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饮食疗法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患儿期间的应用观察

    作者:周文娣;袁玉芳;张佩斌

    近十年来,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缓解率和长期无病生存率均有很大提高.采用化学治疗已成为儿童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在先进治疗组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达80%~90%[1-4].取得好疗效的关键是恰当的化疗,而提高患儿化疗耐受力及生存率的关键又在于合理的辅助治疗.现将我院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化疗期间采用饮食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吴惠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7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给予培门冬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和用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接近,但培门冬酶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较少.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小剂量左旋门冬酰胺酶的临床研究

    作者:赖永洪;吴梓梁;陈福雄;叶铁真;邹亚伟;卢成瑜;蓝淑玲;钟帼钰;关镜明

    目的本文对ALL患儿13例用小剂量L-asp的用药方法,以求达到既能减低或避免副作用的发生,又能保证L-asp作用的效果.方法对在接受L-asp化疗的ALL患儿59例195疗程,出现L-asp相关副作用后改用小剂量(常规剂量1/10)L-asp治疗的13例,观察其副作用发生的情况.结果应用常规剂量者有13例34例次出现L-asp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17.4%,其中2例因出血性胰腺炎死亡.改用小剂量L-asp治疗者13例42个疗程,发生L-asp相关副作用者2例次,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应用常规剂量L-asp者.6例曾经发生过L-asp严重副作用的患儿在我科持续系统治疗,均未再次发生类似或其他L-asp副作用,CCR时间为1531±140天,中位CCR时间为1358天.结论对曾发生L-asp副作用的病例应用小剂量L-asp是安全有效的.为预防L-asp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特别是已发生L-asp相关副作用的ALL患儿能继续应用L-asp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可行的方法.

  • 两种菌种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抗白血病作用与机制比较

    作者:王开美;徐宏贵;郭海霞;金少文;罗湘琴;方建培

    比较大肠杆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E coli-L-Asp)与欧文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Erwinia-L-Asp)体外抗白血病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两种来源的L-Asp分别处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株(REH、Jurkat),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变化(IC50),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高压液相色谱(HPLC)检测用药后培养液中4种氨基酸[门冬酰胺(Asn)、门冬氨酸(Aspa)、谷氨酰胺(G1n)、谷氨酸(G1u)]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REH、Jurkat细胞株对两种L-Asp的抑制作用均敏感,且在一定时间内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即在较低的药物浓度下,细胞增殖抑制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药物浓度增加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其中作用后24 h,Erwinia-L-Asp组细胞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E coli-L-Asp组(P<0.05),但至48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在低浓度时均能耗竭培养液中的Asn,且作用相当(P>0.05),高浓度时耗竭Gin作用才凸显,而Erwinia-L-Asp的作用明显强于E.coli-L-Asp(P<0.05).结论:两种菌种来源的L-Asp抗白血病作用与剂量存在量效关系,除耗竭外环境中的Asn和Gin外,诱导细胞凋亡也是其抗白血病作用之一.Erwinia-L-Asp具有起效快、Gin耗竭作用较强的特点,可作为临床儿童ALL治疗的一线药物选择.

  • 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许琳蔚;魏小磊;魏永强;郝晓晓;周琴俊;冯茹

    目的: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1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8例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5例接受培门冬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不同使用时间对以上因素的影响.结果: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治疗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发时白细胞数、原发疾病类型、危险因素分层、总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过程中输注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FIB)的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12,0.65,0.09),培门冬酶使用后纤维蛋白原下降速度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下降的速度慢(9.49vs6.90,P=0.000).左旋门冬酰胺酶早期间断使用时FIB下降较晚,出血风险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13).结论:培门冬酶较左旋门冬酰胺酶能更好地检测凝血功能变化,左旋门冬酰胺酶间断使用时较易检测凝血功能变化,但早期使用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

    作者:韦中玲;黄来全;戴艳;苏贵平;蒋艺枝;黄东平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在2013年7月我科确诊的1例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患者系39岁女性,以多发皮下结节为主要临床特点,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免疫表型为CD20-、CD3+、CD4-、CD8-、CD56+、TIA-1+、Ki-67+(约60%);浆细胞κ+(部分)/λ+(部分);组织细胞CD4+、CD68/PGM1+;βF1-、EB病毒EBER原位杂交检查阴性.结果:给予包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获得疾病缓解,于2014年2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14 d粒细胞稳定植入,12 d血小板稳定植入.术后随访,缓解至今.结论: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疾病呈侵袭性,临床进展快,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治疗有一定疗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 早期ENKTL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左旋门冬酰胺酶-奥沙利铂化疗方案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邱纯;王琳

    目的:分析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左旋门冬酰胺酶-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ENKTL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为3组:Ⅰ组(50例)采用GELOX化疗后联合根治性放疗方案,Ⅱ组(16例)采用其他化疗方案后改用GELOX化疗后联合根治性放疗方案,Ⅲ组(14例)为仅接受GELOX化疗方案.全组平均化疗周期为3个周期,全组放疗平均照射总剂量为50.20±3.50.结果:治疗后80例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CR率为67.50% (54/80).Ⅰ、Ⅱ、Ⅲ组接受化疗后CR率分别为45.00%、10.00%、18.00% (P =0.029).80例患者2年PFS为79.00%,2年OS率为85.00%.Ⅰ组和Ⅲ组的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84.00%和92.00%.Ⅰ组2年OS率、PFS率(96.00%、84.00%)均高于Ⅲ组(47.00%、40.00%) (P =0.045、0.003)和Ⅱ组(50.00%、45.00%) (P =0.001、0.00));而Ⅱ、Ⅲ组之间OS率、P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0、0.97).影响OS和PFS的因素为化疗后缓解情况.结论:临床上采用GELOX诱导化疗联合根治性放疗方案在治疗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 人白血病细胞株对L-门冬酰胺酶敏感性与门冬酰胺合成酶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李本尚;何映谊;罗长缨;江华;沈树红;蒋黎敏;张蓓;顾龙君

    本研究探讨人白血病细胞株门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 synthetase,AsnS)的表达水平及与白血病细胞株对L-Asparaginase(L-Asp)敏感性的关系.用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检测Jurkat,HL-60,U937,NB4,THP-1,Namalwa,Karpas299和K562等8种细胞株基础的和经L-Asp处理后的AsnS表达水平,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对L-Asp处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种细胞株之间AsnS的基础表达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变异,经L-Asp处理后细胞株的AsnS表达显著上调(p<0.05),AsnS低水平表达细胞对L-Asp相对敏感,而AsnS高表达细胞对L-Asp相对耐药.在8种细胞株中,U937对L-Asp高度敏感,其AsnS表达水平低,而K562细胞株对L-Asp天然耐药,AsnS表达水平高.结论:AsnS在天门冬氨酸耗竭后的细胞生物学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snS的表达水平反映了细胞对L-Asp的敏感性,L-Asp在AsnS低表达白血病的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及维持期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副作用的比较

    作者:王弘;李丹;李佳特;王秀丽;郝良纯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探索L-ASP副作用的发生与患儿所处治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性及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对38例处于诱导缓解期患儿与40例处于维持期加强治疗患儿在应用L-ASP时的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过敏反应、高血糖症及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在维持期加强治疗的ALL患儿高于诱导缓解期患儿,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异常、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合并感染性休克等副作用在诱导缓解期患儿中发生率高.结论:L-ASP在使用过程中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尤其在诱导缓解期ALL患儿中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定期全面监测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分析

    作者:张晓艳;陆箴琦;沈树红;沈南平;陆红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期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营养状况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诱导缓解治疗的49例患几的临床资料,从L-asp化疗开始前1天至L-asp化疗结束每周1次收集实验室指标和人体学测量指标,人体组分仪器测量时间点分别为L-asp化疗开始前1天和L-asp化疗结束日,并记录患儿性别、年龄、疾病危险度、有无使用人血白蛋白.结果:ALL患儿诱导缓解L-asp使用期间上臂围减小(P<0.01),三角肌皮褶厚度增大(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儿L-asp使用期间去脂体质量和肌肉量均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呈进行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缓解L-asp使用期间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瘦体组织消耗增多,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以期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 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法治疗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

    作者:王燕

    左旋门冬酰胺酶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键药物之一,可以提高疾病的缓解率和患儿生存率,但过敏反应常见.报告了我院儿科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共7例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出现变态反应的患儿实施脱敏注射法的护理,总结脱敏过程中护理工作要点,包括:左旋门冬酰胺酶皮试的观察;脱敏过程中的症状观察和应对措施;心理支持;用药后的密切观察,严防迟发反应发生.7例脱敏注射治疗均获成功.

  • 左旋门冬酰氨酶脱敏方法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护理

    作者:田菊;丛金松;司辉

    探讨左旋门冬酰氨酶脱敏疗法的应用及护理.应用脱敏方法对20例左旋门冬酰氨酶过敏的忘儿进行脱敏治疗及护理,19例患儿在脱敏治疗过程中无过敏反应发生,1例患儿出现轻微过敏反应,经处理后治疗顺利进行.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本疗程的左旋门冬酰氨酶化疗.强调脱敏过程中滴注速度应逐渐加快,做好惠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细致周到的病情观察,准确无误的病情判断,及时有效的过敏抢救.经过脱敏疗法及护理后,再次发生过敏的几率小,且应用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 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姚国丽;谢万灼;周德;何冬花;何静松;施继敏;罗依;郑伟燕;魏国庆

    目的 观察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含L-ASP与不含L-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初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102例,前者(含L-ASP组)42例,后者(不含L-ASP组)60例,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如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和总有效(OR)率,以及远期疗效如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含L-ASP组的OR率明显高于不含L-ASP组[83.3%(35/42)比61.7% (37/60),P=0.016],其中在分期为Ⅲ/Ⅳ期[82.4%(28/34)比54.0%(27/50),P=0.007]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82.1%(23/28)比50.0% (21/42),P=0.006]的患者中尤其明显.含L-ASP组的3年OS率为48.9%,不含L-ASP组为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含L-ASP组的3年PFS率为40.8%,不含L-ASP组为61.0%,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9).含L-ASP组虽然不良反应较不含L-ASP组多,但多为轻度,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可好转,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严重发热两组无明显差异(P=0.777),含L-ASP组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如脑出血、急性胰腺炎均只发生1例.结论 含L-AS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显示了较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控.L-ASP用于一线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值得开展和深入研究.

  • 同母异父兄弟同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郭良耀;赵小亭;曾金满

      例1 患者男,16岁。不规则发热1周,伴头晕、乏力,于1987年5月2日入院。体检:贫血貌,巩膜、皮肤无黄染,颈部双侧可触及1~2个蚕豆大淋巴结,皮肤无出血,紫癜。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肋下2 cm,脾肋下3 cm。血象:Hb 70 g/L,WBC 26×109/L,分类:原、幼淋巴细胞0.70, 淋巴0.20,中性分叶粒细胞0.08,嗜酸粒细胞0.02, 血小板 38×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受抑制,原始、幼淋巴细胞明显增生占0.68,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 ),其他未见异常。治疗经过:给予COALP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联合化疗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 CR后巩固维持治疗,鞘内注射MD方案(甲氨蝶呤、氟美松)4次,2年后并发睾丸白血病,并用60钴放射及COALP方案化疗无效,于1989年10月26日并发重症感染后死亡,病程29个月。  例2 患者男,44岁(例1之兄,系同母异父所生)。以发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1个月,于2000年2月22日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紫癜,牙龈少量渗血,  作者单位:365000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颈部双侧可触及成串蚕豆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肋下3 cm,脾肋下4 cm。血象:Hb 65 g/L,WBC 28.6×109/L,分类:原、幼淋细胞0.68, 淋巴0.24,中性分叶粒细胞0.08, 血小板55×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高度受抑制,分别占0.16、0.04,原、幼淋巴细胞占0.80,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POX、PAS染色绝大部分呈阴性反应,少数呈粉尘弱阳性。染色体检查呈46,XY,14P+。临床诊断:ALL-L2。治疗经过:给予MOCDL方案(甲基泼尼松龙、长春地辛、环磷酰胺、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2个疗程,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皮下注射3次。化疗过程较为顺利,于4月12日达CR,CR后鞘内注射MD方案2次。出院后维持巩固治疗,继续随访。患者母亲现年65岁,染色体检查为46XX。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后脑梗死一例

    作者:高瑞通;赵永强;沈悌

    患者男,35岁.因乏力1个月、反复鼻出血2周、头晕3d,于1999年1月13日入院.查体:皮肤散在出血点,左腋下、左腹股沟可及多个直径1 cm淋巴结,胸骨轻压痛,肝脾不大.血象:Hb 123g/L,WBC 16.8×109/L,血小板(Ph)15×109/L.血涂片:原始细胞0.63.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原幼淋0.92,过氧化酶染色(-);免疫分型:CD3、CD7(-);CD9、CD20、CD22(+);CD13、CD14、CD15、CD33(-).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入院后给予VDLP方案:长春地辛4 ng第1,8,15,22天;柔红霉素80 mg第1~3、15~17天;泼尼松70 mg第1~14天,减量至停用第15~28天;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1万U,第17~28天.

  • 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作者:张世恒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初发ALL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6.7%、86.7%,而对照组分别为90.0%、73.3%、83.3%,2组在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左旋门冬酰胺酶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颖;高举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 是一种蛋白制剂,对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诱导缓解及维持长期无病生存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L-ASP被广泛用于儿童ALL治疗中,已成为儿童ALL联合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L-ASP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急性胰腺炎、药物性糖尿病、变态反应、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等. 本研究对2005 年1 月至2009 年8月在本院应用L-ASP 住院治疗的262例ALL患儿(21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研究结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柔红霉素与扩张型心肌病(附四例报告)

    作者:李萍;胡潇滨;张乾忠;胡宛如

    急性白血病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恶性疾病,病势凶险,病死率高.近来由于联合化疗方案的改进,尤其是柔红霉素(DNR)及左旋门冬酰胺酶是近年推荐的化疗方案中关键药物,对于减少白血病的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但随着DNR等蒽醌类抗生素的应用,其毒副作用,尤其是心脏毒性日渐被人们认识.

  • 儿童白血病化疗中合并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体会

    作者:赵红霞;刘伶;李少荣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明显,感染机会增多.从口腔黏膜的破溃感染到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均不罕见.在大年龄组患儿中,经常由于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常常加重感染并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危及生命.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后转变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作者:孙燕平;万伍卿

    患儿,男,4岁,因发现白血病6个月要求行规律化疗入院.患儿6个月前因皮肤出现瘀斑、出血点在外院住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1>型),即给予化学药物诱导缓解治疗,包括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VDLP方案)、替尼泊苷+阿糖胞苷(VM26+Ara-C方案)、甲氨蝶呤(MTX)、重复VM26+Ara-C、依托泊苷+MTX+巯嘌呤(VP-16+MTX+6MP方案)等序贯治疗.入院时查体:T36.8℃,神志清楚,精神尚好,轻度贫血貌.皮肤无瘀斑、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223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