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智亚芹;郭姗琦;张翼鷟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效果并不显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表观遗传学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表观遗传调控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因而该抑制剂在MDS中的治疗作用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综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治疗MDS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义玲;刘文君

    人类血液中的血小板在各种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广泛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物过程,如血栓、炎症、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等.血小板无细胞核,因而对它的研究无法采用传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比之下,蛋白质组学、基因组蛋白质等研究将对血小板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且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已被应用于解析血小板蛋白质组的各种复杂生物过程.本文对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诸如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研究技术,与血小板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及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和疾病等.

  • 免疫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波;迟小华;卢学春;脱帅;张峰;张文英;脱朝伟;韩为东;姚善谦

    免疫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功能退化,出现免疫衰老.人的免疫系统可以分为遗传性/先天性和种系新生两大部分.前者以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为代表;后者以获得性免疫(B和T淋巴细胞)为代表.在衰老过程中,这两部分均以不同方式出现损伤,但先天性免疫保留相对完好,而获得性免疫的改变具有较强的年龄依赖性.免疫衰老与老年人群肿瘤多发性、感染的易感性和疫苗的低效性密切相关.本文就免疫系统随年龄衰老的特征进行综述.

  • 白血病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路钰夏;唐晓文;陈广华

    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是进行白血病治疗实验研究的关键,现已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筛选、白血病发病机制以及实验性治疗研究等.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具有建立周期短,重复性好,使用的肿瘤细胞株生物特性较稳定等优点.本文将从白血病及肿瘤细胞株的来源、小鼠种属的选择、移植模型的构建及GVHD模型新进展等方面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进行综述.

  • 本周氏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周晓;翟勇平

    肾功能损伤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MM患者易发生感染以及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周氏蛋白(BJP)的催化活性是其致肾损伤的重要因素并影响MM患者病情进展.研究指出,BJP具有水解肽及裂解DNA的催化活性,并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导致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凋亡.将BJP经过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DFP处理后,其催化活性丧失的同时对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也随之消失.因此,深入研究阐明BJP的致病机制有助于了解MM患者肾损伤的发生,并可能对治疗MM肾损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就近年对BJP催化活性的基础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 4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作者:许贞书;张金燕;战榕;郑志宏;吴顺泉;陈志哲

    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本院的40例CL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6岁(42 -80岁);25例(62.5%)可见典型CLL免疫表型,所有病例均表达CDI9和CD5,表达CD38和Zap70的分别有7例(17.5%)和14例(35%);8例检测出IgVH基因突变,其中有4例为VH3家族;FISH检测出P53基因缺失6例,RB1缺失3例,12三体1例,正常核型5例;31例患者接受了含氟达拉滨的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8个月(95% CI:39 -57个月),其中有27例(87.1%)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而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有9例,PFS仅为14个月(95% CI:10 -18个月,P<0.001),只有3例(33.3%)获CR+PR.诊断时β2微球蛋白水平正常者,36个月的总生存率为78%(95% CI:69% -87%),明显高于β2微球蛋白水平异常者的总生存率47%(95% CI:35% -59%,P=0.004).Zap70表达阳性的患者中有7例(50%)治疗后获CR+ PR,疗效差于表达阴性者,后者中有23例(88.5%,P =0.006)治疗后获CR+ PR.IgVH基因突变者,治疗后都获CR,无IgVH基因突变者,治疗后只有4例(66.7%)获CR.结论:CL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标记,如Zap70、CD38和IgVH基因突变,并与预后相关.氟达拉滨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CL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 氯法拉滨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海波;张梅;李呈亮;贺鹏程

    本研究观察氯法拉滨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用MTT法观察氯法拉滨0.01 -0.1 μmol/L作用于NB4细胞48 h的增殖抑制作用;氯法拉滨0.01- 0.1 μmol/L作用于NB4细胞24h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氯法拉滨对NB4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增殖抑制作用.氯法拉滨作用24h后,NB4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氯法拉滨能抑制NB4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诱导NB4细胞凋亡有关.

  • Toll样受体7激动剂对K562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周燏;刘军权;周忠海;黄菲;张娟;张颂;魏彩虹;陈复兴

    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TLR)7激动剂gardiquimod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以异戊烯焦磷酸法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gardiquimod处理γδT细胞和K562细胞48 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流式细胞术检测gardiquimod处理前后K562细胞内TLR7表达、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用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K562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gardiquimod 0.69- 11.0μg/ml可明显促进γδT细胞增殖,在5.5-11.0μg/ml浓度下抑制K562细胞增殖;gardiquimod处理K562细胞后未检测到凋亡,但细胞周期有明显变化,而且处理后的K562细胞更易被γδT细胞杀伤.结论:gardiquimod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并增强其对γδT细胞杀伤的敏感性.

  • 孤啡肽联合阿霉素逆转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王晓霞;刘小琴;张炜;陈轩;赵丽

    本实验室已研究证实,在细胞水平孤啡肽(OFQ)单独用药可逆转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本研究目的是探索OFQ联合阿霉素(ADM)逆转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与MDR1 mRNA /P-gp表达的相关性.MTT法检测OFQ和ADM单药及两者联合后对K562/ADM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DR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g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OFQ(0.1 μmo1/L)联合ADM( 15 mg/L)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与ADM组比较,48 h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0.01);OFQ联合ADM作用于细胞后MDR1 mRNA/P-g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DM单独用药组(P<0.01),且MDR1 mRNA(r =0.91)及P-gp(r =0.98)表达水平在48h内呈时间依赖性.结论:OFQ联合ADM可时间依赖性的逆转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性,48 h为佳逆转时间,逆转机制与下调MDR1 mRNA和P-gp的表达量相关.

  • 藤黄酸通过MAPK通路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机理

    作者:徐勇;欧阳建;张启国;周敏;李娟;陈敏敏;徐岳一

    本研究探讨藤黄酸对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理.以不同浓度藤黄酸与抑制剂处理Jurkat细胞,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 8、caspase 9阳性细胞水平;免疫印迹检测pro-caspase 3、pro-caspase 9、磷酸化JNK及P38蛋白水平.结果表明,藤黄酸呈浓度依赖性诱导Jurkat细胞凋亡;藤黄酸作用Jurkat细胞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水平升高,caspase3、caspase9活化蛋白及磷酸化JNK及P38蛋白水平升高;ROS、CaMKⅡ、caspase 3、caspase 9、MAPKK、JNK1/2及P38抑制剂减弱藤黄酸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ROS、CaMKⅡ、MAPKK、JNK1/2及P38抑制剂降低藤黄酸作用Jurkat细胞后caspase 3、cmaspase9活化蛋白水平;ROS、CaMKⅡ、MAPKK、JNK1/2抑制剂降低藤黄酸作用Jurkat细胞后磷酸化JNK蛋白水平;ROS、CaMKⅡ、MAPKK、P38抑制剂减弱藤黄酸作用Jurkat细胞后磷酸化P38蛋白水平.结论:藤黄酸通过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与ROS- CaMKⅡ-MAPKK-JNK/P38通路有关.

  • 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阿糖胞苷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杜欣;贾培敏;何丛;杜圣红;童建华;周励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阿糖胞苷(Ara-C)对U937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通过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硼替佐米(10 nmol/L)和(或)Ara-C( 50 nmol/L)处理前后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及其机制.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和Ara-C单药均能抑制U937细胞增殖,两药联合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细胞增殖抑制率在24和48h分别达(55.00±2.81)%和(70.02±3.33)%;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Ara-C能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促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阳性细胞率达(38.70±1.54)%.两药联合应用还能协同诱导caspase-9,-8,-3的活化.结论: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Ara-C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可能还通过死亡受体途径诱导U937细胞凋亡.

  • 番荔枝内酯类聚醚类似物AA005抗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韩冰;姚祝军;王立顺

    本研究探讨番荔枝内酯类聚醚类似物AA005广泛的体外抗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及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NB4的可能作用机制.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AA005对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率的改变;瑞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NB4细胞形态学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死亡形式;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的活化情况及其底物PARP-1的剪切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低浓度AA005 1 μmol/L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AA005 1 μmol/L能够抑制多种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的AA005作用于NB4、U937、K562白血病细胞48 h后,绝大多数细胞死亡;以NB4细胞为例,AA005作用后出现类似凋亡形态特征;AA005几乎可同时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及晚期凋亡;AA005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仅有微弱的caspase-3活化及其底物PARP-1的剪切,caspase广谱抑制剂Z-VAD-fmk不能抑制AA005所致的细胞死亡;非毒性浓度的AA005(<200 nmol/L)引起细胞G2/M期阻滞.结论:番荔枝内酯类聚醚类似物AA005具有广泛的抗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其机制可能与AA005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及引起细胞G2/M期阻滞有关.

  • 含胸腺肽增强免疫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联合小剂量IL-2方案治疗老年人B-CLL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蔡力力;杨洋;杨波;朱宏丽;卢学春;张文英;于睿莉;迟小华;王瑶;代汉仁;韩为东;范辉;李素霞;刘洋;冉海红;林洁;脱帅;脱朝伟;张峰;曹军平;姚善谦

    本研究评价含胸腺肽增强免疫的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联合小剂量IL-2方案治疗老年人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LL)的安全性及疗效.以胸腺肽α1作为增强免疫方案,用法为1.6 mg/d,皮下注射,14 d为1个周期.采集5例B-CLL老年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每周采集1次,分别在应用胸腺肽α1前和应用1个周期后各采集3次,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及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观察对比应用胸腺肽α1前后CIK细胞在扩增数量、效应细胞扩增倍数、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体外杀瘤活性的变化.5例患者在接受胸腺肽α1治疗后开始进行自体CIK细胞联合小剂量IL-2方案免疫治疗,具体为:胸腺肽α1 1.6 mg/d,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次回输CIK细胞数为(4 -6)×109个,回输后应用IL-2 1 mU/d,皮下注射,第1 - 10天.28 d为1个疗程,动态观察CIK细胞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疾病缓解情况及感染频次、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胸腺肽α1增强免疫治疗后体外诱导CIK细胞在扩增数量、效应细胞扩增倍数、比例及体外杀瘤活性4个方面均明显高于胸腺肽α1治疗前(P<0.05).5例患者共接受46个疗程的CIK细胞联合IL-2治疗,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5例患者一般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CD3+、CD3+ 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感染频次减少,程度减轻(P<0.05);3例由部分缓解(PR)达到完全缓解,1例由疾病稳定(SD)达到PR,1例由疾病进展达到SD.结论:含胸腺肽增强免疫的自体CIK细胞联合小剂量IL-2方案治疗老年人B-CLL安全有效.

  • 汉防己甲素与5-溴汉防己甲素逆转耐药机制与降低MRP7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程坚;代景莹;陈宝安;蔡晓辉;王帅;高峰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汉防己甲素(Tet)与5-溴汉防己甲素(BrTet)逆转耐药的机制是否与调节多药耐药相关蛋白7(MRP7)表达水平有关.采用MTT法检测柔红霉素(DNR)对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K562与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耐药倍数.将细胞分组,加入BrTet、Tet,用实时PCR法检测细胞MRP7mRNA表达,Western bolt法检测细胞MRP7蛋白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DNR蓄积.结果表明:K562/A02对DNR的耐药倍数为23.65倍.分别加入1μmol/L Tet与2.0μmol/L BrTet后,K562/A02细胞的MRP7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降低至2%和12%,MRP7蛋白表达降低了53.2%与83.7%,P-gp表达分别下调58.47%与52.20%;1.0 μmol/L Tet与2.0μmol/L BrTet分别使K562/A02细胞内DNR提高了94.32%与271%.结论:BrTet与Tet均可逆转耐药,其逆转机制除了抑制P-gp的表达之外,还可能与抑制 MRP7的表达,增加肿瘤细胞内抗肿瘤药物浓度有关.在相同摩尔浓度下,Tet与BrTet对MRP7表达的下调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 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浙江汉族人群中部分稀有血型

    作者:祝宏;刘瑛;洪小珍;许先国;兰小飞;马开荣;阿吉;朱发明;吕杭军

    本研究探讨浙江汉族人群部分红细胞血型系统稀有表型的分布情况.利用血清学技术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筛选H系统H-、MNS系统GPA -和s-、Rh系统Rhnull、Rhmod、D-、CCDEE和CCdEE、Gerbich系统GPC-、I系统i+、Lutheran系统Lub-、Kell系统k-和Jsb-、Duffy系统Fya-、Ok系统Oka -、Diego系统Dib-.利用尿素溶血试验筛选Kidd系统Jk(a-b-)表型.结果表明:1 618例献血者中检出1例Di(a+b-),1007例献血者检出3例Fy(a-b+),633例Rh阴性献血者检出1例CCdEE.大规模筛选中未发现Jk(a -b -)、H-、GPA-、s-、GPC-、成人i+、Lub-、k-、Jsb -、Lub-和Oka-稀有血型.结论:在献血人群中发现Di(a+b-)、Fy(a-b+)、CCdEE稀有表型,提供了浙江汉族人群部分红细胞稀有血型的分布数据.

  • 中国牡丹江地区献血人群HPA基因分布特征的研究及数据库的建立

    作者:刘丙现;高广平;王丹;张彦;于秀清;夏冬梅;周锐华;郑华;马嫱;刘杰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牡丹江地区献血人群HPA基因及其多态性分布特征,判断HPA抗原不配合比率,确定有临床意义的抗原系统,建立已知HPA基因型血小板献血者数据库.采用PCR- SSP方法对154名无血缘关系的献血者做HPA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并与国内外不同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54名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献血者均表达出HPA-a基因中的1a -17a基因;仅表达HPA-b基因中的1b、2b、3b、5b、6b和15b,未表达HPA4b、7b -14b、16b和17b;在基因型中主要以aa纯合子表达为多,具有高杂合度的为HPA15,其次为HPA3.HPA基因组合型有23种组合型,其中5种频率>10%,其余18种频率<8%,经x2检验验证本地区HPA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结论:本研究已确立牡丹江地区154人的HPA血型分布遗传特征,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相比具有本地区人群特点,由此建立了牡丹江地区已知HPA基因型的血小板供者数据库,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者提供相匹配的供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免疫学意义.

  • 检出免疫性抗体的RhD阴性献血者基因型分析

    作者:张春燕;李继红;赵素珍;刘杰

    本研究分析检出免疫性抗体的RhD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型.对自2008年4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哈尔滨市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确证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免疫性抗体筛查,对检出免疫性抗体的样本采用PCR-SSP及DNA序列分析进行RhD的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1265例RhD阴性献血者检出免疫性抗体12例(占0.95%),其中9例为抗-D抗体,3例为抗-(D+C)抗体;基因型检测结果10例为RhD阴性、2例为RHD 711DelC.结论:RhD阴性和RHD 711 DelC献血者易被免疫产生抗体;RhD阴性人群尤其是女性应提高意识,避免误输RhD阳性血液,避免多次妊娠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 B7-H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新;孙万军;徐燕;李增军;于珍;邓书会;李长虹;邱录贵

    本研究通过检测B7-H1基因在多种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9株白血病细胞系、4株IFN-γ体外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系,59例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10例原代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树突状细胞(DC)以及2株实体肿瘤细胞系,10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7-H1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反应与其白血病细胞中B7-H1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B7-H1 mRNA在白血病细胞系、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在IFN-γ体外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系、原代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DC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在化疗后未获完全缓解(CR)的患者白血病细胞中B7-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结论:B7-H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其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白血病细胞中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治疗反应有显著相关性.

  • 12例Ph染色体和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作者:费新红;武淑兰;孙瑞娟;周葭蕤;王静波;王彤;刘红星;王卉;童春容;吴彤;陆道培

    本研究对2004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h+ AML的诊断根据WHO标准,且有t(9;22) (q34;q11)或变异的t(9;22)异常,诊断时和诱导治疗后没有CML慢性期的证据.结果表明,12例患者经形态和免疫分型检查确诊8例为AML,4例为髓系及B淋巴细胞系混合细胞白血病.12例患者中除2例初诊时未做染色体检查外其余患者均可检测到Ph染色体,且部分患者伴有复杂染色体或与正常核型共存.在12例患者中均可检测到BCR-ABL阳性,其中b3a27例,b2a2 1例,b2a2变异体1例,ela22例,e18a21例.12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缓解,其中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格列卫治疗后2例死亡;9例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患者复发后死亡,1例死于移植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24(8 -8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1.4±17.7)%.结论:Ph+ AML是一种预后较差的AML,格列卫联合化疗可使患者达完全缓解,缓解后尽快进行H-SCT能获得长期生存,改善患者预后.BCR-ABL基因及其变异体的检测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作为初治白血病的常规筛查指标.

  • CD133两种亚型分子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文理;聂述山;许云云;张艳兰;郭豆豆;潘健;汪家敏;张学光

    本研究旨在探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和治疗33 d时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和CD133-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儿上述两个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33-1、CD133-2表达和治疗33 d时微量残留病(MRD)的变化.结果表明,B-ALL初诊组48例中CD133-1阳性表达18例(37.5%),CD133-2阳性表达30例(62.5%,P<0.05);治疗33 d组25例中CD133-1阳性表达2例(8.0%),CD133-2阳性表达23例(92.0%,P<0.05).诱导化疗后CD133-1的表达显著减少,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33-2的表达下降缓慢.结论:初诊B-ALL患者CD133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FAB亚型、细胞遗传学异常、融合基因表达、危险等级及完全缓解率等均无相关性.B-ALL患儿CD133-2阳性表达高于CD133-1,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无相关性.CD133-2的表达与MRD显著相关.

  • 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莹;陈蕊;张炜;李娟;陈轩;赵丽

    本研究检测分析c-myc、c-myb原癌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定量分析原癌基因c-myc、c -myb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和BMSC的膜表面抗原,同时采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分析细胞核型.结果表明:①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及其BMSC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尤其是在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其均值分别为1.15±0.38和1.03±0.48,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异常的BMSC中其均值分别为2.08±0.82(P <0.05)和1.46±0.29(P <0.05);②在白血病细胞和BMSC中,c-myc mRNA、c-myb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与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③在不同预后组中,c-myc mRNA、c-myb mRNA表达呈线性相关;④在白血病细胞及急性组BMSC中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存在正相关;⑤白血病细胞中c-myc的表达量分别与BMSC中c-myc、c-myb的表达量有相关性.结论:在白血病中降低c-myc或c-myb原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治疗方案.

  • 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肾功能不全回顾性分析

    作者:罗成伟;杜欣;翁建宇;吴穗晶;郭荣;陆泽生;凌伟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齐全的149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旨在探讨移植后发生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评估患者移植前、移植后100 d及移植后1年内血肌酐水平及肌酐清除率,所有患者在预处理方案过程中均采接受放疗.急性肾功能不全定义为移植后100 d内血肌酐水平升高超过正常1.5倍以上,慢性肾功能不全定义为移植后3个月至1年内肌酐清除率低于移植前基础值.结果显示,移植后有4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其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21.5% (32/149),环孢菌素A、两性霉素B(P =0.025)、植入综合征(P=0.022)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移植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13%(18/138).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P=0.013)、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P=0.012)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肾功能不全患者2年生存率为39%,明显低于未发生肾功能不全患者(74.1%,P<0.001).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为感染(52%)、移植物抗宿主病(20%)、TA-TMA( 12%)、肿瘤复发(12%).结论:肾功能不全是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密切监测移植后肾功能水平及环孢菌素A浓度,减少两性霉素B使用,积极防治真菌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及TA-TMA是减少肾功能不全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 利用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监测个体嵌合状态

    作者:陈舒;许先国;刘瑛;洪小珍;朱发明;吕杭军;严力行

    本研究建立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以监测个体嵌合状态.根据红细胞Kidd血型等位基因的差异设计TaqMan MGB探针和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个体嵌合状态,利用倍比稀释的方法模拟个体DNA嵌合状态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有效区分JK*A和JK*B等位基因.人工嵌合JK*A和JK*B的DNA标本实测值与理论值无显著差异(P>0.05).在104个嵌合型细胞中存在156个供者型细胞时,该方法可有效检出供者型细胞.结论:建立的红细胞Kidd血型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嵌合体具有可行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于定量监测嵌合样本.

  • 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勇;李鸽;胡慧仙

    本研究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检测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意义.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治NHL患者58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入院参加体检的5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血清LD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β2-MG和VEGF水平,超过正常值范围判断为该指标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HL患者的LDH、β2 -MG、VEGF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HL组患者中,不同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患者LDH与VEGF水平变化显著.与低度恶性患者相比,中度恶性与高度恶性患者的LDH与VEGF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Ⅰ期患者相比,临床Ⅱ、Ⅲ及Ⅳ期患者血清LDH与VEGF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HL组58例患者中,LDH阳性30例,占51.72%,β2-MG阳性39例,占67.24%,VEGF阳性29例,占50.00%.结论:血清LDH、β2-MG、VEGF水平检测对NHL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作者:刘泽法;汤华;宋飞雪;曾鹏云;岳玲玲;张连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采集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和外周血,分别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均分为实验组(rAd-p53-DC)、对照组(rAd-DC)和空白对照组.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Western blot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表明,实验组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表达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培养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明显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检测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淋巴结来源DC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外周血来源DC(P <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微小残留病、DC免疫耐受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 18F-FLT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王瑞民;朱海燕;李菲;刘长滨;关志伟;姚树林

    本研究旨在比较18F-FLT PET/CT与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分期的评估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LT 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36例DLBCL患者,以18F-FLT PET/CT及CT扫描全身及头颅,用18F-FLT PET/CT及CT测量原发肿瘤的部位、大小及SUVmax,计算与主动脉弓血池SUVmax比值(T/MB).结果表明,18F-FLT PET/CT及CT检测DLBCL病灶的一致率为79.10%,其敏感性分别为96.65%、85.44%,特异性分别为100%、5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21.05%,假阳性率分别为0%、42.86%,假阴性率分别为3.35%、14.56%,准确率分别为96.82%、83.64%.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8F-FLTPET/CT对DLBCL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好于CT,能够协助DLBCL准确分期,18F-FLT与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预处理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100例临床观察

    作者:邵兰兰;肖秀斌;仲凯励;鲁云;陈喜林;达永;刘静;赵世华;马艺;杨秋实;苏航;张伟京

    本研究比较大剂量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大面积照射预处理方案对恶性淋巴瘤(ML)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至2010年8月在解放军307医院行AHSCT的100例ML患者,根据AHSCT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分析3、5、10年的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截止至2011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所有患者造血功能均获重建.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至>1.0×109/L的中位时间为(6.0±0.4)d、(8.2±0.4)d,血小板恢复至>20.0×109/L的中位时间为(7.1±0.8)d、(11.4±2.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OS率分别为3年67.3%、68.9%,5年62.8%、60.6%,10年57.6%、56.2%;PPS率分别为3年63.6%、63.2%,5年59.4%、58.3%,10年50.8%、5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感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移植预处理方案中的高剂量放、化疗组较高剂量化疗组造血重建晚,但两组疗效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 人Stro-1+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芳;许雯;李晓武;张翼鷟

    本研究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Stro-1 +MSC亚群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从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培养MSC,并筛选Stro-1+ MSC.建立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C57BL/6小鼠,获取皮片,移植给受体雌性BALB/c小鼠.动物分为4组:①Stro-1+ 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106 Stro-1+ MSC;②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 ×106 MSC;③照射对照组:受鼠照射后直接进行皮肤移植;④同系对照组:BALB/c小鼠照射后接受同系小鼠皮肤移植.检测项目包括:移植皮片存活时间,HE染色观察移植皮片病理改变,ELISA检测移植前后受鼠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2.13±3.34)d,较照射对照组(11.38±1.01)d未见明显延长(P>0.05);Stro-1+ 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30.68±5.89)d,较照射对照组及MSC组明显延长(P<0.05),移植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皮片结构清晰.在同系对照组和照射对照组,移植前后受鼠血浆中TGF-β1浓度无显著变化,而在MSC组和Stro-1+MSC组移植后TGF-β1浓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结论:Stro-1+ MSC较未分选的MSC具有更强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功能,在体内可显著延长小鼠皮片的存活时间,而这种作用似与TGF-β1的表达无关.

  • 1,25(OH)2维生素D3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介导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彭静;曹祥山;邱国强;孙冠星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 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 VitD31 nmol/L培养9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因子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用MTT法评估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CD80、CD83、CD86、CDla表达率分别为(40.43±9.83)%、(20.04±4.73)%、(14.45±5.38)%,(58.48±10.72)%;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29.36±13.34)%、(35.91±10.19)%、(27.15±11.64)、(72.20±12.79)%.实验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DC表达IDO蛋白上调.结论:1,25 (OH)2Vit D3抑制DC的成熟,通过上调DC的IDO蛋白表达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

  • IL-2和IL-15诱导扩增的脐带血NK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汪健;孙自敏;曹琳琳;李庆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 - CD56+ NK细胞及其在IL-2、IL-15诱导扩增后的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别加入IL-2或(和)IL-15,培养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 CD56+ NK细胞亚群水平以及NK表面CD16、CD62L、NKG2D、NKG2A、NCR44、NCR46、颗粒酶B、穿孔蛋白的表达;用WST-1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扩增14 d后IL-2、IL-15、Ⅱ-2/IL-15 3组NK细胞分别扩增了10.78±2.51、10.42±3.72、10.54±6.24倍,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扩增后的NK细胞表达CD16的比例显著减低,IL-2和IL-15组之间差异显著;细胞因子扩增后CD62L表达无改变;IL-2有下调NKG2A、NCR46表达的作用,1L-15的作用则相反;两种细胞因子均有上调NKG2D、穿孔蛋白、NCR44表达的作用,且细胞因子之间也存在差异;IL-15有上调NK细胞颗粒酶B表达的作用;经细胞因子扩增的NK细胞毒活性显著增高,但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IL-2和IL-15均能有效地扩增脐血中NK细胞.虽然2种细胞因子扩增后的CD3 - CD56+ NK细胞与功能相关的免疫表型呈现出不同的改变特征,但细胞毒活性均显著增加,且2种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别,协同作用不明显;NK细胞毒活性是各种活性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滕广帅;付蓉;刘惠;王红蕾;王一浩;阮二宝;瞿文;梁勇;王国锦;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王化泉;邢莉民;关晶;王珺;李丽娟;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检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数量,并探讨DC在IRP发病中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IRP(37例初治、28例恢复)患者及17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Lin- HLA-DR+ CD123+细胞)、髓系DC( 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LinHLA-DR+ CD11c+细胞)数量、亚群.结果显示,IRP初治组外周血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比例为(0.91±0.64)%,明显高于恢复组(0.39±0.11)%和正常对照组(0.29±0.13)%(均P<0.01),恢复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恢复组mDC占PBMNC的比例分别为(0.21±0.20)%、(0.34±0.21)%,与正常对照组(0.29±0.09)%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pDC/mDC比值为6.75±7.11,明显高于恢复组(1.55±0.93)和正常对照组(1.07±0.43,均P<0.01),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P>0.05).IRP组外周血pDC占PBMNC的比例与Th1/Th2呈负相关(r=-0.347,P<0.05),与骨髓单个核细胞膜表面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 =0.606,P<0.05),与CD5+B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09,P<0.05),与血红蛋白(r=-0.381,P<0.01)和血小板水平(r=-0.343,P<0.01)均呈负相关;mDC占PBMNC的比例与Th1/Th2呈正相关(r=0.595,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 =0.292,P<0.05);pDC/mDC与Th1/Th2水平呈负相关(r=-0.395,P<0.05),与骨髓单个核细胞膜表面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 =0.421,P<0.05),与CD5+B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423,P<0.05),与血红蛋白(r=-0.304,P<0.05)和血小板水平(r=-0.287,P<0.05)均呈负相关.结论:IRP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增多,可能与IRP发病有关.

  • 重组腺病毒载体Ad5-hTRX-EGFP的构建及其表达

    作者:扈江伟;王军;徐曼;苏永锋;孔维霞;盛红霞;张斌;陈虎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制备人硫氧还蛋白(hTRX)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腺病毒载体Ad-hTRX-EGFP,感染HEK293细胞,为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设计含有Not Ⅰ和EcoR Ⅴ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hTRX,将扩增产物连接到带有EGFP标记的pDC316-mCMV穿梭质粒上,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DC316-hTRX-EG-FP,利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的方法将AdMax腺病毒包装系统的骨架质粒pBHG lox_E1,3Cre和穿梭质粒pDC316-hTRX-EGFP共转染入HEK293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得到腺病毒重组质粒pAd-hTRX-EGFP,并在其中包装扩增病毒,用氯化铯高速梯度离心、纯化病毒,测定病毒颗粒数及滴度.采用PCR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感染HEK293细胞的效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细胞表达hTRX蛋白.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CR和Not Ⅰ、EcoR Ⅴ酶切鉴定,证实含有hTRX基因,测序结果和设计片段的序列一致.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达5.558 × 1010pfu/ml.病毒成功感染HEK293细胞,MOI=100时,感染效率达92.25%.经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表明,感染后的HEK293细胞高表达hTRX蛋白.结论:应用细胞内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含hTRX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制备获得高滴度的病毒,能高效感染HEK293细胞并表达目的蛋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小鼠adam10基因启动子克隆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构建及鉴定

    作者:陈伟;陈翀;张焕新;曹江;桑威;吴庆运;赵恺;藏宇;曾令宇;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克隆小鼠adam10基因启动子,构建以adam10基因启动子为启动序列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并分析其活性,为研究adam10基因转录调控提供有效工具.以BALB/c小鼠脑组织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克隆小鼠adam10基因启动子序列至pCR-Blunt载体,酶切后连接至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启动子区域,构建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adam10,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与阳性对照质粒pGL4.74共转染真核细胞293FT,以离子霉素刺激为刺激组、DMSO为未加干预组,同时以不含启动子的pGL4.10与阳性对照质粒pGLA.74共转染组为阴性对照组,化学发光仪检测荧光强度及比例.结果表明,酶切及测序验证克隆的adam10启动子序列正确且无突变,构建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adam10与阳性对照质粒pGL4.74载体成功共转染293FT细胞,pGL4.10-adam10转染细胞后具有转录活性.离子霉素刺激组活性明显高于DMSO组,荧光比值约为DMSO组2倍(P<0.05),阴性对照组不具备转录活性.结论:成功克隆了adam10启动子并构建了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 0-adam1,离子霉素可增强adam10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

  • miR-2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腾龙;孙丽;王松梅;孟月生;邢秀华

    检测microRNA-21( miR-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表达水平,分析miR-21表达水平与临床Durie-Salmon (D-S)分期法和常用肿瘤负荷指标血浆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相关性,探讨miR-21在M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收集43例M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标本,用D-S分期法对MM患者进行临床分期,行髂骨穿刺获取BM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MMNC中miR-21表达同步抽取外周血,检测β2-MG水平.结果表明:①miR-21在MM患者BMMNC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复发/难治组MM患者miR-2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初治组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M患者化疗后miR-21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减低(P<0.05),其中以化疗有效组减低为明显(P<0.05),无效/进展组miR-21表达水平化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③miR-21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程D-S分期和血浆β2-MG水平有相关性.结论:miR-21过表达在MM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致癌基因作用,与MM肿瘤细胞的增殖、化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有密切关系;miR-21表达水平与血浆β2 -MG水平、临床D-S分期呈正相关,可能成为判断MM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 Longikaurin A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姗;普建新;孙汉董;吴英理

    本研究冬凌草甲素结构类似物longikaurin 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的作用和机制.采用CCK-8法检测longikaurin A和冬凌草甲素对H929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longikaurin A处理12h对H929细胞形态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比例;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水平及PARP的剪切情况;应用DCFDA探针检测2μmol/L longikaurin A处理不同时间H929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结果显示,与冬凌草甲素(IC50为10.66μmol/L)相比,longikaurin A(IC50为0.85 μmol/L)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929细胞增殖;longikaurin A作用24h,Annexin V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aspase-3、caspase-9活化,caspase-3的底物PARP发生剪切,提示longikaurin A能诱导H929细胞发生凋亡;活性氧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够显著抑制longikaurin A诱导的细胞凋亡,然而longikaurin A本身并不升高活性氧水平.结论:与冬凌草甲素相比,longikaurin A在较低浓度下能够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发生细胞凋亡.

  •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程骁赪;张晓黎;叶娴;石晓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1年8月间收治的34例初诊MM患者资料,根据入院时ALC分为ALC<1.3×109/L(n=15)和ALC≥1.3×109/L(n=19)两组,分析其初发时ALC绝对数与患者性别、年龄、骨髓瘤类型、骨质破坏与否、临床分期、分组以及与血LDH、β2-MG、肌酐、白蛋白水平、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时患者外周血ALC为(0.4-2.9)× 109/L(中位数1.3×109/L).ALC< 1.3×109/L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20%)明显低于ALC≥1.3×109/L组(57.9%,x2=4.9696,P<0.05),同时外周血CD4的表达和CD4/CD8比值显著下调,CD8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髓瘤类型、骨质破坏、临床分期、分组和血清LDH、β2-MG、肌酐、白蛋白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M患者初诊时ALC可作为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测定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标记的研究

    作者:曹方方;陈芳;胡延平;张继红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意义.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38/SSC设门,对33例MM患者及12例浆细胞反应性增多症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检测,并辅以瘤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形态学检查观察到瘤细胞比例为6.0% - 76.0%;流式细胞术CD38/SSC设门后可见到一群CD38强阳性细胞,比例为0.99% - 57.54%;多数MM细胞表型为CD38SI+ CD138+ CD19 - CD56+ (78.8%),部分患者伴有CD20( 12.1%)、CD33( 15.2%)、CD117(30.3%)、HLA-DR(9.1%)抗原表达,其余抗原表达均为阴性;27例(81.8%)MM患者检测到cκ或cλ的单克隆限制性,其余cκ及cλ均为阴性.结论:利用CD38/SSC设门方法的流式细胞术对MM进行免疫分型,根据细胞表面抗原的异质性,可鉴别良性或恶性浆细胞,为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 硼替佐米治疗伴有肾脏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

    作者:康岩;赵月莹;郭梅;余长林;乔建辉;胡锴勋;孙琪云

    本研究分析伴有肾脏损害和无肾脏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点,探讨硼替佐米在治疗伴有肾脏损害MM患者中的作用.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39例MM患者(15例伴有肾脏损害,24例不伴肾脏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对硼替佐米治疗前后的临床特点、疗效、肾脏损害的转归以及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在疾病类型、肌酐、尿酸、血钙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贫血、球蛋白等无显著差异;②2组均接受了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在治疗效果上,伴有肾脏损害的MM患者组和不伴有肾脏损害的MM患者组在总有效率及总生存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后者中位生存时间略长于前者;③伴有肾脏损害的治疗组经硼替佐米治疗后肾脏损害可以逆转,且以第1个疗程效果为明显,有20.0%的患者肌酐水平下降到正常范围,第2个疗程后此比例达到38.4%.第2个疗程后肌酐水平下降幅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④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伴有和不伴有肾脏损害的MM患者,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且肾脏功能异常者多在2个疗程后得到明显逆转.

  • 人同源盒基因HOXB4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乔艳;赵春亭;刘竹珍;冯献启;王丽;刘世海

    本研究构建人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HOXB4的慢病毒载体,探讨慢病毒介导的HOXB4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的变化.利用PCR扩增获得HOXB4,并克隆入慢病毒穿梭载体lenti-shuttle;运用4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HEK293T细胞,48 h收获慢病毒lenti-HOXB4,并测定慢病毒滴度;将lenti-HOXB4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效果,确定佳的病毒感染复数( MOI);同时,利用RT-PCR、免疫荧光染色、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HOXB4的表达情况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四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获得lenti-HOXB4,测定的病毒滴度为3 ×108TU/ml;当MOI为20时,lenti-HOXB4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达80%以上;感染lenti-HOXB4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检测到了目的基因的表达,其能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OXB4基因并未明显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结论:成功获得带有HOXB4基因的慢病毒并实现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HOXB4基因能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大量增殖,并未明显影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

  • 流式细胞术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细胞的作用

    作者:郑翠玲;郭振兴;杨仁池;韩晓红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探究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FBM-MSC)对人Th1细胞的作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FBM-MSC,并对其进行免疫表型及分化潜能的鉴定.CD4+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FBM-MSC共培养(FBM-MSC/CD4),通过FCM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和FBM-MSC/CD4中Th1细胞(干扰素-γ+)的数量.结果表明,FBM-MSC的免疫表型及分化潜能均符合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标准.FBM-MSC对Th1细胞的发育具有抑制作用.FCM检测发现,FBM-MSC/CD4中Th1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ELISA检测结果表明,IFN-γ的蛋白水平在FBM-MSC/CD4中亦低于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同时,FBM-MSC/CD4中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或FBM-MSC细胞中的水平.而IL-6中和抗体能够增加FBM-MSC/CD4中的Th1细胞数量和IFN-γ的水平.结论:FBM-MSC对人Th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L-6信号通路可能是该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 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作者:韩之波;杨舟鑫;池颖;王有为;王涛;及月茹;杨萍;孟磊;韩忠朝

    由于组织来源和增殖能力的优势,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相比,脐带和胎盘来源的MSC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脐带和胎盘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比较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将胎盘、脐带冲洗干净后,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脐带、胎盘来源的MSC.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胎儿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液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MSC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STR分析证实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胎儿组织,这两种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MSC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液培养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但在成脂分化方面,绒毛膜来源MSC能形成更大的脂滴.结论:所得到的细胞均为MSC,均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且绒毛膜来源的MSC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这使得绒毛膜来源的MSC在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 播散性肿瘤治疗策略的共进化分析

    作者: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竺晓凡;郭晔;宋玉华

    现代文献中将以生态学和进化论的观点和方法考察医学问题的领域称为进化医学(evolutionary medicine),已经为代谢病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近年来用体细胞“宏进化”(macroevolution)的观点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合近年来非经典免疫学(non-classical immunology)理论和肿瘤进化的“基因组理论”(genome theory),对国内、外流行的“与癌共舞”的肿瘤治疗策略,从共进化博弈的视角进行了初步分析,强调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增强机体耐受力在提高机体适合度中的重要性,是“与癌共舞”策略的基础;认为肿瘤播散不等同于肿瘤细胞恶性变,而应该与其它慢性病一样耐心治疗;呼吁加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高“与癌共舞”的效益.

  • DAPT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娜;张丽艳;张燕;纪庆;王金宏;祁瑞哲;许静;袁卫平;程涛;高瀛岱

    本研究探讨DAPT(N-[ 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t-butyl ester)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 HSC)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及扩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DAPT1 μmol/L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18、p21、p37、CDK1、CDK2、CDK4、CDK6 mRNA表达水平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mcl-1、Bax、Bim、p53、Puma mR NA表达量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APT作用前后小鼠骨髓细胞Lin - c-kit+ Sca-1+及CD34 - Lin - c-kit+ 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用单细胞培养检测DAPT作用前后单个HSC分化的变化;用长周期培养实验检测DAPT作用前后HSC扩增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Lin- c-kit+Sca-1+表型细胞经DAPT处理5d后,小鼠骨髓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1、CDK2、CDK4、CDK6及27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 - P<0.001),p18和p2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 -P <0.001);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Bax、p53、Pum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 -P <0.001),Bim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Mcl-1的表达量无差异.加DAPT处理5d后,小鼠骨髓细胞Lin- c-kit+ 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骨髓细胞CD34 - Lin- c-kit+ Sca-1+表型细胞的G0期的细胞减少,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0.05),处于S、G2、M期的细胞数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骨髓细胞Lin - c-kit+Sca-1+表型细胞和CD34 - Lin - c-kit+ 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凋亡增多(P<0.05).单细胞培养10 d实验显示,每板形成的克隆数、每孔平均细胞数的变化及DAPT对单个造血干细胞分化影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T处理3d后,小鼠骨髓细胞中HSC的扩增能力下降.结论:DAPT可加速小鼠骨髓细胞CD34 - Lin - c-kit+Sca-1+表型细胞的耗竭,促进小鼠骨髓细胞Lin - c-kit+ Sca-1+及CD34 Lin c-kit+ Sca-1+表型细胞的凋亡,降低小鼠骨髓细胞中HSC的扩增能力,但对单个CD34 Lin c-kit+Sca-1+表型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无明显影响.

  • 小鼠造血各系细胞中氧化还原酶差异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燕;张娜;庞雅坤;程辉;刘灵;王金宏;顾洁;许静;缪为民;顾军;李妍涵;程涛;袁卫平

    造血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HSC),而HSC分化呈明显等级关系.细胞中活性氧簇(ROS)对HSC维持至关重要,细胞内过多ROS会造成HSC衰老.细胞主要通过氧化还原酶以及抗氧化物调节胞内ROS水平达到稳态,从而避免过多的ROS对细胞损伤.细胞内的氧化还原酶有多种,包括过氧化氢酶(catalase)、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PX1)、NQO1[ NAD(P)H dehydrogenenasequinone 1]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XNRD1),其在呈等级分化的各类血细胞中的活性及其在这些细胞中参与ROS水平的调节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出小鼠造血各系细胞,用半定量实时PCR法检测氧化还原酶基因(Catalase、MnSOD、GPX1、Txrnd1和Nqo1)在造血各系细胞中的表达,进而筛选出参与HSC中ROS调控的重要的氧化还原酶.结果表明,以长期HSC( LT-HSC)作为参照,T细胞中catalase基因表达是LT-HSC的0.14倍,显著减低(P<0.05).CLP和髓系细胞中MnSOD基因的表达分别是LT-HSC的0.56和0.47倍,显著减低(P<0.05).ST-HSC、GMP和髓系细胞中GPX1基因表达分别为LT-HSC的1.79、2.96和2.07倍,显著增加(P<0.05);MEP、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中GPX1基因表达分别为LT-HSC的0.58、0.10和0.6倍,显著减低(P<0.05).ST-HSC、MPP、CMP、GMP和髓系细胞中Txrnd1的表达分别为LT-HSC的3.36、3.18、4.19、6.39和4.27,显著增加(P<0.0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中Txrnd1的表达分别为LT-HSC的0.016和0.56倍,显著减低(P<0.05).ST-HSC、MPP、CMP、GMP、CLP和B淋巴细胞中Nqo1的表达为LT-HSC的0.30、0.17、0.25、0.10、0.04和0.01倍,显著减低(P<0.05).结论:氧化还原酶在造血各系细胞的表达差异较大,提示在不同细胞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氧化还原酶种类不同.更为重要的是,Nqo1在LT-HSC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系,提示其可能通过调控Nqo1的表达调节HSC功能.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

    作者:刘莹;程鹏;刘振芳;刘容容;赖永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西省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位点的确认和对各个CPC位点甲基化率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γ珠蛋白表达的主要甲基化位点.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修饰,递降PCR扩增,后对PCR产物进行DNA克隆测序,得到目的片段中每个C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定量检测甲基化的确切位置与程度.结果表明: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正常人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存在4个CpC甲基化位点,在序列中分别位于28、122、231和234bp,均呈高度甲基化,其中122和231 bp位点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和234 bp位点甲基化率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证实γ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位点、明确位点位置且经定量分析证实无论地中海贫血患者还是正常人各个甲基化位点均呈高甲基化状态;初步筛选出影响γ珠蛋白表达的主要位点可能在122和231 bp,为后续通过调节γ珠蛋白的表达缓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症状、靶向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娜;代玉龙;黄丽芳;刘文励

    本研究旨在探讨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的治疗作用.54只BALB/cAA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AA对照组、环孢素A治疗组、环孢素A联合氯化锂治疗组,每组18只.造模当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环孢素A 50 mg/(kg·d)和氯化锂20 mg/(kg·d),连续5d,于造模后14、21、28 d观察每组小鼠的疗效,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活检增生程度.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第14和21天AA组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降低,骨髓切片HE染色骨髓腔中充满脂肪细胞,第28天造血无明显改善;与AA组比较,环孢素A组及联合用药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升高,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环孢素A组比较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有明显升高(P<0.05),骨髓脂肪细胞量减少,骨髓造血接近于正常.结论: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治疗AA的效果较单独应用环孢素A治疗的效果更好,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理可能与Wnt信号激活后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有关.

  •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F表达与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陈群蓉;孙顺昌;彭运生;王清;莫宝妹

    本研究通过分析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F(HbF)表达及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选取89例已知基因突变类型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患者的红细胞HbF含量;提取患者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含rs11886868位点的BCL11A基因片段,用DNA测序法确定rs1188686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显示,在89例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中发现C和T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携带C/C单倍型患者的红细胞HbF含量为(4.47±3.42)%,高于携带C/T单倍型患者的(2.79±2.21)%.结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BCL11A基因rs11886868位点存在C和T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C多态性可能与红细胞内HbF高表达存在相关性.

  • 45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作者:陈玉梅;阮敏;王雅琴;邹尧;张丽;刘天峰;竺晓凡

    本研究旨在探讨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的诊断和治疗.对我院1994年2月至2011年7月期间诊治的45例DB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表明,45例DBA患者的发病年龄为1- 15个月,其中男23例,女22例,14例(31.1%)患儿合并身材矮小及躯体畸形;实验室检查表明,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均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34例(75.6%),增大11例(24.4%);骨髓检查红系增生低下;胎儿血红蛋白(HbF)检查29例,13例(44.8%)增高;骨髓红系干细胞培养25例,12例(48%)增生正常,13例(52%)增生低下;红细胞生成素(EPO)检测17例,均明显增高;染色体核型检查28例,均为正常核型.36例患儿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6例联合服用了环孢菌素A;30例(83.3%)患儿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10例患儿一直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20例停药后有15例(75%)复发,再次应用激素仍有效,但有2例进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应用环孢菌素A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无效死亡;6例激素无效,1例加用环孢菌素A后获得缓解,其他患儿间断输血,3例需加用去铁治疗.结论:临床特征、血像及骨髓像,EPO和HbF检测有助于DBA患儿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大部分停药复发,需要小剂量维持,激素治疗无效者可间断输血加去铁治疗.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人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内皮细胞组分的影响

    作者:代娜;李栋;时庆;汪大琨;付金秋;鞠秀丽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内皮细胞(EC)比例,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MSC中EC比例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标志CD34+ CD133+和vWF+ CD31+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用瑞氏染色观察经VEGF作用的MSC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D34、CD133、CD31、VWF的表达,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对EC标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EC及内皮祖细胞(EPC),经VEGF 10 ng/ml作用24h后,MSC的长宽比变大,EC比例上升而EPC比例下降,EC相关标志基因Tie-2和ecNOS等的表达均上调,其中UC-MSC对VEGF的反应更明显.结论: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的EC及EPC,VEGF可以提高EC的比例和细胞功能.

  • 氯吡格雷羧酸代谢物SR26334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作者:刘先锋;卢学春;曹剑;高燕;马聪;罗芸;范利

    本研究探讨氯吡格雷无抗血小板活性的羧酸代谢成分SR26334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其对内皮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SR26334 10 μmol/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48h;运用Affymetrix HU133 plus2.0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检测氯吡格雷羧酸代谢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用分子注释系统MAS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氯吡格雷羧酸代谢物SR26334 10μmol/L作用内皮细胞48 h后,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大于1.5倍的基因235个,其中上调基因176个,下调基因59个,包括DNA依赖的转录调节、转录、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开始转录的正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分割、蛋白氨基酸去磷酸化等相关基因,RT-PCR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氯吡格雷羧酸代谢物SR26334在基因水平通过多条通路调节内皮功能.

  • 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IL2rγnull新生小鼠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孔圆;刘艳荣;刘开彦;黄晓军;Fumihiko Ishikawa;Mine Harada

    本研究旨在应用NOD/SCID/Ⅱ2rγnull新生小鼠建立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异种移植模型.NOD/SCID/Ⅱ2rγnull新生期(出生48h之内)小鼠经亚致死剂量(100 cGy) 137Cs全身照射后,由面静脉输注FACSAria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的B-ALL患者骨髓CD3 - CD- CD8- CD34+CD19+细胞,于移植后8- 12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并通过HE染色评价人源B-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B-ALL患者CD34+ CD19+细胞移植的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不仅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人源B-ALL( huCI45+ CD19+)细胞的植入[(83.36±10.05)%,(93.88±5.05)%,(88.31±5.01)%],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B-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此外,人源B-ALL细胞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肝脏、肺脏、肾脏和脑等组织器官中.结论:NOD/SCID/IL2rγnull新生小鼠模型能够支持B-ALL患者CD34+ CD19+细胞的高水平植入,是对人B-ALL进行体内功能性研究的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 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建立慢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及其鉴定

    作者:张佳;杨文华;杨向东;史哲新;王兴丽;于文俊;郝征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 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 TEC启动子介导BCR/ABL基因在BaF3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朱玉峰;王元占;孟凡义

    转P210bcr/abl因小鼠是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理想模型,但广泛表达的启动子容易引起转基因小鼠的胚胎致死,所以应用在造血细胞中特异表达的启动子是成功建立转P210bcr/abl基因小鼠模型的关键.本研究探讨TEC启动子介导BCR/ABL基因在BF3细胞中的表达.从小鼠的基因组中克隆TEC启动子的- 364至+22区域,并替换掉IRES2 -eGFP载体的CMVie启动子,同时在该载体的EcorⅠ酶切位点插入7.2 kb的P210bcr/abl基因,再将构建好的载体分别转染BaF3细胞和293细胞,观察eGFP基因与P210bcr/abl基因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GFP基因在BaF3细胞成功表达,表达率在转染后6、24、72 h分别为7.10%、23.35%和64.61%,而在293细胞中未见eGFP基因表达.RT-PCR在BaF3细胞中扩增出BCR/ABL mRNA中372 bp的片段,而在293细胞中未扩增出任何片段.结论:TEC启动子的-364至+22区域能介导相关基因在造血细胞中高效特异性表达,适合于构建转P210bcr/abl基因小鼠模型.

  • 7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分析

    作者:辛春红;徐俊卿;隋晶蕊;王笑蕾

    本研究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对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71例(男性37例,女性34例,平均发病年龄57.8岁)PV患者的临床特点、染色体核型检查、BCR/ABL和JAK2V617F基因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71例中血栓形成、栓塞34例(47.89%),出血10例(14.08%),脾大44例(61.97%),肝大12例(16.90%),起病隐匿,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者占18.31%,初诊时平均血红蛋白206.31 g/L.67例PV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查显示4例(5.97%)染色体核型异常.38例患者JAK2V617F基因检查显示31例JAK2V617F基因阳性(81.58%).血清LDH与NSE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值,且均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07,P=0.005).3例进展为骨髓纤维化,1例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转化为ANLL-M2,经化疗无效后死亡.结论:PV是以血栓及出血为主要并发症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起病隐匿,血清LDH与NSE水平高于正常值,推断血清LDH与NSE水平可反映PV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恶性增殖程度并可作为判定PV的疗效指标之一.

  • 慢病毒介导的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在NOD/SCID小鼠中的持续表达

    作者:李艳杰;陈翀;曾令宇;曹江;徐开林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给血友病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体外和NOD/SCID小鼠中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基因疗法的可能性.构建含有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BDDhFⅧ)基因和IRES-eGFP编码序列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XZ9/BDDFⅧ.通过3质粒共转染293FT包装细胞,包装后感染293FT,HLF,Chang-liver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感染后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期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FⅧ抗原,FⅧ的mRNA转录和基因整合情况.超速离心收集病毒颗粒,并通过门静脉注射感染NOD/SCID小鼠.ELISA分析小鼠血浆FⅧ抗原,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导后1个月RT-PCR分析小鼠肝脏人FⅧ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成功制备高浓度的重组慢病毒,并能在体外高效转导靶细胞.感染后72 h能检测到高水平的FⅧ活性和FⅧ抗原.RT-PCR和PCR法能敏感检测到人FⅧ基因特录和整合至感染后的细胞中.在所有接受重组慢病毒颗粒注射后的NOD/SCID小鼠肝脏中均能检测到人FⅧ基因的转录,同时重组慢病毒也能在体内高效转导小鼠肝细胞.在感染后72 h小鼠血浆中人FⅧ水平为(49±6) mU,1周后为(54±8) mU,1个月后为(23±4) mU.结论:携带BDDhFⅧ基因的慢病毒颗粒在体内外能高效转导靶细胞,且所有被转导的靶细胞都能有效的分泌人FⅧ.经过门静脉注射慢病毒颗粒的NOD/SCID小鼠可以持续表达人FⅧ.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方治;张翼鷟;蔡挺;李克强;余静;罗央清;赵海丰

    本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及其受体((TGF-βR)的表达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为对照,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和TGF-βRⅢ)的表达量,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ITP患者组TGF-β1和TGF-βRⅡ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GF-βR Ⅰ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RⅢmRNA的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GF-β1及其受体TGF-βR Ⅰ和TGF-pRⅡ在ITP患者中表达异常,表明TGF-β1信号通路在ITP患者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 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后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

    作者:陈雪;王谷云;邢海洲;孙玉华;胡旸;田正芹;陈艳;张英;姚红霞;朱平

    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病例有可能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是迄今尚未观察到体内MPD细胞转化为AML细胞的分化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这一分化过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2例MPD短期内转为AML患者骨髓分化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体内发展相对缓慢的MPD增殖细胞演化为迅速扩增的急性白血病细胞时,存在不同分化阶段的亚克隆.结论:了解MPD急变过程将有助干早期诊断和治疗MPD转化的急性白血病.

  • 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孙嘉峰;杨波;张丽;黄艳;杨佳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RAEB-1和RAEB-2亚型患者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并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同时分析比较流式细胞术和骨髓涂片计数的原始细胞比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9例患者骨髓原始细胞进行设门,计数其比例并分析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①流式细胞术和骨髓涂片检测RAEB-1与RAEB-2亚型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3例RAEB-1亚型患者,原始细胞阳性表达CD34、HLA-DR、CD117、CD33、CD13、CD15、CD1 1b、CD3、CD19、CD7、CD56的患者分别有10例、12例、8例、11例、11例、3例、7例、0例、0例、3例、2例;16例RAEB-2亚型患者,原始细胞阳性表达上述抗原的患者分别有12例、13例、3例、12例、15例、7例、5例、0例、1例、4例、2例;RAEB-1与RAEB-2亚型间各种抗原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9例患者中原始细胞跨阶段表达CD15、CD11b的患者分别有10例、12例;④29例患者中原始细胞跨系列表达CD3、CD19、CD7、CD56的患者分别有0例、1例、7例、4例.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对MDS患者原始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可以为诊断及鉴别诊断MDS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