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莉;苏丽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由于外周血存在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从而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出血.

  • 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突出表现的淋巴结结核1例(附文献复习)

    作者:王永韧;陆化;季鸥;徐卫;张建富;范钦和;李建勇

    目的 探讨结核病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广泛出血点和散发紫癜为表现的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男性,48岁,表现为皮肤广泛出血点和散发紫癜以及盗汗、体重下降,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6×109/L,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为淋巴结结核,临床诊断为淋巴结结核合并ITP.结论 ITP可以作为结核病导致血液学异常的表现之一,在诊断ITP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结核病.糖皮质激素加抗结核治疗可使血小板短期内回复正常.

  • 血小板减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作者:朱美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内科较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复发率高。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TP发病有明显相关性,抗Hp治疗可显著提高ITP治疗效果。现结合文献对血小板减少与Hp的相关性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ITP患儿血清IL-4和TNF-α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张永卓

    目的:探讨Th亚群细胞因子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ITP患儿IL-4、TNF-α水平,并与20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ITP患儿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ITP患儿T细胞细胞因子比例失衡,IL-4、TNF-α水平升高,使机体体液免疫亢进,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大量增加,导致IPT患儿血小板破坏增加口.

  • 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作者:李天天;侯丽;张雅月;陈信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机与中医学脾虚不能摄血密切相关.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分析从脾论治ITP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论述中医“脾”脏象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部分概念的融合,并从生理、病理与治疗角度提出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通过检索与整理近5年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发现从脾论治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出血倾向,具有独特优势与应用前景.

  • 陈信义应用穿山龙临证经验

    作者:史雯

    陈信义教授基于穿山龙中医学属性,结合现代药学研究成果,将穿山龙配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风湿免疫病等多种疾病,观察结果显示穿山龙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并认为穿山龙治疗上述慢性疾病获效机制与薯蓣皂苷药效学作用密切相关.临床中陈教授形成了独特用药习惯,总结出了穿山龙与其他中药的配伍规律.

  • 肿节风及其分离部位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作者:徐国良;肖兵华;陈奇;徐友妹;毕明

    目的:实验研究肿节风及其分离部位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的作用,找出肿节风的有效作用部位.方法:注射外源性抗体造成BALB/C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灌胃给药肿节风及其分离部位,观察肿节风及其分离部位对模型动物外周血象和脾脏、肾上腺、胸腺重量的影响.结果:肿节风及部位Ⅰ有提升血小板作用,肿节风组动物的肾上腺、胸腺重量无明显变化,而部位Ⅰ组胸腺重量明显增重.结论:肿节风有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用,肿节风分离部位Ⅰ为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部位.

  • 益髓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影响

    作者:吴晓勇;李冬云;陈信义;王瑞昙;岳明;张恩户

    目的: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动物模型,观察益髓颗粒对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影响,探讨益髓颗粒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治疗组和益髓颗粒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隔日1次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建立ITP小鼠模型,于造模第8d开始,各组均按0.2mL/(10g·d)体积灌胃.其中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泼尼松按0.0113mg/(10g·d)灌胃;益髓颗粒按0.3g/(10g·d)灌胃.连续7d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γ(IFN-γ)、自细胞介素-4(IL-4).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水平明显降低,IFN一γ/IL-4比值明显异常;与模型组相比,泼尼松治疗、益髓颗粒治疗组的IFN-γ、IL-4均有所恢复,IFN-γ/IL-4比值接近正常.结论:益髓颗粒可通过影响Th1/Th2细胞及其因子水平而对ITP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 运用脾统血理论指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

    作者:褚雨霆;陈信义;李天天;陈科;侯丽

    “脾统血”是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义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反之,这种生理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病理现象.基于中文“统”字解释,提出广义的“脾统血”概念.指脾有“统领”和“总辖”血液功能,并通过文献查阅和临床实践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慢性期出血与“脾不统血证”极为相似,涵盖了统则血生、统则血行、统则血止、统则血裹4种生理变化、病理过程及其治疗法则.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作者:富琦;范颖;王家辉;张洪钧;孟素萍;陈信义

    目的:验证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法造模,依造模时间不同分3组,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分类、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模型1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72h恢复正常,模型2、3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48h即恢复正常,造模小鼠具有气虚血瘀证表现.结论:不加任何干预方法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伟荣

    目的:探讨两种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平分为两组,两组都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8.8%,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治疗组血小板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拟中药汤结合复方丹参片治疗临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较为可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治疗中加以应用.

  • 活血化瘀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作者:孟宪亮;藏传芳;李芳;陈术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在出血性疾病中甚为常见.目前西医治疗仍应用皮质激素、切脾及免疫抑制药治疗,副作用较大,且复发后疗效较差.我们自1986年以来应用活血化瘀方治疗ITP40例,并设置对照组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通脉止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海燕;王华;姚召;赵莉;耿少怡;焦平

    目的:研究通脉止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4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儿接受泼尼松治疗,治疗组20例患儿接受通脉止血方联合泼尼松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4、12周后患儿PL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CR1数量、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应用通脉止血方,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

  • 中医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莹;程志

    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ITP及风湿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及粒细胞相关抗体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郭美祥;贺其图

    目的 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健康人群以及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体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粒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Ig)水平的阳性率进行比较,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用Beckman Coulter公司XL流式细胞仪对205例ITP患者、133例健康人及64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及粒细胞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PAIgG在ITP患者及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均升高,与健康人对照组存在差异;PAIgA的增高仅出现在ITP患者中,与健康人对照组存在差异;而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不增高,与健康人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AIgM的增高仅出现在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与健康人对照组存在差异,而ITP患者与健康人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种粒细胞相关抗体则均出现于ITP患者及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 ITP虽然定义为器官特异性免疫性疾病,但受累靶细胞决不仅限于血小板,至少还包括白细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发病中普遍存在粒细胞相关抗体的出现.PAIgG并非仅出现在ITP患者,结合PAIgA的增高在临床上可能更支持ITP的诊断;而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出现的血小板下降可能主要由PAIgM所介导.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随访

    作者:张薇;周道斌;赵岩;冷晓梅;蒋颖;沈悌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移植后免疫重建.方法 对一例难治ITP患者进行APBSCT并观察临床疗效和免疫重建的过程.结果 经环磷酰胺(CY)+G-CSF动员,获得CD34+细胞4.7×106/kg.在TBI+CY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分别在第11、12天植入,无严重并发症.移植后6个月开始淋巴细胞各亚群逐渐恢复,CD4+/CD8+比例仍倒置,记忆T细胞(CD4+CD45RO+)的恢复先于纯真T细胞(CD4+CD45RA+).随访至31个月时血小板始终大于100×109/L,疾病处于完全缓解中.结论 APBSCT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手段.

  • 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作者:齐凌;李菲

    肠道微生物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机体免疫应答、药物代谢和肿瘤发生等,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紊乱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近年来通过粪菌移植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治疗不同疾病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佳适应证是难治性和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但在其他领域包括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验证,例如粪菌移植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肠道难辨梭菌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GVHD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本文将主要综述近年来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操作程序及其在血液疾病中应用的新研究进展.

  • 成人难治及复发ITP的个体化治疗及研究进展

    作者:黄玉;李薇;杨波;朱宏丽;党艳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成人常呈慢性病程,其中11%-35%可发展为难治性ITP.调查研究显示,ITP发病与基因多态性有关.目前对于难治/复发性ITP的治疗还没有定论,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治疗依赖于患者的治疗需要和对治疗的反应.本综述的目的旨在为目前参差不齐的治疗策略提供临床参考.本文论述了难治/复发性ITP的所有治疗方案,并着重论述了新的疗法,包括抗CD20单克隆抗体、血小板生成素样物质、TPO受体激动剂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我国泛细胞保护剂也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之,重要的是根据ITP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型施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卢学春;朱宏丽;姚善谦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刺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时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荆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爱军;侯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试验多建立于临床药物的应用,而非亚临床研究,有可能因为意外并发症被迫中止,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加深对ITP发病机制和用药机理的理解.本综述回顾了ITP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被动型和主动型造模方法在ITP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转基因小鼠可更好模拟人类疾病病理状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70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