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4+ CXCR5+样Tfh细胞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贾瑞萍;薛晗;徐宁;赵雪芸;王艺;任秀莲

    目的:本次主要对CD4+ CXCR5+样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Tfh)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探讨,为临床有效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0例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进行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者(36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参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参照组外周血中CD4+、CXCR5+/CD4+的比值进行检测.对两组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外周血中CD4+与CXCR5+/CD4+的比值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高,血小板计数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观察组CD4+与CXCR5+/CD4+的比值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血小板升高明显(P<0.05);且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 CXCR5+样Tfh细胞的水平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有关联,可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周永明教授辨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作者:郭雪梅;周永明

    介绍周永明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经验.周教授辨治ITP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其发病之本,火伤血络为其致病之标,而瘀血內停贯穿ITP发病的始终.故针对该病的病机,治疗提倡健脾补肾、益气摄血以固本,泻火宁络、凉血止血以治标,兼顾活血化瘀,注重顾护胃气,并附医案1则.

  • 丹鹤生血颗粒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

    作者:李林;曾友志;郭林林;马春蓉;何进

    目的:评价丹鹤生血颗粒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血热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以维血宁颗粒为平行对照的随机、开放的临床试验,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血热型)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 组)给予维血宁颗粒,治疗组(B 组)给予丹鹤生血颗粒,1个月为1个疗程,随访3个月,观察紫斑、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出血、血小板计数等各项指标变化。排除未按规定用药(A =3例,B=2例)、患者依从性差(A =2例,B =4例)、未按时随访(A =2例,B =4例)的病例,后纳入统计病例治疗组63例,对照组60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为84.13%,总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显效率为85.00%,有效率为9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显效率为71.43%,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疗效相似。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仅个别患者出现恶心(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腹泻(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但未影响继续用药,可能是个体差异所致。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丹鹤生血颗粒和维血宁颗粒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少见。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娜;燕小宁;杨红蓉;肖晶;李新鹏;王钊林

    目的 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血液科就诊的100例住院及门诊ITP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结果 ITP患者以血热妄行证为主,PLT与GPⅡb/Ⅲa、GPⅠb/Ⅸ呈正相关.ITP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PLT水平存在差异,血热妄行型、阴虚血热型PLT水平低于气虚不摄型、瘀血内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ITP患者GPⅡb/Ⅲa、GPⅠb/Ⅸ表达有所不同,血热妄行型、气虚不摄型ITP患者GPⅡb/Ⅲa水平低于阴虚血热型、瘀血内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型ITP患者GPⅠb/Ⅸ水平低于阴虚血热型、气虚不摄型、瘀血内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以血热妄行证为主,不同中医证型ITP患者GPⅡb/Ⅲa、GPⅠb/Ⅸ表达有所不同.

  • 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玉霞;袁忠;马西虎;黄志惠;费飞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临床疗效,为CITP的治疗开拓思路.方法: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CITP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健脾益气摄血(A)组、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颖粒联合泼尼松(B)组、泼尼松对照(C)组3组,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颖粒联合泼尼松、泼尼松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1 d.对3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止血及血小板疗效分级评分,比较3组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与止血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 (14/20)、75%(15/20)及55%(11/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小板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 (10/20)、75% (15/20)及45%(9/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血小板疗效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止血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14/20)、75%(15/20)及55% (11/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止血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法中药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确有疗效,为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提供理论依据.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甘加宽;陈飞宇;樊憬懿;任钧国;刘建勋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IT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段,在ITP的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制备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是ITP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免疫造模、自发免疫模型、转基因造模以及其他造模方法.免疫造模是常用的方法,实验用动物主要是小鼠,常用的注射途径是腹腔注射,常用的免疫原有抗血小板血清、单克隆/多克隆抗体、血小板等,自发模型与转基因模型比较少用.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ITP热盛证模型,ITP肾阴虚证模型,ITP气不摄血证模型等,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些年来ITP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特征

    作者:李晓征;白玉盛;王永;杜青容

    目的 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186例ITP患者,中医辨证分为阳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虚证5个证型,检测各证型患者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CD19+、CD16+ 56+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证型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186例ITP患者气虚证80例、阴虚证57例、阳虚证24例、血热证15例、血瘀证10例.CD8+在5个基本证型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在5个证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表达在阳虚证与阴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表达在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表达在阳虚证与血瘀证、阳虚证与血热证、阳虚证与气虚证、气虚证与阴虚证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阴虚证与血瘀证、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和CD16+ 56+表达在5个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8+在ITP不同证型患者的表达均有差异,而CD4+、CD8+、CD4+/CD8+在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的表达均有差异.

  • 怡癜饮治疗激素依赖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达;胡永珍;陈瑶;韩凌;危建安;王青青;陈丹涛;代喜平;曹远芳

    目的 观察怡癜饮治疗激素依赖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60例激素依赖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另设1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两组在维持原激素剂量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怡癜饮口服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予以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开始减撤激素.两组治疗3个月时无效者退出研究,有效者继续治疗至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用量及减撤率、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阳性率(包括GRα和GRβ两种亚型),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3、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激素减撤成功率为7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激素用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Rα较健康组下降,GRβ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GRα表达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怡癜饮能降低激素依赖性ITP患者激素用量,促进激素的成功减撤,其机制可能与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GRα表达有关.

  • Toll样受体2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慧媛;张冬雷;张岘;付荣凤;宣旻;杨仁池

    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2的表达,同时评价体外活化TLR2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TLR2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9例ITP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LR2的表达.采用pam3CSK4体外刺激活化PBMNC,48 h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及TNF-α的浓度.结果显示,活动期ITP患者PBMNC中TLR2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561±0.741 vs 1.750±0.314) (P <0.05),而缓解组(2.333±0.448)和正常对照之间TLR2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LR2在正常对照及ITP患者T、B细胞表面不表达,但表达于所有单核细胞表面.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TLR2活化能诱导ITP患者PBMNC中IL-6(1644±634.0 vs 4111±525.2 pg/ml)及TNF-α (75.37±22.31 vs 326.0±109.9 pg/ml)的表达(P均<0.05),但仅对正常对照PBMNC中IL-6(2119±636.9 vs4671±315.9 pg/ml) (P< 0.05)的分泌有促进作用.结论:TLR2mRNA在ITP患者PBMNC中高表达,这些高表达的TLR2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加快ITP疾病进程.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数量及功能研究

    作者:刘要伟;瞿文;王化泉;邢莉民;吴玉红;刘召云;张洋;刘惠;董喜凤;陶景莲;邵宗鸿

    目的:分析成人ITP患者骨髓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量及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探讨其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治组ITP患者2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2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患者骨髓中MDS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3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FN-γ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成人ITP完全缓解患者组MDS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MDSC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组MDSC数量高于初治组.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低于完全缓解组患者(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01).初治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基因定量比值(RQ)为2.60.结论:成人ITP疾病缓解时,MDSC数量上升,且和治疗反应和骨髓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

  • 免疫失耐受在ITP自身抗体产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菊萍;何杨;杨炳华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出血性疾病。虽然ITP的病因至今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对血小板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丧失是ITP发病的根本原因。维持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包括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清除(凋亡)、受体编辑、克隆诱导无能和调节性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等,调控机制一旦失效,将导致自身反应性淋巴的过度活化及增殖,终导致靶向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表面糖蛋白的自身抗体的产生。对ITP自身抗体产生机制的深入认识为其更好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连续2个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崔中光;魏昱;侯明;赵洪国;汪洪毅

    目的 观察连续2个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对成人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9例新诊断的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地塞米松治疗组30例,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7 d后再重复1个周期,以后不进行维持治疗;泼尼松治疗组29例,1.0~1.5 mg·kg-1·d-1口服,连用4周后逐渐减量.观察二组间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近期疗效:治疗后第1、2周地塞米松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50.0%比24.1%,73.3%比55.2%,P值分别<0.01和0.05),治疗后第3周有效率仍高于泼尼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比68.9%,P>0.05).远期疗效:随访3个月,除第1个月地塞米松组复发率与泼尼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比20.0%,P>0.05),第2、3个月地塞米松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泼尼松组(24.0%比40.0%,32.0%比65.0%,P值分别<0.05和0.01).地塞米松组不良反应轻微,无1例并发感染及出现库欣综合征.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制量泼尼松且安全性好.

  • 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玙;王梅芳;程芳芳;申星;赵丽东;杨林花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 ~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作者:潘韶英;朱斌;朱菊花;丁志勇;赵文理

    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为免疫球蛋白0.2 g/(kg·d)×5 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 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为甲泼尼龙1 mg/(kg·d),静脉滴注.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及血小板上升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1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14/20),治疗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1.61±0.62)d,对照组(2.90±1.20)d,治疗组第3天血小板上升至(44.90±17.78)×109/L,对照组(28.20±9.12)×109/L,治疗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够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明显缩短血小板上升时间,减少了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且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 1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再次激素治疗有效的临床报道

    作者:廖中林;王欢;陈童

    本文报道本科收治的1例ITP患者,首次诊断后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40 mg,静脉点滴,1次/d,治疗11 d无效,间隔12 d后再次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钠针10~15 mg,静脉点滴,1次/d,治疗7 d有效.

  • 仙丹升血方用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林;马春蓉;何秋莲;曾友志;谢雨洮

    目的 观察仙丹升血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ITP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维血宁颗粒,治疗组给予仙丹升血方,3个月为1个疗程,随访4个月,观察紫斑、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出血、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等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8,P<0.05);两组患者者症侯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巨棱细胞总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7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颗粒巨核细胞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产板巨核细胞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36,P>0.05),两组患者随访结束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38,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 仙丹升血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武令启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近期疗效。方法4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小板达峰值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常见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联合rhIL-11治疗初诊ITP,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体会

    作者:孔晶;贾春晖;刘丽梅;徐君瑶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85例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采用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对照组42例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降低糖皮质激素耐药及依赖,维持治疗的长期疗效,且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

  • ITP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血清IL-18、CXCL10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探讨

    作者:张兴利;吴鹏飞;邱宏春;孔荣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chemo-kine ligand-10,CXCL10)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TP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45例ITP患者、2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CXCL10的水平。结果激素治疗前ITP患者血清IL-18、CXCL10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5.126,6.576,P<0.05),治疗后两者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10.616,7.399,P<0.05)。激素治疗有效组IL-18、CXCL10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q=0.521,0.871,P>0.05),而无效组IL-18的表达水平仍高于有效组和正常对照组(q=6.137,5.867, P<0.05);无效组CXCL10的表达水平同样高于有效组和正常对照组(q=8.933,7.642,P<0.05)。初发未治疗ITP患者血清IL-18、CXCL10表达呈正相关性(r=0.539,P<0.05)。结论 ITP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IL-18、CXCL10的表达水平不同,且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ITP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有望在ITP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依据。

  • 不同方案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

    作者:高春梅

    目的:研究不同方案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8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对照组I(n=26)和对照组II(n=27),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I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II给予泼尼松治疗,另选取同期于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比较研究对象总有效率和不同时间点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14%(27/35),对照组I总有效率为61.54%(16/26),对照组II总有效率为62.96%(17/2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I和对照组I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3天、第27天,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I和对照组I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3天、第27天,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可提高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比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1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