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娟;常春康;李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血液系统的克隆性疾病,具有无效造血、异常分化、外周血细胞减少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等待征.特异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与MDS的关系已经确立了几十年,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了个体基因突变的重要性.MDS新的分子异常包括下基因的突变:TET2、TP53、RUNX1、ASXL1、IDH1/IDH2、EZH2、RAS等.本综述介绍了MDS目前新的分子标记及其在疾病生物学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 坏死性凋亡调节机制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霞;刘小琴;赵丽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microRNA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朱明霞;克晓燕

    microRNA (miRNA)是一类普遍存在的长度为21 -25 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3’非编码区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了多种正常细胞发育及肿瘤发生的调控,在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iRNA可作为有效的肿瘤生物标记应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以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本文就miRNA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中的作用及miRNA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朗格汉斯细胞源性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张嘉;王旖旎;王昭

    朗格汉斯细胞肿瘤是一类起源于朗格汉斯细胞(LC)并保持其特定表型谱及超微结构特征的肿瘤,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主要分为2个亚类: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和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CS).LCH是一种LC的良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而LCS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以LC恶性增殖及播散为主要特征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LCH的高级别恶性型.两者均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程度不同.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电子显微镜辅助诊断.治疗方面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目前尚缺乏公认优治疗方案,治疗需个体化.LCH预后主要与受损器官数目有关,而LCS侵袭性强,进展迅速,总体预后差.本文分别就LCH和LC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 铁调素的表达与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常春康;张曦;肖超;顾树程;李晓

    铁调素调节细胞铁的外向转运,其表达受机体信号因子(如血清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以及炎症、低氧等疾病状态的影响.这些刺激通过肝实质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Ⅰ型跨膜糖蛋白HFE,转铁蛋白受体1和2,铁调素调节蛋白激活BMP-SMAD、JAK-STAT和HIF1等信号通路,改变铁调素基因的转录,调节铁调素的表达水平.但目前对调节铁调素表达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本文从影响铁调素表达的信号因子及参与其表达调控的信号通路两方面入手,对铁调素表达的调节机制方面的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严重不耐受巯嘌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TPMT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马晓莉;李伟京;郑杰;王彬;金眉;张大伟;李志刚;张玉祥

    本研究分析严重不耐受巯嘌呤(6-MP)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序列,以探讨ALL儿童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为更安全合理地应用6-MP提供依据.对2004-10-1 - 2007-9-30在我院规范应用BCH-2003-ALL化疗方案的ALL儿童,按NCI-CTC V2.0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处于6-MP维持化疗期,出现3-4度不良反应(即严重不耐受)ALL患儿的TPMT基因序列.为保证测序的准确性,将TPMT基因(NM_000367)编码区的738 bp片段分3段分别进行双向测序.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33例ALL患儿中,61例为严重不耐受6-MP,剔除其中2例无标本患儿,对59例进行了TPMT基因测序.其中单纯骨髓不良反应37例,肝脏和骨髓不良反应9例,单纯肝脏不良反应12例,皮肤不良反应1例.59例中男39例,女20例,中住年龄67个月(17- 183个月).在59例患儿中,57例发现C474T变异,变异率为96.6%,其中杂合突变21例,纯合突变36例.又对10例6-MP耐受性好的ALL患儿进行TPMT基因测序.结果显示,8例也出现CA74T变异,均为纯合突变,变异率为80%,说明TPMT基因CA74T变异与6-MP严重不耐受无关.结论:TPMT基因(NM_000367)编码区的738 bp片段中CA74T变异率极高,但与6-MP耐受性无关,提示ALL患儿6-MP的严重不耐受可能与TPMT编码区基因的变异无关.

    关键词: ALL 儿童 6-MP TPMT基因
  • AMN107联合血红素加氧酶-1抑制剂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

    作者:陈珵;王季石;杨畅;于艳艳;李燕;马丹;方琴

    运用AMN107(尼洛替尼)联合血红素加氧酶-1(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ZnPPⅨ)作用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细胞,研究其对CML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检测AMN107( 10 μmol/L)及ZnPPⅨ(10 μmoL/L)单独或联合处理不同时间的细胞增殖率;半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ZnPPⅨ(10 μmol/L)组、AMN107( 10 μmol/L)组、AMN107( 10 μmol/L)联合ZnPPⅨ(10μmoL/L)组48 h时细胞HO-1的表达;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处理48 h时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且呈时间依赖性;联合用药组HO-1的表达量低;空白对照组、ZnPPⅨ(10μmoL/L)组、AMN107(10 μmoL/L)组、AMN107(10μmoL/L)联合ZnPPⅨ(10 μmol/L)组48 h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38±0.02)%、(17.44±0.08)%、(39.81±0.07)%和(56.46±0.19)%.结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MN107具有诱导CML细胞凋亡的作用;抑制HO-1表达能加强AMN107对CML细胞的杀伤作用,这为临床进一步提高CML的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 急性白血病MLL融合基因新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赵晓明;王航;李志鹏;鹿全意;李庆阁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急性白血病中常见MLL融合基因的方法.针对10种常见的MLL融合基因,首先通过检索文献及数据库,确定已报道的所有融合形式并据此设计引物和探针.其次,以构建的16个阳性质粒和阴性细胞系建立和优化多重实时PCR检测体系.后,利用所收集的54份白血病标本对该体系进行临床评估,并对检出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该体系可对所有阳性质粒进行有效检测,且灵敏度均可达10个拷贝.在54份标本中,检出MLL-AF4、MLL-AF9、MLL-AF10、MLL-ELL4种类型的融合基因,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筛查MLL融合基因的多重实时PCR方法,能够对发生频率约占MLL融合类型90%的10种融合基因进行检测.该体系具有快速、灵敏、特异、可靠的优点,将有助于临床上ML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诊断和管理.

  • ZnPcH1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净化白血病SHI-1细胞

    作者:林晓岚;黄慧芳;陈万紫

    本研究探讨新型酞菁类光敏剂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ZnPcH1)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为PDT应用于白血病自体骨髓体外净化提供理论依据.以SHI-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AO/EB复合染色、TUNEL、DNA二倍体分析、Annexin-V -FITC/PI双染法等分析细胞的死亡方式.SHI-1细胞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以1∶100-1∶10000混合建立混合细胞模型,通过巢式RT-PCR检测SHI-1细胞融合基因MLL/AF6 mRNA的表达以研究ZnPcH1-PDT对骨髓MNC中所掺入的SHI-1细胞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ZnPcH1-PDT对SHI-1细胞有杀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ZnPcH1-PDT能诱导细胞凋亡,且呈时间依赖性.0.5 μmol/L ZnPcH1-PDT可完全杀灭模拟缓解骨髓中掺入的SHI-1细胞.结论:ZnPcH1-PDT有希望成为新的高效而简便的骨髓净化手段.

  • 黄芪多糖提高HL-60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敏感性及其机制

    作者:曾鹏云;邓黎黎;岳玲玲;张连生

    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处理后HL-60细胞对NK细胞敏感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黄芪多糖处理48 h后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用RT-PCR、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15 mg/ml黄芪多糖处理48 h后HL-60细胞MHC Ⅰ类相关蛋白酶A(MICA)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黄芪多糖作用48 h后,HL-60细胞在不同效靶比(5∶1、10∶1、20∶1)时对NK细胞杀伤敏感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60细胞MICA的表达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提高HL-60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黄芪多糖提高HL-60细胞表面MICA的表达有关.

  • mPGES-1抑制剂MK886对白血病HL-60/A细胞凋亡及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李益清;尹松梅;聂大年;谢双锋;马丽萍;王秀菊;吴裕丹

    为了探讨膜结合型前列腺素E2合酶1(mPGES-1)抑制剂MK886对耐药白血病HL-60/A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对其耐药性的影响,采用Q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L-60/A细胞mPGES-1的表达,CCK-8法观察药物对HL-60/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PGE2的合成,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表达,并观察低浓度(10 μmol/L)MK886对HL-60/A细胞耐药性及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L-60/A细胞高表达mPGES-1,MK886可时间、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L-60/A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r=-0.83,P<0.05),同时,mPGES-1表达及PGE2合成减少,P-Akt表达明显下降.低浓度MK886可下调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蛋白P170表达,增强对化疗的敏感性.结论:MK886可抑制耐药白血病HL-60/A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增强其化疗敏感性,其机制与下调mPGES-1/PGE2合成、抑制P-Akt蛋白及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有关.

  • 急性白血病形态学诊断及其发病特点——233例患者的10年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毅;黄友章;宫立众;岑坚;王立新;向丹;马巍娜;唐湘凤;吴南海;龚小军;王凯;尹文杰;赵德峰;刘小鹏;胡小山;沈建良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AL)形态学诊断价值及AL发病特点.收集2001 - 2011年间本院初诊AL 233例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进行形态学(M)、免疫学(I)、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比较形态学结论与MICM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10年中AL的发病特点.结果显示:①形态学结论与MICM结论的符合率为84.3%,符合率依次是AUL与AML-M0<M1 <HAL<M4<M2<M3 <M5<ALL<M6、M7与AP;②形态学混淆,一类是AUL、M0、M1、ALL和HAL之间混淆,另一类是M2a、M3v、M4和M5之间混淆,形态学混淆者形态自身特点与MICM结论特点无规律可寻,准确诊断需依据MICM结论;③233例AL中,白血病细胞比例以M1高而M2低,前者中位值为92.5%,后者中位值则为49.5%;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ML患者>ALL> HAL> AUL;在AML中,M2>M5 >M4 >M3 >M1 >M0 >M6 >M7> AP患者;⑤小年龄1岁,大88岁,中位发病年龄(岁):AUL为41.5,M0为40.8,M1为43.4,M2为46.3,M3为33.8,M4为42.6,M5为48.8,M6为77.3,M7为2.5,AP为65.0,ALL为29.1,HAL为40.3;⑥近5年患者数(139例)明显多于前5年(94例)患者数,特别是M1、M2、M3、M4和M5.结论:在AL的MICM诊断中,形态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重视易混淆的白血病细胞形态及发病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蝎毒多肽提取物对K562细胞PI3K和p-Akt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于文俊;杨文华;杨向东;史哲新;王兴丽;郝征;张佳

    本研究旨在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凋亡调控的PI3K和p-Akt信号蛋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经PESV处理不同时间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曲线,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及p-Akt蛋白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ESV处理后K562细胞凋亡率增加,PI3K及p-Akt蛋白表达降低.结论:PESV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调控的PI3K、p-Akt信号蛋白,抑制K56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黄芩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任霞;李翠玲;王恒孝;温培娥;袁长金;李艳梅;姜国胜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芩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CCK-8法检测黄芩苷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普通光学显微镜和Hoechst 33342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cl-2、Bax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8及caspase-3剪切片段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黄芩苷对HL-60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均呈凋亡的形态学改变;Annexin V/PI法检测到细胞早期凋亡;caspase-3、caspase-9、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Bcl-2 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Bax、caspase-8及capsase-3剪切片段蛋白表达上调,同时Bcl-2蛋白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降低.结论:黄芩苷显著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Bcl-2/Bax比值,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及死亡受体途径有关.

  • 直接接触骨髓基质HS-5细胞可降低HEL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黄慧芳;陆荣;陈萍;林振兴;吴勇;陈元仲

    本研究探讨与骨髓基质HS-5细胞直接接触对HEL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诱发作用及其机制.采用人急性红白血病HEL细胞株与HS-5细胞共培养模式模拟体内白血病细胞及其周围的造血微环境,应用CCK-8法检测HEL细胞对Ara-C,DNR,VP16,MTX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EL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实时RT-PCR方法检测p19、p21、p27、MDR1、ABCG2、Bcl-2等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Ser473、p-GSK3βSer9、p-STAT3Tyr705、Bcl-2、cleaved-Notch1V1754及Hes1等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HS-5细胞共培养后的HEL细胞对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显著降低.在共培养24h时,HEL细胞阻滞于G0/G1期,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CR结果显示,p21基因的转录水平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p19基因的mRNA水平在12 h时明显下调,随后又恢复;其它基因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共培养后HEL细胞的p-AktSer473、p-GSK3βSer9、cleaved-Notch1V1754蛋白及Bcl-2蛋白表达上调,Hes1蛋白表达下调,p-STAT3Tyr705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直接接触骨髓基质HS-5细胞可增强HEL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作用.

  • eEF1A1基因敲除对Jurk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黄毅;胡建达;齐元麟;伍严安;郑静;陈英玉;黄肖利

    本研究旨在探讨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A1(eEF1A1)表达沉默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Jurkat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实时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别检测Jurkat细胞和3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eEF1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构建eEF1A1-shRNA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另设空白和阴性对照组,应用实时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eEF1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MTT法、Annexin V-APC标记法、DNA倍体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Jurkat细胞eEF1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PBMNC中的表达(P<0.01,P<0.05);构建的eEF1A1-shRNA慢病毒高效沉默Jurkat细胞eEF1A1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EF1A1-shRNA组Jurka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凋亡明显增多,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p-Akt、NF-κB、p-NF-κB、mTOR、p-mTOR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eEF1A1在T-ALL细胞中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其表达沉默可有效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NF-κB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 IAT与MAT化疗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旖然;郭梅;余长林;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

    为了研究联合化疗提高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有效率,回顾分析99例难治和复发AML,其中难治性AML56例,复发性AML43例,分别给予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替尼泊苷(IAT)方案28例和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替尼泊苷(MAT)方案71例.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OR)为65.7%,完全缓解(CR)率49.5%,部分缓解(PR)率16.2%.IAT组总有效率64.3%,CR率46.4%;MAT组总有效率66.2%,CR率50.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T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25%,MAT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15.5%.两组化疗患者中出现严重感染的分别为25%和9.9%.结论:IAT/MAT方案是难治和复发AML的有效治疗方案,两组CR率、总体有效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两方案毒副作用患者可以耐受,本研究为患者争取移植机会和疾病长期存活奠定基础.

  • 高压氧和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王松梅;吴弘英;黄俊谦;郝鲁梅;卫丽妍;李雪梅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压氧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检测各组K562细胞在药物作用各时间点(24、48、72 h)的增殖率;Annexin V/PI荧光标记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562细胞HIF-1a、VEGF、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单用As2O3比较,As2O3联合高压氧可使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增加,凋亡作用明显加强,并可明显下调HIF-1a、VEGF的表达,上调caspase-3的表达,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用As2O3 (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As2O3对K562细胞抑制增殖及加速凋亡的作用优于单独应用As2O3;二者联合后HIF-1a、VEGF mRNA的表达减弱,而Caspase-3 mRNA的表达增强.HIF-1a、VEGF、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可能是As2O3与高压氧联合产生抗白血病细胞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鉴别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作者:王韫秀;张继红;胡延平;曹方方;张男;陈芳;刘璇;张旻昱

    本研究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DMS)以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的免疫表型特点,探究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上述疾病中的意义和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比较分析14例CMML患者、48例MDS患者、46例AML-M5b患者及18例正常人骨髓标本的免疫分型特点.结果表明,CMML患者单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MDS、AML-M5b患者及正常人骨髓(P<0.05),后3者之间无显著差别.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骨髓标本(P <0.05),但与CMML患者无明显差别.AML-M5b患者骨髓成熟粒细胞比例较CMML、MDS患者及正常骨髓标本明显减低(P<0.05).MDS、AML-M5b及CMML患者骨髓CD45/SSC特点与正常骨髓标本均存在一定差异.CMML患者骨髓具有CD2、CD56异常表达及CD14拖尾现象,与MDS、AML-M5b及正常骨髓标本相比差异显著(P<0.05).MDS与CMML患者骨髓单核细胞CD15表达缺失或减低现象较正常骨髓标本及AML-M5b患者显著,且CMML患者异常率高于MDS患者(P<0.05),两者粒细胞群均有显著CD13/CD11b/CD16表达规律异常现象,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其他抗原表达呈不同程度异常,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DS、CMML及AML-M5b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均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程度的相似处.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综合分析其免疫表型,对于区分CMML、MDS以及AML-M5b具有重要鉴别意义.其中单核细胞比例增高,伴有CD2、CD56异常表达,CD14拖尾现象,CD15缺失或减低及成熟粒细胞CD13-CD11b-CD16表达规律异常,对CMML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AG490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下调PHLPP蛋白的表达

    作者:闫朝奇;张丽君

    本研究旨在探讨AG490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过程中p-Akt及PHLPP表达的变化.以不同浓度的AG490作用于人慢性髓系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采用WST-1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Akt、Akt、PHLP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AG490以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48 h的IC50值为338.0 μmol/L;AG490 100 μmol/L诱导K562细胞凋亡,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AG490 100 μmol/L作用于K562细胞后p-Akt及其调节蛋白PHLPP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方式下降,但是对总Akt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AG490可能通过下调p-Akt的表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但同时也可能通过下调p-Akt的调节蛋白PHLPP的表达水平而使AG490对K562增殖的抑制效果受限.

  • DNA测序鉴定HLA新等位基因B*35:03:07

    作者:翟培聪;刘艳;张毅;聂向民;宋永红;庄云龙;朱传福

    本研究旨在分析鉴定中国人群HLA-B位点一个新等位基因.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技术检测到一个与HLA-B* 35:03:01相关的未知基因,应用DNA序列分析技术鉴定并分析该基因与同源性高的HLA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结果表明,先证者HLA -B位点有1个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所有已知基因序列均不相同,与同源性高的HLA-B* 35:03:01相比,第3外显子387位碱基由C→G,并导致相应的105位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CCC变为CCG,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仍为苯丙氨酸.结论:被测样本含有HLA-B新等位基因,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HLA-B* 35:03:07.

  • 一例稀有血型JK(a-b-)表型家系调查分析

    作者:巩天祥;洪缨;周昌华

    本研究旨在检测Kidd血型系统的稀有JK(a-b-)表型的先证者及其家系中其他个体的表型及基因型,探讨本例JK(a-b-)表型的分子机理,分析遗传背景,为稀有血型个体输血治疗寻找相合供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4 mol/L尿素溶血试验,筛选JK(a-b-)表型先证者,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用血清学方法确认表型;用PCR-SSP方法检测基因型,并对JK基因外显子4-11及其侧翼的区域扩增后测序,分析序列信息.结果表明,先证者及其哥哥具有相同的表型JK(a-b-)和基因型Jkb/Jkb;其父母的表型为JK(a+b-),基因型为Jka/Jkb;妹妹的表型和基因型分别为JK(a+b-)和Jka/Jka.对外显予及其侧翼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哥哥的内含子5的3’端拼接接受位点碱基g>a突变,其父母的该位点均为a/g杂合,其妹妹的该位点没有突变;内含子3(外显子4侧翼)nt-99位的碱基为g,其父母的该位点均为g/a杂合,其妹妹的该位点是a.结论:先证者及其哥哥具有相同的表型JK(a-b-)和基因型Jkb/Jkb,JK基因内含子5的3’端拼接接受住点的g>a突变可能是造成其JK(a-b-)表型的原因之一;家系中内含子3的nt-99位的碱基也具有多态性(ncbi:rs8090908),该位点多态性是否与JK(a-b-)表型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例家系Kidd血型系统符合显性遗传规律.对于稀有JK(a-b-)表型个体的家系,尤其是同胞兄妹进行血型调查,发现表型和基因型均相同的个体可能性大.

  • TLR5激动剂鞭毛蛋白预防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

    作者:龚旭东;马梁明;朱镭;郭慧敏;任连生;任瑞瑞;张华屏;卫芬;牛燕燕

    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TLR5)激动剂鞭毛蛋白(flagellin)对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合的纯种近交系小鼠[供体鼠:雄性C57BL/6鼠;受体鼠:雌性BALB/c鼠]建立allo-HSCT的aGVHD动物模型.受鼠随机分为3组:鞭毛蛋白组,于移植前后2次尾静脉注射高纯度(纯度≥95%)的鞭毛蛋白50μl[5μg/(只·次)]预防aGVHD;单纯移植组,移植后仅给予等容量PBS;单纯照射组,仅照射不移植,亦给予等容量PBS.观察比较移植后aGVHD的表现.结果表明,移植小鼠均出现典型的aGVHD症状,单纯移植组小鼠死亡高峰在移植后第4-5天.用鞭毛蛋白作为aGVHD预防方案小鼠的aGVHD症状明显减轻,平均生存时间较单纯移植组显著延长(P<0.05).三组小鼠移植前外周血白细胞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照射后第14、21天,鞭毛蛋白组较单纯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性升高(P<0.05).鞭毛蛋白预防组移植小鼠aGVHD病理表现较单纯移植组明显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鞭毛蛋白组与单纯移植组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Treg细胞/CD4+T细胞含量结果也表明,移植后2-4周鞭毛蛋白组小鼠的Treg细胞数较单纯移植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鞭毛蛋白对小鼠allo-HSCT后发生aGVHD有预防作用,能减轻其症状和病理损害程度,显著延长其平均生存时间,其机制有可能通过增加移植后小鼠的Treg细胞含量,从而有效改善并减轻移植后小鼠aGVHD.

  • 非血缘HLA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惠仁;楼金星;张媛;刘晓东;杨凯;陈鹏;刘兵;何学鹏;郭智;刘丹

    本研究旨在评价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在2005年11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非血缘供者或者单倍体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患者20例,其中亲缘HLA不合单倍体相合供者14例,非血缘HLA相合供者6例.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经典的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MTX)及霉酚酸酯(MMF).对单倍体相合供者采集经G-CSF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联合应用;非血缘供者单纯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供者型造血重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4(11-20)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17(13-31)d,2例取得完全供者植入后2个月发生排斥,其中1例进行母亲单倍体相合供者二次移植,达到完全供者持久植入;移植后发生Ⅱ度急性GVHD 4例,慢性GVHD发生7例,其中1例为慢性广泛性GVHD;14例无病生存,所有存活患者少随访时间在8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血象完全恢复,Kaplan-Meier计算的累积无病生存率为68.9%.结论:采用FLU、CTX和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预处理,用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植入率高,感染发生率降低,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疗效.

  •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分析

    作者:周倩兰;唐晓文;孙爱宁;仇惠英;金正明;苗瞄;付铮铮;赵丙瑞;施晓兰;陈广华;吴德沛

    本研究探索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对32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性AML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移植前未缓解(NR)17例,完全缓解(CR)15例,比较两组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白血病复发和无白血病生存率(LF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移植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除NR组中1例移植失败,1例死于重症肝静脉阻塞病以外,其余30例均获得造血重建.NR组与CR组aGVHD发生率分别为47.1%(8例)和33.3%(5例).在可评估的患者中,NR组9例中5例发生cGVHD,CR组11例中4例发生cGVHD,两组发生aGVHD(P=0.335)和cGVHD(P=0.2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组治疗相关死亡率(29.4% vs 14.3%,P=0.392)及移植后复发率(42.9% vs 26.7%,P=0.300)较CR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3(1-124)个月,至今NR组和CR组各有6例无病生存,2年LFS两组相近(35.3% vs40.0%,P=0.267).对32例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P =0.044)及发生cGVHD(P=0.046)的患者总生存率(OS)显著延长.结论:单中心样本研究结果显示,allo-HSCT是挽救性治疗难治复发性AML的有效手段,移植前NR的患者预后与CR患者相比,allo-HSCT疗效及预后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对NR状态的难治复发性AML患者实施allo-HSCT,并通过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产生cGVHD,以期获得长期生存是可行的.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智;陈惠仁;刘晓东;边佳明;何学鹏;楼金星;陈鹏;杨凯;刘丹;张媛

    本研究总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及治疗.对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14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40例allo-HSCT中48例患者发生移植后CMV感染,发生率为34.3%,首次检出CMV-DNA阳性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5(33-68)d,CMV定量范围为1.25×103-5.5×106,其中2例为CMV相关性间质性肺炎,5例为CMV相关性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共65例,其中合并CMV感染32例,占49.2%.应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抗CMV治疗45(33-68)d后CMV-DNA转阴,有效率为100%.共有1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结论:allo-HSCT后较易发生CMV感染,发生GVHD的患者CMV感染发生率也较高,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对allo-HSCT后CMV感染的治疗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少.

  • 西达本胺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李艳莹;王艳芳;王晶;克晓燕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西达本胺可抑制这3种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尤其能较早较快地抑制Z-138细胞的增殖;另外,西达本胺还可诱导3种B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aver及Z-138细胞对西达本胺较Raji细胞更为敏感;西达本胺可以提高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Maver和Z-138细胞的caspase-3活性.结论:西达本胺能够抑制B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西达本胺上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及活化caspase-3有关.

  • 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波;王银萍;高静娜;王超;邹亚斌;王海莹;周余来;段秀梅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收集分析了31例淋巴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观察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免疫表型.采用BIOMED-2标准化试剂盒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结果表明,31例病例中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疑似T细胞淋巴瘤12例,T细胞反应性增生1例,B细胞淋巴瘤16例,B细胞反应性增生2例.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免疫球蛋白(Ig)阳性率94.44% (17/18),T细胞抗原受体(TCR)阳性率92.31% (12/13),2例阴性.终12例确诊为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17例,反应性增生2例,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抗原受体重排基因克隆性分析是诊断淋巴瘤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 携带TRAIL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感染淋巴瘤细胞效率

    作者:付晓瑞;张旭东;张辰;赵璐;汪变红;张明智

    本研究目的构建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不同细胞系的淋巴瘤细胞的感染效率.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针对TRAIL基因mRNA的cDNA片段插入到克隆栽体pGM-T,构建pGM-T-TRAIL,然后将测序正确的TRAIL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TRAIL.后利用pWPI/VSV-G/△8.2慢病毒包装系统,通过转染293T细胞,制备重组慢病毒plenti-TRAIL,并进行浓缩和滴度测定.将重组慢病毒栽体感染不同来源的淋巴瘤细胞系,测定荧光表达评价感染效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评价TRAIL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pGM -T-TRAIL和pWPI-TRAIL载体构建成功,滴度测定结果显示浓缩的重组慢病毒plenti-TRAIL浓度可达109 IU/ml.感染效率结果显示YTS细胞较DOHH2和Jurkat细胞更易被慢病毒感染(P<0.05).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淋巴瘤细胞后plenti-TRAIL感染后可有效地表达TRAIL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TRAIL,并制备出重组慢病毒plenti-TRAIL.plenti-TRAIL可以有效感染不同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细胞系,同时感染后的淋巴瘤细胞可以有效表达TRAIL基因.

  • 一线化疗治疗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临床疗效

    作者:宁丰;叶进;魏立强;李鑫;王景文

    本研究分析一线化疗治疗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3例ⅠE期患者COP/CHOP方案治疗.给予5例Ⅳ期患者COP/CHOP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完全缓解(CR)加部分缓解(PR)的有效率100%,3例ⅠE期患者获得PR,5例Ⅳ期患者获CR,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患者疾病无进展,3例ⅠE期患者仍持续PR,5例Ⅳ期患者持续CR.结论: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呈惰性临床过程,化疗安全有效,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方案能明显提高缓解率,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 B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B细胞CD34+CD38+和CD34+CD38low/-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乐;刘艳荣;王亚哲;常艳;秦亚溱;李金兰;李玲娣;黄晓军

    本研究比较发病时免疫表型为CD34+ CD38+和CD34+ CD38low/-两组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选取54例初发B-ALL并经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为CD34+的B-ALL患者,根据CD38表达不同将其分为CD34+CD38+组(n=35)和CD34+ CD38low/-组(n=19).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别进行BCR-ABL,TEL-AML1和WT1基因的检测.随访标本利用7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微量残留病(MRD),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 28个月),平均随访间隔2个月(1-5个月).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发病时WBC,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及BCR-ABL,TEL-AML1和WT1基因阳性表达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诱导缓解后,CD34+CD38+组微量残留病阳性(MRD+)为28.57%(10/35),CD38low/-组MRD+为68.42% (13/19),CD34+CD38low/-组MR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D34+ CD38+组(P<0.01).在复发率上,CD34+ CD38+组有2例,分别在第94天和第245天复发,复发率为5.71% (2/35).CD34+ CD38low/-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36.84% (7/19),中住复发时间263 d(46 -468 d),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本研究以16岁为年龄分界点,CD34+CD38+组16岁以上患者为8人(8/35),CD34+ CD38low/-组16岁以上患者为10人(10/1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34+ CD38low/-患者在成人中比例较高,且CD34+ CD38low/-组在治疗后更易出现MRD+和复发.

  • 7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刘茵;陈苑婷;李俊勋;张式鸿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患者初诊资料,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利用常规6色免疫分型方法对71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发现:MPO、CD33和CD13在所有患者的APL细胞中都有较强表达,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达到88%以上.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7%,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52.5%.约10%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15,但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率都集中在20% - 40%的弱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42.5%.少数患者的异常细胞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约25%患者的APL细胞跨系表达了CD2、CD56,大部分也都集中于20% - 60%的低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9.3%和42.3%.由此认为,AP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MPO+ CD13+ CD33+ CD117± CD15± CD34- HLA-DR-.CD2和CD56在CD34+或HLA-DR+组(包括CD34+ HLA-DR+、CD34+ HLA-DR-和CD34 - HLA-DR+)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CD34-和HLA-DR -组.初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及CD13的阳性比例在CD15< 10%、10%< CD15< 20%和CD15>20%3组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PL患者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的特征,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判断患者预后亦可能有着重要意义.

  • Ikaros和Helios异构体在白血病中的表达特征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柳萍;葛峥;林忠琨;钱思轩;乔纯;张建富;吴雨洁;仇海荣;朱广荣;李建勇

    本研究旨在阐明对造血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Ikaros家族成员Ikaros和Helios的两个异构体Ik-6和He-i的表达特征、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和关联性.对163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了PCR分析.结果显示,Ik-6和He-i高表达于不同的白血病亚型,Ik-6高表达于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He-i则高表达于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异构体Ik-6和He-i具有不同的遗传学改变.本研究未观察到Ik-6和He-i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结论:虽然Ikaros和Helios是具有极其相似锌指结构的同一家族成员,但其异构体Ik-6和He-i在白血病中的表达特征、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有差异.Ik-6和He-i缺失的外显子分别含有或不含有DNA结合功能域,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性有待深入研究.

  • LSI-RB1和LSI-D13S319荧光探针联合检测分析1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13q14缺失

    作者:李菲;胡林萍;安刚;徐燕;王燕婴;邢立杰;易树华;谢振卿;邱录贵

    染色体13q14缺失是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的遗传学异常,也是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常规指标.目前针对该片段缺失的商品化序列特异性DNA探针有LSI-RB1(针对13q14.1 - 14.2区域)、LSI-D13S319(针对13q14.3区域)和LSI-D13S25(针对13q14.3区域)3种.本研究联合应用LSI-RB1、LSI-D13S319探针和间期FISH方法同时检测112例MM患者对应区域的缺失,比较MM患者上述区域缺失率和缺失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总结我国MM患者13q14缺失片段大小的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检测和治疗.结果表明:①LSI-RB1和LSI-D13S319两种探针对MM患者13q14缺失的检出率均为47.3%,检出相符率为100%;如果将缺失的阈值提高至20%,则13q14缺失检出率分别为46.4%和47.3%,检出相符率为98%;②RB-1缺失组缺失细胞比例中位数为72.5%(18%-98%),D13S319缺失组缺失细胞比例中位数为76.5%(22% - 98.5%),2种探针检测得出的13q14缺失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8);如果分别将缺失细胞比例≥65%和≥85%定为高比例缺失,比较两种探针对高比例缺失患者的检出率,结果RB1组有36例(67.9%)和14例(26.4%)为高比例缺失,D13S319组有35例(66%)和19例(35.8%)为高比例缺失,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种探针对高比例缺失患者的检出率也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188和0.439);③53例13q14缺失MM患者均为杂合型缺失,且同时具有上述两个区域缺失,即均为较大片段缺失.结论:本研究中112例MM患者13q14.1 -14.2和13q14.3区域缺失、缺失细胞比例和高比例缺失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不能根据检测上述两个位点将MM患者划分为不同亚型,在检测13q14缺失时,仅需选择LSI-RB1和LSI-D13S319中1种探针即可.53例13q14缺失MM患者均同时存在13q14.1 - 14.2和13q14.3两个区域的缺失,提示较大片段缺失是MM患者13q缺失的重要特点之一.

  •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筛选及分期比较

    作者:李佳;吴学宾;周越;王轩;陈建新

    本研究旨在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寻找MM潜在预后因素,比较不同分期标准对疾病的分级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M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患者生存曲线.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评估MM患者潜在预后因素.对DS、ISS分期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2.7个月.影响MM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包括:Hb、Plt、Alb水平减低,血清LDH、Cr、CRP、β2-MG水平升高及骨髓中浆细胞数量增加,其中仅Hb水平对MM具有独立预后的预测价值.DS与ISS分期显著相关.DS分期中仅Ⅰ与Ⅲ期患者存在显著生存差异,而ISS分期中临床各期患者均存在显著生存差异.结论.Hb、Plt、Alb、LDH、Cr、CRP、β2 -MG、骨髓中浆细胞数量对评估MM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ISS分期标准可较好区分不同临床分期的MM患者.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17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秀莲;张伟华;范星火;魏芳;张苗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7 (IL-17)的水平及其与MM活动期/稳定期、MM临床分期、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探讨IL-17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MM患者及20例对照者血清IL-17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β2-MG含量.结果表明,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活动期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C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MM患者(P<0.05);按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MM患者血清IL-17及β2 -MG水平明显高于Ⅱ期(P<0.05);血清IL-17与β2-M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5).结论:血清IL-17水平与MM活动期/稳定期、MM分期相关,IL-17可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及预后中有重要的作用.

  • DAPT对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原莹莹;曾志勇;陈君敏

    本研究旨在探讨DAPT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MI8226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用CCK-8法检测RPMI8226细胞的增殖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PMI8226细胞Notch1、Hes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APT0.5- 5.0 μmol/L作用于RPMI8226细胞24 -72 h后,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下降,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r=1.000).不同浓度的DAPT能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随着DAPT浓度的增加,Notch1、Hes1蛋白的表达逐渐下调(rNotch=-0.979,rHes1=-0.988).结论:DAPT能够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RPMI8226细胞中Notch1、Hes1蛋白的下调有关.

  • 应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MLL基因相关的10种融合基因

    作者:曹婷婷;高丽;周敏航;郭明潞;闫真;张松松;徐媛媛;丁一;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探讨应用多重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MLL基因相关的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采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检测了221例MDS患者10种MLL基因相关融合基因(dupMLL、MLL-ELL、MLL-ENL、MLL-AF6、MLL-AF9、MLL-AF10、MLL-AF17、MLL-CBP、MLL-AF1P、MLL-AF1Q).结果表明:在221例MDS患者中检测出以上融合基因者20例(9.05%),以上10种基因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分别依次为7(3.16%)、2(0.9%)、1(0.45%)、1(0.45%)、2(0.9%)、2(0.9%)、1(0.45%)、2(0.9%)、1(0.45%)、1(10.45%).结论:多重巢式RT-PCR技术能同时检测MDS患者中的10种融合基因,可作为MDS诊断及疗效判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微小残留痛(MRD)及预后提供相关的重要信息.

  • 伊曲康唑注射液在血液肿瘤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成伟;杜欣;郭荣;翁建宇;陆泽生;吴穗晶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5例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者用伊曲康唑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疗效,探讨其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经验性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IDSA指南推荐,对于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4d以上无效的发热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结果显示,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经验性治疗的35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2.9%(22/35),联合终点治疗成功率为54.3%( 19/35),不良反应事件有6例(17.1%),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5.7%).进一步分析表明,发热早期(<5 d)使用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反应率更高(P =0.031),临床拟诊患者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及确诊患者(P =0.002),粒细胞缺少期使用唑类预防对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疗效无显著影响(P =0.054).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可以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首选.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

    作者:李丽娜;韩之波;王有为;罗伟峰;及月茹;杨舟鑫;冯莉;戚仁斌;李扬秋;韩忠朝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造血支持作用.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 × 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48 h后收集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用人脐血CD34阳性分选试剂盒分选CD34+细胞.将CD34+细胞接种在3个培养体系中:hUC-MSC条件培养液+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完全甲基纤维素阳性培养基和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完全甲基纤维素作为阴性培养基.培养14 d观察集落的形态特征,统计细胞数≥50的造血集落单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组成集落形成单位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中能够形成集落形成单位,且以粒系和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为主(CFU-G 47.67±0.58 、CFU-GM 48.67±4.73 、CFU-M 3.00±2.00),未观察到红细胞系相关的集落形成单位.阳性培养基中各种集落形成单位均可见,阴性培养体系中无集落形成单位.流式细胞术检测条件培养基组CD45+细胞比例为(97.43±2.15)%,显著高于阳性对照中CD45+细胞比例(39.69±0.96)% (P <0.05).结论:在体外hUC-MSC条件培养基能够促进CD34+细胞的发育分化,单纯hUC-MSC条件培养基具有造血支持功能,并促进CD34+细胞向髓系分化,但不能促进向红细胞分化.

  • 白介素12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对急性放射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利;翟瑞仁;逄朝霞;张超;余长林

    本研究旨在探究重组鼠白介素12(rmIL-12)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应用对γ射线急性放射病小鼠的治疗作用.56只BALB/c小鼠给予60Co γ射线6.0 Gy一次全身照射,然后随机分为照射对照、rmIL-12治疗、G-CSF治疗和rmIL-12+ G-CSF治疗4组.rmIL-12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1h及此后每3d1次腹腔注射rmIL-12 20 g/kg,共5次;G-CSF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2h开始每天1次皮下注射G-CSF 100 μg/kg,共14 d;联合治疗组给予rmIL-12+ G-CSF治疗,方法同上.每天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3d检测1次外周血细胞数,分别于照射后14 d和28 d收集骨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数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7d vs 11d),恢复速度与G-CSF治疗组相当,血小板(Plt)数开始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11 d vs 14 d),且Plt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6.5% vs 8.1%,P<0.01),恢复速度与rmIL-12治疗组相当.照射后14和28 d骨髓有核细胞集落培养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CFU-GM、CFU-Mi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mIL-12与G-CSF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 肿瘤坏死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作者:王勇奇;李志勇;曹小芳;王恒湘;郭子宽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MSC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无治疗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人脐带MSC为研究对象,观察TNF-α处理后MSC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转录因子NF-κB核转移情况;利用MTT法检测TNF-α对MSC增殖的影响;以SD大鼠脾脏为刺激细胞,Wistar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为反应细胞,观察MS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以Wistar大鼠CIA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MSC或TNF-α处理的MSC的治疗作用,用膝关节病理评分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表明:TNF-α处理后NF-κB迅速从胞浆内转移至细胞核,但这种作用不影响MSC体外增殖.在不同细胞浓度条件下,无论用TNF-α处理与否,MSC均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均P<0.001);TNF-α处理的MSC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在低细胞密度条件下尤为显著.然而,病理分析显示,MSC治疗组关节炎性浸润显著加重,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TNF-α对体内外MSC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 Prdm1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和基因型鉴定

    作者:陆小云;陈翀;潘秀英;曾令宇;李振宇;宋旭光;徐开林

    本研究目的是繁育和鉴定prdm1基因敲除的小鼠,为进一步研究Blimp-1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将所引进的2种转基因纯合子小鼠B6.prdm1flox/flox和B6.Lck-Cre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获得第1代小鼠,将第1代小鼠再次进行交配获得基因型为:B6.prdm1wild/wild.Lck-Cre、B6.prdm1wild/wild、B6.prdm1flox/flox.Lck-Cre、B6.prdm1flox/wild.Lck-Cre、B6.prdm1flox/flox、B6.prdm1flox/wild.提取第2代小鼠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Cre和loxp基因片段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检测cre和loxp基因组DNA的大小.取基因型为B6.prdm1flox/flox.Lck-Cre即为条件性基因prdm1敲除小鼠,选择B6.prdm1flox/wild.Lck-Cre、B6.prdm1flox/flox、B6小鼠作为对照,应用磁珠分选脾脏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limp-1目的蛋白.结果表明,2种转基因纯合子小鼠均有繁殖能力,其子代相互繁殖后第2代小鼠分离比例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亦可以成功获得较多的prdm1基因敲除小鼠.结论:应用Cre-loxp系统可以成功地获得prdm1基因敲除的小鼠.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初步评估

    作者:周立宇;张征;宋陆茜;张曦;苏基滢;李晓;常春康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 -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 -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Toll样受体9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莉;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 pg/ml,(89.13±21.48) pg/ml,(88.53±25.81) 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 pg/ml,(97.77±26.31) pg/ml,(103.08±26.42) 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参;侯丽虹;刘秀娥;黄灿;卫晓华

    本研究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及其基因编码区2个位点(505a/g,1040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分析技术,检测80例VTE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的TAFI基因型分布.结果表明:1040c/t点VTE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0% vs 53.75%,P<0.05),这主要由于病例组tt纯合子型比例显著下降所致(P<0.05,风险比1.74,95%CI1.2-2.70),但505a/g多态性位点在VTE及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FI1040c/t基因多态性与VTE患者存在相关性;t等住基因可能在VTE患者起保护作用;TAFI505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VTE无关.

  • 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及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莉莉;韩悦;朱倩;胡璐萍;赵世香;朱明清;戴兰;沈文红;陈黎;吴德沛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应用特异性荧光抗体CD142-PE标记组织因子,采用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测定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及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观察组织因子微颗粒在各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表明,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组织因子微颗粒[(123.28±197.03)/μl]明显高于20例健康对照组[ (33.27±16.14)/μl,P<0.05];25例APL患者治疗前组织因子微颗粒为(75.24±104.58)/μ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过诱导治疗缓解后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明显下降至(34.24±25.20)/μl(P<0.01).在这25例APL患者中,18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组织因子微颗粒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7例未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可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并对APL的DIC状况与疾病预后做出评估.

  • S1P/S1PR信号通路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中英;谢如锋;杨洁;任亚娜;杨懿铭;范华骅

    本研究旨在检测1-磷酸鞘氨醇(S1P)对fMLP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引发作用,检测粒细胞活化后发生呼吸爆发的产物,并探究S1P引发作用的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分离的中性粒细胞的状态;高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间接计算超氧阴离子(O2-)释放量;二氢罗丹明123流式细胞术检测粒细胞的呼吸爆发程度;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1P预处理后fMLP活化的粒细胞所释放的O2-量明显增高;S1P引发的fMLP活化组中,罗丹明123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fMLP单独处理组;PI3K及Akt蛋白参与了粒细胞呼吸爆发的信号传递.结论:S1P是一种新的粒细胞引发试剂,较高浓度S1P( 10-6μmol/L)能够引发fMLP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呼吸爆发;该信号通路可能为S1P与粒细胞上的S1P受体作用,活化下游的PI3K,再通过Akt传递信号,终活化NADPH氧化酶,发生呼吸爆发.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