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止血及凝血障碍的检查

    作者:肖剑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止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三者互相对立统一,保持平衡,人们才能保持正常生活.血小板的生成及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生成: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系统,由产板型巨核细胞细胞浆边缘脱落,通过骨髓静脉窦的内皮细胞释放入血液,它的生成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激素调节,当血液中血小板减少或需要量增加时(如出血后止血)则TPO即刺激巨核细胞生成,从而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激素方面,肾上腺素可使血小板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则可抑制血小板生成.新生的血小板寿命约7~14天.破坏地点以脾为主.

  • 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临床研究

    作者:侯媛媛;张立苏;森森;邹洪斌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 PO )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慢性肾衰竭患者 T PO 水平、T PO 与肾功能及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 T PO水平,同时应用血细胞测定仪和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清 T PO降低(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 T PO治疗后两周内,血小板明显上升( P<0.01),慢性肾衰竭患者 T PO 水平与血小板呈正相关,T PO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负相关。结论 T PO治疗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具有好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沈建良;黄友章;尹文杰;岑坚;郑培浩;宫立众;张燕

    本研究观察rhTPO有无促进骨髓纤维化的作用.用改良Dexter 培养法进行体外不同浓度rhTPO作用下的基质细胞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ALP、PAS、AS-D NCE及纤维染色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及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表明:rhTPO可刺激基质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而增高;细胞增殖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不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培养第3天,各组细胞明显贴壁,细胞呈椭圆形,第7天可见散在分布的梭形细胞,第12-14天,细胞排列呈一定的方向性,似漩涡状,细胞为长梭形,70%-80%的瓶底被细胞覆盖.第16-18天细胞覆盖达90%以上,细胞形态均为螺旋状排列的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还有极小部分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培养14-42天的贴壁细胞,PAS显示为阳性,ALP染色和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显示为弱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用Masson氏三色和Gomori染色法染色,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显示均为阴性;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染色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显示为阳性,但实验组阳性均似稍强,这种阳性并没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表面的绒毛、纤维从无到有,细胞从单层到多层,并逐渐出现新生成的纤维细胞,但对照组与实验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hTPO 对CD34、CD45、CD105、CD106、CD166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rhTPO不影响基质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纤维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也未发现有促进纤维生成的现象,但能增强基质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因此,仍然有必要对临床多次使用rhTPO的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

    作者:郑杰;马静瑶;苏雁;杨菁;张瑞东;周翾;吴润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子rhTPO治疗(连续14 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高值中位时间为11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 (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高值中位时间为12d(范围7-15 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子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 酵母双杂交系统用于TP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酵母双杂交系统用于TP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汪治清;杨新科;佟玉品;侯云德

    目的探索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其存在位置。方法 构建了含有不同TPO区段的酵母双杂交系统融合表达质粒,转化酵母菌SFY526,分析β- 半 乳糖苷酶活性以推测TP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全长TPO-Pgbt9与全长TPO-Pgad42 4、全长TPO-Pgad424与TPO(N)-Pgbt9、TPO(N)-Pgbt9与TPO(N)-Pgad42 4之间有相互作用,全长TPO-Pgbt9与TPO(C)-Pgad424、TPO(N)-Pgbt9与TPO( C)-Pgad424、TPO(C)-Pgbt9与TPO(C)-Pgad424之间无相互作用。结论 自然状态下TPO在N端结构区可能存在相互作用,C端结构域不 参与此过程。

  • 促血小板生成素及其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

    作者:罗雄燕;袁佳莉;罗采南;刘静;武丽君;陈勇;袁国华;刘毅

    目的 探讨促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和抗TPO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纳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50例和SLE血小板正常患者43例,同期选择基线资料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7人.采用ELISA法测定受检者血清TPO水平和抗TPO抗体滴度,评估TPO在SLE患者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同时评估受检者血清TPO水平和抗TPO抗体滴度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关系.采用MMT法测定抗TPO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巨核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 正常对照组、SLE血小板正常组和SLE伴血小板减少组受检者血清TPO质量浓度分别为(63.7±20.6)、(98.5±28.7)和(80.0±24.8)pg/ml,SLE血小板正常组患者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SLE伴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2).正常对照组、SLE血小板正常组和SLE伴血小板减少组血清抗TPO抗体滴度分别为0.476±0.165、0.679±0.300和0.763±0.348,SLE血小板正常组和SLE伴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抗TPO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SLE伴血小板减少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清抗TPO抗体滴度呈明显负相关(r=-0.268,P=0.048),与血清TPO水平无线性相关(r=0.133,P=0.393).SLE伴血小板减少组和SLE血小板正常组受检者血清抗TPO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0% (16/50)和25.6% (11/43),SLE伴血小板减少组与SLE血小板正常组患者血清抗TPO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2,P=0.497).MTT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抗TPO抗体滴度增加,TPO诱导的巨核细胞的增生活力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SLE患者血清可检测出抗TPO抗体,在TPO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抗TPO抗体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增生而在SLE伴发血小板减少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作者:董永红;吕云福

    肝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对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脾大、盆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逐一进行原因分析,并就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初诊时检测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临床意义

    作者:颜慕霞;张力;何映谊;李彦媚;吴冬燕;郭智嘉

    目的 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初诊时检测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45例AA患儿(AA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TPO水平,比较重型AA(SAA)与非重型AA (NSAA)患儿在初诊时的TPO水平,并分析AA患儿初诊时TPO水平与血小板、巨核细胞数目的关系.结果 AA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AA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NSAA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诊时TPO水平与血小板数(P<0.05,r=-0.63)、巨核细胞数(P<0.05,r=-0.69)呈负相关.结论 AA患儿初诊时血清TPO水平明显增高,SAA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NSAA患儿,TPO与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程度有明确相关性,检测TPO水平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儿童AA.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初次发病时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

    作者:马静瑶;吴润晖;陈振萍;姜锦;金玲;张莉;杨骏

    目的 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初次发病时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了解疾病初发时血浆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2年9月期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初次发病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血浆TPO水平;随访入组病例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将病例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分析TPO水平与初发时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关系;与早期治疗反应及病程3个月时疾病状态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33例,中位年龄3岁(2个月~12岁);未缓解组6例,缓解组27例.TPO水平与治疗前血小板数值(P =0.789,r=-0.04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P=0.724,r=-0.064)、与早期治疗反应(P=0.910,r=-0.021),均无明确相关性;未缓解组和缓解组的血浆Tr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469).结论 儿童ITP初发时血浆TPO水平与发病时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无明确相关性,也不能反映骨髓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发能力,且与早期治疗反应无明确相关性,不能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指标.

  • 促血小板生成素途径在人脐血源基质细胞促进巨核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高蕾;陈幸华;张曦;张诚;高力;梁雪;刘耀;王庆余

    目的 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途径在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CBDSCs)促进巨核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以巨核细胞系(HEL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HEL/hUCBDSCs组、HEL/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s)组和HEL悬浮培养组.ELISA法检测hUCBDSCs和hBMSCs培养上清中TPO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HEL细胞c-Mp1蛋白表达,RT-PCR检测c-Mp1 mRNA表达.结果 hUCBDSCs高分泌表达TPO,其分泌高峰在培养第8天,稍迟于hBMSCs;与hUCBDSCs共培养的HEL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均显示其c-Mp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但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条件下HEL细胞c-Mp1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PO途径可能是hUCBDSCs促进巨核细胞增殖的重要中间环节,部分机制可能是在翻译或翻译后修饰水平,通过上调TPO受体c-Mp1的表达来实现的.

  •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进展

    作者:王立茹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成人ITP在欧美国家的年发病率为6/10万左右,多起病隐袭,呈慢性经过.30~60岁的ITP患者以女性多见,此年龄阶段以外的成人男女发病率无差别[1].长期以来ITP的命名、诊断和疗效判定等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总结临床资料和指导临床实践.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其命名、分类、诊断达成了新的国际和国内共识,ITP的治疗也有了新进展,例如CD20单克隆抗体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拟似物的应用等.现就ITP诊断和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 促血小板生成素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作者:阎蓉;林靓;孙慧韦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DM2)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探讨其在DM2合并冠心病(CHD)和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DM2组)以及3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TPO、MPV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析ACS患者TPO和MPV与cTnI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TPO和MPV对DM2合并CHD和合并ACS的预测价值.结果 DM2组TPO和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并CHD组TPO和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DM2组(P=0.000);合并ACS组TPO和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合并ACS的患者中,合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TPO水平显著高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NSTEMI组其水平也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P<0.01).合并ACS的患者TPO水平与cTnI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906,P=0.000).TPO和MPV预测DM2合并CH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1 (95% CI:0.862~0.960)和0.835 (95% CI:0.760 ~0.909),其cutoff值为83.2pg/ml和11.5fl,敏感度为88.8%和78.7%,特异性为83.3%和85.7%;TPO和MPV预测DM2合并A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95% CI:0.820~0.932)和0.761 (95% CI:0.68 ~0.842),cutoff值为97.3pg/ml和12.3fl,敏感度为91.0%和83.1%,特异性为81.0%和88.1%.结论 TPO和MPV可用于预测DM2合并CHD和ACS发生,TPO有助于合并ACS患者的病情判断.

  • 无巨核细胞条件下促血小板生成素对骨髓基质细胞纤维形成的影响

    作者:沈建良;黄友章;尹文杰;岑坚;郑培浩;宫立众;刘毅

    目的:观察无巨核细胞存在的条件下促血小板生成素能否刺激骨髓基质细胞纤维形成.方法:用改良Dexter培养法进行体外不同浓度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作用下的基质细胞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检测基质细胞相对增殖指数,纤维连接蛋白、层粘素和Ⅳ型胶原的表达,以及Ⅲ型前胶原蛋白的合成.结果:TPO可刺激基质细胞增殖,相对增殖指数随TPO浓度增加而增强,但不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纤维连接素、层粘素和Ⅳ型胶原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有阳性表达,但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但阳性强度不随培养时阃的延长而增强;标记的Ⅲ型前肢原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但这种作用的强弱与TPO浓度相关性不强.结论:无巨核细胞存在的条件下,TPO可直接刺激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和胶原,促进其纤维形成.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与进展

    作者:李丹泠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巨核细胞受损、T细胞介导等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旨在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而近几年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药物出现,但只有少数被确切证实有效,其中不少还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文就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处方合理性分析

    作者:赵敏;吴楠

    目的:针对肿瘤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专项处方点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08例肿瘤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处方用药进行点评与分析。结果临床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时,不合理用药率为86.03%(351/408),常见的用药不适宜包括超适应证用药,用药疗程不适宜,药物剂量不适宜等。结论开展专项处方点评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TPO对缺氧缺血新生小鼠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志;王志峰

    目的:研究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小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d龄C57新生小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HIBD)及TPO保护组(HIBD+TPO),并分别作相应处理.3周后,对比各组小鼠脑组织切片HE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原位表达、脑组织冰冻切片细胞内活性氧(ROS)表达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IBD组小鼠脑组织切片病理变化明显,而TPO的运用能够明显减轻这种形态学变化;TPO的治疗减少了由于HIBD带来的NSE细胞外释放,同时也能明显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时细胞内ROS的生成;HIBD组小鼠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PL)时长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TPO组小鼠各波PL延长不明显,从对照组到HIBD+TPO组到HIBD组,BAEP各波PL逐组延长.结论:TPO能够减轻HIBD新生小鼠的神经细胞损伤,改善其听觉功能发育,其机制可能与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MDS治疗前后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的表达变化

    作者:陈海云;朱晓燕;刘加军

    目的 探讨MD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7例MD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PO表达以及32例正常健康人血清TPO表达.结果 MDS患者治疗后TP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正常健康人TPO水平高.结论 TPO可作为MDS的一种标志物,其表达有助于判断预后.

    关键词: MDS 促血小板生成素
  • TPO和MPV在孕妇血液高凝状态评价中的意义

    作者:叶思思;童燕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评价孕妇高凝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41例健康孕妇在早孕期、中孕期和晚孕期的TPO、MPV、抗凝血酶-3(AT -3)、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计算孕妇各指标的阳性率,并分析TPO、MPV和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选取30例健康非孕妇女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妊娠组中孕期TPO和MPV显著高于早孕期和对照组,晚孕期二者水平显著高于中孕期(P<0.01);中孕期AT-Ⅲ、FIB、D-D和PAR水平与早孕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期FIB、D-D和PAR水平显著高于中孕期,AT-Ⅲ水平显著低于中孕期(P<0.001).TPO与 MPV呈显著正相关;TPO和MPV与AT-Ⅲ呈显著负相关,与FIB、D -D和PA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中孕期TPO、MPV、AT-Ⅲ、FIB、D-D、PAR和TPO+ MPV阳性率显著高于早孕期,晚孕期各指标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孕期(P<0.01).中孕期和晚孕期TPO、MP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T-Ⅲ、D-D和PAR阳性率,不同孕期TPO+ MP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余4个指标的阳性率(P<0.01).结论:TPO和MPV可能是导致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更重要因素,联合测定TPO和MPV在监测孕妇围产期高凝状态的发展和预防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肝病患者血清中促血小板生成素含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忠海;李艳;侯毅鞠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含量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了30名健康人和50例不同肝病组患者血清中的TPO含量.结果慢性肝病S3组、S4组及肝硬化组患者血清TP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0-S2组和急性肝病组(P<0.01),急性肝病、慢性肝病S0-S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TPO含量,可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龙花胶囊对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及肾功能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梅;高晓艳;田小清;吕润林;任娟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龙花胶囊对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肾功能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就收治的9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龙花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PLT)计数、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肾功能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TPO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PLT、TPO水平较低,Scr、BUN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龙花胶囊能够升高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以及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临床疗效较好,提高了治疗效果.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