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病毒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关联研究

    作者:王琦侠;李建英;倪庆仁;戴进前;郭亮;闫永平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以及合并HBV感染D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多中心、以医院为基础的1∶4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初治DLBCL患者410例,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6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的乙肝五项,比较组间阳性率的差异,并分析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D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异同.结果 DLBCL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2.68% vs4.57%,P<0.01),OR值为3.03(2.09-4.40);抗-HBc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22% vs38.48%,P<0.01),OR值为1.68(1.35-2.09).DLBCL患者中,HBV慢性和既往感染者<45岁年龄所占比例明显多于未感染组(P<0.01),HBV慢性感染者的肝功受损比例较高(P<0.01),而且HBV慢性和既往感染者在肿瘤细胞起源上与未感染者存在明显差异(P<0.01),常见累及部位为淋巴结和脾脏.结论 HBV可能是DLBCL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HBV感染的DLBCL患者肿瘤细胞起源以生发中心型多见;化疗时需要密切监测其HBV血清学和肝功变化.

  • 联合化疗方案剂量强度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患者临床分析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杜立华

    目的 探究在临床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联合化疗方案剂量强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肿瘤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1月在该院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5例,随机分组治疗,其中试验组45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分别予以不同的化疗方案并对比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64;P=0.0016).试验组患者的无进展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7,11.244;P=0.0037,0.0016).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73.3%(33/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54;P=0.006).试验组患者的IL-6、IL-10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41,22.455;P=0.0027,0.0013).结论 在临床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联合化疗方案剂量强度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延长患者的生存、并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永峰;张红鸽;高恒瑞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学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53.2岁,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分布,与脑组织无明显分界,某些区域肿瘤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呈袖套样结构,浸润和破坏血管壁。免疫组化示12例CD20、CD79а、PAX5和BCL-6均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40%~90%;CD3、CD10、Mum-1、GFAP、S-100和CKpn均阴性。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无特异性,恶性程度高,正确掌握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化疗后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刘印文

    目的:分析化疗后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3月12日—2017年3月12日期间选取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实验对象,且根据化疗结果,分为两组,即有效组(20例)、无效组(10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PET/CT检查,随后分析PET/CT检查在患者病情进展、预后中起到的作用性.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化疗前SUVmax、性别、年龄不存在差异性(P>0.05),但有效组患者复发率(5.00%)、SUVmax(3.45±1.85)低于无效组,△SUVmax(4.86±2.74)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PET/CT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能够对病情进展起到监测作用,利于治疗方案的拟定.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阳虚体质评分与LDH的关系

    作者:袁乃荣;郑秦;罗梅宏

    目的 探讨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医体质评分与乳酸脱氢酶(LDH)的关系,为中医治疗DLBCL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 以初诊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资料,根据2010版NCCN指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判定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采集中医体质量表,依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判定患者发病前的中医体质及各中医体质类型评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体质评分、IPI及LDH三者间的线性关系.结果 (1)阳虚体质评分与LDH成线性正相关,回归系数为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DH与IPI成线性正相关,回归系数为82.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I与中医各体质评分无线性相关.结论 以中医体质评分系统进行判定,阳虚评分越高,LDH值越高,提示阳虚体质评分可能与DLBCL后肿瘤负荷的大小有关,但中医体质评分与IPI无关,尚不能作为评估DLBCL预后的参数.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VEGF、bFGF因子水平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邹亮;周英;程平;关军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VEGF、bFGF因子水平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体检的6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参试者入组前、后,分别测试记录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VEGF、bFG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临床分期III、IV期及分子亚型N-GCB患者的VEGF及bFGF水平明显高于I、II期及分子亚型GCB患者;治疗后,所有患者的VEGF及bFGF水平明显降低,但临床分期III、IV期及分子亚型N-GCB患者仍略微高于I、II期及分子亚型GC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发现,有效组患者的血清中VEGF及bFGF明显低于无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血清中VEGF及bFGF因子水平能反映患者病情,能预测患者病理分期及对预后做出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 血清C-反应蛋白对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昕;高海燕;姜永芳;贺飞;董家蔷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对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意义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91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LBCL患者;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7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受试人群的CRP水平,比较不同分期、分型患者的CRP水平.结果 DLBCL患者的CRP表达水平为(24.03±6.92)mg/L,相比于健康人群的(6.59±2.87)mg/L明显提高,对照组与不同病理分期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上升;高表达CRP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4.83%,低表达CRP组为77.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8,P<0.05.其中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均低于GCB组和NGCB组,而GCB组低于NGC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取CRP检测可以有效反应不同类型、分期及疾病严重度DLBCL患者疾病状况的变化以及预后评估.

  • 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研究

    作者:张丽华;周强;郭倞;陈洁宇;周祀侨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 2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12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16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型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12)和56.2%(9/16).结论 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较差.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79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胡培珠;李蒙蒙;赵武干;李晨飞;王冠男;张丹丹;张延平;李文才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指标.方法 选择手术切除或活检的PCNSL临床病例资料79份,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二步法观察PCNS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单因素分析患者发病年龄、部位深浅、病灶数目、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分子亚型同预后的关系,并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PCNSL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常见,且以非生发中心(non-GCB)细胞来源多见.单因素结果显示:发病年龄、IPI指数、Bcl-6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IPI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PCNS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预后差,生存率低,IPI评分是独立预后因素.DLBCL生发中心(GCB)与non-GCB亚型预后未显示有显著差异.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中期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作者:陆晓林;朱海燕;于力

    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PET/CT已替代传统CT检查,成为初诊患者精确分期和治疗过程中评估疗效的标准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介绍中期PET/CT的定义、判读方法、预后价值及危险度分层来阐明中期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的驱动意义,并对近年来关于中期PET/CT驱动的治疗调整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MicroR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心念;陈宝安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3'UTR的互补序列的不完全结合来调控一系列的基因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干细胞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miRNA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基因调控作用,已经被用作肿瘤治疗目标和预后标记物.本文将回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中miRNA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以及miRNA在DLBCL的分型与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进展.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韦中玲;黄东平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女性占绝大多数,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有关,隆胸女性的患病率增加,以乳腺无痛性包块为常见临床表现,大多以乳腺癌收治,手术切除包块及空芯针活检有助于疾病诊断.弥漫大B细胞型是PBL常见病理类型,以非GCB型多见,易出现结外复发,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多见,预后不良.在治疗方面采取手术、化疗、放疗联合治疗手段,而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未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小分子靶向药物可能有益于PBL.本文就PBL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的综述.

  •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诊疗进展

    作者:王怡;夏冰;张翼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侵袭性,约1/3患者为难治型或终复发.根据其基因异质性,可将DLBCL分为3种主要的分子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型(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GCB)、活化B细胞型(activated B-cell like,ABC)和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PMBL).这些分子亚型分别起源于B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其致病机制各异.因此,以DLBCL不同亚型特异性基因为作用靶点的治疗方法,较传统化疗方案更为精准,这无疑为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DLBCL三种亚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超雨;田晨;张翼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本文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DNA甲基化、MicroRNA调控、组蛋白修饰等方面的改变与DLBCL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DLBCL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 MyD88 L265P突变与B细胞肿瘤

    作者:陈海敏;侯健

    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是一种介导多数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白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白介素-18受体(interleukin-1 8receptor,IL-18R)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衔接蛋白,在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约90%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约29%的激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肿瘤中有功能活化的MYD88 L265P突变,从而提示MyD88信号转导在B细胞肿瘤发生中有重要意义,因而MyD88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B细胞肿瘤的新药.本文就MyD88L265P突变在B细胞肿瘤发生中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TRAF6,TAK1和TGF-β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陈珍珠;尹青松;魏旭东;陈琳;李玉富

    本研究检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F6、TAK1及TGF-β基因在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化疗对TRAF6/TAK1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采用Ct值比较法,通过SYBR Green Ⅱ实时定量PCR检测38例DLBCL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周期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RAF6、TAK1及TGF-β在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12例健康人PBMNC作为对照.结果表明:DLBCL患者治疗前后PBMNC中TRAF6、TAK1和TGF-β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人.治疗前患者TRAF6及TAK1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这两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同时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这两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TGF-β基因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LBCL患者化疗后TRAF6/TAK1信号通路的活性明显增高,而TGF-β基因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R)-EPOCH方案治疗39例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杨小燕;翟勇平;刘海宁;于亚平;李锋;宋萍;周小钢;安志明;王利平

    本研究旨在观察(R)-EPOCH方案治疗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39例采用(R)-EPOCH方案治疗的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52岁(16-85岁),Ann-Arbor分期为Ⅰ期/Ⅱ期24例,为Ⅲ期/Ⅳ期15例,其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接受4-6个疗程(R)-EPOCH方案,Ⅲ/Ⅳ期患者接受6-8个疗程(R)-EPOCH方案治疗,对于伴巨大肿块的患者化疗后再行局部放射治疗.结果表明,39例患者共接受209个疗程化疗,中位疗程数为6个(2-8个).全部均可以评价疗效,39例患者中28例(71.8%)完全缓解,6例(15.4%)部分缓解,总有效率达87.2%.中位随访时间57.7个月,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0.9%、58.8%.化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副反应,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9.2%,Ⅲ-Ⅳ度贫血的发生率为14.4%,其他不良反应轻微或少见,无化疗相关死亡.截止终随访时间,无继发性肿瘤的发生.结论:(R)-EPOCH方案对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 伴骨髓侵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薇;吕瑞;黄文阳;李承文;刘宏;李健;邹德慧;邱录贵;易树华

    目的:探讨伴有骨髓侵犯的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这些遗传学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具有完整细胞遗传学资料的47例伴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其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患者中25例检测出核型异常(53%),以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为主(19例,占40%).异常核型常累及的染色体为1和18号染色体(均为26%),其次分别为3号染色体(23%),6号染色体(19%),7、8和14号染色体(3者均为13%).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方面,常见的数量异常为+3(13%),其次为+5、+7、+12、+18和-21(均6%),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q+(17%),其次为1p+、2p21-p23异常、6q-、8q+、14q+、18p+和18q+(均6%).预后影响分析发现IPI≥3分(P=0.03)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 =0.005)对无进展生存(PFS)有显著不利影响,IPI≥3分(P =0.024)、LDH高于3倍正常上限(P =0.027)和染色体核型异常(P =0.O01)对总生存(0S)有显著不利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染色体核型异常是PFS(P=0.037,HR 2.323)和OS(P =0.015,HR 2.833)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进一步分析核型异常的类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1q+,8q+,+12,12q+,18p+和2p21-23异常对PFS有显著不良影响,1q+,+3,+5,+7,8q+,+12,12q+和2 p21-23异常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综合临床特征及上述核型异常类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8q+(P=0.022,HR 2.701)和IPI≥3分(P =0.043,HR 2.949)对PFS有显著不利影响,1q+ (P =0.032,HR 2.973)对OS有显著不利影响.结论:骨髓受累的DLBCL患者中,合并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生存期更短,是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8q+和1q+分别是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作者:倪婧;王永庆;张英平;吴炜;曾庆曙;杨明珍;夏瑞祥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截断点,并根据初次化疗前NLR和PLR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NLR和PLR的佳截断点分别为2.915和27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NLR、PLR对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影响.此外,结外受累数量、疾病分期、ECOG评分对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有影响.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LR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并不影响总生存.结论:初诊时NLR和PLR值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付丽;陈力;魏娜;黄达永;沈晶;王晶石;王旖旎;崔华;杨凌志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患者收集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和预后.结果:患者发病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近1:1;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为多见.常见发病部位为顶、额、颞叶和胼胝体;行手术切除25例,手术活检6例,其中立体定向活检术3例;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型6例,非生发中心型25例.综合治疗为化疗后序贯放疗,共计17例,另单纯化疗3例,单纯放疗8例,支持治疗3例.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1年、3年和5年OS分别为80.6%、55.1%和36.4%.综合治疗组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OS无显著影响.预后分析显示,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佳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组患者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单纯放疗组.发病时ECOG PS≥2分和血清LDH异常为不良预后因素.

466 条记录 1/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