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

    作者:李小妮

    目的 为有效控制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用于该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为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单一组仅使用ECHOP方案控制疾病发展,治疗组使用R-DHA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单一组临床有效率(27.5%)低于治疗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依次为5.0%、22.5%、25.0%、2.5%,单一组依次为15.0%、40.0%、50.0%、17.5%,单一组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时,选择R-DHAP方案化疗,能有效控制瘤体发展,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白莲

    目的 探讨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30例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作为研究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另外30例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化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5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与对照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有效抑制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利妥昔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存敏

    美罗华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特异地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可治疗B细胞相关的疾病.目前美罗华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白冰;杨志江

    目的 :研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化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寿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利妥昔单抗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

    作者:原小童;于为民;任小军

    研究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有效性分析.对于IMN的治疗,RTX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替代传统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但何时使用RTX、如何使用RTX及使用RTX有效性监测仍需大量RCT研究提供询证依据.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吴昊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10例,分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随访1年,采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QOL评分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较好,且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利妥昔单抗致过敏反应1例的救治与护理

    作者:哈晓英;王莉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适应于复发或化疗抵抗性B淋巴细胞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患者.2011年8月1日收治胃淋巴瘤患者1例,2011年8月10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静脉滴注.1.5小时后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经积极抢救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现将病历汇报如下.

  • 一例[R-DICE]方案治疗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的护理

    作者:黄大平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1倒应用R-CHOP方案治疗,即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均使用6个疗程,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其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患者可耐受,不影响治疗;出现Ⅱ度恶心呕吐、Ⅲ度腹泻,经对症处置后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 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采用利妥昔单抗与[DIEC]方案联合化疗疗效显著,且全身毒副反应轻.

  • 18PDG PET/CT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

    作者:赵鸿鹰;王宇;赵鸿雁;徐建军;江荣科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18PDG PET/CT)在接受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了我院2005.5-2007.5月收治的9例接受了R-CHOP方案治疗且接受TPET/CT评价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ET/CT对这9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情况,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价值.结论:PET/CT比常规方法更有能准确、有效地对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DLBCL进一步治疗的决策及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 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作者:杨继翔;刘学永

    目的:对比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8例,分为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各22例,小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100 mg/m2)静注,标准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均为每周1次,连用4周,联合治疗组分别在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苷,剂量为1 mg/( kg·d),3次/天,4疗程结束后观察出血症状和测定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血压、肝肾功、凝血功能等不良反应。结果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患者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以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显著高于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单用治疗组(P<0.05),而与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血清IgM含量明显有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血清 IgM 水平(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assoeiated immunoflobulin,PAIG)阳性血小板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其百分比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P<0.05)。此外,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小。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前景

    作者:王为;王迁;赵久良;李梦涛;曾小峰

    肺动脉高压(PAH)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期研究发现T、B淋巴细胞在PAH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B细胞为靶向,而同样对T细胞造成影响的利妥昔单抗(RTX)可能成为治疗SLE相关PAH(SLE-PAH)的有力武器.

  • 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系统评价

    作者:陈苗;庄俊玲

    目的 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RTX)(375 mg/m2/周×4)已成为难治复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的首选二线治疗.尽管如此,低剂量RTX治疗wAIHA的疗效仍值得探讨.方法 通过对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本研究共纳入13项临床研究,对172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低剂量 RTX (100 mg/周×4)治疗wAIHA总反应率达到87.8%,其中完全缓解(CR)率62.8%,部分缓解(PR)率25%.由于病例数少,各组报道复发率差异较大,从0~62.5%不等,复发后再治疗仍有有效病例报道.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RTX治疗wAIHA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占祥;黄文荣;李猛;谷振阳;朱成英;卢柠;姚盛;王书红;李菲;高晓宁;刘代红;高春记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TL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4例患者(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1月30日),总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44例移植患者中,发生PTLD 22例,发病率为9.02%,其中病理确诊5例,临床诊断17例.22例PTLD患者均伴有EB病毒感染,均为使用ATG的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例应用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或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17例有效,有效率85%.中位随访时间122 d,中位生存时间5(1-22)个月,总生存率50%.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是PTLD发病的高危因素.在无法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积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给予临床诊断.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选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TLD.

  • 脾边缘区淋巴瘤91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吕瑞;易树华;李增军;刘薇;李姮;熊文婕;邱录贵

    目的:总结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患者.通过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并对患者的疗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91例,中位年龄56(28-79)岁.100%脾脏肿大,其中巨脾占73.6%;而肝大和淋巴结肿大分别占14.6%和28.2%,骨髓侵犯发生率98.9%.47.1%患者出现B症状.CD20表达100%阳性,而CD5阳性率8.3%,CD23阳性率47.6%.无特异标记.总体有效率(ORR) 87.7%,完全缓解率(CR) 53.8%.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组有效率(ORR) 100%,完全缓解率(CR) 72.4%,较单纯化疗组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Hb< 120 g/L、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未联合利妥昔单克降抗体治疗为影响无进展生存(PFS)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与总生存(OS)相关.结论:SMZL患者常常出现巨脾,易伴骨髓侵犯,无特异的免疫表型特征.利妥昔单抗治疗可提高疗效,发病时HGB水平、LDH水平及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可能与预后相关.

  • 66例套细胞淋巴瘤15年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作者:毋艳;王慧;刘晓娟;王彦艳;赵维莅;李军民;沈志祥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CVAD化疗方案的CR率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牟坤;谷伟伟;谷翠华;亓久德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并将他们分为靶向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组50例.靶向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传统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的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全脑放疗相结合治疗,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统计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随访结果以及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靶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33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9例,部分缓解的有5例,病情有进展的有3例;而在传统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29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5例,部分缓解的有11例,病情进展的有5例.靶向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11个月.结论:临床上首选治疗PCNSL的方案为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与全脑放疗相结合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有很大可能会出现晚期神经毒性反应.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C-NSL,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副作用较小,在治疗老年PCNSL患者方面也具有更积极的价值.

  •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颖;赵瑜;薄剑;李艳芬;马超;石亚男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 慢性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作者:庄芸;范磊;沈云峰;徐卫;李建勇

    本研究探讨慢性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并发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2年治疗的B-CLPD合并AIHA患者14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表明,14例AIHA患者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9例、淋巴瘤5例;溶血发作时血红蛋白中位数61(33-84) g/L,网织红计数比例中位数12.0(3.1-35.0)%,Coombs试验阳性率100%;1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采用化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率78.6%(11/14),部分缓解率21.4% (3/14);随访至今,35.7%(5/14)出现溶血再发,经用既往治疗方案仍有效,应用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病例仅1例复发;14例中已有6例死亡,1例失访,其余7例存活.结论:AIHA是B-CLPD的常见并发症,可在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但长期缓解率低,停药或减量后易复发,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FcγRⅡA、FcγRⅢA、FcγRⅡB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作者:朱颖;庄芸;杨国华;钱锡峰;杨蕾;沈云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FcγR基因多态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疾病易感性、严重程度及疗效之间的关系.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44例ITP患者及97例健康对照者的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多态性.结果发现:①FcγRⅢA-158V/F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5),158V/V基因型比例在ITP组明显增高(P=0.005),而FcγRⅡA-131 H/R、FcγRⅡB-232T/I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②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病程与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各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相关性;③38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中16例(42%)达完全缓解(CR),13例(34%)达部分缓解(PR),FcγRⅢA-158WV基因型与158F/V基因型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34),158WV基因型CR减低,而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治疗反应无明显相关;④6例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的ITP患者,4例(67%)患者达CR,1例(17%)达PR,总治疗反应率高达84%,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cγRⅢA多态性,而不是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ITP易感性及疗效相关.

  • 治疗性抗体高表达CHO细胞株构建策略

    作者:李浩强;蔡洁行;张玉彬

    单克隆抗体(MAbs)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而被大量用于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2009年,包含生物抗体药物在内的重组蛋白获得了990亿美元的市场销售额[1],突出的重磅炸弹级药物包括:美罗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国Genentech和BiogenIdec公司研制)、赫赛汀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美国Genentech公司研制)、阿伐斯汀贝伐单抗(bevacizumab,美国Genentech 公司研制)、艾比特思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美国ImClone 公司和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研制)和修美乐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美国Cambridge抗体公司和Abbott公司研制)等.表1为2011年部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球销售情况[2].以上抗体均由大规模培养的经过基因改造的宿主细胞(host cell)来生产表达.对于治疗性抗体而言,为了满足其生物活性,需要进行正确的折叠和翻译后修饰,因此用于生产治疗性抗体的宿主细胞往往是哺乳动物细胞,主要包括:Sp2/0骨髓瘤细胞、NS0小鼠骨髓瘤细胞、HEK293人胚胎肾细胞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其中以CHO细胞用途为广泛.

771 条记录 1/39 页 « 12345678...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