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L-12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李乐;唐双阳;何淑雅;黄波;唐艳;肖方竹;张炜;龙望远

    目的 研究白介素-12(IL-12)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在辐射损伤中的修复作用及机理.方法 32只实验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辐射损伤组、辐射组+空载体组、辐射组+ IL-12组.ELISA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IL-4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肝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及血糖含量.结果 辐射组+ IL-12组血清中IFN-γ含量高于单纯辐射损伤组及辐射组+空载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5);而血清中AST、ALT活性低于单纯辐射损伤组及辐射组+空载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和0.016,P<0.05);血清中IL-4含量、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浓度及血糖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8、0.964、1.000、1.000、0.680和0.437,P>0.05).结论 IL-12能有效提高辐射损伤小鼠的IFN-γ水平,并促进其血清中转氨酶活性的降低.

    关键词: IL-12 辐射 免疫 生化
  • 稀土氧化钕粉尘染毒大鼠不同时间点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及IL-12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建国;王素华;郑姗姗;王春虾;高艳荣;余艳琴

    目的 探讨稀土氧化钕粉尘暴露对大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介素-12(IL-12)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用125只SPF级成年SD雄性大鼠,体重(200±16)g,随机分为染尘组和对照组,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建立模型,分别用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mL(50 mg/mL)和0.9%生理盐水0.8mL进行一次性染尘.分别于染尘后第3、7、14、21和28 d各处死15只染尘组和10只对照组大鼠,收集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染尘组和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含量,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运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for Windows TM图象分析系统对肺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实验大鼠肺组织纤维化过程中可见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染尘后早期主要以Ⅰ型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其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染尘大鼠早期肺组织以炎症反应为主,且随染尘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程度呈现加重的趋势.染尘后不同时间点大鼠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先减少后增加,在第7d达到低值后又呈现增加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稀土氧化钕粉尘诱导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增多,且分布范围扩大.同时BALF上清液中IL-12出现高表达,表明IL-12的含量变化与稀土氧化钕粉尘致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中药口服与熏蒸联合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GF-1、IL-12及25-(OH)D3 水平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宏伟;张旭辉;刘立鑫;姜玉玲;胡利宏

    目的:探讨中药口服与熏蒸联合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 IGF -1、IL -12 及25 -(OH)D3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 年1 月就诊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 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给予中药口服联合熏蒸和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匹多莫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F-1、IL-12 及25 -(OH) D3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中药口服与熏蒸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IGF-1、IL-12及25 -(OH)D3 水平.

  • 结核杆菌HSP65与IL-12多价DNA疫苗的构建

    作者:朱振华;王双桂;潘永杰

    [目的]构建结核杆菌H37RV株HSP65基因与IL-12基因的共表达载体pVIV02-HSP65-IL-12,并研究其在Vero-E6细胞内表达的可行性,为新一代结核多价DNA疫苗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技术,从培养的结核杆菌H37RV中抽提HSP65基因,克隆到pVIV02-MCS上的一个多克隆位点,构建pVW02-HSP65,将质粒pORF-IL-12上的IL-12基因经双酶切后,亚克隆到pVIV02-HSP65上,构建成共表达载体pVIV02-HSP65-IL-12.并经XbaI/AvrⅡ和NeeI/NheI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HSP65和mIL-12基因在Vem-E6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双酶切和测序分析证明HSP65基因和mIL-12基因成功克隆到pVIV02-MCS上,且方向正确,序列无突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为阳性.[结论]共表达载体pVIV02-HSP65-IL-12构建成功,且pVIV02-HSP65-IL-12可在Veto-E6细胞中获得共表达.

  • 血栓心脉宁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IL-1β和IL-12的影响

    作者:留晓强;王杰华;潘莹

    目的:观察血栓心脉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IL-1β和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h再灌注24h后做神经功能缺陷评估,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1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降低,IL-1β和IL-12的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0、IL-12的影响研究

    作者:郝秀红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IL-10、IL-12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慢性丙肝患者8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疗效;用药前和用药48周患者PBMC IL-10、IL-12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抗病毒疗效更高(P<0.05).用药前两组PBMC IL-10、IL-12水平相似(P>0.05);用药48周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PBMC IL-10、IL-12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肝患者PBMC IL-10、IL-12的影响大,可有效发挥抗病毒作用,促使PBMC IL-10、IL-12水平的降低,值得推广.

  • 细胞因子IL-12、IFN-γ在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艳云;张冬丽

    目的:通过测定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二者水平的变化,探讨IFN-γ和IL-12与妊娠期VVC的关系,为研究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妊娠期非VVC组(对照组)23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A组32例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B组25例阴道分泌物中IL-12、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阴道分泌物中IL-12和IFN-γ的检测妊娠期VVC组与非VVC组水平相比明显上升(P<0.05),妊娠期VVC组与非VVC组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VVC组中A组与B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局部免疫环境Thl细胞因子IL-12、IFN-γ表达异常,促使Th1/Th2免疫平衡向方向偏移,激活细胞,使阴道微生态系统失衡,可能是妊娠期VVC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 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肝脏IL-12、IL-15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作者:李艳敏;刘烨;郝明芬;李新;訾慧;刘丽;李军;范颖

    目的:考察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肝脏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5(IL-15)的影响及其在调节糖尿病糖脂代谢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A1B1)、对照组、总黄酮组(A2B1)、总皂苷组(A1B2)、总黄酮和皂苷组(A2B2),每组11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链脲佐菌素(STZ)造模后,按2×2析因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测定大鼠随机血糖,造模后30天测定血糖、血脂以及肝脏IL-12、IL-15等指标。有关联的指标计算加权综合评分,对综合指标运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总黄酮、总皂苷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黄酮、总皂苷均可降低大鼠血糖水平,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总黄酮、总皂苷均能降低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IL-15、IL-12水平,两药之间有交互作用,单一用药比合用效果好。结论: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CHO、TG水平以及肝脏IL-12、IL-15水平的作用;但总黄酮、总皂苷对上述指标的调节未呈现叠加协同作用。

  • 针药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表达的影响

    作者:施茵;吴焕淦;汪崇淼;施征;华雪桂;刘慧荣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表达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足三里"穴结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并与单纯电针、西药、模型及正常组进行对照,以免疫组化和HE染色法观察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出现极显著升高(P<0.01),针药、电针及西药组IFN-γ表达则见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 0.01),其中针药组表达接近于正常组水平;而IL-12表达,针药、电针及西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极显著性降低(P<0.01).同时,各治疗组对UC大鼠结肠粘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的异常表达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针药结合可能通过有效抑制UC结肠粘膜IFN-γ、IL-12的表达达到其治疗目的.

  • 针灸对CTX化疗荷瘤小鼠脾脏组织中IL-12和TNF-α含量的影响

    作者:路玫;王延超;于冬冬;曹大明;腾迎春;李建伟

    目的:探讨针灸改善荷瘤小鼠化疗所致免疫功能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72只荷瘤模型建立成功小鼠,采用随机分层分组法,3天批、5天批各36只,均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9只.除空白组外,余组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溶液(150 mg/kg),制备CTX荷瘤小鼠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0.9%NaCl溶液.4h后针刺组、艾灸组分别予以针刺、艾灸治疗,穴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每天1次,空白组、模型组每日同时间抓取固定,不治疗.分别于治疗3天、5天后的第2天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白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治疗3天、5天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荷瘤小鼠脾脏组织中IL-12、TNF-α含量均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小鼠脾脏组织中IL-12、TNF-α含量均升高(均P<0.05);针刺组与艾灸组脾脏组织中IL-12、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和艾灸可以有效提高CTX化疗荷瘤小鼠脾脏组织中II-12和TNF-α的含量,减轻化疗所致的免疫功能损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过敏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郄会卿;王淑惠;吴亚;李永清

    目的:观察凉血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探讨IL-12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12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2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在治疗前、2个疗程后分别静脉取血,用ELASA法检测治疗前后的IL-12水平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95.3%,西医对照组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复发率3.1%,西医对照组复发率16.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治疗前IL-12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降低(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后和治疗前IL-1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治疗后和治疗前IL-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治疗后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后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既减轻了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过敏性紫癜的复发问题;且IL-12参与HSP的发生与发展,凉血消斑汤治疗HSP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上调患者IL-12水平有关.

  • 大蒜新素对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脾细胞IL-12基因转录、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瑾;方峰;彭新平

    目的:阐明大蒜新素对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小鼠脾细胞TH1类细胞调控因子IL-12基因转录、表达和功能的影响和其在抗MCMV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大蒜新素治疗组(20只)、安慰剂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20只).治疗组在造模后24 h开始腹腔注射大蒜新素一般剂量(25mg·kg-1),每天1次,共14 d;安慰剂组和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5,7,10,14天各处死4只小鼠,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IL-12 p35,IL12 p40 mRNA表达强度;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H1细胞调控因子IL-12 p70蛋白和TH1类细胞因子IFN-γ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安慰剂组在感染后第3天IL-12 p70蛋白和IL-12 p35 mRNA表达显著增高,但第5天后急剧下降,显著低于正常小鼠;IFN-γ在感染后第3天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感染后第10~14天降至正常水平;而p40 mRNA则从感染第3天开始持续高水平表达.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天IL-12 p70蛋白,IL-12 p35,IL-12 p40 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达峰值(P<0.05),但随后快速下降,在第5~14天稳定在正常细胞水平;IFN-γ亦在治疗后第3天表达至峰值,第5天稍有下降,但随后表达逐渐上调,在治疗后第7~14天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大蒜新素能完全纠正MGMV感染后第5~14天诱导的IL-12 p70蛋白和IL-12 p5 mRNA表达下调以及IL-12 p40 mRNA表达上调;同时还能持续上调IFN-γ表达,提示其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促进IFN-γ分泌.大蒜新素的上述作用有助于纠正MCMV诱导的TH1/TH2细胞网络失衡,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和抗病毒因子的分泌而有利于机体清除MCMV病毒,可能是其抗MCMV效应的另一作用机制.

  • 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患者对其血清TNF-α、IL-12的影响

    作者:刘维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血清TNF-α,IL-12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沙利度胺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和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2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较对照组患者71.43%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12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提高了临床疗效,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IL-12水平,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HPV16 E2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初步研究

    作者:唐双阳;李乐;余敏君;粟盛梅;蔡恒玲;周良;万艳平

    目的 将HPV16 E2与IL-12真核表达载体联合免疫小鼠,检测小鼠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HPV16诱发的宫颈癌治疗性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PBS组、pcD-NA3.1(+)空质粒组、pcDNA3.1(+)/IL-12组、pcDNA3.1(+)/HPV16 E2组以及pcDNA3.1(+)/HPV16 E2+pcD-NA3.1(+)/IL-12联合组,每组8只,共免疫4次,每2周1次.于免疫前1d及第8周采血,分离血清,-20℃保存;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无菌取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HPV16 E2 IgG抗体水平及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4水平;MTT比色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结果 免疫8周后,血清IgG抗体A450值E2组和联合组与PBS组和空质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每个时间点,联合组与E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2组、E2组、联合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 γ和IL-4含量与PBS组和空质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E2组比较IFN-γ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2组、E2组、联合组脾淋巴细胞SI值与PBS组和空质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PV16 E2单基因疫苗及其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能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FN-γ含量升高,且联合基因疫苗优于E2单基因疫苗.

  • IL-12修饰的生孢梭菌抗小鼠乳腺癌作用观察

    作者:张艳丽;张文卿;王秋波;丁守怡

    目的 基于实体瘤内部普遍存在缺氧区及生孢梭菌厌氧生长的特性,利用生孢梭菌靶向递送IL-12至肿瘤部位,观察其抗肿瘤效果及其毒副作用. 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IL-12 cDNA克隆至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穿梭质粒pIMP1并转入生孢梭菌.用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其IL-12的表达;IFN-γ诱导试验测定其生物学活性;利用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制备小鼠肿瘤模型,尾静脉注射重组梭菌后观察其抗肿瘤效果及其毒性表现. 结果 ELISA和Western blot显示重组生孢梭菌可分泌IL-12,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共同培养可以引起IFN-γ的释放.重组生孢梭菌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体内后,小鼠血清IFN-γ显著增高,肿瘤萎缩.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与IL-12相关的腹泻、体重减轻和死亡等毒性作用. 结论 利用重组生孢梭菌生产的IL-12具有抗小鼠乳腺肿瘤作用,且没有明显毒性.

  • IL-12对日本血吸虫重组SjGST-Sj32蛋白保护性免疫效果的影响

    作者:蔡春;易新元;周金春;张顺科;舒新华;曾宪芳;Larry McReynol ds

    为进一步提高重组SjGST-Sj32(rSjGST-Sj32)的免疫保护作用,用IL-12 作为佐剂进行免疫增强效果的观察。在0、2、6周用rSjGST-Sj32经皮下免疫小鼠3次,攻击感染后1、3、5、7、9 d经腹腔注射佐剂IL-12,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保护性免疫力。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rSjGST-Sj32/IL-12组减虫率为38.2%(P<0.01),每克肝卵数(LEP G)减少率为75.1%(P<0.01),每雌肝卵数(LEPF)减少率为72.9%(P<0.01);与单独注射rSjGST-Sj32组相比,rSjGST-Sj32/IL-12组减虫率为26.8%(P<0.05),LEPG减少率为72.5%(P<0.01),LEPF减少率为66.2%(P<0.05)。表明IL-12作为佐剂,可同时增强rSjGST-Sj32诱导小鼠产生的抗感染和抗生殖免疫保护力。

  • TLR2对微小隐孢子虫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智鹏;翟涛;张梦鸽;王晓岑;蒋衡;宫鹏涛;李建华;张西臣

    目的 研究微小隐孢子虫刺激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及TLR2在微小隐孢子虫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作用. 方法 用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刺激野生型(WT)小鼠腹腔巨噬细胞8h,并设置不加任何物质对照组.收取细胞培养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IL 12和TNF-α水平.其次,将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分别与WT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TLR2-/-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收取2、4、8h细胞培养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IL-12、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TLR2对微小隐孢子虫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刺激WT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6(t=10.34)、IL-10(t=55.10)、IL-12(t=10.91)、TNF-α(t=11.07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刺激TLR2-/-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WT小鼠比较IL-6(t8hr=4.299)显著下调(P<0.01),IL-10(t8hr=8.858)和IL-12(t4hr=7.329,t8hr=17.479)显著上调(P<0.01),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微小隐孢子虫可以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6、IL-10、IL-12、TNF-α分泌水平增高,而TLR2对微小隐孢子虫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 硒与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活力的影响

    作者:杨磊;刘复强;王景文;吴轶萍;丁璟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的RPMI 1640+10%FBS培养液中培养4天,收获贴壁细胞,实验分4组:DCⅠ组:仅舍DC;DCⅡ组:DC+Se(0.5 μmol/L);DCⅢ组:DC+K562细胞裂解液;DCⅣ组:在DCⅢ组中加入Se(0.5 μmol/L).在培养的第7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袁型CD1a、CD40、CD83、CD8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CTL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含量.结果表明:各组DC均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均较培养前集落增多.DCⅠ组和DCⅡ组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细胞集落数量增加,悬浮细胞比例增加.各组DC细胞的CD1a、CD40、CD83、CD86表达率较PBMNC明显增高(P<0.01),各组间DC细胞的CD1a和CD4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CD83和cD86的表达率均高于DCⅠ组和DCⅡ组(P<0.01),DCⅠ和DCⅡ以及DCⅢ和DCⅣ两组之间CD83和CD86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各组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15.3±2.3%、26.3±3.7%、28.2±4.5%和36.2±3.7%,均明显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5.9±2.4%)(P<0.01),DCⅣ组的CTL效应强,高于DCⅠ、Ⅱ、Ⅲ组(P<0.01),DCⅡ和DCⅢ组的CTL效应也高于DCⅠ组(P<0.01).而DCⅡ和DCⅢ两组间CTL效应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为256.96±64.2、328.12±43.9、322.98±53.5和353.85±46.2 pg/ml,均显著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35.27±27.1)pg/ml(p<0.01),DCⅡ、DCⅢ和DCⅣ组的IL-12水平均高于DC-Ⅰ组(p<0.01),而其在DCⅡ、Ⅲ和DCⅣ 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舍细胞因子(rh-GM-CSF、IL-4和TNF-α)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从健康人的PBMNC中收获成熟DC细胞,经K562细胞裂解液冲击致敏可以促进DC的黏附分子与共刺激分子(CD83、CD86)的表达,并可促进DC分泌IL-12和诱导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CTL效应;小剂量亚硒酸钠(0.5μmol/L)对体外培养体系收获DC的形态和数量以及DC成熟标志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它促进DC分泌IL-12及诱导CTL效应与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的DC相当,并在诱导CTL效应中与后者有协同作用.

  • 异种蛋白联合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卡介苗免疫调节效应的体外研究

    作者:王明丽;解志刚;陆寒;施明;胡美茹;于鸣;马远方;沈倍奋;郭宁

    本研究探讨异种蛋白neu-Fc协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卡介苗(BCG)对Th1型和Th2型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大鼠neu L2-S2功能域与人IgG Fc区编码序列融合,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CHO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应用rProtein A 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纯化neu-Fc融合蛋白,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Ficoll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MTT法检测融合蛋白对PBMNC的促增殖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IL-12和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PBMNC经MCF-7细胞上清诱导后,IL-12水平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10 nmol/L neu-Fc对PBMNC具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与GM-CSF、BCG或者neu-Fc单独作用相比,neu-Fc与GM-CSF、BCG联合作用可显著上调IL-12表达,下调IL-10表达(P<0.01).结论:neu-Fc具有很好的促增殖作用,GM-CSF和BCG协同neu-Fc能有效诱导Th1型细胞应答.

  • IL-23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与作用探讨

    作者:黄颖;李永志;魏彩霞;黎承平;李维佳;杨弘

    本研究旨在探讨IL-23及其它的IL-12家族成员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萦癜(ITP)的表达及其免疫调节功能.运用反转录实时PCR方法检测30例慢性ITP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IL-23p19、IL-12p35、IL-12p40、IL-27、IL-17 m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3、IL-12、IL-17含量并分析其在慢性ITP中的表达规律及与T亚群的关系.结果表明,慢性ITP患者及正常人PBMNC均低水平表达IL-23p19、IL-12p35、IL-27、IL-12p40 mRNA;部分患者及正常人PBMNC微量表达IL-17 mRNA.IL-12p35、IL-27、1L-17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IL-23p19、IL-12p40 mRNA的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明显减低(p<0.01).慢性ITP患者血浆IL-1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IL-23、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TP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异常主要与IL-12相关,可能与IL-23/IL-17调节轴无直接关系.

378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