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miRNA在造血调控和骨髓增殖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君;战榕

    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大小约为19-25个碱基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s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发挥负调控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面RNA能参与造血调控,进而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近年来miRNA在血液细胞分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诸如miRNA与淋巴细胞生成,miRNA与红细胞生成,miRNA与巨核细胞形成,miRNA与粒细胞形成,miRNA与BCL-ABL阳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髓系白血病,miRNA与BCR-ABL阴性的MPN(PV.IMF,ET)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施琳;王月英;陈赛娟

    白血病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易位和基因突变等密切相关,建立携带这些遗传学异常的小鼠模型是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有力工具.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模型的建立,证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AML1-ETO、PML-RARα、NUP98-HOX和MLL-AF9等融合基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发现额外的遗传学异常能与AML中常见融合基因协同作用导致小鼠发生AML,如C-KIT N822K与AML1-ETO、FLT3-ITD与PML-RARα、Meisl与NUP98-HOX的协同作用.在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BCR/ABL融合基因可使小鼠诱发CML,但CML急性变的发生还需要其他遗传学异常如GATA-2 1359V、Hes1高表达等的参与.此外,对CML小鼠的治疗实验发现,伊马替尼和硫化砷两药合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本文将对上述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迷,并讨论影响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白血病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的一些因素如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逆转录病毒滴度和造血微环境等.

  • 微小RN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宇娟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内源性、非编码的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RNA分子,在多种物种间高度保守.miRNA分子参与体内众多生理、病理过程,如发育、分化、凋亡、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以无效的病态造血和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为特征.本文就miRNA分子在MDS发病及预后中扮演的角色做一综述,讨论的问题包括:与MDS发病相关的miRNA,与MDS预后相关的miRNA等.

  •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研究新进展

    作者:郜晓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浆细胞恶性增殖、溶骨破坏为特征,表现为M蛋白、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受损和免疫功能异常.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其免疫表型特点,已经作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测手段,在辅助诊断、评估预后以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方面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本文就将免疫表型分析在MM中的应用进展方面作一个综述,包括流式细胞术在MM中的应用和MM中流式免疫表型的特点.

  • 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易发状态的免疫调节和修复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者:林传明;顾健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调节异常和自身抗体过量产生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T、B细胞功能紊乱和病理性细胞因子及自身抗体过量产生为特征.有害抗体对血管内壁和内皮下胶原的损伤,使机体处于血栓易发状态,加重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复制、归巢和炎性趋化、免疫调控及重建等功能的多能千细胞;通过恢复SLE体内T、B细胞的免疫平衡状态,改变细胞因子分泌,产生免疫调节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进而促进机体免疫重建;减少有害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的产生,缓解机体的血栓易发状态,阻止血栓形成;且MSC可向多种组织细胞增殖和分化,达到修复损伤组织器官的目的.本文就MSC对SLE血栓易发状态的免疫调节和修复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高嗜酸细胞综合征的分类研究进展

    作者:安志明

    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往HES的预后非常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HES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包括一些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增加了HES治疗药物的选择,但同时又增添临床用药的复杂性.本文将主要讨论HES的分类及其各亚型的特点(包括治疗),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

  • 靶向酪氨酸激酶的治疗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魏敏;高春记

    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及生存和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酪氨酸激酶及其信号通路中的组成元件的异常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不断被发现,对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因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而有了革命性的进展,但因耐药、耐受性及其他伴有酪氨酸激酶异常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需要,它不断研发出许多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适应症现在也逐渐被扩大,包括伴有PDGFRA,PDGFRB或FGFR1嗜酸性细胞相关的髓系钟瘤,伴有c-Kit突变的胃间质瘤等.近来,JAK2激酶抑制剂也逐渐进入临床试验用于伴有JAK2 V617F突变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本文将时于酪氨酸激酶异常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特点,以及靶向酪氨酸激酶治疗的应用做一综述.

  •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增殖并向巨核细胞/血小板分化的研究

    作者:张可莹;刘江;贾延军;李伟;段澜;高颂明;崔爽;龚治尹;倪雷;张志欣

    本研究旨在观察几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通过体外培养以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向巨核细胞/血小板分化.应用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 SFEM)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向巨核细胞/血小板定向分化,将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为3个阶段培养,并比较其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的第14天时,SCF + TPO + FL + IL-3组细胞扩增倍数高为11000 ± 1 000,显著高于SCF + TPO + FL组,但与SCF + TPO + IL-3组及SCF + TPO + FL+ IL-3 +羟皮质激素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在第二培养阶段的第7天时,SCF + TPO + FL + IL-11组巨核细胞系扩增倍数为204666.7 ± 11718.9,显著高于SCF+TPO+FL+IL-3组,与SCF + TPO + FL + EL-11 + BMP4 + VEGF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在第三阶段中,SCF + TPO + FL + IL-11和SCF + TPO + FL + IL-11 + BMP4 + VEGF 2组的CD41+血小板样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SCF + TPO + FL + IL-3组.结论:SCF + TPO + FL + IL-3因子组合可显著提高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倍数,SCF + TPO + FL + IL-11组合有利于巨核细胞的扩增成熟及分化,为下一步的体外培养巨核细胞/血小板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技术提高血型相容性检测效能

    作者:蒋光明;王保龙;完晓菊;王敏;周建华;廖艳秋

    探讨基于微柱玻瑞珠技术的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能否满足输血科血型血清学实验要求.用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和盐水介质法分别检测IgM类抗C、抗c、抗D、抗E和抗e系列稀释液各16份与相应抗原阳性的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强度;用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分别检测IgG类抗D稀释液各16份与RhD阳性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强度;再比较分析微柱玻璃珠法与传统对照实验的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及配血法对IgM类抗C、抗c、抗D、抗E和抗e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69.8、1:33.4、1:1448.1、1:139.6和1:32.0;盐水介质法的相应灵敏度分别为1:16.7、1:16.6、1:430.5、1:34.9和1:9.9.2种方法检测灵敏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IgM类抗C、杭c、抗D、抗E及抗e的t值分别为14.38、5.48、10.25、12.65和9.59,p均<0.05).对于IgG类抗D微柱玻璃珠法、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980.6、1:181.0和1:304.4,三种检测方法间灵敏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15,p<0.01).结论: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及配血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将其用于常规血型血清学检测是安全可靠的.

  • Livin和Survivin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琦;李晓林;王光平;付斌

    本研究旨在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livin和survivin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95例成人ALL患者(包括52例初治ALL患者,23例治疗后复发的ALL患者以及20例完全缓解的ALL患者)骨髓中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中的livin 和survivin 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人ALL患者初治组、复发组中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初治成人ALL患者中,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与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型、初诊时白细胞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初治成人ALL患者中,livin、survivin表达阳性的患者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livin和survivin 在成人ALL初治组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ivin和survivin可能参与成人ALL的发生与发展;livin和sur-vivin高表达可能是成人ALL预后不良指标;livin和survivin在成人ALL中可能没有协同表达作用.

  • 骨髓增殖性疾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朱俊芳;刘媛;刘蓓;贾明峰;成娟;赵丽

    本研究旨在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在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WPD)患者中的发生率,探讨其与MPD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建立敏感特异的JAK2V617F基因点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提高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选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47例BCR-ABL阴性的MPD患者及12例健康正常人,抽提外周血细胞全血DNA,采用等位墓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各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基因序列,并结合临床资料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BCR-ABL阴性的MPD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74.5%(35/47),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突变率为83.9 %(26/3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突变率为60%(9/15),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患者只有1例.突变阳性的PV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突变阴性者高,突变阳性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较突变阴性者高,且突变阳性的ET患者更易发生肝脾种大、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JAK V617F突变在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AS-PCR技术对该突变有较好的敏感特异性,可以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检测.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周晓娟;张苏江;乔纯;沈云峰;李建勇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IDH1、IDH2基因)点突变及其临床意义.选取90例初发AML患者,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扩增IDH1、IDH2基因的4号外显子,PCR产物通过直接测序法检测IDH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有IDH1基因突变的患者为4例,有IDH2基因突变的患者为7例,突变率分别为4.4%、7.8%,无患者同时存在有2种突变,总突变率为12.2%.在有突变的患者中正常核型所占比例为72.7%,明显高于核型异常患者.存在突变的患者的缓解率为72.7%,较无突变患者高,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有IDH基因突变的患者在缓解后突变消失,而复发后在同样位点再次出现突变.结论:IDH 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正常核型的患者中,尤其是合并NPM1基因突变患者,并与复发相关.IDH基因突变可能成为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治疗和预后的指标.

  • 白血病HL-60、HL-60A细胞Cyclin D1、hTERT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及意义

    作者:黄克智;聂大年;尹松梅;李益清;谢双锋;马丽萍;王秀菊;吴裕丹

    本研究旨在现察cyclin D1、hTERT和端粒酶在正常人单个核细胞(MNC)、HL-60和HL-60A中的表达及活性,并探讨它们与白血病发生及耐药的关系.实验用正常人外周血MNC、耐药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HL-60A,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yclin D1、hTERT mRNA及蛋白表达,TRAP-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表明:MNC、HL-60、HL-60A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0.21±2.11)%、(44.93±3.00)%、(51.38±1.10)%;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6.14±2.13)%、(7.53±0.92)%、(4.15±0.96)%;cyclin D1、hTERT的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增高;HL-60、HL-60A端粒酶活性较正常MNC增强(p=0.000),HL-60与HL-60A之间无明显差别(p=0.232);cyclin D1、hTERT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与正常人MNC相比,HL-6O、HL-6OA的S期细胞增多,凋亡细胞减少,且以HL-60A更为明显,这可能与cyclin D1、hTERT、端粒酶活性上调有关.

  • 急性白血病中OPN、VEGF的表达以及与血管新生关系

    作者:王海玲;阮林海;赵小强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急性白血病(AL)血管新生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测定25例初发未治、19例完全缓解、14例未缓解、11例复发的AL患者血清中OPN和VEGF的蛋白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AL初发未治组、未缓解组、复发组患者血清OPN和VEG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组(p<0.01);缓解组患者血清OPN和VEGF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PN和VEGF与AL发生、发展呈正相关.结论:OPN和VEGF与A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OPN可能通过上调VEGF促进血管生成,因而阻抗OPN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

  • 7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IKAROS6表达研究

    作者:肖敏;吴颖;杨漾;商臻;洪振亚;王迪;周剑峰;李春蕊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IKAROS6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采用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法检测73例CML患者中IKAROS6表达情况,了解IKAROS6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在8例健康对照标本中未检测到IKAROS6表达,在15例CML慢性期和加速期标本中也均未检测到IKAROS6表达,42例急琳变的CML标本中15例(35.71%)表达IKAROS6,16例发生急髓变的CML标本中均未检测到IKAROS6表达;在42例急淋变的CML标本中:IKAROS6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40%(6/15例),显著低于IKAROS6表达阴性组(85.19%,23/27例)(p<0.01);IKAROS6表达阳性的患者缓解后15个月内(2-18个月)复发率66.7%(4/6例),显著高于IKAROS6表达阴性组(21.74%,5/23例)(p<0.05).结论:IKAROS基因异常表达可见于CML进展为急性琳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并以IKAROS6异构体为主.IKAROS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CML急变为ALL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独立的预后指标.

  • IL-2/IL-15刺激后脐血NK细胞穿孔蛋白表达及其与细胞毒活性的关系

    作者:吴燕峰;张碧红;岑丹阳;魏菁;陈纯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NK细胞的穿孔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2、IL-15作用下穿孔蛋白表达与N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关系.采用CD3阴选后CD56阳选两步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脐血NK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NK细胞纯度,通过IL-2、IL-2+IL-15两种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培养3天,流式细胞术测定培养前后穿孔蛋白表达水平;LDH释放法检测培养前后脐血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活性(效靶比10:1).结果表明,纯化后CD3-CD56+细胞含量为(92.39±0.8)%.,以K562为靶细胞,新鲜纯化CB-NK的杀伤活性为(27.76±8.8)%,IL-2组杀伤活性为(61.9±9.1)%,IL-2 + IL-15组杀伤活性为(87.62±3.7)%,新鲜纯化CB-NK穿孔蛋白表达率为(67.21±6.14)%,IL-2组CB-NK细胞穿孔蛋白表达率(84.55±3.8)%,IL-2 + IL-15组CB-NK细胞穿孔蛋白表达率(87.22±2.2)%.穿孔蛋白表达率与NK细胞毒活性呈正相关(r=88.6,p< 0.05).IL-2组穿孔蛋白表达率与新鲜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L-2组与IL-2 + IL-15组穿孔蛋白表达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促进穿孔蛋白表达是IL-2提高脐血N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途径之一.

  • 不同培养基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发育的影响

    作者:陈晨;刘元林;梁晓雷;朱恒;李红;吴英;毛宁;张毅

    本研究旨在探讨RPMI 1640和IMDM两种培养液对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发育分化的影响.利用GM-CSF+IL-4细胞因子组合,在培养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改变培养液种类,通过对成熟、未成熟DC形态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和吞噬能力、应用混合琳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剌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悬浮芯片技术检测DC与同种异体T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所含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不同培养液对以DC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液培养所得的DC在形态上无显著差异,DC的吞噬能力以及CD14和CD83的表达亦无显著差异,但应用IMDM培养的DC的CDa表达明显降低,且对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也显著降低;IMDM培养的DC高表达IL-6、IL-8和IL-10,而IL-12的表达则显著降低.结论:不同的培养体系可获得功能不同的DC,IMDM培养的DC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本研究结果为DC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 抗sAPRIL抗体的制备及细胞增殖抑制功能分析

    作者:杜本军;高全胜;兰芝;范君文;丁路静;李敏;祁园园;孔伟

    本研究旨在通过免疫小鼠制备抗人可溶性增殖诱导配体(soluble 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sAPRIL)的多抗,检测其对人sAPRIL促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以丧失天然生物学活性,但保留良好免疫原性的sAPRIL 重组突变体蛋白为免疫原,加上佐剂免疫人化SCID小鼠,6周后取血清,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滴度,Western blot测定抗体特异性,MTT法检测所获抗血清抑制sAPRIL促Raji和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免疫小鼠,获得特异性的小鼠抗人sAPRIL抗体,抗血清滴度达到1:640.功能实验显示,抗sAPRIL血清可明显降低sARPIL刺激Raji和Jurkat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sAPRIL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可以在体外抑制sAPRIL促Raji和Jurkat细胞增殖活性.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异常克隆细胞起源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青霞;李晓;贺琪;吴凌云;许峰;张征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异常克隆细胞的起源,即MDS患者骨髓CD34+ CD38-造血千细胞和CD34+ CD38+祖细胞中是否存在恶性克隆细胞及其比例.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MACS)分选9例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8三体4例,含有8三体的复杂核型1例,5q(-2)例,含有5q-的复杂核型1例,5q-并8三体1例)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CD34+ CD38-细胞和CD34+ CD38+细胞,分别涂片;然后在上述涂片上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比较CD34+ CD38-和CD34+ CD38+两群细胞中异常克隆细胞的百分比.结果发现,这两群细胞均有异常克隆累及,但CD34+ CD38-干细胞中异常克隆的比例(41.8 ±8.4)%低于CD34+ CD38+祖细胞(72.4±7.7)%(p<0.001),而在有核细胞检测的异常克隆细胞比例为(70.8 ±9.2)%.结论:提示MDS患者中5q-和+8异常克隆均可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阶段,而在祖细胞阶段异常克隆占优势.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和常规染色体分析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作者:王蓉;缪扣荣;仇海荣;钱思杆;洪鸣;乔纯;张建富;范磊;吴汉新;陆化;仇红霞;陈丽娟;张苏江;徐卫;刘澎;李建勇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CC).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I-FISH技术对157例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136例拟诊APL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对45例同时进行了CC和I-FISH检测,对其余21例仅进行I-FISH分析.结果表明:136例进行CC分析的APL患者中,120例(88.2%)存在t(15;17)(q22;q21)易位,其中107例(78.7%)为单纯t(15;17)(q22;q21)易位,13例(9.6%)为伴t(15;17)(q22;q21)异位的复杂核型异常;在16例无t(15;17)(q22;q21)易位的APL患者中1例(0.7%)为t(5;17)(q24;q21)易位,3例(2.2%)正常核型,12例(8.8%)未见分裂相.在所有66例进行FISH检测的APL患者中,64例存在PMI/RARα融合基因,其阳性率为97.0%,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p=0.041);而5例其他类型AML患者和5例正常标本均未检出PMI/RARα融合基因.结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杂交技术联合分析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是诊断该病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的有力工具.

  • 硼替佐米联合甲泼尼龙治疗33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李新;钟玉萍;胡影;张佳佳;安娜;陈世伦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33例复发/难治性MM进行了回顾性分析,33例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7岁(38-85)岁.中位疾病诊断时间为25(2-120)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胡替佐米(0.9-1.1)mg/m2,第1、4、8、11天给药,同时在第1、4、8、11天联合应用甲泼尼龙40 mg/d(4例),80 mg/d(13例),120 mg/d(2例),200 mg/d(9例),300 mg/d(5例).中位随访时间10(3-60)个月,应用疗程数1-8个(平均4个).结果表明,24例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为72.7%(24/33).32例患者完成了2个或2个以上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9%(23/32例).16例完成了4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93.8%(15/16例).7例完成了6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7/7例).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感染和周围神经病变.3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5(2-120)个月,2年总体生存率(OS)为80%,3年OS为59.1%,5年OS为21.1%.结论:采用硼替佐米联合甲波尼龙治疗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疗效确切,而且起效迅速,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较轻.

  • 艰难梭菌毒素A对K56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明;席亚明;陈彻;楚惠媛;张豪;李培;邓伟

    本研究探讨艰难梭菌毒素A(Tcd A)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生长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四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观察Tcd A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现察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水平;DNA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Tcd A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呈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出现凋亡峰,细胞内细胞色素C蛋白含童增高;DNA凝胶电泳出现片段化的梯形带.结论:Tcd A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基质中释放出致凋亡活性物质细胞色素C有关.

  • BCR-ABL抑制剂STI571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中SARI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黄庆;李小青;杨琰;黄士昂

    为了探讨抑癌基因SARI(suppressor of AP-1 regulated by IFN)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表达调控可能的分子机制,收集了46名CML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品,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组人群中SARI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体外以CML细胞株K562为研究模型,使用BCR-ABL抑制剂STI571(imatinib)处理K562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ARI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ML患者外周血中SARI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2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使用STI571(2.5 μmol/L)处理K562细胞24小时后SARI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处理K562细胞,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CML患者外周血SARI 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联,而且SARI基因表达下调与BCR-ABL抑制作用有关.本研究为CML患者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 槲皮素逆转白血病细胞系K562/A多药耐药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韩艳秋;曹林娟;郝洪军;石永进

    本课题研究槲皮素(quercetin,Que)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A多药耐药的影响及机制.体外培养的K562和K562/A细胞经不同浓度的Que处理,采用MTT法检测Que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对阿霉紊(adriamycin,ADR)的增敏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Que作用后细胞内ADR浓度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检测药物转运蛋白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Que在5-16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K562和K562/A细胞均有剂量依赖性的生长抑制作用,低毒剂量的Que使K562/A对ADR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在ADR为5 μmol/L时,Que与细胞共培养2小时细胞内ADR浓度则明显增加;Que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K562和K562/A细胞的凋亡;Que可下调ABC、SLC家族药物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可调节BCL-2、TNF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Que可通过多种机制逆转白血病细胞系K562/A的多药耐药性,逆转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NB4和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髓系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表达变化

    作者:吴勇;李先芳;杨景辉;廖晓莹;黄慧芳;陈元仲

    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与成熟过程与转录因子调节密切相关.转录因子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为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表达变化,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NB4和HL-60细胞分化模型,瑞氏-姬姆沙染色现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1b的表达,定量RT-PCR检测转录因子PU.1,C/EBPα,ε,γ,GATA-1,GATA-2 mRNA的表达水平,用2(-△△CT)法对转录因子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ATRA作用NB4细胞96小时,PU.1,C/EBPe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分别达到处理前的5.75倍和6.16倍;而C/EBPα,γ,GATA-1,GATA-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仅为处理前的62%,31%,63%,8.7%,尤以GATA-2的表达水平下降为显著.在HL-60细胞,ATRA作用96小时,PU.1,C/EBPα,ε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分别为处理前1.97,1.95,2.35倍,而C/EBPγ,GATA-1,GATA-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仅为处理前的20%,21%,18%.结论:转录因子异常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硼替佐米单用或联合三氧化二砷对Jurkat细胞凋亡和Livin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谭大为;孙志强

    本研究旨在探讨硼替佐米单用或联合三氧化二砷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硼替佐来、三氧化二砷处理细胞24小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Livin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5-25 nmol/L 硼替佐米对Jurkat细胞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硼替佐米和三氧化二砷联合处理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同剂量两药中任一种单独使用时都显著增强(P<0.05).硼替佐米能促使Jurkat细胞凋亡,且随浓度增加而凋亡增多,联合处理组对细胞的凋亡作用比同剂量单药作用时显著增强(p<0.01).硼替佐米能下调Jurkat细胞Livin mRNA的表达,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表达逐渐降低,联合处理组比同剂量单药组更显著下调Livin mRNA的表达(p<0.05).结论:硼替佐米或联合三氧化二砷可以下调Jurkat细胞中Livin 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诱导K562细胞凋亡,两药具有协同作用.

  • DNA损伤时钠氢交换蛋白1在K562和HL-60细胞中的表达和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华文;王立洪;王建;常国强;金薇娜;蔺亚妮;高伟;王若君;马丽;庞天翔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依托泊苷引起的DNA损伤下,BCR-ABL阳性细胞系K562中钠氢交换蛋白-1(NHE1)的表达变化情况,并初步探讨其在何种水平被调控.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NHE1在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依托泊苷对细胞NHE1在蛋白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构建NHE1启动子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测定不同依托泊苷浓度作用下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DNA损伤引起HL-60细胞NHE1在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在K562细胞中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依托泊苷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阻止细胞内pH值的升高可以降低依托泊苷的促凋亡作用,依托泊苷对K562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影响;K562细胞在DNA损伤时,NHE1启动子区构建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活性升高.结论:依托泊苷造成的DNA损伤,促进HL-60细胞凋亡,并且依赖PHi的改变;在K562细胞中NHE1表达没有改变,但其转录活性升高.

  • PSMB5基因G322A突变及硼替佐米耐药的JurkatB细胞与其亲本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研究

    作者:吕书晴;杨建民;黄崇媚;许晓倩;周虹;宋宁霞;王健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PSMB5基因G322A突变且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耐药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细胞系JurkatB与亲本Jurkat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确认JurkatB5(硼替佐米筛选终浓度500 nmol/L)及JurkatB8(筛选终浓度800 nmol/L)细胞对硼替佐米的耐药性和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台盼蓝拒染活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应用软琼脂培养法观察细胞集落形成率,用流式细胞术行细胞周期分析,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LRP、MRP mRNA表达,采用含有720个蛋白抗体的Spri-ngBio抗体芯片检测细胞株间蛋白质表达差异.结果表明,JurkatB5和JurkatB8细胞与亲本Jurkat细胞相比,对硼替佐米48小时耐药倍数分别为33.52,39.04.48小时化疗药物杀伤实验表明,JurkatB5和JurkatB8细胞对柔红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甙均无交叉耐药,耐药细胞株与亲本Jurkat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和细胞周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urkatB5细胞与Jurkat细胞MDR1、LRP、MRP基因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芯片杂交信号扫描共有264个可分析表达点,252个蛋白在3个细胞株中表达无明显差异(2倍以内),其中包括与多药耐药相关的15个蛋白.在JurkatB5或JurkatB8中较Jurkat细胞表达升高或降低2倍以上的蛋白共12个(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4、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7、CD34 Ⅱ型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合素、高尔基体复合物、内皮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穿孔蛋白、促乳蛋白、维甲酸受体β、整合蛋白β1),但未发现在JurkatB5和JurkatB8中较Jurkat细胞中表达同时升高或降低2倍以上的蛋白.结论:具有PSMBS基因G322A突变且对硼佐米耐药的细胞株JurkatB与亲本Jurkat细胞相比较其常规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显著改变,无多药耐药表型及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过表达.突变细胞株中大部分已知与耐药有关的蛋白与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凋亡、恶性程度、侵袭性相关蛋白表达与亲本细胞中的表达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 C-MYC siRN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作者:刘庭波;骆晓峰;胡建达;陈志哲

    本研究探讨C-MYC siRN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采取化学合成法合成针对C-MYC rnRNA的第1545-1565靶位点设计的siRNA,经转染剂(HiPerFect transfection reagent)转染入Jurkat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四唑氮化合物(MTS)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细胞集落培养观察C-MYC siRNA对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和TdT酶介导的末端缺失原位标记(TUNEL)法分析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MYC siRNA作用于Jurkat细胞后,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抑制率随C-MYC siRNA浓度的增高而增高.C-MYC siRNA对集落形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UNEL法、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出细胞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凋亡率也逐渐上升.结论:化学合成法合成的C-MYC siRNA能明显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与集落形成,并可诱导 Jurkat细胞发生凋亡.

  • 硼替佐米体外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不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丽霞;陆化;费小明;汪承亚;朱彦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有或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条件下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促凋亡作用,以及对MSC和K562细胞的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建立MSC和K562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以终浓度为50 mnol/L的绷替佐米处理K562细胞4-24小时,应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K562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VCAM-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共培养组调亡细胞比例与单独培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K562细胞与MSC共培养可诱导K562细胞表达VCAM-1,MSC在共培养前后表达VCAM-1无明显变化.硼替佐米作用24小时后,K562细胞表达VCAM-1消失,MSS表达VCAM-1明显下降.结论:硼替佐米在MSC存在的情况下依然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提示硼替佐米可拮抗MSC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

  • SiRNA干扰β-catenin对K562细胞在体内成瘤能力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国蓉;李增军;李长虹;李茜;邱录贵

    本研究旨在探讨β-联蛋白(β-catenin)对K562 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采用β-catenin序列特异的siRNA下调K562细胞中靶基因β-catenin的表达,将处理后的K562细胞植入BALB/c裸鼠皮下,现察其在裸鼠皮下成瘤率及成瘤曲线.同时用未处理的K562细胞及非特异序列siRNA处理的K562细胞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未处理组(n=9)、对照组(无关序列干抚)(n=8)和试验组(β-catenin特异性干抚)(n=9)成瘤率分别为100%、87.5%和0%,试验组成瘤率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未处理组瘤块体积增长略快于对照组,但2组的瘤块体积增长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在试验组未见成瘤.结论:特异性干扰下调β-catenin的表达,影响K562细胞体内成瘤.

  • 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李志鹏;张绚;赵晓明;李庆阁;陈亚玫;鹿全意

    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的方法.针对NPM1基因突变集中区域设计引物/探针,建立高分辨熔解曲线方法(HRM)和等位基因特异PCR方法(AS-PCR),通过89份AML标本进行了临床评估,并来用毛细管电泳法(CE)和测序法作为对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上述4种方法共检出阳性标本17例(19.1%),其中A型突变15例,B型和Nm型突变各1例.上述方法中HRM法检测全面,灵敏度为5%,而AS-PCR法有一定的漏检,但灵敏度高达0.01%.结论:考虑到操作的难易程度,同时也结合临床样品的检测情况,HRM在临床上可法用于NPM1突变筛查,而AS-PCR法可用于后续的微小残留病定量检测.

  • PML-RARα对BHLHB2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作者:贾小红;杨文涛;朱雪花;杨贤雯;张济;王侃侃

    本研究探讨异常转录因子PML-RARα对BHLHB2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进一步揭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致病机理.利用RT-PCR技术研究PML-RARα融合蛋白及ATRA在APL模式细胞株PR9和APL病人来源的NB4细胞中对BHLHB2转录的影响;利用ChIP-PCR技术探讨PML-RARα在体内调控BHLHB2转录的作用方式;通过分析病人样本数据,观察BHLHB2在各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升高BHLHB2的转录受到明显抑制,并且无论在APL模式细胞株PR9还是APL病人来源的N4细胞中,ATRA均能够解除这种抑制,诱导BHLHB2的表达上调;而在不表达PML-RARα的U937细胞株中,ATRA不能诱导BHLHB2的表达上调.研究结果提示,PML-RARα通过结合于BHLHB2的启动子区域抑制其转录.与其他类型的AML和正常的骨髓细胞相比声HLHB2在APL中表达较低.结论:BHLHB2是PML-RARα的靶基因,PML-RARα通过与其启动子区域结合对其转录进行负调控.

  • 异硫氰酸苯已酯抑制骨髓瘤细胞Notch信号表达的研究

    作者:洪秀理;张泽川;赵江宁;鹿全意

    为了研究异硫氰酸苯已酯(phenylhexyl isothiocyanate,PHI)在体外对骨髓瘤细胞RPM18226增殖抑制的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PHI与RPMI8226细胞共同孵育,用MTT比色法检测PHI处理后细胞增殖抑制;用DAPI染色现察PHI处理后细胞凋亡;Westem blot检测PHI处理后瘤细胞Notch1、Jagged2、BCL-2和P-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PHI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抑制瘤细胞增殖,诱导瘤细胞凋亡,其抑制效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HI可以下调瘤细胞中Notchl和Jagged2蛋白的表达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同时降低BCL-2和p-Akt的表达.结论:PHI在体外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发生与PHI抑制Notch信号及其下游靶基因p-Akt和BCL-2的表达有关,PHI可能成为新一代的Notch信号抑制剂,是一种潜在的骨髓瘤治疗药物.

  • 地西他滨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梅芳;杨林花;董春霞;张睿娟;张建华;郭志萍;陈剑芳;张丽;冯大伟

    本研究以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为实验对象,探讨地西他滨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为M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及实验依据,也为MM的发病机制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应用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试验、FCM分析细胞周期、transwell迁移及matrige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地西他滨对U26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西他滨随着浓度增加对U26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FCM检测结果表明地西他滨处理后,G0-G1期U266细胞明显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降低(p<0.05),表明地西他滨可抑制U266细胞DNA合成,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低浓度(0.8 mmol/L)地西他滨处理后U266细胞迁移能力及侵袭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地西他滨对U266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为地西他滨应用于MM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A20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扬秋

    A20初是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蛋白3(TNFAIP3)而鉴定的,它是炎症信号传导的中心调节因子--NF-κB抑制因子,在天然免疫和过继性免疫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研究提示,A20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A20缺失与炎症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琳巴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期有关A20在免疫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和生物学功能,在天然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中的调节作用,在淋巴细胞肿瘤中缺失情况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异常表达等等的研究进展提示:有必要深入认识A20的临床意义和探讨其在诱导免设耐受、肿瘤免疫调节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 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2.3Gy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比格犬存活和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李明;余祖胤;邢爽;欧红玲;熊国林;谢玲;赵燕芳;韩阿如娜;善亚君;柳晓兰;赵振虎;王欣茹;从玉文;罗庆良

    This study was purpo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on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 and survival in beagles exposed to mixed fission neutron and γ-ray.13 beagles were unilaterally exposed to single dose of 2.3 Gy 90% neutrons.The experim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irradiation control group(no any treatment,n=4),supportive care group(n=5)and rhG-CSF plus supportive care group(n=4,abbreviated as rhG-CSF group)in which the beagles were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with 200 μg/kg of rhG-CSF early at half an hour and 24 hours post-irradiation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3 Gy 90% neutron irradiation induced a severe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of bone marrow type.The administration of rhG-CSF increased the survival rate from 60% in supportive care group to 100%.Twice injection of rhG-CSF in the first 24 hours reduced duration of neutropenia,enhanced neutrophil nadir and promoted neutrophil recovery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cohort administered clinical support.The number of colony-forming cells(CFU-GM,CFU-E,and BFU-E)in peripheral blood of rhG-CSF treated canines increased 2-to 5-fold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supportive care group on day 3.All canines treated with rhG-CSF achieved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 as evidenced by the pathological section of sternum while severe shortage of hemopoietic cells remained in the cohorts given supportive care alon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and high-dose rhG-CSF can accelerate hematopoietic recovery and enhance survival of dogs exposed to 2.3 Gy mixed neutron and gamma ray

  • 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的诊断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赵晓艾;刘陕西;李飞;刘义国;任永平

    本研究探讨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抑制物)的诊断、分型及影响因素.对500例血友病采用一期法检测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用Bethesda法检测FⅧ抗体(FⅧ:Ab)、FⅨ抗体(FⅨ:Ab).结果表明,500例血友病中,HA 411例,FⅧ抗体阳性者151例(30.2%),滴度为3.50±2.84 Bu/ml;HB 79例,FⅨ抗体阳性者18例(3.6%),滴度为(2.92 ± 2.19)Bu/ml;自身获得性血友病10例(2.0%).抗体分型:高、中、低反应型依次为3例、47例、119例,以中低反应型抗体为主(98.22%).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169例抗体阳性者的92.90%(157/169例)年龄在30岁以下;89.35%(151/169例)为HA;81.66%(138/169例)为中、重型血友病;98.22%(166/169例)为中、低反应型抗体;同种特异性杭体阳性者158例均有输血史.结论:抗体以中、低反应型为主,患者年龄及输血史是影响的因素.本研究为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的诊断、分型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并说明血友病反复输注血液制品对抗体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对防治血友病出血及预防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有重要意义.

  • TSP2-8和CUB1+2片段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分泌方向的影响

    作者:高单萍;刘琼;陈素华;艾继辉

    本研究旨在探讨羧基端TSP2-8和CUB1+2片段是否决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合成后细胞内运输的方向,以了解金属蛋白酶ADAMTS13羧基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pcDNA3.1-ADAMTS13及peDNA3.1-de1TSP2-8CUB1+2ADAMTS13分别转染犬肾上皮极性细胞MDCK,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后传代铺到中间有特殊分子筛膜的双池培养皿内培养,待细胞生长到无空隙后收集上、下池培养液;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上、下池培养液中ADAMTS13蛋白表达水平,以对比分析ADAMTS13蛋白在极性细胞内的分泌方向.结果表明,德定表达野生型ADAMTS13的MDCK细胞组,在分子筛膜的上池培养液中检测到ADAMTS13蛋白,而表达缺失TSP2-8CUB1 +2区域ADAMTS13的细胞组,在分子膜的上、下池培养液中均检测到ADAMTS13重组蛋白.结论:金属蛋白酶ADAMTS13的分泌是有极性的,且羧基端TSP2-8和CUB1+2结构域与ADAMTS13合成后细胞内的运输方向密切相关.

  • 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比较

    作者:刘艳;王贞;袁百香;王晓燕;吴琼;袁宏

    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4例ITP患者、36例非ITP患者及411例正常人静脉血进行检测,获得未成熟血小板比例(immature platelets fraction,IPF)数据,同时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并对二者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ITP患者的IPF值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均<0.05).对于TIP诊断的意义,IP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AIgG的阳性率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PF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PAIgG,仅阳性预测值略低于PAIgG.IPF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PAIgG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IPF和PAIgG对于ITP的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PF的诊断价值优于PAIgG.

  • 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筛查及分析

    作者:张傲利;杨林花;刘秀娥;赵华;张建华;董春霞;齐喜玲;秦秀玉

    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探讨抑制物阳性患者基因突变情况.选取58例一期法检测FⅧ:C均小于1% HA患者,以APTT法为基础进行FⅧ抑制物筛查,筛查阳性者用Bethesda法进行FⅧ抑制物定量分析.以基因组DNA为模版,对抑制物阳性患者FⅧ12、14、16外显子进行基因扩增,PCR产物通过直接测序检测突变情况.结果表明:58例HA患者中4例(6.9%)抑制物检测为阳性,FⅧ12、14、16外显子基因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本组病例HA患者抑制物阳性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抑制物产生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ITP患者脾细胞分泌IL-18及IL-18结合蛋白的研究

    作者:单宁宁;王欣;姜玉杰;隋潇徽;李颖;刘新;侯明

    本研究旨在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脏单个核细胞培养后IL-18,11,48结合蛋白(binding protein,BP),IFN-γ,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常规无菌制备脾单个核细胞,置含PHA(phytohemag-glutinin)10 μg/ml,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分析ITP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脾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脾单个核细胞培养48小时后,ITP患者IL-18和IFN-γ的含量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升高;IL-18BP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IL-4低于检测限.结论:1L-18、IL-18BP等细胞因子表达失衡在ITP的免疫紊乱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Wnt3a基因修饰减轻阿糖胞苷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体外研究

    作者:鲁光;李振宇;牟伟伟;何徐彭;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探讨Wnt3a基因修饰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抗阿糖胞苷损伤的作用.通过重组腺病毒系统感染小鼠MSC,建立能够稳定高效表达Wnt3a基因的基因修饰MSC;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糖胞分别诱导对基因修饰MSC与未经基因修饰MSC的损伤,设置对应的对照,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MSC的生长增殖以及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测定MSC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阿糖胞苷对基因修饰MSC的增殖抑制程度较未经基因修饰MSC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阿糖胞苷后,基因修饰MSC的增殖生长能力在72小时后就开始恢复,而未经基因修饰MSC的增殖生长能力在72小时后仍然被抑制.在凋亡方面,阿糖胞苷诱导的基因修饰MSC的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未经基因修饰MSC相比,基因修饰MSC中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Wnt3a基因修饰能明显减轻阿糖胞苷对小鼠骨髓MSC的损伤作用.

  • 含人AGM区基质细胞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体外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

    作者:蔡耘;张绪超;陈惠芹;吴北燕;黄绍良

    为探讨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对小鼠胚胎千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体外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小鼠E14 ESC诱导为拟胚体(EB),收获的EB细胞以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分别在人AGM区、胎肝(FL)或骨髓(BM)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进一步诱导分化,分为EB对照、AGM诱导、FL诱导、BM诱导、AGM + FL诱导和AGM + BM诱导共6组.分别收获各组EB来源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ca-1+ c-Kit+细胞含量,并进行各系造血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分析.结果显示:经不同基质细胞饲养层诱导后EB来源细胞中Sca-1+ c-Kit+细胞比例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1),AGM+FL诱导组为(21.96±2.54)%,显著优于其它诱导组(p<0.01),AGM+BM诱导组阳性细胞比例亦较单纯BM诱导组明显增加(p<0.O1);EB对照组造血集落产率明显低于其它诱导组,AGM+FL、AGM+BM诱导组集落产率较高,尤以AGM+FL诱导组佳(p<0.01).结论:人AGM区基质细胞有助于维持一定的原始HSC数目及高增殖潜能,在AGM区基质细胞诱导基础上可明显提高FL或BM基质细胞对ESC源性原始HSC的进一步扩增作用.

  • 铁过载骨髓造血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对造血的影响

    作者:谢芳;赵明峰;朱海波;肖霞;徐新女;穆娟;李玉明

    本研究通过铁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建立铁过载骨髓造血细胞模型并观察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在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过程中,在培养液中添加枸橼酸铁铵(FAC),使细胞铁过载,建立铁过载骨髓造血细胞模型,然后检验这一过程中造血细胞的凋亡水平、造血集落形成(CFU-E、CFU-GM、BFU-E和CFU-mix)和CD34+细胞的计数变化.再用去铁胺(DFO)祛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不同时间加入培养液中不同浓度FAC,骨髓造血细胞内可变铁池(LIP)水平升高,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在含400 μmol/L FAC的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时LIP水平达到高.骨髓细胞造血功能检测表明,FAC组细胞凋亡比例(24.8 ±2.99%)较对照组(8.9±0.96%)显著升高(P<0.01);造血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34+细胞比例(0.39±0.07%)与对照组(0.91±0.12%)相比也显著降低(P<0.01).这些损伤影响可以通过DFO的处理部分消除.结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铁能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铁过载,建立铁过载骨髓造血细胞模型,并能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而这种损伤作用可以通过祛铁法减轻.本模型为深入研究铁过载对骨髓细胞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方法,并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铁过载病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胎儿和成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体外造血支持能力的比较

    作者:刘蒙;杨少光;邢文;卢士红;赵钦军;任红英;池颖;马凤霞;韩忠朝

    胎儿出生以后,造血干细胞(HSC)才从胎儿的肝脏和脾脏转移到骨髓,这一过程可能由不同的造血微环境中的信号分子所介导.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微环境中间质细胞如成骨细胞、内皮细胞的前体祖细胞.研究者推测,胎儿出生前的骨髓可能并不特别适合HSC生长.然而,该假说尚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对胎儿和成人骨髓MSC的造血支持能力进行比较,拟为此提供证据.成人骨髓MSC来源于3位健康供者,胎儿骨髓MSC来源于孕19-20周流产的胎儿.MSC辐照后与CD34+一起进行长期培养启动细胞分析,计数克隆形成细胞的数童,流式分析培养后CD34+的表型变化.RT-PCR分析两种MSC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成人骨髓MSC比胎儿骨髓MSC具有更强的造血支持能力,两者都促进CD34+向髓系细胞分化,两者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与胎儿骨髓MSC相比,成人骨髓MSC在某些治疗,尤其是促进造血恢复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增殖指数K Ki-67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李佳;胡荣;廖爱军;石卉莹;杨威;刘卓刚

    本研究旨在探讨Ki-67增殖指数(Ki-67 PI)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型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及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NHL病例542例,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 PI.分析其中初治且病例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依据WHO(2001)琳巴组织肿瘤分型方案,NHL分型不同,Ki-67 PI亦不同.随NHL侵袭程度升高,Ki-67 PI均值逐渐增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50%为区分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的临界值.82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研究显示,75%为区分DLBCL患者具有良好或不良预后的临界值,且Ki-67的表达与患者Ann Arbor分期及乳酸脱氮酶(LDH)水平相关.按Ann Arbor分期及LDH水平分层研究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升高组中,具有B症状及IPI评分3-5分的患者、Ki-67 PI≤75%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高于Ki-67 PI>75%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正常组中,具有B症状、Ki-67 PI≤75%的患者3年OS高于Ki-67 PI>75%的患者.结论:Ki-67 PI临界值50%有助于区分惰性及侵袭性淋巴瘤.在DLBCL患者中,应用Ki-67 PI临界值75%并联合B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LDH水平等相关因素可综合评价患者预后.

  • 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张文英;杨波;卢学春;刘洋;杨洋;朱宏丽

    本研究旨在提高对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本科收治的两例恶性淋巴瘤老年患者发生ATLS前肿瘤的进展情况,以及发生ATLS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和治疗反应等临床资料,探讨ATLS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表明,2例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患者发病前肿瘤负荷高,对治疗敏感,并存多项ATLS促发因素.发生ATLS后1例表现为低钾血症,1例表现为高钾血症.对2例患者均采用别嘌呤醇、水化、碱化尿液治疗,1例同时接受透析治疗,但2例终因病情持续进展而死亡.非霍奇金琳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经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后很少发生ATLS,但若存在多项促发因素也可发生,一般在治疗后1-4天内发生.结论:ATLS是高危恶性淋巴瘤患者死亡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针对高危ATLS患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WT1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熔;孙怀强;李戈;白峰岩;杨阳;景清;石毓君;杨季云

    本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WT1基因(AML)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初治AML患儿、12例缓解期患儿(30份)、18例复发患儿,30例细胞形态学正常人的骨髓标本中的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动态检测20例初治患儿WT1基因的表达.以ABL为内参照,采用2(-△△ct)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①初治AML患儿WT1基因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组(P<0.001);缓解AML患儿WT1基因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AML患儿WT1基因的表达与初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态监测儿童AML 20例显示,初治时WT1高表达,完全缓解后WT1表达水平下降,复发时WT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0例中5例在临床复发前3-7个月表达水平开始上升.③动态检测的20例患儿初治时WT1阳性组和阴性组完全缓解率(CR)、3年总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22-30天的WT1阳性组3年OS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WT1基因在儿童急性AML中表现为促癌基因的作用,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疗效评价,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和预后判断.

  • 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1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副作用和血药浓度监测意义

    作者:王弘;迟昨非;李爽;王秀丽;郝良纯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为主的HD-MTX-CF + VDT方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髓外防治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分析HD-MTX的毒副作用及动态MTX血药浓度监测在该方案中的重要作用,以避免或减轻HD-MTX的毒副作用,及时调整亚叶酸钙(CF)的解救剂量或必要时与以血浆置换,保证化疗的安全性及降低患儿骨髓外复发的几率.对180例ALL患儿先后进行380次 HD-MTX-CF + VDT方案的髓外防治,其中诱导缓解期患儿122例,维持期患儿58例;低危组68例、中危组80例、高危组32例.结果表明:HD-MTX的毒副作用包括皮肤黏膜损害、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及肾功能受累、发热、骨髓抑制、感染、过敏反应、极少数心肌损害等,占36.3%,均为可逆性损害.本组患儿出现MTX排泄延迟者110例,24小时MTX浓度>10μmol/L者3例、44小时>1.0 μmol/L者50例、68小时>0.1 μmol/L者57例,以合理调整CF解救剂量及对症治疗保护脏器功能均使MTX血药浓度降到0.1 μmol/L以下的无毒浓度,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并治愈.结论:以HD-MTX为主的髓外防治方案对提高ALL患儿长期缓解及无事件生存率至关重要,但其相关副作用及风险性也随着MTX的剂量增大而增加,且MTX在体内代谢程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MTX的血药浓度,指导适时适量的CF解救是HD-MTX方案能够安全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 红细胞生成素诱导小鼠骨髓纤维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华梅;高静韬;赵轼轩;孟昭停;王慧君;李筱梅;竺晓凡;茹永新

    本研究旨在利用大剂量人重组红细胞生长素(rhEPO)诱导骨髓纤维化(MF)小鼠模型.60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和EPO诱导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rhEPO进行腹腔注射,在实验第6、30、60、90、120和150天每组分别处死5只鼠.用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阳性细胞率,称重肝、脾,计算肝、脾系数,利用HE和网状纤维染色分析肝、脾、股骨病理变化;应用高清CT测定股骨皮质厚度、髓腔直径和腰椎密度.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PO组各阶段白细胞轻度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b和RDW在第6和30天增高显著(p<0.05);MCV在第6天增高显著(p<0.05);各阶段血小板数降低,在第120和150天差异显著(p<0.05).EPO组第60天肝肿大明显,肝系数差异显著(p<0.05);各阶段脾肿大,脾系数差异显著(p<0.05).EPO组各阶段骨髓CD43阳性细胞率显著增高(p<0.05),第150天CT显示股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密度不均,腰椎密度增高.病理检查显示,EPO组小鼠肝脂肪化和空泡化,脾脏巨核细胞增多,股骨硬化和骨髓纤维组织增多.结论:大剂量rhEPO可诱导小鼠出现MF特有临床和病理特点.本研究对建立新的MF模型和病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