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冰冻血小板低温损伤及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易晓阳;王艳;韩颖

    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分,在生理性止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的输注主要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化疗病人的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室温保存时间(5 d)限制了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导致血小板的废弃率不断升高,因此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对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目前-80℃冻存血小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长期保存方法,本文就血小板冰冻保存过程中损伤及对其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ITP发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效果的关系

    作者:马静瑶;陈振萍;吴润晖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一线治疗中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均主要通过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封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等作用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有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无效,病程迁延,顸后不良,终进展为慢性/难治性ITP(chronic/refractory ITP,C/RITP).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GPⅠbα是本病常见的抗原靶位,而一线治疗对具有抗GPⅠbα的ITP患者疗效欠佳.进一步研究发现抗GPⅡb/Ⅲa抗体与抗GPⅠbα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的途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为依赖FC途径,而后者主要通过FC非依赖性途径清除血小板.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发现ITP血小板抗体类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该疾病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ITP特异性血小板抗体与疾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 7号染色体异常在髓系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作者:史文慧;李晓;常春康

    7号染色体异常在髓系恶性肿瘤中是常见的遗传学现象,伴有7号染色体异常的髓系恶性肿瘤常与粒细胞运动缺陷、易于感染、疾病进展迅速及对治疗反应较差相联系,因而推测7号染色体上含有重要的抑癌基因.近年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者确定了一些7号染色体的共同缺失片段(例如7q22等),并对缺失片段上的基因(EZH2、MLL5、DOCK4、SAMD9 L/ SAMD9)在髓系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综述就髓系恶性肿瘤中7号染色体异常的定位分析方法、缺失的基因及功能、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 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婵娟;张翼鷟

    随着现代肿瘤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长期存活患者的比例不断提高,作为远期并发症的放、化疗所致的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2008年WHO诊断标准,治疗相关髓系肿瘤包括既往因肿瘤性疾病或非肿瘤性疾病行细胞毒药物化疗或放疗后而导致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t-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MDS)和t-MDS/骨髓增殖性肿瘤(t-MDS/MPD).本文就t-MDS/AML的发病机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治疗及预后进行如下综述.

  • PTPL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文明

    PTPL1是一种大小为270 kD的蛋白质,在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证据表明,PTPL1与肿瘤具有相关性,既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究竟哪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取决于相应的底物和所在的细胞环境.PTPL1在淋巴瘤中普遍处于低表达,而在髓系白血病中处于高表达.PTPL1已被认为是淋巴瘤的抑癌基因,PTPL1启动子的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减少或缺失,导致其在淋巴瘤中的抑癌作用消失.本研究就PTPL1的结构域及其相互作用蛋白、PTPL1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 应用CD19修饰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李欢欢;朱平;伍学强;刘玉峰

    应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CAR T)治疗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近期已取得了新进展.CAR T细胞是通过将T细胞受体基因和抗CD19抗体基因嵌合,转柒至T细胞,在体外扩增以后输注给患者来治疗白血病的新型免疫治疗.经过基因改造后的CAR T细胞的表面具有特异性位点,可以识别淋巴细胞白血病中B细胞表面的CD19抗原.CD19抗原的持续刺激可使CAR T细胞不断增殖与活化,CAR T在患者体内可以增殖1000倍,有效杀伤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本文就CAR T细胞及其对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进行综述.

  • 成人AML(非APL)缓解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兰凤美;李惠民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成人AML(非APL)患者经标准“3+7”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可达70%-80%.但由于有微小残留病灶的存在,缓解后疾病的复发仍不可避免,只有近20%-30%的患者能获得长期的无病生存.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该病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患者身体状况、供体来源、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接受移植患者人数有限.且移植后患者也有复发的可能,因此药物治疗仍是AML缓解后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sive Cancer Network,NCCN)将大剂量阿糖胞苷推荐作为AML预后良好组患者缓解后的一线治疗方案及中危组的二线治疗方案,近年也有研究者将核苷类似物、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及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探索用于在AML缓解期.本文就目前缓解后治疗常规药物进行综述.

  • EB病毒与其相关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滕滕;袁田;张翼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r-DNA疱疹病毒科,是早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大量研究发现,EBV的感染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如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HIV相关的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近年来研究表明,EBV潜伏感染的基因表达产物对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为EBV相关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现就EBV在几种常见淋巴瘤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 基因表达谱分析有望改善白血病的治疗

    作者:方芳;朱平

    在临床工作中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分为预后较好,中度风险和预后较差的不同类型进行治疗.然而,大部分被定于中等风险的AML患者,他们对治疗的反应并不一致,有的治疗反应好,只需接受以化疗为基础的巩固方案,就能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结果,而那些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高的患者,需要在第一次诱导缓解后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改善预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或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以获得关于白血病细胞基因拷贝数改变、甲基化改变、mRNA和microRNA的表达特征谱等多种信息,整合和利用这些基因表达谱的综合信息,可以对白血病亚型进行更准确的分类,从而更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在诊断之初就能准确地判断预后.对白血病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不仅可以对疾病深入的认识,还能作为研发靶向药物的依据,获得效率更高,更特异性的药物,改善疾病结局.

  • Th17细胞及与免疫相关性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静;瞿文;邵宗鸿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T细胞亚群,可特异性分泌IL-17.RORγt和STAT3是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近年来已发现,Th17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比例增高且功能亢进.本文简要综述了Th17细胞及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几种免疫相关性血液病的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 槲皮素增敏阿霉素抗白血病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艳秋;红宇;苏秀兰;王俊瑞

    本研究采用槲皮素作用于P388白血病移植瘤裸鼠模型,探讨其在体内抗白血病机制及增强阿霉素化疗效果的机制.取对数生长期的P388白血病细胞注入BALB/e裸鼠皮下,建成白血病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槲皮素、阿霉素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白血病小鼠,观察小鼠生存期的变化;定期复查血象,计数外周血细胞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观察槲皮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技术检测NF-κB、BCL-2、BAX基因及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槲皮素和阿霉素均能显著延长P388白血病移植瘤裸鼠的生存期,且两者联合作用于动物的生存期较单一药物组的延长更明显;槲皮素和阿霉素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使白血病小鼠瘤组织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及G2/M细胞比例增加,且槲皮素、阿霉素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显著;槲皮素可激活Caspase-3酶,诱导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同时,槲皮素可以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及NF-κB的表达并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论:槲皮素可在体内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并可增敏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效果,具有进一步研发为高效抗白血病药物的潜能.

  • 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EPZ005687对U937细胞和正常骨髓CD34+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唐善浩;裴仁治;马俊霞;张丕胜;刘旭辉;杜小红;陈冬;沙科娅;曹俊杰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组蛋白H3 K27甲基化抑制剂新药EPZ005687对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和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EPZ005687作用于U937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采用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化学法检测H3K27组蛋白甲基化活性.结果表明:EPZ005687显著诱导U937细胞的凋亡,在0.5、1、5和10 μmol/L浓度下作用于U937细胞48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3.96%±0.79% 、5.74%±0.73%、13.34%±1.77%和25.24%±2.55%,而EPZ005687对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影响较小;在0.5、l、5和10 μmol/L浓度下CD3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0.62%、4.28%±0.99% 、6.18%±1.19%和7.56%±1.34%;0.5、1、5和10 μmol/L浓度的EPZ005687分别作用于U937细胞12h至96 h,作用CD34+细胞1至5d,明显观察到EPZ005687显著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并不明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 μmol/L EPZ005687作用72 h可使U937细胞明显阻滞于C1期(64.18%±13.27%vs 49.43%±12.54%),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低(9.67%±2.61%vs 15.26%±5.58%),而正常CD34+细胞因多数细胞位于G1期,S期细胞较少而不受其影响.进一步的H3 K27组蛋白甲基化检测分析显示,EZP005687可明显地降低U937细胞的H3 K27组蛋白甲基化,而不降低正常CD34+细胞的H3 K27组蛋白甲基化.结论:组蛋白H3 K27甲基化抑制剂EPZ005687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但对正常造血细胞CD34+影响较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血液肿瘤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 5-杂氮脱氧胞苷去甲基化作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SHP-1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孟真;李英华;王东梅;罗建民

    本研究旨在探讨SHP-1及C-kit基因在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5-杂氮脱氧胞苷(5-aza-CdR)去甲基化作用对SHP-1及C-kit表达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药物处理组HL-60细胞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HL-60细胞中SHP-1、C-k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改变.结果表明,在原本不表达SHP-1 mRNA的HL-60细胞中,经过5-aza-CdR的去甲基化作用后,SHP-1可以重新表达,而使原来高表达的C-kit mRNA水平下降.当0.5、1、2μmol/L 5-aza-CdR分别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时,去甲基化作用增强,SHP-1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C-kit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60细胞株中SHP-1 mRNA表达缺如,经去甲基化作用后表达恢复,说明SHP-1基因高度甲基化与白血病发生有关;白血病形成中可能存在C-kit mRNA表达的异常增高.5-aza-CdR对SHP-1与C-kit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浓度越高,SHP-1平均表达水平越高,C-kit mRNA表达水平越低,在特定的一个浓度下,呈现时间依赖性.SHP-I mRNA与C-kit mRNA表达呈负相关,提示白血病细胞中SHP-1表达的降低或缺如消弱了对C-ki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而在白血病形成中发挥作用.

  • 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良琴;刘为星;朱雨;洪鸣;乔纯;李建勇;钱思轩

    本研究目的旨在评价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3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每日口服尼洛替尼600-800 mg,对他们的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9例(82.6%)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56.5%)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13.5(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12-102)个月.尼洛替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大半为轻微的,而且可以逆转.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

  • 和厚朴酚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范佳鑫;曾英坚;翁光样;吴建伟;李章球;李元明;郑荣;郭坤元

    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厚朴酚(honokiol,HNK)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MTr法检测HNK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P53、P21、P27、BCL-2、BCL-XL、BAX、caspase-3、-9、MAPK信号通路蛋白.结果表明:HNK能够抑制HL-60细胞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HNK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5).HNK作用HL-60细胞24 h后,cyclin D1、cyclinA、cyclin E、CDK2、4、6表达显著下调(P<0.05),P53、P21表达显著上调(P<0.05).HNK作用24 h后HL-60细胞凋亡增加,活化的caspase-3、-9表达显著增加;BCL-2和BCL-XL表达下调,而BAX表达上调.MAPK亚族P38、JNK表达无明显变化;而MEK1/2-ERK1/2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HNK通过干预MEK1/2-ERK1/2信号通路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并诱导HL-60细胞凋亡.

  • 大黄素对U937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

    作者:连晓岚;胡建达;郑志宏;陈英玉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大黄素(Emodin)诱导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的凋亡及凋亡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 μmol/L大黄素作用前后U937细胞C-MYC、h-TERT、PIM-2、Survivin、野生型P53、P21、TGFβ1、MCL-1等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大黄素作用时间的延长U937细胞C-MYC、h-TERT、PIM-2、Survivin基因表达逐渐减少,而野生型P53、P21、TGFβ1基因表达逐渐升高,MCL-1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黄素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是多因素启动和网络调节的结果.

  • 抑制miR-155表达对白血病细胞系THP-1的增殖和凋亡影响及作用机制

    作者:薛华;梁璐;郭慧梅;化罗明;赵松颖;石红娟;张静玉;宋莉

    本研究通过转染miR-155抑制物(inhibitor)下调THP-1细胞的miR-155表达,探讨抑制miR-155表达对THP-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X-treme GENE siRNA Transfection Reagent在THP-1细胞转染miR-155 inhibitor(THP-1I),同时设置未转染组(THP-1C)和转染对照组(THP-1 IC);应用实时定量PCR (RT-PCR)检测miR-155转染效率及转染后SHIP1的mRNA基因水平的表达,应用CCK-8法检测对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的SHIP1、AKT、pAKT蛋白水平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与THP-1C和THP-1IC相比,THP-1I的miR-15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抑制miR-155可导致THP-1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抑制miR-155对THP-1细胞的SHIP1 mRNA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导致SHIP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示miR-155对THP-1细胞的SHIP1可能存在翻译水平的调节;miR-155抑制尽管未导致总AKT(TAKT)的蛋白含量变化,但pAKT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抑制miR-155表达可能通过增加SHIP1蛋白含量和抑制PBK/AKT信号途径促进THP-1细胞凋亡,提示抑制miR-155可能成为抗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

  • 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尹玥;孙慧燕;李晓林;肖凤君;王立生

    本研究探讨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KCL22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利用CCK-8法观察VX-680对K562和KCL22细胞的增殖作用,细胞计数方法测定VX-680对CML的CD34+细胞增殖影响,Annexin V-PI凋亡检测试剂盒、流式细胞术分析VX-680对K562、KCL22细胞凋亡效应,集落形成试验检测VX-680对CML及正常供者(donor)的骨髓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20-100 nmol/L)在处理细胞第3天时能明显抑制K562和KCL22细胞增殖(P<0.01),并能抑制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增殖,而且随着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VX-680(20nmoL/L)作用K562和KCL22细胞3天时可诱导细胞凋亡(P<0.01);集落形成试验表明,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在VX-680的体外处理下集落形成能力较正常骨髓CD34+细胞明显下降(P<0.01).结论: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在体外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 32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作者:陈小芸;郑永亮;陈懿建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核型进行了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对比了联合伊马替尼化疗组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组之间的缓解期、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2例Ph+ ALL患者均表达B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免疫学标记;伴髓系抗原表达21例,占65.6%;遗传学 分析显示,单纯Ph+ 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联用伊马替尼化疗组的DFS期为(14.3±4.7)个月,OS期为(22.6±6.8)个月;常规化疗组的DFS期为(7.2±2.9)个月,OS期为(10.7±3.8)个月.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Ph+ ALL成年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抗原,常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遗传学上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联用伊马替尼化疗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相关副反应的基础上延长非移植患者缓解期及生存期.

  • 12例急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外溶血试验配血与输血研究

    作者:原敏;唐聪海;吴阿阳;杨惠聪;甘玮玮;张添新;黄燕雪;徐卫平

    本研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配血困难的急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筛查配血相容的红细胞.对照组选择26例AIHA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确定配血结果凝集强度弱的同型供血者红细胞输注.实验组为12例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配血困难的急性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法,选取配血结果出现不溶血的同型供血者红细胞输注.结果表明,体外溶血试验法输血组与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配血组输血效果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平均每次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2.26单位,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变化与输血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1).结论:在微柱凝胶抗人球法配血困难时,采取体外溶血试配血可以顺利为AIHA患者筛查到相容红细胞.

  • Sysmex CA7000血凝仪试剂仓试剂放置时间对血凝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陈同庆;李振兴

    本研究旨在探讨Sysmex CA7000血凝仪试剂仓开封试剂放置不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凝固法采集21例患者凝血标本,使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及放置一定时间的试剂和新鲜试剂测定每1例标本的PT、APTT、TT及Fib.各试剂放置时间分别为Thromborel S(TS):12、24、36、48、60、72 h;Dade Actin (DA):24、48、72、96、120 h;Test Thrombin (TF):2、4、6、8、10、12 h;Thrombin Reagent(TR):4、8、12、16、20、24 h;Owren's Veronal Buffer(OVB):1、2、3、4、5、6h.以试剂仓放置一定时间为各试验组,以其新鲜试剂(0h,即时配置)为对照组,计算各试验组PT、APTT、TT及Fib检测值与其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分析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S、DA、TT、TR及OVB在试剂仓分别放置≥48、96、10、16、4h时,其PT、APTT、TT及Fib结果与新鲜试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放置时间分别达到48-72、96-120、10-12、16-24及4-6h时,其检测结果与0h间差异百分比分别在-2.6% ~10.8%、-3.44% ~4.8%、-3.9% ~5.52%、-10.8% ~3.3%及-17.2%~0.5%之内,其中TS对PT及OVB对Fib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试剂放置时间的延长,PT、APTT、TT均呈现延长趋势,而Fib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常规检测血凝四项时,需及时更换试剂仓试剂,以保证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CD20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录;沈安俐;郭睿;王琰;仇海荣;乔纯;杨慧;张建富;李建勇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CD200的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CD200在AM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及免疫表型,用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FISH技术检测AML1/ETO、PML/RARa和inv(16),PCR方法检测AML1/ETO和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在54例初诊患者中CD200抗原表达阳性率为57.41% (31/54);CD200抗原表达在性别与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0抗原表达在CD34和CD117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CD200抗原表达在染色体核型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结合因子(core binding factor,CBF)阴性的AML中CD200抗原表达在CD34和CD117表达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200的表达与AML预后不良相关.

  • 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学梅;王红心;熊辉霞

    本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细胞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的免疫状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另选取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外周血CD4+、CD8+、CD4 +/CD8+比值、CD3+以及NK细胞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患儿的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 +/CD8+比值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初诊时急性白血病患儿的NK细胞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ALL与AML患儿完全缓解期(CR)3、6和12个月时的NK细胞水平虽然缓慢上升,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在病情发生以及治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存在紊乱,经治疗获CR后患儿病情好转,细胞免疫渐渐恢复,但恢复速率慢,该结果为患儿后续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提供依据.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ADAMTS13活性和vWF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文娟;韩悦;马珍妮;王倩;唐雅琼;王杰;苏健;孙爱宁;王兆钺

    本研究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收集73例初治AML患者缓解前后的血浆标本,荧光标记vWF73底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FRETS-vWF73)检测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以ELISA试剂盒检测vWF抗原量.结果表明,初治AML患者治疗缓解前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3.3±25.5)% vs (105.1 ±37.7)%,(P<0.01);vWF抗原则高于正常对照组(226.6±127.0)% vs (111.4±39.7)%,(P<0.01).经标准诱导化疗后缓解期患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vWF抗原则明显低于治疗前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AML患者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无感染组:(52.2±20.6)% vs (73.9±24.7)%,(P<0.01);感染组vWF抗原明显高于无感染组:(262.2±135.7)% vs (193.8±110.2)%,(P<0.05).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无DIC组:(42.0±14.5)% vs (73.4±22.7)%,(P<0.01);DIC患者的vWF抗原明显高于无DIC组:(274.2±140.0)% vs (204.7±115.5)%,(P<0.05).结论:初治AML患者治疗前伴有ADAMTS13活性的降低和vWF的升高,以合并感染和DIC的患者表现显著.ADAMTS13和vW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炎症和DIC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携带人OCT4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K562白血病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孟凡静;曹江;周俊;吴庆运;陈翀;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构建共表达人OCT4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pLVX-OCT4A-ZsGreen1,并通过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白血病K562细胞系,观察OCT4A在其中的表达.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OCT4A mRNA序列,合成编码mR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OCT4A全长片段,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OCT4A DNA片段酶切回收后克隆至经EcoR1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en1,构建pL VX-OCT4 A-ZsGreen1慢病毒重组质粒,利用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OCT4A mRNA和OCT4A蛋白表达.应用CCK-8法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测定OCT4A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及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OCT4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包装病毒颗粒超速离心后病毒滴度达(1.43±0.25)×108 U/ml;病毒感染K562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GFP+细胞,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证实病毒感染后OCT4A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可有效上调;CCK-8法及平板集落形成试验显示病毒感染的K56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OCT4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且获得可稳定上调OCT4A表达的K562细胞株.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IL-TAL1融合基因与6q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谦;吴丽丽;戴海萍;平娜娜;吴春晓;潘金兰;岑建农;仇惠英;陈苏宁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 vs 4.8%,P=0.001),其中50%(6/12) 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o.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 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

    作者:盛梦瑶;石慧;邢文;汪文君;司晓慧;白洁;袁卫平;周圆;杨逢春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对NOD/SCID小鼠进行半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照射后腹腔注射200 μg同型对照抗体或者抗小鼠CD122抗体,6-8h后经尾静脉注射人脐血CD34+细胞或者注入PBS作为对照.处理后第2、3、4周取仅注射抗小鼠CD122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的小鼠外周血,动态监测小鼠NK细胞比例变化.在经过脐血CD34+细胞移植的小鼠中,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比例以及CD45+细胞亚群中人CD34,CD19和CD33比例进行分析,观察抗小鼠CD122抗体对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重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抗CD122抗体处理后2周和3周时,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0.6)%和(5.7±1.7)%,与注射同型对照抗体的NOD/SCID小鼠(12.2±1.4)%和(13.3±1.2)%相比下降约60%.在移植了人脐血CD34+细胞的小鼠中,同时用CD122抗体处理组在移植后6周和8周时小鼠骨髓中hCI45+比例分别为(63.0±12.2)%和(53.2±l6.3)%,明显高于同型对照抗体组中hCD45+比例(7.7±3.6)%和(6.1±2.4)%.此外,经过抗CD122抗体处理组的小鼠移植8周后骨髓中仍能够明显的检测到人CD34+细胞的存在.结论:抗小鼠CD122抗体通过降低NOD/SCID小鼠的NK细胞的比例,大大促进了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

  • 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与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曾丰;魏世金;黄豪博;黄清华;林秋燕;范丽萍;黄惠炆;付丹晖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 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洁;周海侠;张日;吴德沛

    本研究旨在探讨亲缘间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可行性.对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3年8月间接受亲缘hi-HSCT的22例Ph+ ALL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分析.22例患者移植前状态为:15例CR1,3例CR2,1例CR3,3例复发状态.获取亲缘单倍体供者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药物采用阿糖胞苷(Ara-C)、白消安(Bu)、环磷酰胺(CTX)及全身照射等.联合使用环孢素A (CsA)+短程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MMF)+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显示:22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ANC≥0.5×109/L及Plt ≥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 d及23 d;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3个月,随访期间1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aGVHD,8例发生cGVHD;因感染死亡2例,GVHD死亡3例,复发死亡3例,其余14例患者仍无病存活,2年无病存活(DFS)率为57%.结论:亲缘间hi-HSCT是治疗Ph+ ALL的有效方法,可使部分患者延长无病生存乃至治愈.

  • shRNA干扰NOTCH1基因对套细胞淋巴瘤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黄轶群;黄晓璐;马旭东

    本研究旨在探讨RNA干扰沉默NOTCH1基因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增殖、凋亡及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针对NOTCH1基因设计短发夹RNA并将其连入pGPU6/GFP/Neo质粒中,构建NOTCHl shR-NA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转染入Jeko-1细胞;应用RT-PCR及Westem blot鉴定其干扰效果,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procaspase-3、procaspase-9及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p-mTOR、p-P70S6K的表达.结果表明:NOTCH1 shRNA转染Jeko-1细胞后,NOTCH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组增殖率明显低于Neg-shRNA组和空白组(P<0.05),NOTCH1 shRNA转染48 h后,凋亡率为(34.58±3.46)%,而Neg-shRNA组和空白组分别为(2.44±1.35)%、(1.72±0.64)%,有统计学差异(P<0.05);凋亡相关蛋白BCL-2、procaspase-3、pro-caspase-9的表达下调,而BAX表达上调;干扰NOTCH1基因后Akt总蛋白未见明显变化,而p-Akt、p-mTOR、p-P70S6K的表达下降.结论:干扰沉默NOTCH1基因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通过去磷酸化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袁鹏;余正平;岳天华;肖艳华;陈宝安

    本研究旨在探讨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及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8例,将采用伊达比星及甲氨蝶呤联合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A组(观察组),将采用甲氨蝶呤单纯药物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B组(对照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表明,A组CR 34例,PR 5例,总缓解率72.2%;B组CR 10例,PR 4例,总缓解率41.2%;A组较B组生存曲线有明显上升,而且A组平均生存期33.172个月,显著性高于B组的26.305个月(P<0.05).结论: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阿碰;唐灵涛;陈君敏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向肿瘤细胞定向迁移并且抑制肿瘤细胞的特性,然而其分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B7-H4在骨髓MSC细胞株C3H10 T1/2(C3H10)体外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C3H10细胞中B7-H4的表达情况;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绿色荧光素标记的FAM-siRNA转染C3H10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并评估siRNA的转染效率;利用RT-PCR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siRNA-B7-H4干预C3H10细胞后B7-H4的mRNA表达水平;将单独培养的EL-4细胞作为对照组,B7-H4不同程度沉默后的C3H10细胞与EL-4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48 h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及CCK-8检测法比较EL-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利用INTERFERinTM转染试剂转染C3H10的效率可达到72.43%,C3H10细胞中高表达B7-H4,利用siRNA技术使B7-H4表达下调可逆转C3H10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骨髓MSC细胞株C3H10可能通过表达B7-H4发挥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抑制作用,这将为临床治疗淋巴瘤提供新靶点、新方向.

  • 2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

    作者:杨萍;王晶;赵伟;景红梅;克晓燕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收集23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表明,23例AITL患者的中位年龄62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中高危/高危21例(91.3%),14例患者(60.9%)存在结外侵犯,5例(21.7%)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总体反应率为68.2%,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8.3%和28.7%.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年轻患者预后,免疫抑制剂对于复发难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年龄大于65岁、IPI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淋巴结受累数目、近期疗效、纤维蛋白原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骨髓是否受累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及骨髓受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修改的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的危险分层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AITL好发于老年患者,具有高度侵袭性,合并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易感染,预后差,年轻、一般情况较好患者初始强化治疗有可能获益,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年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可作为复发难治患者治疗选择.

  • MicroRNA-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宋国齐;顾玲;何帮顺;潘玉琴;王书奎

    本研究旨在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株中miR-21(micro RNA-21)的表达以及调控PDCD4及PTEN2种基因对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以miR-21作为靶分子对DLBCL基因治疗的可能性.首先,使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3种DLBCL细胞株中miR-21的表达水平;利用转染anti-miR-21来降低miR-21的表达量,研究miR-21对DLBCL的生物行为可能产生的作用;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来验证miR-21与PDCD4和PTEN的关系.结果表明:ABC-型DLBCL细胞株中miR-21的表达明显高于GCB-型DLBCL;RNA反义抑制技术特异性降低OCI-LY3和OCI-LY10细胞miR-21表达后,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凋亡增加;荧光素酶报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PDCD4及PTEN是miR-21靶基因.结论:miR-21可能涉及DLBCL的发病机制,可能为一种新的DLBCL治疗靶分子.

    关键词: DLBCL miR-21 PDCD4 PTEN
  • 29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王冰洁;岑溪南;邱志祥;欧晋平;王文生;梁赜隐;董玉君;许蔚林;李渊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29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LB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9例病理确诊为PMLBCL患者,中位年龄32岁,临床表现以纵隔巨块(72.4%)、上腔静脉综合征(51.7%)、呼吸困难(62.1%)、浆膜腔积液(48.3%)多见,其中62.1%存在结外侵犯,62.1%合并胸腔外受累.按照Ann-Arbor分期,16例(55.1%)为Ⅰ-Ⅱ期、13例(44.9%)为Ⅲ-Ⅳ期,12例(41.4%)合并B组症状.在本组29例患者中2例失访,中位随访29月,余27例患者中17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l例复发,4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疾病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5年总生存率(OS)达85.2%,其中RCHOEP方案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94.4%,CHOEP方案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75%.8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l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访至今均为持续CR.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和LDH水平升高,超过2倍正常上限,初治疗效、IPI评分具有预后参考意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均非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RCHOEP化疗方案初步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探索.

  • 淋巴瘤患者EBV感染状态的调查

    作者:王小艺;岑溪南;任汉云

    本研究调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淋巴瘤患者的EBV感染状态.选取2008年1月-2012年4月于我院行外周血EBV DNA检测或病理EBER检测的淋巴瘤患者,收集此人群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外周血EBV DNA、病理EBER结果等信息,研究不同类型淋巴瘤的EBV阳性率,和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的特征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生存分析法分析EBV阳性对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69例淋巴瘤患者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理EBER阳性率高(分别为84.8%、72.7%、40.0%),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理EBER阳性率较低(16.7%),老年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EBV阳性率为50%,10例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例患者进行病理EBER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周血EBV阳性率为10%,EBV阳性患者中的T细胞淋巴瘤比例明显增多(P=0.000),B症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05),所有EBER阳性病例中外周血EBV阳性与阴性患者O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27).结论:EBV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EBV感染 淋巴瘤 EBER
  •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彦;克晓燕;王晶;景红梅;王继军;董菲;万文丽;张巍

    本研究旨在评估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3年6月间15例新发IgD MM临床资料.15例诱导治疗中传统化疗9例、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6例.诊断及疗效采用IMWG的标准评估,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男女比例2:1,中位年龄57(40-72)岁;15例均为Durie-SalmonⅢ期,轻链为λ型占80% (12/15),有骨损害者占了86.7%(13/15),髓外侵犯者33.3%(5/15),胸腔积液26.7% (4/15),肾功能损害86.7% (13/15),贫血占93.3%(14/15),血清白蛋白<35 g/L占26.7% (4/15),平均肌酐清除率为23.1(6-44)ml/min,诊断时中位血红蛋白82(43-131)g/L.结果表明,可随访11例中,8例死亡,3例存活;平均随访20(0.5-13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PFS)7(95%置信区间CI 4.6-9.4)个月,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15(95% CI 6.6-27.4)个月;用传统化疗诱导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17(95% CI 6.0-28.0)个月,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期15 (95% CI 0.0-33.3)个月(P=0.90).15例中可评价疗效14例,完全缓解者(CR) 33.3% (5/1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者(VGPR) 13.3% (2/15);部分缓解(PR) 20% (3/15);疾病稳定者(SD)20% (3/15);疾病进展者(PD)6.7% (1/15).结论:IgD 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预后差.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伴髓外浸润的患者有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可能改善患者生存期.

  • 米托蒽醌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齐美颖;刘心;刘保兰;周柰岑;徐波

    本研究探讨米托蒽醌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米托蒽醌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检测BCL-2、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米托蒽醌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 =0.924)和浓度(r =0.947)依赖性增强.米托蒽醌作用24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米托蒽醌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可见凋亡细胞;在48 h后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米托蒽醌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后,在低浓度1.0 μg/ml组RPMI8226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在高浓度2.0μg/nl组RPMI8226细胞阻滞于S期(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BAX、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P <0.05).结论:米托蒽醌可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此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内、外源性凋亡的通路有关.

  •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正常化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孟庆齐;王建宁;宋敏;包红雨;侯艳秋;张柳波;蒋苏豫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R)正常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后获得好疗效时sFLCR持续正常超过4周的患者归为正常化轻链比患者,反之为异常轻链比患者;分析其传统预后因素对sFLCR的影响及sFLCR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意义.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年龄、ISS分期在正常化sFLCR组及异常sFLCR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种指标对治疗后骨髓瘤sFLCR均有负性影响(P<0.05);sFLCR达到正常化血轻链比值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总生存期(P<0.01).结论:治疗后sFLCR正常化能够初步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较好.

  • 不同预后分层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作者:胡凯;王晶;朱明霞;王艳芳;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不同预后分层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和CD38/SSC联合设门,对62例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标记CD45、CD38、CD138 、CD56、CD19、CD117、CD13、CD20、CD22、CD34、Kappa和Lambda进行检测,并通过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预后分层,分析和比较不同预后分组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显示:异常浆细胞均表达CD138(100%)及CD38(100%),而CD19+(6.5%),CD45+ (22.6%),CD56+ (59.6%)及单克隆轻链抗原表达(82%)相对常见,其他CD117+ (27.4%),CD13+ (17.7%),CD20+(16.1%)存在个体差异;经预后分层后显示,标高、高危组CD56表达率低于低危组(P=0.02),而CD117表达率高于低危组(P=0.01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在初诊的中、高危患者中CD56表达较低,而CD117表达较高,这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

  • 克拉屈滨诱导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周柰岑;齐美颖;刘保兰;徐波;刘心

    本研究探讨克拉屈滨(2-CdA)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26凋亡及其作用机制.应用MTT检测不同浓度克拉屈滨作用不同时间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干预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则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BCL-2、MCL-1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克拉屈滨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并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表现;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克拉屈滨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Westem检测结果与PCR结果一致,BCL-2和MCL-1表达量下降,而caspase-3变化不明显.结论:克拉屈滨可抑制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和死亡受体凋亡途径有关,细胞周期阻滞在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 MNPs-Fe3O4介导恶性造血细胞凋亡而对正常对照细胞无作用

    作者:李玉秋;王冰;李文策;郭敏;王颖;郭玉洁;王福旭;温树鹏;潘崚

    本研究观察Fe3 O4纳米粒,在对正常人单核细胞安全的剂量范围内,是否可诱导恶性造血细胞系SKM-1细胞发生凋亡.用透射电镜和Malvem激光粒度仪(3000 HS)检测Fe3O4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细胞经MNPs-Fe3 O4处理12,24,48和72 h后用CCK-8方法监测细胞活力,应用Annexin V/PI双染和瑞吉氏染色检测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MNPs-Fe3O4处理48 h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激活的easpase-3,survivin和BCL-rambo的水平则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应用50 μmol/L和100 μmol/L MNPs-Fe3O4处理的SKM-1细胞活性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正常人单核细胞组活性未见有明显变化(P>0.05),MNPs-Fe3 O4处理的SKM-1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Annexin V/ PI染色结果显示,100 μmol/L MNPs-Fe3O4处理的SKM-1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正常人单核细胞组凋亡率无明显上升,抗氧化剂trolox预处理可以减轻MNPs-Fe3O4诱导的凋亡.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rambo活性,在处理后的SKM-1细胞中进一步上升,而在正常人单核细胞中未见上升.Survivin表达水平在处理后的SKM-1细胞下降.结论:MNPs-Fe3O4对SKM-1细胞能够诱导caspase-3依赖性凋亡,bcl-rambo上调和survivin下调参与了这个过程.同剂量的MNPs-Fe3 O4对正常人单核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

  • Notch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mRNA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研究

    作者:费成明;顾树程;赵佑山;郭娟;李晓;常春康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MDS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MDS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Delta-like-1和Jagged-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DS患者的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在WHO分组中,RA/RARS、RCMD及RAEB组Delta-like-1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ARB组Jagged-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elta-like-1表达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显著相关性(r=0.502,P<0.05).伴染色体异常MDS组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较无染色体异常MDS组明显升高(P<0.05).在IPSS分组中,较高危组Delta-like-1表达显著高于较低危组(P<0.01),而Jagged-1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中Del-ta-like-1和Jagged-1高表达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过程.

  • 体外rhG-CSF刺激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黏附和极化的影响

    作者:赵莎莎;谷振阳;李猛;赵小利;罗澜;管立勋;王莉莉;高春记

    T淋巴细胞黏附和极化过程的完成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影响.采集12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加入rhG-CSF体外培养24 h,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能力.结果显示,实验组(体外rh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黏附比例为(61.9±5.9)%,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6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外rh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24.3±4.3)%,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47.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rhG-CSF能抑制健康者外周血CD4+T细胞黏附和极化的能力.

  • HS-6101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猴的防护作用

    作者:申星;邢爽;熊国林;谢玲;郭玲玲;邱正良;葛常辉;代常亮;罗庆良

    本研究旨在观察HS-6101(简称6101)对7.0 Gy 60 Coγ射线全身照射恒河猴的防护作用.30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分为对症治疗组、WR-2721阳性对照组及HS-6101 30、90和270 μg/kg组,每组6只动物,60Coγ射线放射源1次全身双侧照射7.0 Gy(11.00 cGy/min).各组动物照射前1h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27 ml/kg、WR-272130 mg/kg及HS-6101 30、90和270 μg/kg.观察照射动物一般体征、外周血象、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对症治疗组动物于照射后第13天开始出现死亡,24 d内死亡4只,平均存活时间18.2±4.3 d;WR-2721组照射后15.8和18.5 d各死亡1只;HS-6101 270 μg/kg组照射后35.8 d死亡1只,其它动物照射后40d全部存活.HS-6101给药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低值均明显高于对症治疗和WR-2721组,开始恢复时间提前(P <0.05-P <0.01).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结果显示,HS-6101可明显促进放射病猴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集落(P <0.05-P<0.01).骨髓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HS-6101给药猴骨髓腔造血细胞增生旺盛、密度大,骨髓造血恢复优于对症治疗组和WR-2721组.结论:HS-6101 90 μg/kg可以明显促进7.0Gy照射所致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猴造血功能恢复,改善动物体征,简化治疗措施,提高动物存活率,其辐射防护作用明显优于WR-2721.

  • 三氧化二砷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BM-MSC成脂/成骨分化异常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全德;房佰俊;周健;张艳莉;刘阳;王超;赵俊梅;宋永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成脂与成骨分化失衡的调控作用.分离纯化AA患者BM-MSC,分别置于成脂与成骨诱导分化培养体系,在相应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As2O3、环孢霉素A(CsA)、As2O3联合CsA及不加药,As2O3的药物浓度为0.001μmol/ml,CsA的药物浓度为2.5 mmol/ml.将细胞相应分为As2O3组、CsA组、联合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油红O染色、Von-Kossa染色及RT-PCR等检测方法,检测相应分化标志.结果显示,在向成脂诱导分化方面,As2O3组的脂肪细胞分化率为(18.3±1.9)%,低于CsA组的(91.8±2.7)%及对照组的(92.1±1.2)%(P<0.05),而与联合组的(8.3±1.9)%相比,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CsA组的脂肪细胞分化率要高于联合组(P<0.05),CsA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未见明显差异.RT-PCR检测结果显示,As2O3组的LPL-mRNA表达水平分要低于CsA组及对照组(P<0.05),而与联合组相比,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CsA组的LPL-mRNA表达水平分要高于联合组(P<0.05).通过Von-Kossa染色检测发现,在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在As2O3组、联合组可见明显钙盐沉积,而CsA组及对照组则未观察到明显钙盐沉积现象.RT-PCR检测结果显示,As2 O3组的OST-mRNA表达水平要高于CsA组及对照组(P<0.05),而与联合组相比,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CsA组的表达水平要低于联合组(P<0.05).结论:As2O3可以抑制AA患者BM-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并可增强其向成骨细胞分化,CsA对AA患者BM-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无明显促进作用.

  • 两种剂量r-ATG联合Cs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比较

    作者:林少汾;薛红漫;王健;张碧红;陈纯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组不同剂量的兔源抗胸腺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接受r-ATG联合CsA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的儿童SAA 95例,其中55例的r-ATG治疗剂量为2.5 mg/(kg·d),连用5d(Ⅰ组),另40例r-ATG治疗剂量为3.5 mg/(kg·d),连用5d(Ⅱ组).95例患儿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1-16岁.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3、6、9、12个月评估并比较两组间治疗有效率,观察早期不良反应、早期死亡、远期克隆性疾病及复发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后第3、6个月,Ⅱ组的治疗反应率稍高于Ⅰ组(50% vs32.1%,P=0.08;65% vs 45.3%,P=0.059);第9、12个月,Ⅱ组和Ⅰ组的治疗反应率无明显差异(70.0% vs71.1%,P=0.904;82.5% vs 80.8%,P=0.832);第12个月,Ⅱ组完全反应率稍高于Ⅰ组(40.0% vs23.1%,P=0.08);第3、6、9个月两组的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病、近期感染及早期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Ⅰ组39例已随访至2年以上,有3例复发,1例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死亡.对Ⅱ组15例随访至2年以上,未出现复发、死亡及多克隆性疾病病例.结论:-ATG联合CsA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安全治疗方法.r-ATG 3.5 mg(kg·d)方案6个月内疗效优于2.5 mg/(kg·d)方案,但两组终疗效相当,且近期不良反应和早期死亡率未增加.对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生存率需进一步探讨比较,以便为临床选择合适的r-ATG剂量提供依据.

  • F-18FDG PET/CT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王兴兵;朱云霞;刘欣;潘博;张亮;韩永胜;蔡晓燕;朱薇波;吴竞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F-18 FDG PET/CT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了11例行F-18 FDG PET/CT检查的HPS患者,评估了F-18 FDG PET/CT对HPS相关的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计算了骨髓和脾脏的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骨髓和脾脏的SUVmax与HPS的多个实验室参数以及临床转归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患者中4例伴恶性肿瘤;通过F-18 FDG PET/CT检测判断HLH患者是否伴有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66.7%和75.0%;骨髓和脾脏的SUVmax与实验室参数无显著的相关性;预测患者预后的脾脏SUVmax值和骨髓SUVmax值的佳截断点分别为3.10和3.47;单因素分析提示,骨髓和脾脏中F-18 FDG高摄取患者的存活时间较短.结论:F-18 FDG PET/CT在继发性HPS的病因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激酶区M244V突变方法的建立

    作者:黄颀;杜新;张巧霞;卓家才

    本研究建立一种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BCR-ABL融合基因M244V突变的检测方法.设计突变点特异性引物,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检测BCR-ABL融合基因M244V点突变的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M244V突变及野生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和M244V点突变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BCR-ABL融合基因M244V突变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CML患者M244V突变的检查.

  • Cu跨入人红细胞膜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顿珠次仁

    本研究旨在探讨Cu2+跨入人红细胞的几种影响因素,包括Cu2+的浓度,介质的pH值,温育的温度,温育的时间的影响,并导出Cu2+离子跨入人红细胞的动力学方程.采用Cu2+溶液对人血悬浮红细胞温育,消化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Cu2+浓度、温育温度、介质pH、温育时间下Cu2+离子跨入红细胞的含量.结果显示,Cu2+离子跨入红细胞的含量分别随着胞外Cu2+浓度的增大和温育温度的增大而增大.Cu2+离子跨入红细胞的含量在pH6.2-7.4呈现增大的趋势,pH 7.4时达到大值,而在pH7.4-9.2之间呈逐步减小的趋势.结论:CU2+离子跨入红细胞在120 min内符合一级动力学特点,线性方程为103 ×Y =0.0497t +6.5992.

    关键词: Cu 红细胞膜 动力学
  • 人外周血来源的过度生长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殷杰;马珍妮;赵小娟;阮长耿

    与内皮干细胞相比,外周血来源的过度生长内皮细胞(blood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BOECs)富含血管新生和细胞黏附所需的蛋白,生物学特性更像内皮细胞;同时它克服了成熟的人脐血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量少和表型易发生改变的缺点,成为一种研究血管异常相关性疾病的新工具.本研究旨在建立从人外周血中体外培养、扩增BOECs,并进行鉴定的方法.采集外周血,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接种于胶原铺板的细胞培养皿上,EGM-2培养4周.观察BOECs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分析BOECs上清vWF多聚体分布,荧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细胞内vWF的贮存及vWF的刺激分泌.结果表明,体外诱导培养4周左右,出现克隆性生长的细胞集落,BOECs呈现“铺路石”样外观.经过3周左右的扩增后,过度生长的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EPCR阳性,CD14、CD45、CD133阴性.收集BOECs上清,进行vWF多聚体分析,与正常血浆相比vWF多聚体分布无差异.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BOECs内贮存vWF,加入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细胞内vWF增加,细胞表面可见vWF丝状结构.结论:本研究运用该实验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BOECs的体外培养、扩增及鉴定.该方法可以为血管性血友病病人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天然的细胞模型,并可能为病人基因治疗提供新工具.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