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测定在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意义

    作者:张言;李晓

    应用骨髓和外周血的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可对有明确病态造血和异常核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做出诊断.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缺乏上述证据.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可以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MDS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表面免疫标记以反映其系特异性和阶段特异性紊乱,从而将MDS与其他非恶性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区分开.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诸如FCM在MDS中的应用、FCM参数与MDS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诊断的相关性及FCM参数与MDS分型和预后的关系等进行了综述.

  • 慢性髓系性白血病DNA甲基化及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唐勇;胡钧培

    各种类型肿瘤均有特征性的DNA甲基化模式.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对DNA甲基化改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致癌基因的低甲基化,②肿瘤抑制基因的超甲基化和③融合基因的超甲基化.本文就CMLDNA甲基化变化及其在CML临床分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阐明CML与基因DNA甲基化的关系.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因素研究新进展

    作者:隗佳;陈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干/祖细胞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无效造血所致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和极易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研究认为MDS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随着WHO分型及各种新的积分系统在MDS预后判断中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及流式细胞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药的产生,不同类型MDS预后也在不断的变化,对MDS预后的判断也变得越来越客观.本文对影响MDS不同预后因素的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综述中讨论的问题包括有MDS分型存在的问题,预后积分系统与MDS,细胞遗传学与MDS预后,免疫表型特征以及治疗等与MDS预后的关系.

  • 骨髓瘤干/祖细胞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靶标

    作者:马仰丽;侯健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体,其中一小部分比例的骨髓瘤干/祖细胞是骨髓瘤不断生长和繁殖的根源,识别并根除这部分细胞是成功治疗MM的关键所在.本文对骨髓瘤干/祖细胞的起源、识别/免疫分型、信号传导机制以及针对该类细胞的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 游离血红蛋白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清 TNF-α、IL-6表达和MODS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吴波;方国恩;钱宝华;薛绪潮

    本研究探讨失血性休克猪复苏输血同时输注不同剂量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表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的变化,以了解FHb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为战伤时含高浓度FHb库存血的使用提供指导.于动物休克复苏时经静脉途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FHb,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及各重要器官功能变化;计算MODS发生率的变化,并收集动物静脉血清标本,采用ELl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结果表明:动物在输注10 mg/kgFHb后血清TNF-α、IL-6含量与休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输注5 mg/kg FHb后血清TNF-α、IL-6含量与休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MODS发生率与休克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猪复苏输血时,含有高剂量(大于10 mg/kg体重)FHb的库存血对失血性休克猪的细胞因子影响显著,加重了其对于重要器官的损害,MODS的发生率增加.动物对于FHb的耐受剂量在10 mg/kg左右,输注库存血时FHb含量如低于10 mg/kg(体重)对于在失血性休克情况下的动物是相对安全的.

  • 海藻糖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红细胞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渗透脆性增高和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研究

    作者:权国波;韩颖;杨超;扈文博;刘敏霞;刘安;王艳;王捷熙

    尽管高浓度葡萄糖孵育有利于深低温或冰冻干燥保存人红细胞的存活,但是高浓度葡萄糖仍然对红细胞造成一定损伤.本研究探讨海藻糖对高浓度葡萄糖导致的红细胞损伤的影响.将红细胞于合有一定浓度海藻糖的葡萄糖缓冲液中孵育3小时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S)分布和细胞渗透脆性,用TBA法检测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结果表明:葡萄糖可以导致红细胞PS暴露、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而且其效率和葡萄糖浓度和温度密切相关.然而,海藻糖却可以很好地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红细胞PS暴露、渗透脆性增高和过氧化损伤.随着海藻糖浓度的增加,红细胞PS标记率、丙二醛(MDA)浓度和细胞碎片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以导致细胞PS暴露、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渗透脆性增高,而且这3种损伤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海藻糖可以有效地抑制高浓度葡萄糖导致的红细胞PS暴露、渗透脆性增高以及过氧化损伤,这对于应用小分子糖类保存红细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RhD血清型红细胞RhD抗原的表达

    作者:周英;吕文彬;李健;陈雪;王乃红;方军

    本研究旨在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红细胞表面RhD抗原的实验方法,并研究不同RhD血清型红细胞表面D抗原表达的差异.选取标准的RhD(+)和RhD(-)细胞按1:1比例混合,用间接标记法[-抗为IgG抗-D,二抗为FITC-抗-IgG F(ab')2]染色,应用FCM检测RhD(+)细胞的比例,并确立IgG抗-D的佳使用稀释度.采用FCM检测RhD阳性、弱D型、RhDel型、RhD阴性红细胞表面D抗原数量.结果显示,IgG抗-D单克隆抗体的佳使用稀释度是1:4,1×106/50 μl.RhD阳性、弱D型、RhDel型、RhD阴性者RhD(+)红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6.8±2.97)%、(79.5±9.88)%、(47.8±11.43)%、(3.7±2.96)%,红细胞表面D抗原平均荧光强度依次为33.3±6.21道、18.6±5.39道、7.10±1.17道、0.79±0.55道.结论:4种不同血清表现型的RhD抗原数量的差异有显著性,以RhD阳性的抗原数量多,弱D型次之,RhDel型少.

    关键词: RhD 弱D RhDel 流式细胞术
  •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和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白血病贫血关系的探讨

    作者:冯玫;李玉翠

    本研究探讨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以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sEPO)水平与贫血的关系,为急性白血病(AL)贫血的细胞因子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用RT-PCR法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EPOR表达,以化学发光法测定sEPO含量,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Hb水平.结果表明:30例AL患者中18例表达EPOR,表达率为6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EPOR表达率为61.9%(13/2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EPOR表达率为55.6%(5/9),AML与ALL的EPOR表达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L的EPOR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6.7%)(P<0.05).AML的EPOR表达量高于ALL,AL的EPOR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0例AL患者的sEP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Hb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58,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有EPOR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AML与ALL的EPOR表达率无显著差异.AL时EPO对贫血的负反馈机制未受损害,AL贫血不完全是由于机体EPO产生不足所致,推测主要是由于骨髓红系生成受抑制引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治疗急性白血病贫血仍被广泛应用,对白血病贫血的病人使用rh-EPO治疗是否可能促进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尚需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 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5号染色体异常分析

    作者:刘琼;徐卫;朱雨;范磊;仇海荣;王蓉;乔纯;李建勇

    为了研究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5号染色体异常,对68例经常规染色体分析及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为复杂核型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32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5号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表明:68例标本中复杂核型异常涉及所有染色体,而5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为38.2%(26/68),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率为45.5%(10/22),慢性髓系白血病为15.6%(5/3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78.6%(11/14).涉及的染色体异常以非平衡易位多见,其中有11例同时存在5号和17号染色体异常,9例同时存在5号和7号染色体异常.结论:髓系恶性血液病复杂核型异常中5号染色体异常多见,多为不平衡易位;5号染色体存在异常的病例通常同时伴有7号或17号染色体异常.

  •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浆细胞白血病13号染色体缺失

    作者:徐卫;李建勇;范磊;陈丽娟;仇海荣;王蓉;乔纯;陆化

    为了解浆细胞白血病(PCL)中13号染色体缺失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运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及位于13q14和13q31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对21例初发PCL患者的间期细胞进行13号染色体缺失的检测.结果显示,21例PCL中13例(61.9%)具有del(13q14)异常,其阳性细胞率在52%-98%之间;12例(57.4%)有del(13q31)异常,其阳性细胞率在50%-98%之间.13例del(13q14)异常患者中,12例伴有del(13q31),仅1例阴性.结论:PCL中13号染色体缺失发生率较高,大部分PCL患者13号染色体缺失片段可能涉及由13q14到13q31的整个区间.FISH技术是一种在分析PCL 13号染色体缺失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

  • SALL4及BMI-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作者:汤平;孙慧;刘延方;王桂叶;尹亚飞

    本研究旨在探讨SALL4及BMI-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对照者(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中SALL4及BMI-1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①SALL4 mRNA在除M3及 T-ALL外的急性白血病中均高表达,在髓系白血病中表达显著高于B淋巴细胞白血病(P=0.022,<0.05);在对照者中9例不表达,1例低表达;②SALL4mRNA在初治AL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完全缓解组的表达明显下降,与初治组有显著差异(P<0.05);复发组的表达也明显增高,且略高于初治组患者(P=0.414);③BMI-1除在M3型中也高表达外与SALL4的表达规律一致,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4,P<0.01).结论:SALL4及BMI-1在急性白血病中异常高表达,影响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它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可能指标.

  •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细胞及其G-CSFR、GM-CSFR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许洪志;李爱;于媛;李建峰;刘新;王相华;王欣;徐功立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时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血液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的临床分析

    作者:范芸;常乃柏;胡云建;艾效曼;徐少全;李江涛;顾惜春

    本研究旨在了解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体外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参考.留取2001-2005年化疗患者院内感染血、痰、尿等的非重复标本,体外分离、鉴定菌株,以Kie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5年来血液病房的检出细菌以G-杆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G+球菌及真菌近年比例缓慢上升,主要为肠球菌属和念珠菌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近年检出较多,大多数G-杆菌对半合成青霉素耐药,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仍高度敏感.结论: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细菌主要为G-菌,但G+菌、真菌以及耐药菌株检出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医院交叉感染有关.

  • PML-RARα对环腺苷酸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贾培敏;窦爱霞;张长林;楼叶江;潘晓蓉;童建华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腺苷酸cAMP协同低剂量氧化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以稳定转染了PML-RARα融合基因的PH9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细胞的生长,并利用形态学实验、流式细胞技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染实验等检测cAMP和/或氧化砷处理前后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PML-RARα在cAMP诱导AML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虽然cAMP单独能使表达PML-RARα的PR9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阳性率有所升高;但细胞形态学分析表明,cAMP单用无法诱导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的PR9细胞分化,只有联合氧化砷才能使细胞表现出完全分化的特征,并伴有CD11b表达的显著升高.此外,PML-RARα还可以明显抑制含有cAMP反应元件的报告基因的转录.结论:PML-RARα融合蛋白时cAMP诱导AM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途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CAG方案清除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A3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吴艳玲;薛胜利;孙爱宁;戴兰;吴德沛

    本研究主要探讨CAG方案清除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A3细胞的作用机制及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以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A3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以A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作用48小时后收集细胞,碘化丙锭细胞核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用Cell Counting Kit (CCK-8)检测不同浓度阿糖胞苷(Ara-C)和G-CSF组合作用48小时后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用AnnexinV 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Ara-C、阿克拉霉素(ACR)及G-CSF联合作用48小时后细胞凋亡水平.结果表明:T-ALL细胞株A3细胞表面高表达G-CSFR(94.2%);G-CSF作用48小时后S期A3细胞比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G-CSF浓度的增加而升高;CCK-8检测显示Ara-C+G-CSF组较单药Ara-C组抑制细胞生长更明显(Ara-C浓度10-5 mmol/L和10-6 mmol/L时P<0.05);凋亡检测显示Ara-C+ACR+G-CSF组细胞早期凋亡率高达38%,显著高于Ara-C+ACR组.结论:T-ALL细胞株A3细胞表面高表达G-CSFR;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CAG方案清除A3细胞的过程中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即通过动员G0期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使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导致细胞凋亡,从而清除细胞.诱导凋亡是CAG方案清除T-ALL细胞株A3细胞的机制之一.

  •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系统对维甲酸诱导NIM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避;刘云鹏;侯科佐;王妍;罗颖

    本研究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MTT 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NBT还原实验检测粒系分化,底物磷酸化法测定细胞外调节激酶(ERK)活性.结果显示:0.01-0.1 μmol/L 的ATR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NB4细胞向粒系分化;在这过程中ATRA激活ERK活性,ERK抑制剂PD98059能部分阻断ATRA的作用.p38MAPK的特异抑制剂SB203580与ATRA联合应用部分阻断了ATRA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结论:ATRA在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激活ERK和P38MAPK途径,并且对该途径有依赖作用.

  • VPA和As2O3对Molt-4细胞的协同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叶宝国;林福安;沈建箴;范丽萍;林聪猛

    本研究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单药或与亚砷酸(arsenie trioxide,As2O3)联用对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增殖活力的抑制、去甲基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金氏公式观察两药联用体外抗癌的协同作用.采用半巢式甲基化特异PCR(hnMS-PCR)检测p151NK4B基因甲基化,RT-PCR方法检测p15基因、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结果表明:VPA和As2O3 均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二者联用在体外有相加作用(Q值均大于0.85),在5 mmol/L VPA与10 μmol/L As2O3 联用时抑制率达(70.31±2.54)%.Molt-4细胞p15基因因高甲基化而失表达,经VPA和As2O3联合作用后p15基因甲基化程度明显下降,p15基因表达增强,两药联用时DNMT-1、DNMT-3A、DNMT3BmRNA的表达都有下降.结论:VPA可能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1和(或)DNMT3B使p15INK4B基因去甲基化,使p15基因表达上调,恢复其活性.VPA和As2O3 均可明显抑制Mol-4细胞增殖,两药合用有协同相加作用,可减少砷荆的副作用.

  • 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A诱导HL-60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楠楠;黄世林;向阳;张励;张晨;张德杰;王伟;马茉娇;刘小宇;尤婷玉

    本研究探讨中药补骨脂素(psoralen,PSO)加长波紫外线A(ultraviolet A,UVA)(PUVA)诱导人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MTT法观察PUVA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以及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Fas、FazL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检测caspase8、caspase 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PUVA可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使凋亡率增加,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UVA照射时间15分钟和PSO浓度为80μg/ml 时,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凋亡率达峰值;PUVA作用后HL-60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下降;PUVA作用4小时Fas mRNA的表达升高,FasL mRNA的表达下降;PUVA作用24小时Fas、FasL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亦呈现相同规律;PUVA可使HL-60细胞caspase 8、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增强,在作用后8小时强度达峰值.结论:PUVA能够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的机制是PUVA作用于Fas/FasL 系统,使Fas基因表达升高、FasL基因表达下降,激活下游caspase 8、caspase 3的表达,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亦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 三氧化二砷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的影响

    作者:肖延风;陈玺;刘陕西;邬德东;任利芬

    本研究探讨As2O3对肿瘤VEGF-C和VEGFR-3表达的影响,揭示As2O3在肿瘤淋巴道形成和转移中的作用.建立人胃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分2.5 mg/kg As203组,5 mg/kg As2O3组和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的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和VEGFR-3表达,并采用图像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图像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VEGF-C和VEGFR-3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高剂量As2O3 组VEGF-C和VEGFR-3的表达明显弱于低剂量组,图像灰度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s2O3对人胃癌移植瘤细胞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均有抑制作用,提示As2O3可能通过抑制VEGF-C及其受体表达抑制肿瘤淋巴管的生成.

  • 超声空化逆转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陈宝安;孟庆齐;吴巍;高峰;邵泽叶;丁家华;高冲;孙新臣;成红艳;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宋慧慧;鲍文;马燕;王雪梅

    本研究观察低频低功率超声联合阿霉素(adriamycin,A02)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干预参数,探讨耐药细胞耐药逆转的可能机制.取对数生长期的白血病K562/A02细胞株,将研究对象分为空白组、单纯阿霉素组(A02)、单纯超声组(US)、阿霉素加超声组(A02+US)共4组.细胞在24孔培养板上受低频低功率超声作用,用台盼蓝拒染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应用瑞氏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和药物浓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变化.结果显示,频率20 kHz、声强0.25 W/cm2、作用时间60秒的超声,可显著降低阿霉素的LC50;当声强0.50 W/cm2、作用时间大于30秒的超声,对细胞有急性杀伤作用.细胞经低频超声作用后细胞膜表面出现直径大约1-2μm的小孔,细胞内阿霉素的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增强.结论:适当参数的超声辐射通过超声空化导致肿瘤细胞产生声孔效应,使阿霉素对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增强,从而逆转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

  • 脐血和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差异的研究

    作者:何祎;孟恒星;张宇光;侯士芳;王华;黄勇;李茜;韩俊领;邱录贵;韩忠朝

    本研究探讨脐血(CB)和骨髓(BM)来源的CD34+ 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的差异.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法分离人CB及BM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制备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TPO+白介素11(IL-11)或TPO+IL11+肝素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CD34+、CD41a+及CD34+CD41a+细胞)免疫表型、巨核细胞凋亡率及DNA含量,并以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法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计数.结果表明:14天培养中,CB来源细胞在总细胞数、CD41a+ 及CD34+ CD41a+细胞扩增倍数上均高于BM(P均<0.05).0天CB及BM来源CD34+ 细胞在CFU-GM、BFU-E及总的CFU-Mk的形成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CD34+ 细胞形成的CFU-Mk以大集落为主,其数量高于BM(P<0.05);在培养7、10和14天,CB及BM来源细胞CFU-GM扩增倍数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细胞的BFU-E及总的CFU-Mk扩增倍数均高于BM(P均<0.05).14天培养中CB和BM来源巨核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NA含量检测发现,14天培养中CB来源巨核细胞始终以2N细胞为主(比例>90%),而BM来源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4N、8N及以上倍体巨核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CB来源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能力高于BM,它可能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较好的来源.

  • 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马杰;王宏兰;李静;史明霞;李炳宗;陈斌;胡建立;赵春华;孙慧

    为了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在放射损伤后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相关指标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小鼠模型,观察4 Gy TBI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小鼠BMMSCs的形态学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BI对BMMSCs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16INK4a、p21Cipl/Wafl、p53和TGF-β1在TBI前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4 Gy TBI后4周内小鼠BMMSC的形态和SA-β-gal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也未出现细胞衰老相关的细胞周期阻滞和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增高.结论:小鼠BMMSCs在4 Gy TBI后近期内未出现细胞衰老相关的分子水平的改变.

  • 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扩增及其细胞特性变化的影响

    作者:郝牧;李斯丹;吴瞳;孟恒星;李长虹;徐燕;邱录贵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 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 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 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 Cs 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 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 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 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 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 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 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 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 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作者:曾琴兵;程范军;张卫国;唐俊明;陈龙;刘歧焕;高清平;王家宁

    为了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抽取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液,贴壁培养获取第3代细胞,通过细胞形态特征、细胞表面抗原及诱导分化的方法进行MSCs鉴定;取经过鉴定的第3代MSC(P3-MSC)加入不同浓度rhEPO(0.5、1、5、10、50 U/ml)后培养,应用细胞计数法及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结果发现:骨髓贴壁培养获取的第3代细胞同时表达CD105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并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骨及软骨细胞,被鉴定为MSC.MTT结果显示EPO处理组的光密度值(OD)均高于对照组(P<0.05);50 U/ml浓度EPO组作用显著,细胞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其一致.FCM细胞周期分析表明,rhEPO能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并提高S+G2/M 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MSCs增殖,该效应与EPO调节其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 造血系统的人类疱疹病毒潜伏感染

    作者:吴克复;马小彤;郑国光;宋玉华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人类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引起的移植失败和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细胞因子风暴早是作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提出的,近年来在炎症的发病学研究中也广为运用,在严重的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人类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导致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失败或引起并发症,以及在难治性白血病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以探讨人类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及其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的作用和意义.

  • 不同方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其与TNF-α水平的关系

    作者:马肖容;陈银霞;刘捷;张王刚;曹星梅;何爱丽;杨云

    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案沙利度胺(thalidomi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沙利度胺-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佳方案,并分析临床疗效与血清TNF-α水平的关系.分别应用高剂量沙利度胺(HD-T)、沙利度胺+VAD化疗(T-VAD)、沙利度胺+MP化疗(T-MP)、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及低剂量沙利度胺(LD-T)等方案治疗85例多发性骨髓瘤,以常规VAD化疗组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15例有效,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HD-T、T-VAD、T-MP、TD、LD-T 5个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0%、80.0%、71.4%、33.3%、27.3%,其中T-VAD、T-MP组治疗有效率较其他组及常规VAD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显著不良反应(外周神经病变、乏力、腹胀、便秘、皮疹、水肿、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5个组的发生率为75.0%、30.0%、28.6%、14.3%、9.1%.没有出现Ⅳ级毒性,没有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治疗相关死亡率为0%.同时发现,沙利度胺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分别是(44.7 4±5.7)pg/ml和(46.3±5.7)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组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27.3±6.4)pg/ml,较治疗前(49.2±7.3)p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化疗比较,沙利度胺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药物,其联合化疗(T-VAD,T-MP)效率高.副作用小,可认为是优选方案.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是判断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指标之一,它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 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

    作者:王晓炜;李建勇;陈丽娟;钱思轩;洪呜;乔纯;张建富;徐卫;陆化

    本研究旨在建立骨髓涂片荧光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技术(FICTION),为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提供新方法.以骨髓涂片为载体,通过标记FITC的抗CD138抗体筛选浆细胞(PC),比较筛选的PC比例与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的8号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表明:骨髓涂片上荧光抗体筛选的PC比例与骨髓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例患者中4例(44%)有8号染色体异常,其中8号染色体单体(-8)3例(33%),8号染色体三倍体(+8)1例(11%).结论:骨髓涂片FICTION技术具有简便、特异、准确的特点,可用于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

  • 三氧化二砷诱导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

    作者:龙轶;李惠民;卿晨;喻镁佳;张雁丽

    本研究探讨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淋巴瘤Raji细胞株凋亡诱导的作用特点及其机制.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As2O3 对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As2O3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凋亡形态,DNA-ladder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条带,流式细胞术检测Raji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1-8 μmol/L As2O3能明显抑制Raji细胞的活力,并存在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2-8 μmol/L浓度的As2O3可以诱导Raji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而1 μmol/L As2O3不诱导细胞凋亡,只是通过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抑制细胞增殖.结论一定浓度三氧化二砷可以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伴随细胞凋亡而发生.

  • 四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的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作者:赵瑜;王全顺;李红华;靖或;薄剑;王书红;于力

    本研究探讨4种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系以及非肿瘤细胞系和正常人骨髓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60、淋巴瘤细胞系Ramous和CA46以及良性细胞系Hek937和正常人骨髓细胞进行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人骨髓细胞和Hek937细胞系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4个血液肿瘤细胞系K562、HL-60、Ramous 和CA46中均呈甲基化状态.结论:所检测的4种血液肿瘤细胞系中,Id4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正常人骨髓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系完全不同,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造血细胞恶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 Tax基因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夏云;石瑛;高琰;郭继强;宋向凤;王辉

    本研究旨在建立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HTLV-1)的tax基因表达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利用脂质体将真核表达载体pCMV-tax和空载体pCMV-neo-Bam转入T淋巴细胞系(JurkatE 6-1)细胞,用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tax基因的T细胞系TaxP和表达tax阴性细胞系TaxN.用RT-PCR检测LAT、SLP-76、ZAP-70和NF-kB(p65)mRNA的表达.将pNF-kB-Luc报告基因质粒分别转染入TAX蛋白阳性和空载细胞后,检测细胞内NF-kB的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5,CD69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用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tax基因的Jurkat细胞株,经检测RNA转录水平获得了tax稳定表达的转染细胞;RT-PCR显示,与TaxN细胞LAT相比TaxP细胞的ZAP-70,SLP-76和NF-kB表达增高(P<0.05);pNF-kB-Luc报告基因检测显示,TaxP细胞中NF-kB的活化程度明显提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AX能够促进T细胞表面CD69,CD25分子的表达.结论:建立了tax基因表达细胞系,TAX蛋白能够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激活NF-kB通路.

  • 骨髓增殖性疾病MPLW515L点突变研究

    作者:夏珺;徐卫;张苏江;范磊;乔纯;李建勇

    为了探讨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在南京地区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的突变情况,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90例MPD患者的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结果表明:10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有1例存在MPLW515L点突变,突变率为1.0%;43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42.2%.13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点突变;5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38.5%.3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点突变;20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62.5%.4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结论:AS-PCR检测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简便可靠.ET患者中可存在MPLW515L点突变,JAK2V617F点突变存在于PV、ET、IMF中,而CML患者不存在JAK2V617F点突变.

  • 异种蛋白联合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卡介苗免疫调节效应的体外研究

    作者:王明丽;解志刚;陆寒;施明;胡美茹;于鸣;马远方;沈倍奋;郭宁

    本研究探讨异种蛋白neu-Fc协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卡介苗(BCG)对Th1型和Th2型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大鼠neu L2-S2功能域与人IgG Fc区编码序列融合,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CHO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应用rProtein A 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纯化neu-Fc融合蛋白,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Ficoll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MTT法检测融合蛋白对PBMNC的促增殖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IL-12和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PBMNC经MCF-7细胞上清诱导后,IL-12水平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10 nmol/L neu-Fc对PBMNC具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与GM-CSF、BCG或者neu-Fc单独作用相比,neu-Fc与GM-CSF、BCG联合作用可显著上调IL-12表达,下调IL-10表达(P<0.01).结论:neu-Fc具有很好的促增殖作用,GM-CSF和BCG协同neu-Fc能有效诱导Th1型细胞应答.

  • 重组人EPO对rhIL-6诱导HepG2细胞和人原代肝细胞Hepcidin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孟婵;周道斌;赵永强;汪玄;顾蓓;刘秀琴

    本研究探讨EPO对人肝细胞株和原代肝细胞Hepcidin表达的影响和rhEPO在慢性病贫血治疗方面的机制.在HepG2人肝癌细胞及人原代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rhlL-6、rhEPO并作用不同时间.提取mRNA,行RT-PCR后进行紫外荧光显像,以Hepcidin与G3PDH的mRNA比值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人原代肝细胞及肝肿瘤细胞Hepeidin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rhIL-6能刺激HepG2细胞和人原代肝细胞Hepcidin mRNA表达升高,rhEP0对IL-6刺激Hepcidin 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单纯rhEPO对HepG2细胞Hepcidin表达基本无影响.结论:重组人IL-6能刺激HepG2细胞和人原代肝细胞Hepcidin mRNA表达升高,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rhEPO对这一作用有抑制作用.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沈建良;黄友章;尹文杰;岑坚;郑培浩;宫立众;张燕

    本研究观察rhTPO有无促进骨髓纤维化的作用.用改良Dexter 培养法进行体外不同浓度rhTPO作用下的基质细胞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ALP、PAS、AS-D NCE及纤维染色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及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表明:rhTPO可刺激基质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而增高;细胞增殖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不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培养第3天,各组细胞明显贴壁,细胞呈椭圆形,第7天可见散在分布的梭形细胞,第12-14天,细胞排列呈一定的方向性,似漩涡状,细胞为长梭形,70%-80%的瓶底被细胞覆盖.第16-18天细胞覆盖达90%以上,细胞形态均为螺旋状排列的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还有极小部分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培养14-42天的贴壁细胞,PAS显示为阳性,ALP染色和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显示为弱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用Masson氏三色和Gomori染色法染色,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显示均为阴性;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染色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显示为阳性,但实验组阳性均似稍强,这种阳性并没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表面的绒毛、纤维从无到有,细胞从单层到多层,并逐渐出现新生成的纤维细胞,但对照组与实验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hTPO 对CD34、CD45、CD105、CD106、CD166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rhTPO不影响基质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纤维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也未发现有促进纤维生成的现象,但能增强基质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因此,仍然有必要对临床多次使用rhTPO的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 不同明胶浓度及淋巴细胞分离液对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作者:张诚;陈幸华;张曦;高蕾;孔佩艳;刘红;梁雪;彭贤贵;王庆余

    本研究观察不同明胶浓度及淋巴细胞分离液对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采用3%及6%明胶浓度沉降脐血红细胞并观察分离效果;应用Ficoll及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观察其对人脐血源黏附细胞48小时贴壁率、细胞开始伸展时间、细胞培养成功率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用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显示,6%明胶浓度对红细胞沉降效果明显好于3%的明胶.无论是48小时贴壁率、细胞开始伸展时间、黏附细胞集落开始形成时间、集落数达高的时间及细胞融合时间,还是细胞培养成功率,Percoll明显优于Ficoll;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的人脐血源黏附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生物学特征无差异.结论:6%明胶联合Percoll细胞分离液是理想的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原代培养分离方法,本研究为人脐血源黏附细胞在临床的早日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 外周血血细胞膜表面组织因子在脑梗塞患者的表达及活性的研究

    作者:黄细莲;钱申贤;曹利红;刘利蓉;谭俊峰;施鹏飞;高大泉;谢亚萍

    为了探讨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膜表面组织因子(TF)在脑梗塞患者的表达、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5例脑梗塞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血小板膜表面TF的阳性表达率,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血小板膜表面TF的活性,并与2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膜表面TF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膜表面TF活性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TF是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脑梗塞患者血细胞膜表面TF的表达及活性增强,提示血细胞来源的TF可能参与脑梗塞疾病中病理血栓的形成.

  • 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调控ITP患者脾细胞释放抗血小板抗体的体外研究

    作者:邱志勇;杨少光;陈振平;赵钦军;陈晓梨;周泽平;杨仁池;韩忠朝

    为了探讨脐带组织来源的问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可能性,体外建立UC-MSC与ITP脾切除患者的脾脏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体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gG型抗血小板抗体(PAIgG)含量的变化.同时,用Brdu法研究UC-MSC对其中部分ITP患者血小板反应性T辅助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UC-MSC在体外试验中可刺激ITP患者脾细胞自发性释放PAIgG;UC-MSC在低剂量时(1:100)抑制血小板诱导释放PAIgG;在高刺量(1:10)转为刺激作用.另外,UC-MSC还能抑制血小板反应性T辅助细胞的增殖,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UC-MSC可体外影响ITP患者释放PAIgG,具体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 NK细胞活性在诊断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意义探讨

    作者:田莉萍;王昭;冯翠翠;刘锦丽

    本研究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水平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采用LDH释放法检测16例凝似HPS患者和25名正常健康人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并将确诊继发性HPS患者的NK细胞活性与正常人NK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6例疑似HPS患者中有8例终确诊为继发性HPS,其NK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且已确诊患者的NK细胞活性在疾病早期即出现异常.结论:NK细胞活性的检测对于HPS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糖化铁蛋白在诊断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中意义的探讨

    作者:王旖旎;王昭;王晶石;冯翠翠;田莉萍;吴林

    本研究探讨血清糖化铁蛋白在诊断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中的意义.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继发性HLH疑似病例29例,并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分为确诊组和排除组,另外选择正常健康人员25名作为对照.采用植物血凝素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糖化铁蛋白的比例,比较各组血清糖化铁蛋白比例与总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差异,并比较两者在疾病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29例疑似患者中有22例确诊为继发性HLH,7例未被确诊;确诊组总血清铁蛋白水平为(2897.6±1837.2μg/L),明显高于排除组(653.1±249.1μg/L)(P<0.01)及对照组(414.6±212.6μg/L)(P<0.01);确诊组中血清糖化铁蛋白的中位百分比(17.0±4.2%)明显低于排除组(40.7±4.5%)(p<0.01)及对照组(53.6±13.3%)(P<0.01).血清糖化铁蛋白百分比在HLH疾病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总血清铁蛋白.结论:血清糖化铁蛋白百分比的降低在诊断继发性HLH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含照射与纯化疗的两种不同移植预处理方案对急性、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Meta分析

    作者:徐世侠;汤先华;陈海青;冯博;徐海琴;陈效培;唐湘凤

    本研究旨在观察含照射与纯化疗的两种不同的移植预处理方案对急、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OCT)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计算机检索Cochrane、MEDLLINE、CNKI、CBM在1990-2007年期间发表的关于急、慢性髓系白血病HSCT中不同预处理方案的研究文献;从干细胞植入、移植后的并发症、长期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检索2 149篇英文文献和46篇中文文献,终纳入9个临床对照试验共3 039例患者.分析结果表明,TBI/CY 和BU/CY两种预处理方案在植入失败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无明显区别,但BU/CY组移植后的并发症如并发肝静脉闭塞症、出血性膀胱炎明显增加,而TBI/CY组病人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间质性肺炎及白内障等明显增加;不同的疾病在两种预处理方案结局不同,对AML病人TBI/CY组移植后的复发危险明显低于BU/CY组,移植后的长期无病生存也明显优于BU/CY组,但对CML病人则TBI/CY组移植后的复发危险明显高于BU/CY组,而两种预处理方案的长期无病生存无明显区别.结论:目前有限文献表明两种不同移植预处理方案各有优缺点,对AML病人TBI/CY组优于BU/CY组,而对CML病人两组无明显区别.本结果对临床医生合理选择预处理方案具有参考意义.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造血干细胞后bcr/abl融合基因变化的实时定量RT-PCR监测及其意义

    作者:薛梅;王恒湘;段连宁;闫洪敏;朱玲;刘静;丁丽

    为了探讨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变化的实时定量PCR监测及其意义,对21例CML患者骨髓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1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患者移植后7例未检测出融合基因,14例移植后1-6月仍可检出不同水平bcr/abl融合基因.动态观察发现,9例bcr/abl融合基因处于较低水平,相对数在0.0074%-0.088%,于移植后第3-7月转为阴性.5例符合分子生物学复发标准,融合基因相对数在0.077%-75%.其中1例在骨髓移植后1、2、3个月融合基因相对数分别为0.95%、1.5%、0.16%,于移植后4个月自行转阴性;2例接受同一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后bcr/abl转为阴性;2例发展为临床血液学复发,其中1例经化疗及同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再次缓解,但bcr/abl阳性,另1例不治死亡.结论:对于ph阳性CML患者骨髓移植后连续定量监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可以了解疾病残留状态,预测分子学生物学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疗效.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5例血液病

    作者:吴汉新;钱思轩;洪鸣;张亚平;陆化;张闰;张晓艳;陈丽娟;卢瑞南;张苏江;刘澎;葛峥;范磊;王莉;许戟;田甜;朱雨;仇红霞;徐卫;盛瑞兰;李建勇

    为了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对以allo-PBSCT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及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75例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13-72岁.清髓性移植66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HLA全相合和5/6相合61例(其中6例为非亲缘性移植),单倍体相合移植14例.预处理方案中清髓性移植采用:①Cy/TBI,②Bu/Cy;而HLA单倍体相合移植均采用Cy/TBI+阿糖胞苷;非清髓性移植采用福迭拉滨+TBL/或(CTX+ATG).GVHD预防:全部患者输入的干细胞均未进行去除T淋巴细胞及其他处理.HLA全相合移植均采用CsA+短程MTX方案,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用SsA+短程MTX+ATG+抗CD25+霉酚酸酯.移植后复发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或化疗,CML患者同时加用格列卫治疗.性别不同的供受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X和Y染色体,性别相同的供受者应用PCR方法检测短片段串联重复(STR).植入后定期采用PCR及(或)FISH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表明:74例患者allo-PBSCT后获得造血重建,并后转为完全供者嵌合体.造血重建中位时间为15(5-25)天.75例患者中至今46例(61.3%)存活,中位生存期23(2-61)个月.29例患者死亡,其中9例死于疾病复发,7例发生Ⅲ度以上急性GVHD死亡,7例(2例间质性肺炎)因严重感染而死亡,单倍体相合移植患者9例存活者均为完全供者嵌合,平均无病生存时间为30(6-53)个月,5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7(2-17)个月,1例CML急变患者移植后100天复发,经DLI治疗达完全缓解,存活至今已53个月.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6例,其中2例患者因CMV所致间质性肺炎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难治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对于移植后复发患者应尽早进行DLI或化疗.

  • 致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

    作者:许吕宏;方建培;徐宏贵;翁文骏;陈凤英;郭芬芬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致敏的动物模型,探索致敏动物体内免疫功能的改变,并探讨致敏对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经尾静脉分别输注不同数量的C57BL/6脾细胞(1×105、1×106、1×106,连续注射2次,间隔7天)于BALB/c 小鼠,通过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实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ELISA等方法检测致敏模型的免疫功能.致敏BALB/c 模型经8 Gy 60 Coγ-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或骨髓腔移植1×107 C57BL/6骨髓细胞,观察移植后生存情况.结果表明:致敏BALB/c模型均产生不同强度的供者反应性抗体,1×106 及1×106 连续注射2次,间隔1周的致敏组脾细胞体外增殖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各组致敏模型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57BL/6骨髓细胞后,均于移植后第9-15天死亡,1×106 连续注射2次,间隔1周的致敏BALB/c模型经骨髓腔注射骨髓细胞后亦于2周内死亡.结论:通过同种异基因的脾细胞输注建立不同致敏程度的动物模型,该致敏模型小鼠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致敏程度有关.脾细胞输注致敏使受者对供者造血干细胞产生排斥作用,而骨髓腔注射方法并不能改善植入.

  • 自体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14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随访分析

    作者:包宇实;姜尔烈;王玫;王华;黄勇;魏嘉璘;杨栋林;冯四洲;邱录贵;韩明哲

    本研究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LL)的疗效,分析相关预后因素.对11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uto-HSCT共70例,alloH-SCT共44例,比较CR1期行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ation-related-motality,TRM)及长期随访无病活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复发率.结果表明:全体患者8年OS和DFS分别是(40.89±5.27)%和(39.50±5.22)%.CR1期行移植患者和移植时为CR2或CR3及复发患者的3年DFS分别为(47.63±5.63)%和(17.65±9.25)%(P=0.0034);44例allo-HSCT发生Ⅰ/Ⅱ度aGVHD者2年DFS是(62.75±12.30)%,Ⅲ/Ⅳ度aGVHD者6个月DFS为0,无aGVHD者2年DFS是(29.35±9.70)%(P=0.005);auto-HSCT后有维持化疗患者与无维持化疗患者3年DFS分别是(55.12±7.89)%和(33.33±11.11)%,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99);在CR1期行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5年DFS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llo-HSCT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uto-HSCT患者,但差别未达到统计学意义;TRM高于auto-HSCT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3).诊断时伴有髓系表达和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倍正常值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患者CR1期选择auto-HSCT和allo-HSCT做为巩固治疗手段可以改善ALL患者预后,二者疗效无显著差别;发生Ⅰ/Ⅱ度aGVHD的allo-HSCT患者有较高的DFS;auto-HSCT患者移植后维持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 幼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方法的建立

    作者:马曙轩;徐樨巍;宋文琪;薛晖;邵华;安璟云;田京辉;周翾;秦茂权;叶靖;崔春华

    本研究探索采集体重低于20 kg幼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方法及安全性.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时,在患儿股静脉处放置7F双腔导管作为采血及回输通道,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祖细胞采集程序及管路,在预冲管路完成后,向管路中灌注体外辐照的异体悬浮红细胞,采集后仅回输管路中的红细胞成分.对采集物计数单个核细胞、CD34+ 细胞和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对7例低体重幼儿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13次均获得成功.获得单个核细胞平均数为4.44×108/kg[(3.46-6.45)×108/kg],CD34+ 细胞平均计数为2.20×106/kg[(1.34-3.79)×106/kg],细胞存活率98.45%(97%-100%).在采集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结论: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可以在保持低体重幼儿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获得含有足够数量CD34+的单个核细胞.

  • 骨髓腔输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建的作用

    作者:蔡耘;黄绍良;陈惠芹;黄永兰;黄科;张绪超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印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榆注为佳.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34+CD61+巨核系前体细胞与血小板植入的相关分析

    作者:周立坤;陈惠仁;王恒湘;闫洪敏;段连宁;朱玲;薛梅;刘静;纪树荃

    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 G-CSF 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采集物的CD34+CD61+细胞,以探索巨核前体细胞CD34+CD61+亚群输注量与异基因外周血和/或骨髓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的相关性.24例不同血液病患者接受HLA全相合同胞、非血缘供者或单倍体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可评估的患者依移植方法不同分为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HLA全相合组采用PBSC移植方案,单倍体相合组采用PBSC+BM联合移植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样本CD34+CD61+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立即测定或隔夜保存后测定.结果表明,单倍体相舍组输注CD34+、CD34+CD61+、CD34-CD61+细胞数中位值分别为6.24×106/kg(1.53-20.48)、66.19×104/kg(8.16-493.83)、34.38×106/kg(14.71-109.16);HLA全相合组中位值分别为4.88×106/kg(1.00-8.24)、14.16×104/kg(11.63-96.87)和13.50×106/kg(1.74-35.61).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单倍体相合组分别为18.5(11.00-29.00)和16.5(9.00-35.00)天;HLA全相合组为14.5(9.00-24.00)和10.5(6.00-37.00)天,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性,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在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8),对于两组中CD34+细胞量>2×106/kg的受者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析,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06).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植入的相关性明显优越于CD34+细胞,可评估20例(r=-0.449 P=0.047 CD34+细胞群),单倍体相合组12例CD34+CD61+亚群(r=-0.768 P=0.004),HLA相同组8例CD34+CD61+亚群(r=-0.747 P=0.033),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输注CD34+CD61+亚群细胞量大,血小板的植入时间缩短.结论:每公斤体重输注CD34+CD61+细胞亚群的量和血小板的植入有显著的相关,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巨核前体细胞的数目能够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重建的能力,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和骨髓移植后预测同样有效.

  • 神经生长因子对小鼠红系造血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

    作者:黄晓芹;祝彼得

    本研究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红系造血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祖细胞集落测定、血细胞计数、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对经大腿肌肉注射NGF-定时间后小鼠骨髓细胞的(BMC)增殖周期、BFU-E、CFU-E 集落产率、外周血红细胞相关指标、肾脏EPO水平、骨髓细胞GM-CSF、脾脏EPO受体(EPOR) mRNA的表达及血清中EPO,GM-CSF和 IL-1浓度进行检测,并观察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GF时BFU-E、CFU-E集落产率的变化及与EPO、IL-3的关系.结果表明:注射NGF(7.5μg/kg)持续7天,骨髓细胞中S+G2/M期细胞比例、CFU-E和BFU-E集落产率、脾EPOR mRNA量显著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持续13到19天,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也有升高;在体外CFU-E培养中,无论是否加入EPO,加入的NGF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集落的形成,且只加入NGF组的集落产率显著高于只加入EPO组.在BFU-E培养中加入NGF和IL-3时,集落产率显著高于加入EPO和IL-3组.结论:NGF可能通过提高造血细胞对EPO的反应性并可激活造血细胞上与EPO作用后一样的信号通路,进而促进骨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促进造血干细胞向红系方向分化,促进BFU-E和CFU-E的形成,增加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