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乙肝:明白6个问题

    作者:王振坤

    我们发现,能够明明白白治疗慢性乙肝的病人并不多见,而不少人则是稀里糊涂地接受治疗,稀里糊涂地服药、停药,不知病情为何又稀里糊涂地加重了,不间断地稀里糊涂地花钱,后是稀里糊涂地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其实,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而医生更有向病人告知病情的义务.我们认为,要想明明白白治乙肝,病人起码要明白如下6个问题:必须明白自己是乙肝带毒者还是慢性乙肝病人乙肝带毒者只是"潜在治疗对象",现在不用抗病毒治疗,或许将来某一天要治疗.可是一些乙肝带毒者经常被当成慢性乙肝病人给治疗了,经了解,大多数是自己"坚决要求"治疗的.他们的道理很简单:体内有毒就要抗病毒.实际上疾病的需求并非如此.

  • 慎用进口抗病毒药

    作者:尹兵

    在西安召开的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上,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肝)抗病毒治疗,再次成为会议的焦点.与会专家在强调综合治疗时,一致认为关键的治疗是病原治疗,即能清除乙肝病毒(HBV)的抗病毒治疗.

  • 肝癌根治术后抗病毒治疗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

    作者:魏明琴;董佑红

    目的 研究肝癌根治术后抗病毒治疗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3月到2013年5月之间来我院进行肝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7.5±1.4)岁.按1:1的随机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人,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各组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生存率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肝癌根治术后的肝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对照组之上,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生存率要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结论 肝癌根治术后抗病毒治疗对肿瘤复发率有一定影响.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苌华颖;孙利红;王晓才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服药依从性差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好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与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相比,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组中有乙肝家族史(OR 0.042,95%C.I.0.005 ~0.333)、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高(OR0.112,95%C.I.0.014~0.872)和“医师告知”详细(OR0.142,95%C.I.0.020 ~0.993)的出现服药依从性差的危险度均降低.结论 有乙肝家族史的患者,可从亲属的诊疗经历中获得经验,而服药依从性较好.此外,医师加强对患者“治疗认知度”的培训,可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 合并慢性乙肝的风湿免疫病抗病毒治疗意义研究

    作者:吴煜龙;宋新梅;王建国;吴敬峰;张帆;田君红

    目的 对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湿免疫病抗病毒治疗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50例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统计分析.结果 50例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6例患者使用DMARDS进行治疗.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HBVDNA、ALT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占32%),34例患者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占68%),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好转,但也有患者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结论 乙肝病毒与机体免疫抑制的关系较为密切,但患者的抗病毒成本较高.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能够激活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增加患者的临床治疗难度.

  • 聊城市HIV/AIDS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效果评价研究

    作者:杜桂英;赵哲

    目的 了解聊城市接受艾滋病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病人的基本情况,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聊城市累计治疗56例病例,治疗12个月后病例病毒抑制率由33.3%提高到86.6%,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x2=23.13,P<0.01).CD4+T淋巴细胞治疗前全部小于350个/μl,治疗24个月后有73.3%的病例≥350个/μl,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x2=36.17,P<0.01).结论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不同免疫阶段IFN-γ斑点水平及其在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向天新;陶学萍;李细女;刘娟;程娜;邓敏;范骏;邬小萍

    目的 探讨ELISPOT(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检测IFN-γ斑点数在评价慢性乙肝感染者免疫状态和指导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入选的慢性乙肝感染者(低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组17例、免疫耐受组14例、免疫清除组16例)和正常对照组15例研究对象分离PMB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刺激物与实验对象的PBMC细胞孵育,采用ELISPOT检测慢性乙肝感染者IFN-γ斑点水平,同时对17例低水平ALT(Manine aminotransferas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组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分析其IFN-γ斑点水平与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相关性;其中9例肝穿病理结果≥G2/S2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感染者3个月后再次采用ELISPOT检测IFN-γ斑点水平.结果 HBsAg刺激PBMC产生IFN-γ斑点水平在各组分别为免疫清除组117 ±53、低ALT组15 ±2、免疫耐受组13 ±2)和正常对照组59±10,除低ALT组与免疫耐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 =0.85 >0.05),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免疫清除组的慢性乙肝感染者中,HBsAg刺激物的IFN-γ斑点水平与血清ALT有显著相关性(r=0.976,P<0.05).肝病理穿刺中17例低水平ALT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肝组织病理分期≥G2/S2的共9例,占52.9%;同时其IFN-γ斑点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有显著相关性(r=0.630,P=0.009).9例肝穿病理结果≥G2/S2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后IFN-γ斑点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慢性乙肝感染者免疫清除组IFN-γ斑点水平高,低水平ALT的慢性乙肝感染者肝穿刺病理结果提示有很大一部分达到抗病毒指征,且其IFN-γ斑点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呈正相关,通过ELISPOT检测IFN-γ斑点水平,可更好地判断慢性乙肝感染者免疫状态和评估慢性乙肝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

  • 综合护理干预对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血糖的影响探究

    作者:王艳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83例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护理效果及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3例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饮食、运动、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用药等依从性均显著高于护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结论 对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尚玉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到四川省双流县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12w,根据治疗后病毒RNA表达情况判定疗效,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治疗效果进行多维度评价.结果 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20例治疗有疗,25例无效.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20例治疗有效的患者皆出现脾脏SI值(spleen index,脾指数)值下降、ALT值(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谷丙转氨酶)值减小及血小板值上升.在25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中,脾脏SI值下降的患者有11例(44.0%);ALT值减小的患者9例(36.0%);血小板值上升患者10例(40.0%).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脾脏SI值、ALT值及血小板值三个指标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从多维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评价.

  • 2005-2015年北京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死因分析

    作者:赵啸;陈婧;周枫;徐敏;卢红艳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北京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病死率及死因变化情况. 方法 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历史卡片,对在治患者及死亡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特征等进行统计,对历年病死率及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在北京市接受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共计10 720例.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治患者10 034例,死亡患者134例,失访及转出外省治疗患者552例.死亡患者中,AIDS患者32例,HIV感染者81例,不详21例.与存活的在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年龄更大,以45~54岁组的患者比例高,达到26.12%(35/134);在治患者以25~34岁组病例数多,占46.03%(4 619/10 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5,P<0.01).死亡患者治疗起始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低,0~99个/μL的例数占52.99%(71/134).在治患者仅为16.59%(1 665/10 034),且治疗起始时未接受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比例更高,分别为13.43%(18/134)和3.41%(342/10 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2,P<0.01).艾滋病相关疾病为患者主要死因.北京市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从2005年的32.23/1 000人年,下降至2015年的1.74/1 000人年.结论 2005-2015年,北京市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扩大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作用.

  • RNA干扰在抗HCV、HBV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席晓蓉;孙强明

    HCV、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而防治这些严重肝病的关键仍是抗病毒治疗.RNA干扰自发现以来,已在病毒、肿瘤及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RNA干扰在抗HCV、HBV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慢性HBV感染者HBSAg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廷贵;刘凤华

    乙肝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导致慢肝病进程中自然发生的HBsAgPre-S1/S2区基因变异,均可造成HBsAg和抗-HBs+或双阴性共存表现,这不仅造成临床诊断疑惑,其逃逸供血筛查和血清流调困难,还可有潜伏传播的危险.

  • 干扰素抵抗与JAK/STAT信号通道系统

    作者:宋仕玲;龚作炯

    干扰素(interfferon,IFN)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可作用于其它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IFN并证实其有抗病毒活性,近来还发现IFN具有抑制某些细胞生长、免疫调节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影响细胞分化和机体的发育等作用.目前IFN是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然而慢性乙肝患者采用IFN治疗后出现持续性反应率不高,HBeAg阴转率约为30%[1],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持续反应率也仅仅约为54%~56%[2].IFN疗效主要和机体免疫耐受、病毒基因变异、细胞内病毒基因整合、IFN抗体产生等有关,IFN抵抗(IFN resis-tance)出现的原因包括了宿主、病毒和IFN三方面因素,目前IFN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 经典抗肝炎病毒药物的现代应用评价

    作者:程书权

    对目前已投入临床运用的干扰素、拉米夫定、胸腺素α1等经典抗乙、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国外新研究与应用评价进行了总结.

  • HCV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戴容娟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1].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85亿人感染了丙肝病毒[2].丙肝感染多无症状且容易慢性化,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增加了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及死亡的风险,据估计到2020年,这些并发症将增加两倍[3].慢性丙型肝炎的经典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对于基因型为2、3型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联合治疗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80%以上,但对于基因型为1、4、5、6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联合治疗48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只有40% ~ 50%[4],且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严格的适应症、众多的禁忌症及严重的副反应、特定的给药途径,限制了其应用.针对上述情况,治疗丙肝病毒的小分子药物蛋白酶抑制剂应运而生.

  • 孕期抗病毒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李端;闫永平;徐德忠

    妊娠时病毒性疾病不仅常见,且危害极大,因此孕期抗病毒治疗目前越来越普遍.本文就近年来孕期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杨光;司建华;吴校连

    近年来,干扰素(INF)-α和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的应用,虽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上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疗效并不理想.IFN-α的长期有效率仅为30%~40%,抗病毒新药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lamivudine)和华米可维(famiclovir),也存在着抗病毒作用短暂、易于诱发DNA多聚酶突变而形成耐药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目前技术虽不成熟,但却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反义核苷酸技术和外源基因的转导表达技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陈杰;陈新月

    目前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已达成广泛的共识.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对HCV的病毒学特点及宿主因素对抗病毒治疗作用的影响进行综述.

  • 拉米夫定在肝脏移植患者乙肝病毒再感染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第36届欧洲肝病年会巡礼

    作者:成军;李莉

    肝脏移植后有各种类型的合并症.由于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有相当比例是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终末性肝病患者,而且肝脏移植供体也包括相当数量的HBV标志阳性的人群,因此肝脏移植后有再发HBV感染的问题.肝脏供体的HBV标志类型、HBV DNA是否已经发生变异、以及是否经过合适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都是影响肝脏移植患者发生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拉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是预防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有效手段.尽管拉米夫定对于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抗病毒疗效不满意,且易出现HBV DNA的YMDD基因变异,但探索拉米夫定为主的联合抗HBV治疗方案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 杭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和单阳家庭中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调查

    作者:武海滨;罗艳;丁建明;程洁;金丹丹

    目的 了解杭州市男男性接触(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和单阳家庭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的现况,探讨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接受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于2012年7月前报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235份,其中159人愿意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占67.66%,MSM感染者和HIV抗体单阳家庭感染者愿意接受早期治疗的比例分别是65.63%和76.7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9,P =0.16).认为早期治疗会延缓发病和认为治疗越晚越易产生耐药性是早期治疗可接受性的促进因素,而认为早期治疗会让周围人怀疑自己有病和文化水平偏高是阻碍因素.结论 杭州市MSM人群和HIV抗体单阳家庭中HIV阳性感染者愿意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低,做好对早期抗病毒治疗的正确导向和积极宣传,提高对艾滋病早期治疗的认识,减少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有利于早期抗病毒治疗的推广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3074 条记录 1/154 页 « 12345678...1531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