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

实用骨科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 실용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5572
  • 国内刊号: 14-122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2-17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卫小春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Endobutton 技术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

    作者:赵洪波;徐志强;张合;赵凌燕;王斌;韩守江

    目的:观察 Endobutton 技术治疗下胫腓分离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应用 Endobutton技术治疗因踝关节骨折所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岁。扭伤8例,车祸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根据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5例。参考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综合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为优,无良及差的病例。结论 Endobutton 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克氏针固定并双侧骨道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畸形

    作者:王帅;郭洪敏;聂志奎

    目的:探讨应用单枚克氏针固定并双侧骨道缝合方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对23例锤状指患者应用单枚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双侧骨道缝合法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术后随访4~1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20例获得随访,3例失访,将患指与健指的远侧指间关节的活动度进行对比,按照 TAM 系统评定方法进行评定,优1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5.00%。结论应用单枚克氏针固定并行双侧骨道缝合方法治疗锤状指畸形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经济实用,获得了良好的活动度,是治疗锤状指的有效方法。

  • 喙锁韧带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杨斌;季建华;张家启;王自友;宝龙华;陈国慧

    目的:探讨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Tossy Ⅲ、Ⅳ、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2015年我科收治的 Tossy Ⅲ、Ⅳ、Ⅴ型共1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使用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锥状束和斜方束,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短随访6个月。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0 min。10例患者中无再脱位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理想,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9例优,1例满意。结论肩锁关节脱位 Tossy Ⅲ、Ⅳ、Ⅴ型采用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再发脱位、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保留肩锁关节微动,到达生物固定,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方法。

  • 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Ⅲ型 Pilon 骨折

    作者:杨慧斌

    目的:探讨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Ⅲ型 Pilon 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20例 Pilon 骨折均急诊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早期结合内侧胫骨跨踝关节外固定架临时固定术;二期(平均10 d)待局部软组织损伤恢复后,再进行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3~25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9个月。按照 Mazur 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8例,良9例,可3例,总优良率85%。结论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Ⅲ型 Pilon 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切口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 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权良忠;王辉;桂召柳;郭哲;戎祖华;薛双桃;汪光晔

    目的:评估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17~79岁,平均48.2岁。Schatzker 分型,Ⅴ型18例,Ⅵ型11例。均行双切口及双钢板手术治疗。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48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 Rasmussen 评分标准,优24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10%。结论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可靠,早期可行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Ilizarov 骨延长治疗胫骨上段骨缺损的效果观察

    作者:孟庆鑫;曾凌;薛卫平;马全平

    目的:探讨 Ilizarov 自体骨段延长技术治疗胫骨上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10例骨创伤或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导致胫骨大段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8.0±3.2)岁。全部患者采取大段病灶切除旷置,并进行骨缺损段相邻部分的干骺端截骨,于手术7 d 后以每天1 mm 速度滑移,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制定每天的调整次数,一般每日4~6次。结果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感染完全治愈,带架时间7~14个月,骨延长长度6~13 cm。10例患者均于骨会师后形成骨性愈合。其中2例针道感染,1例在骨延长期间偏离轴线,1例断端接触后6个月不愈合,经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 Ilizarov 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应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成人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

    作者:伍瑞忠

    目的:探讨 Ilizarov 技术在成人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8.6±3.5)岁。通过分析患者的致伤原因以及畸形特点,选取适当的软组织松解及有限截骨术,并在术后辅以个体化的 Ilizarov矫形器。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不断调节残余畸形。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马蹄畸形基本矫正,可正常及负重行走,踝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术后随访仅有1例患者轻度复发,畸形10°;2例发生针道感染,经处理后感染得到控制;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nternational congenital clubfoot study group,ICFSG)评分标准为患者患足评分,优足4例,良足11例,可足2例。结论 Ilizarov 技术在成人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矫治中矫正效果较好,术后复发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肩关节镜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会良;吴宇峰;黄伟彦

    目的:对比分析肩关节镜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肱骨大结节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3个月的关节功能。结果虽然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较长(P <0.05),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术后肩关节手术评分系统评分和肩关节中立位外旋活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肩关节稳定性量表评分、前屈活动度和肩关节中立位内旋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取肩关节镜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常规内固定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

    作者:张东;陈敬忠

    目的:探讨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腰椎滑脱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12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俯卧位,棘突旁作1~2 cm 小切口,经微创扩张通道于椎间隙植入融合器植骨融合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拉椎体复位。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以观察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滑脱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节段稳定,腰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防止了棘突旁肌肉和韧带的剥离,完全恢复腰椎序列,复位良好,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腰椎 滑脱 微创 内固定
  •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吴小宝;龚进红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11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40~70岁,平均(56.2±3.5)岁。观察患者影像学结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部位、年龄、发生率等特点,分析内固定融合范围、融合位置、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对其发生的影响程度。结果本研究的1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45.2±3.5)个月。其中34例(30.9%)患者显示有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包括男性21例,女性1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 ASD 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 >0.05)。6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 <0.05)。双节段及以上融合患者 ASD 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节段融合者(P <0.05)。L2~3节段 ASD 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节段(P <0.05),L5 S1节段 ASD 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其他节段(P <0.05)。结论年龄、融合位置与范围是 ASD 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与 ASD 发生无明显关系;年龄增加、多节段融合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患者 ASD 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

  • 后路胸腰椎微创手术术前定位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罗亚平;常小波;王勤业

    目的:探讨一种柔软型微创定位器在胸腰椎微创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74例行胸腰椎微创手术的患者采用胸腰椎微创定位器进行术前定位,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48例,椎体成形术26例,同时与徒手髂嵴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使用胸腰椎微创定位器的患者中,除2例患者透视两次外,72例患者均术前一次透视定位成功,平均定位时间2.22 min,一次准确率达97.3%。其定位时间、定位次数及定位准确性均明显优于徒手髂嵴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胸腰椎微创定位器定位具有操作简便、定位时间短、准确率高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胸腰椎微创手术术前定位方法。

    关键词: 经皮 胸腰椎 定位器
  • 锁骨肩胛骨双重固定治疗浮肩损伤疗效观察

    作者:马亮;许永涛;佘远举

    目的:探讨锁骨及肩胛骨双重固定治疗浮肩损伤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1例浮肩损伤,ⅠA 型2例,ⅠB 型8例,Ⅱ型3例,ⅢA 型5例,ⅢB 型3例。术前测量盂极角(glenopolar angle,GPA)10°~20°,平均(12.4±4.3)°。采用锁骨及肩胛骨双重固定治疗骨折。结果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7±1.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断裂,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在术后1年时按照 Herscovici 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Constant-Murley 评分为70~100分,平均(93.4±10.3)分。结论采用锁骨肩胛骨双重固定治疗浮肩损伤,固定牢靠,可以早期行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 Gamma 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鑫;康宝林;徐世稳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45例纳入 Gamma 钉组即对照组;135例患者纳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即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评分优良率、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及治疗后六个月疼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两周后及治疗后六个月疼痛程度评分都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髋关节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负担。

  • “L”型锁定钢板治疗 Rüedi-Allg?werⅡ、Ⅲ型 Pilon 骨折

    作者:王立祚;华贤章;敖传西

    目的:探讨“L”型锁定钢板治疗 Rüedi-Allg?werⅡ、Ⅲ型 Pilon 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5例 Pilon 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13例;年龄19~67岁,平均37.2岁。按 Rüedi-Allg?wer 分型,Ⅱ型骨折25例,Ⅲ型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闭合性骨折行跟骨牵引或者是外固定支架固定,肿胀消退后二期行切开复位“L”型锁定钢板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骨折在末次随访时均骨性愈合,没有出现复位丢失、塌陷,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 Mazur 踝关节评分标准,优21例,良20例,可4例,优良率91%。结论“L”型锁定钢板治疗 Rüedi-Allg?werⅡ、Ⅲ型 Pilon 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及牢靠的固定,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前外侧单切口在手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应用

    作者:王本海;林松庆;陈金水;张慧浩;郑明声

    目的:探讨采用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205例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男118例,女8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117例,右侧86例,双侧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37例,高处坠落伤53例,重物砸伤15例。开放性骨折90例(Gustilo Ⅰ型38例,Ⅱ型29例,Ⅲ型23例),闭合性骨折115例。本组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14d 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腓骨均用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钢板固定105例,髓内钉固定75例,外固定架固定25例。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周。按 Johner-Wruth 评分标准,205例中优132例,良47例,中18例,差8例,优良率87.3%。术后并发症:伤口不愈合,皮肤软组织坏死或缺损,经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治疗1~2疗程仍有骨、钢板外露25例,其中15例行远端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5例行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或推移修复,3例行远端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2例行交腿皮瓣转移成活;感染15例;骨折延迟愈合16例,骨不愈合5例。截肢2例。结论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显露,避免在小腿前内侧的皮肤作切口,保护了小腿内侧皮肤,减少骨、钢板外露,为骨折愈合保存血供,保护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为胫骨骨外露进行的皮瓣转移保存供区,较好地实现修复重建,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璐兵;梁玲玲;王雪;李飞;王成伟

    目的:初步探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膝关节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后膝关节体位分为膝关节屈曲组及膝关节伸直组。屈曲组患者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伸直组维持膝关节伸直位。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周径、输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屈曲组共纳入50例,女性34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63.1岁;伸直组50例,女性32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62.4岁。屈曲组的总失血量为(821.4±114.3)mL,较膝关节伸直组(1008.4±102.6)mL 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屈曲组隐性失血量为(637.5±173.3)mL,伸直组为(763.1±103.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屈曲组术后24 h 引流量为(195.2±64.8)mL,较伸直组引流量(258.1±78.3)mL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屈曲组术后48 h 血红蛋白较伸直组高,屈曲组术后48 h 膝关节周径较伸直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随访时,两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屈曲组有3例患者于术后48 h 内输血,伸直组有9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屈曲组平均住院日较伸直组缩短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屈曲组有3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伸直组有2例发生,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 可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及膝关节肿胀,加快功能康复。

  •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旁内侧入路和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研究

    作者:季磊;陶巍栋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 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 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 组置换时间较 SVA 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 KSS 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时 MPA 组 KSS 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 <0.05);MP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 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修复重建

    作者:王季;蔡锦方;王建超;李宗玉;曹学成;张继党

    目的:了解应用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儿童复杂跟腱缺损12例,采用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3岁。车辆轮辐伤8例,砸伤2例,挤压伤1例,交通事故伤1例。5例为新鲜缺损,7例为陈旧性缺损。皮肤缺损范围22~64 cm2,跟腱缺损长度3.5~7.0 cm。统计手术前后踝关节动度、AOFAS 评分、SF36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一期愈合8例,皮瓣表皮坏死2例,皮瓣远端坏死1例,感染复发1例。术后1年踝关节跖屈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年踝关节背伸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略低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年 AOFAS 评分及 SF36评分均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带腓肠肌腱膜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儿童复杂跟腱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 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假体和标准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疗效比较

    作者:吴浩;孟志超;曹永平;杨昕;刘恒;王瑞;崔云鹏;潘利平;周星彤

    目的:比较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Depuy,RPF)与旋转平台标准假体(Depuy,RP)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膝关节骨关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使用 RP 或 RPF 假体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使用两种假体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主动高屈曲动作的能力和髌骨摩擦音的发生率;影像学检查测量术后髌骨倾斜角及 Insall-Salvati 比值。结果共计随访患者48例(55膝),其中使用RP 假体15例(18膝),RPF 假体33例(37膝),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7~31个月)。术后膝关节 ROM:RP 组(124.17±12.04)°,RPF 组(121.41±14.06)°;HSS 评分:RP 组(94.00±4.61)分,RPF 组(92.59±4.4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能够完成蹲起等高屈曲动作的比率:RP 组44.4%,RPF 组37.8%(P ﹦0.64);髌骨摩擦音发生率:RP 组5.56%,RPF 组16.22%(P ﹦0.27),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 RPF 组 Insall-Salvati 比值(1.022±0.087)显著低于 RP 组(1.077±0.08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3);术后两组间髌骨倾斜角 RPF 组(3.70±1.72)°,RP 组(3.67±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6)。结论在 TKA 术中使用 RP 及 RPF假体的患者,术后短期随访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均有显著改善。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相对于标准假体并未显现出在术后关节大屈曲度、HSS 评分和高屈曲活动能力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高屈曲假体组术后髌骨摩擦音发生率有高于标准假体组的趋势,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内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衡立松;朱养均;张堃;张军;段虹昊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药物(鲑鱼降钙素、阿法骨化醇、维生素 D 咀嚼钙片)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98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内固定术后第2天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照组48例,内固定术后未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8±0.8)周,比对照组平均(15.3±0.5)周短;肩关节功能 Neer 评分优良率(92.0%)高于对照组(7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27.1%)。治疗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健侧肱骨近端密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增加骨密度的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 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柯;李龙杰;王军

    目的:研究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539例患者,其中男212例,女327例;年龄34~59岁,平均50岁。根据骨关节炎 K-L 分级和Ayral 滑膜炎评分分为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synovitis associated with osteoarthritis,SOA)173例,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189例,不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对照组)177例。测量患者 MPV、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双变量相关与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组与膝骨关节炎组 MP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组与对照组 MP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膝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 MP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9)。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组MVP 与 CRP 呈负相关(r ﹦-0.263,P <0.01),MPV 与 ESR 呈负相关(r ﹦-0.246,P <0.01)。膝骨关节炎组 MPV 与CRP 无相关(P ﹦0.310),MPV 与 ESR 无相关(P ﹦0.598)。对照组 MPV 与 CRP、MPV 与 ESR 无相关。结论 MPV 可反映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的病变程度,滑膜炎症反应与 MPV 的变化有关。

  • 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Austin、Akin 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

    作者:张圣兵;张洪涛;钮俊杰;李俊坤;王根林;杨惠林

    目的:分析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 Austin、Akin 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 Austin、Akin 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患者30例33足,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25~73岁,平均(52.6±5.1)岁。术前均拍摄足负重正位 X 线片并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及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的角度,术前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功能评分系统标准评价患足功能。术后再次测量 HVA、IMA 及评价 AOFAS 前足功能变化。所有相关数据使用 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3.9个月。除1例因出现转移性足底痛二期行第二跖骨远端截骨成形术(Weil 截骨术)外,其余患者均对治疗满意。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足背麻木、足母内翻或足母外翻复发、转移性跖骨痛、截骨处不愈合等后遗症。HVA 由术前(33.5±6.4)°纠正为(11.0±4.5)°,P <0.05;跖间角由术前(13.6±2.5)°纠正为(7.4±2.3)°,P <0.05;AOFAS 前足评分由术前(39±8.5)分纠正为(87±9.3)分,P <0.05。结论经内侧切口行外侧软组织松解联合 Austin、Akin 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临床效果良好,且具有避免足背侧瘢痕、防止损伤局部皮神经和深部血管的特点。

  • 后路钉棒结合改良 Stoppa 入路重建板治疗骨盆 Tile C1型骨折

    作者:贺云;余鹏;吴波;张云峰;闵捷;段洪

    目的:总结和探讨后路钉棒结合改良 Stoppa 入路重建板治疗骨盆 Tile 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可推广性。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结合改良 Stoppa 入路重建板治疗骨盆 Tile C1型骨折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8~49岁,平均36.6岁。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1 d,平均7 d。C1.2型7例, C1.3型16例。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术后记录并发症,术后1周内 Matta 骨折复位评价,术后1年 Majeed 功能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13±2.11)个月。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0 min (前路60 min,后路80 min);术中失血量100~800 mL,平均350 mL(前路120 mL,后路230 mL),所有病例未采用自体血回输,部分术后少量输血。术后1周摄片,Matta 骨折复位评价:优20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91.3%。术后1年Majeed 功能疗效评价,优19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5.6%。术后1年内所有骨盆骨折均愈合。结论采用后路钉棒固定结合前路改良 Stoppa 入路重建板固定术式使骨盆 C1.2和 C1.3型骨折治疗变得简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同侧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张功林;甄平

    同侧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是一种较少见的损伤,占股骨干骨折的1%~9%[1-3],治疗上不同于单纯股骨干骨折[1,3-6],在选择治疗方法上尚存在争议。早期及时诊断这种损伤极其重要,误诊或漏诊会导致骨折发生移位,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治疗难度,终产生较差的治疗效果[3,7]。本文综述目前国外对这种骨折的诊断治疗进展,以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降低手术并发症。

  •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疗研究进展

    作者:姬健钧;杨自权

    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常常于运动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1]。对于踝关节急性损伤,临床上由于部分医师对踝关节损伤的认识及理解不够,常会引起漏诊、误诊,从而不能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措施。大部分医师会指导患者制动患足,但患者如果在生活、工作当中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踝关节反复扭伤、肿胀及疼痛,久而久之便容易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因此,如何全面深入地了解慢性踝关节不稳,能够给予患者积极的诊疗方案,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临床医师不得不仔细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 胸椎管狭窄症致急性单下肢瘫2例报告

    作者:福嘉欣;肖联平;田永刚;韩立强;王树森

    胸椎管狭窄症是胸椎及其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胸椎管有效容积减少,产生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本病发病率较低,保守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治疗[1]。该疾病病史较长,呈缓慢发展,常累及双下肢致感觉运动障碍,较少发生在单侧。我科经手术治疗证实2例胸椎管狭窄致急性单下肢瘫患者,术后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将其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腘窝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后髁骨折

    作者:李月旺;张宏波;刘建飞;张小明;任图亚

    目的:传统手术切口显露股骨后髁困难、复位固定不理想,探讨应用腘窝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内外侧后髁骨折的显露优势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8例股骨后髁骨折患者采用腘窝后正中切口入路,用2枚拉力螺钉垂直关节面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6岁;右侧5例,左侧3例。术后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跟踪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2个月。根据膝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结果,优秀3例,良好4例,尚可1例,优良率87.5%。未发生因关节疼痛影响行走,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髁坏死引起膝内外翻或关节不稳现象。结论腘窝后正中入路是治疗股骨内外后髁骨折的理想入路。腘窝后正中入路具有切口隐蔽,出血少,术中对股骨内外侧后髁及骨折端显露充分,有利于直视下从多个平面解剖复位骨折端和拉力螺钉垂直于骨折平面的加压固定,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 环钻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开孔处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小龙;张皓;乔少林;徐飞

    目的:探讨环钻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远段骨折时股骨髁间窝开孔处的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46例股骨远段骨折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及21例骨折骨性愈合后髓内钉取出手术时,股骨髁间窝开孔处应用环钻代替三棱锥开口,保留所取带软骨骨柱,内固定置入或取出后骨柱原位植回,观察关节功能。结果67例均获得随访,46例内固定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21例取出内固定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3.3个月。依据膝关节 Neer 评价标准,优35例,良2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9.6%。结论股骨应用逆行髓内钉时环钻代替开口椎可以大限度地保持股骨滑车关节面完整,所取带软骨骨柱原位植回可获得满意生长和膝关节功能。

  • 普伐他汀对激素性坏死股骨头内 Cbfa1表达的相关影响

    作者:董锡亮;赵宏斌;杨子斌;赵伟;王正祥;吕乔

    目的:分析普伐他汀对激素性坏死股骨头内 Cbfa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的成年新西兰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个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模型组各30只。试验组、模型组造成股骨头坏死模型,并对试验组灌服普伐他汀,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观察白兔的股骨头组织血管数量和骨陷窝缺损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 Cbfa1的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白兔的血管数量为(8.4±1.6)条,血管直径为(9.8±1.2)μm,骨陷窝缺损率为(20.3±4.7)%,第8周、12周、16周股骨头内 Cbfa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31±0.074)、(0.717±0.079)、(0.885±0.083),均高于其他两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表达水平逐渐增高。结论普伐他汀能够促进坏死股骨头内 Cb-fa1表达,从而改善组织病理学,提示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 创伤患者血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陈一心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的患者230例(创伤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将创伤组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分为7组: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股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33例)、足骨骨折(31例)、脊柱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35例),同时依据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划分为轻度创伤组(113例),中度创伤组(47例)和重度创伤组(70例)。测定创伤组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就不同骨折部位及不同创伤程度的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H ﹦104.27,P <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胫腓骨、足骨、肱骨和尺桡骨;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62.84,P <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足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创伤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越高,各创伤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骨折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骨折部位有密切相关性,且会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因此骨折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对其早期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 改良支具对锤状指患者非手术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作者:王艺;孙胜男;张燕玲;张春荣

    目的:探讨改良后支具对锤状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非手术治疗锤状指的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具组和改良支具组。传统支具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支具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的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具和改良后支具的患者进行随访,就支具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支具组坚持佩戴支具患者的依从性高于传统支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支具在不影响锤状指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支具的依从性。

  • 《实用骨外固定学》出版

    作者:

    由骨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骨外固定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骨外固定的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学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临床的应用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第二篇:重点介绍骨外固定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如骨折复位固定的一般原则,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应用原则;第三篇:介绍了无菌性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长骨的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疑难骨病的治疗原则与进展;第四篇:介绍了骨外固定畸形矫正的原理及 CORA 原则,以及上下肢畸形矫治,治疗髋关节病的新概念;第五篇:介绍了肢体短缩畸形概念,分类与矫治原则,以及临床应用技术和人们关注的问题。以骨科再生控制为思维主线的无创意识、个性化原则、同期治疗、治用并举和自然康复等治疗原则和理念,也是内容之一。

  • 怎样写好讨论?

    作者: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进行阐明、推理和评价,因文而异,写法较自由。但要注意以下问题:a)总结主要的研究结果,解释研究结果;b)当前研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阐明本研究对以往的研究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何在;c)研究结果推导新观点、新假设;d)提出今后的探索方向。如果介绍的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需要阐述新手术的优点,与传统手术的比较;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讨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在2000字左右;问题不宜太散,有3~4个即可;注意要内容条理,结构清晰,语言精炼。

  • 怎样写好前言?

    作者:

    正文前言部分的作用是对全文有个概括的了解,论述研究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对已有科学知识的联系与补充、研究的新颖和重要之处、研究的问题和目的以及研究的方法。前言一般300~400字。

    关键词: 科学知识 原理 方法
  • 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髌下脂肪垫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张志伟;张民

    膝骨关节炎晚期患者一般建议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大多数术者是将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大部分甚至全部切除,以取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然而患者术后膝前痛常有发生。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是否保留 IPFP 对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对髌韧带长度影响方面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较少。

实用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