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ADAMTS13的结构、功能及其与TTP诊疗的关系

    作者:王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裂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血浆金属蛋白酶,严重的ADAMTS13活性缺失可导致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发生.本文简要综述了ADAMTS13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TTP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关系.

  • 利用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CAR-T)治疗复发和难治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转化医学研究

    作者:袁顺宗;苏航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是恶性淋巴瘤中常见的亚型,其复发和难治常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化疗和姑息治疗等作为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模式,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每年仍然有大量患者因肿瘤不治而死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尤其是表达CD20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在利妥昔单抗问世之后,其治愈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然而仍然有近20%-40%患者因复发和难治而去世.近5年来,随着可特异性识别B细胞表面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CAR-T)的发展,尤其是CD19 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针对复发和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CAR-T细胞免疫治疗便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家医疗机构纷纷注册和开展了针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试验.本文就CD19 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过程中的发展历史,在前进行中的主要的临床试验和已经证实的主要潜在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 自噬与恶性血液病

    作者:苏楠;曲艺;李艳

    自噬是近年来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是真核细胞受饥饿、低氧和药物处理等代谢压力下,通过自身降解,获得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其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自噬与恶性血液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模糊及矛盾的问题.适宜的治疗方法,应当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损伤.因此在探讨自噬在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如何选择靶向的自噬相关治疗策略亦尤为重要.本文对自噬的发生发展、自噬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以及自噬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树突状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

    作者:张战强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病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病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病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病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ADAM28的表达及其介导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璐;王谦明;冯飞儿;郑兴龙;张晓辉

    解联蛋白-金属蛋白酶28(ADAM28)是ADAM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细胞黏附和蛋白水解酶的多种功能,参与体内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研究表明,ADAM28在人类多种肿瘤表达增加,且其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密切关系,其机制可能与裂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促进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复合物(P-selectin/PSGL-1)介导的细胞黏附等相关.本文就ADAM28表达及其介导的肿瘤转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促进对ADAM28生物学特性及其靶点底物的更深入的研究.ADAM28可能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标靶.

  • 核酸扩增技术(NAT)在献血者血液初筛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蔡丽娜;陈宝安

    随着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输血传播疾病问题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针对输血传播疾病的初筛完全依赖于血清学试验,除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使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以外,其他病毒的检测基本上都是检测抗体的方法.分子技术(如PCR)的出现,为提高献血者的血液初筛检出率,降低经血传播疾病这种风险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国内外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血液初筛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

  • 红细胞衰老及程序性死亡机制

    作者:王瑜;刘兴顺

    细胞核和线粒体在有核细胞的凋亡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但依据红细胞的生理行为及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衰老及死亡是一个程序性的死亡过程,并用eryptosis一词来特指红细胞凋亡.红细胞凋亡主要通过胞质Ca2+浓度增加而触发,进而激活Ca2+敏感性K+通道、翻转酶、钙蛋白酶及其他蛋白水解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引发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相关分子发生级联反应,终使衰老红细胞被清除.诸多分子及信号通路参与了红细胞的衰老及凋亡,其过程受到精确的调控.红细胞已经成为研究衰老及凋亡的一个很好的材料,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有核细胞的凋亡过程.本文就影响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因素、Ca2+和神经酰胺在红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囊泡化在红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红细胞衰老抗原等问题进行综述.

  •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陆晓茜;高举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又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在儿童时期多见,临床起病急、进展迅猛,病死率高.HLH病因复杂多样,但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毒效应低下、细胞因子风暴和多器官高炎症反应及组织器官免疫损伤为显著病理生理特征和共同的发病环节.近年来国际上在HLH的遗传缺陷、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诊治经验,重点就儿童HLH的病因、分类、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诊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ADAMTS-13在血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杰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通路都会影响ADAMTS-13的活性,但ADAMTS-13如何受控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将对其改变,相关机制以及影响该酶调控的因素进行综述.

  • ASXL1突变在髓系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盛梦瑶;周圆;许明江;杨逢春

    ASXL1是Trithorax和Polycomb家族的增强子,在维持基因表达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多种髓系肿瘤患者的造血细胞中都发现了ASXL1突变,包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4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骨髓增殖性肿瘤(10%)和急性髓系白血病(20%)等.ASXL1突变主要以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ASXL1突变的广泛性表明它可能在髓系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恶性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ASXL1突变在髓系疾病发生及体内正常造血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ASXL1的结构与功能特点,ASXL1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和疾病进展的关系,ASXL1突变与其它基因突变的关系,及敲除或沉默ASXL1的体内外模型进行了综述.

  • 白血病干细胞及其靶向清除

    作者:刘博;史策;周晋

    白血病干细胞是引起白血病的根源,也是其易于复发的主要原因.研究者希望通过一些手段能够特异性的标记出白血病干细胞并将其靶向清除,进而推动白血病的治疗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白血病干细胞自身特性及其所处微环境的特征,系统性的回顾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特异性标记白血病干细胞的几种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标记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凋亡的信号通路,标记白血病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其所处微环境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标记白血病干细胞的特异性免疫表型.通过这些标记手段或许可以彻底的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消灭微小残留病灶.但是目前,没有哪一种特异性的方法可以独立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或许联合标记白血病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和阻断其所处的微环境信号通路可以靶向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改善白血病的预后.

  • 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及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费成明;常春康

    造血微环境(造血龛)主要由成骨龛和血管龛组成,而成骨细胞是成骨龛的主要组成成分,并对调节造血龛起到重要作用,成骨细胞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成骨细胞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微嵌合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雪冬;桑建利;艾辉胜

    微嵌合体是指具有遗传差异的两个个体之间,其中某个体的微量细胞或DNA成分在另一个体内存在的状态.微嵌合体的发现及研究的历史表明,尽管研究微嵌合体的关注点已经囊括了形成、来源、分布、类型、与疾病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但研究对象均为自然获得的微嵌合体.众所周知,在某些临床治疗手段中,比如移植和输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微嵌合体,但相比于自然获得微嵌合体,对这些治疗中形成的医源性微嵌合体的研究显然不够详细.微移植是刚刚兴起的治疗白血病新方法,其效果明显,但机制尚不清楚,是否与微嵌合体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对微嵌合体的研究历史、发展前景略作综述,为有关微嵌合体在微移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 76例老年急性髓系AML(非APL)诱导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杨华;牛建花;朱成英;张琪;朱海燕;姚子龙;周敏航;王全顺;于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AP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年龄≥60岁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诱导化疗组和佳支持治疗组.诱导化疗组51例,接受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包括DA、MA、HA、IA及CAG方案;佳支持治疗组25例,接受羟基脲及输血等佳支持治疗.对诱导化疗组与佳支持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诱导化疗组和佳支持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2-89)个月和3(0.1-17)个月.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化疗明显延长了老年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诱导化疗组中有5名患者存活超过60个月,有1人存活9年余.第1疗程化疗后,诱导化疗组的患者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10/51) 19.6%,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为(10/51)19.6%,总有效率39.2%;诱导缓解期的死亡率为(7/51) 13.7%.佳支持治疗组无1例获缓解.MA方案第1疗程化疗后CR率44.4%,总有效率55.5%,疗效较DA、HA、IA及CAG方案好.中位化疗周期数为3(1-14)周期.随访发现,诱导化疗组与佳支持组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5%和42%,6个月两组生存率分别为43%和21%,1年生存率两组分别为29%和13%,5年生存率两组分别为13%和0%.随访结果显示出诱导化疗组生存优于佳支持治疗组.诱导化疗组中51例中第1周期化疗无效(no response,NR)31例占60.8%.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与佳支持治疗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导化疗可显著改善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老年AML患者诱导治疗缓解率较年轻患者低,诱导缓解方案用MA疗效较DA、HA、IA及CAG方案略好,若第1周期化疗未达到CR或PR的患者可以考虑佳支持治疗.老年AML存在个体化差异,可选用低毒、高效、耐受性好的化疗方案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RPS27a沉默增强K562细胞对SAHA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王厚才;陈晶;安娜;于滕滕;李寿芸;刘爽;魏辉;饶青;王敏

    核糖体蛋白S27a(Ribosomal protein S27a,RPS27a),除了参与蛋白质合成外,还具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核糖体外功能,如参与转录的调控和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RPS27a在多种实体瘤组织、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加速期或急变期患者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本研究以CML急红变细胞系K562为细胞模型,研究RPS27a在K562细胞中的作用.应用shRNA干扰技术将K562细胞中RPS27a沉默,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诱导RPS27a沉默后K562细胞的增殖变化,然后计算RPS27a沉默后K562细胞对SAHA的IC50,并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和细胞形态学检测SAHA诱导RPS27a沉默后K562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RPS27a沉默明显降低K562细胞对SAHA的IC50 (P <0.01),并显著增加SAHA诱导K562细胞凋亡(P<0.01).结论:RP)S27a能抑制K562细胞的凋亡,RPS27a沉默增强K562细胞对SAHA的药物敏感性.

  • 舒尼替尼对白血病细胞K562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罗玲清;程效;陈燕;崔兆磊;林东红

    本研究旨在探讨舒尼替尼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应用MTT法检测以IC50为3.2μg/ml的舒尼替尼作用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凝胶电泳分析DNA片段化、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3.2 μg/ml舒尼替尼作用于K562细胞后C-MYC、hTERT、BCR-ABL 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处理K562细胞后和3.2μg/ml舒尼替尼作用不同时间后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舒尼替尼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呈时间依赖性;舒尼替尼诱导K562细胞呈现典型的DNA梯状带,促进细胞原位凋亡;3.2μg/ml舒尼替尼作用后K562细胞C-MYC、hTERT、BCR-ABL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Western blot显示,p-Akt蛋白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降低,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舒尼替尼能有效地通过诱导凋亡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R-ABL、C-MYC和hTERT的表达及抑制Akt磷酸化有一定的关系.

  • 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作者:朱成英;杨华;牛建花;张琪;谢旭磊;王利军;朱海燕;姚子龙;于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t(8;21) (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AML患者267例,其中13例为t(8;21) (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对13例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3例患者经过规范化疗后,4例1个疗程获缓解,4例2个疗程获缓解,4例3个疗程获缓解,1例4个疗程仍未获缓解.缓解后在巩固强化治疗过程中未复发有6例,其中4例采用化疗联合移植方案,另外2例采用单纯化疗;其余6例分别为4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1例复发3次,并且2例是化疗联合自体移植后复发,复发后继续给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处在无病状态.在随访期间,化疗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为4.67±3.45个月,化疗联合移植组RFS时间为34.17±21.37个月,显示采用化疗联合移植方案可以显著延长RFS(P <0.05).结论:2013年NCCN指南将伴t(8;21) (q22;q22)定义为预后良好型,目前未明确指出此型伴Y染色体丢失预后差,难缓解,易复发,但是近几年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t(8;21) (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预后差,难缓解,易复发,建议对此类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改善预后.

  • 三氧化二砷联合TPA对K562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袁芳芳;张旭华;米瑞华;范瑞华;尹青松;魏旭东

    本研究旨在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单独或联合12-氧-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TPA)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TPA、As2O3、TPA联合As2O3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株,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 V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K562细胞凋亡情况,集落形成实验检测K562集落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分化及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 b1ot检测P38及p-P38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TPA联合As2O3对K56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较单药组明显增强;As2O3使K562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降低;TPA促使K562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TPA使K562细胞阻滞于G1期,As2O3使K562细胞阻滞于G2期,TPA可增强As2O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TPA与As2O3联用增强As2O3促磷酸化P38蛋白表达的作用.结论:TPA与As2O3联合作用能增强As2O3对K56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

  • miRNA Sponge介导的miR-17和miR-20a基因沉默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

    作者:牛文艳;吴顺泉;徐珍珍;林君;战榕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7和miR-20a前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miRNA Sponge介导的miR-17和miR-20a沉默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8种白血病细胞株中miR-17和miR-20a前体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各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前期构建的针对miR-17和miR-20a基因的miRNA Sponge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高表达miR-17和miR-20a的Jurkat细胞株;用CCK-8方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iR-17和miR-20a沉默对Jurkat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7和miR-20a前体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量更高;然而二者表达量与患者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miR-17和miR-20a沉默能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同时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7和miR-20a呈过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高表达的miR-17和miR-20a可通过在转录后抑制P21和E2F1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G1 —S期转换,抑制细胞凋亡.

  • 金雀异黄素对Raji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作者:沈晶;王晶石;付丽;黄达永;王昭

    本研究旨在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BCL-6阳性的Raji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用台盼蓝染色法及MTT法分析Gen对BCL-6阳性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应用PI/AV双染法检测Gen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en对BCL-6和NCoR表达的影响,免疫共沉淀(Co-IP)法分析Gen对BCL-6和NCoR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Gen可时间和剂量赖性地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同时可诱导其凋亡.研究发现,不同剂量Gen对BCL-6和NCoR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BCL-6和NCoR的结合.结论:Gen对BCL-6阳性B淋巴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有可能成为联合利妥昔单抗和化疗为基础的辅助治疗.

  • IA与DA方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2a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作者:王璠;袁海龙;段显琳;王蕾;曹海洲;徐建丽;曲建华

    本研究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 (IA)方案与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C) (D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2a(AML-M2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以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ML-M2a患者65例,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①IA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虽略高于D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A组白细胞低值[(0.58±0.40)×109/L]明显低于DA组[(0.99±0.6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中性粒细胞低值[(0.19±0.09)×109/L]显著低于DA组[(0.21±0.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粒缺持续时间(12.59±5.31)d较DA组(9.17±7.04)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A组中位生存期(36.67个月)高于DA组中位生存期(21.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初诊时乳酸脱氢酶(LDH)值和初次诱导化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方案与DA方案比较,可延长中位生存期,且远期疗效较好,可作为初治AML-M2a的首选化疗方案.

  • 三种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周文玲;郝一文

    本研究比较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效果及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变化.应用CS-3000plus、MCSplus和COBE spectras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94例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患者单采前后血常规及终产品血常规检测;瑞氏染色后,人工计数MNC;检测单采前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结果表明,三组采集的MNC数(×109/袋)分别为3.08±0.79,3.21±1.12和3.22±1.84;Ph下降百分比分别为(6.86±5.70)%,(8.05±5.14)%和(5.89±4.48)%,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应用3种血细胞分离机均可采集到足够量的MNC,满足了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临床治疗的要求.

  • 2010-2013年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HCV、HIV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蔡丽娜;朱绍汶;周春;王跃帮;蒋昵真;陈慧;汤心怡;王金花;陈显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对三项阴性标本再采用NAT联合检测HBV-DNA、HCV-RNA和HIV-RN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抗-HIV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表明,3年中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感染率分别为0.45%,0.28%,0.11%;NAT呈反应性为0.07%;确证抗-HIV阳性32例,其中男性30例(6例为再次献血者),女性2例;不确定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经统计学处理证实,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6.10-2013.6.9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抗-HI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NAT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增加;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降低,重复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远远低于初次献血者,抗-HIV检测女性酶免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但确认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应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重视献血者的招募环节,重点加强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和评估,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巩固和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大力普及NAT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

  • 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救治急性溶血性贫血危象产妇的临床应用

    作者:原敏;唐聪海;甘玮玮;吴阿阳;杨惠聪;张添新;黄燕雪;邱陆阵;陈宏浦

    本研究旨在建立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指导急性溶血性贫血产妇输血的救治治疗.在体外将患者血浆中所有抗体全部致敏供者红细胞并加入补体,经6.5 h38℃孵育,观察是否出现溶血现象,不溶血的供血者的血液可以安全输注给受者.结果表明:患急性溶血病产妇配血困难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方法筛查到相容供者,给予安全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6个单位,无不良反应,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质、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等指标迅速改善,临床输血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常规交叉配血无法准确判断配血结果是否相容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能筛查到凝集-不溶血红细胞,输血效果好,血红蛋白提升快,无不良反应.

  • 荷斯坦奶牛红细胞作为异种血源的研究

    作者:陈利萍;李素波;张雪;宫锋;高红伟;徐华

    α-Gal抗原是引起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异种抗原.本研究探讨新型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对荷斯坦奶牛红细胞上的异种抗原的作用.用酶解法清除红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用盐水法或抗人球蛋白法进行奶牛红细胞与人血浆的凝集试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奶牛红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FITC-IB4)标记和FITC-IgG标记红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显示,酶解后荷斯坦奶牛红细胞与人混合血清不发生凝集.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酶解后荷斯坦奶牛红细胞较酶解前其FITC-IB4标记率降低了99.0%,FITC-IgG标记率降低了87.8%.结论:新型α-半乳糖苷酶可以用来清除荷斯坦奶牛红细胞上的α-Gal抗原,且荷斯坦奶牛红细胞的异种抗原主要是α-Gal抗原.酶解法制备的荷斯坦奶牛红细胞可能成为人血替代品.

  • G-CSFR Ⅳ型异构体在成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勇;陈莹莹;陈元仲

    本研究旨在探讨G-CSFRⅣ型异构体在成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19例正常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对照,利用定量RT-PCR检测正常对照、99例成年AML和34例ALL患者的G-CSFR Ⅳ/G-CSFR Ⅰ型异构体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对其中84例AML(非M3)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化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S-FR Ⅳ/G-CSFR Ⅰ相对表达水平在AML患者较ALL患者及正常造血干细胞组高,而G-CSFR Ⅳ/G-CSFR Ⅰ的相对表达水平在ALL患者组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ML(非M3)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显示,G-CSFR Ⅳ/G-CSFR Ⅱ相对高表达的患者比低表达的患者的临床CR率低.G-CSFR Ⅳ/G-CSFR Ⅱ相对表达水平与AML(非M3)患者的性别、年龄、幼稚细胞比例、FAB分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所作的危险分层之间无相关性.结论:G-CSFRⅣ异构体异常高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差相关.

  • 急性髓系白血病TFPI-2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邵丽丽;樊娟;王蕊;封丽丽;甄长青;隋潇徽;李颖

    本研究检测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AML发生、发展及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分离33例初治、19例完全缓解、12例复发/难治AML患者及15例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 (RT-PCR)检测TFPI-2 mRNA在其中的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检测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初治组、完全缓解组及复发/难治组TFPI-2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难治组TFPI-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初治组(P =0.006),与完全缓解组相比,初治组TFPI-2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30);64例AML患者TFPI-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为64.63% (42/64),其中初治组、完全缓解组和复发/难治组患者中TFPI-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分别为66.67%(22/33)、52.63% (10/19)和83.33% (10/12) (P> 0.05);甲基化AML患者与非甲基化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FPI-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5(0.005-2.099)和0.597(0.011-2.787) (P <0.05),在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检测到TFPI-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初治组经2个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组(CR)骨髓单个核细胞TFPI-2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完全缓解组(PR+ NR) (P=0.031).结论:在AML中TFPI-2基因表达下调或沉默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关,TFPI-2基因表达水平及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AML分层及病情进展的指标.

  • IK6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THP1细胞系中的表达和生物学特征

    作者:张娜;刘亚楠;肖敏;丁潇怡;周剑峰;李春蕊

    本研究旨在构建人IK6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THP1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对其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为研究该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提供基础.采用RT-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并与线性化慢病毒载体pGC-FU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pGC-FU-IK6-GFP,通过菌落PCR鉴定、测序比对分析,确定克隆的正确性.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将慢病毒载体pGC-FU-IK6-GFP转染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后转染THP1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靶细胞内IK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K6-GFP融合蛋白,进一步观察THP1生物学特征的改变.结果表明,利用RT-PCR方法获得IK6目的基因并连接到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上,成功构建具有Amp抗性的pGC-FU-IK6-GFP质粒并转染293T细胞,获得滴度为2.0×109TU/ml的病毒.用目的质粒转染THP1细胞,转染效率可达90%.在靶细胞中检测到IK6 mRNA表达和IK6-GFP融合蛋白表达.IK6能够促进靶细胞克隆形成并且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而对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结论:成功构建IK6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使IK6在THP1细胞株中稳定表达.对靶细胞生物学研究发现IK6极为可能干扰了正常Ikaros蛋白的抑癌作用,并存在潜在的抗凋亡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白血病细胞生长,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IK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沉默Sam68基因对Jurkat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迟鹃;许华;张海瑞;王建;蔺亚妮;庞天翔;李庆华

    本研究探讨Sam68基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增殖的影响.针对Sam68 mRNA 531-552靶位点设计并合成shRNA,构建pLKO-Tet-On条件性真核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应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诱导干扰载体表达,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干扰效率,用改良MTT法检测沉默Sam68基因对Jurkat细胞活力的影响,用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沉默Sam68基因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沉默Sam68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am68基因的表达被有效抑制(P<0.05);沉默Sam68基因降低了Jurkat细胞活力,抑制了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且导致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G2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用shRNA靶向干扰Sam68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

  • 慢性髓系白血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初步实验验证

    作者:张进芳;刘晓力;林愈灯;潘建伟;许娜

    本研究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疾病进展机制,为该疾病临床转归的评估及治疗选择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从NCBI数据库GEO下载一组与CML疾病进展相关的基因芯片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并得到与加速期(AP)和急变期(BC)相关的基因集,将这两组基因集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和网络图谱分析得到与进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初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将AP相关基因和BC相关基因交叉比较,得到在AP和BC都有异常表达的9个基因;信号通路分析发现,整合素介导的细胞黏附,黏着斑细胞粘附以及细胞骨架调节在AP和BC始终发生异常;网络构建分析发现,关键节点的基因分别是MLLT4,WDR35和EPHB4.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疾病进展期和慢性期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EPHB4在进展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期.结论:发现了与CML进展相关的9个基因,其中MLLT4,WDR35,EPHB4基因可能是导致CML进展的关键基因.

  • CML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吴静怡;黄亮;周剑峰;裴仁治;马俊霞;张丕胜;刘旭辉;杜小红;陈冬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有着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的特征.这些肿瘤血管内皮系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分离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增殖潜能,并测定其CD133及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CEC在CML自然病程中的重要作用.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CML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分选CD45-及CD146+的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进行体外培养并绘制其生长曲线;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CEC表面CD31、CD34、VWF及CD133的表达情况;利用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阳性率.结果表明,CML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CEC具有典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表达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CD31、CD34、VWF,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健康对照组,12名CML患者CEC中CD133表达的阳性率为31.2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0.77%,与疾病进程呈现正性相关的趋势.结论:CML患者的CEC是肿瘤侵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有关.

  • 中国人群耐药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和尿嘧啶-N-糖基化酶异常表达研究

    作者:沈宏杰;陈子兴;何军;岑建农;邱桥成;丁子轩;姚利;陈艳;陈苏宁

    大多数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在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常表现为复发时间短及易出现ABL激酶区突变现象.为进一步研究Ph+ ALL患者使用TKI治疗后易复发特点,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35例TKI耐药Ph+ALL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结果发现,77.1%(27/35)患者存在ABL激酶区突变,其中T315I突变患者占ABL激酶区突变患者55.6%,特别是首次发现G∶C→A∶T突变Ph+ ALL患者占总ABL激酶区突变Ph+ ALL患者77.8% (21/27),包括T315I、E255K和E459K.其次,8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ABL激酶区突变Ph+ ALL患者染色体均为复杂核型,5例染色体由初诊单纯t(9;22)进展为复杂核型的TKI耐药Ph+ ALL均出现ABL激酶区突变;并且,尿嘧啶-N-糖基化酶2(UNG2)在耐药Ph+ ALL组中转录水平表达显著低于初诊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细胞核内UNG2缺失能增加G∶C→A∶T突变几率.结论:中国人群TKI耐药Ph+ ALL具有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和高度基因组不稳定性.耐药Ph+ ALL患者低表达UNG2可能是耐药Ph+ ALL患者发生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的因素之一.

  •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的比较性分析

    作者:王欢;周珺;徐晶晶;国风

    本研究旨在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代骨髓基质细胞(CLL-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CLL-hBM-SC)和正常原代骨髓基质细胞(normal hBMSC,N-hBMSC)进行比较性分析,为建立CLL-CLL-hBMSC相互作用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CLL体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从CLL患者和正常供者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原代骨髓基质细胞(hBMSC)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CLL-hBMSC和N-hBMSC表面粘附分子如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的mRNA水平;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两类不同来源的hBMSC中淋巴毒素β受体(lymphotoxin beta receptor,LTβ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家族成员的表达并分析细胞因子LTα1β2对NF-κB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建立hBMSC和CLL细胞共培养体系,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死亡情况.结果表明:从CLL患者骨髓中能成功地培养出贴壁的成纤维样hBMSC.与N-hBMSC相似,表面粘附分子VCAM-1和ICAM-1在两类hBMSC中的mRNA表达一致;两类hBMSC中LTβ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似;各NF-κB家族成员在两类hBMSC中都有表达,且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因子LTα1β2可诱导hBMSC中经典性和非经典性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体外实验表明,两类hBMSC都能够有效地支持CLL细胞的体外存活.结论:两类hBMSC培养效率以及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异.LTβR-NF-κB信号分子在两类hBMSC的表达以及活化情况相似.

  • 髓系抗原表达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及疾病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晓宁;刘华胜;张梅

    本研究旨在观察髓系抗原表达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造血重建及疾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20例行allo-HSCT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伴有髓系抗原表达(My+ ALL),15例不伴髓系抗原表达(My-ALL).观察My+ ALL与My-ALL患者allo-HSCT后造血重建及疾病预后的差异.结果表明,My+ALL患者allo-HSCT后血小板植入不良较My-ALL患者多见.My+ ALL患者中3例出现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2例局限型,1例皮肤广泛型);My-ALL患者中3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其中2例为Ⅰ度,1例为Ⅱ度;5例出现cGVHD,其中3例局限型,2例广泛型.两组患者1年及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和85.7%,53%和69.8%,1年及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3%和54.7%,26%和2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系抗原表达可能对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有不良影响.My+ ALL与My-ALL患者移植后1年及2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6例难治/复发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

    作者: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刘周阳;刘蓓;闫蓓;杨雪良;李松威

    本研究分析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aplo-HSCT)移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13年6月完成的36例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后的资料,分析移植后细胞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2年总生存情况.结果表明,36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 d及14 d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3.8%,cGVHD发生率为37.5%,广泛性cGVHD仅为6.25%,2年总生存为76.9%.结论: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对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是用于有高危因素和无全相合供者患者治疗方法之一.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及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作者:邵群;王志东;郑晓丽;董磊;韩冬梅;闫洪敏;王恒湘;段连宁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及幼年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对3例CMML及2例JM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在5例患者中均成功植入,除1例JMML死于移植后并发症外,余4例至今无病生存.移植前疾病负荷、染色体核型及Ⅱ-Ⅳ度aGVHD的发生均对CMML的复发率或无病生存率有相关的影响;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优于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而HLA的相合度及干细胞的来源均不影响总的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在JMML患者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失败率明显高于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脾脏的大小及是否行脾切除或者脾区照射对移植结果无影响,而移植年龄、GVHD的发生及HbF的水平对移植复发率均有重要意义.结论: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是治疗CMML及JMML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 清肿瘤化疗方案联合低强度改良预处理方案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0例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和疗效初探

    作者:罗荣牡;达万明;胡波;司英健;张晓妹;杜振兰;刘全华;王娅;岳燕

    本研究旨在探讨清肿瘤化疗方案联合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接受本预处理方案的30例恶性血液病病例,评估植入情况、GVHD情况、感染发生情况、预处理相关毒性及复发率和生存率.全部病人移植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随访终止时间为2014年3月12日,中位随访时间20.5(16.3-27.3)个月.结果表明,30例病人均获得100%植入,无预处理相关脏器衰竭发生及死亡事件,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为37.9%,其中Ⅲ-Ⅳ度重度GVHD发生率为3.4%,慢性广泛型GVHD发生率为13.8%,复发1例,移植后1例出现移植排斥现象,1例出现移植物功能不良,死亡2例(6.7%),均死于植活后感染.1年生存率为93.3%,1年无病生存率为83.3%.结论:清肿瘤化疗方案联合低强度改良预处理方案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初步结果为安全有效,对于减少血液恶性肿瘤移植后的复发具有一定的作用.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HUT-78淋巴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冲;王昊天;姜志超;张薇;曹欣欣;李天骄;汪玄;周道斌

    本研究旨在探究淋巴瘤细胞对单核细胞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化的影响以及TAM对淋巴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免疫磁珠分选获得初治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利用Transwell嵌套建立单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株HUT-78的共培养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AM细胞CD68、CD163的表达,应用细胞计数法绘制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曲线,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IL-10、VEGF的含量.结果表明,单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共培养后CD68、CD163、CD68&CD163(+)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升高程度未见显著差异,且二者的单核细胞及其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无直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患者细胞共培养组IL-10、VEGF水平明显低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瘤细胞单独培养组之和(P<0.05),而在健康志愿者无此现象.结论:淋巴瘤细胞能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在作用程度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未见显著差异.由患者单核细胞转化而来的TAM在共培养体系中的作用类似M1型巨噬细胞,能有效抑制共培养体系中总IL-10和VEGF的分泌.

  • XRCC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素霞;朱宏丽;郭搏;杨洋;王红艳;孙敬芬;曹永彬

    本研究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关系.以282例NHL患者和231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XRCC1的3个基因rs25487、rs25489、rs1799782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在NH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根据遗传隐性、显性和加性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个SNP的等位基因的比值比(Odd ratio,OR)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3个SNP的组合基因型中各个突变组合基因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XRCC1的3个SNP(rs25487、rs25489、rs799782)在NH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RCC1基因7个带有突变的组合基因型相对于参考组合基因型在对照组和NHL患者组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NHL亚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XRCC1399-280-194基因的突变组合基因型VT-WT-WT相对于参考组合基因型(3种野生型)患T细胞性NHL风险显著降低(OR:0.21;95% CI(0.06-0.8);P=0.022),对于XRCC1399-280-194基因的突变组合基因型WT-VT-WT相对于参考组合基因型患滤泡性型淋巴瘤风险显著增加(OR:15.23;95% CI(1.69-137.39);P=0.015),该结果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证实.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的3个SNP(rs25487、rs25489、rs1799782)基因多态性与NHL及其亚型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XRCC1的3个SNP突变组合基因型与NHL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XRCC1的3个SNP突变组合基因型对NHL不同亚型发病风险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证实.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202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超;薄剑;刘婷;姚盛;赵瑜

    本研究通过对20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状况分析,探讨该病的治疗策略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对2005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20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基因异常、治疗及预后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以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标(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及MYC、HXO11、BCL-2基因表达作为研究参数,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病例5年的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率与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分别为61.9%和53.9%;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患者与使用单纯化学疗法的患者相比,OS率及EFS率均显著提高,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携带BCL-2基因表达将明显降低患者的OS率和EFS率,该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0.05);COX回归分析模型多变量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CL2基因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方法;Ann Arbor分期、BCL-2表达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 “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万军;赵红霞;黄雅静;李洁;侯慧慧;代娜娜;郗晓琴;胡海兰

    本研究旨在观察Hyper-CVAD/MA化疗方案联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输注组成的“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ALL)患者的疗效.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LBL/ALL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微移植”治疗,首先给予患者Hyper-CVAD/MA方案化疗,在MA方案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PBHSC输注,不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截至2014年4月,中位随访41(20-57)个月.结果显示:7例患者共完成30个疗程“微移植”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CR).“微移植”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相关感染;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GVHD相关临床表现.随访截止时,5例无病存活,2例复发死亡.结论:“微移植”治疗LBL/ALL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 HBsAg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放疗后HBV再激活伴肝衰竭肝移植疗效个例报告

    作者:牛建花;杨华;张琪;朱成英;朱海燕;姚子龙;于力;靖彧

    本研究通过分析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过程,探讨HBsAg阳性原发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放疗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伴肝衰竭肝移植治愈的患者骨髓形态、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应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多重巢式PCR检测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乙肝DNA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发病时诊断为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分期Ⅰa期,aaIPI评分0分,低危,HbsAg(+),HBV DNA(-),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胃大部分切除后予6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0.6g,d0,环磷酰胺1.2 gd1,表柔比星90 mg d1,长春地辛4mg d1,强的松90 mg d1-5)达完全缓解,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美罗华)0.6g单药维持化疗2次,末次化疗结束时间2009年8月26日,2009年9月10日-10月10日行胃部调强适形放疗,共20次.化疗及放疗期间一直服用恩替卡韦,放疗结束后1周(即化疗后2个月)患者自行停用恩替卡韦,半年后出现HBV DNA(+)及肝功能衰竭,接受了亲缘右半肝移植治疗,至今仍存活.目前患者肝移植术后3年余,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每3月复查PET-CT均为完全缓解(CR).结论:HbsAg阳性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应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在治疗中应严密检测HBV DNA变化、肝功变化和乙肝再激活征象,化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治疗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维持治疗,发生肝损害时应保肝和积极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行肝移植以获得长期存活.

  • 丙戊酸钠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王晓宁;张梅

    本研究旨在探索丙戊酸钠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丙戊酸钠、三氧化二砷单药和两药联合应用对RPMI 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BCL-2、BAX、caspase-8及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丙戊酸钠及三氧化二砷均可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Q值大于1.15).联合用药组RPMI 8226细胞凋亡率较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与丙戊酸钠或三氧化二砷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RPMI 8226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AX、caspase-8及caspase-9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丙戊酸钠和三氧化二砷有协同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与BCL-2表达下调,BAX、caspase-8及caspase-9表达上调有关.

  • 南瓜蛋白抑制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 Notch信号表达

    作者:刘庭波;杨沛;谢捷明;胡建达

    本研究探讨南瓜蛋白(cucurmosin,CUS)在体外对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抑制的分子机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CUS作用骨髓瘤细胞后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P-Akt和NF-k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US可以下调骨髓瘤细胞中Notch1、Jagged-2和NF-kB蛋白的表达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同时降低BCL-2和P-Akt的表达.结论:CUS对体外培养的RPMI822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能明显下调Notch信号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因此Notch信号通路可能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而CUS也可能成为潜在的调控Notch信号通路的新药之一.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膜微囊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林珊珊;朱波;郭子宽;黄国志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来源的膜微囊(microvesicle,MV)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以了解MSC对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BMMSC,采用低温高速离心法提取BMMSC-MV.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MSC,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MV形态.建立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以及BMMSC-MV共培养组.用MTT法检测MV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Hoechst荧光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提取的BMMSC高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或低表达CD31,CD34,CD45.在电子显微镜下MV呈典型的圆形囊泡状.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凋亡率增加;BMMSC-MV共培养显著提高了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活性、降低了凋亡率.结论:BMMSC来源的MV对谷氨酸兴奋性损伤的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MV应用于神经兴奋性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 红景天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白海;王存邦;马晓慧;魏玉萍;葸瑞;赵强;张茜

    本研究旨在探索红景天苷对骨髓MSC增殖及干细胞因子(SCF)分泌的影响.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并扩增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进行MSC鉴定,并观察红景天苷对MSC增殖、细胞周期及分泌SCF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可影响MSC的增殖,以1.5 mg/ml浓度刺激MSC增殖作用强,在24、48、72 h内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并且红景天苷明显增加S、G1/M期细胞比例,尤以1.5 mg/ml作用明显.应用1.5 mg/ml红景天苷与MSC共培养48 h,其培养上清中SCF含量明显上调(P<0.01),其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一定剂量浓度下红景天苷对MSC有明显增殖促进作用,并可提高MSC的CSF基因表达和分泌.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作者:韩冬梅;王志东;丁丽;郑晓丽;闫红敏;薛梅;朱玲;刘静;王恒湘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肺部感染的影响,以期明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调节免疫同时有无升高感染的发生率.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83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了监测,其中单纯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42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41例,监测时间16-72个月.结果表明,单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共有21例合并肺部感染,包括真菌、病毒、细菌、结核、卡氏肺孢子虫等,其发生率(50±7.72)%,共有31例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其发生率(73.81±6.78)%.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组共有15例合并肺部感染,其发生率(36.59±7.52)%,共有32例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发生率(78.05±6.46)%.两组之间的感染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并未增加感染机率.

  • Notch信号通路对VEGF促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廖凤玲;陈日玲;姜杉;田川

    本研究旨在探讨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VEGF促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体外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用Notch通路阻断剂DAPT阻断Notch信号传导,观察该通路在VEGF作用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VEFG组、DAPT组及VEGF+ DAPT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各组相关基因(Notch1、Notch2、Flk-1、HES-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培养3d,各时间点(24h,48 h,72 h) DAPT组及VEGF+ DAPT组细胞存活率均较低,细胞形态变圆脱落,数目明显减少;VEGF组存活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VEGF组的Notch1、Notch2和Flk-1的表达水平均上调,而DAPT组及VEGF+ DAPT组Notch1和Notch2的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Hes-1基因水平下调,而DAPT组及VEGF+ DAPT组Hes-1基因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T组及VEGF+ DAPT组的Flk-1基因表达水平稍有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在VEGF作用下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DAPT可抑制这种增殖效应.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吴翠玲;张玉明

    在分化的体细胞中表达转录因子可以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这些细胞具有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这些细胞重编程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为细胞重编程机制、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iPS细胞技术是当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初,研究者利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4种转录因子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其重编程.近年来,iPS细胞的诱导方法不断改进,包括使用不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或者用基因敲除的方法切除导入的外源基因,从而产生了更为安全的iPS细胞系,许多小分子化合物也被证实能显著提高重编程效率.iPS细胞在再生医学、疾病模型的建立及药物筛选等领域正逐渐显现出它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过去几年iPS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导方法的改进、iPS细胞诱导效率的提高和安全性的提高,并探讨iPS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齐薇薇;付蓉;王化泉;刘春燕;任悦;陶景莲;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失衡中的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4例SAA患者(初治25例、缓解19例)及2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dimTreg数量,分析其与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树突细胞(DC)亚群(mDC/pDC比值)和白细胞(WB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初治组CD4+ CD25+ CD127dim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比例为(0.83±0.44)%,明显低于SAA患者恢复组(2.91±1.24)%(P<0.05)及对照组(2.18±0.55)%(P<0.05),而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CD4+/CD8+比值为(0.5±0.3)明显低于恢复组(1.2±0.4)(P<0.05)及对照组(1.11±0.24) (P <0.05).初治组mDC/pDC比值为(3.08±0.72)明显高于恢复组(1.61±0.49) (P <0.05)及对照组(1.39±0.36)(P<0.05).SAA患者CD4+ CD25+ CD127dim/PBL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695,P<0.01),而与mDC/pDC比值呈负相关(r=-0.796,P<0.01);SAA患者CD4+ CD25+CD127dim/PBL与外周血WBC计数及RET%呈正相关(r=0.761,P<0.01;r=0.749,P<0.01).结论:SAA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dimTreg占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是引起免疫耐受被破坏、T细胞功能亢进,进而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机制之一.

  • Toll样受体2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慧媛;张冬雷;张岘;付荣凤;宣旻;杨仁池

    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2的表达,同时评价体外活化TLR2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TLR2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9例ITP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LR2的表达.采用pam3CSK4体外刺激活化PBMNC,48 h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及TNF-α的浓度.结果显示,活动期ITP患者PBMNC中TLR2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561±0.741 vs 1.750±0.314) (P <0.05),而缓解组(2.333±0.448)和正常对照之间TLR2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LR2在正常对照及ITP患者T、B细胞表面不表达,但表达于所有单核细胞表面.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TLR2活化能诱导ITP患者PBMNC中IL-6(1644±634.0 vs 4111±525.2 pg/ml)及TNF-α (75.37±22.31 vs 326.0±109.9 pg/ml)的表达(P均<0.05),但仅对正常对照PBMNC中IL-6(2119±636.9 vs4671±315.9 pg/ml) (P< 0.05)的分泌有促进作用.结论:TLR2mRNA在ITP患者PBMNC中高表达,这些高表达的TLR2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加快ITP疾病进程.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D4+T细胞亚群转录因子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冯秀梅;许洪志;张婧瑶;尹冬梅;刘萌萌;隋潇徽

    本研究通过检测CD4+T细胞亚群特异性转录因子的mRNA(T-bet、GA TA-3、Foxp3、RORγt)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探讨3种疾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AA组23例、MDS组42例、AML组17例和正常组16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转录因子的T-bet、GA TA-3、Foxp3、RORγt mRNA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AA组患者T-bet、RORγt 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GATA-3、Foxp3表达减低(P<0.01).MDS组T-bet、GATA-3 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而Foxp3、RORγt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MDS-RA组T-bet、RORγt表达均较正常组升高(P<0.01),GA TA-3表达显著性减低(P<0.05),Foxp3较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MDS-RAEB和AML组T-bet、RORγt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GA TA-3、Foxp3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A、MDS不同阶段以及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不同,提示细胞免疫状态有差异,在AA和MDS早期阶段,异常免疫介导的造血细胞过度凋亡在骨髓衰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在MDS晚期阶段和在AML时,恶性克隆的大量积聚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 不同照射剂量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建立的影响

    作者:李喜梅;朱恒;唐博;褚亚男;刘元林;周凡;张毅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预处理照射剂量对MHC相合脾细胞移植后cGVHD小鼠模型建立的影响.以BALB/cH-2d雄性小鼠为受者,经60Co不同剂量全身照射(TBI),而后输注MHC相合DBA/2雄性小鼠的相同数量的脾细胞,观察移植后小鼠体重、一般状态、毛发的变化,生存期以及靶器官病理改变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和照射剂量为7.0Gy的小鼠相比,照射剂量为7.5 Gy和8.0 Gy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cGVHD的症状和体征,提示成功建立了cGVHD模型,其中照射剂量为7.5 Gy的小鼠截至实验终点(移植后60d)存活率为100%,照射剂量为8.0Gy的小鼠截至实验终点存活率为60%.结论:采用7.5 Gy的照射剂量,并且输注脾细胞数量为1×108/只的小鼠可成功诱导出MHC相合cGVHD模型的表型,且动物存活率为100%,为进一步研究cGVHD的发病机理、生物学特性、干预因素等打下了重要基础.

  • MDS患者祛铁治疗与缓解EPO抵抗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耀;肖超;顾树程;常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祛铁治疗后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Hb)、重组EPO(rEPO)的变化及EPO与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检测172例MD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SF、EPO浓度、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白(CRP)、Hb;根据CRP值对SF进行调整.对34例低危组、SF>1 000 mg/L的患者给予祛铁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SF、EPO、SI、TIBC、Hb的变化.对58例低危组、EPO<1 000 U/L的患者给予rEPO治疗,比较铁过载组与非铁过载组祛铁治疗前后EPO抵抗的发生率.结果表明:非铁过载组EPO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97.44±473.48 vs 467.27±238.49) (P <0.05);铁过载组EPO浓度高于无铁过载组及正常对照组(3257.59±697.19 vs 997.44±473.48;3257.59±697.19 vs 467.27±238.49)(P均<0.05);铁过载组EPO抵抗发生率高于非铁过载组(18/35 vs 2/23)(P=0.001),铁过载组MDS患者EPO与SF呈显著正相关(r=0.310) (P =0.036).祛铁治疗后SF、SI、TIBC及EPO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942.38±641.82 vs 2266.35±367.31;48.61±10.65 vs 28.52±12.61;59.84±12.62 vs 33.76±15.43;3808.01±750.22 vs 1954.78±473.18)(P均<0.05),Hb升高(35±18 vs 57±21)(P =0.046),部分EPO抵抗患者恢复疗效.结论:祛铁治疗能增强贫血MDS患者对EPO反应,缓解EPO抵抗,降低EPO病理性升高,提升Hb水平,减少输血依赖.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突变和TNF-α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聪聪;李英;田文君;陈永金;张凌岩;刘新;单宁宁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TNF-α因子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62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35例ET患者,19例PV患者,8例MF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两部分,分别提取细胞中的DNA及mRNA,并将mRNA反转录为cDNA.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JAK2V617F突变及TNF-α的表达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总体阳性率为64.52% (40/62),其中ET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54.28% (19/35),PV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94.74%(18/19),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37.50%(3/8);ET、PV、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838±0.419、4.417±0.658、2.746±2.009;ET、PV、MF患者TNF-α的表达分别是正常对照的1.7、7.0、8.2倍(P<0.05);且JAK2V617F突变负荷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线性相关(Pearson r =0.610,R2 =0.372,P=0.005).结论:TNF-α在BCR-ABL阴性的MPN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ET、PV、MF中表达升高且表达量不同,且与JAK2V617F突变呈线性相关.

  • 35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影像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

    作者:杨华;韩晓蘋;李宝静;孙璐;朱海燕;李菲;王全顺;黄文荣;薄剑

    本研究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对35例LC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4岁)及成年组(≥14岁),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表明:LCH临床特点表现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单系统受累患者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多系统受累患者以联合化疗效果较好.经过系统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1年总生存率(OS)为94%±4%,2年OS为91%±5%,3年OS为86%±7%.未成年组与成年组3年OS分别为94%±6%和81%±10%,未成年组OS优于成年组,但是由于病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H是一种容易误诊的疾病,年龄为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病理活检是其确诊的金标准,PET-CT对该疾病明确分期及病变范围有很大意义.成年LCH患者肺部容易受累及,联合化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可根据病变的分期及分组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