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表位BCR-ABL融合抗原体外诱导对白血病原代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作者:郑维扬;刘晓力;周淑云

    目的体外观察多表位BCR-ABL融合抗原诱导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探索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 leukemia,CML)免疫治疗新途径.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DC,以BCR-ABL融合抗原脉冲刺激DC,诱导特异性CTL产生;MTT法检测CTL对白血病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融合抗原刺激产生的CTL能特异性杀灭含BCR-ABL融合基因的白血病靶细胞.结论我们所设计表达的多表位BCR-ABL融合抗原能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反应,对白血病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为进一步的体内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K562细胞BCR-ABL基因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宋艳斌;马文丽;冯春琼;毛向明;石嵘;张宝;郑文岭

    目的运用RNAi技术,设计针对BCR-ABL基因融合位点的siRNAs,研究其干扰后细胞变化.方法针对BCR-ABL基因的融合位点设计siRNAs,用脂质体法转染K562细胞,进行MTT法、RT-PCR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其干扰效果.结果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减少,BCR-ABL mRNA表达量降低,并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运用RNAi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BCR-ABL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为白血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凋亡耐受

    作者:缪泽鸿;丁健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K-562细胞株对与类别无关的多种凋亡诱导剂具有耐受性,表现为凋亡潜伏期延长,caspases激活延迟及其活性谱和亚细胞分布改变,电泳不易显示典型、清晰的DNA梯形条带.K-562细胞凋亡耐受机制复杂,Bcr-Abl上调ERK/MAPK通路,经尚未阐明的中间环节,抑制凋亡诱导剂引起的线粒体释放反应,导致caspase-3激活延迟,是其可能的机制.目前研究中的克服K-562细胞凋亡耐受、治疗CML的策略包括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 TKI治疗时代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90和p210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分析

    作者:邱兰兰;卢业建;靖彧;于力;刘代红;王莉莉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时代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Ph+ ALL)两种转录本p190和p210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为该类疾病的临床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Ph+ ALL且使用常规化疗加TKI治疗伴或不伴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研究p190(n =41)和p210(n =24)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在临床特征上,p190组血小板数低于p210组,虽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趋势(46.3 × 109/L vs 65×109/L) (P =0.084);另外可见p190组初治骨髓样本中幼稚细胞比例较p210组有增高趋势(88.4% vs 76.8%)(P=0.096);其他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BCR-ABL/ABL表达水平等,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治疗反应上,p190组和p210组在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分别为80%(32/40)和87% (20/23),无明显差异(P=0.732);诱导至第1次完全缓解(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所需时间也无明显差异(28 vs 29 d)(P=0.922),两组完全缓解后复发率分别为61%(20/33)和43%(9/21),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0.202),但p190组的复发时间早于p210组,无论是从确诊时间起(212 vs 274 d)(P=0.077)还是从CR1时间起(146 vs 242 d)(P=0.084).在预后方面,p190组较p210组有较差的5年总生存(P=0.016)和无事件生存(P=0.085).结论:p190组较p210组具有血小板数偏低,初治骨髓血幼稚细胞数偏高的特点;CR率、CR1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别,但p190组较易复发且复发时间较早,且5年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差于p210组,提示p190阳性患者在CR1后需尽快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强化治疗,以减少早期复发,进而改善Ph+ ALL病人的整体预后.

  • BCR-ABL与泛素E3连接酶c-CBL的相互作用在慢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毛建华;黄秋花;刘萍;罗成;奚晓东

    目的:通过对BCR-ABL与泛素E3连接酶c-CBL的相互作用结构域的筛查,明确砷剂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结构基础.方法:根据BCR-ABL与c-CBL的结构信息,对二者的结合界面进行结构模拟与分析,基于此构建BCR-ABL的不同突变体[(△SH2(Src同源结构域2)、△TyrKC(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和△SH2/TyrKC(S/H))以及c-CBL的突变体△RF(环指结构域),转染293T及HeLa细胞,应用免疫共沉淀(Co-IP)]及免疫荧光(IF)共定位的方法筛查BCR-ABL与c-CBL的相互作用结构域.结果:Co-IP发现BCR-ABL的TyrKC结构域主要参与了与c-CBL的相互作用,SH2结构域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作用弱于TyrKC结构域;当两个结构域同时截短后,BCR-ABL与c-CBL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同时c-CBL的RF结构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BCR-ABL的相互作用.IF的结果与Co-IP相符,证明了结构模拟的准确性.结论:BCR-ABL的TyrKC和SH2结构域主要参与了与c-CBL的相互作用,而c-CBL的RF结构域参与了与BCR-ABL的相互作用.c-CBL与BCR-ABL的相互作用对BCR-ABL的稳定性发挥调控作用,对于深入理解砷剂靶向治疗CML分子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作者:王雪;祁娜;马莎;宋旭光;闫志凌;吴庆运;王林;陈翀;徐开林

    目的: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为Ph+ ALL研究提供工具.方法:用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骨髓细胞产生CML样小鼠,分选CML样小鼠BCR-ABL+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 ALL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m blot鉴定BCR-ABL转录和蛋白表达.结果: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后小鼠迅速发生CML样病变,输注来自CML样小鼠的BCR-ABL+B细胞后受鼠均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显示白血病细胞CD19+;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BCR-ABL,符合Ph+ALL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Ph+ ALL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能够为研究Ph+ALL提供一有力工具.

  • 慢性髓系白血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Bcr-Ab1水平与临床状态关系的分析

    作者:王国蓉;于珍;赵耀中;李增军;李长虹;钱林生;邱录贵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abl/abl比值(%),分析获得bor-abl阳性患者bcr-abl/abl的基线值;再检测82例患者不同时间点161份骨髓标本,比较各标本的bcr-abl/abl值相对于基线值的水平以及与该时间点患者的临床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患者治疗前bcr-abl/abl(%)值呈正偏态分布,变异范围较大:中位值13.5631(1.0206-98.3159),算术平均值21.1491(95%CI:12.3532-29.9450),为严格判断治疗后的相对变化,因此用以参比的bor-abl/abl(%)基线值确定为低限值,即1.在161例次标本中,bet-abl/abl(%)高于基线值(≥1)的有33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13例次(39.4%,13/33),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17例次(51.5%,17/33),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9.1%,3/33);较基线值下降0-1数量级(0.1≤bcr-abl/abl%<1)的有26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6例次(23.1%,6/26),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7例次(26.9%,7/26),完全血液学缓解的7例次(26.9%,7/26),遗传学缓解的6例次(23.1%,6/26);较基线值下降1-2数量级(0.01≤bcr-abl/abl%<0.1)的19例次,其中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2例次(10.5%,2/19),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15.8%,3/19),遗传学缓解(CyR)的14例次(73.7%,14/19);较基线值下降2-3数量级(0.001≤bcr-abl/abl%<0.01)的7例次,其中主要遗传学缓解(MCyR)的2例次(28.6%,2/7),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5例次(71.4%,5/7);较基线值下降3个数量级以上(bcr-abl/abl%<0.001)的76例次,均为CCyR.结论:利用单次检测值较基线值下降的程度能较好判断患者该时点的临床状态;bcr-abl/abl%<0.01能可靠地反映患者获得CyR,而bcr-abl/abl%<0.001能反映患者获得CCyR.然而,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仍以动态连续检测为佳.

  • 四硫化四砷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叶启东;顾龙君;赵艳霞;赵金彩;陈文高;张蓓;蒋黎敏

    为了探讨四硫化四砷(As4S4)诱导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凋亡及机制,用台盼蓝染色和MTS方法观察四硫化四砷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用瑞氏染色检测药物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发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改变,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BCR-ABL、Bcl-2、Bcl-XL、Bad和Bax等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R-ABL、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四硫化四砷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活力,在0.5 μmol/L浓度下培养24小时,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且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小于0.1 μmol/L的四硫化四砷对K562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K562细胞经与四硫化四砷培养24至48小时后,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与四硫化四砷培养12小时后,1.0 μmol/L条件下,K562细胞凋亡率上升,大于2.0 μmol/L浓度的四硫化四砷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四硫化四砷能使K56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四硫化四砷能使K562细胞Bcl-XL的mRNA表达下调,但对Bcl-2、Bad、Bax和BCR-ABL等的mRNA表达无影响.四硫化四砷能使K562细胞的pAkt蛋白表达下调,而BCR-ABL蛋白表达无变化.结论:四硫化四砷能有效地通过诱导凋亡抑制K562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凋亡途径因子Bcl-XL和pAkt等表达有关.

  • 用COLD-PCR方法提高BCR-ABL1激酶区耐药突变检测灵敏度

    作者:李庆;刘红星;孙慧;王倩;张之芬;武焕玲;李元堂;陈永金;田文君

    目的 探讨用低变性温度共扩增PCR(COLD-PCR)方法提高BCR-ABL1融合基因激酶区耐药突变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实验诊断研究.设计常规巢式PCR(CN-PCR)和COLD-PCR方案扩增BCR-ABL1激酶区全长,扩增产物纯化后用Sanger测序法检测激酶区突变(KDM).采集32例经伊马替尼(IM)治疗并出现耐药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和20例初诊CM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用上述2种方案检测标本中的KDM.用PCR扩增和基因克隆方法鉴定患者标本中KDM所占比例.制备含不同KDM比例的标准品,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结果 32例IM耐药患者中,共检出15种KDM.其中用CN-PCR方法检出23例(71.9%) KDM阳性,用COLD-PCR检出28例(87.5%) KDM阳性.在20例初诊CML患者中,用CN-PCR未检出KDM,用COLD-PCR方法检出1例有p.E459K突变,突变型基因比例为3.5%.对于16种不同类型的KDM,COLD-PCR方法可提高检测灵敏度4~12倍.结论 用COLD-PCR方法可有效提高BCR-ABL1激酶区耐药突变的检测灵敏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耐药突变.

  • PCR-RFLP联合AS-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T315I突变方法的建立

    作者:石淙;简正伟;江梅;闻芳;刘淑媛;杨江慧;徐群飞;张长林;万腊根

    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联合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T315I点突变的方法,以提高bcr/abl基因T315I突变检出率.方法 方法学建立.构建abl基因野生型和T315I突变型重组质粒作为检测对象,设计一对野生型和突变型abl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分别以野生型和T315I突变型质粒作为模板,PCR扩增出目的片段,经酶切初筛检测abl基因T315I突变情况,另设计一对仅针对T315I突变的特异性引物进行AS-PCR检测.并对具有该基因突变的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 PCR扩增的目的片段(273 bp)经限制性内切酶Dde Ⅰ酶切后,野生型abl基因片段产生141、68、46和18 bp4条片段,而T315I突变型abl基因片段酶切后产生159、68和46 bp3条片段.PCR-RFLP方法可以检测T315I突变,检测灵敏度为6%.再以酶切产物作为模板进行AS-PCR,优化反应条件,AS-PCR所能检测到的T315I低突变浓度为0.18%.所测临床标本结果显示,该患者发生了bcr/abl融合基因T315I突变.结论 PCR-RFLP联合AS-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能够给临床检测abl基因T315I突变提供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

  •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基因重排

    作者:郭搏;达万明;韩晓萍;赵丹丹;靳海杰;王可;唐菊英

    目的 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探针(dual-color-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DC-DF-FISH)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基因重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诊断的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免疫表型、并应用常规R显带技术、双色双融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BCR-ABL融合基因,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6例患者中,所有检出Ph染色体及BCR-ABL基因的病例均为B细胞或T/B双表型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常规显带技术检测出Ph染色体为3例(阳性率为11.5%),经DC-DF-FISH及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此3例BCR-ABL基因阳性,证实此3例患者为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而对常规显带未检出Ph染色体的23例患者,DC-DF-FISH及RT-PCR检测出其中6例BCR-ABL基因阳性,说明此6例患者存在隐匿的t(9;22).DC-DF-FISH及RT-PCR阳性检出率为34.6%(9/26).结论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可靠性,是检测ALL患者BCR-ABL基因重排的可靠方法,适用于ALL的诊断、疗效判定及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BCR/ABL1突变克隆演化和治疗策略

    作者:朱平

    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很多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但是CML的BCR-ABL1融合基因激酶区突变(kinase domain mutation,KDM)会造成耐药.KDM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是随机出现的.带有不同KDM特征的白血病克隆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在伊马替尼用药期间,耐药程度较高的突变细胞容易发展为优势克隆.建议在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时,除了努力发展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外,还可考虑用传统药物来辅助治疗.

  • 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BCR-ABL转录本特征及预后比较

    作者:李业楠;邹德慧;顾敏;秘营昌;王建祥;邱录贵

    目的 比较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融合基因转录本临床特征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诊断为Ph+ALL患者(年龄≥15岁)的资料,比较两个BCR-ABL转录本组间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1)106例患者中位年龄34岁,中位白细胞数28.5×109/L.p190组67例,p210组35例,p210组较p190组中位年龄偏大(40岁、31岁,P=0.002),初诊血小板数高(49.5×109/L、31.5×109/L,P=0.012),中、重度脾大的发生率高(48.6%、25.4%,P=0.019).(2)两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2.2%(59/64)和93.9%(31/33).(3)p190组中位总生存(OS)和中位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13个月和10个月;p210组中位OS和RFS分别为15个月和10个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Ph+ALL中BCR-ABL以p190表达为主;p210患者较p190具有年龄偏大,初诊血小板数偏高,中、重度脾大发生率高的特点;两组在CR率、RFS和OS上无明显差异.

  • 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CR-ABL水平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作者:冯术青;宋旭东;高峰;李晓宇

    目的 探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BCR-ABL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纳入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接受allo-HSCT治疗的CML患者15例,其中慢性期患者8例,加速期患者3例,急变期患者4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6,12个月留取骨髓血标本,采用基于TaqMan探针的qRT-PCR技术检测BCR-ABL水平.根据BCR-ABL水平的动态变化,评估患者复发程度,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给予早期干预性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慢性期及进展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在治疗前平均BCR-ABL水平分别为(10.120 ±6.035)%及(43.750±14.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治疗后第1,2,3,6,12个月,慢性期和进展期患者平均BCR-ABL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36,-2.003,-0.687,-1.613和-1.171,均P>0.05).治疗后第12个月,8例慢性期患者的BCR-ABL水平均为0,7例进展期患者中有5例为0.2例慢性期患者和5例进展期患者接受早期干预性治疗,除1例急变期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复发,行再次移植无效而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均达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至随访截止时均无病存活.结论 qRT-PCR是评估CML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的良好方法,通过BCR-ABL水平的动态监测,可筛选出高复发风险的患者,配合早期干预性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

  • 苦参碱通过bcr-abl介导的MEK-ERK通路抑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

    作者:何流漾;周海俊;孙晓;朱志超;白煜;蒋丽佳;卢绪章;周民;钱思轩;李建勇;马玲娣

    目的:探讨MEK-ERK通路在苦参碱抑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562细胞内MEK-ERK通路关键分子MEK1、ERK1/2及其上游接头分子Shc、SHP2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cr-abl及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下游靶蛋白bcl-xL、Cyclin D1、c-myc及p27在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苦参碱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内MEK1、ERK1/2及Shc、SHP2的磷酸化表达,并可在转录及蛋白水平抑制bcr-abl分子表达。同时,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苦参碱处理后,K562细胞内bcl-xL、Cyclin D1、c-myc表达均明显抑制,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p27的表达增加。结论苦参碱对K562细胞的抑制效应与bcr-abl介导的MEK-ERK信号通路活性抑制有关,对信号通路中磷酸化蛋白或激酶分子活性的调控可能是其调控MEK-ERK通路活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早期效果

    作者:黄琴;刘虹;李燕;张晓燕;王晓敏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1年内不同阶段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反应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1月初诊的50例 CML-CP 患者资料,患者均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于服药后第3、6、9、12个月分别行细胞遗传学、bcr-abl 转录水平及安全性检测。结果50例患者中46例坚持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并随访达1年。治疗3个月时,52.0%(26/50)的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CHR),至少达到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和 bcr-ablIS≤1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4.0%(42/50)和42.0%(21/50)。治疗6个月时,至少达到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和 bcr-ablIS≤1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3.5%(36/49)和59.2%(29/49)。治疗12个月时,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bcr-ablIS≤1%和 bcr-ablIS≤0.1%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0.9%(28/46)、63.1%(29/46)和45.7%(21/4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17/50)、40%(20/50)和30%(15/50),无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84%(42/50)]、恶心[46%(40/50)]、肌肉酸痛[20%(10/50)]、皮疹[16%(8/50)]、肝损害[8%(4/50)]。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 CML-CP 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好,是 CML-CP 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 RNA干扰和伊马替尼杀伤K562细胞效果的比较

    作者:顾香芳;孙雪梅;陈军浩;刘勇;潘金顺

    目的 比较RNA干扰(RNAi)和伊马替尼(imatinib)杀伤K562细胞的效果.方法 设计有效的bcr-abl干扰shRNA序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插入到干扰载体构建RNAi质粒.测序鉴定正确的RNAi质粒转染K562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RT-PCR技术检测K562细胞中hcr-ahl表达水平.同时,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利用凋亡分析、MTT增生实验和磷酸化的酪氨酸蛋白含量检测来评估RNAi和伊马替尼作用效果.结果 与伊马替尼一样,RNAi使K562细胞凋亡增强,增生减少,磷酸化的酪氨酸蛋白含量减少.结论 RNAi达到伊马替尼杀伤K562细胞的效果,有望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尤其是那些对伊弓替尼等化疗药物不敏感的CML患者.

  • 慢性髓系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刘楠;孙秉中;冯琦;高杰英;彭虹;罗振革

    克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位点周围的cDNA序列,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于p815细胞,探索bcr-abl基因免疫治疗CML的可行性。设计两条引物扩增bcr-abl融合位点周围468bp的cDNA,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通过电穿孔法转染至p815 细胞中,应用G418筛选阳性细胞克隆,在含10%FCS的RPMI1640中常规培养,收集细胞进行RT-PCR鉴定。结果PCR扩增出了可用于基因免疫的位于bcr-abl融合基因位点周围的468bp的cDNA,序列测定除第448位碱基C突变为T外其余序列均正确;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用电穿孔法将其转染p815细胞,RT-PCR法检测到该细胞系有bcr-abl mRNA水平的表达。

  • CTP-OD1-HA和CTP-OD2-HA融合肽在K562细胞中的定位及其与BCR-ABL蛋白的相互作用

    作者:肖恒;王海霞;陶崑;刘鑫;钟梁;黄世峰;冯文莉

    目的 研究CTP-OD1-HA和CTP-OD2-HA两种融合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K562细胞中的定位及其与BCR-ABL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将前期制备的CTP-OD 1-HA和CTP-OD2-HA融合肽转导入K562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入胞情况及胞内定位,His-pull down和CoIP实验检测融合肽与BCR-ABL的相互作用.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TP-OD1-HA和CTP-OD2-HA融合肽均能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定位于胞质,Western blotting也同时检测到进入细胞质中的两种融合肽.His-pull down实验结果表明,CTP-OD1-HA和CTP-OD2-HA融合肽在细胞外均可直接与BCR-ABL蛋白结合,CoIP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融合肽在K562细胞内也能与BCR-ABL蛋白结合并形成复合物.结论 CTP-OD1-HA和CTP-OD2-HA融合肽均能成功进入白血病K562细胞并定位于细胞质,且可与BCR-ABL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新药的研发现状

    作者:周冰莹;安春娜;蒲小平

    蛋白激酶在多种疾病,特别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其为药物靶点的激酶抑制剂则成为近年药物研发的热点.目前已有11个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上市,其中9个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激酶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副作用少的特点.已上市药物已经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其较传统治疗药物的优越性,部分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线用药.本文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新药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

13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