS诊断、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评估的意义;采用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高分辨基因芯片分析(SNP-Array)检测患者染色体变化,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患者的50肿瘤相关基因热点突变,对MDS的患者基因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G-带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到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和11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并得到FISH检测结果确认.SNP基因组芯片分析检测到两处获得性基因组大片段缺失,81 Mb的5号染色体长臂中间缺失以及24Mb的11号染色体长臂中间缺失及2处获得性杂合缺失,分别是58Mb的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和39 Mb 14号染色体长臂末端.此外,SNP基因组芯片分析检测到多条染色体的多个区域存在胚系发生的连续的大片段杂合性缺失,约占常染色体基因组的5.86%,提示患者父母具有3级亲属的血缘关系.50肿瘤基因热点突变检测未检出明显临床意义的基因突变信息,但在其中的6个基因中发现了6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包括APC,FGFR3,KDR,KIT,PDGFRA和RET.结论:多种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并用为患者提供了基因组学异常的全貌,其中一些发现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很有意义,同时胚系基因组中存在的大片段杂合性缺失为遗传咨询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为MD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 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系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作者:赵声明;王建祥;刘辉;彭明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血液恶性肿瘤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构建几种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并能够编码不同白血病/淋巴瘤相关融合蛋白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如:TEL-PDGFR,Rabaptin5-PDGFR,p210BCR-ABL,AML1-ETO,NPM-ALK);将病毒载体导入小鼠的原始骨髓细胞,转导的骨髓细胞随后培养在含有10% FCS的IMDM中.将细胞分为:无生长因子组和含有不同生长因子的各种组合组:①c-kit联合flt3(KL+ FL)组,②IL-3+ TPO+G-CSF+ Hyper-IL-6 (3/T/G/H6)组,③KL+ FL+ 3/T/G/H6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融合蛋白联合各种生长因子支持骨髓转导细胞的自我更新、扩增生长的能力.结果表明,转导的细胞能够持续对数级的生长扩增.KL联合FL能够支持转导编码TEL-PDGFR、Rabaptin5-PDGFR、AML1-ETO、NPM-ALK病毒载体的骨髓细胞自我更新、生长扩增;而转导p210 BCR-ABL病毒载体的骨髓细胞除需要KL和FL外,还需要IL-3的参与.扩增培养的细胞形态与所对应的肿瘤基因相关的血液肿瘤细胞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套体外模型培养体系,提供了一种研究血液恶性肿瘤的方法,可用于筛选血液肿瘤的治疗性药物.

  • NKG2D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抗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

    作者:何金媛;贾祝霞;蔡晓辉;韩文敏;肖溶;马玲娣;卢绪章;周民;陈宝安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通过NKG2D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机制.用含有rhIL-2,抗CD3抗体,IFN-y的培养液培养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IK细胞的细胞亚群以及细胞表面NK细胞受体,同时检测血液肿瘤细胞株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CAM标记靶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CIK细胞为CD3+细胞(97.85±1.95%),CD3+ CD8+细胞和CD3+ CD56+细胞的比率较培养前明显升高(P <0.001;P=0.033);约86%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几乎不表达CD158a,CD158b和NCR受体;血液肿瘤细胞株U266、K562和Daudi均表达一定水平的NKG2D配体,CIK细胞对这3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均具有较高的杀伤作用,这种杀伤作用可以被抗NKG2D抗体部分抑制(U266 52.67 ±4.63% vs 32.67±4.81%,P=0.008;K562 71.67±4.91% vs 50.33±4.91%,P=0.007; Daudi 68.67±5.04 vs 52.67±2.60%,P=0.024).结论:大多数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NKG2D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CIK细胞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之一.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