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究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的效果观察

    作者:朱丹丹

    目的 观察分析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采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的46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中,其中NK/T细胞淋巴瘤患者31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1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3.9%(34/46),完全缓解率达到39.1%(18/46),部分缓解率达到34.8%(16/46).并且发生的不良反应仍旧是骨髓抑制,其发生概率达到78.3%(36/46),其中有.12例(26.1%)患者出现低白蛋白血症,11例(24.0%)患者发生高脂血症,8例(39.1%)患者发生纤维蛋白原下降.所有患者均无过敏反应、或者出现急性胰腺炎、血栓等.结论 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吴惠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给予培门冬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和用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接近,但培门冬酶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较少.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小丽;马玉芳;肖骁;胡林;肖荣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应用基于培门冬酶化疗的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治ALL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含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含培门冬酶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平均天数.结果:观察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住院平均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和12个月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过敏反应、血糖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基于培门冬酶化疗方案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明确,不影响远期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明显缩短住院平均天数.

  •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铸容

    目的:对用培门冬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76例,随机分为培门冬酶联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治疗组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替代联合对照组.对两组白血病患儿的症状缓解率、生存率、肝功能损害情况作比较.结果:研究组白血病患儿38例总缓解率94.74%,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的总缓解率9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73.68%以及总生存率92.10%,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相应指标(63.16%、8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培门冬酶联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治疗可以达到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替代治疗的相同效果,两种治疗方案下患儿的症状缓解率与总生存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门冬酶治疗组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更低,药物不良风险小.

  • 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作者:徐燕;王瑾;杨楠;白菊;张鹏宇;古流芳;雷博;刘捷;王芳侠

    目的:研究基于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ALL和T-NHL共62例,其中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22例(PEG-Asp联合化疗组),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常规化疗方案40例(L-Asp常规化疗组),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分析显示,PEG-Asp联合化疗组总缓解20例(90.91%),CR 17例(77.27%),PR 3例(13.64%),L-Asp常规化疗组总缓解35例(87.5%),CR 29例(72.5%),PR 6例(15%),组间及亚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内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均为WHO毒性反应1-2级,无3 4级毒性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率.PEG-Asp联合化疗组过敏反应和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L-Asp常规化疗组,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EG-Asp联合化疗组均完成预期PEG-Asp治疗剂量,L-Asp常规化疗组仅29例(72.5%)完成L-Asp治疗剂量.PEG-Asp联合化疗组平均住院日10.5 d,较L-Asp常规化疗组住院18.9d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较高,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使得治疗剂量完整完成,保证了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替代L-As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优化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更多病例以及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许琳蔚;魏小磊;魏永强;郝晓晓;周琴俊;冯茹

    目的: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1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8例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5例接受培门冬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不同使用时间对以上因素的影响.结果: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治疗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发时白细胞数、原发疾病类型、危险因素分层、总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过程中输注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FIB)的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12,0.65,0.09),培门冬酶使用后纤维蛋白原下降速度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下降的速度慢(9.49vs6.90,P=0.000).左旋门冬酰胺酶早期间断使用时FIB下降较晚,出血风险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13).结论:培门冬酶较左旋门冬酰胺酶能更好地检测凝血功能变化,左旋门冬酰胺酶间断使用时较易检测凝血功能变化,但早期使用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 培门冬酶联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

    作者:罗蕾;宋锦平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培门冬酶联合化疗的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方法对4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使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的方案,治疗过程中做好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中17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3例出现胆红素升高,1例出现过敏反应,6例出现淀粉酶升高,16例出现高血糖。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药物治疗。结论培门冬酶联合化疗发生不良反应多,护理上应注意药物保存、预处理方法和不良反应的观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障安全用药。

  • 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作者:张世恒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初发ALL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6.7%、86.7%,而对照组分别为90.0%、73.3%、83.3%,2组在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

  • 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

    作者:李颖;宪莹;苏庸春;温贤浩;管贤敏;肖莉;王玥;于洁

    目的 评估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ALL患儿都使用CCLG 2008方案规范诊治;接受培门冬酶治疗的条件是:(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皮试阳性;(2)L-Asp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先后共有32例患儿由于对大肠杆茵L-Asp过敏而使用培门冬酶替代化疗共46次.使用培门冬酶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腹部B超,临床观察和检测使用培门冬酶后脏器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46例次中无一例发生致死性不良反应.8例(17%)有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增高4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总蛋白降低5例.8例(17%)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异常,7例降低,临床无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等表现.7例(15%)有心血管系统受累,包括血压升高(1例)、心率减慢(2例)、CK-MB增高(5例)、肌钙蛋白增高(1例)、心电图异常(4例).7例(15%)出现肾功能异常,以尿素氮增高(6例)为主,临床未发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3例(7%)发生高血糖症,无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发生.46例次培门冬酶治疗中,仅1例(2%)发生了典型的过敏反应.以明显的风团样皮疹伴瘙瘁为主要表现,有一过性喉头异物感,经吸氧、镇静等处理后很快缓解.结论 培门冬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L-Asp过敏反应致使用受限的弱点;培门冬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轻,安全性较高.推荐培门冬酶作为对L-Asp过敏的ALL患儿的替代治疗.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培门冬酶期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6例分析

    作者:宋亮;潘华;孙立荣

    目的 总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培门冬酶(PEG-Asp)治疗期间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的的临床资料及疗效,以进一步了解应用PEG-Asp治疗儿童ALL期间致CNS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协助诊疗及评估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6例儿童ALL应用PEG-Asp期间致CNS损伤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患儿CNS症状包括有头痛、抽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其中5例首次症状出现在诱导缓解期.6例患儿头颅MRI显示3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1例脑萎缩,1例放射冠区、斜坡异常,1例脑水肿.辅助检查提示6例患儿均有凝血机制异常,经过镇静、改善循环、抗凝等治疗后患儿症状均于2周内消失.再次应用PEG-Asp 3例症状复发,随访无CNS异常后遗症状.结论 ALL患儿应用PEG-Asp期间CNS损伤均存在凝血系统异常,考虑与PEG-Asp相关,治疗效果好,部分复发,重复应用PEG-Asp相对安全,预后良好.

  • 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芳;万扬;常丽贤;郭晔;杨文钰;王书春;陈晓娟;刘天峰;阮敏

    目的 观察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初发ALL患儿268例,所有患儿均参照中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CCLG)-2008方案,分别采用含培门冬酶的长春新碱联合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培门冬酶组)和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长春新碱联合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组)进行诱导治疗.分别统计化疗第15天(D15)及第33天(D33)骨髓状态(M1,M2,M3).结果 268例初发ALL患儿,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例分别为37.3% (n=100)、32.1% (n =86)、30.6%(n =82).左旋门冬酰胺酶组159例,培门冬酶组10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肿瘤细胞免疫分型及对泼尼松预治疗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门冬酶组在诱导化疗D15的骨髓状态分别为M1状态64.2%(n=70)、M2状态21.1% (n =23)、M3状态14.7% (n=16);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则分别为M1状态70.4%(n=112)、M2状态13.2% (n =21)、M3状态16.4%(n =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38,P=0.230).培门冬酶组化疗D33的骨髓状态分别为M1状态96.3%(n=105)、M2状态2.8%(n=3)、M3状态0.9%(n=1);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则分别为M1状态96.9%(n=154)、M2状态3.1%(n=5)、M3状态0%(n=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4,P=0.474).结论 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比较,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ALL的疗效相当.不仅可以作为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患儿的备用选择,亦可作为初发患儿的一线治疗药物.

  • 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袁文志;梁勇;潘晓芳;姚素萍;刘倩;王明山

    目的:探究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CHOPL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2年内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高血糖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2年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总生存时间(O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培门冬酶致出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胰腺炎并重度脂肪肝1例

    作者:任文静;沈伟;张婉璐;付桂英

    1基本资料
      患者,男,23岁。因“非霍奇金淋巴瘤综合治疗1个月,恶心、腹痛2 d”于2014年5月7日入我院淋巴头颈部肿瘤科。既往体健,有“磺胺”“双黄连”及“花粉”过敏史。患者1个月前左侧颈部肿物活检病理诊断:T淋巴母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行Hyper-CVAD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亚叶酸)化疗1周期,期间Ⅳ度骨髓抑制,无明显效果。5月14日一般状况良好,改行VDCLP方案化疗,具体为:环磷酰胺1100 mg d1、d15+长春新碱2 mg d1、d8、d15、d22+柔红霉素45 mg d1-3、d15-17+培门冬酶( pegaspar-gase,江苏恒瑞,批号13112031)3750 U d5+泼尼松60 mg d1-14。5月24日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反酸及腹胀等症状,查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4.7 s,凝血酶原时间(PT)16.2 s,纤维蛋白原(FIB)定量0.54 g,诊断凝血时间延长。予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改善凝血功能。6月2日患者腹痛加重,仍以上腹部疼痛为主,无腰背部放射痛,呕吐1次,体温正常。查血淀粉酶无异常,腹部CT (图1A)示:①胰腺炎需考虑;②淋巴瘤患者,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③重度脂肪肝。诊断胰腺炎并转消化内科继续治疗。6月3日复查血淀粉酶(Amy)287 U/L,尿淀粉酶(U-Amy)2758 U/L,脂肪酶( LI)1030 U/L,总胆红素( TBiL)25.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3μmol/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无异常,予以禁食、抑酸、抑酶、保肝、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1周后复查 LI 72 U/L, Amy、U-Amy、TBiL、DBiL正常,腹部CT(图1B)示:胰腺渗出较前缩小;重度脂肪肝。恢复进食。患者出凝血功能较前好转,但仍存在异常,PT 16.6 s,凝血酶时间(TT)22.9 s,FIB 0.61 g/L,国际正常化比值(INR)1.54。经淋巴头颈部肿瘤科制定下一步化疗方案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 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作者:郭彩丽

    目的 观察含培门冬酶的VDPAP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对51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其中对照组28例患儿按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ALL-XH-99方案给予VDLP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3例患儿将治疗方案中的左旋门冬酰胺酶改为培门冬酶,余方案不变,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1.3%,低于对照组的9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9.5%,总生存率为86.9%;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0.7%,总生存率为82.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儿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 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门血病中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 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时艳荣

    目的 研究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患者中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3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治疗.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结合相同手段的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3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 (27/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7% (13/15),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3.3% (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9,P=0.432).对照组患者3~4度消化道反应、高血糖、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均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培门冬酶及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张羽;何彦瑶;吴攀

    目的:评估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这两种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分别采用包含L-asp(L-asp组)及Peg-asp联合化疗方案(Peg-asp组)进行诱导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终纳入研究的ALL患儿共427例,其中L-asp组233例、Peg-asp组194例.2组患儿第15天及第33天完全缓解率(M1)及部分缓解率(M2)等骨髓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组的过敏反应、谷丙转氨酶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抗凝血酶Ⅲ降低的发生率高于Peg-a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类似,但Peg-asp的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等发生率较L-asp更低.

  • 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岳;李学荣;仲任;杨静;孙立荣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与安全性,为ALL患儿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分别采用PEG-Asp或L-Asp行强化治疗的ALL患儿(PEG-Asp组和L-Asp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2组患儿除均行含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和泼尼松的强化治疗外,PEG-Asp组给予PEG-Asp 2500 U/m2,肌内注射,1次/2周,连用2次;L-Asp组给予L-Asp6000 U/m2,静脉注射,隔日1次,共8次.2组患儿均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和肝功能,化疗前后行骨髓象检查,记录病情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按照200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版),将不良反应分为0~4级.结果:PEG-Asp组男20例,女20例,中位年龄6.3岁.L-Asp组男33例,女27例,中位年龄6.7岁.强化治疗前及强化治疗后随访期内骨髓象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儿病情均完全缓解.PEG-Asp组完全缓解时间[(13.2±2.0)个月]与L-Asp组[(13.9±1.8)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Asp组平均住院时间[(11.5±7.1)d]短于L-Asp组[(18.5±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和L-Asp组皮肤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期间,PEG-Asp组和L-Asp组分别有1例和4例患儿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或口唇及喉头水肿或腹泻.2组患儿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均出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尿素氮和血糖的升高及低蛋白血症.各级不良反应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p与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强化治疗中均较安全有效,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与级别类似,但PEG-Asp具有用药次数少、患儿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 培门冬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丹妮;丁雯雯;魏平平;张磊;梁卉

    目的 探讨培门冬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期间接受培门冬酶治疗ALL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在诱导缓解治疗达完全缓解后接受培门冬酶治疗.主要分析指标为应用培门冬酶前及应用后第5、10、15、20、25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出血和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转归.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儿共30例,应用培门冬酶治疗共69例次,其中30例(100%)在68例次(98.6%)用药后检测到凝血指标异常,其中仅APTT异常1例(3.3%)4例次(5.8%),仅FIB异常5例(16.7%)19例次(27.5%),APTT和FIB均异常19例(63.3%)40例次(58.0%),APTT、FIB和PT均异常5例(16.7%)5例次(7.2%).APTT及FIB异常多在用药后第5天即出现,分别为35和54例次;PT异常均出现在用药后第10天.30例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第5、10、15天APTT分别为(37±4)、(51±7)、(55±11)和(46±11)s(F=41.31, P<0.01),FIB水平分别为(2.6±0.5)、(1.1±0.3)、(0.9±0.4)和(1.5±0.8)g/L (F=125.31,P<0.01),不同时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出血和血栓,未因凝血异常影响化疗进度. 结论 ALL儿童应用培门冬酶后可出现APTT延长和FIB水平下降,程度多不严重,未导致出血和血栓.

  •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刘江华;李彦格;刘炜

    目的 探讨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方法 90例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使用培门冬酶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血糖升高、胰腺炎、神经系统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有相同的疗效,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仍存在不良反应,需监测和及时干预.

  •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作者:邹乐乐;关红梅

    目的 比较培门冬酶(PEG-Asp) 相对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ALL) 的治疗有无优势.方法 55例初治ALL 患儿,分为随机组(PEG-Asp 组) 和对照组(L-Asp 组),对比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儿完全缓解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Asp组平均住院时间比L-Asp 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G-Asp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L-As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Asp和L-Asp 在儿童ALL 治疗中疗效相当,但PEG-Asp 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日的优点.

11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