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希山;张斌;刘瑞;豆晓伟;赵春华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多种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它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影响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功能,参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造血干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参与原始及幼稚造血细胞离开骨髓、浸润外周组织的过程,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选,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MMP的结构,MMP的调控机制,MMP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血管生成及肿瘤免疫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 胚胎AGM区造血发育的研究现状

    作者:贺文艳;刘兵;毛宁

    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是哺乳动物体节期胚胎自主产生造血干细胞(HSC)的主要造血组织.AGM区造血发生模式主要是造血发生内皮,而近年来有证据表明造血血管原始干细胞和血管外间质也参与其造血形成.AGM-HSC的表面标志随发育成熟变化活跃,其中CD41是早建立的造血标志,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在不同发育阶段HSC的表达变化提示该细胞的逐步成熟和稳定.经典造血生长因子白介素3对AGM-HSC的扩增效应令人兴奋,而联合斑马鱼模型揭示前列腺素对AGM区以及骨髓HSC的调节活性也预示今后的研究手段将更为丰富.近,AGM区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发现及其显著的造血支持功能将有助今后发掘新型的HSC调控因子.本文就AGM区的造血发生模式、AGM区HSC的表面标志和AGM区造血干细胞的调控进行了综述.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血液病

    作者:王韫秀;张继红;顾兆伟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Wnt通路中重要并且研究为清楚的信号通路,它与许多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有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也可能参与恶性造血,在许多恶性血液病中异常激活,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白血病)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揭示其在恶性血液病发生中的相关机制,并为恶性血液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诱导细胞凋亡及相关的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立丽;孙桂芝;张培彤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是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重要因子.Apaf-1导致凋亡体的形成,然后激活caspase-9水解.激活的caspase-9能使caspase的下游信号开放执行细胞程序性死亡.由于Apaf-1在DNA损伤诱导凋亡中起到核心作用,故Apaf-1在抗肿瘤及药物耐药方面具有重要性.Apaf-1基因的失活意味着肿瘤疾病进展和化疗耐药.对Apaf-1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本文就Apaf-1的生化结构和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及抗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Apaf-1 细胞凋亡 肿瘤
  •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价指标研究新进展

    作者:林娜;李艳;田辉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预后差别很大.准确的预后判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年龄、肿瘤负荷、细胞遗传学异常、血清学检测、CD抗原、非创伤性物理检查、分期系统等方面对近年来该病预后评价指标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及其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分析

    作者:张丽;朱镭;王宏伟;杨林花

    本研究评价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骨髓(BM)或外周血(PB)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B-CLL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收集67例B-CL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7例B-CL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3、CD4、CD8和NK细胞各项指标均极度减低,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CD4/CD8比值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这些患者中CD19阳性率高(91.04%),其他抗原表达阳性率依次为CD5(80.60%),CD20(76.12),cyCD79a(74.63%),CD38(43.28%),CD11c(42.86%),CD7(41.94%),ZAP-70(39.29%),CD25(0.00%),CD5和CD19双阳性者占72.73%,CD38与ZAP-70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测定B-CL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对于B-CL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研究

    作者:缪扣荣;仇海荣;王蓉;张苏江;钱思轩;范磊;乔纯;洪鸣;张建富;陈丽娟;徐卫;李建勇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采用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379例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379例患者中共检出216例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包括19种平衡易位和70种染色体缺失或获得,占所分析患者的56.99%.t(15;17)(95例)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Y(22例)为常见的数目异常,分别占所分析患者的25.86%和5.80%.90.9%的-Y异常与t(8;21)同时出现,占t(8;21)异常的40.81%.各FAB亚型间染色体核型异常存在统计学差异,M3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男女性别间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R显带技术可检出56.99%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且主要为染色体特异性重排,部分核型异常与特定的FAB亚型相关,这可有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

  • 3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异常的FISH检测的意义

    作者:戴丹;张秀群;张学忠;苏爱玲;张磊;曹世斌;徐燕丽

    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2、del(13q14)、p53基因缺失、arm基因缺失情况中的意叉,采用组合探针(CEP 12、LSl D13S319、LSI p53、LSI atm)对30例CLL患者进行FISH检测,分析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Binet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13:微球蛋白(β2-MG)水平、ZAP-70和CD38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30例CLL患者中,19例(63.3%)存在1种及1种以上细胞遗传学异常,7例(23.3%)同时检测出2种及2种以上的异常,其中常见为del(13q14)(43.3%),其他依次为+12(23.3%),atm基因缺失(13.3%),p53基因缺失(10.0%).各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性别、年龄、Binet分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清LDH和β2-MG水平、ZAP-70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CD38高表达组中,atm基因缺失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D38低表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FISH是一种检测CLL患者分子遗传异常快速、准确及敏感的方法,其在CLL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伴有t(2;21;8)(p12;q22;q22)急性髓系白血病M2的MICM特征与诊断的探讨

    作者:马瑀;佟海侠;邓鑫;赵毅;刘卓刚;张继红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技术联合检测伴有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并探讨其特征及诊断意义.取患者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FAB分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新鲜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双色双融合AMIJETO探针及全染色体涂染(CP)探针检测有丝分裂中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并与常规R显带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巢式RT-PCR检测AML1-ETO融合转录本.结果表明:病例1原始粒细胞伴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例2符合以异常中幼粒细胞增高为主的AML-M2b;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FISH检测证实两例患者均存在t(2;21;8)(p12;q22;q22)复杂核型;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免疫表型显示CD34和HLA-DR共表达,伴CD19和CD56表达.结论:应用WHO提出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MICM)联合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准确诊断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AML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 FLT3-ITD突变在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

    作者:赵江宁;乔振华;许莲蓉;鹿全意;牛小青;张鹏;王昭

    为了研究FLT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突变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该类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多药耐药基因mdrl表达的关系,应用RT-PCR技术检测81名初发儿童AML骨髓标本,FLT3-ITD突变及mdrl基因的表达,并分析患儿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结果表明:在AML患儿中FLT3-ITD突变率为9.88%(8/81),均为杂舍突变.突变患儿年龄较无此突变者明显偏大,但与性别、细胞免疫分型等无关.突变组就诊时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较无突变组显著升高(P=0.001和P=0.041),且突变组患儿表现为正常染色体居多.突变组患儿预后较差,首次诱导缓解率仅为25.00%,而无突变组为76.71%.RT-PCR法检测mdrl基因显示,27名患儿表达该基因,但在FLT3-ITD阳性的8名患儿中只有3人是同时表达mdrl基因,此结果提示FLT3-ITD发生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FLT3-ITD突变是儿童AML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类突变,但突变率较成人为低,此类患儿预后差,首次诱导缓解率低,但FLT3-ITD突变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提示耐药调节剂可能对该类患儿无效.

  • 36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仇海荣;缪扣荣;钱思轩;王蓉;洪鸣;乔纯;张建富;范磊;吴汉新;陆化;仇红霞;陈丽娟;刘澎;张苏江;徐卫;李建勇

    为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临床意义,对362例CML患者采用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将患者分为慢性期和急变期两组.结果表明:附加染色体异常、变异易位、Ph(-)bcr/abl(+)并伴有染色体异常者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70/268(26.1%)、19/268(7.1%)、4/268(1.5%);50/94(53.2%)、8/94(8.5%)、4/94、(4.3%).362例标本中检出Ph阳性标本324例(89.5%),其中典型t(9;22)(q34;q11)易位297例(91.7%),变异易位27例(8.3%).在27例变异易位中单纯变异易位13例,复杂变异易位13例,隐匿Ph 1例.362例标本中共发现120例特殊核型异常.对上述异常分析显示.出现频率较高的数目异常有:+Ph:26例(21.7%);+8:12例(10.O%);+21:12例(10.0%);+19:9例(7.5%).结构异常中以i(17q)多,有16例(13.3%).结论:与慢性期相比,急变期附加染色体、变异易位等异常率均明显增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疾病进展的判断.

  • 环氧化酶-2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表达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作者:刘学文;贺其图;李志琴;马宏杰;李静;贾国荣;卢艳;韩海燕;李喆;云雁;张冬霞

    本研究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取初发白血病患者(51例)和正常对照组(18例)骨髓液及骨髓活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骨髓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测定骨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细胞内COX-2的表达.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骨髓MVD、VEGF含量、骨髓细胞COX-2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MVD、VEGF、COX-2阳性率三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423,0.577(P<0.05).结论:白血病可能同实体瘤一样也是一种血管新生依赖性恶性肿瘤,COX-2可能与VEGF协同促进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l/eto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姜艳梅;袁宏;刘新元;王滨;李士军;王楠

    本研究目的旨在构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用的amll/eto融合基因的RNA标准品,并以此作为工具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状态.应用定性的RT-PCR筛选患者标本中的amll/eto融合基因,经体外扩增转录,得到1010拷贝数RNA标准品,并对3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RNA标准品具有线形良好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较高,特异性较好;患者初诊组和复发组的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的平均值高于完全缓解组(CR)(P<0.05);随访的患者中初诊时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很高,完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明显升高.初诊和CR两个时间点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相差2个数量级以上时,病人的复发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amll/eto基因的相对值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RQ-RT-PCR方法检测amll/eto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可信度和稳定性较好;对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MRD定量动态监测有助于初步评价治疗效果,估计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因此有望成为确定强化治疗的时机、延长病人完全缓解期的重要手段.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43例免疫表型研究

    作者:孙海敏;钱思轩;吴雨洁;乔纯;洪鸣;范磊;杨慧;张建富;张苏江;吴汉新;仇红霞;陆化;徐卫;盛瑞兰;李建勇

    为了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免疫表型特征,以CD45/SSC设门,对143例APL进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比较初发和复发时免疫表型变化.随机选择同期42例HLA-DR阴性的非AP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E)患者作为对照,其中31例CD34也为阴性,探讨其与初发APL的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初发APL中91.9%表现为CD34和HLA-DR共阴性,复发时CD34和HLA-DR阳性率增高(37.5%vs 3.0%,37.5%vs3.9%).初发APL组CD34阳性率低于DR- AML组(3.0%vs 23.4%),初发APL组CD34即使阳性,其表达水平也较低(p<0.05).②初发APL组CD33阳性率高于各对照组(97.0%vs75.0%,83.3%,83.9%),其表达水平亦高于各对照组(P<0.05).③初发APL组淋系抗原中仅见CD2的表达,未见CD7的表达,而DR- AML组、CD34-/DR- AML组CD7阳性率分别为12.0%,6.5%,高于初发APL组(p<0.05).结论:免疫表型检测可以为APL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对HLA-DR-的AML可以从CD34的表达与否、CD33的表达水平、淋系抗原表达情况以及SSC特征等方面与APL进行鉴别.

  • 小鼠CD62L-/CD62L+T细胞体外对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作者:雷蕾;刘黎琼;周浩;胡俊斌

    本研究旨在观察CD62L-/CD62L+ T细胞应答抗原的能力,了解CD62L分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的作用.用DC细胞呈递特异性抗原hCD4刺激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CD62L分子表达;对分选获得的CD62L-/CD62L+两群T细胞再次给予新的抗原(EL4细胞冻融抗原)刺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L-及CD62L+ T细胞在前后两次受到不同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能力.结果显示:T细胞表面C1362L+分子在受到抗原刺激后表达下调,CD62L+细胞由69.34%降至36.75%,相应的CD62L-T细胞由30.04%升至63.15%.比较第1天及第7天在高CFSE荧光值区(M1)的细胞数表明,在特异性抗原(hCD4)的刺激下,CD62L+T细胞平均百分比值分别为(87.88±1.08)%,(86.88±1.46)%(P>0.05);CD62L-T的测得值分别为(84.52±2.73)%(84.71±2.33)%(P>0.05).两群细胞数在第7天与第1天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增殖;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CD62L+T细胞在第1天和第6天于M1区的细胞数平均百分比值分别为(76.49±2.41)%,(22.25±3.29)(P<0.001);C1362L-T测得值分别为(77.35±3.82)%,(74.76±3.90)%(P>0,05).此结果说明CD62L+T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而CD62L-T细胞群则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结论:通过体外方法获得了CD62L-CD62L+T细胞,这两类细胞在特异性抗原刺激下未发生增殖反应,但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CD62L+T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而CD62L-T细胞无此反应.此结果表明CD62L+T细胞在GVHD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临床上通过体外方法获得CD62L-T细胞而选择性地去除移植物中CD62L+T细胞以减少GVHD的发生提供了思路.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的免疫学特征和预后相关研究

    作者:隗佳;周小芬;赵菲;周剑峰;陈燕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WHO亚型难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RAEB-Ⅱ)的免疫学特征,并筛选出与MDS预后相关的免疫学指标.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35例原发MDS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对其进行随访.另外,选择同时期47例AML-M1、51例AML-M2及38例ALL初诊患者作为对照.对免疫分型结果结合随访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RAEB-Ⅱ患者高表达HLA-DR(100%),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在RAEB-Ⅱ中表达相对较高的还有CD13(94.74%)、CD33(84.21%)和CD117(78.95%).与MDS其它亚型相比,CD13在REAB-Ⅱ中的表达高于RCMD(P<0.01)及REAB-Ⅰ(p<0.05);CD33、CD117(P<0.05)及干细胞抗原CD34(P<0.01)在RAEB-Ⅱ中的表达高于RCMD,但与RAEB-Ⅰ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AML-M1和AML-M2相比,RAEB-Ⅱ中CD13和CD117的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CD33(P<0.01)和CD34(p<0.05)表达均低于AML-M1,而与AML-M2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CD15(P<0.01)和CD11 b(P<0.05)表达低于AML-M2,而与AML-M1相比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RAEB-Ⅱ中MPO的表达低于AML-M1和AML-M2(P<0.05);HLA-DR表达高于AML-M2(P<0.05),与AML-M1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与T-ALL相比,RAEB-Ⅱ不表达CD2、CD3、CD5和CD8(阳性率为0%.P<0.01);CD4(p<0.05)和CD7(p<0.01)表达均低于T-ALL.与B-ALL相比,CD19和CD20在RAEB-Ⅱ中不表达(阳性率为0%,P<0.01);CD10、CD22和cCD79a表达均低于T-ALL(P<0.05).CD117(P=0.0197)及MPO(P=0.0085)是影响本组MDS总存活期(OS)的主要免疫学标志;Cox回归显示CD117(P=0.003)为0S主要影响因素.结论:RAEB-Ⅱ以髓系抗原表达为主,基本不表达或者低表达淋巴系抗原,似乎有着自己较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HLA-DR可作为RAEB-Ⅱ的特异性指标与MDS其它亚型相鉴别.CD117有望成为判断MDS预后的独立指标.

  • 标准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作者:钱思轩;李建勇;吴汉新;陆化;仇红霞;陈丽娟;卢瑞南;徐卫;盛瑞兰

    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刺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38例AML患者(初治AML 30例,难治、复发AML 8例)均在治疗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核型15例,复杂染色体异常4例.诱导方案为第1-3天IDA 12 mg/(m2·d),第1-7天Ara-C 100 mg/(m2·d),持续静脉点滴.结果显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9.5%(34/38),完全缓解(CR)率84.2%(32/38),其中初治AML的CR率为90.0%(27/30),复发、难治AML的CR率为62.5%(5/8),4例复杂染色体异常患者均达细胞遗传学缓解.6例经上述治疗后疾病复发,3例早期复发,3例晚期复发.总生存期中位时间>22月,无病生存中位时间>16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艮反应.结论:标准剂量的IDA联合Ara-C 24小时持续静脉点滴为初治、复发、难治AML的高效、安全的方案,此方案为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时机.

  •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梁莉;苏丽萍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回顾性研究了67例住院AL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及感染诱因.结果显示:在AL合并真茵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63株,以白色念珠茵为主;感染部位为口腔、下呼吸道、胃肠道、血液及泌尿道;易感因素与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关.结论:①AL患者真菌感染菌谱分布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②侵袭性真菌感染所累及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和胃肠道;③使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④使用抗生素和中性粒细胞缺乏两者对于同一真菌感染患者来说存在交互作用,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使用抗生素之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中性粒细胞缺乏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 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钟玉萍;陈世伦;李新;胡影;张佳佳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其它化疗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19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14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沙立度胺(BT)治疗,其余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甲基强的松龙(B+MP)治疗.41例复发难治骨髓瘤患者中26例患者接受B+MP方案治疗,6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强的松、沙立度胺(BCPT)治疗,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顺铂、足叶乙甙、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DECD)治疗,4例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治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8个疗程的治疗.采用Bladb标准评价疗效,按照NCI CTCAE标准判断不良反应,中位随访9个月.结果表明:19例初治患者中总有效率18/19(94.7%),其中CR 6例(31.6%),NCR 6例(31.6%),PR 5例(26.3%),MR 1例(5.2%).复发难治者41例中CR 5例(12.2%),NCR 10例(24.4%),PR 14例(34.2%),MR 5例(12.2%),总有效率(CR+nCR+PR+MR)82.92%.主要不良反应有乏力,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皮疹及带状疱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好治疗前景的方法.

  • Phi小体染色方法的改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龚旭波;卢兴国;严丽娟;肖希斌;吴东;徐根波;张晓红;赵小英

    本研究应用改良氢过氧化物酶(hydroperoxidase,HPO)染色法,分析探讨Phi小体形态学特征及该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对128例髓系或淋巴系肿瘤标本行改良HPO染色,观察比较各疾病组Phi小体检出率;随机双盲法选取AML 69例,均以2-氨基联苯氨为底物行HPO与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观察比较颗粒阳性率与Phi小体检出数.结果表明:Phi小体以棒状和团块状两种形态为主,棒状Phi小体粗细、长短不一,团块状Phi小体多呈椭圆形,周边光滑.在AML-M3中检出柴捆状Phi小体;棒状Phi小体在AML-M1 -M5组的检出率依次为42.9%(6/14)、83.3%(15/18)、92.0%(23/25)、52.3%(11/21)、33.3%(5/15),团块状Phi小体检出率依次为28.6%(4/14)、66.7%(12/18)、11.1%(3/25)、33.3%(7/21)、20.0%(3/15).AML-M3组棒状Phi小体检出率与(M1+M2)或(M4+M5)组比较,(M1+M2)组团块状Phi小体检出率与M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HPO染色方法简便,Phi小体检出率高,颗粒阳性显著,对AML与ALL的鉴别、AML的分型及疗效观察均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 重组人白介素-11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敬东;韩效林;吴隼

    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20例接受同胞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rhIL-11治疗组"和对照组.rhIL-11治疗组患者在移植术后6天(+6天)起应用rhIL-11 0.75 mg/d,连续14天;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其间观察血小板计数由低值恢复至>20×109/L和>50×109/L的时间并于移植后30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rhIL-11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低值恢复至>20×109/L的时间平均为移植术后22.8天,对照组平均为移植术后27.3天,后者较治疗组延长4.5天(p<0.01).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由低值恢复至>50×109/L的时间平均为移植后24.5天,对照组平均为移植后35.3天,后者较治疗组延长9.6天(p<0.01).移植术后30天时,对照组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及产板型数量分别为7.8个和4.2个,rhIL-11治疗组分别为15.6个和9.2个,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rhIL-11有加速血小板恢复的作用.

  • As2O3对SGC7901和K562细胞的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肖延风;陈玺;刘陕西;邬德东;任利芬

    本研究探讨As2O3对肿瘤细胞中COX-2、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以体外培养SGC7901和K562细胞为对象,加不同浓度As2O3干预40和72小时.采用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测定COX-2、MMP-2和MMP-9的表达和SGC7901细胞内的COX-2和MMP-2 mRNA的水平.结果显示:As2O3干预后SGC7901和K562细胞内的COX-2、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呈时间和荆量依赖性减低;MMP-2 mRNA和COX-2 mRNA减低.结论:三氧化二砷可抑制肿瘤细胞COX-2、MMP-2和MMP-9表达,这一机制可能参与砷剂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

  • As2O3和/或TGF-β1诱导NB4细胞凋亡中P27Kip1、cyclin E、内源性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梁颖;李艳;王月;李霞;王萍萍;王柏勋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于NB4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P27Kip1、cyclin E及内源性TGF-β1 mRN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用MTT法检测As2O3,对NB4细胞的细胞毒性及IC50,用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P27Kip1、cyclin E以及内源性TGF-β1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As2O3、TGF-β1均能明显抑制NB4细胞的生长,促进NB4细胞的凋亡;As2O3对NB4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均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24小时的IC50约为12μmol/L,48小时的IC50约为5μmol/L,72小时的IC50约为3 μmol/L.As2O3和/或TGF-β1均可使NB4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5 μmol/L As2O3使NB4细胞阻滞在G2/M期,5 ng/ml TGF-β1使NB4细胞阻滞在G1期,两者联合处理组主要使S期阻滞.As2O3、TGF-β1分别作用于NB4细胞时均可见P27Kip1及内源性TGF-β1的mRNA表达上调,而cyclin E的mRNA表达下调;联合处理组结果显示TGF-β1可增强As2O3上述作用.结论:As2O3及TGF-β1均可诱导NB4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分布异常;As2O3及外源性TGF-β1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TGF-β1使P27Kip1高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TGF-β1可能直接抑制了cyclin E的表达,或者通过上调P27Kip1的表达而反馈抑制cyclin E的活性,从而导致NB4细胞周期阻滞.

  • 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褚彬;袁谷;周江;欧媛;朱平

    为了解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1-10μmoL/L)的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处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台盼蓝染料排斥法了解小分子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基因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的部分结果.结果表明,二酰亚胺类小分子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二酰亚胺类小分子处理后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信号通路成员基因、原癌基因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是一种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小分子,这种抗肿瘤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调节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 蟾蜍灵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对SYK和CBL家族蛋白的影响

    作者:曲秀娟;赵明芳;刘云鹏;滕月娥;曲晶磊;张晔;徐玲;李迎春;侯科佐

    为了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SYK和CBL家族泛素连接酶在蟾蜍灵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沉降技术检测CBL、CBL-b表达和SYK的磷酸化.结果显示,蟾蜍灵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L-60细胞增殖.24、48和72小时抑制细胞活力的IC50浓度分别约为26.3,7.8和2.0 nmol/L.高剂量蟾蜍灵从8小时即开始诱导HL-60细胞凋亡;与此同时蟾蜍灵快速活化SYK,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CBL和CBL-b表达.结论:SYK活化及CBL家族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蟾蜍灵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 人类ERMAP-siRNA对Ara-C诱导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过程的影响

    作者:梁洁芳;陈滢;叶铁真;何映谊;何新荣;林丽丹;高赛君

    为探讨人类ERMAP基因在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设计ERMAP-dsDNA,制备ERMAP-shRNA表达质粒,并建立稳定表达ERMAP-shRNA的K562细胞系(即ERMAP-shRNA/K562细胞系),观察Ara-C诱导ERMAP-shRNA/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联苯胺染色细胞阳性率和细胞表面标记等的变化,同时以FQ-PCR检测K562细胞人类ERMA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经Ara-C诱导72小时,ERMAP-shRNA/K562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体积较大,胞浆量较少,着色大部分呈深蓝色或蓝紫色,部分细胞仍可见1-2个核仁;联苯胺染色阳性率由1.17%增加至2.04%(P<0.05),但仍低于Ara-C诱导K562组(P<0.05);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8.83%增至11.28%,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1.23%增至2.64%,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0.59%增至1.47%,均明显低于Ara-C诱导K562细胞组;与此同时,ERMAP-shRNA/K562细胞ERMAP基因的表达量从诱导前的2.52×10-3缓慢增加至诱导72小时后的4.53×10-3,明显低于K562细胞组.结论:ERMAP-shRNA可抑制Ara-C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过程,这进一步提示人类ERMAP基因与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有关.

  • 磁性纳米Fe3O4颗粒协同化疗药物及5溴汉防己甲素在荷瘤鼠体内逆转耐药的研究

    作者:吴亚男;陈宝安;程坚;高峰;许文林;丁家华;高冲;孙新臣;李国宏;陈文姬;刘莉洁;李小毛;王雪梅

    本研究探讨5溴汉防己甲素(5-Brlret)、磁性纳米Fe3O4(Fe3O4-MNP)协同化疗药在动物模型体内逆转耐药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建立恶性血液病荷瘤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5组.A组:生理盐水;B组:单用DNR;C组:5-BrTet复合DNR;D组:Fe3O4-MNPs复合DNR;E组:Fe3O4-MNPs复合DNR及5-BrTet.观察各组肿瘤生长特征,肿瘤重量、体积.取各组肿瘤以及心、肝、肾等脏器行组织病理观察.Western blot检测耐药肿瘤BCL-2,BAX,以及caspase-3表达.结果表明:对于K562移植瘤,B、C、D、E 4个组之间肿瘤抑制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对于K562/A02移植瘤,Fe3O4-MNP复合DNR及5-BrTet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组织病理观察显示肿瘤坏死明显.5-BrTet联合Fe3O4-MNP抑制K562/A02移植瘤的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和caspas-3的表达.结论:在耐药肿瘤动物模型体内,Fe3O4-MNPs协同DNR和5-BrTet具有很强的肿瘤抑制作用.

  • 联合应用磁性纳米Fe3O4颗粒和5溴汉防己甲素对柔红霉素诱导的K562/A02细胞凋亡效应的影响

    作者:沈明芳;陈宝安;程坚;高峰;许文林;丁家华;高冲;孙新臣;李国宏;陈文姬;刘莉洁;李小毛;王雪梅

    本研究探讨磁性纳米Fe3O4颗粒[MNP(Fe3O4)]和5溴汉防己甲素(5-BrTet)联合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潜在可能性.采用流式细胞术、Wright染色和光学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BCL-2和BAX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NP(Fe3O4)或5-BrTet与柔红霉素(DNR)联用对K562/A02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而联合应用MNP(Fe3O4)和5-BrTet可协同促进DNR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且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同时可见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结论:MNP(Fe3O4)或5-BrTet联合DNR均能有效促进K562/A02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应用作用增强,其机制可能与BCL-2表达下调及BAX表达上调有关.

  • 靶向TNF-α基因shRNA干扰片段的筛选和重组体的构建

    作者:宋晓宇;郑宁宁;孙鲁宁;张海鹏

    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筛选出可以高效、特异性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小发夹状RNA(shRNA)片段,设计并构建重组质粒,进行序列分析,为探索TNF-α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途径.取原代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置于15%DMEM中,调细胞浓度为2×107/L,接种于6孔板,3 ml/well;细胞用脂多糖(LPS)激活,ELISA法测不同时间培养上清中TNF-α的浓度;将针对TNF-α基因的5段shRNA干扰片段的表达框经PCR扩增、纯化后,与转染试剂混合转染入巨噬细胞,细胞用LPS激活24小时后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TNF-α的浓度,RT-PCR法测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将有效抑制TNF-α表达的干扰片段插入质粒裁体,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菌株,提取质粒,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PS刺激巨噬细胞24小时后,细胞分泌TNF-α达高峰;转染了干扰序列1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浓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达59.46%,TNF-αmRNA的表达被抑制了61.2%;将干扰序列1 DNA序列克隆到裁体上,经测序鉴定确实为所需序列.结论:成功筛选出靶向TNF-α基因的shRNA干扰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可进一步利用克隆所得到的shRNA干扰TNF-α mRNA的表达,为TNF-α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手段.

  • Apogossypolone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林洁;武永吉;杨大俊;赵永强

    本研究探讨棉酚衍生物apogossypolone(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检、DNA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等来判断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以caspase-3、caspase-9以及BCL-2、BCL-XL分析ApoG2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在U266细胞和Wusl细胞(48小时)分别为0.1、0.2 μmol/L.ApoG2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poG2可以使骨髓瘤细胞周期停止在G2期,U266细胞G2期比例从9.7%增至19.6%,Wusl细胞从9.8%增至31.7%.ApoG2能导致U266、Wusl细胞caspase-9、caspase-3活性增高.U266细胞和Wusl细胞经ApoG2 25μmol/L作用24小时后,BCL-XL表达分别下降(7.3±1.4)%和(11.2±6.2)%,Wusl细胞BCL-2表达下降84.4±3.4%.结论: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和下调BCL-2/BCL-XL表达以及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分子伴侣BiP表达的影响

    作者:董红娟;陈协群;高广勋;顾宏涛;潘耀柱;高瑛;朱华锋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NCI-H929(H929)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对H929细胞中分子伴侣BiP表达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H929细胞24小时后,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靶细胞凋亡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BiP mRNA和BiP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硼替佐米(20、40、80 nmol/L)均可诱导靶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15.73±0.67)%、(27.83±1.26)%及(44.17±2.25)%,呈剂量依赖性,且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1.21±0.07%)(P<0.05);经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后,靶细胞BiP mRNA和BiP蛋白水平均高于未处理组,且二者变化一致;在相近的促凋亡条件下(凋亡率约40%-50%),标准内质网应激诱导剂brefeldin A(500 ng/ml,24小时)对H929细胞BiP mRNA和BiP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与硼替佐米(80 nmol/L,24小时)基本一致.结论:硼替佐米诱导H929细胞凋亡并伴有分子伴侣BiP mRNA和BiP蛋白表达上调,表明硼替佐米诱导的H929细胞凋亡极可能涉及内质网应激反应.

  • VEGF与COX-2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包红雨;朱明清;江淼;董宁征;阮长耿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收集29例MM患者血清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血清中Cox-2含量.结果表明:MM患者血清VEGF含量(365.34±65.63)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VEGF含量(122.52±39.29)pg/ml(P<0.05),在疾病进展期VEGF含量(395.07±54.90)pg/ml高于稳定期VEGF含量(300.33±44.22)pg/ml(P<0.05).MM患者血清Cox-2表达阳性率为31%,高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0%(P<0.01),疾病进展期Cox-2表达阳性率为50%,高于稳定期阳性率2l%(P<0.01).结论:VEGF和Cox-2水平在MM发病中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

  • 细胞色素酶CYP2C19介导的沙利度胺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作者:李勇华;侯健;姜华;黄红铭

    本研究探讨人肝细胞微粒体代谢系统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沙利度胺体外抗血管生成的影响及细胞色素酶CYP2C19在其中的作用.采用沙利度胺原药或与人肝细胞微粒体在体外共孵育后用MTT法检测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CVEC)增殖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UVCEC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以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hUCVEC细胞迁移力,以体外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CVEC分化.结果表明:沙利度胺原药对hUCVEC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凋亡比例也无明显增加,轻度影响细胞迁移,无抗小管形成作用;当与人肝细胞微粒体共孵育后hUCVEC增殖活力明显受抑.100μg/ml沙利度胺与肝细胞微粒体共孵育后hUCVEC增殖活力的抑制率达(11.7±3.9)%,凋亡细胞增加达27.2%,明显下调细胞迁移力并抑制体外小管形成.在共孵育体系中加入CYP2C19特异性抑制剂奥美拉唑,可减弱沙利度胺抑制hUCVEC增殖活力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减低细胞迁移力和部分逆转抗小管形成的作用.结论:沙利度胺的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依赖于人细胞微粒体的作用,细胞色素酶系中的CYP2C19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流式细胞术联合检测骨髓细胞CD271、CDl33、CD34的表达与分析

    作者:周俊;朱兵;杜海燕;孙天胜;张长虹;杨连贵

    本研究检测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和CD34的表达,分析细胞表达CD271与CD133及CD133与CD34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设计组合用CD45-PerCP、CD271-PITC、CD133-PE和CD34-FITC标记骨髓细胞,获得细胞后以FSC、SSC和CD45反复对细胞群进行定位和筛选,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上述表达.结果表明,骨髓细胞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16%、0.20%和0.43%,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后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0.49%、0.47%和1.07%;骨髓细胞的CD271+ CD133+共表达率为0.02%,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CD271+ CD133+的共表达率为0.03%.90%CD133+细胞表达CD34,40%CD34+细胞表达CD133.结论:建立的三色荧光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CD271+,CD133+和CD34+细胞的方法.CD271阳性细胞与CD133和/或CD34阳性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CD271可能在评价和指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 鸡胚PGC向造血系统细胞分化的原位观察

    作者:周东雨;刘荣秀;裴月湖

    为探讨血发生与原生殖细胞的关系,用自制的胚胎固定圈对取自不同发育时期的早期鸡胚展平、定位,经戊二醛固定后分别进行PAS染色和HE染色,经系列脱水、透明、封固,对其进行整装原位和平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①用经典的识别原生殖细胞(PGCs)的PAS染色方法与HE染色所观察到的PGC在鸡胚的分布及细胞形态基本一致,而HE染色较PAS法能更有助于清晰、完整、准确地识别PGC的细胞内部结构特征;②在孵化26小时的鸡胚胚外胚盘的明暗交界处可见血岛的发生,血岛发生的时间比真正的卵黄囊产生时间(大约44-48小时)要早很多;③血岛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管腔中游离细胞都来自PGC.结论:血岛早发生的解剖位置可能不是卵黄囊而是胚外胚盘中胚层,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细胞平行发生,PGC是成血管一造血干细胞的共同祖先.

  •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淋巴系祖细胞增殖过程中Hoxc4及Hoxc6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冯静乔;刘文君;陈红英;郭渠莲;陈艾;陈书琴

    本研究探讨人类脐血造血干细胞(HSC)向淋巴系祖细胞(CFU-TL)分化过程中hoxc4、hoxc6基因表达的情况,并且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和/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进行干扰,在基因水平探讨HCMV感染导致脐血CFU-TL损伤的机制.采用体外定向培养CFU-TL,经MTT法检测后,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经人HCMV和/或ATRA处理的人脐血CFU-TL中hoxc4、hoxc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HCMV-AD169滴度为10°蚀斑形成单位(PFU)/ml,按0.1 ml 105 PFU/ml接种培养体系.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病毒处理组、维甲酸处理组hoxc4、hoxc6基因均在增殖分化的第3天少量表达,第7天表达强烈(p<0.05),第12天表达明显下降.各组中hoxc4基因表达量高于hoxc6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维甲酸组(6×10-8 mol/L)的hoxc4、hoxc6基因表达上调(P<0.05),而病毒处理组hoxc4、hoxc6基因表达下调(P<0.05).结论:hoxc4与hoxc6基因在脐血CFU-TL中各组呈现规律的表达,提示hoxc4、hoxc6均与淋巴系造血有密切的相关性.HCMV能使hoxc4、hoxc6基因表达下调,提示HCMV致造血细胞损害可能与hoxc4、hoxc6基因表达异常有关.ATRA能显著上调hoxc4、hoxc6基因的表达.

  • 人胎盘CD133+细胞具有LTC-IC集落启动细胞特性

    作者:刘虹麟;陈代雄;方宁;章涛;刘祖林;刘金伟;万卫红;祁莹

    本研究从功能上评价人胎盘CD133+ 细胞是否具有长期造血重建功能.采用免疫磁珠激活分选系统(MACS)富集胎盘CD133+细胞作为测试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LDA)设置4种不同浓度的测试细胞,用胎儿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制备的饲养层细胞共培养于长期培养体系中,以检测测试细胞中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发生率及其增殖分化能力.结果表明:人胎盘CD133+细胞群中含有LTC-IC,其发生率为1/645;LTC-IC具有增殖分化为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的能力;在所有LTC-IC阳性孔中,产生CFU-GM的孔占总阳性孔的71.4%,产生CFU-GM和CFU-Mix的孔占总阳性孔的28.6%.结论:人胎盘组织CD133+细胞群中存在LTC-IC,并具有造血早期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丁烨;陆化;陆世丰;卢瑞南;刘澎;吴雨洁;李建勇

    本研究比较K562细胞与相同数量以及不同数量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黏附培养前后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以探讨MSC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建立正常人骨髓MSC的体外培养体系及其与K562细胞共培养的体系测定K562细胞的生长曲线;将不同数量的MSC与K562细胞共培养测定K562细胞的增殖率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独K562细胞培养相比,K562细胞与相同数量MSC共培养后,生长受抑;K562细胞与不同数量MSC共培养后,MSC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发现,K562细胞与MSC共培养后,G0/G1期以及G2/M期的细胞增加,S期的细胞减少.共培养24、48、72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K562细胞的凋亡率下降.结论:正常人骨髓MSC能使导致K562细胞生长抑制,阻止K562细胞周期的运行,凋亡率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MSC数量的增加,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增强.

  • 非血缘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黄绍良;周敦华

    非血缘异基因脐血移植(UCBT)自1988年第一例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20年.全世界报道脐血移植的病例已经累积10 000例以上.大量的临床研究报告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已有力地证实非血缘异基因脐血移植是有显效的,HLA 0-1位点不合的UCBT的临床TRM、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等数据和HLA全相合骨髓移植的相仿,但UCBT的重度GVHD发生率明显减少.已经公认:异基因脐血无疑是一个造血干细胞随时可取到的新来源,尤其当病人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HLA全相合非血缘骨髓供者,也没有单倍体相合的外周血供者时.近年来,异基因脐血移植的两大新发展,一是脐血双份移植,一是脐血移植用于非恶性的难治性疾病治疗(如重症免疫缺损、地中海贫血、骨髓衰竭综合症和代谢障碍病等等).脐血双份移植用于大体重儿童或成人病例并获得成功报告越来越多.其发展势头超过了儿童单份UCBT病例.双份异基因脐血移植的临床成功实践给有关基础研究提出许多令人困惑而又饶有兴趣的问题,例如HLA互不相合的双份脐血在体内的斗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破坏整个移植,反而提高了植入率?双份脐血有核细胞剂量之和并不高于单份脐血移植成功的剂量,而每单份的细胞剂量都低于单份脐血移植成功需要的剂量,这样反而提高了植入率,为什么?双份脐血之间,受者之间的HLA都互不相合,为什么受者可以在第一阶段容纳双份脐血同时植入,以后双份脐血中只有一份可长期植入,又为什么?那一份脐血细胞能优胜而长期植入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参考国际UCBT文献,就如何评价非血缘性异基因UCBT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及其发展前景,加以讨论.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徐卫;李建勇;范磊;乔纯;于慧;沈秋丹

    本研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表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Northern blot检测8个DLBCL细胞系(CTB-1、MD901、OC1-LY8、BEVA、RCK8、MD903、HRC57和K231)bcl-6和lpp的mRNA水平,液相杂交法检测miR-28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6和LPP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bcl-6基因易位类型涉及Ig基因细胞系(Ocl-ly8、MD903、CTB-1和MD901),其bcl-6 mRNA的表达较强,而在未涉及Ig基因易位的细胞系(HRC57和K231)中未见表达.lpp mRNA在CTB-1细胞系中表达阴性.miR-28在各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高到低依次为:K231、CTB-1、MD903、HRC57、MD901、RCK8、OC1-LY8和BEVA.BCL-6蛋白在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RCK8、BEVA、MD901、CTB-1、MD903、OC1-LY8、HRC57和K231;而LPP蛋白在K231细胞系中未见表达,余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HRC57、OC1-LY8、BEVA、RCK8、CTB-1、MD901和MD903.各细胞系中bcl-6和Ipp mRNA水平与蛋白的表达并不一致,即高mRNA水平并不一定导致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不同DLBCL细胞系具有不同的BCL-6、LPP和miR-28蛋白表达水平,各细胞系中bcl-6和lpp mRNA表达水平与它们表达的蛋白量不平行,有关bcl-6、lpp和miR-28基因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藤黄酸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作者:王勇;陈燕;陈子;柯文娟;吴秋玲;何静

    本研究观察藤黄酸对Raji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探讨死亡诱导清理子-1(death indIAeer-obliterator 1.DIO-1)在该过程中的作用.采用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Bcl-xL,DIO-1和pro-Caspase 3及其活化片段P17、P20的表达.免疫荧光化学和Hoechst 33258双标染色法检测DIO-1核转位.结果表明,藤黄酸呈剂量依赖性诱导Raji细胞凋亡,下调Bcl-xL表达并上调DIO-1与pro-Caspase 3片段表达,诱导Caspase活化片段的产生及DIO-1的核转位.结论:藤黄酸能诱导R aji细胞凋亡,其机制与DIO-1表达上调及核转位有关,可能通过Caspase 3活化而实现,DIO-1表达上调可能与Bcl-xL表达下调有关.

  • Bcl-2 siRNA对淋巴瘤细胞系CA46凋亡的影响

    作者:林锦娟;林振兴;黄豪博;张臣青;吕联煌

    本研究探讨bcl-2 siRNA对淋巴瘤细胞系CA46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并合成1条siRNA,用阳离子脂质体法转染CA46细胞.转染后48小时收集CA46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用RT-PCR方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A46细胞bcl-2 mRNA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bcl-2 siRNA转染CA46细胞48小时后,CA46细胞出现凋亡且线粒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bcl-2 mRNA和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bcl-2 siRNA可特异性抑制淋巴瘤细胞CA46 bcl-2基因的表达,改变CA46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诱导其凋亡.

  • Id4基因甲基化在监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中的意义

    作者:赵瑜;李红华;薄剑;靖彧;高春记;王全顺;于力

    本研究探讨和验证Id4基因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疗效监测中的意义.对29例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AL患者,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方法检测其移植前、移植后1、3、6(和12)个月的骨髓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随诊分析.结果表明:29例AL患者中有18例患者移植前Id4基因呈甲基化,其中8例患者在移植后再次出现Id4基因甲基化;而11例移植前Id4基因呈非甲基化的患者中只有1例在移植后再次甲基化;移植后出现Id4基因甲基化的9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随访期内的白血病复发,而移植后Id4基因仍呈非甲基化的2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再次出现Id4基因甲基化的时间多在移植后6个月到1年.结论:对AL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Id4基因甲基化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移植前Id4基因非甲基化的患者进行移植将可能有益于减少白血病复发的机会,移植后进行Id4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在临床预测白血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癌复发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于津浦;孙海燕;李慧;曹水;辛宁;任秀宝

    本研究旨在探讨预处理中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allo-reactive NK cells,Allo-NK)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癌复发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磁珠富集F1供鼠(H-2d/h)脾脏allo-NK,流式细胞术和LDH法检测其异体反应性.建立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癌复发模型,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法追踪DLI的体内分布.比较不同处理组小鼠的肿瘤大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采用RayBio(R)小鼠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血清中22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移植后24-48小时,allo-NK组的回输供者淋巴细胞在受者肺脏、脾脏、肾脏中明显蓄积,浓度高,时间长.化疗+DLI组与化疗+PBS组的肿瘤体积相比无明显区别,但allo-NK+DIJ组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化疗+DLI组(P<0.05)和allo-NK+PBS组(P<0.01)组,且镜下可观察到肿瘤局部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allo-NK+DLI组中MCP-1、IL-17、IL-12和MCP-5较对照组分别升高1.56、1.36、1.20、1.17倍;而IL-10降低42.8%.结论:allo-NK可以延长DLI在宿主体内停留时间,促进炎性因子和Th1类细胞因子分泌,抑制肿瘤生长,提高DLI治疗移植后肺癌复发的疗效.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喜林;苏航;仲凯励;达永;肖秀斌;刘静;余金德;张伟京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0例患者为单一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46例患者为单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HSCT),12例患者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e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n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PBHSCT+ABMT).结果表明:ABMT、APBHSCT、APBHSCT+ABMT的治疗有效率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57.1%、33.3%);(86.4%和74.4%、54.2%、38.1%);(83.3%和72.7%、55.6%、40%).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3天、11天、8天,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7天、14天、9天.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时检测ABMT、APBHSCT、APBHSCT+ABMT患者T细胞亚群正常率分别为(0%、33.3%、60%),(10.8%、32%、73.9%),(27.3%、55.6%、85.7%).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与单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相当,但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ABMT)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略快,有利于拓宽年龄偏大和造血功能受损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

  • 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耐激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分析

    作者:刘静;王恒湘;段连宁;阎洪敏;薛梅;朱玲;丁丽;王志东

    本研究探讨抗CD25单克隆抗体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hiBMT)后耐激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中的作用.对15例单倍体相合BMT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20 mg,第1、4天静脉点滴,未达到疗效的病人间隔1周后重复本治疗.结果显示:完全有效8例(53.33%),其中4例无病生存,2例生存伴局限性cGVHD,2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部分有效(20%),其中1例无病生存,1例死于aGVHD及感染,1例死于肺部感染;4例无效(26.67%)死亡,死亡原因有GVHD、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总有效率73.33%,总生存率46.67%.该药应用安全,未发现输注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抗CD25单克隆抗体对单倍体相合BMT后耐激素的Ⅱ一Ⅳ度aGVHD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总的生存率仍然较低,感染仍然是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环境保护,预防感染极为重要.

  • 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物首次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反映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含量

    作者:常英军;赵翔宇;霍明瑞;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 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在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陈晓梨;董春兰;冯小明;陈振萍;周泽平;许显辉;赵钦军;邱志勇;任倩;张蕾;韩忠朝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 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8筛选10天后获得全部的转染阳性细胞,从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上检测hFⅨ的表达.结果显示:配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的表达,每24小时分泌量达2.68±0.36μg/10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导hFⅨ的hUCT-MSCs能分泌预期分子大小的hFⅨ入上清.功能性凝集测定实验表明了转导FⅨ的hUCT-MSCs 2天培养上清中hFⅨ的活性为100%-130%.结论:pLEGFP-N1-hFⅨ能有效地转导hUCT-MSCs,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这为hUCT-MSCs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 当归多糖在体外抑制HCMV感染所致巨核系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张萍萍;王清文;陈惠芹;李晓峰;窦娟;陈健良;何政贤;杨默

    本研究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haride,APS)在体外抑制HCMV感染致人巨核系细胞凋亡中的作用.HCMV AD169体外感染巨核系细胞CHRF-288-11,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向试验体系中加入APS.用PCR扩增检测HCMV DNA,用形态学、DNA片段化、细胞表面标志检测APS对HCMV感染所致巨核系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PS在上能抑制HCMV体外感染诱导的巨核系细胞CHRF-288-11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感染巨通讯作者核系细胞CHRF-288-11中有hCMV IEA的表达,形态学和DNA片段化分析证实了细胞凋亡的存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受感染的CHRF细胞中随着加入APS剂量的减少,凋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HCMV AD169株在体外可直接感染巨核系细胞并降低其存活率;HCMV AD169株在体外感染巨核系细胞后可诱导其加重凋亡,凋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在HCMV AD169株体外感染巨核系细胞后,向培养细胞中加入APS,可以提高受染细胞的存活率,表明APS对HCMV感染的巨核系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PS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HCMV体外感染诱导的巨核系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分析与实验室检查

    作者:谢炳寿;王文权;黄瑛;叶玲丽;胡理明

    为了提高获得性血友病A(acquked hemophilia A)的诊断水平,对1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象学、实验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了解患者病史,复习静脉彩超记录和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项目有: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I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TT)时间、血浆FⅧ:C、FIX:C、FXI:C和FⅫ:C.结果表明:APTT99.3秒,PT13秒,TT 13.5秒,FⅧ:C 2%、FⅨ:C 7%、FⅪ:C 9%、FⅫ:C 21%.患者血浆加等量正常新鲜血浆不能使APTT延长完全纠正;患者血浆和等量正常新鲜血浆混合后于37℃温育情况下,APTT随温育时间延长而延长;患者血浆稀释10倍后加等量未稀释正常血浆重复测定结果显示:FⅧ:C 6%、FⅨ:c 75%、FⅪ:C 95%、FⅫ:C 123%.抑制物滴度测定表明:FⅧ抑制物>32 Bethesda单位/ml.获得性血友病A确诊后,经强的松、硫唑嘌呤治疗1月余,复查APTT为33.3秒、FⅧ:C为128%、FⅧ抑制物消失.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影象学所见,进行APTT纠正试验、稀释试验和抑制物滴度测定,能减少获得性血友病的误诊和误治,免疫抑制治疗能消除FⅧ抑制物,恢复正常凝血功能.

  • 组织因子途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期间的比值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王蕊;温丙昭;马依彤;彭鹏;李辉;钟笛;李玲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TFact);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观察对象包括59名AMI患者和84名健康中老年人.结果表明,①AMI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比正常对照者明显缩短(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TF与TFPI的抗原均显著增加(P<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TF/TFPI比值升高;总TFPI(t-TFPI)和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1),TF/t-TFPI比值高于正常组,TF/fl-TFPI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AMI组TF/tr-TFPI与fl-TFPI/t-TFPI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TFPL/t-TFPI与tr-TFPI/fl-TFPI比值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血浆FⅦ:C、FⅦa在AMI组是增高的(P<0.05),FⅦ:Ag无显著性变化,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p<0.01),但FⅦa/FⅦ:C及FⅦ:C/FⅦ:Ag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D-dimer明显增高(P<0.01).结论:AMI发作期间体内TFP被启动,提示AMI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为评估AM/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多因子同时测定为好,而且用相对比值表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子比单测更为可靠.

  • 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血管炎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李晓静;周敏;李晓辉;徐酉华;刘红;杨默

    本研究探讨丹参酮Ⅱa对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后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应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变.结果表明:急性期模型纽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较正常纽明显增高(P<0.05),细胞因子IL-6水平在各组之间尚未见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数目与IL-1β水平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血小板聚集功能则与IL-1β、TNF-α水平有关.丹参酮Ⅱa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上述各项指标的水平,并且其作用效果与阿司匹林基本相当.两者均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对血管的病理损害.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参与了血管炎发病机理,并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相关.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以及抑制血小板作用从而达到抗炎治疗、减轻病理损害的作用.

  •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晓蓓;胡丽华

    本研究旨在了解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应用PCR-RFLP方法在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380名脑梗塞患者和38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A6936G变异.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7.1%、22.1%和0.8%,而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8.2%和11.8%,未发现G/G基因型.综上所述作出下述结论:湖北省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它与脑梗塞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有关.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作者:

  • JAK2V617F点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云峰;夏珺;陆米则;蒋元强

    为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JAK2V617F点突变的临床意义,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50例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并分析比较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50例PV患者中31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62.0%.12例(24.0%)患者发生血栓及微血管障碍,3例存在核型异常.JAK2V617F点突变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初诊时的年龄(57.5±10.0 vs 45.6±14.9,P<0.05)和白细胞计数(16.2±6.7 vs 9.0±5.2,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V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率为62.0%,JAK2V617F点突变阳性患者的年龄和白细胞计数高于阴性患者.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瑞玉;巫远忠;范火亮;许先吟;罗耀光;胡俊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91.21)n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l、(388.96±46.06)pg/m1]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