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GM-CSF作为乙肝疫苗佐剂的临床观察

    作者:费迎明;赵文;钟建平;王建忠;徐亮

    应用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接种对象按常规疗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未能转阳.我们对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病例加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乙肝疫苗佐剂进行再次接种研究,并以同期单独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再次接种者作为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

    作者:吕亚莉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Ph阳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急变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为对羟基脲及a干扰素耐药CML急变期患者设为实验组,予以格列卫口服,持续3~12个月.同时在我院继续口服羟基脲加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治疗CML,急变期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 实验组血液学总有效率为8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0%,且不良反应轻,易耐受. 结论 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亦较轻,但几乎均在3~12个月后出现耐药,耐药问题有待解决.

  • 人参总皂甙诱导人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GM-CSF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笛;王莎莉;王亚平;姜蓉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对人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影响,及其与人粒单系血细胞发生调控的关系.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GM-CSF的表达.结果:经TSPG诱导制备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富含GM-CSF样活性,能显著促进人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TSPG能显著促进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GM-CSF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TSPG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促进造血诱导微环境中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和分泌GM-CSF,进而促进血细胞生成.

  • 静脉滴注穿琥宁致过敏反应1例

    作者:刘丽娜;宋立哲;武俊荣

    病历简介患者,男,27岁,战士,因咽痛2天,发热5h入院检查,T:39.1℃,P:125次/min,Bp:120/80mmHg,血常规:白细胞12.9×109,其中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25,粒细胞:0.773.

  • 口腔癌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李海如;郑健

    癌症患者的细胞因子变化除反映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外, 还对分析肿瘤的发展, 判断预后治疗效果, 以及制定治疗措施有参考价值.为此,本文检测了95例口腔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Τ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流式细胞仪进行干细胞绝对计数的方法

    作者:周春喜;梁学颖;李楠;陈泮藻

    干细胞移植对于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准确的干细胞绝对计数对于干细胞移植的成败又十分重要。流式细胞仪结合荧光单抗技术为干细胞绝对计数提供了一种快速、定量、重复性好的方法。本文介绍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干细胞绝对计数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1 流式细胞仪简介  流式细胞仪是对悬浮状态的细胞逐个计数并记录其有关参数的细胞分析仪器,因其测量速度快,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分析大量细胞,并能测出多个参数,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流式细胞仪能测量细胞的五个参数:前向角散射光(FSC)、侧向角散射光(SSC)、绿色荧光(FL-1)、黄色荧光(FL-2)和红色荧光(FL-3)。FSC和SSC是细胞对激发光的散射信号,分别反映了细胞的大小和细胞的粒度:细胞越大,胞内颗粒越多,则FSC和SSC越强。例如在外周血中,根据细胞大小及胞内所含颗粒性物质的多少,可区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粒细胞有较大的核或较多的颗粒,细胞直径也比淋巴细胞大,因而其FSC和SSC均比淋巴细胞强。

  •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二)

    作者:王小亚;杨清海;黄奇平

    1.3 免疫组化染色1.3.1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灭活在免疫组化染色中若采用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必须进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处理,如果不进行处理,组织中的红细胞、粒细胞着色可能会干扰染色结果的判断.

  • 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鉴定及其放射免疫显像

    作者:何杨;杨斌;阮长耿

    以人粒细胞常规免疫和融合BALB/c小鼠,建立一株稳定的高效价的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SZ-102,并对其组织特异性进行鉴定及探讨在炎症模型显像中的潜在价值.结果表明,McAb SZ-102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流式细胞术测定显示其与外周血液中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而与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起反应,但与正常人骨髓中的较成熟的粒细胞、单核前体细胞发生反应.SP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人组织切片中SZ-102抗原阳性细胞分布的结果显示,该抗原主要表达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表面.以亚氨基噻吩(2-IT)修饰,99Tcm标记葡庚糖酸钠(GH)配体交换法标记SZ-102.给具有左下肢炎症模型的家兔,由耳缘静脉注入99Tcm-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SZ-102进行SPECT显像,以99Tcm标记非特异性鼠IgG作为阴性对照,结果表明99Tcm-SZ-102在家兔炎症部位显像清晰,其佳显像时间为注射后2-4小时,而99Tcm标记非特异性鼠IgG在家兔炎症部位未能清晰显像.结论: 99Tcm-SZ-102具有活体内炎症定位导向能力,显像时间短,对隐匿性炎症疾病或肿瘤感染病灶的放射免疫显像诊断有一定的潜在临床价值.

  • 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粒细胞的研究

    作者:冯凯;初飞;南雪;袁红丰;王冬梅;张锐;白慈贤;陈琳;裴雪涛

    为探讨利用人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人粒细胞应用于临床大剂量放、化疗后预防感染的可行性,利用源自人胎盘脐带血的CD34+细胞及SCF,IL-3,IL-6和G-CSF的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条件,体外进行向粒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表明,在该体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出约1000倍数量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效率可达60%以上,且诱导分化的细胞染色体未出现异常,裸鼠致瘤实验表明该细胞不具致瘤性,细胞体外生长14-21天为高峰,33天后细胞不再增殖,且诱导分化出的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的功能.结论:利用细胞工程的方法体外"生产"出的粒细胞具有应用安全性,且具备生理状态下产生的此种细胞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 急性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白细胞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作者:崔久嵬;王冠军;李薇;王杰;张学敏

    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将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细胞与正常白细胞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为AL的分子诊断和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将40例AL患者的AL细胞和20例正常自愿者淋巴细胞、粒细胞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和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AL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中,一些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如Op18和NM23-H1)、细胞增殖(如PCNA)、抑制凋亡(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蛋白)等相关的蛋白在AL细胞中高表达,而一些与正常白细胞分化和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在AL细胞中低表达.结论:AL的发生涉及到众多的细胞事件,一些与恶性转化,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等相关的蛋白在AL细胞中高表达,蛋白质组学分析为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粒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特征

    作者:周海涛;柯培锋;沈文红;陈苏宁;王国征

    本研究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患者骨髓(bone marrow,BM)粒细胞的分化抗原(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CD)变化.结合骨髓象、血象、血清叶酸、Vit B12含量、细胞遗传学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资料,对13例MA患者骨髓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MA患者骨髓粒细胞相关特异性分化抗原CD13、CD33、CD15的表达及粒细胞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ing light,FSC)、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 light,ssc)的信号强度变化特点并与正常人群比较.结果表明:MA患者和正常人的粒细胞表面CD13、CD15、CD33的表达率分别为(44.53±16)%、(96.16±2.67)%、(80.81±14.71)%和(62.33±11.02)%、(99.53±0.46)%、(70.00±7.81)%,其中MA粒细胞CD13、CD15表达率下降(P<0.01),CD33表达率增高(P<0.01).MA患者和正常人的粒细胞CD13、CD15、CD33、SSC、FSC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分别是3.39±1.41、14.29±6.59、1.95±0.94、478.78±70.43、633.46±75.53和5.12±1.15、20.67±5.13、1.04±0.17、332.00±38.16、537.00±16.70,其中MA粒细胞CD13、CD15的MFI值下降(P<0.01);而FSC、SSC和CD33的MFI值增高(P<0.01和P<0.05).结论:MA患者粒细胞不仅在形态学上表现为成熟障碍,而且其分化抗原的表达也呈现成熟障碍的特征,这对于临床上诊断MA具有一定的意义.

  • 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其应用

    作者:韩晨露;赵勇;李卫国

    近来,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1-2]。MDSCs 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由一些髓系祖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前体细胞组成,具有显著抑制免疫细胞应答的能力[3]。小鼠 MDSCs的表面标志:粒样 MDSCs(G-MDSCs)为 CD11b+Ly6G+Ly6Clow,单核样 MDSCs(M-MDSCs)为 CD11b+Ly6G?Ly6Chigh,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这两类细胞有不同的功能[4-5]。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

    作者:孙青;吴昌平;蒋敬庭

    趋化因子是一类趋化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其表达与某些免疫细胞相关,如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并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 粒细胞肉瘤3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海燕;印洪林;杜军;蔡颖;陆珍凤;周航波;周晓军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8例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77岁,平均年龄43.3岁,男23例,女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淋巴结肿大、局部软组织肿块及疼痛.其中随访18例,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16.9个月.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小~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少而淡染,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部分肿瘤具有"列兵样"组织结构,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抗髓过氧化物酶、CD43,部分表达CD68、溶菌酶、CD99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而CD3、CD20、CD79a、AE1/AE3和胎盘碱性磷酸酶阴性.结论 粒细胞肉瘤临床少见,形态学上易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Ewing肉瘤/PNET、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于确诊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 粒细胞肉瘤十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侯震波;石怀银;梁霄;王新美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和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4至2010年10例粒细胞肉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年龄小10岁,大56岁,平均年龄35.8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为1.5∶1.4例在临床上以软组织肿块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弥漫分布成片.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可见,亦可见幼稚的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髓过氧化物酶( MPO)、CD43、CD117、CD34和CD99.结论 粒细胞肉瘤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男性多见.仅凭形态学易与淋巴瘤误诊,应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尤其是发生于儿童的小圆细胞肿瘤及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标记MPO、CD43、CD117、CD34、CD99和(或)细胞化学萘酚-ASD-氯乙酸酯酶染色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 EdU掺入法研究炎症状态下小鼠骨髓粒系的增殖

    作者:任仟;张潇予;郭荣霞;谢忻琰;张苏东;谢雪梅;范玉萍;王永荣;张存玲;王彤;刘飞;刘鹏;许元富;罗鸿博

    目的 通过小鼠腹腔注射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 (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标记骨髓中处于增殖状态的粒细胞,以期了解炎症状态下小鼠骨髓中的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生成的变化.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热灭活的大肠杆菌(HI E.coli)建立急性腹腔炎症模型,采用EdU掺入法,随后24、48、72、96 h将小鼠处死并取小鼠全骨髓细胞,应用流式抗体 lineage、CD34、c-Kit、Ly6G标记粒细胞谱系中的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以及杆状和分叶核细胞,瑞氏染色观察五群细胞的形态,结合EdU标记,明确炎症状态下不同分化阶段粒细胞的增殖水平的变化.结果 小鼠腹腔注射HI E.coli 24、48、72、96 h后,与生理状态下相比,急性炎症状态下原始粒细胞EdU阳性细胞数目在24 h增加了10.0%,在48 h和72 h分别降低了75.0%和23.0%.早幼粒细胞EdU阳性细胞数目在24、48、72、96 h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23.0%、54.5%、64.3%和77.8%.中幼粒细胞的EdU阳性细胞数目在24、48 h之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了60.0%和10.0%,在72、96 h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80.0%和90.0%.晚幼粒细胞EdU的阳性细胞数目在24 h增加了50.0%,在48、72、96 h之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降低了33.3%、61.5%和66.7%.杆状和分叶核粒细胞EdU的阳性细胞数目在24 h增加了14.0%,在48、72、96 h呈现降低的趋势,分别下降了50.0%、77.8%和88.0%.结论 在建立的HI E.coli诱导的急性腹膜炎模型发生24 h后,出现典型的急性髓系造血,即粒系前体细胞增殖加快,以中幼粒细胞以及晚幼粒细胞为主,导致成熟中性粒数目增多,可能多为趋化至炎症部位的成熟粒细胞.

  • 吞噬感染与非感染凋亡粒细胞对人巨噬细胞的活化具有不同影响

    作者:龙敏;冯永红;龙北国;付涌水;郑利民

    目的探讨感染与非感染诱导的凋亡中性粒细胞对人巨噬细胞(MΦ)活性的影响. 方法用大肠杆菌(E.coli)或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感染中性粒细胞,或经紫外线照射,以诱导其凋亡,观察吞噬这些凋亡细胞对人MΦ活性的影响. 结果吞噬照射诱导的凋亡粒细胞通过降低TNF-α和增加TGF-β来抑制MΦ活性.与此相反,吞噬感染所致的凋亡细胞可明显增加MΦ的TNF-α产量并上调CD64(FcγRⅠ)的表达. 结论粒细胞凋亡是调控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机制.在炎症早期,粒细胞凋亡多由病原感染所致,吞噬这些细胞可激活MΦ而有助于控制病原;一旦病原被清除,在感染灶的多余粒细胞发生凋亡,吞噬这些非感染凋亡细胞可抑制MΦ活性,从而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并减少组织损伤.

  • 甲亢患者血细胞CD35分子表达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

    作者:赖建平;杨晓玲;陈丽娜;张渝宁;孔令山;郭峰;花美仙;秦杰

    甲亢的发病机理至今没有定论,很多学者认为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甲亢患者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上CD35分子表达和荧光强度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上述细胞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生物学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资料.

  • 银屑病患者非专职性天然免疫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CD35相关性分析

    作者:郭峰;钱宝华;花美仙;许育;刘辉;张军;张乐之;薛春燕

    银屑病是一发病机理不甚明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各种血细胞共有的天然免疫分子CD35(补体受体Ⅰ型即CR1)是为重要的天然免疫分子之一.淋巴细胞、粒细胞等白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分子CD35,红细胞与血小板也具有CD35,我们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红细胞CD35与血小板CD35分子数量都显著上升,而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性.

  • 基因枪注射GM-CSF基因同时局部注射肿瘤提取物治疗肿瘤的初步观察

    作者:高全立;林晨;张叔人;马文波;张书岭;查园园;梁萧;张友会

    GM-CSF具有刺激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诱导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系增殖分化以及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已知的细胞因子中,GM-CSF是抗肿瘤免疫治疗中重要的因子之一〔1〕。以GM-CSF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已进行了较深入和广泛的临床实验,并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2〕。为了进一步探讨高效方便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我们用基因枪将含小鼠GM-CSF基因的载体注射于小鼠局部皮肤,于注射部位接种小鼠肿瘤细胞的冻融上清,观察小鼠产生抵抗肿瘤细胞攻击的能力。

735 条记录 1/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