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及其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

    作者:傅玲玲;吴润晖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免疫介导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大部分患儿近期可获得完全缓解,且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儿对常规治疗无效,面临出血风险,需二线治疗的干预.然而现有的二线治疗,因为疗效、副作用和费用等因素不便广泛推广.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冲击疗法因其在成人方面应用效果佳,不良反应小,费用低等因素,已作为初诊ITP患者的一线治疗,目前正逐步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本文就HDD冲击疗法在儿童ITP的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 流式细胞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鲍志军;刘旭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B细胞的恶性肿瘤,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预后不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数量以及血液或尿中单克隆蛋白为其主要诊断标准,但存在着局限性.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的免疫学分析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MM的诊断中,本文主要从恶性浆细胞和骨髓瘤祖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作一综述.

  • TIM-3、LAG-3和BTLA介导的血液肿瘤免疫耐受及其逆转研究

    作者:陈少华;查显丰;李扬秋

    近年来认为肿瘤免疫抑制为重要的原因,是免疫细胞异常表达一些T细胞免疫抑制受体所介导的T细胞功能耗竭,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阻断这些免疫负调控受体通路可以使T细胞部分或全部恢复功能.本文就近年来新近发现的T细胞免疫抑制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和B和T淋巴细胞弱化子(BTLA)在血液肿瘤介导T细胞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血液肿瘤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血小板在组织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宇璐;乔建林;徐开林;曾令宇

    血小板在血栓和止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研究显示,血小板除在止凝血中发挥作用之外,还参与了体内组织修复和再生.随着对血小板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血小板活化后所分泌的各种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通过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促进血管生成,调控细胞凋亡和细胞存活等多种作用机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深入了解血小板参与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对实现血小板在疾病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本文就血小板的功能和参与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生物电化学在检测恶性血液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洁;陈宝安

    血液性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公共健康护理.这类恶性血液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现有治疗手段中,低检出率和高复发率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果能提高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检出率,则将能极大地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因此,针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针对肿瘤细胞和血液检测的生物电化学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由于许多肿瘤细胞表面蛋白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数量和状态的变化以及各种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往往表明机体内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每个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的内或外的生物标志物,以区别于正常细胞系,因此可以通过生物电化学技术检测它们的生物标志物.这为生物电化学检测肿瘤细胞活性、诊疗疾病和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和实验支持.近几年来,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探针和电极技术、芯片实验室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的生物电化学研究,特别是针对血液和细胞的检测和耐药性区分的发展.本文列举了几种重要的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评述了其在血液学领域里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 程序性坏死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迟昨非;杨威;何秋颖;符爽;傅煜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类型,即程序性坏死,与细胞坏死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又与细胞凋亡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点,有其独特的信号传导通路.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程序性坏死在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恶性血液病是一组高度恶性、预后差的造血系统疾病.本综述总结程序性坏死的信号通路及其在恶性血液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孤立卵巢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于亚平;宋萍;梅建刚;安志明;周晓刚;李峰;王利平;唐玉梅;翟勇平

    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孤立卵巢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1例16岁青少年女性以骨关节疼痛起病,外周血涂片分类见原幼淋巴细胞32%.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原幼淋巴细胞72%.骨髓细胞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显示,原始细胞表达HLA-DR、TdT、CD10、CD19、CD22和cCD79a.骨髓细胞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显示,t(1;19)(q23;p13)/E2A-PBX1阳性,确诊B-ALL.采用CALGB8811方案治疗,完全缓解7个月后出现下腹痛,超声检查诊为卵巢肿瘤.行双侧卵巢肿块切除术.结果:卵巢病理检查发现弥漫性幼稚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表达TdT、CD20、CD43和CD79a,证实为ALL卵巢复发.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其它髓外部位病变.同期的血液和骨髓细胞学检查仍显示完全缓解,但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阳性.再次诱导化疗后病情控制,1年后肿块再次增大,并压迫输尿管致肾积水,后患者放弃治疗.结论:尽管孤立性卵巢复发在ALL极为少见,但预后极差,对骨髓或其它髓外部位复发的女性患者,应进行常规检查以排除此种可能.

  • 抗CD44单克隆抗体A3D8对HL-60细胞AP-1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杰;杨洁;袁军;李燕;王瑞仓;王素云;郝洪岭

    目的:探讨抗CD44单克隆抗体A3D8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转录因子AP-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A3D8干预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3D8对HL-60细胞中c-JUN及c-FOS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A3D8对HL-6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A3D8可诱导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A3D8可降低HL-60细胞c-JU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而对c-FOS mRNA及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A3D8通过下调c-JUN转录及蛋白表达影响急性白血病细胞转录因子AP-1活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 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MV4-1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思思;赵彦平;吴文忠;马铁梁;陈苏宁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AC)单用或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V4-1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寻找治疗MLL重排的AML的有效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DAC和As2O3单药对MV4-11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以低于50%抑制浓度(IC50)的DAC与低于20%抑制浓度(IC20)的AS2O3联合用药,检测联合用药对MV4-11细胞增殖时的抑制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药单用及联合应用时MV4-11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DAC和AS2O3单独用药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MV4-1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1).DAC和As2O3对MV4-11细胞的IC50分别为2.409和2.364 μmol/L.与DAC单独用药比较,低于(IC50)值各浓度(0.01、0.1、0.5、1μmol/L)DAC与As2O3(0.25 μmol/L)分别联合用药,对MY4-11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升高(P<0.05).DAC(5.0μmol/L)作用MV4-11细胞48 h的凋亡率为13.50%±1.87%,As2O3(2μmol/L)作用MV4-11细胞48 h的凋亡率为12.60%±2.33%,两药联合采用的凋亡率增高为51.13%±4.97%.结论:DAC和As2O3能显著抑制MV4-1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对MV4-11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有协同作用.

  • 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乳糜胸3例

    作者:杨岚;吕娜;靖彧;于力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导致相关乳糜胸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收集我院3例达沙替尼治疗CML过程中导致相关乳糜胸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例患者确诊CML后均接受伊马替尼(400 mg,1/d)治疗,分别在耐药或不能耐受之后改服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100 mg,1/d),获得佳反应,但分别在服药8、19和26个月后出现喘憋气短症状,影像学检查示胸腔积液.给予胸腔穿刺术间断引流胸水,胸水化验结果提示为乳糜性积液.3例患者在CML治疗期间仅长期服用达沙替尼单一药物,结合临床病程,考虑为达沙替尼治疗相关乳糜胸.在治疗上,对其中1例未予停用达沙替尼,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疾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第2例达沙替尼剂量减半,效果不明显,停用达沙替尼后胸闷症状减轻,但仍有大量胸腔积液,手术治疗后改服伊马替尼(400 mg,1/d),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定期复查骨髓;另1例予以停服达沙替尼共48 d,行胸导管结扎术,禁食并肠外营养,治疗后积液逐渐减少,目前继续口服达沙替尼.结论:选择二代TKI达沙替尼治疗CML时,应警惕乳糜胸这个重要的副反应.早期出现肺部不适症状应及时正确处理,同时密切监测基因水平变化情况,避免CML病情进展.

  • 半枝莲对白血病K562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石锐;郭素青;刘珊;李志赏;李君君

    目的:探讨中药半枝莲抗K562细胞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以半枝莲提取物(0.5、1.0、2.0和4.0 g/ml)作用于K562细胞为实验组,以生理盐水作用于K56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在作用24、36、48 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对K562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半枝莲作用K562细胞48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RT-PCR法检测K562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半枝莲提取物可以抑制K562细胞增殖,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r=0.56);空白组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高,在实验组VEGF浓度较在空白组中明显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半枝莲提取物作用于K562细胞48h后VEGF mRNA的表达均降低,目的基因与β-actin灰度比值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半枝莲提取物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K562细胞VEGF的浓度和下调VEGF mRNA的表达有关.

  • 二氢杨梅素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作者:李碧蓉;王乐;韩维娜;夏琳钦;唐姝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adriamycia,ADM)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DMY(5、10、20、40、60、80和100 mg/L)和ADM((0.05-100 mg/L)处理K562和K562/A02细胞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及DMY对K562/A02细胞ADM耐药的逆转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阿霉素的相对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 1,MRP1)、谷胱甘肽转移酶π(glutathione transferaseπ,GSTπ)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DMY能抑制K562和K562/A02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效应(r1 =0.37,r2 =0.38),IC50分别为71.23±6.51和72.88±5.49 mg/L.5、10和20 mg/L为DMY的低细胞毒性剂量.DMY(5、10和20 mg/L)增敏K562细胞和K562/A02细胞对ADM耐药性且呈剂量依赖效应(r1=-0.62,r2=-0.71),耐药逆转倍数介于1.38-28.59之间.DMY(5,10和20 mg/L)增加K562/A02细胞内ADM的浓度也呈剂量依赖效应(r=0.34).与对照组比较,DMY(5,10和20 mg/L)均显著降低了K562/A02细胞中PgP、MRP1、GSTπ和BCL-2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r1=-0.41,r2=-0.37,r3=-0.58,r4=-0.46).与ADM组比较,DMY(5,10和20 mg/L)+ADM组P-gp、MRP1、GSTπ和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r1=-0.55,r2=-0.41,r3=-0.38,r4=-0.44).结论:DMY可以逆转K562/A02细胞对ADM的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耐药相关基因P-gp、MRPI、GSTπ和BCL-2的表达有关.

  •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AML1-ETO+AML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强;费小明

    目的:观察AML1-ETO+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AML1-ETO+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一般资料及初诊伴随症状、骨髓特点等,同时分析患者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的临床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8例患者中复发1例,难治合并复发7例,初治时白细胞23.57(7.5-65.29)×109/L、血小板40(19-69)×109/L,血红蛋白107(79-131) g/L、乳酸脱氢酶313.5(124.1-865.9) U/L.8例患者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1个疗程治疗后7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总缓解率为87.5%;本方案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1例症状未缓解患者经FLAG方案治疗后突发心衰死亡.结论:AML1-ETO+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后,各临床观察指标较理想,缓解率较高,并发症较少.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评估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德浩;汪敬群;吴小强;庄雄杰;周勇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急性白血病(AL)骨髓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AL患者(患者组)及100例健康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I及增强扫描MRI(CEMRI),比较两组的髂骨及椎体的大强化率(Emax)及强化斜率(Slope),分析AL患者Emax及Slope与原始细胞百分比(protocells%)的相关性.结果:AL患者的腰椎Emax及Slope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CR患者及PR患者的Emax及Slope明显下降(P<0.05).Protocells%=-0.5632 +0.0540Emax +0.0056Slope.AL患者的Emax及Slope与患者的Protocells%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增强扫描MRI检查与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中性粒细胞CD64阳性指数对白血病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剑;贾军;车文忠;袁汶;孔丽蕊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白血病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感染者50例,非感染者50例;同一时期来青海省红十字医院院进行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Neu%及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300例受试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计算约登指数,比较上述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在100例AL患者中,CD64+指数、Neu%、PCT和CRP 4项指标的灵敏度分别为88.00%、82.00%、74.00%和70.00%,特异度分别为80.00%、78.00%、82.00%和84.00%,约登指数分别为0.68、0.60、0.56和0.54.CD64+指数诊断价值高于Neu%、PCT和CRP.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白血病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 ABO变异型B305血型基因亚型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作者:李归冀;章旭

    目的:研究和鉴定1例ABO变异型B3亚型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在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的基础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直接测序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ABO亚型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结果:先证者红细胞含有弱B抗原,同时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PCR-SSP结果显示样本基因型为BO1.直接测序分析发现261 delG,297A/G、425 T/C、526C/G、657C/T、703A/G、796C/A、803 G/C和930G/A 8个位点杂合.克隆测序得到两个等位基因B305和O01.B305等位基因序列与B101等位基因序列比对仅第425位碱基为T>C突变,导致多肽链M142T替换.结论: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425位碱基T>C突变产生B305等位基因,导致B抗原表达减弱.

  • 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叶芳;张莉萍

    目的:探讨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血液内科住院的明确诊断为恶性血液病并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共1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输血指征(血红蛋白的含量均低于70 g/L).所有患者在化疗休息期间和检测期间均未服用免疫调节药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患者在输注红细胞前及输注后1月内的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输注红细胞前后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红细胞后10d内,在外周血中的CD3+、CD3+ CD4+和CD3+ CD8+均升高(P<0.05);5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红细胞后10-30 d内CD3+ CD8+增加,CD3+ CD4+、Th/Ts下降(P<0.05).AML、ALL、MDS、MM患者输注红细胞后的T细胞亚群值有不同的变化.结论: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影响.输注红细胞初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略增强或不变,随着免疫应答进行,抑制细胞占优势,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 南阳市RhD/C/c/E/e血型分型库建立的意义及应用

    作者:李海云;程从远

    目的:了解南阳市无偿献血者Rh血型分型规律,建立RhD/C/c/E/e抗原阴性供者库,为临床急救用血患者提供帮助,保障输血安全.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2014年南阳市81 462例无偿献血者血标本进行RhD血型鉴定;经初筛和确证试验后,对RhD阴性的血标本进行RhE/e/C/c血型分型;采取统一的标准,对献血员详细资料认真登记;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无偿献血者RhE/e/C/c血型分型资料库及实物库.结果:RhD阴性献血者300例(0.37%),Rh抗原表型为ccdee和Ccdee者占83.0%.结论:南阳市人群中RhD阴性血型在所占的比例大约为4%,RhD阴性献血者RhE/e/C/c血型分型情况为:ccdee(50.67%)>Ccdee(33.00%)>ccdEe(5.67%)>CCdee(5.33%)>CcdEe(5.33%).建立RhE/e/C/c血型分型库对临床输血具有深远的意义.

  • HLA新等位基因B*13∶92的确认及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初步分析

    作者:裴永峰;黄惠妮;李恒聪;吴国光

    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B*13∶92的确认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ing based typing,PCR-SBT)进行HLA常规实验分型,HLA-B位点分型结果与等位基因B*13∶01∶01,B*58∶01∶01在189位有1个碱基不匹配,不能指定为任何HLA-B位点等位基因,用针对B*13、B*58的组特异性测序引物(GSSP),确认与同源性高的HLA等位基因序列的差异,使用SWISS-MODEL方法建立该新基因的空间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证实,该等位基因与其同源性高的等位基因是B* 13∶01∶01,两者的差异是在第2外显子189位的C>A,密码子39由GAC变为GAA,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转变为谷氨酸(E).空间结构分析表明替代氨基酸位于抗原肽结合区α螺旋上.结论:该等位基因是在中国广西壮族人群发现的一个新HLA-B位点等位基因,世界卫生组织(WHO) HLA命名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HLA-B* 13∶ 92.

  • 中国厦门地区献血者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研究

    作者:欧山海;谢金镇;张雅丽;倪宏英;宋秀宇

    目的:了解中国厦门地区献血者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方法:对中国厦门地区部分献血者标本进行细小病毒B19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型分析.结果:在总共10 452人份献血者标本中检出6例B19核酸阳性,阳性率0.06%,阳性标本的DNA定量结果为3.59×102-1.07×104IU/ml:6例核酸阳性标本测序分析结果均为基因Ⅰ型.B19-IgM抗体阳性率为4.64% (50/1078),B19-IgG阳性率16.79% (181/1078);B19-IgG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x2=7.964,P<0.05),与性别差异无关.结论:中国厦门地区献血者细小病毒的总体感染率较其他地区偏低,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病毒血症,在今后的输血保障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 应用多重PCR技术筛选中国新疆少数民族Di(b-)、Co(a-)稀有血型

    作者:乔艳辉;张洪斌;郭伟鹏

    目的:探讨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献血人群中Diego和Colton血型系统稀有抗原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重PCR体系,以每5份标本混合检测方式,对1 020份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随机献血者的血液DNA标本进行Dia和Cob血型抗原基因分型.通过PCR-SSP验证方法,分别检测多重PCR中含有Di(a+b-)/Di(a+b+)或Co(a-b+)/Co(a-b+)阳性标本的高频等位基因Dib或Coa,以获得稀有血型表型Di(b-)、Co(a-).结果:在1 020例献血者中筛选出Cob+ 12例,Di(a+b+)45例、Di(a+b-)1例.结论: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献血人群中Dia和Cob频率为2.30%、0.59%,通过筛选获得的稀有血型数据,为临床输注配合性血液提供了参考资料,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稀有血型库.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孙洪芝;孟凡杰;郭恒岳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基因表达和外周血中的IGFBP3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178例AML病人按照病情分为初治组,缓解组和复发组;并选取同时期的骨髓象正常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的IGFBP3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GFBP3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IGFBP3基因在初治组和复发组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而缓解组与对照组,初治组与复发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P>0.05);IGFBP3蛋白在初治组和复发组病人外周血中的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而缓解组与对照组,初治组与复发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P>0.05);IGFBP3在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AML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IGFBP3基因表达以及外周血中的IGFBP可能对AML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病情以及治疗效果做出评估.

  •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作者:王雪;祁娜;马莎;宋旭光;闫志凌;吴庆运;王林;陈翀;徐开林

    目的: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为Ph+ ALL研究提供工具.方法:用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骨髓细胞产生CML样小鼠,分选CML样小鼠BCR-ABL+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 ALL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m blot鉴定BCR-ABL转录和蛋白表达.结果: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后小鼠迅速发生CML样病变,输注来自CML样小鼠的BCR-ABL+B细胞后受鼠均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显示白血病细胞CD19+;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BCR-ABL,符合Ph+ALL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Ph+ ALL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能够为研究Ph+ALL提供一有力工具.

  • LN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研究

    作者:吴柳松;韩春生;谭梅;朱平;卜方定;张英;陈艳;伍学强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基因LNK(SH2B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7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以及130例健康对照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LNK Rs3184504(c.784T> C)与Rs78894077(c.724C> 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分布情况,并用凝胶电泳和测序验证.培养NB4、THP-1、Raji等白血病细胞株模型,直接测序分析各白血病细胞株Rs3184504与Rs78894077位点多态性情况.结果:Rs3184504位点的CC基因型在急性白血病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L组和ALL组之间无差异.Rs3184504C等位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NK基因Rs78894077位点的基因型在急性白血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NB4细胞、THP-1细胞、Raji细胞Rs3184504和Rs78894077位点均为CC基因型.结论:携带LNK基因Rs3184504C等位基因型位点者更易于发生急性白血病.

  • 人源化慢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徐玉洁;贾文华;刘苍春;陈婉如;李德鹏;黄一虹

    目的:构建BABL/c裸鼠人源化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模型,为CML实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4周龄BALB/c裸鼠在无菌条件下行脾切除术,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及全身亚致死量照射预处理(sublethal irradiation,SLI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注射CML初诊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2组:A组(单纯预处理组)和B组(白血病细胞接种组),对A组裸鼠进行SLI预处理,经尾静脉注入0.3 ml的PBS;给B组接种的细胞为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4.5×107个.观察裸鼠的体重、饮食变化、血象及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人CD13、CD45的表达;将恶病质裸鼠处死并取骨髓进行病理学检查及BCR/ABL融合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①B组的裸鼠静脉输注人的单个核细胞后,21 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度减低,食量下降,消瘦,脊背拱起,后出现恶病质而死亡.生存时间为46±4.2d(45-57 d).②B组小鼠第3周检测到外周血中CD13+ CD45+细胞,占2.56%±0.36%,第6周占4.97%±0.43%,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小鼠第3周和第6周CD13+ CD45+细胞分别为0.56%±0.05%,0.44%±0.07%.B组CD13+ CD45+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③病理学检查显示,裸鼠处死,骨髓HE染色后B组鼠见增生活跃,可见白血病细胞.④从小鼠的骨髓中同样扩增出BCR/ABL融合基因.结论:用SLI预处理法初步成功建立了人源化BALA/c裸鼠CML模型,其白血病发病时间较长,建模成本低廉并且技术简单.

  • 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杰;刘亚杰;张秋堂;余庆峰;张占芳;张梦颖;王冲;甘思林;陈胜梅

    目的:探讨神经钙粘蛋白(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cadhenn在11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表达水平波动在0%-99.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cadhenn+组CD34+率较N-eadherin-组显著升高(67.39% vs 33.33%)(P=0.013),两组间1疗程CR率、总CR率及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N-cadherin+组白细胞数(21.31±7.07 vs 51.10±23.69)(P=0.008)和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43.22±5.75)% vs(66.45±5.65)%(P=0.015)]显著低于N-cadherin-组,1疗程CR率和总CR率低于N-cadherin-组,复发率高于N-cadheri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N-cadherin+组CD33+率较N-cadherin-组显著增高(47.62% vs 0%)(P=0.012),两组间1疗程CR率和总CR率无显著差异.N-cadherin+组复发率高于N-cadherin-组(30.00% vs 0%)(P=0.115).成人AML、非M3-AML、ALL和儿童ALL患者N-cadherin-组中位生存时间、3年总生存(OS)率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均好于N-cadherin+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cadher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部分临床特征有关,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有一定影响.

  • 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甲基化变化

    作者:晏建国;付海英;沈建箴;周华蓉;张媛媛;黄劲龙;陈聪杰;黄思晗

    目的:应用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 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筛选NB4细胞中高甲基化的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并探讨BSP法作为定量研究基因甲基化方法的优缺点.方法:以NB4细胞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人单个核细胞为对照;常规提取DNA并用亚硫酸氢盐处理,然后用PCR扩增目标序列,应用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分析在NB4细胞中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通过与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比较、评价BSP法检测NB4细胞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甲基化状态的优缺点.结果:BSP产物克隆测序检测NB4细胞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WIF-1基因95.26%,DKK3基因86%,SFRP1基因81.67%,SFRP2基因95.71%,SFRP4基因85%,SFRP5基因95%;20例健康人单个核细胞为对照组中Wnt信号通路抑制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WIF-1基因1.5%,DKK3基因4.2%,SFRP1基因0%,SFRP2基因0.9%,SFRP4基因2.5%,SFRP5基因1.75%.与正常人MNC相比,NB4细胞的Wnt信号通路相关抑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增高.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株NB4细胞中存在Wnt信号通路多个抑制基因高甲基化状态.此类基因异常甲基化有可能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晓宁;姚建娜;刘芳;王晓娟;马娟娟;郭彩利;刘华胜;贺鹏程;张梅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3种采集程序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采集后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的差异以及3种采集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全血处理量及采集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MNC数较COBE Spectra AutoPBSC程序采集的数高,但采集的CD34+细胞数均低于Auto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大于AutoPBS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采集的MNC数无显著差异,但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大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采集前下降幅度低(P<0.05).3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优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损失低.

  • HBV感染对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植入的影响

    作者:王晓宁;贺鹏程;郭彩利;孙春红;张梅;刘华胜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HBV感染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0例行自体移植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40例患者中8例合并有HBV感染,32例未合并HBV感染,对合并HBV感染者给予预防性应用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造血重建和总生存率及疾病无进展生存率间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的自体外周血造成血干细胞的采集均达标,两组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8例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移植中均无HBV的再激活.至随访结束,合并HBV感染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5.7%和57.1%及100%,80%和53.3%,未合并HBV感染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8.9%,82.1%及90%,90%和90%.结论:HBV感染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植入可能无影响.预防性应用核苷类似物可有效预防HBV再激活,且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植入无影响.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宝花;梁双吟;郭熙哲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比较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患者治疗前后的TK1表达水平及其变化幅度.分析患者治疗后TK1水平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结果:CR、PR及SD患者治疗后TK1水平明显下降(P<0.05).CR患者治疗前TK1表达水平为1.49±0.34,治疗后为0.45±0.17,变化幅度为(68.12±5.41)%;PR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K1表达水平分别是2.89±0.58,1.43±0.29及(50.27±4.82)%;P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K1表达水平分别是3.98±0.78,3.71±0.85和(5.04±0.31)%;S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49±0.92,2.45±0.57及(28.65±3.9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K1水平与OS及PFS显著相关(r=0.457,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患者TK1水平对患者的肿瘤负荷、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 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园园;郭素青;李英华;王东梅;刘晓;张永晓;王树叶

    目的:了解血循环DNA含量在淋巴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循环DNA定量在淋巴瘤评估疗效及指导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3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瘤者21例(标准化疗方案前后分别采集外周血标本)和淋巴结炎者11例的外周血标本.另选取9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标本的血循环DNA水平,分析血循环D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与淋巴瘤临床特征间的联系,评估血循环DNA清除率在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淋巴瘤患者的血循环DNA水平均明显高于淋巴结炎者和健康志愿者(56.71±50.61) ng/mlvs (19.21±15.52) ng/ml和(8.26±7.06) ng/ml,(P=0.033和P=0.010),后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118).淋巴瘤患者血循环DNA与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相关(P =0.032).当血循环DNA水平24.67 ng/ml作为诊断淋巴瘤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5%.标准方案化疗结束后血循环DNA清除率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高(P =0.032),总生存期长(P <0.001).结论: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明显增高,可能有助于淋巴瘤筛查.血循环DNA水平有可能作为淋巴瘤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指标.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ET/CT影像表现

    作者:尹亮;林志春;岳建兰;黄世明;陈薇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PET/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或经立体定向病理活检证实的PCNSL患者PET/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病理活检均显示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8处病灶.单发病灶2例,均位于左侧额叶,其中1例同时行18 F-FLT及18F-FDG双示踪剂PET/CT显像;多发病灶2例,1例病灶位于胼胝体和右侧侧脑室后角旁,1例位于双侧脑室及松果体区.在18F-FDG PET/CT图像上4例患者均表现为高于周围脑组织的高代谢,其中1例行18F-FLT PET/CT显像者亦表现为高代谢并形成更好的肿瘤与周围脑组织(T/N)对比.3例患者病灶周围有水肿形成,2例患者病灶内伴有囊性坏死区.结论:PCNSL在18F-FDG PET/CT影像上均表现为高代谢,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形成较好的对比;通过本组患者及文献复习表明联合运用18F-FLT等其它示踪剂能够提高PET/CT对PC-NSL的诊断价值.

  • H3K27的三甲基化蛋白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邓玉洁;陈刚;朱伟峰;芮红兵;洪华兰;陈君敏

    目的:探讨H3 K27 me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102例初治DLBCL石蜡标本,利用TMA技术制成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3 K27 me3等蛋白的表达,收集临床数据和随访信息,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水平,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比较不同表达与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DLBCL组织芯片位点完整.H3 K27 me3高表达者占59.8%,与老年(> 60岁)、ECOG≥2、侵犯结外病灶数目≥2、高LDH、IPI高-中风险组相关.H3K27me3高表达组治疗完全缓解(CR)率和总有效(OR)率均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20% vs 57.5%和41.8% vs90%(P<0.001);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21.5个月,较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明显缩短(P <0.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3 K27 me3高表达是DLBC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07).结论:TMA技术可用于DLBCL组织芯片构建,部分DLBCL存在H3 K27 me3高表达.该类型患者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检测H3K27me3蛋白表达对预测DLBCL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霍奇金淋巴瘤初次治疗患者EBV感染的预后研究

    作者:尹俊杰;梁波;鲁一;展新荣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对初次治疗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生存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120例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或蜡块中潜伏膜蛋白-1(LMP-1)确诊EBV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EBV+和EBV-组,分析EBV感染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随访观察其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影响生存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例HL患者中有36例(30.0%)存在EBV感染.EBV+组中男性、6-15和61-74岁、混合细胞型比例明显高于EBV-组,而结节硬化型明显低于EBV-组(P<0.05).EBV+组1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和83.3%,明显低于EBV-组97.6%和95.2% (P <0.05).120例HL患者中,死亡10例(8.3%).死亡组61-74岁、未接受过放疗、EBV+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61-74岁及EBV+是影响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BV感染与HL有一定相关性,EBV+与EBV-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且EBV+组总生存时间较EBV-组短,EBV+是影响HL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对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

    作者:徐玉秀;张勇刚;许春玲;刘农军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对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I-DLBCL)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集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8例PGI-DLBCL患者.应用自动化全血细胞计数统计患者初诊时淋巴细胞(ALC)和单核细胞(AMC)数,并计算两者比值(LMR),通过ROC曲线得到LMR cut off值,根据cut off值将38例患者分为≤3.9组和>3.9组.结果:PGI-DLBCL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为55岁(29-73岁);其中死亡7例(18.4%),临床出现B组症状7例(18.4%);病理类型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DLBCL,GCB) 13例(34.2%);原发胃部18例,肠道20例.LMR与PGI-DLBCL的临床分期和肿物大小有关;本组PGI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4个月(7-100个月),5年OS为78.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P=0.021)、分期(P=0.012)、IPI评分(P=0.001)、LDH水平(P<0.001)、肿物大小(P =0.037)和LMR(P=0.026)均影响PGI-DLBCL患者5年OS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MR对PGI-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 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征

    作者:张巍;王晶;王艳芳;朱明霞;万文丽;李海申;仵菲斐;闫新星;克晓燕

    目的:探讨3种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分别采用RT-PCR、q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B7-H1、B7-H3和B7-H4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设12例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NC)为对照.结果: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在12例志愿者PB MNC和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其中B7-H4表达水平相对偏低;3种共刺激分子分别在Maver、Z138和HL-60中表达高,B7-H3和B7-H4在CZ1中不表达.3种共刺激分子的胞核及胞浆蛋白仅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分别在U937、Z138和Raji细胞中表达高,B7-H3和B7-H4在CZ1细胞中不表达.在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和胞核及胞浆蛋白表达均存在差异,且差异不全一致.B7-H3膜蛋白在U937、Maver和Z138中表达丰度较高;B7-H1和B7-H4的膜蛋白在13株细胞中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mRNA水平均广泛表达,但蛋白水平仅在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亚细胞定位多在胞核及胞浆,膜蛋白水平普遍低表达或不表达.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可存在差异.

  • BD方案联合环磷酰胺和吡柔比星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作者:王玉芬;徐文君;陈玉丽;马晓环;邱志远;任翠爱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BD方案)联合环磷酰胺和吡柔比星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8例采用P-CAD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性MM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用BD方案治疗的36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种方案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结果:P-CAD组总反应率[完全缓解(CR)+接近完全缓解(NCR)+部分缓解(PR)+轻微反应(MR)]为85.7%(24/28),治疗有效率(CR +PR)为75.0% (21/28).中位PFS为16.1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0.6个月;BD组总反应率[完全缓解(CR)+接近完全缓解(NCR)+部分缓解(PR)+轻微反应(MR)]为63.9% (23/36),治疗有效率(CR+ PR)为55.6% (20/36).中位PFS为13.7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26.7个月.两组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变、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BD方案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联合化疗组能明显提高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缓解率,并有延缓病情进展及延长生存时间趋势,患者耐受性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CD200和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在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分层中的意义

    作者:朱明霞;万文丽;李海申;王艳芳;王晶;零惠森;闫新星;克晓燕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200和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在MM预后分层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8例MM初诊患者骨髓血中CD200和其它免疫表型(CD38,CD138,CD56,CD19,CD20,CD117,胞浆轻链Kappa和Lambda)表达,以及外周血Treg的比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通过国际分期系统(ISS)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预后分层;分析MM患者表达CD200与Treg细胞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表达相关性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78例初诊患者表达CD200+率为71.79%(56/78),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CD200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抗原表达上,CD200+组CD117的表达显著高于CD200-组(P =0.032),CD20、CD56和CD19的表达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CD200+组Hb量明显低于CD200-组(P =0.035),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CD200-组(P=0.013),血清LDH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D200+组中ISS分期Ⅰ期患者占58.62%(17/29),Ⅱ期患者占75%(30/40),Ⅲ期占100% (9/9),随着CD200表达强度增加,预后分层危险度上升(P=0),CD200表达越强,预后越差;Treg细胞CD200+组显著高于CD200-组(P =0.043),Treg含量与CD200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743,P=0.044).CD200-组患者总生存率(OS)显著高于CD200+组(P =0.03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稍高于CD200+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患者CD200表达和Treg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是MM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以及临床判断疗效的可靠指标.

  • 丙戊酸钠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Notch通路的影响

    作者:乔莲;杨悦;赵瑞娟;王丽红;赵蕾;闫丽娜;张志华;郝长来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和靶基因Hes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VPA 2、4和8 mmol/L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VPA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靶基因Hes1 mRNA的表达,应用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ICN1、Hes1蛋白的表达.结果:同一时间、不同浓度VPA(0、2、4、8 mmol/L)处理RPMI 8226细胞,其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相同浓度的VPA作用于RPMI 8226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时,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2、4、8mmol/L VPA处理48 h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C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靶基因Hes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VPA明显抑制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浓度依赖性(r =0.945).VPA可以下调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靶基因He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VPA可能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实现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CP节律性化疗对RPMI8226细胞增殖及其Notch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郭列平;周帆;石昊天;陈海敏;凌晨晖;陈小玲;侯健

    目的:研究持续低剂量磷酰胺氮芥(phosphoramide,PM)联合泼尼松龙(predniso1one)(即CP节律性化疗方案)对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对Notch1/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分DMSO对照组,磷酰胺氮芥(PM)组,泼尼松龙组,磷酰胺氮芥+泼尼松龙组(即CP组),采用不同组的药物处理骨髓瘤细胞RPMI8226,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RT-PCR检测Notch1和NFκB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DMSO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PM、泼尼松龙及CP组均使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提高(r分别为0.994、0.996、0.999,P<0.001),并且在相同作用时间,不同组的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也明显不同,PM对细胞的抑制率弱,而CP组对细胞的抑制率强,泼尼松龙组次之(P<0.01).用药处理48 h后,与DMSO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G1/Go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尤其在PM和CP组,G2/M期细胞比例在PM增加,而在泼尼松龙和CP组则减少.用药处理48 h后,与DMSO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M、泼尼松龙、CP组的RPMI8226细胞凋亡率依次增高(P<0.01).用药处理48 h后,与DMSO对照组相比,泼尼松龙组、PM组、CP组RPMI8226细胞的Notch1和NF-κB mRNA表达均依次明显下降(P <0.001).结论:CP节律性化疗可以显著减少RPMI8226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使RPMI 8226细胞主要阻滞于G1/Go期,并能显著降低Notch1和NF-κB的表达水平,显示CP节律性化疗对MM的治疗作用有Notch1/NF-κB信号通路的参与.

  • 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

    作者:黄晓兵;石毅;王春森;王晓冬;陈姣;车菲菲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联合伊曲康唑(ITRA)协同抑制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HH信号通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对NCI-H9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株局部成瘤小鼠模型,观察给药后平均瘤重、瘤重抑制率、肿瘤体积的变化并分析荷瘤小鼠生存情况.ELISA法检测M蛋白,qPCR和Westem blot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中Ptch、SMO和Gli表达,以及Gli下游靶标基因cy-clinD1和BCL-2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TO联合ITRA与单一给药相比能更显著地抑制NCI-H929细胞增殖.体内实验发现,两药联合应用可更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负荷,延迟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两药联合可显著地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分子Gli1表达,继而可导致Gli1下游靶标基因cyclinD1和BCL-2等表达水平显著地降低.结论:ATO联合ITRA具有更强地抑制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生长作用.两药协同作用显著地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分子Glil表达,而抑制靶标基因的过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limp-1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胡文坛;刘俊文;刘红春;王婷婷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1,Blimp-1) 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39例初诊MM患者(MM组)和5例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IDA组)治疗前BMMNC中Blimp-1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中浆细胞的性质和数量,并收集患者初始临床指标资料.将39例初诊MM患者分为2组,20例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BD化疗方案,1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VAD化疗方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采集MM患者3个疗程后的骨髓标本,采用qRT-PCR检测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表达.结果:IDA组和ISS(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临床分期不同的初诊MM组BMMNC中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IDA组(0.00047±0.00027),ISS Ⅰ期(0.09543±0.02800),ISSⅡ期(0.13606±0.04162),ISSⅢ期(0.21202±0.03940),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MM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Blimp-1 mRNA与患者初诊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数量、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M蛋白)、β2 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呈正相关(r恶性浆细胞=0.765,rM蛋白=0.685,rβ2-MG=0.446,rLDH=0.583,rCRP=0.671,P均<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Hb)呈负相关(r=-0.439,P<0.05),与年龄、血钙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MM患者经BD或VAD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下降>50%的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水平显著低于M蛋白水平下降≤50%的患者(P<0.05).两组MM患者化疗3个疗程后,BD组Blim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VAD组(P<0.05).结论:MM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水平在反映初诊MM患者患病程度和体内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Blimp-1 mRNA水平变化与M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关联,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抑制骨髓瘤细胞中Blimp-1 mRNA的表达,可能是硼替佐米发挥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之一.

  • S100A6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包红雨;王建宁;孟庆齐;宋敏;付行才;侯艳秋;张柳波;蒋苏豫

    目的:探讨钙结合蛋白A6(S100A6)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eal time PCR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S100A6 mRNA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法分析相关结果,比较MM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以及不同分期患者之间S100A6 mRNA表达差异,以及S100A6高表达组和S100A6低表达组化疗效果及髓外转移差别.结果:MM患者S100A6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Ⅲ期患者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Ⅰ、Ⅱ期患者间无明显差别(P>0.05),S100A6 mRNA高表达者预后较低表达者预后差(P<0.05),髓外转移发生率较低表达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S100A6 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有一定意义,有望作为骨髓瘤患者不同分期、髓外转移及评估病人预后的提示指标.

  • CD138磁珠分选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在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梅建刚;李翰卿;曹红琴;邵靓婧;翟勇平

    目的:通过CD138磁珠分选(MACS)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研究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阐明MACS-FISH在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探讨我国浆细胞病FISH检测标准化的问题.方法:收集初诊浆细胞病患者232例,其中MM 203例,AL淀粉样变性24例,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5例.应用MACS-FISH检测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常规间期FISH(C-FISH)与MACS-FISH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的差异.按骨髓浆细胞比例分组,比较C-FISH与MACS-FISH的检测敏感性.分析C-FISH、MACS-FISH异常阳性细胞率与浆细胞比例的相关性,以及比较C-FISH和MACS-FISH克隆大小的检出差异.结果:MACS-FISH检出MM、AL淀粉样变性、MGUS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为分别为85.9%、62.5%和60%.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FISH检出MM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64.7%,均显著低于MACS-FISH(P <0.001).MACS-FISH检出14q32异位、del(14q32)、t(11;14)、+17p13和并存2种及≧3种细胞遗传学异常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FISH检测结果(P<0.05).当骨髓浆细胞比例≦5%时,MACS-FISH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FISH(P=0.001),且MACS-FISH在不同浆细胞比例分组的阳性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C-FISH在浆细胞比例≦5%时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3,P=0.001,P<0.001).C-FISH组各遗传学异常和MACS-FISH组中+1q21、14q32异位的阳性细胞率与浆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MACSFISH组各种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克隆大小显著大于C-FISH组(P<0.001).结论:MACS-FISH可以显著提高浆细胞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能更好的反映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克隆大小.MACS-FISH可推荐作为国内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的标准方法,用于MM和SMM的危险分层,以及MGUS、AL淀粉样变性的遗传学诊断和研究.

  • GRK6对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之尧;陈丽丽;范国琴;闫志凌;徐开林;李振宇

    目的:探讨GRK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干扰人GRK基因的慢病毒载体GRK6-shRNA,转染筛选获得稳定下调GRK6基因表达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1R.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m blot验证慢病毒载体介导的GRK6基因表达下调的效果.选取GRK6表达下调显著的细胞株检测GRK6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构建干扰人GRK6基因的慢病毒载体GRK6-shRNA,转染多发性骨髓瘤MM 1R细胞,筛选并获得稳定下调GRK6基因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 1R.CCK-8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在G0/G1期被阻滞(P<0.05).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Cyclin D1和CDK4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特异性干扰GRK6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获得可稳定下调GRK6的MM1R细胞株并且发现下调GRK6表达后,MM1R细胞可能通过抑制Cyclin D1和CDK4水平使MM1R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显著地抑制了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的增殖.

  • 骨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彦;克晓燕;田磊;万伟;董菲;王晶

    目的:研究骨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M)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100例,分为A组(n=33),包括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B组(n=67),包括新发和疾病进展(PD)的患者.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比较两组血清中骨标志物N-端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三者与MM疾病进展(PD)的相关性.结果:N-MID在A和B组没有差异(平均20.03 vs 25.24 ng/ml)(P=0.27),PINP和β-CTx在B组比A组水平升高,分别为平均51.41 vs77.48 ng/ml(P=0.026)和平均0.52 vs 1.03 ng/m1(P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β-CTx是MM P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标志物PINP和β-CTx在MM疾病进展(PD)和疾病稳定(SD)期水平不同,β-CTx可以作为监测MM疾病进展(PD)的指标.

  • 两种化疗方案治疗高龄MDS患者继发AML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周仲昊;赵晓红;陆时运;王晨;王智

    目的:探讨“3+7”与地西他滨+HAG预激方案治疗高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继发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高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继发AML患者50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分别采用“3+7”与地西他滨+HAG预激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骨髓抑制时间、毒副作用发生率、生活质量及生存情况.结果:B组患者临床总缓解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天数及化疗后二者恢复的天数明显缩短(P<0.05);B组肺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中其他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A组患者-(P< 0.05);B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A组患者(P<0.05).结论:地西他滨+ HAG预激方案较传统“3+7”方案治疗高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继发AML可有效延缓患者病情进展,缩短骨髓抑制时间,降低肺感染发生率,同时延长生存时间.

  • miR-550a-5p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靶基因预测

    作者:黄莹;文静;李虹颖;张绪湃;邓东红;程鹏;彭志刚;赵卫华;罗军

    目的:探讨miR-550a-5p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靶基因及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miR-550a-5p及其靶基因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iR-550a-5p在54例MDS患者、16例MDS转化白血病患者及19例健康对照中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染色体情况、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血象)的相关性.应用miRBase获得并分析多个物种miR-550的序列特征;应用Microcosm、Miranda和Targetscan预测miR-550a-5p的靶基因,并取预测结果交集,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的GO(富集)分析和信号转导通路(Pathway)的富集分析.结果:miR-550a-5p表达量在所有MDS患者骨髓中均比对照组升高:在低危+中危1组中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7倍(P=1.23×10-10);在中危2+高危组中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9倍(P=1.20×10-10);在MDS转化为白血病组中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0倍(P=5.61 ×10-10).随着MDS疾病危险度增高,miR-550a-5p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但其表达量与MD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染色体情况、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血象)之间无明显相关.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550a-5p在MDS中的靶基因,结合文献报道选出了其中2个可能与miR-550a-5p调控MDS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有关的靶基因——PDLIM2和PSME1.结论:miR-550a-5p在MDS患者骨髓细胞中呈现出特异性高表达,推测其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PDLIM2和PSME1参与MDS病理生理过程.

  • IL-2-330T/G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易感性和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曾强;常红

    目的:探讨IL-2-3 30T/G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易感性及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确诊的103例汉族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其中有4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且观察期超过4个月,100例汉族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测序法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IL-2-330T/G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中IL-2-330 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2.6%和27.7%,与健康对照组的12.0%和33.5%均无明显差异(P>0.05).4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29例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其中携带IL-2-330T/G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者的有效率分别为31.0%和64.8%,与携带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者的48.3%和61.8%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2-330T/G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易感性和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可能无关.

  • 淋巴细胞亚群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分析

    作者:吕远飞;闫振宇;陈乃耀;武建辉;刘斌;王国立;王京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81例AA及111例hypo-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及其影响.结果:hypo-MDS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及其亚群CD3+ CD4+/CD3+ CD8+和CD4+/CD8+细胞比值与AA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hypo-MDS组患者的CD3-CD16/CD56+ NK细胞及CD3+ CD57+ T-LGL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A组(P<0.05,P<0.01),而CD19+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AA组患者(P<0.05).按CD4 +/CD8+细胞比值分组后,hypo-MDS组CD3-CD16/CD56+ NK细胞及CD3+ CD57+ T-LGL细胞比例仅在比值正常组中显著高于AA组(P<0.05);而B淋巴细胞比例仅在CD4+ CD8+细胞比例倒置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hypo-MDS患者CD19+B细胞显著低于AA患者(P<0.05).同样,两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数仅在比例正常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白细胞数和网织红细胞比例则分别仅在比例超高组和非比例倒置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骨髓原始细胞及成熟单核细胞比例仅在比例超高组中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作为AA和hypo-MDS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根据淋巴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将两组患者分为亚组进行比较更有利于鉴别的准确性.

  • 儿童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PA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唐利娟;周晓姮;宾琼;黄小花;罗建明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儿童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HPA-2和HPA-1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及HPA-2和HPA-15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病的潜在联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急性和慢性ITP的各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急、慢性ITP两组各46例患儿及对照组48例健康儿童进行HPA-2和HPA-15基因分型.结果:3组之间HPA-2和HPA-1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每2组比较分析显示,HPA-2和HPA-15等位基因频率在慢性IT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ITP组与对照组及慢性ITP组与急性ITP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2与HPA-15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慢性ITP发病有关,与儿童急性ITP发病无关.

  • 中国甘肃省血友病中心223例血友病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牟晓丽;赵悦;陈泽华;丁永强;李明;贾明峰;席亚明

    目的:了解中国甘肃省血友病患者的发病及诊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223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到来自甘肃14个市及周边临近省份223例病例,其中血友病A(HA)203例,血友病B(HB) 20例;在223例中男性222例,女性1例,农村患者177例,占79.4%.结果:首次出血的中位年龄2岁,确诊的平均年龄5.6±6.5岁,HA和HB患者诊断延迟时间分别为2.50±4.91年和2.07±4.76年.在所有患者中合并关节出血168例(75.3%),关节畸形123例(55.2%);91.6%患者按需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病毒(HCV)的感染率分别为1.7%和6.2%.86.9%的患者首次就诊医院为3级以下医院,其中仅15.9%首诊医生考虑患者为血友病.结论:甘肃省血友病患者的确诊率较低,诊断延迟时间较长,合并关节出血多,累计关节畸形比例高,丙肝感染率高.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改构白介素11对骨髓抑制的小鼠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评价

    作者:马杉姗;胡成炫;王洪领;聂李亚;许松山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改构白介素11(PEGylated IL-11 mutein,PEG-mIL 11)不同给药次数和给药剂量对骨髓抑制的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并与mIL-11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BALB/c小鼠经2.5 Gy全身60C0 γ射线照射后,腹腔注射50 mg/kg卡铂制备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在给药次数研究中,将30只造模成功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溶剂对照组:d1,4,7每日1次,共3次;mIL-11组:mIL-11 200 μg/(kg·d) ×9 d;PEG-mIL 11 A组:PEG-mIL 11 1800 μg/(kg·d) ×1 d(d1);PEG-mIL 11 B组:900 μg/(kg·d)×2d(d1,5)和PEG-mIL 11 C组:600 μg/(kg·d)×3d(d1,4,7),各组小鼠均为皮下注射给药.监测5周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在给药剂量研究中将100只造模成功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溶剂对照组:d1,5每日1次,共2次;mIL-11组:mIL-11 200 μg/(kg·d)×9d、PEG-mIL 11低、中、高剂量组(200、420、900 μg/(kg·d)×2d,d1,5),对各组小鼠均皮下注射给药,在5周内每隔2-3d检测外周血细胞,并于给药后d8选取部分动物安乐死后进行骨髓细胞培养.结果:与造模前相比,溶剂对照组Plt在低点时降低幅度达到80%以上.给药次数研究中,PEG-mIL 11各给药组在低点时的Plt值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mIL-11组(P<0.05),但不同给药次数的3组间差异不显著;在给药剂量研究中,PEG-mIL 11各治疗组在Plt低点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和mIL-11治疗组(P<0.05),在低点后Plt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溶剂对照组,在d 10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r=0.92);PEG-mIL 11各治疗组的RBC在低点的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并且恢复明显加快;各组WB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FU-Meg测定结果显示,PEG-mIL 11和mIL-11组同溶剂对照比相比CFU-Meg有增多的趋势,且PEG-mIL 11治疗组动物的集落数更高.结论:PEG-mIL 11对骨髓抑制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同mIL-11相比,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的顺应性,为开发重组白介素11的长效制剂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血栓溶解体积之间的关联研究

    作者:王琦;孙思翘;程志华;王中英;刘超

    目的:探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血栓溶解体积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制作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按照处置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即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进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含量测定,并且计算静脉造影所显示的血栓溶解体积,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手术后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测量值均先升高后降低,模型组出现2次峰值,假手术组升高3h达到峰值后即逐渐下降,至术后24h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手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且模型组合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测量值与相应的血栓溶解体积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Pearson系数为0.307,R2 =0.412 (P <0.05).结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随着时间呈现均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能够反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凝聚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 血小板活化白血病细胞L1210中AKT及ERK信号通路并降低其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胡雅彬;邵联波;赵路;沈莹;吴坤;王宜强

    目的:探索血小板对白血病细胞胞内信号通路及药物敏感性的可能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血小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血小板与白血病细胞L1210共孵育后是否发生相互作用;使用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血小板对白血病细胞L1210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在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甲氨蝶呤、长春新碱、多柔比星,通过细胞增殖活性试验检测血小板对白血病细胞L1210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新鲜分离的以及固定后的血小板都能与白血病细胞相互结合,并都能上调白血病细胞内AKT以及ERK的磷酸化水平.此外,血小板还显著降低白血病细胞L1210对三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论:血小板可与白血病细胞相互作用,激活白血病细胞AKT和ERK信号通路,并可能通过该途径降低白血病细胞L1210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

  • 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的活力、凋亡、活性氧变化趋势研究

    作者:李海宁;赵绍林;杨晋;李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分离培养后细胞活力、凋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于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至96 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0、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凋亡;在0、12、24和36 h检测ROS的生成.结果: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培养24 h内,细胞活力可保持90%以上,24 h凋亡细胞比例与0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培养72 h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细胞凋亡增加,在体外培养96 h细胞几乎全部死亡;中性粒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在12h已显著下降.结论:中性粒细胞在24 h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活力大于90%,凋亡细胞数变化不明显,可用于一般体外的实验研究.然而,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培养12 h产生ROS的能力显著下降,ROS功能实验要在细胞分离后立即进行.

  • 组合探针FISH在3种恶性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秦尤文;王小蕊;杨一宁;王椿

    目的:评估组合探针FISH(Panel-FISH)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多发性骨髓瘤(MM)和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别针对3种疾病的组合探针,对46例CLL、53例MM和93例MDS患者进行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CLL和MM组中,Panel-FISH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核型分析(73.8% vs 9.5%;70.8% vs 22.9%),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x2=35.7,P<0.001;x2 =22.1,P<0.001).在MDS组中,Panel-FISH的异常检出率与核型分析相仿(30.4 vs 27.2%),无显著性差异(x2=0.043,P=0.625).结论:Panel-FISH能显著提高CLL和MM患者的异常检出率.虽然不能提高MDS患者的总体异常检出率,但对分裂象较少或核型分析失败的MDS患者有辅助诊断意义.

  • 恶性血液肿瘤中ADAMTS13活性与TSP1水平改变

    作者:孙彩凤;赵霞;韩芳;贾琦;王椋;鲁光;丁慧芳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水平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2例恶性血液肿瘤(包括20例急性白血病,48例恶性淋巴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5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血浆中的vWF抗原和TSP1水平,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2组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水平.结果:初发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2.31±21.82)% (P<0.05);vWF抗原水平和TSP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发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低于治疗后缓解组(89.84±20.70)% (P <0.05);初发组vWF抗原水平高于治疗后缓解组(P<0.05).在82例初发恶性血液肿瘤中有25例合并感染,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49.80±18.44)%明显低于无感染组(73.82±21.41)%(P<0.05);感染组vWF抗原水平与TSP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5).治疗过程中有8例发生了血栓事件,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较无血栓组明显降低(P<0.05);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1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降低和TSP1水平升高,而发生感染及血栓事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进一步降低.检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和TSP1水平有可能更好地预防感染及血栓事件的发生.

  • Prp19干涉导致细胞染色体错误排列及有丝分裂前中期阻滞

    作者:李昂;孙兴;范克科

    目的:验证针对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新有丝分裂期调控分子候选蛋白mRNA前体剪切因子19(pre-mRNA processing factor 19,Prp19)功能和查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个靶向不同序列的siRNA在HeLa细胞中敲低Prp19,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rp19敲减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采用Time-lapse成像技术进一步明确Prp19干涉对细胞分裂的影响.采用冷处理实验观测Prp19干涉对微管与着丝粒连接的影响.应用Annexin Ⅴ-FITC细胞凋亡检测和Caspase 3、PARP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rp19干涉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Prp19干涉导致有丝分裂期阻滞.Time-lapse成像动态观测发现Prp19干涉导致细胞前中期阻滞和染色体错误排列.冷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干涉Prp19损害了微管与着丝粒的连接.Annexin Ⅴ-FITC细胞凋亡检测以及Caspase 3、PARP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Prp19干涉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结论:Prp19是细胞有丝分裂正常进程中不可或缺少的蛋白质,抑制Prp19可能对抗有丝分裂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策略.

  •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顾卫军;张庆国;朱伟;郭玉琳;张鲁勤

    目的:探讨Tc1/Tc2、Th1/Th2及Tc/Th的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期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培养、T淋巴细胞荧光标记的流式细胞术分析SLE稳定期和活动期患者及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内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表达率的变化,比较Tc1、Tc2;Th1、Th2,Tc/Th细胞比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稳定期、活动期的变化,与SLEDAI分期的相关性.结果:SLE活动期患者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其Tc1、Th1细胞表达水平、Tc1/Tc2、Th1/Th2比值则均明显高于SLE稳定期及正常对照组(P<0.05),但在SLE稳定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Tc/Th的失衡及Tc与Th细胞向Tc1、Th1漂移的变化在SLE的发病机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