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细胞免疫疗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巍;景红梅;王继军;克晓燕

    细胞免疫治疗将体外扩增的大量免疫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T细胞治疗、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和γδ T细胞治疗等.这些免疫细胞的制备及培养条件、抗肿瘤机制、作用的靶细胞等不尽相同且各有优缺点.临床研究显示,包括恶性血液病在内的多种肿瘤患者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后,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就常见的不同种类细胞治疗的特点及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微小残留病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检测方法

    作者:俞晴;施菊妹;陶怡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过去十年中逐步提升,具体表现为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延长,许多患者经治疗后可达到完全缓解.同时,大多数研究表明,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disease,MRD)的相关信息可代替总生存率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近年来,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式反应、二代测序技术及PET/CT等检测MM患者MRD的高敏感试验也在逐步开展.本文仅就MRD的临床意义及上述4种检测方法各自的特征作一综述.

  • 遗传因素与血友病A凝血因子抑制物产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政斌;孙新;何丽雅

    血友病A(HemophiliaA,HA)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编码FⅧ(凝血因子Ⅷ)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凝血因子不足或功能障碍所致.血友病A的治疗,在目前仍以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为主.反复输注凝血因子制剂后会产生针对FⅧ的抗体,这是HA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关于抑制物发生率,国内外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影响凝血因子抑制物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抑制物产生的主要因素.本综述主要阐述国内外HA凝血因子抑制物产生的相关遗传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 61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作者:张孝平;陈宝安;葛峥;刘苒;马晓燕;高冲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15岁的61例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与完全缓解率(CR)的关系.用COX回归进行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有关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44例获得CR,总CR率72.13%.发病时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初诊时有无CNS-L、髓系抗原表达、Ph染色体情况等均是影响诱导缓解率的重要因素(P<0.05).61例患者2年OS率为28.13%,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 CI 9.58-12.42).44例获得CR的患者中,2年OS率为39.57%,2年DFS率为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是否达到CR、在CR后是否接受巩固治疗或异基因HSCT治疗,均为影响成人ALL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高龄(P=0.001)、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18)及CR后来进行巩固治疗(P=0.02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02)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05)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化疗的CR率高,但总OS率低,争取CR及在CR后继续巩固维持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 微量残留病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分层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安粉艳;张淑红;孔令军;梁颖;徐基昕;何海龙;柴忆欢;赵文理

    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在B-ALL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不同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380例B-ALL患儿骨髓MRD与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关系.结果:患儿的年龄、初诊白细胞数、染色体、MLL、BCR/ABL、预处理反应、第33天骨髓MRD与患儿的5年EFS率密切相关.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MRD有标记和MRD无标记与患儿5年EFS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且各免疫表型与5年EFS率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4).第15天MRD> 10-2 (P=0.004)、第33天MRD> 10 3(P <0.001)、第12周MRD> 10-3 (P <0.001)的患儿5年EFS率及总生存率减低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第33天MRD< 10-4(阴性)、10-4-10-3、10-3-10-2、≥10-2的5年EFS率分别为86.6±2.7%、77.5±4.9%、70.1±8.0%、44.8±9.9%(P<0.001);5年OS率分别为89.5±2.7%、80±4.9%、76.0±7.8%、53.2±10.1%(P<0.001).结论:第33天MRD≥10-2是B-ALL患儿5年EFS率和OS率显著减低的高危因素.缓解后动态监测MRD水平有助于预测B-ALL复发.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GSTP1及MTHFR基因多态性对大剂量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李菲;尹郸丹;周小兰;马建梅;郭红梅;孟黎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GSTP1及MTHFR基因多态性对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98例ALL患儿采用PCR方法测定C677T A303G及MTHFR C677T的多态性,观察患儿HD-MTX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C677T及MTHFR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结果:98例患儿中61例(62.24%)存在有至少1个基因位点的变异;C677TA303G基因多态性表现:A基因频率84.69%,G基因频率15.31%;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表现:C基因频率66.33%,T基因频率33.67%.98例患儿中,7例(7.14%)发生骨髓抑制,23例(23.47%)发生肝损害,15例(15.31%)发生肾损害,48例(48.98%)发生胃肠道反应,46例(46.94%)发生黏膜损害.对患儿的年龄、性别、危险程度及MTX的剂量进行校正后分析显示,基因多态性与骨髓抑制、胃肠道及黏膜损害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变异基因数量与肝功能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THFR及C677T基因联合变异时患儿的MTX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对此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 Ibrutinib逆转SDF-1α/CXCR4介导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

    作者:胡媛媛;陶善东;马晶晶;周立涛;陈月;于亮

    目的:探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中Ibrutinib对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表面CXCR4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CR4、ERK、Bcl-xL表达水平,qPCR检测CXCR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brutinib增强化疗药物阿霉素诱导SUP-B15的凋亡(17.100%±4.3%vs28.133% ±3.16%);Ibrutinib抑制SDF-1α诱导的CXCR4磷酸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r24h=-0.99659,r4sh=-0.99764,r=-0.99980);Ibrutinib抑制CXCR4下游信号分子ERK、BCL-xL的表达与活性.结论:Ibrutinib增强SUP-B5细胞株对化疗药物阿霉素的敏感性,逆转SDF-1 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XCR4/ERK/BCL-xL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 黄芪多糖联合多柔比星抗白血病细胞HL-60/A耐药的机制研究

    作者:彭洪薇;张晓洁;李菲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联合多柔比星对耐药白血病细胞HL-60/A的协同抗肿瘤机制.方法:RT-PCR、Westem blot及CCK-8试验鉴定急性早幼粒细胞耐药株HL-60/A的耐药表型;然后通过CCK-8试验检测黄芪多糖协同多柔比星对HL-60/A的抗肿瘤作用;Annexin-Ⅴ细胞凋亡实验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m blot检测细胞内caspase级联系统激活情况;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黄芪多糖对多药耐药蛋白MRP的表达及功能影响.结果:与敏感细胞相比,HL-60/A表现出明显的耐药特征,对多柔比星的耐药倍数约为HL-60的27倍.CCK-8试验证实,黄芪多糖可有效促进多柔比星对耐药细胞HL-60/A的杀伤,且黄芪多糖与多柔比星联用可显著诱导HL-60/A细胞凋亡,同时伴随凋亡级联信号系统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可降低HL-60/A细胞表面的MRP表达,进而抑制MRP的外排功能,增加进入耐药细胞中的药物浓度.结论:黄芪多糖联合多柔比星可有效发挥对耐药白血病细胞HL-60/A的协同抗肿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黄芪多糖抑制HL-60/A细胞表面的MRP表达、抑制药物外排,从而增加耐药细胞内药物浓度,诱导HL-60/A细胞凋亡实现的.

  • 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其对完全缓解和总体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希锋;孙玲;李弹弹;尹相丛;冉学红

    目的:探讨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其对获得完全缓解和总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72例初治Ph-ALL患者,对患者诱导化疗2周后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同时确定其对获得完全缓解以及患者总体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界值为0.075,其曲线下面积为0.763,并且曲线下面积和Az=0.5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院将172例患者按照其治疗2周后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进行分组,其中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75的患者有104例,占60.5%;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75的患者则有68例,占39.5%.前者在诱导治疗4周后的获得CR的患者以及终获得CR的患者分别为89(85.6%)和99(95.2%),显著高于后者的29(42.6%)和52(76.5%),2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临床上降低患者OS率和DFS率以及增加患者复发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化疗而非移植、诱导治疗4周后未能达到完全缓解、诱导治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75以及诊断时伴随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而诊断时WBC升高则是影响患者DFS率的不利因素.结论:Ph-ALL经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将不利于获得完全缓解,并且总体预后较差.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早期死亡率关系

    作者:王怀宇;张欣欣;张慧云;王静;陈丽梅;王梦昌;习杰英;谢铭;樊婷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近8年来116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值、诱导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值及整个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值与早期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109/L的高危患者中,无论治疗前、治疗后及整个病程中,早期死亡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值均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极高危阈值为70×109/L(P<0.05),治疗后的极高危阈值为96.4×109/L,在整个病程中的极高危阈值为91.5×109/L(P<0.01),超过极高危阈值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整个病程中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与患者早期死亡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能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 白藜芦醇逆转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ADR耐药的凋亡机制

    作者:郭玉楷;史敏;秦永亮;李永军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逆转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ADR耐药的凋亡机制.方法:将HL,60/ADR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阿霉素(ADR)处理组、Res处理组和ADR+ Res联合处理组4组.应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阿霉素(ADR)自发荧光强度和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耐药基因MRP1、抗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MRP1、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25、50、100和200 μmol/L Res作用于HL-60/ADR细胞48 h后,细胞的大抑制率分别为44%、61%、76%和81%,呈浓度依赖性(r=0.876,P<0.05);与ADR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8.534±1.111 μmol/L)相比,ADR+ Res组HL-60/ADR细胞的IC50(1.591±0.373 μmol/L)明显减少(P<0.05).ADR联合Res后HL-60/ADR耐药细胞内ADR自发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Res组和ADR+ Res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Res组和ADR+ Res组的MRP1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BAX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Res组和ADR+ Res组MRP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BAX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白藜芦醇具有逆转HL-60/ADR细胞耐药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HL-60/ADR细胞凋亡、抑制耐药蛋白MRP1而发挥作用,其促凋亡机制与抑制BCL-2和增强BAX表达有关.

  • 新生儿ABO、RhD配合型输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威;乐爱平;刘景汉;兰炯采

    目的:通过新生儿ABO、RhD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下简称“配合型输血或同型输血”)的病例资料对照回顾性分析,探讨配合型输血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南昌地区2014年1月-2016年10月26例新生儿红细胞配合型输血患者为配合型输血组,根据1∶1配比病例选取26例新生儿同型输血患者为同型输血组,对26例配合型输血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等有效性指标和输血前、后Hb、不规则抗体筛查、间接胆红素(IBiL)值、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输血不良反应等安全性指标与同型输血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配合型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组间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组间输血前Hb水平、红细胞输注量(m1)、1d后Hb、Hct、RBC增加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输注红细胞1d后Hb、Hct、RBC均明显升高(P<0.05).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组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配合型输血组IBiL值较输血前明显下降(P<0.05),输血后均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除22名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外DAT亦均呈阴性;12例配合型输血患者输血后1、3、7d的IBiL值、Hb水平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在新生儿输血治疗中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途径.

  •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晓云;王新华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β±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O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输注两种不同红细胞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验室指标及疗效影响的对比

    作者:高晶晶;朱雄鹏;王明泉

    目的:探究输注2种不同红细胞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实验室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探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20例,其中60例患者输血治疗采用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为甲组;另60例患者输血治疗采用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为乙组.查询并记录比较甲组和乙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和输血后24 h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ld后的RBC、Hb水平较输血治疗前非常显著升高(P<0.01),TBIL、Ret水平较输血治疗前非常显著降低(P<0.001).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RBC、Hb、TBIL、Ret水平,治疗后乏力、头晕、气短、心悸等贫血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综合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均能在短时间内明显缓解AIHA患者的贫血情况.

  •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红细胞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林梦霞;于帅;祝超;黄雅;王海宝;于洋

    目的:研究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初步建立Percoll分离液在红细胞分离中的佳操作条件.方法:检测Percoll与1.5 mol/L NaC1比例为9∶1、10∶1、11∶1、12∶1、13∶1渗透压情况,选取等渗比例作为佳母液(SIP);以不同密度细胞被充分离心沉降分离,较少存在红细胞滞留、拖带现象作为分离效果评判标准,比较不同红细胞悬液浓度、不同离心力、不同离心加减速度、不同温度和不同离心时间的分离效果.结果:50%以下浓度红细胞悬液分离效果优于50%以上浓度红细胞悬液,4 000 ×g优于3 000和2 000 ×g的离心效果,2-8的离心加减速度可以获得满意的离心效果,4℃分层效果比室温稳定,20 min优于15和10 min的分离效果.结论:Percoll与1.5 mol/L NaC1为12∶1和11∶1的母液可作为等渗母液,优先4℃离心条件离心,加减速度2-8,其离心效果会随着红细胞悬液浓度的降低、离心时间的延长、离心力的增加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 103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生物学特征与疗效观察

    作者:殷悦;占文琪;黄慧芳;张臣青;付丹晖;徐淑娟;胡建达;陈鑫基

    目的:本研究总结分析急性红白血病(AEL)的生物学特征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3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肝功能、乳酸脱氢酶、凝血、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缓解率、复发率、无复发生存及总生存等指标观察疗效.结果:白细胞、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中位数分别为3.04×109/L、0.67×109/L、66 g/L及45.0×109/L,71.1%的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以发现有核红细胞,无1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主要表达:CD13 (93.5%)、CD117(89.1%)、HLA-DR(87.0%)、CD34 (80.0%),部分患者表达淋系抗原CD4 (42.9%)及CD7 (28.9%).82例患者核型分析显示,正常核型52.4% (43/82),异常核型41.5% (34/82),检查失败6.1% (5/82).34例异常核型中,简单异常41.2% (14/34),复杂核型58.8% (20/34).对60例患者检测融合基因显示,阳性率为16.7% (10/60).27例患者检测预后基因突变显示,阳性率为77.8% (21/27).初诊急性红白血病103例中接受化疗81例,可进行疗效分析66例.2个疗程累积缓解率45.5%(30/66),复发率36.7% (11/30),中位复发时间15.5(6.2-50)个月.可进行疗效分析6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CR(30例)患者截至随访结束未达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未获CR(36例)患者12个月(P =0.001).CR患者5年生存率65%,无复发生存(RFS)中位时间46.2个月,3年RFS为58%.结论:AEL患者具有高表达CD34抗原、多为复杂核型等生物学特点.虽然AEL患者缓解率低,生存期短,但缓解患者人群具有较好的长生存及良好的生存质量.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微粒在凝血紊乱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迎媚;陈波;吴龙月;侯金晓;付金月

    目的:评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来源微粒(microparticle,MP)及其携带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患者高凝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化疗/分化治疗药物对MP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APL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48 h,收集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从一定体积的含MP细胞培养液中提取MP.采用ELISA法检测MP上TF的表达,应用凝血酶生成实验检测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的PCA,利用人TF特异抗体检测TF在MP相关PCA中的作用.测定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处理APL细胞48 h后MP的PCA.结果: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几乎无TF表达,而APL细胞来源的MP明显表达TF.无论是APL患者骨髓MNC还是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均具有明显的PCA,但与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相比,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更高.TF在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中几乎无作用,而在APL患者骨髓MNC细胞来源的MP的PCA中发挥重要作用.DNR处理的APL患者骨髓MNC能使其释放的MP的PCA增高,而ATO和ATRA的作用则完全相反.结论:APL患者骨髓MNC来源的微粒具有明显的PCA,而TF在这一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疗药物DNR可增强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明显,而分化治疗药物ATRA和ATO则可降低这一活性.

  • 急性白血病IL-32水平动态变化与病情发展的关系

    作者:陈立刚;郭家权;李东东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白介素32(IL-32)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82例AL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IL-32的浓度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AL组及其两个分型组(ANLL和ALL)的外周血清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ANLL和ALL处于初诊、PR和复发期的患者的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并且其复发期组患者的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期组患者(P<0.05);而在ANLL和ALL患者中处于CR期患者的IL-32蛋白水平及IL-32 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IL-32与其自身的病情发展有密切联系,检测患者体内IL-32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进展,因而IL-32水平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指标.

  • Nucleostemin表达下调对p53缺失型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

    作者:魏园玉;李曌博;张帆;王宁宁;刘帅;岳保红

    目的:结合前期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探讨下调Nucleostemin (NS)表达对p53缺失型白血病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NS非p53依赖性信号通路的关键节点提供依据.方法:在NS-RNAi-GV248重组慢病毒载体下调NS表达的基础上,采用吖啶橙染色、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变化.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抑制了HL60细胞中NS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3.1±0.28)%和阴性对照组(6.2±0.64)%相比,实验组HL-60细胞内酸性小体数量(22.4±0.76)%明显增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1.010±0.039)和空白对照组(0.608±0.008)相比,实验组HL-60细胞LC3Ⅱ/LC3 Ⅰ的比值(1.537±0.072)明显增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4.2±1.2)和空白对照组(2.3±0.5)相比,实验组中HL60细胞内自噬性结构的数量(8.7±3.1)明显增高(P<0.05).结论:下调NS蛋白的表达可以增强p53缺失型HL-60细胞的自噬活性.

  • Numb在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的表达及不对称分裂研究

    作者:李正;李欢;李艺辉;徐颖茜;邢海燕;唐克晶;田征;王敏;饶青

    目的:以白血病细胞系K562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化与未分化的K562细胞中Numb的表达改变以及不对称分裂规律的变化,探讨不对称分裂改变在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方法: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诱导K562细胞分化,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K562细胞分化后Numb表达的改变.诺考达唑使细胞处于同步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Numb蛋白,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处于分裂末期的细胞,再使用ImageJ软件计算细胞的荧光强度,根据分裂后2个子细胞的荧光强度统计各分裂方式的比例.结果:在诱导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Numb mRNA水平较对照组上调了2.3倍(P<0.001);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分化的K562细胞中Numb阳性率为(67.37±5.01)%,而未分化的K562细胞中Numb阳性率为(43.97±5.72)%(P<0.01),并且分化的K562细胞比未分化的K562细胞不对称分裂比例增加了18.3%,对称性自我更新比例减少了49.7% (P <0.001),对称性向下分化比例增加了32% (P <0.001).结论:分化的K562细胞中Numb的表达上调,不对称分裂的比例比未分化的增多;当诱导其分化时,不对称分裂增加,对称性自我更新减少.白血病细胞主要是通过对称性自我更新方式进行分裂以维持白血病细胞的稳定.

  • LNK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变异

    作者:谭梅;容颖;田润梅;杨宇航;朱平;陈艳

    目的:比较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组与对照组的LNK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LNK基因变异与CML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CML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提取骨髓和外周血DNA,用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用PCR扩增LNK基因外显子全长;扩增序列中包括了LNK基因内影响氨基酸表达的Rs3184504 (C/T)和Rs 78894077 (A/C/G/T),以及对氨基酸表达无影响的Rs7973120(A/T)的3个SNP位点.测序分析LNK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36例CML患者均有BCR/ABL1突变,对照组无突变;1例CML患者有LNK杂合子突变,位点为A300V,突变率2.8%,对照组无突变.Rs3184504:对照组C/T等位基因频率为50%/50%,CML组为94.4%/5.6%,CML组C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CC基因型占94.4% (P <0.01);Rs78894077:对照组C/T等位基因为9.8%/90.2%,CML组16.7%/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ML组CC基因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s7973120:对照组A/T等位基因频率为10.9%/89.1%,CML组为25%/75%,CML组A等位基因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ML患者中有LNK突变,LNK单核苷酸多态性与CML的发生相关,CML患者多携带有LNK Rs3184504C等位基因及Rs7973120 A等位基因.

  • LPXN过表达对THP-1细胞增殖、粘附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戴海萍;朱国华;吴丽丽;王谦;姚红;王琴荣;文丽君;仇惠英;沈群;陈苏宁;吴德沛

    目的:探讨LPXN过表达对白血病细胞株THP-1增殖、粘附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稳定过表达LPXN的THP-1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粘附实验检测细胞对Fn的粘附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m blot检测ERK,Integrinα4,α5和β1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分泌MMP2和MMP9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LPXN的THP-1细胞.过表达LPXN的THP-1细胞增殖、对Fn的粘附、ERK,Integrinα4,α5和β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过表达LPXN的THP-1细胞跨transwell的侵袭能力和MMP2活性均强于对照组.结论:LPXN基因可能通过上调ERK的表达促进THP-1细胞增殖;通过上调Integrin α4、α5、β1的表达促进THP-1细胞的粘附;通过激活MMP2促进THP-1细胞侵袭.

    关键词: LPXN 增殖 粘附 侵袭 THP-1
  • 两例MLL基因高表达的AML患者临床特征和细胞分子遗传学分析

    作者:赵佳炜;汝昆;李承文;唐克晶;郑迎春;崔成华;肖静;陈晟华;王晓静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LL基因高表达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细胞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探索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发现2例患者MLL高表达.对这两例患者的临床和细胞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收集和深入分析.结果:2例患者都是中年,分别诊断为FAB分型的M5b和M2a.该两例患者均具有复杂核型,并且都含有11号染色体异常,其中1例患者被RT-PCR确证为MLL-PTD(外显子2-9),另外1例为非MLL-PTD患者,经Cytoscan HD进一步分析发现:11q扩增和缺失同时存在,3p、3q、4q、5q、7q、8q、10p、10q、12p和18q都有区域缺失,4p有扩增.结论:染色体异常-5/5q-,-7/7q-和高度复杂核型同时存在时,会加速疾病不良预后.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遗传学异常是如何影响疾病进程.

  • 泊沙康唑一级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作者: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闫蓓;李松威;汪海涛;高亚会;张甜甜;张雅茜;王丽;吴晓雄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一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5例allo-HSCT无IFD的患者从预处理开始应用泊沙康唑,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以上为止,35例以米卡芬净预防IFD患者为对照(对照组),分析2组间IFD易感因素有无差异,比较2组IFD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移植后100d内共有13例(16%)发生IFD,其中5例(38%)死亡,而67例未发生IFD患者中10例(15%)死亡,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7).45例泊沙康唑一级预防组中发生IFD者4例(9%),对照组中35例患者发生IFD 9例(26%),2组IF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IFD风险因素评估和不良反应评估方面,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泊沙康唑对allo-HSCT患者行IFD的一级预防的效果明显优于米卡芬净,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

  • 不同时间输注受者动员脾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王俊辉;邓磊;王路;梁晨;王一;刘铁强;黄珊;黄雅静;蔡博;董征;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目的:研究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输注G-CSF动员的自体脾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GVHD阳性对照组(control group)、移植后1d受者细胞输注组(+1 d group)、移植后4d受者细胞输注组(+4 dgroup)、移植后7d受者细胞输注组(+7 d group).输注3×10 7的G-CSF动员后的受者脾细胞,观察GVHD临床体征及病理变化,并检测各组外周血中CD3+ CD4+、CD3+CD8+细胞亚群及其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后4d组的GVHD发生率明显降低,中位存活时间>60 d,显著高于对照(24 d)、移植后1 d(21 d)和移植后7d组(28 d)(P<0.01),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Fasl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d,输注G-CSF动员的受者脾细胞能抑制供者T淋巴细胞的FasL的表达,显著减少GVHD的发生.

  • 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刘雄雄;刘铁强;郭梅;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李冰霞;姚波;余长林

    目的:研究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以预测移植后急性白血病(AL)复发的意义,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行NST的成人AL患者51例,对所有患者移植前骨髓形态学完全缓解(CR)期内,移植前35 d内、移植后1、2、3月内,以后每3月至移植后2年、2年后每6个月内采集骨髓监测MRD.低水平MRD组(A组)共33例(移植后每次检测MRD <0.2%),高水平MRD组(B组)共18例(移植后动态监测MRD,至少1次≥0.2%).结果:移植后2组2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6.1%和5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移植后MRD≥0.2%是AL移植后复发的独立的高危因素,高水平MRD组复发风险是低水平MRD组的5.84倍(P=0.036).移植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1.8%和46.3%(P=0.036).结论: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中,采用FCM动态监测MRD是预测移植后早期复发的重要方法,移植后MRD≥0.2%可作为白血病早期复发的预警,以及指导临床早期给予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 急性白血病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单纯肠道aGVHD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

    作者:王晓宁;孙春红;郭彩利;姚建娜;祁仕环;刘心;习杰英;王孟昌;贺鹏程;张梅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影响单纯肠道a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行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发生与未发生肠道aGVHD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供受者性别差异、供者年龄、预处理方案、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用量、回输的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计数对肠道aGVHD发生的影响.观察发生肠道aGVHD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结果:19例患者中5例于移植后发生肠道aGVHD(Ⅱ级1例,Ⅲ级3例,Ⅳ级1例),发生时间分别为移植后7,22,27,70和154 d.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供受者性别差异、供者年龄、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用量、回输的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计数与肠道aGVHD的发生无相关性,BuCy预处理方案同肠道aGVHD的发生可能相关(P<0.05).5例患者中2例经甲强龙1 mg/(kg·d)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应用甲强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后好转,其余2例患者对激素耐药,应用含CD25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后好转.结论: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BuCy预处理方案可能对移植后肠道aGVHD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观察确定.

  • MicroRNA-182在判断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糖皮质激素耐药中的应用

    作者:胡英伟;程诗宇;谢彦晖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肿瘤患者miR-182表达与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瘤患者(68例,骨髓标本20例,血浆标本4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例,骨髓标本14例,血浆标本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例,血浆3例),非淋巴系统疾病患者(18例,骨髓8例,血浆10例)miR-182的表达.结果:难治的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miR-182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初治患者(P<0.05).初治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miR-182的表达量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的miR-182的表达,随糖皮质激素用量增加而增高(P<0.01).当骨髓淋巴细胞miR-182表达为10.09,诊断淋巴肿瘤细胞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8.2%;血浆miR-182为1.393,诊断淋巴肿瘤细胞糖皮质耐药的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51.3%.结论: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淋巴细胞肿瘤的miR-182表达明显上调.miR-182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应用于淋巴细胞肿瘤糖皮质激素耐药的诊断.

  • 伴骨髓侵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薇;吕瑞;黄文阳;李承文;刘宏;李健;邹德慧;邱录贵;易树华

    目的:探讨伴有骨髓侵犯的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这些遗传学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具有完整细胞遗传学资料的47例伴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其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患者中25例检测出核型异常(53%),以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为主(19例,占40%).异常核型常累及的染色体为1和18号染色体(均为26%),其次分别为3号染色体(23%),6号染色体(19%),7、8和14号染色体(3者均为13%).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方面,常见的数量异常为+3(13%),其次为+5、+7、+12、+18和-21(均6%),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q+(17%),其次为1p+、2p21-p23异常、6q-、8q+、14q+、18p+和18q+(均6%).预后影响分析发现IPI≥3分(P=0.03)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 =0.005)对无进展生存(PFS)有显著不利影响,IPI≥3分(P =0.024)、LDH高于3倍正常上限(P =0.027)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 =0.O01)对总生存(0S)有显著不利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染色体核型异常是PFS(P=0.037,HR 2.323)和OS(P =0.015,HR 2.833)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进一步分析核型异常的类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1q+,8q+,+12,12q+,18p+和2p21-23异常对PFS有显著不良影响,1q+,+3,+5,+7,8q+,+12,12q+和2 p21-23异常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综合临床特征及上述核型异常类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8q+(P=0.022,HR 2.701)和IPI≥3分(P =0.043,HR 2.949)对PFS有显著不利影响,1q+ (P =0.032,HR 2.973)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结论:骨髓受累的DLBCL患者中,合并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生存期更短,是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8q+和1q+分别是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作者:崔剑雄;林武华

    目的:比较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常规放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治疗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sal-type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按照放疗方案的不同将63例接受全程根治性放疗的早期ENKTL患者分为IMRT组(33例)和CRT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放疗近期疗效,记录2组患者的3年总活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活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急性放射损伤及晚期放射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总体反应率(OR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3年OS以及3年PFS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组患者3年OS和3年PFS与未化疗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口腔黏膜反应、骨髓抑制、皮肤反应、口干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T组患者晚期口干和吞咽梗阻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RT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晚期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及张口受限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MRT与CRT治疗早期ENKTL近期和远期疗效基本相似,但IMRT能降低部分放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白介素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尚春香;马吉成;南征;李叶;贺文财;潘贤英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牟1月至2016年1月因鼻部ENKTL接受放疗、化疗或放化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8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和对照组人员均采集外周血约5 ml,使用ELISA法测定IL-17水平.记录患者年龄、性别、ECOG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无累及淋巴结、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新的预后指标(KPI)、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记录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情况.结果:ENKTL患者的IL-17平均水平为6.48 pg/ml,对照组人员IL-17平均水平为0.56 pg/ml(P<0.01);年龄> 60岁、合并B症状和淋巴结累及患者的IL-17水平较高,不同性别、ECOG、LDH、Ann Arbor分期、IPI、KPI、淋巴细胞数目和单核细胞数目的患者IL-17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IL-17预测预后的佳阈值为3.49 pg/ml,AUC为0.799(95% CI:0.688-0.909)(P<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和73.7%.年龄≤60岁、IL-17≤3.49 pg/ml的患者3年PFS和OS较长,无淋巴结累及和Ann Arbor Ⅰ期患者3年PFS较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ENKT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血浆IL-17水平和年龄(P<0.05).结论:不同临床特征的ENKTL患者的IL-17水平不同,IL-17水平的高低对ENKTL患者的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 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同步分析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赵娟;袁婷婷;杨小亮;关键虹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同步分析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50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采取骨髓涂片及活检双标本一次同步取材,同步分析两者的观察结果.结果:骨髓活检切片对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髓涂片,活检切片显示增生程度均为活跃及以上;50例淋巴瘤患者中12例(24%)中骨髓涂片中可见淋巴瘤细胞,骨髓活检切片淋巴瘤细胞检出率为44%(2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瘤骨髓侵犯患者骨髓活检切片中均可见网状纤维组织增生,以轻、中度为主,骨髓纤维化程度与骨髓淋巴瘤细胞数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骨髓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同步分析能提高淋巴瘤骨髓侵犯的诊断准确率.

  • CMO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刘晓蕾;高磊;崔娜

    目的:探讨CMOD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经病理确诊的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给予CMOD方案治疗(CMOD组,38例)和CHOP常规化疗方案治疗(CMOP组,38例).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以及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MOD组总有效率65.79%,CHOP组总有效率60.53% (P >0.05).2组的化疗不良反应包括有骨髓抑制、黏膜炎、胃肠道反应、发热、肝功能损害、神经毒性、脱发等,其中CMOD组脱发及Ⅲ、Ⅳ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34.21%、13.16%)均明显低于CHOP组(84.21%、34.21%) (P <0.05).CMOD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10.98±2.23个月、14.43 ±2.48个月)均明显高于CHOP组(8.31±2.62个月、10.93±2.07个月)(P<0.05).结论:CMO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CHOP方案相当,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降低脱发和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

  •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德兰;韩媛媛;鲍亚玲;赵雯霞

    目的:探讨外周血NK细胞数目变化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03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84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于24 h内染色并上流式细胞仪检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B症状、临床分期、NK细胞绝对数(ANKC)、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骨髓浸润情况和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Hb和LDH水平、是否有骨髓浸润、β2微球蛋白和MIPI间的ANK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ANKC预测预后的佳阈值为0.10×109/1,AUC为0.798(95% CI:0.689-0.902) (P< 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6%和73.8%.ANKC≥0.10×109/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率(62.8%)高于ANKC< 0.10×109/L患者(32.1%)(P<0.01).ANKC≥0.10×109/L患者3年总生存期率(81.5%)高于ANKC <0.10×109/1患者(43.8%)(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MC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外周血ANKC值和MIPI(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数目的变化对判断MCL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判断MCL患者病情的重要监测指标.

  • EPOCH±R序贯DICE±R方案治疗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观察

    作者:董丽华;陈建霖;高雪;李钢苹;李玉富;宋永平;魏旭东

    目的:探讨EPOCH±R序贯DICE±R方案治疗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3例,其中24例接受CHOP±R方案治疗,另19例接受EPOCH±R序贯DICE±R方案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EPOCH±R序贯DICE±R序贯治疗组的缓解率高于CHOP±R方案组,分别为84.2%和70.8%,而且复发率低,两者分别为6.25%和35.3%,5年OS分别为73.3%和45.2% (P=0.043),PFS分别为75%和47.4% (P =0.035);EPOCH±R序贯DICE±R方案组血液学毒性高于CHOP±R方案组,其中白细胞Ⅳ度减少高达63.2%,而在CHOP±R为25%,但易于控制,无治疗相关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8;95% CI 0.026-0.579)、乳酸脱氢酶(P=0.007;95% CI 0.017-0.531)和放疗(P=0.045;95% CI 1.028-14.719)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结论:EPOCH±R序贯DICE±R方案对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而年龄和乳酸脱氢酶水平为不良预后因素,局部放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 伴17P缺失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

    作者:刘彦;克晓燕;王晶;王艳芳;董菲;田磊;万伟;景红梅

    目的:探讨伴有染色体17P缺失del(17p)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新发MM患者,用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法(FISH)和G显带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异常;伴del(17p)的MM患者诱导治疗分为无硼替佐米化疗(VAD、CHOP)组和含硼替佐米化疗(PAD、PCD)组.部分伴软组织肿块患者接受50 Gy局部放疗.疗效标准采用IMWG的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总体反应率(ORR)为(CR+ VGPR+ PR).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统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用FISH和G显带技术共检测122例病例,染色体异常60例(60/122),del(17P) 13例(13/122).del(17P)患者中位年龄59岁,男女比例8:5,IgG型占61.3% (8/13),软组织肿块发生率58.3% (7/13),同时合并其它染色体异常53.8% (7/13),与13q14缺失(D13S319和/或RB1)合并30.8% (4/13),与1q21+合并23.1%(3/13).可评价疗效13例,无硼替佐米化疗组(n=6)和硼替佐米化疗组(n=7)的ORR分别为33.3%和100.0%,VGPR分别为0%和57.1%,PR分别为33.3%和42.9%,PD分别为50.0%比0%,(P =0.042).放疗4例(2例诊断时,2例复发期),均未见有疗效.中位随访14(2.0-40)个月,中位PFS(95% CI0.9-11.1)6个月,中位OS 21 (95% CI 9.0-33.0)个月.无硼替佐米化疗组和含硼替佐米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8(95% CI 3.4-16.6)个月和未达到此效果,(P=0.017).结论:del(17p)约占新诊断MM的10.7%,易合并软组织肿块,易与del(13q14)和1q21+合并出现,无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疗效差,患者对放疗不敏感,生存期短;硼替佐米可以改善缓解率和生存期.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白介素1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谷月丽;肖喜春;杨硕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本院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各组均于治疗前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影响MM患者生存的佳IL-16阈值,Kaplan-Meier法分析影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结果:MM组患者血浆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ISS分期的MM患者的IL-16、Cys-C、LDH和β32-M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Ⅲ期患者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ISSⅠ期和ISSⅡ期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预测预后的佳IL-16阈值为:当IL-16浓度为171.26 ng/L时,AUC为0.787(P <0.01),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25%和75.80%.IL-16≤171.26 ng/L的患者和IL-16>171.26 ng/L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93%和51.61%(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L-16水平为影响MM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因素(P<0.0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6水平显著升高,且升高的白介素16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的基因表达及甲基化调控

    作者:刘文华;马艳萍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表达及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并以健康查体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BMMNC)作为正常对照,提取RNA,采用实时RT-PCR检测IGFBP7的表达,提取细胞DNA甲基化修饰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分析其CpG岛的甲基化状态,不同浓度的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dc(5、10和20 μmol/L)处理U266细胞株,在48 h收集细胞,用实时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IGFBP7 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前后各组细胞的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U266细胞IGFBP7 mRNA表达较正常骨髓细胞降低;MSP检测显示U266 IGFBP7的启动子CpG岛明显甲基化;不同浓度的5-aza-dc处理U266细胞株48 h后,IGFBP7的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高(r=0.952,P<0.05),IGFBP7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高(r=0.983,P<0.05);随着药物浓度增高,U266在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r=0.966),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r=0.958).结论:U266细胞中IGFBP7 mRNA较N-BMMNC低表达,与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相关,5-aza-dc可以使U266细胞中IGFBP7 mRNA和蛋白表达恢复,并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其对U26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血小板平均体积测定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鹏;肖中平;付堃;韩梅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98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治疗前的Ig分型、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目、肌酐、钙离子、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骨髓浆细胞、MPV、合并症(如糖尿病、VTE病史和动脉事件如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和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将所有患者分为低MPV组(≤8.50 fl)和高MPV组(>8.50 fl),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ROC曲线分析MPV的佳阈值显示,当MPV为8.50 fl时对应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5.56%和80.00%,AUC为0.656(95% CI:0.515-0.797).MM患者IgA分型、肌酐水平和IgH重排与MPV相关.低MPV患者IgA分型和IgH重排比例均高于高MPV患者,而肌酐水平> 176.8 μmol/L患者的比例低于高MPV患者(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ECOG PS、合并症、ISS分期、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目、钙离子、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骨髓浆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MPV患者OS较高MPV患者短(P=0.039).单因素分析显示,MPV、BM浆细胞比例和年龄>60岁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低MPV和BM浆细胞比例与较短的OS相关(P<0.05).结论:低MPV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不良存在相关性,MPV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 应用CD138免疫磁珠分选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

    作者:高露;刘清;师岩;党辉;何琦;王峥;冯麟;李叶;王晓燕;李娜;宋文杰;王燕琳;孔舒;路瑾;黄晓军;赖悦云

    目的:比较直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FISH)和CD-138磁珠分选结合FISH(MACS-FISH)的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对31例MM患者进行了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并采用探针组合(1q21,D13S319,RB1,IgH,P53)同时进行D-FISH法和MACS-FISH法的检测.对17例IgH重组异常的患者,进一步利用IgH/FGFR3,IgH/MAF,IgH/CCND1 3种探针进行FISH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5例(16.1%)核型分析具有异常克隆.采用直接FISH法有13例(41.9%)检出异常,而采用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有25例(80.6%)检出异常.二者异常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42).采用D-FISH法,1q21,D13S319,RB1,IgH,P53 5种探针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25.8%,29%,38.7%和9.7%;而采用MACS-FISH法上述5种探针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8.4%,45.2%,48.4%,67.7%和16.1%.骨髓浆细胞比例≥20%时,D-FISH与MACS-FISH异常检出率一致;骨髓浆细胞比例<20%,MACS-FISH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D-FISH法,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结论:利用CD-138磁珠分选后进行FISH检测能显著提高MM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常规核型分析结合MACS-FISH是MM细胞遗传学异常克隆检测的理想方法,尤其适用于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20%的患者.

  • 基于多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懿铭;龙浩;阳丹;邵江河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多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2组,1组(38例)采用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复合治疗组),另1组(38例)采用含硼替佐米的单纯化疗方案(单纯化疗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缓解率、免疫表型表达水平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复合化疗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治疗后复合治疗组患者CD38+、CD56+、CD138+和MRD+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CD19+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复合治疗组1、2、3年PFS均明显长于单纯化疗组(P<0.05);复合治疗组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可显著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缓解率的同时显著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降低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化疗耐受.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NK细胞亚型和功能分子变化的研究

    作者:徐淑娟;邵宗鸿;付蓉;王化泉;刘惠;刘春燕;张薇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型和功能分子的变化及其与骨髓恶性克隆的相关性,并对不同危险度进行分析,探讨NK细胞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15-2016年间收治的35例MDS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其表面功能分子NKp30、NKp46、NKG2A的表达,并与34名正常对照比较;分析上述变化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量(Hb)相关性.结果:MDS组NK细胞、CD56dimNK细胞的相对数量和绝对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56brightNK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分析NK细胞的亚型构成发现,MDS组NK细胞杀伤性亚型CD56dimNK比例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S组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p30和NKp46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MDS组中,高危组NK细胞、CD56dimNK细胞明显低于低危组(P<0.05).MDS患者NK细胞数量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D34+%)呈负相关(r=-0.53),与中性粒细胞数(ANC)和血红蛋白含量(Hb)呈正相关(r=0.52);骨髓原始细胞数(CD34+%)与NKp46的表达与呈负相关(r=-0.584),与NKG2A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3).结论:MDS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不足,亚群失调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疾病进展.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李明颖;赵春亭;崔渤莉;吴少玲;刘晓丹;苏湛;李田兰;孙玲洁;王伟;鞠小妍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XCL12/CXCR4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将HL-60细胞株、Jurkat细胞株分别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建立共培养模型,并加用G-CSF、AMD3100单药或联合处理共培养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nnexin-Ⅴ/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及总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HUCMSC共培养后HL-60细胞和Jurkat细胞增殖活力降低,凋亡减少,二者Go/G1期细胞增多;而加入G-CSF和AMD3100可进一步降低与HUCMSC共培养体系中的HL-60和Jurkat的细胞活力,破坏HUCMSC对HL-60和Jurkat细胞的抑凋亡作用,使2种细胞Go/G1期细胞比例减少,且2药联合时作用更明显.G-CSF可同时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和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的表达,而AMD3100只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对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HUCMSC可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使G0/G1期细胞增多;而AMD3100通过降低白血病细胞膜的CXCR4表达、G-CSF通过同时降低胞质总CXCR4蛋白和胞膜CXCR4蛋白表达来阻断CXCL12/CXCR4信号轴,减弱白血病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弱其细胞活力,促进其凋亡,降低白血病细胞Go/G1期细胞比例,CXCL12/CXCR4信号轴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 IL-1β预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NF-κB通路调节其成骨分化潜能

    作者:叶炜;费小明;汤郁;徐欣欣;朱彦

    目的: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骨潜能的影响以及NF-κB等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正常人BMMSC在体外给予IL-1β处理1或7d,再予成骨诱导分化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方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BMMSC中IGF-1、EphB4和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MSC的BMP-2和p-Smad1/5/8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MMSC中iκBα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IL-1β处理组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L-1β处理组BMMSC的成骨分化潜能明显增强,但这一差异可被NF-κB抑制剂减弱;另外,处理组的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P<0.05),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增高(P<0.05);与此同时,处理组BMMSC的BMP-2表达水平增高,但p-Smad1/5/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L-1β处理组BMMSC的IGF-1、EphB4、OPG 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成骨结果比较显示,IL-1β处理1d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如IL-1β处理7d组明显.结论:骨髓微环境中高水平IL-1β长期作用于BMMSC,可以通过NF-κB通路而不是BMP-2/Smad通路对其成骨分化产生影响.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梁晨;王俊辉;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蔡博;左洪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分泌的微泡(microvesicle,MV)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对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HSC并培养,收集第48 h上清液,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MV.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MV形态;采用BCA法定量检测MV蛋白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将MV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共培养,共培养12h后通过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MV与PB-MNC的作用方式;共培养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2,IL-6,IL-8,IL-10,IFN-γ及TNF-α的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T细胞激活变化及不同亚群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情况.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检测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电子显微镜观察分离得到的MV为卵圆形膜性小囊泡,BCA法检测MV蛋白分泌量为29-110μg.流式细胞术测得MV带有混合标志,其中高表达特异性标志CD63 (85.86%)与干细胞标志CD34(33.52%).共培养12h后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MV与PB-MNC二者相融合.共培养48 h后,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MV可促进PB-MNC分泌IL-6,IL-8,IL-10与TNF-α,而IL-2和IFN-γ水平均无变化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细胞亚群及T细胞的激活无明显改变.胞内因子染色结果表明,CD11c+细胞内IL-8因子显著增多.集落培养实验表明,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可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结论:PB-HSC来源的MV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的作用.

  • EP4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促进人CD34+细胞体外增殖

    作者:汪亚群;刘芳洁;陈惠珍;王荷花;邹外一;苏畅;李娟;许多荣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特异性受体激动剂4(EP4A)促进人CD34+细胞体外增殖的可能信号途径.方法:收集中山一院血液科20例健康供者经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物.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人CD34+细胞,应用CCK8法明确EP4A促进人CD34+细胞体外增殖的佳条件(佳浓度和佳作用时间);在此条件下EP4A作用于人CD34+细胞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β-catenin 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P4A 10 μmol/L、在培养72 h能明显促进人CD34+细胞体外增殖,增殖率为对照组的1.36倍(P =0.002).佳条件EP4A作用于人CD34+细胞后,β-cateni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增高,GSK-3β蛋白的磷酸化增加,而这些作用均可被相应的抑制剂(EP4AA)所拮抗.结论:EP4A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促进人CD34+细胞体外增殖.

  • HIF-1α在照射损伤铁过载疾病红系造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邢艺;赵明峰;曹小立;金鑫;陈洁;徐萍;隋松男;江嫣雨;贺小圆

    目的:研究铁过载状态下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照射损伤小鼠体内的表达及其对红系造血的影响和机制.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成Ctrl(对照)、IR(单纯照射损伤)、IO(照射损伤+铁过载)和RAPA(雷帕霉素给药)共4组,验证铁过载模型;培养红系集落:C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和BFU-E(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原始红细胞:早期Ter119+ CD71+和晚期Ter119+ CD71-的比例;RT-PCR检测骨髓细胞HIF-1α及相关信号分子表达.结果:IR和IO组的HIF-1α的表达均较Ctrl组明显升高,且IO组明显高于IR组(P<0.05).IR和IO组的晚期红细胞比例、BFU-E和CFU-E数目均较Ctrl组明显降低,且在IO组明显低于IR组(P<0.05).IR和IO组HIF-1α相关信号分子表达明显高于Ctrl组(P<0.05).应用mTOR抑制剂RAPA时HIF-1α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明显降低,BFU-E明显升高(P<0.05).结论:照射使HIF-1α表达升高,红系造血集落和晚期原始红细胞比例下降,铁过载更加重了损伤.雷帕霉素可缓解部分损伤,提示铁过载可通过HIF-1α介导损伤红系造血.

  • DMSO促进人胚胎干细胞体外造血分化

    作者:王洪涛;王梦鸽;刘鑫;苏培;张磊升;刘翠翠;王钰;吴丹;涂茜;周家喜

    目的:探讨DMSO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已建立的人胚胎干细胞逐级诱导分化体系,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并结合免疫荧光测定研究DMSO在造血分化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添加DMSO,确定其发挥作用的窗口期.结果: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过程中添加DMSO显著促进CD43+造血祖细胞的产生;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DMSO显著促进APLNR+侧板中胚层细胞和CD31+ CD34+生血内皮细胞的产生;在侧板中胚层细胞产生的窗口添加DMSO显著促进CD31+ CD34+生血内皮细胞和CD43+造血祖细胞的产生.结论:DMSO通过促进侧板中胚层的产生促进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能力,在侧板中胚层发生窗口添加DMSO能够显著促进造血祖细胞的产生.

  • MicroRNA-21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影响

    作者:明静;汪健;叶勖;徐慧;王兴兵

    目的:探讨MicroRNA-214(miR-21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以miR-214类似物(miR-214mimic)或抑制物(miR-214 inhibitor)瞬时转染BM-MSC,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214的表达量,应用趋化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带血CD34+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SDF-1的分泌水平.结果:BM-MSC培养上清明显促进CD34+细胞迁移.与未转染对照组(Control组)和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组,NC组)相比,miR-214类似物组明显促进CD34+细胞的迁移(P<0.01),而miR-214抑制物组表现为抑制CD34+细胞的迁移(P<0.01).ELISA检测显示,各组的SDF-1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214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CD34+细胞的迁移,其原因与趋化因子SDF-1无明显相关性.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T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海;曹江;陈伟;齐昆明;闫志凌;徐开林

    目的:评价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19例健康志愿者和54例AA患者为研究对象.从54例患者中共收集92份样本,其中43份为初诊患者,23份样本为治疗后仍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10份来源于部分缓解(PR)患者,16份来源于完全缓解(CR)患者.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TPO水平.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外周血细胞.结合骨髓细胞学及骨髓活检的检查结果对确诊的AA患者进行分型诊断.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分型及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和TPO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健康志愿者血清中TPO水平为95.3±54.0 pg/ml.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及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血清中TPO水平分别为2908±623、2708±623和2684±891 pg/ml,各型AA患者的TPO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43例初诊患者在治疗前TPO水平高,为2728±1704 pg/ml,23例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后仍处于骨髓抑制期患者血清TPO水平为1598±1692 pg/ml,PR患者TPO水平为1912±1011 pg/ml,CR患者TPO水平为1009 ±590 pg/ml,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R患者的TPO水平高于CR患者(P<0.001).PR和CR患者TPO水平低于初诊及治疗后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P <0.001).TPO水平与Plt数量呈负相关(r=-0.53,P <0.001).对于AA患者,在收集样本前2周内未输注Plt,其TPO水平与Plt数量呈负相关(r=-0.70,P<0.001).尽管PR患者Plt为117×109/L,CR患者Plt计数为167×109/L,但二者TPO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A患者无论缓解与否,其TPO水平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TPO通路在AA患者的机制中可能存在异常.

  • 儿童发生DIC的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及其诊断DI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

    作者:袁文浩;刘汉楚;曾凌空;刘晓艳;赵玲霞;莫璐霞

    目的:探讨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对儿童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49例发生DIC儿童为DIC组,同期另选106例非DIC组(包括健康儿童以及临床易与DIC混淆的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对DIC组和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4项、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以及血小板计数.统计数据并计算血栓动力图α角、MA、A值、R时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DIC发生与其各指标的关联性,比较在诊断DIC时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对2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对照组平均R时间明显短于DIC组(P<0.05);对照组平均α角大于DIC组(P<0.05);对照组的MA值和A值均明显大于DIC组(P<0.05).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指标诊断DIC的特异度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7.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2.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47.9%,纤维蛋白原(FIB)44.4%,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42.7%,D-二聚体(D-dimer) 68.3%,明显低于R时间、α角和MA值诊断DIC的特异度:85.1%、74.1%、73.0%.健康儿童仅角和MA值则大于重症肝病出血患儿(P<0.05);平均R时间少于重症肝病出血患儿(P<0.05);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平均R时间少于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患儿(P<0.05);健康儿童和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患儿α角、MA值和A值差异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患DIC时,相比较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诊断DIC的特异性明显更高.血栓弹力图能更明确地诊断DIC,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互补,能更早地发现并诊断儿童DIC,提高DIC患儿的生存率.

  • 健脾益气摄血方对辛伐他汀诱导斑马鱼出血模型的止血效果研究

    作者:褚雨霆;朱晓宇;张雅月;夏波;侯丽;宋如顺;李天天;李春启;董青;陈信义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摄血方对辛伐他汀诱导斑马鱼出血的止血效果并与清热凉血方比较.方法:用辛伐他汀0.5 μmol/L处理AB系斑马鱼24 h,建立斑马鱼出血模型,在严格盲态实验条件下,在大非致死量范围内,应用不同浓度实验药物处理出血斑马鱼,以出血减少率、止血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类似脾气虚特点的血流量、血流量改善率与运动速度、运动改善率为附加指标,综合评价健脾益气摄血方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药物B1在浓度为500和1 000 μg/ml时出血斑马鱼的出血率分别为30%和15%,止血率分别为60%和80%;实验药物B2在浓度为500和1 000 μg/ml时出血斑马鱼出血率分别为45%和40%,止血率分别为40%和47%.表明在降低斑马鱼出血率与止血效果两方面实验药物B1优于实验药物B2.在相等浓度下,在提高出血斑马鱼血流量与血流量改善率两方面实验药物B1优于实验药物B2.在相等浓度下,在促进斑马鱼运动速度与提高斑马鱼运动改善率方面实验药物B1优于实验药物B2.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方对辛伐他汀诱导的斑马鱼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并能够改善出血斑马鱼血流量与提高运动速度,为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脾不统血证提供了实验依据.

  • 125例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付荣凤;刘晓帆;刘葳;黄月婷;陈云飞;李慧媛;鞠满凯;杨仁池;张磊

    目的:探讨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转归,建立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诊治的的125例年轻E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部12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8例,诊断时中位年龄32(18-40)岁.随访中18例(14.4%)出现严重血栓事件.多因素分析表明,JAK2 V617F(HR=8.895,P=0.001)、既往血栓史(HR=8.001,P<0.001)及WBC≥12.0×109/L(HR=5.225,P=0.002)为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及血栓危险因素不同于整体ET人群,因此建立了年轻ET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即根据JAK2V617F(2分)、既往血栓史(2分)和WBC≥12.0×109/L(1分),将年轻ET分为低危(0分)、中危(1-2分)和高危(≥3分),3组的无血栓生存有显著差异(x2=32.223,P<0.001).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HR=0.081,P<0.001),但只有在中、高危患者中,减低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血栓发生率[14.3% (5/35)vs 36.4%(12/33),x2=4.416,P=0.036].7例患者(5.6%)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其中1例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后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仅诊断时WBC≥15.0×109/L是疾病进展危险因素(x2=5.434,P=0.02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减低血小板药物均不能阻止疾病进展.结论:中国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与血栓危险因素与整体ET患者不同,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对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价值.

  • 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在急性炎症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作者:刘蕾;许婉华;周丽霞;杨默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在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状态下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纳入65例处于急性炎症反应状态病人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15例,急性创伤病人25例,急性肺炎病人10例),4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总炎症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TPO及各系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评估急性炎症状态下TPO的水平是否高于健康人群;并使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及Nemenyi法检验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评估在不同病因及不同水平炎症状态下TPO水平是否存在差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总炎症疾病组的TPO水平明显升高(181.11±35.38 vs 96.13±9.7 pg/ml,P<0.001),且总炎症疾病组白细胞数(9.64±3.43) ×109/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35±1.49)×109/L(P <0.001).然而,总炎症疾病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 =0.313).在进一步的亚组分析中发现,不同炎症水平状态下TPO水平的变化有不同.高炎症水平状态疾病(急性创伤、急性肺炎)TPO水平较低炎症水平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TPO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各组间血小板计数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急性炎症状态下,TPO血清水平的升高与血小板数无明显相关,但与炎症水平具有相关性,并且TPO可能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对机体产生保护性作用.

  • PDK1对中性粒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伟丽;王乐;胡甜园;李聪;袁卫平

    目的:应用Vav-Cre在成体小鼠敲除PDK1并观察PDK1敲除对中性粒细胞比例、数目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分析PDK1敲除后骨髓细胞PDK1表达水平;应用CFU-C实验检测PDK1对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DK1对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影响.结果:PDK1敲除后骨髓细胞PDK1表达水平很低;粒系祖细胞及巨噬祖细胞数目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数目减少,但幼稚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结论:PDK1敲除影响了造血干细胞向祖细胞分化的过程,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 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小鼠模型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静文;许吕宏;姚茜;方建培

    目的:建立铁过载动物模型,探讨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中的作用.方法:C57BL/6纯系小鼠经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10 mg/次,2次/周,共4周),分别于铁剂注射前,铁剂注射2周,铁剂注射4周取外周血进行血常规及血清铁检查,并对各脏器(肝脏、脾脏,心脏、股骨)铁沉积进行病理分析.应用ELISA方法检测铁过载动物模型血清铁调素水平,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细胞膜铁转运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内铁水平.结果:铁过载动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数无明显变化,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均随铁剂注射次数增加而呈进行性下降(r=-0.938,r=-0.947).铁过载动物外周血血清铁水平随铁剂注射次数增加而呈进行性升高(r =0.894).动物各脏器的病理分析结果发现,铁过载动物各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铁沉积.进一步研究发现,铁过载动物外周血铁调素水平均随铁剂注射次数增加而呈进行性升高(r =0.957).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铁过载动物骨髓细胞膜铁转运蛋白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亦发现,铁过载动物模型骨髓细胞内铁浓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动物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影响骨髓红系造血功能.

  • 髓系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作者:江亚军;王红霞;庄万传;陈昊;张昶;李秀梅;朱贵华;何耀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髓系肉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转归等资料.10例中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36(23-71)岁.结果:2例继发于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7例没有前驱恶性血液病史;发生部位包括骨、脑、皮肤、乳腺、附睾、宫颈、小肠、卵巢和淋巴结.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或列兵样排列;形态一致,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少,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幼稚嗜酸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MPO、CD34、CD43、CD45、CD99和CD117.4例在髓系肉瘤诊断后2-10个月发展成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均达完全缓解,但有3例在缓解后3-12个月复发,生存时间仅14-23个月;4例髓系肉瘤在骨髓受累前接受化疗,无病生存1-48个月.结论:髓系肉瘤需与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等相鉴别,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应用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疗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髓系肉瘤的主要方法.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