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mTORC2功能及其在血液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惠东;程涛;袁卫平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mTORC)是细胞生长、存活、代谢的重要调控中心,它对维持生命有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内稳态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mTORC根据其蛋白组份可分为mTORC1和mTORC2.mTORC2的主要组成蛋白有mTOR、Rictor、mLST8、Deptor、mSinl、Protor和Hsp70.mTORC2通过作用于Akt,PKCα和SGK1等来调控多项生命活动,如胚胎发育,细胞骨架重建,细胞迁移,蛋白质翻译和修饰等.mTOR信号通路异常已被证实与肿瘤相关,同时发现多种肿瘤发生与mTORC2及其异常调节信号通路相关.因此,对mTORC2组成、功能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的研究,可能为进一步研制其相关的靶向抑制药物乃至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综述将介绍mTORC2的组成结构、功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在血液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元玲;赵益明

    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例子系血管损伤.近年来,随着对血小板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亦参与了炎症、肿瘤和淋巴管发育.在上述情况下,循环中的血小板被激活并表达黏附分子和脱颗粒.黏附分子和颗粒内容物通过改变内皮细胞渗透性、黏附性、生存、增殖以及迁移能力,介导炎症、肿瘤和淋巴管发育.这些研究成果,使得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的关系内涵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远.本文针对近年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在炎症、肿瘤以及淋巴管发育研究中的进展和前景予以综述.

  • SF3B1基因突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作者:孟凡凯;黄丽芳;周剑峰;孙汉英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克隆性的造血干细胞疾病,以病态造血为特征,机制多样,预后不同.环形铁粒幼细胞(ring sideroblasts,RS)增多是MDS病态造血的重要表现,其机制不清,治疗困难.剪接因子在真核生物mRNA的成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发现,剪接因子3B第1亚单位(SF3B1)基因突变与MDS-RS的发病密切相关,呈因果关系.深入研究SF3B1突变后的下游分子通路,对于明确MDS-RS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作者:李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以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为主要表现,病态造血在MD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并不只出现在MDS中,且当形态学以及细胞遗传学评估不能提供足够的MDS诊断信息时,流式细胞术(FCM)对MDS免疫表型的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参数评估髓系和单核系细胞成熟和抗原表达模式有助于识别MDS中髓系形态异常情况;以免疫表型评价红系的病态造血存在困难,但评价胞浆内铁代谢相关蛋白,MDS红系显示出“铁超负荷”,表现为铁蛋白含量增加而转铁蛋白受体下降,与红系的病态造血紧密相关联;CD34+细胞比例增高,表面抗原异常表达亦很有意义.本文就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的研究进行综述.

  • SPRED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

    作者:张艳;李艳;张蕊

    SPRED1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编码的SPRED1蛋白属于Sprouty相关的蛋白家族,主要分布在脑组织,可通过酪氨酸磷酸化等方式调节活性,从而对造血进行调控.SPRED1可抑制Ras-MAPK和RhoA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SPRED1基因失活可通过上述途径使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存活期延长及诱发血管新生,从而促进AML的发生.我们应用Array技术,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初步证实SPRED1在AML患者中表达减低.本文就SPRED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关系作一综述,旨在探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靶向.

  • 原花青素诱导HL-60细胞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谢朝阳;吴斌华;杨志刚;陈小芳;陈秋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AC)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用PAC 20 mg/L处理HL-60细胞24h,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分析PAC对HL-60细胞的增殖影响;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和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4、CD11b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21、Cyclin D1和CDK4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AC 20 mg/L作用HL-60细胞24h,细胞抑制率明显增高(73.2±1.5)%(P<0.01),髓系细胞分化抗原CD14表达明显增高(P<0.01),CD11b表达稍增高,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P <0.01);PAC 20 mg/L与HL-60细胞共培养4h,部分细胞向成熟阶段细胞分化;PAC 20 mg/L处理HL-60细胞12、24和48 h,P21蛋白表达增加,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降低.结论:PAC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其机制可能与P21蛋白表达上调和Cyclin D1及CDK4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 南瓜蛋白抗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庭波;刘慧丽;谢捷明;胡建达

    本研究观察南瓜蛋白(Cucurmosin,cus)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K562细胞-NOD/SCID小鼠的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体内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K562-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分别使用二种模型评价CUS在小鼠体内的抗K562活性.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为0.5 mg/kg和1 mg/kg的CUS对人CML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3.45%和59.43%;而剂量为0.25 mg/kg和0.5 mg/kg的CUS给药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9.8±5.5d和43.4±6.6d,抑瘤率分别为24.9%和36%.结论:CUS对小鼠体内人CML细胞系K562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维甲酸和砷剂联合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PML-RARα表达上调不影响预后

    作者:主鸿鹄;秦亚溱;赖悦云;石红霞;刘艳荣;江滨;黄晓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接受维甲酸和砷剂诱导治疗早期的分子动力学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对32例初治APL进行动态检测,利用实时定量PCR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PML-RARα 转录本水平(PML-RARα/ABL)和细胞遗传学.结果表明,诱导14 d时PML-RARα 转录本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40.10%和57.74%,P<0.01),诱导28 d和巩固治疗结束时PML-RARα 转录本分别为:6.97%和0%.在诱导治疗14 d和28 d分别有65.62%和31.25%患者发生PML-RARα 转录本增加.治疗前、诱导14 d和诱导28 dPML-RARα 拷贝数/每个APL细胞为0.9,2.2,1.4(PML-RARα/ABL×2/APL细胞%).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PML-RARα 表达上调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接受维甲酸和砷剂联合诱导治疗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对疾病预后无影响.

  • 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唐勇;徐芬;孔蕴源;闻芳;谢福源;万腊根;张长林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耐药的NB4-R1细胞为实验对象,对细胞进行计数和细胞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姜黄素单用或联合ATRA对NB4-R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在细胞分化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对NB4-R1细胞增殖无影响,但可增强姜黄素对NB4-R1生长的抑制作用.单用姜黄素或全反式维甲酸对细胞分化无影响,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明显诱导细胞CD11b表达,细胞在形态上呈明显分化特征.全反式维甲酸可在短时间内促进NB4细胞AKT第473苏氨酸磷酸化,而对NB4-R1细胞中的AKT磷酸化影响不大.姜黄素可以促进NB4-R1细胞AKT磷酸化,而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进一步增强AKT磷酸化.结论:PI3 K/AKT通路失活可能是导致APL细胞耐药的因素之一,而姜黄素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逆转APL耐药,促进NB4-R1细胞分化.

  • 沉默DOT1L基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增殖的影响

    作者:张玉娟;李华文;常国强;张洪菊;王建;蔺亚妮;周家喜;李庆华;庞天翔

    本研究旨在探讨DOT1L基因对人白血病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针对DOT1L mRNA的第732-752靶位点设计并合成shRNA,构建pLKO-Tet-On条件性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THP-1细胞,用强力霉素(Dox)诱导干扰载体表达;应用RT-PCR的方法验证干扰效率;采用改良MTT法检测干扰DOT1L基因后对THP-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干扰后细胞集落形成的能力;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THP-1细胞干扰后DOT1L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DOT1L基因的表达下调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结论:利用shRNA靶向干扰DOT1L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的增殖.

  • 慢病毒介导的CAV1过表达对HL-60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马微;王迪迪;王昭;朱贵明;张鹏霞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病毒介导的CAV1过表达对HL-60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构建慢病毒重组表达载体pcDNA-EF1-CAV1,并与pPACK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至293TN细胞后,收集病毒液感染HL-60细胞,使CAV1基因在细胞中稳定转染并高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评价转染后HL-60 CAV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转染前后HL_60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情况.结果表明:PCR阳性克隆筛选及核苷酸测序结果证实CAV1基因正确插入表达载体pcDNA-EF1-GFP中.重组慢病毒颗粒Lv-CAV1成功转染HL-60细胞,转染率达9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48 h HL-60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CCK-8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48 h HL-60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HL-60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CAV1过表达对HL-60细胞具有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作者:周咏明;余美霞;邱宇珍;刑晓磊;姚春红;白如君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凋亡途径及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G132诱导HL-60细胞凋亡、阻断caspase-8和caspase-9通路、MG132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G132作用于HL-60细胞后P21、P27和P53蛋白的表达;应用75 Gy照射经MG132作用的HL-60细胞,然后用CCK-8检测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MG132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阻断caspase-8和caspase-9通路后MG132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变化,P21蛋白、P27蛋白在MG132作用于HL-60细胞后表达升高,小剂量MG132诱导的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有增殖作用.结论:大剂量MG132诱导HL-60细胞凋亡,对HL-60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MG132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不通过caqspase-8和caspase-9途径,P21和P27蛋白可能参与了MG132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小剂量MG132促进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性.

  • 硼替佐米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原代细胞耐药的逆转作用及XIAP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洁;马梁明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原代细胞药 物敏感性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观察伊马替尼单用与联合硼替佐米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急变期原代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与P170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XIAP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伊马替尼及硼替佐米单药对单个核细胞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联合5、10 nmol/L硼替佐米能明显增强单个核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硼替佐米作用后细胞凋亡明显增高,同时P170糖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耐伊马替尼CML急变期原代细胞高表达XIAP基因,硼替佐米作用后其表达下调.结论:硼替佐米可抑制白血病原代细胞并提高其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XIAP的表达从而增加凋亡,这为扩展硼替佐米在临床上治疗CML提供实验依据.

  • 14-3-3ξ对HL-60和HL-60/VC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梁蓉;陈协群;王哲;熊华;白庆咸;高广勋;董宝侠;朱华锋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14-3-3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敏感细胞HL-60和耐药细胞HL-60/VCR中的表达和作用.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和Pgp的表达以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用Western blot检测PgP、14-3-3ξ以及抗凋亡分子BCL-2、MCL-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法检测14-3-3ξ在HL-60和HL-60/VCR亚细胞中的定位.采用将小干扰RNA(siRNA)通过脂质体LipofeetamineTM 2000介导,瞬时转染HL-60和HL-60/VCR细胞,以观察细胞生长的变化.细胞增殖指标采用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测定法测定.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gP、14-3-3ξ以及抗凋亡分子BCL-2、MCL-1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mdr1 mRNA和Pgp仅在HL-60/VCR细胞中高表达.与HL-60细胞相比,除了14-3-3(α)之外,其他14-3-3亚型均在HL-60/VCR细胞中高表达,尤其是14-3-3ξ同时伴有BCL-2和MCL-1高表达.另外,研究发现14-3-3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和核.通过RNA干涉抑制14-3-3ξ的表达能抑制HL-60和HL-60/VCR细胞的生长,下调BCL-2和MCL-1蛋白.结论:14-3-3ξ可能通过BCL-2和MCL-1介导调控HL-60和HL-60/VCR细胞的增殖,是治疗难治复发AML的潜在新靶点.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猪胆酸钠对K562和Kasumi-1细胞系生物活性抑制作用

    作者:常城;郭搏;张琳;朱宏丽;卢学春;范辉;李素霞;杨波;刘洋

    本研究旨在探索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猪胆酸钠(SBA-Na)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系及Kasumi-1细胞系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别配制浓度为10-6 mol/L(W1)、10-4 mol/L(W2)的ATRA溶液及浓度为100 μg/ml(Z1)、200 μg/ml (Z2)的SBA-Na溶液,分别使用W1、W2、Z1、Z2、W1+ Z1、W2+Z2处理上述2种细胞系,并设立不加药的空白对照组.镜下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细胞生长抑制曲线;分别采用PI单染和PI/Annexin V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加药组K562细胞和Kasumi-1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Q-PCR)法检测K562细胞系各组Cyclin 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ATRA及SBA-Na对2种细胞均有抑制增殖作用,两者联合用药的作用更明显;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处理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尤以ATRA联合SBA-Na给药组凋亡为明显.低浓度SBA-Na处理组Cyclin A表达上调,其他处理组Cyclin A表达均下调,且存在量效关系.结论:ATRA及SBA-Na均可抑制K562细胞及Kasumi-1胞系增殖,促进其凋亡,且二者联合效果更明显,对于K562细胞系,两者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A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

  • CALLG2008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单中心疗效分析

    作者:杨小珠;刘庭波;郑静;陈步远;陈鑫基;郑晓云;李静;胡建达

    本研究探讨根据危险因素分层,按照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制定的成人ALL序贯化疗整体方案——CALLG2008方案综合治疗成人ALL的疗效.按照方案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应用CALLG2008方案治疗、年龄≥14岁的ALL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33例ALL患者中3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93.9%,PR率为3.1%,总有效率97%,且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均能得到良好控制,无早期死亡病例,但1年总生存率仅66.7%,1年死亡率为33.3%,复发率43.8%,可能与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因经济原因中断治疗及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不长等有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水平对ALL患者的OS、RFS有影响.结论:CALLG2008方案治疗成人ALL有着较高的诱导缓解质量,诱导期间死亡率不高,但对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情况有待进一步随访结果.坚持序贯治疗,开展MRD监测以判断早期复发及进行干预对巩固和提高长期疗效十分必要.

  • 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志强;魏玉涛;李爱明;成志勇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对K562细胞的增殖、凋亡及SHIP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作用于K562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SHIP mRNA表达.结果表明,硼替佐米10、20、50和100 nmol/L作用于K562细胞24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76±1.47)%、(10.55±1.59)%、(17.14±2.05)%和(27.69±3.57)%,空白对照组为(1.30±0.10)%;20nmol/L硼替佐米作用于K562细胞24、48、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55±1.59)%、(16.33±2.53)%、(19.78±1.56)%,24 h组与48 h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0、50、100 nmol/L硼替佐米作用于K562细胞24h,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显示其凋亡率分别为(12.7±0.6)%、(26.9±0.9)%、(32.6±1.2)%、(72.5±1.5)%,均高于对照组(1.0±0.5)%(P<0.05).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应用硼替佐米作用后SHIP mRNA表达上调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能通过上调SHIP基因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 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冷冻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的影响研究

    作者:吴涛;刘景汉;张长虹;李卉;周武;王淑英

    本研究探讨亚硝基谷胱甘肽(S-nitrosoglutathione,GSNO)对冷冻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对新鲜血小板、冷冻血小板及加入GSNO后的冷冻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分子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SNO明显降低了血小板的聚集率;PAC-1变化不显著;CD42b、CD62P变化在新鲜液态血小板组与冷冻血小板组、加有GSNO的冷冻血小板组差别显著;冷冻血小板组、加有GSNO的冷冻血小板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差别不显著.结论:GSNO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保持血小板的功能,可以用作冷冻保护剂.加入GSNO的冷冻血小板可能存在分子重排、结构上的变化及其它作用机制.

  • 人血小板表面CD36糖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刘瑛;许先国;蓝小飞;马开荣;陈舒;洪小珍;何吉;朱发明;吕杭军

    个体血小板表面CD36抗原缺乏在随机输注时有产生抗-CD36免疫反应的风险,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杭州地区单采血小板供者的血小板表面CD36抗原表达情况,并分析个体血小板上CD36缺失表型的频率.留取献血者新鲜抗凝血样,经离心获取富血小板血浆,洗涤并调整血小板计数至1×106.采用CD36-FITC、CI41-PE单克隆抗体和血小板孵育反应,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36抗原表达情况.对于血小板表面CD36抗原阴性的标本,进一步筛查其单核细胞表面CD36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92例无偿献血者筛查出7例血小板表面CD36抗原阴性,CD36缺失型频率为3.6%,均为Ⅱ型缺失.人群中个体CD36抗原表达强度存在差异,参照CD36几何平均荧光强度数值大小,59例为低表达,126例为高表达.结论:人群中存在CD36Ⅱ型缺失表型,这些数据将为研究CD36抗原分布提供参考,有助于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

  • 1786例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眉;罗洪;舒彬;安邦权;夏世勤;王茂玲

    本研究旨在观察及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786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0-24 h静脉血中血小板数,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判断输注疗效,并根据病因、输注次数、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及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786例患者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2.5%.按不同病因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与其余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按血小板输注次数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步降低.按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分组,浓缩血小板组(一次足量输注)和单采血小板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浓缩血小板输注按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分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病因和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密切相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高;单采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血小板是否足量输注与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相关.

  • 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作者:夏晶;陈苏宁;潘金兰;王琴荣;吴亚芳;王勇;张俊;沈娟;薛永权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后桑格测序,对13例患者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C-KIT、FLT3-ITD、FLT3-TKD、JAK2V617F)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本组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占同期t(8;21) AML的2.4%,其中M11例、M217例、M42例.1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发现,10例为髓系表达,3例为髓系伴淋系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额外受累的染色体断裂位点有16种:(lp22、1p32、2q35、2q14、3p25、5q13、6p22、7q21、llq11、1lql3、12q14、12q24、12p12、14q32、15p13、20q12).②13例患者中4例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且均为17号外显子突变,1例检测出JAK2 V617F基因突变,13例均未检测出FLT3基因突变.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20%,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9个月;未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得CR,CR率为75%,中位RFS为26.6个月,中位OS为27.7个月.结论: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与典型t(8;21)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相似的,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的存在对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达的研究

    作者:王昭;鹿全意;牛小青;张鹏;张可杰

    本研究旨在探索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ALL发病机理的关系,同时探讨PTTG在Ph1染色体阳性和阴性ALL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8例ALL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骨髓中PTTG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LL患者PTTG的表达水平(1.9428E5±1.8372E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766E3±1.1817E3) (P<0.05),一个周期诱导缓解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中PTTG的初始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non-complete remission,non-CR)患者;Ph1染色体阳性ALL(Ph1+ ALL)患者中PTTG的初始表达水平高于Ph1染色体阴性ALL(Ph1-ALL)患者.结论:PTTG的过度表达可能和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与Ph1染色体阳性ALL的发生关系更加密切,这为ALL的发病机制及其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

    作者:王建宁;侯艳秋;张柳波;包红雨;宋敏;孟庆奇;傅行财

    为了提高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血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白血病细胞酷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尤其是变异型M3 (M3v)细胞;免疫表型主要为CD34-、HLA-DR-、CD117+、CD33+、CD13-、CD15+、CD56+、cMPO+和CD16-,伴有del(7) (q22q32)染色体异常,但无t(15;17)改变和PML/ RARα融合基因阴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不佳.结论: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少见,易与APL尤其是M3v混淆,应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 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及其意义分析

    作者:陈荣华

    本研究分析了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选取确诊的ALL患者48例.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初诊未治组26例和完全缓解组2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22细胞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IL-22、IL-6、TNF-α和TGF-β表达水平,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L-22 mRNA 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未治组和完全缓解组患者的Th22细胞水平,IL-22、IL-6、TNF-α、IL-2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初诊未治组患者的Th22细胞水平,IL-22、IL-6、TNF-α 、IL-2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完全缓解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初诊未治患者IL-22表达水平与IL-6、TNF-α表达呈正相关,与TGF-β表达呈负相关.结论:ALL患者Th22细胞数量减少,IL-22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ALL发生有关.Th22细胞水平降低是ALL发生的危险因素.

  • MicroRNA-193b在初治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范丽萍;黄豪博;沈建箴;傅海英;周华蓉

    本研究旨在检测白血病患者microRNA-193b(miR-193b)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初治白血病患者miR-193b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和化疗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与正常对照组miR-193b的表达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除外APL)、ALL患者miR-193b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L(除外APL)患者中,miR-193b表达水平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细胞CD34表达无明显相关,但是与患者的治疗反应呈负相关(P<0.05).结论:AML(除外APL)患者中miR-193b表达水平可能与AML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相关.miR-193b可能是AML(除外APL)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 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王立茹;崔建英;周合冰

    本研究旨在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例AML患者胞内BCL-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实验(ELISA)检测40例AML患者血清BCL-2含量.结果表明: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者的血清BCL-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胞内BCL-2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白细胞、非高白细胞AML患者之间胞内及血清BCL-2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白细胞、非高白细胞AML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胞内和血清BCL-2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过多地产生BCL-2并分泌至血清,此结果可能参与AML的发生,但BCL-2的凋亡抑制作用对高白细胞AML的发病并未产生重要影响.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1融合基因的快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姜孟孟;高丽;靖彧;丁一;徐媛媛;周敏航;马超;王楠;王蔚

    本研究旨在检测AML1相关融合基因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初步分析AML1融合基因与AM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对168例初治AM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AML融合基因(AML1-ETO,AML1-EVI,AML1-MDS1,ML1-M TG16,AML1-PRDM16,AML1-LRP16,AML1-CLCA2和AML1-PRDX4)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168例AML初治患者的骨髓标本中,有18例出现AML1融合基因,其阳性率为10.7%,其中12例AML1-ETO阳性(7.14%),2例AML1-EVI1阳性(1.19%),1例AML1-MDS1阳性(0.6%),1例AML1-MTG16阳性(0.6%),1例AML1-PRDM16阳性(0.6%),1例AML1-CLCA2阳性(0.6%).在AML1-ETO阳性患者中,有10例经过初次化疗达到完全缓解,2例经过了第二次化疗达到完全缓解;2例AML1-EVI1阳性患者经过初次化疗后并没有达到完全缓解;AML1-MDS1,AML1-MTG16,AML1-PRDM16及AML1-CACL2 阳性患者经过初次化疗后均未达到完全缓解.结论:AML1融合基因在AML中较为常见,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预后标志,同时也为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提供了分子标志.

  • 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kit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耿素霞;杜欣;翁建宇;黄欣;陆泽生;钟立业;郭荣;吴穗晶;吴萍

    本研究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c-kit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31例AML1-ETO阳性AML患者c-kit基因17外显子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c-kit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以及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31例患者中14例检测到c-kit突变,突变率为45.16%,突变组男性患者的比例为71.43%、初诊时白细胞计数>10×109/L患者的比例为78.57%和伴有髓外浸润患者的比例为21.43%,均明显高于无突变组(29.41%、41.18%、0%,P=0.020,0.036,0.045),两组患者的年龄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437和0.510).c-kit突变和无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CR)率(64.29%:80%)和复发率(58.33%:21.4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和0.054),而死亡率(57.14%)在c-kit突变组明显高于无突变组(20%,P=0.039).结论:AMLl-ETO阳性AML患者c-kit突变常见,突变患者预后差,常规检测c-kit突变对患者的危险度分层、预后评估和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患者CD4+T细胞功能的分析

    作者:丁丽;郑晓丽;董磊;韩冬梅;朱恒;闫洪敏;郭子宽;王恒湘;吴祖泽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25例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术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CD4+T细胞功能,了解其在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间的差异,为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提供参考,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采用ImmuKnow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ATP含量,评估T细胞功能.结果表明:移植后早期肺部感染组患者移植前CD4+T细胞ATP含量较低,为(179.88±65.41) ng/ml,移植后1个月降至(172.69±118.81) ng/ml,其后逐渐增高,但移植后3个月仍未达正常水平,为(218.15±124.26)ng/ml,移植后6个月升至正常,为(313.42±116.29)ng/ml.无肺部感染组患者移植前CD4+T细胞ATP含量也偏低,为(210.44±94.71) ng/ml,移植后1个月降至(193.66±133.69) ng/ml,其后逐渐上升,移植后3个月升至(355.02±43.38) ng/ml,移植后6个月为(355.73±93.85) ng/ml.结论:移植前后CD4+T细胞ATP含量均可提示移植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临床经验性抗生素应用的参考指标.

  • rhG-CSF对健康供者T细胞CCR5表达的不同调控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萌;马向娟;董玉君;邱志祥;刘微;李渊;王茫桔;孙玉华;任汉云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供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从而了解rhG-CSF动员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选取68名亲缘allo-HSCT健康供者及相应的68例受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健康供者rh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比较其变化.根据动员前后供者外周血CD4 +/CD8+T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变化情况,将其中可供分析的62例供者分为表达下调组和未下调组,比较两组受者II-IV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结果表明,与动员前外周血相比,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CCR5表达均值无明显变化,但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34例(50%)供者CD4+细胞CCR5表达下调,50%表达不变或上调,而42例(61.8%)供者CD8+T细胞CCR5表达下调,26例(38.3%)供者CCR5表达不变或上调.分析可供评价的62例移植患者表明,供者CD4+T细胞CCR5下调组受者II-IV度aGVHD发生率较未下调组明显降低(16.6% vs 43.3%,P=0.032),而CD8+T细胞CCR5下调组受者II-IV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较未下调组呈现增高趋势(37.8% vs 16.0%,P=0.065).结论:rhG-CSF动员影响T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而这些作用可能影响T细胞体内迁移行为,减少T细胞向GVHD靶器官聚集,从而降低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率.

  • HLA-E基因的多态性对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

    作者:朱子玲;吴小津;吴德沛;冯宇锋;徐杨;马骁;韩悦;刘跃均;李彩霞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类非典型HLA抗原E(HLA-E)对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影响.以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HLA同胞全相合HSCT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和测序方法检测供、受体HLA-E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HLA-E*0101/0101纯合型占20.17%,HLA-E*0103/0103纯合型占27.73%,HLA-E* 0101/0103杂合型占52.10%;HLA-E* 0101/0101纯合子组CMV感染15例,CMV感染率为62.50%;HLA-E* 0103/0103纯合子组CMV感染16例,CMV感染率为48.48%;HLA-E*0101/0103杂合子组CMV感染20例,CMV感染率为32.25%.含HLA-E* 0103基因组与HLA-E* 0101/0101纯合子组患者CM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5),与CMV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74).结论:HLA-E基因多态性对同胞全相合移植后CMV感染和疾病的发生存在影响.

  •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刘英;唐锁勤;黄文荣;李红华;赵瑜;薄剑;张宁;王芳;于力

    本研究分析非体外去T细胞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我院于2010年10月-2013年3月对2例SAA/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患儿进行了非体外去T淋巴细胞的父亲2个HLA位点不合的HSCT.2例在病程4个月内用环孢素A(Cs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无效,有活动或重症感染,输血依赖,无HLA全合的同胞供者或非血缘供者.移植前预处理用福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y)+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和骨髓(BM).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CsA+骁悉(MMF)+短程甲氨蝶呤(MTX).结果2例患儿均达到100%供者植入,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 d、18 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7 d、26 d.2例均出现I度急性GVHD (aGVHD),l例发展为可控制的局限性慢性GVHD(cGVHD).2年随访期间,2例患儿保持稳定的100%供者植入并有免疫功能的重建.结论:小数量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没有同胞HLA全合供者或非血缘HLA全合供者时,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儿童SAA是适宜的选择,总体生存率(OS)的提高还有待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开展.

  • 不同刺激因子对人CIK细胞功能影响

    作者:刘军权;朱云;陈复兴;周燏;姬会春;杨宛莹;吕小婷;张颂;陶征中

    本研究观察不同的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对人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按常规方法从PBMNC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然后根据加入CD28 mAb、IL-15和IL-21将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CIK),CB28+ IL-15+ IL-21组,IL-15+ IL-21组,CD28+ IL-15组和CD28+ IL-21组.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计数CIK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刺激因子诱导的CIK细胞的粒酶B(granzyme B),穿孔蛋白(pefforin)和CD107α 等分子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0、IL-12、INF-γ和TNF-α的含量;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的细胞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A549)、乳腺癌细胞株MFC-7(MFC-7)和人黑素瘤细胞株HME1(HME1)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刺激因子,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的差异,以含CD28、IL-15和IL-21组细胞增殖倍数高,在培养第10日时该组的增殖倍数为255.3±6.3,明显高于对照组,IL-21+ IL-15组和CD28+ IL-21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66.6±13.5、199.4±15.0和228.8±16.6(P<0.05),添加CD28和IL-15组则穿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所有共刺激组的穿孔蛋白、粒酶B和CD107a表达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A549、MFC-7和HME1细胞杀伤活性以含CD28+ IL-15组高(82.2%、59.3%和70.6%),明显高于对照组(60.9%、49.6%和48.4%)(P<0.05).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增加CD28+ IL-15+ IL-21组中细胞分泌IFN-γ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不同刺激因子活化的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和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在培养体系中增加相应的细胞刺激因子对细胞功能定向培养有一定意义.

  • 骨髓源性而非脾源性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

    作者:周海涛;黄宪章;吴新忠;陈炜烨;吴晓宾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树突状细胞(DC)能够通过刺激CD4+T细胞产生调节性T细胞(Treg)而参与免疫耐受.本研究旨在探索骨髓源性DC(bone marrow-derived DC,BM-DC)或脾源性DC(spleen derived DC,spDC)诱导CD4+ CD25+ FOXP3+ Treg产生的可能性.以GM-CSF和IL-4从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诱导产生骨髓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6 d后,imDC经脂多糖(LPS)进一步刺激16h得到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C,mDC);同时用免疫磁珠从小鼠脾脏分选得到spDC,以这3种DC分别与新鲜分离的BALB/c小鼠脾CD4+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CD4+ CD25+ FOXP3+ Treg的产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中FOXP3的表达,对比分析3种DC诱导产生CD4+ CD25+ FOXP3+ Treg的能力.结果表明:经C57BL/6小鼠骨髓imDC、mDC的刺激,BALB/c小鼠CD4+T细胞中的FOXP3表达率从(8.57±1.14)%分别提高到(15.80±1.35)%、(17.93±1.45)%(P<0.01);经spDC的刺激,BALB/c小鼠的CD4+T细胞中的FOXP3表达率则从(8.57±1.14)%下降到(3.95±0.79)%(P<0.05).结论:体外诱导的BM-DC而非spDC能够诱导Treg的产生,具有介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 阿司匹林对人脐血晚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珍珍;李国强;刘萌;孙晟轩;安广宇;董宁征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司匹林对人脐血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功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获得CD34+的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2周后收集贴壁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RT-PCR、DiI-Ac-LDL的摄取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终浓度分别为0.1,1,10,100,1000,10000 μmol/L)处理EPC 24 h,然后分别采用CCK-8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来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阿司匹林(0.1-1000 μmol/L)对脐血晚期EPC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10000 μmol/L)显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和迁移,但对其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低浓度的阿司匹林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黏附及迁移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 IL-1β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

    作者:及月茹;杨舟鑫;李丽娜;韩之波;池颖;韩忠朝

    本研究旨在探讨IL-1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造血支持的影响.将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贴壁2h后,加入10 ng/ml IL-1β培养36 h后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观察有/无IL-1β的条件培养液对CD34+细胞造血支持的影响;real time PCR检测加/不加IL-1β MSC的造血相关因子mRAN的变化;ELISA法检测造血相关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含有IL-β的MSC条件培养液能明显增强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且以粒系和粒-单核集落形成单位为主.IL-1β促进了MSC GM-CSF、G-CSF、IL-6的mRNA的表达,促进GM-CSF、G-CSF、IL-6蛋白自脐带MSC的分泌.结论:IL-1β能够增强MSC的造血支持能力,尤其是向髓系分化的能力.

  • 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

    作者:韩燕;李栋;时庆;汪大琨;鞠秀丽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B-MSC)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从人脐带中分离MSC并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其核质比的变化.分别选取第5代(对照组)及第13代(衰老组)MSC进行研究,运用细胞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剂盒进行衰老检测,并采用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MS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后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在衰老MSC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传代次数增加,MSC的长宽比增大,核质比减小.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第13代MSC的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但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第13代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第5代相比明显增强(P<0.05),且第13代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促炎相关基因表达减弱.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体外培养代数增加而逐渐衰老,但免疫抑制能力逐渐加强.

  • 白介素12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

    作者:王利;翟瑞仁;逄朝霞;张超;余长林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鼠白介素12(rmIL-12)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56只雄性BALB/c小鼠均给予60Co γ线6.0 Gy一次全身照射,然后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rmIL-12治疗组和重组鼠血小板生成素(rmTPO)治疗组.rmIL-12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前24h腹腔注射rmIL-12(分为5、20 μg/kg 2个剂量组),rmTPO治疗组于照射后30 min和24 h分别皮下注射rmTP0 15 μ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无菌PBS.每日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每3d检测1次外周血细胞数,分别于照射后14和28 d收集骨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结果表明,rmIL-12治疗组小鼠一般情况较对照组改善,外周血血小板(Plt)下降速度慢于对照组,Plt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11 d:14 d),且Plt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5.9%:8.1%,18.2%:8.1%,P<0.01);rmIL-12治疗组白细胞(WBC)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rmIL-12 5 μg/kg组与rmTPO组WBC、Plt恢复速度相当,20 μg/kg组的WBC、Plt恢复速度快于5μg/kg组及rmTPO组(P>0.05).骨髓有核细胞集落培养显示,照射后14和28 d rmIL-12治疗组CFU-Mi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rmTPO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8 d rmIL-12 5μg/kg组和rmTPO组CFU-GM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20μg/kg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mIL-12对辐射损伤小鼠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 铁代谢指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效造血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英;杨波;梁志鹏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铁代谢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收集38例非输血依赖性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和28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转铁蛋白(Tf)、总铁结合力(TT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等铁代谢相关指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外铁分布,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MDS组的血清SF、SI、TS值低于AA组,血清SF值高于正常对照组,而SI、TS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血清SI、TS水平与SF水平呈正相关(r=0.281,P=0.007;r =0.338,P=0.001).MDS组的血清TIBC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血清Tf值高于AA组和正常对照组,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MDS组铁粒幼红细胞比例(57.19%±19.11)%高于AA组(35.00±20.67)%.MDS组细胞外铁(+++~++++)比例(24%)低于AA组(33%),且细胞外铁增多(+++~++++)患者显微镜下观察到骨髓小粒可染铁主要呈球菌状分布,而AA组患者主要呈小珠或块状分布.此外,19例MDS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15例(79%),依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WPSS分组,MDS组的中、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铁代谢指标均无差异.结论:非输血依赖MDS患者铁负荷明显增高,体现在SF、Tf、细胞内外铁,但较AA患者减低,提示MDS患者在铁利用、储存、排出过程中发生异常.

  • 成人EB病毒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特征

    作者:张倩;张红宇;张文丽;钟凤鸾;冯佳;孟庆祥;尹为华;聂李平

    本研究分析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 T/NK-LPD)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成人EBV+ T/NK-LPD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对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诊断的19例EBV+ T/NK-LP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男11例,女8例,中位年龄32岁(20-70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持续不明原因发热、肝脾大、肝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为常见首发表现;血细胞减少出现在1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具有β2-MG、LDH、TNF、IL-6水平升高及血EBV-DNA阳性(中位拷贝数> 106);骨髓细胞形态表现为异常大颗粒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多或伴噬血现象;骨髓流式细胞检查易见CD5、CD7缺失的T/NK淋巴细胞;骨髓活检显示,10例患者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间质浸润,6例可见少量大细胞成灶性浸润;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异常细胞表达为CD3+ CD56+ NK细胞2例,CD3+ CD8+T细胞11例,CD3+ CD4+细胞3例;全部病例表达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和EBER;3例淋巴结活检病理主要为反应性增生.全部患者死于进行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成人EBV+ T/NK-LPD以发热和肝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EBV-DNA持续升高、EB病毒感染T/NK淋巴细胞组织浸润并有多器官进行性损伤的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多数预后不良,上述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成人EBV+ T/NK-LPD的及时诊断.

  • BCR/ABL探针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作者:马金龙;陈宝安;唐萌;何友吉;丁家华;高冲;王骏;程坚;赵刚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探讨其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和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中的运用价值.初诊和治疗后病例分别使用BCR/ABL(ES)和BCR/ABL (DF)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初诊CMPD 49例,形态学符合CML骨髓象28例,确诊CML 23例,形态符合率23/28(82.1%),BCR/ABL阳性23/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确诊病例BCR/ABL阳性细胞率为81.3%±17.7%;allo-HSCT 13例,9例长期无病生存,4例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伊马替尼或allo-HSCT治疗后多次监测BCR/ABL阴性;伊马替尼治疗16例,其中11例于1年后多次监测BCR/ABL阴性,5例分别于6、7、10年后监测BCR/ABL阳性,其中1例经allo-HSCT成功,BCR/ABL转阴.结论:FISH技术是一项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针对初诊和治疗后病例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有助于准确、快速鉴别诊断CML、Ph+ ALL,动态监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和allo-HSCT后MRD.

  •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万绍媛;张日;王元元;岑建农;周洁;杨翼;江凤;陈子兴

    本研究旨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MDS、14例非恶性贫血及2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液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这些标本Beclin1 mRNA表达水平情况,Western-blot技术检测该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并对Beclin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低危MDS及非恶性病贫血组患者Becli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组(P<0.01),且MDS患者中Beclin1表达水平与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呈负相关(r=-0.495).结论:MDS患者Beclin1基因表达水平较AML患者增高且与WPSS评分呈负相关,Beclin1的表达与MDS患者的预后有关.

  • 中日儿童MDS-RCC治疗策略与预后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晓娟;真部淳;杨文钰;张培红;王书春;郭晔;刘芳;常丽贤;魏蔚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日两国儿童MDS-RCC不同治疗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根据2008年WHO髓系肿瘤分型标准,我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2009-2011年间诊治的50例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及1999至2008年日本小儿血液学会登记录入的222例儿童MDS患儿中,中日两国共107例患儿符合MDS-RCC,对这107例患儿的不同治疗策略与预后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中107例患儿,诊断时中位年龄7.8岁,男女比为1.02:1;随访中位时间3.5年,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8%和79.7%.②回顾性分成输血依赖和非输血依赖2组,输血依赖组63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9%和70.6%,非输血依赖组44例,5年总生存率为100.0%.③输血依赖组治疗分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组(IST)[环孢菌素A(CsA)加或不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两组,IST治疗组38例患儿,5年总生存率为100.0%;HSCT组25例患儿,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和30.6%.非输血依赖组分为观察及CsA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100.0%.④比较我院33例MDS-RCC患儿与日本74例患儿.我院33例患儿,其中输血依赖15例,均采用IST治疗;非输血依赖18例,其中2例观察,16例给予IST治疗.所有患儿3、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日本74例患儿,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7%和75.0%,其中非输血依赖26例,给予观察,5年总生存率为100.0%;输血依赖48例,IST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100.0%,HSCT组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和30.6%.结论:儿童MDS-RCC疾病进展少见.无输血依赖的患儿仅予以观察,不予特殊治疗,IST可提高生存质量.输血依赖的患儿IST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HSCT治疗相关死亡率高,影响预后,其在儿童MDS-RCC中的治疗地位有待进一步观察.

  • 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关键虹;王晓宁;马恺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我院46例骨髓转移癌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分析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结果.结果表明,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成功率95.7%.46例患者中45例(97.8%)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可观察到多少不等的成团、成簇的转移癌细胞,且可见形态异常改变.骨髓涂片中可观察到癌细胞团者占54.3%.转移癌患者骨髓活检中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轻中度增生为主.除食管癌中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83.3%外,其余转移癌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100%.骨髓涂片在卵巢肿瘤、胸椎肿瘤、肺癌、胃癌、乙状结肠癌、食管癌及不明原发灶转移癌中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3.3%、50%、72.2%、60%、50%、33.3%和25%.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高于骨髓涂片.结论: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成功率高;骨髓活检在骨髓转移癌诊断方面优于骨髓涂片,将两者结合同步分析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 一种检测多种NPM1突变体的ARMS-PCR方法的建立

    作者:简正伟;徐芬;石淙;万腊根;张长林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灵敏的,能检测多种NPM1突变体的方法,以降低NPM1突变的漏检率.通过构建NPM1基因野生型和常见的突变型A、B、C、D重组质粒作为检测对象,根据NPM1不同突变体碱基排列方式不同,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使得上游引物3'末端的碱基与突变体A、B、C、D匹配,而与野生型NPM不匹配;通过条件优化,建立检测多种NPM1突变的ARMS-PCR的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检测范围、灵敏度的评估及与直接测序法的比较,判断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NPM1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A、B、C、D5种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和目的片段一致.ARMS-PCR方法可以检测到ABCD 4种突变体,检测范围在103 copies/m1-109copies/ml,其灵敏度为0.01%,而当突变体含量低于10%时采用直接测序则检测不出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以检测NPM14种高频突变的ARMS-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出95%以上的突变,为临床检测NPM1基因突变提供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

  • 40例血友病乙患者的基因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王朝荣;余自强;孙玲;张威;苏健;白霞;阮长耿

    血友病乙(Hemophilia B,HB)为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为凝血因子IX(F9)基因突变致凝血因子IX缺乏或结构功能的异常.本研究对40例明确诊断为血友病乙的男性患者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以寻找其分子发病机制并为遗传学咨询奠定基础.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血友病乙男性患者40例,均根据临床表现、血浆凝血因子IX活性检测及家族史等资料确诊.常规方法收集患者及亲属血样,分离血细胞和血浆,提取DNA,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的F9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将测序结果和国际F9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突变后排除多态性.结果表明,对40例HB患者基因分析共发现34种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包括插入框移突变2种,无义突变6种,剪切位点的突变2种,错义突变24种,其中29种突变为已报道的突变类型,5种突变在国际上未见报道.34种突变中发生在信号肽序列的有2种,前肽及γ-羧基化结构域的有7种突变,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有7种,活化肽区域有3种,丝氨酸蛋白酶催化结构域有15种突变.结论:40例HB患者的基因分析表明F9基因突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错义突变仍是目前F9基因的主要突变方式,与重型HB有更密切的联系.F9基因突变所常见的外显子部位与他们编码的氨基酸在蛋白行使功能时所起的作用有关.直接进行基因测序及短串联重复序列连锁分析将会对血友病乙的携带者诊断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 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Th17和CD4+CD25+Treg细胞表达情况研究

    作者:童来根;吴文忠;周志刚;张云平;陈亚峰;黄文娟;许欢;苏倩倩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外周血Th17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45例初发AA患者分为轻型AA(n=25)和重型AA(n =25)两组,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 CD25+ Treg的比例,ELISA检测血清及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上清液中的白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重型AA (SAA)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中IL-17及IFN-γ表达高于轻型AA(MAA)和正常人组,而重型AA组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降低.与轻型AA和正常对照相比,重型AA患者单个核细胞培养后上清液中IL-17及IFN-γ表达水平显著增加.AA患者血红蛋白计数与Th17细胞及血清IL-17表达呈负相关,与CD4+ CD25+Treg表达成正相关.结论:重型A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应答增强,而CD4+ CD25+ Treg细胞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与外周血Th17/Treg免疫应答失衡密切相关.

  •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粒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特征

    作者:周海涛;柯培锋;沈文红;陈苏宁;王国征

    本研究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患者骨髓(bone marrow,BM)粒细胞的分化抗原(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CD)变化.结合骨髓象、血象、血清叶酸、Vit B12含量、细胞遗传学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资料,对13例MA患者骨髓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MA患者骨髓粒细胞相关特异性分化抗原CD13、CD33、CD15的表达及粒细胞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ing light,FSC)、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 light,ssc)的信号强度变化特点并与正常人群比较.结果表明:MA患者和正常人的粒细胞表面CD13、CD15、CD33的表达率分别为(44.53±16)%、(96.16±2.67)%、(80.81±14.71)%和(62.33±11.02)%、(99.53±0.46)%、(70.00±7.81)%,其中MA粒细胞CD13、CD15表达率下降(P<0.01),CD33表达率增高(P<0.01).MA患者和正常人的粒细胞CD13、CD15、CD33、SSC、FSC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分别是3.39±1.41、14.29±6.59、1.95±0.94、478.78±70.43、633.46±75.53和5.12±1.15、20.67±5.13、1.04±0.17、332.00±38.16、537.00±16.70,其中MA粒细胞CD13、CD15的MFI值下降(P<0.01);而FSC、SSC和CD33的MFI值增高(P<0.01和P<0.05).结论:MA患者粒细胞不仅在形态学上表现为成熟障碍,而且其分化抗原的表达也呈现成熟障碍的特征,这对于临床上诊断MA具有一定的意义.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书红;王全顺;孙露;李红华;赵瑜;贾博军;田佳鑫;于力

    本研究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0例SPT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显示:临床上首发症状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皮下结节,其中8例出现持续高热、消瘦、肝功能严重受损、累及骨髓,病程进展迅速;在病理方面皮下脂肪组织内有原发的小、中或大的多形性T细胞,围绕脂肪细胞呈花环状外观;周围区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活跃,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并见多核巨细胞和肉芽肿样反应;瘤细胞浸润在脂肪小叶内,脂肪小叶间隔无累及;肿瘤表达细胞毒T细胞的免疫表型;10例均用CHOP为主的方案化疗,总有效率60%,3年生存率为10%,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本病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侵袭性淋巴瘤,且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伴嗜血细胞综合症者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血清游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张森森;吴霜;屈晓燕;许戟;刘澎;陆化;吴汉新;许家仁;李建勇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因浆细胞克隆性增生致血清中产生大量单克隆游离轻链.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检测在浆细胞疾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D)的应用中日益突出.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是一种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快速自动、定量的检测手段.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中sFLC水平并分析多发性骨髓瘤中sFLC与血清总轻链(sTLC)相关性.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明确诊断的45例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的血清游离κ及游离λ浓度,计算游离κ及游离λ的比值,评价sFLC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MM患者的sFLC及其比值与正常人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κ=13.53,P<0.001;tλ=17.53,P<0.001;tκ/λ=4.26,P<0.001);MM患者的sFLC和sTLC及二者的比值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患者中sF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sFLC及其比值可作为MM的诊断指标之一.sTLC的测定不能代替sFLC.

  • GATA-2过表达对小鼠胎肝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婧;吴博;张元亮;谢银银;黄秋花

    本研究探讨GATA-2过表达对小鼠胎肝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应用带GFP绿荧光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病毒感染实验将GATA-2基因引入小鼠胎肝细胞,通过流式免疫荧光术、细胞周期检测及集落形成实验等技术手段研究这些GATA-2过表达胎肝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GATA-2的胎肝细胞中Lin-Scal+ C-Kit+(LSK)细胞比例显著增加,LSK细胞周期未受太大影响,但其定向克隆形成能力受抑.结论:过表达GATA-2引起小鼠胎肝造血干细胞LSK比例增加,并抑制其定向分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HES-1表达上调导致细胞在干/祖细胞阶段受阻滞有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