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在GVHD和GVL 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陈纯;黄绍良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型跨膜蛋白分子,主要表达于人NK细胞和某些T淋巴细胞.它们的配体为HLA I类分子.当KIR所识别的MHC配体缺失时,即表现为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所谓丢失自我"missing-sdf"机制).已证实,NK细胞和T细胞的KIR分子与靶细胞的MHC分子特异性的识别机制参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并且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KIR的存在可能是免疫活性细胞不攻击自身组织的主要机制.KIR基因家族及其配体HLA-C分子均具有基因多态性,因此在HLA相合和不全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KIR基因表达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植效果.本文主要就KIR如何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和GVL进行综述.

  • 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和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刘英

    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是重要的抗肿瘤细胞.本文介绍了抗原呈递及CTL识别的分子基础,并对肿瘤相关抗原(TAA)及T细胞表位的鉴定、肿瘤相关抗原肽诱导特异性CTL应答的免疫原性、肿瘤相关抗原肽疫苗治疗肿瘤的原理以及T细胞免疫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范可尼贫血的蛋白结构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再仪;邹一丰;邓宇斌

    范可尼贫血(FA)是造血干细胞受累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人细胞对DNA交联剂如MMC,DEB等具有高度敏感性,基因分析发现至少有8个亚型(A,B,C,D1,D2,E,F,G),其中除B和D1基因以外,其余6个基因已被克隆.现推测这8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互相协调,通过一个共同的"FA通路"调节DNA修复.FA发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为开展FA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的FA基因转导到FA病变细胞,可产生对MMC等DNA交联剂抵抗的矫正表型,可治疗FA.本文综述了FA的临床特征,FA的基因结构和FA蛋白的功能,并探讨了FA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

  • mPEG修饰解决血型匹配困难的体外研究

    作者:徐华;李立立;章扬培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mPEG修饰红细胞表面抗原以期找到一种解决临床疑难配血的方法.收集了含高效价抗体及发生临床配血困难病例的血清共29例,分析了病因及所含的抗体,并采用1.0 mmol/L的mPEG-BTC 与献血者红细胞混合,25℃孵育1小时,用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检测对比mPEG修饰前后的红细胞与29例血清的凝集情况.结果表明:临床配血困难及血清含高效价抗体的病例主要发生在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及新生儿溶血病产妇,所含的抗体主要是Rh血型系统的抗体和自身抗体.1.0 mmol/L mPEG-BTC修饰的红细胞后,不会与这些病例血清中的抗体发生反应,达到了临床配血输用的要求.结论:mPEG修饰红细胞可能是解决临床输血血型匹配困难的一种有效方法.

  • 非SARS患者中儿童与成人抗SARS抗体检测与比较

    作者:刘景汉;马曙轩;欧阳锡林;王海宝;于洋;李锡金;张婷;唐锁勤

    为了调查非SARS患者中儿童与成人体内抗SARS血清抗体的阳性率,随意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4岁以下儿童患者197例,健康儿童156例,同时选取我院18岁以上门诊及住院的病人453例,无偿献血者502例,采用两种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及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抗SARS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健康儿童与患病儿童人群中抗SARS IgG抗体的阳性率均为2%左右(4/197和3/156),而健康成人和成人患者中抗SARS IgG抗体的阳性率均为0.2%左右(1/453和1/502),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11.61,P<0.001).而IgM抗体均为阴性.结论:儿童体内抗SARS IgG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成人.

  • 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

    作者:王恒湘;纪树荃;朱玲;薛梅;陈惠仁;闫洪敏;刘静;段连宁

    为了探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不同时期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对18例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病因、治疗措施及顸后等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70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病人中1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其中细菌性肺炎7例,发生在移植后3-12月,治疗过程中继发真菌感染4例;肺真菌病5例,CMV肺炎4例,均发生在移植后2-3月;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发生在移植后12月;原发肺炎综合征1例,发生在移植后50天;因肺部并发症直接导致死亡8例.结论: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肺部靠并发症是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真菌肺炎,对病人威胁较大.

  • 混合脐血成人移植定量监测植入状态的实验研究

    作者:邹红岩;李桢;邓志辉;程良红;吴国光

    为了定量监测和研究双份异基因脐血用于成人白血病患者移植后两份脐血的植入状态、嵌合体类型、供者细胞相对数量的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STR)位点嵌合体定量检测技术,对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移植两份(脐血1有核细胞数为2.5×107/kg,脐血2有核细胞数为1.53×107/kg)HLA各1个位点不相合的异基因脐血前后的序列血样进行9个STR位点的检测;利用供、受者之间的差异位点定性判断脐血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而后根据377XLDNA测序仪上荧光扫描后两供者差异基因检出峰的峰面积计算脐血植入后患者体内两份脐血的细胞相对数量,定量分析供体细胞植入程度及演变规律;并与采用HLA差异基因对植入状态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移植后15天两份脐血同时植入,植入状态为完全双份供者嵌合体,患者体内脐血1的相对细胞数量占51.3%,脐血2占48.7%;30天时脐血1嵌合体细胞上升为70.0%,脐血2嵌合体细胞下降为30.0%.52天时只检测到脐血1的基因,植入状态转为完全单份供者嵌合体,有核细胞数少的一份脐血被排斥,有核细胞数多的一份长期植入.结论:荧光标记复合扩增STR嵌合体定量检测可精确地描述两份脐血的植入程度及变化过程,为临床脐血的应用及供者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准确、可靠的实验依据,证明双份HLA各1个位点不合的脐血同时用于成人的移植是可行的.

  • 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后小鼠LFA-1和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付丽;刘文励;孙汉英;罗琳;周剑锋;刘丹;徐惠珍

    本研究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BMT)后小鼠骨髓中LFA-1和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1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正常组未作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在BMT后分别喂饲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0.2毫升/只,每天2次)和川芎嗪(2毫克/只,每天2次),并分别于BMT后第7,14,21,28天统计存活率,计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分析骨髓组织学变化及LFA-1和ICAM-1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小鼠在BMT后第10天CFU-S计数和BMT后第7,14,21,28天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BMMNC计数、骨髓造血组织容量以及LFA-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成熟红细胞容量和ICAM-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川芎嗪组小鼠脂肪组织容量在BMT后第7、14天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在第21,28天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川芎嗪改善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重建.

  • 急性白血病细胞IGSF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李明;楼方定;卢学春;靳海杰;于力

    为了研究白血病细胞IGSF4基因启动子是否存在甲基化,采用RT-PCR检测IGSF4在U937,Molt4和HL-60细胞的表达,用MS-PCR检测上述白血病细胞系及21例白血病患者IGSF4基因甲基化情况,用5-杂氮胞苷对白血病细胞系进行去甲基化处理.结果表明:IGSF4启动子在正常骨髓无甲基化,在U937,Molt4和HL-60细胞IGSF4基因由于启动子甲基化而不能表达,上述细胞系经去甲基化处理后均可恢复表达IGSF4.57.1%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胞存在IGSF4启动予甲基化,甲基化发生率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差异.结论:正常IGSF4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可能在阻抑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GSF4基因甲基化可能成为监测白血病复发的指标.

  • 急性白血病细胞造血细胞磷酸酶基因的突变分析

    作者:罗建民;刘泽林;郝洪岭;王福旭;董作仁;大野竜三

    造血细胞磷酸酶(HCP)在造血细胞发育、增殖及受体介导的有丝分裂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关键的负调节作用,在motheaten小鼠中其突变可导致粒-单核细胞严重的过度聚积和功能紊乱.本研究旨在评价HCP基因突变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利用RT-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41例急性白血病、8株白血病细胞系及50例正常对照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HCP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RT-PCR显示所有标本中都有HCP基因表达,仅在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中发现一错义突变,发生在HCP基因氨基末端的SH2结构域;此外,分别在HCP基因的69,85,86和266密码子存在多态性.结论:HCP基因突变在急性白血病中较少见,在白血病发病中可能起较小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澄清.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意义

    作者:邵剑峰;詹乾钢;刘忠民;钟永根;管允理;付佳萍;封蔚莹;楼大钧

    为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GPⅡb/Ⅲa).结果发现,初治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PAIgM、PAIA)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PAIgM,PAIg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SLE、Evans综合征、甲亢、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同步对比骨髓活检与涂片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林金盈;任咏薇;曾维平;闭艺芳

    为了解骨髓涂片及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地位及其对疗效判断的价值,分析了71例在我院住院的全血细胞减少症病人,所有骨髓活检标本经处理后塑料包埋,切成3μm厚切片,HGF染色.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了常规检查.结果表明:骨髓活检增生度高于涂片(u=3.0966,P<0.05);误诊率(4.76%)低于涂片(35.71%)(χ2=7.0791,P<0.05);9例治疗好转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其骨髓活检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比涂片正常时间早约4周;而白血病的病人骨髓涂片提示缓解的时间要早于活检,多数第一次缓解的病人骨髓活检中仍可见到成堆或小片状分布的幼稚细胞.结论:骨髓活检更能正确地反映骨髓组织的真实情况,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疗效判断方面的价值优于涂片.

  •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病理细胞的特殊形态学改变二例报告

    作者:陈学良;李芳邻;赵川莉;姜道滋;秦平;王应玞;闫树昕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是由B淋巴细胞克隆异常增殖所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细胞具有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的功能.本研究对2例WM患者的诊断经过及形态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例患者的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特殊的"泡沫状细胞",其细胞化学染色具有淋巴细胞的特征,而不具有单核巨噬细胞或脂肪细胞的特点.结论:本文所描述的细胞为印戒样淋巴细胞的特殊亚型,可以将其描述为"宝石镶戒样淋巴细胞".

  • 人凝血因子ⅧcDNA在小鼠体内的转染与表达

    作者:康文英;王鸿利;王红;王学锋;王从珠;傅启华;丁秋兰;武文漫;方怡;王振义

    本研究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聚合物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转染和表达,并与体外转染方法作比较.应用含B区缺失(760aa-1639aa)人FⅧcDNA(FⅧBD cDNA)的以逆转录病毒为框架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LNC-FⅧBD包装成为逆转录病毒LNC-FⅧBD,ex vivo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同时将pLNC-FⅧBD与PAMAM树枝状聚合物按照1:15混合以形成复合体PAMAM-pLNC-FⅧBD进行小鼠in vivo转染.分别于注射后第24,48小时,第1,2,3,4周取血,分离血浆,采用一期法测定人FⅧ活性(FⅧ c),ELISA法测定人FⅧ抗原(FⅧAg),并采用Bethesdainhibitor assay测定人FⅧ抗体;同时取脏器肝、脾、肺、肾提取RNA,进行RT-PCR,观察各组织的转录,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逆转录病毒转染人FⅧ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输入体内后,可以在体内继续表达人FⅧ,并且能有效地分泌至血液中.宿主小鼠体内可检测到的人FⅧ表达持续3周以上,注射后第24小时表达高水平,人FⅧAg平均为8.6 ng/ml,此后人FⅧ抗体逐渐生成,人FⅧAg水平渐低,于注射后第4周不再能测出人FⅧAg.注射复合体PAMAM-pLNC-F ⅧBD在体内转染后,获得了短暂的人FⅧ生理水平的表达,在注射后第48小时表达水平高,人FⅧc和FⅧAg 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62U/ml和115.5 ng/ml;注射后第3周平均水平降至0.042U/ml.RT-PCR结果表明,各脏器表达人FⅧ的水平不一,脾脏和肺脏表达水平高,且时间长,注射后各个时间点的小鼠血浆均未见人FⅧ抗体产生.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小鼠各器官组织有病理改变.结论:经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FⅧ经ex vivo转染于BALB小鼠体内,其表达人FⅧ水平较低且该小鼠免疫原性增强,容易产生抗体;C57BL/6J小鼠在注射复合体PAMAM-pLNC-hFⅧBD(即体内转染)后可获得短暂的人FⅧ生理水平的表达,在注射后第48小时表达水平高,至少可持续表达2周以上.

  • 江浙蝮蛇毒抗血小板聚集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分析

    作者:刘萍;徐建民;金茜;王益清;朱洪;周元聪

    蛇毒,特别是蝰蛇和眼镜蛇家族蛇毒含有相当数量作用于血小板的活性成分,它们可诱导或抑制血小板聚集.一些相关成分应用于临床有望作为有效药物治疗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江浙蝮蛇属蝰蛇类,是我国特有的蛇种.本研究以是否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为示踪,从江浙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并对其生化特性做进一步探讨.江浙蝮蛇毒经DEAE-Sepharose CL-6B,Sephadex G-75及在FPLC上利用SP-Sepharose和Mono Q层析,得到SDS-PAGE条带均一、分子量为65 kD的蛋白质组分.该物质无磷脂酶A2、精氨酸酯酶及纤溶酶活性,具有拮抗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分子量为65 kD的蛋白质组分,可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海燕;侯明;张小红;关向宏;孙桂珍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特异性抗体水平,以评价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在ITP诊断中的价值.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同时检测血小板GPIb/Ⅸ、GPⅡb/Ⅲa、GPⅣ、GPV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ITP组、CAA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69.99%,10%,20%和0%.ITP组与CA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0.71,P<0.005),ITP组与恶性血液肿瘤化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x2=12.22,P<0.005).健康志愿组无1例阳性.结论:多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敏感性,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ITP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 人vW因子A3区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其生物学流行性的研究

    作者:祝怀平;王迎春;季顺东;白霞;江淼;阮长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介导血小板粘附到细胞外基质的桥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阻断vWF与细胞外基质的结合而阻断血小板的粘附.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一种抗血栓形成的新疗法.应用RT-PCR方法从人脐带内皮细胞中克隆vWFA3区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应用胶原结合试验及竞争抑制实验分析rvWF-A3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6%,包涵体经过变性、纯化和复性,获得重组蛋白(rvWF-A3);rvWF-A3具有很好的胶原结合活性,且能竞争性抑制野生型vWF与胶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rvWF-A3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功能,可作为阻断剂用于干预vWF介导的血小板黏附过程,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抗血栓药物.

  • 干扰素-γ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各亚型表达的影响

    作者:孟凡凯;谭细友;刘文励;孙汉英;周剑锋;周银莉;吴宁;孙岚

    体外观察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不同亚型表达的影响,以探讨IFN-γ造血抑制的机制.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的方法分离脐带血CD34+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方法,观察IFN-γ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FU-GM形成的影响;用半定量RT-PCR检测IFN-γ 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yclinD不同亚型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γ可以显著抑制脐血CFU-GM的形成,并可以从mRNA水平抑制cyclin D2和Cyclin D3亚型的表达.由此得出结论,IFN-γ可以显著抑制cyclin D的表达,这可能是IFN-γ介导造血抑制的一种机制.

  • 无血清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作者:莫文健;毛平;何秋山;应逸;朱志刚;许艳丽;杜庆华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扩增条件至今仍未确立.本课题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使用TPO,IL-3,SCF,IL-6等细胞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合,在培养的0,6,10,14天进行MNC、CD41+细胞及CFU-MK数的检测,以寻找佳的细胞因子组合及佳的收获时机.结果表明:无血清条件下TPO与IL-3,SCF,IL-6等细胞因子联用可实现脐血巨核系祖细胞有效的体外扩增,各因子组中以TPO+IL-3+SCF+IL-6组扩增效果为佳,其CFU-MK数于第10天多,扩增达6.8倍,CD41+细胞扩增达8.8倍.结论:在人脐血MNC无血清培养条件下,TPO+IL-3+SCF+IL-6组为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较佳的因子组合.由于TPO+IL-3+SCF+IL-6组的CFU-MK数于第10天多,CD41+细胞数亦为同期高,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10天.

  • 白血病骨髓基质增强HL-60细胞抵抗IDA化疗药物研究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王庆余;孔佩艳;刘红;张怡;高蕾;钟永明

    为了研究造血微环境异常在残留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采用Dexter型骨髓培养体系形成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接种HL-60细胞共培养,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处理,观察HL-60细胞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IDA剂量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HL-60细胞活性逐渐减弱,与白血病骨髓基质共培养的HL-60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基质细胞层或单纯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体外使IDA对HL-60细胞杀伤能力减弱.结论:白血病骨髓基质有助于HL-60细胞抵抗化疗药物,对残留白血病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 5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态学、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肖溶;张日

    为了解在已经确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骨髓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4者即MICM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对55例APL患者的MICM分型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显示,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确诊率可达96.4%;免疫表型检测以CD33和CD13阳性共表达率为高,达96.4%;APL特征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7.3%,其中核型为t(15;17)(q22;q21)100%易位者(单纯型)占75%,其它可累及的染色体有1,8,9,11,12,21号;PML/RARα基因检测阳性率达96.4%.但MICM联合检测用于APL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仍然是APL确诊的基础,MICM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APL的确诊率,减少误诊率;MICM联合检测,可能为发现APL新的亚型提供线索.

  • VEGF硫代反义寡核苷酸抑制U937细胞VEGF的表达

    作者:童允洁;张敏;邹萍;郭荣

    为研究硫代磷酸化修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脱氧寡核苷酸(VEGF-ASODN)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U937 VEGF表达的影响,将终浓度分别为10,20,30 μmol/L的VEGF-ASODN和错义序列与U937细胞分别孵育24,48,72小时,采用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Westem blot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VEGF-ASODN对U937细胞的VEGF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错义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错义序列组与空白对照组VEGF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 ASODN可下调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 抑制SDF-1活性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作者:魏立;孔佩艳;陈幸华;彭贤贵;常城;曾东风;刘红;刘林;王庆余;张怡

    本研究通过观察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趋化因子SDF-1在维持HL-60细胞生存能力中的作用.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与HL-60细胞共培养,采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阻断SDF-1生物活性后,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术观察HL-60细胞增殖周期变化、检测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同时检测CXCR4单克隆抗体应用前后HL-60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显示,抗CXCR4单克隆抗体可下调HL-60细胞膜表面CXCR4的表达,同时处于G0/G1期的细胞增多,处于S期的细胞减少,而白血病细胞存活率下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结论:抑制SDF-1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细胞内钙与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陈宝安;周云;程坚;董颖;钱习军;盛茗;王婷;高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血病耐药细胞的发生及其逆转机制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用甲基四唑蓝法(MTT)测定柔红霉素(daunomycin,DNR)的细胞毒性,用Fura-2/AM方法测定耐药细胞株K562/A02及其敏感株K562的静息[Ca2+]i水平,并观察了柔红霉素及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屈洛昔芬(droloxifene,DRL)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μmol/L Tet,5μmol/L DRL均能增加DNR 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细胞毒作用,IC50(半数抑制量)分别为(7.28±2.06)μg/ml,(7.58±3.44)μg/ml,逆转倍数为2.94和2.82倍.两药联合作用明显增强,IC-50为(1.66±0.41)μg/ml,逆转倍数达12.9倍.静息状态下K562/A02细胞的游离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K562细胞.1 μmol/L Tet,5μmol/L DRL单独作用于K562/A02细胞引起[Ca2+]i的明显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拮抗作用.结论:K562/A02细胞内Ca2+浓度的增高可能是导致其耐药的原因之一,但耐药调节剂Tet,DRL对耐药细胞[Ca2+]i的影响在其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硒酸钠对HL-60细胞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叶进;刘复强;吴轶苹

    为了探讨非骨髓毒性药物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具有防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对HL-60细胞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应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表达.结果发现,5μmol/L和10μmol/L的ATRA作用48小时和72小时后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显著减低,ATRA在48小时对HL-60细胞表面的VEGF 受体表达无抑制作用,在72小时可抑制细胞表面的受体表达.Na2SeO3在5 μmol/L和10μmol/L浓度条件下作用48小时、72小时,对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无明显抑制效应,对HL-60细胞表面VEGF-R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ATRA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 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作用,Na2SeO3对HL-60细胞分泌VEGF无抑制作用,但可抑制HL-60细胞表面表达VEGF受体,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由于ATRA和Na2SeO3无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但具有抗血管新生的活性,故推测它们与常规放化疗相结合,将会增强放化疗的疗效,减少后者的用量,降低毒性,有助于白血病的治疗.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异常与临床特点

    作者:胡喜梅;樊志荣;周水阳;韦薇;朱碧辉;曹云芳

    为了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异常改变及其临床特点,对58例SLE患者血液学资料及应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58例中血像异常者50例(86.2%),以各系细胞减少为主,贫血41例(70.7%),血小板减少34例(58.7%),白细胞减少37例(63.8%),二系以上异常41例(70.7%),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症状就诊者12例(20.7%),其中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7例(12.1%).在58例中30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23例(76.7%),增生低下者7例(23.3%),患者表现为增生性贫血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像.38例行肝、脾B超检查,查明脾肿大25例(65.8%);25例行抗人球蛋白试验,3例阳性(12.0%);22例血小板减少者行血小板抗体测定,16例抗体增高(72.7%);给予26例二系以上血细胞减少患者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血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包括6例骨髓增生低下者.结论:血液系统是SLE易并发损害的器官,相关血液学异常较常见,其特点是血液学改变多样性,缺乏特异性,以二系以上血细胞减少常见,在骨髓像方面主要表现为增生活跃.对SLE患者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不会导致骨髓抑制,反而会使大部分患者外周血像明显改善.

  • 31例12p染色体畸变血液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和临床分析

    作者:张艳;邱镜滢;何琦;师岩;陆道培

    为研究12p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收集临床病例并将患者骨髓细胞进行24小时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1例中12p平衡易位16例,12p缺失10例,add(12p)6例,inv(12)1例.按复杂核型分类法,16例12p易位中简单畸变6例,复杂畸变6例,高度复杂畸变4例.10例12p缺失以高度复杂畸变为主,计有7例,简单畸变仅1例.31例中急性白血病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慢粒急淋变、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多发性骨髓瘤各1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14例,其中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仅进行常规化疗,3例获得完全缓解,该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5月.结论:12p染色体畸变累及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核型多为复杂畸变,病人缓解率低、生存时间短.

  • 霉酚酸对小鼠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文烨;蔡真;孙文佶;陆国华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目前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其免疫活性成分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成熟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MPA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在小鼠DC体外培养时加入两种剂量(0.01 μ/L和0.1μmol/L)的MPA处理,观察DC 的生成情况,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处理组细胞的免疫表型,以3H-TdR掺入值来反映DC的抗原呈递功能,并作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用ELISA方法测定其分泌的IL-12水平及与同种T细胞共同培养时IL-2,IFN-γ,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经MPA培养后,DC的生成和形态没有影响,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其分泌的IL-12水平明显下降,DC的抗原呈递功能和刺激同种T 细胞的功能显著下降,并促使T细胞分泌的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下降,而Th2细胞因子IL-4,IL-10上升.结论:霉酚酸能使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停留在未成熟状态,对其免疫学功能起负性调节作用,并促使Th1细胞因子向Th2细胞因子转移.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