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

实用骨科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 실용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5572
  • 国内刊号: 14-122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2-17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卫小春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术与切开探查术在静脉危象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严晓薇;李小东;谷锐;李素清;滑立伟

    目的 分析和评价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术、切开探查术两种术式对静脉危象的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对26例(33条血管)患肢在断肢再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手术处理.其中11例(11条血管)患肢采用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术(A组),15例(22条血管)患肢采用切开探查术(B组).对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总手术时间:A组(89.92±17.68)min,B组(134.04±19.53)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45.66±10.81)mL,B组(73.45±18.23)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灌注时间:A组(5.89±1.71)h,B组(7.18±2.57)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浅表感染率:A组9.09%,B组1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次栓塞率:A组18.18%,B组26.6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截肢率:A组9.09%,B组2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A组77.78%,B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导引下Fogarty导管术与切开探查术相比,可快速处理静脉危象,血栓定位精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早期临床疗效确切,但二者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经皮加压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老年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作者:舒诗军;赫金辉;李晓旭

    目的 比较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erssion plating,PCCP)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老年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共68例老年无移位(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PCCP组(采用PCCP内固定术,n=32例)和空心螺钉组(采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n=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PCCP组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平均(27.8±11.8)个月;空心螺钉组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平均(25.7±13.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PCCP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空心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空心螺钉组(P<0.05).PCCP组无一例患出现并发症,而空心螺钉组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PCCP与空心螺钉治疗老年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前者具有早期功能好、完全负重早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三维导航下骶髂螺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不稳

    作者:王东生;于同;姜亦坤;吴丹凯;袁宝明;张子言;任广凯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骶髂螺钉微创固定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下微创行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1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41岁;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伤3例,高处坠落伤2例,楼道摔伤1例.均伴有其他脏器损伤或其他部位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下空心钉内固定.结果 10例患者皮肤切口长1~2 cm,术后骨盆X线片及三维CT示骨折均获良好复位,螺钉植入位置精确.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维导航系统用于骶髂螺钉固定,创伤小、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更加微创精准.

  • 高场磁共振在儿童桡骨头陈旧性脱位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姜海;王筱璇;苗武胜;吴革;汪兵;吴永涛;屈继宁;李敏

    目的 探讨和分析高场磁共振在儿童桡骨头陈旧性脱位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15例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儿童,男11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9岁5个月.术前通过3.0T高场磁共振来判断桡骨头脱位是先天性还是陈旧孟氏骨折造成的创伤性脱位.通过手术打开关节囊,来证实桡骨头的脱位性质.结果 通过应用3.0T高场磁共振,8例儿童诊断为先天性桡骨头脱位,7例为陈旧孟氏骨折造成的创伤性脱位.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的肘关节磁共振表现为桡骨头与肱骨头之间解剖结构清晰,没有瘢痕组织;而创伤性桡骨头脱位表现为桡骨头与肱骨头之间结构紊乱,有瘢痕组织.肘关节磁共振结果与术中打开关节囊的发现一致.结论 肘关节高场磁共振可以准确地鉴别陈旧性的桡骨头脱位是先天性还是创伤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 脊柱内镜下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恒;张西峰;张琳;朱博;刘彦康;荣雪芹

    目的 研究脊柱内镜下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策略、安全性以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接受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例胸腰段(T10~L2)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7~62岁,平均42.31岁.其中T10~111例,T11~124例,T12~L13例,L1~28例.术后6个月复查胸腰段MRI评估椎管减压及椎间盘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以及后一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计算JOA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记录手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术中出血量30 mL,术后即可下地.其中2例患者术后复发,进行了开放手术补救.其余14例患者随访4个月~8年,平均3.6年.J0A评分术前(9.3±0.9)分,术后3个月(19.8±2.2)分,术后1年(22.6±2.0)分,后一次随访时(23.9±2.0)分.术后1年改善率为(64.1±18.2)%.根据JOA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优10例,良3例,好转3例,优良率为81.25%.结论 脊柱内镜下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是安全、有效、短期临床疗效优异的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方法.

  • 内窥镜辅助与开放腕管切开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比较

    作者:王安硈;王方;陈志坚;葛旻;周瀛梁;潘峥

    目的 比较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与传统开放腕管切开减压术(open carpal tunnel release,OCTR)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8例单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分别有30例行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CTR组),28例行手掌部开放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OCTR组),其中男16例,女42例;年龄39~68岁,平均(51.2±5.9)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1.5±2.8)个月.采用Kelly评分系统、两点分辨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等作为随访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优劣.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4.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Kel-ly评分、两点分辨觉等临床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TR组患者手术耗时短、术后伤口小、恢复工作早、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相比,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手术瘢痕小、手术耗时短、恢复工作早,其他方面则无明显优势.

  • 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双束重建膝ACL胫骨端移植物张力差异化固定的疗效

    作者:李小建;付战利;吕昌伟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双束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端移植物张力差异化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患者32例,移植物均选用自体伤侧半腱肌肌腱,股骨骨道均应用带袢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均用纽扣钢板悬吊固定,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单束重建ACL(n=16),实验组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双束重建ACL,胫骨端移植韧带张力差异化固定(n=16).通过术后随访查体,膝关节功能Lysholm和Tegner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评价实验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关节感染发生,前抽屉试验、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实验组可获得膝关节良好的向前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但与对照组相比,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及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及远期疗效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 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李金永;熊庆广;陈关林;李雄;刘富强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伤椎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7例.按AO分型,A2型3例,A3型17例,B2型3例,C1型3例,C2型5例.随访时行X线和CT检查,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回植后的融合情况.结果 31均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8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Cobb角及伤椎高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12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并维持椎体稳定,重建脊柱后柱结构,降低了术后椎管内瘢痕黏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 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和大腿骨外露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安铭;邹永根;罗旭超;黄宇;黄波;欧昌良

    目的 探讨应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和大腿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科采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及大腿骨外露患者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60岁,平均(35.5±2.0)岁;创面大小13 cm×10 cm~32 cm×13 cm,其中长1例皮瓣,修复至大腿远端,采用肋间动脉外侧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吻合.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其中2例皮瓣显得臃肿,其他患者对髋部及大腿外形表示满意,功能恢复良好,但供区瘢痕明显.结论 胸脐岛状皮瓣主要以腹壁下动脉为供血基础,血运丰富,解剖位置恒定,易于解剖,血管蒂长,旋转半径大,方便带蒂转移修复髋部和大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 仰卧单腿"下沉"体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蓓;唐淼;赵鹏;刘长征

    目的 分析采用仰卧单腿"下沉"体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应用PFNA治疗的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体位不同分为仰卧单腿"下沉"体位组(A组)与单腿截石位组(B组).A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4~83岁,平均(74.3±3.7)岁;左侧12例,右侧13例;受伤原因:交通伤3例,意外跌倒22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A1型5例,A2型14例,A3型6例.B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65~82岁,平均(76.3±4.0)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受伤原因:交通伤4例,意外跌倒21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A1型6例,A2型15例,A3型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手术刀口均Ⅰ期或甲级愈合,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B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健侧肌肉牵拉损伤和6例会阴部不适,A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单腿"下沉"体位,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快捷,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 脊柱内镜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疗效对比

    作者:邓亦奇;孙付杰;汪明星;时广力;邹士东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与椎间融合修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1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6例,女50例;年龄为33~69岁,平均年龄42.7岁.均为单节段,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55例(男35例,女20例),累及L3~4节段3例,L4~5节段27例,L5 S1节段25例,在其临床症状较重一侧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减压、髓核摘除术;采取椎间融合修复手术患者61例(男31例,女30例),累及L3~4节段5例,L4~5节段29例,L5 S1节段27例,在责任椎间节段行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组织,植骨融合椎间关节,提供坚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随访时观察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脊柱内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椎间融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优良率为92.7%(51/55),椎间融合组优良率88.5%(54/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内镜同椎间融合修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中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疗效无差异,但脊柱内镜手术创伤小,住院治疗和恢复时间短.

  • 铰链膝假体在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亚康;郭建斌;王涛;刘瑞;马涛;张育民;秦四清

    目的 探讨Endo-Model铰链膝假体在重度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10例重度外翻畸形膝关节患者,采用铰链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29~72岁,平均45岁.8例为单侧,2例类风湿患者为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及术后进行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3、6、12、24、36个月门诊随访,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畸形矫正,稳定性及功能均良好,伸直均达到180°,主动屈曲可达95°~125°,平均110°.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4.25分,提高到术后86.73分,下肢畸形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良好,FTA平均6.62°,假体位置良好,承载假体可靠.结论 Endo-Model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重度外翻畸形效果满意,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但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远期随访.

  • 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谢承成;陈南;吴迪

    目的 了解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标本295例进行病原菌培养,其中男性187例,女性108例;年龄14~79岁,平均(39.7±5.4)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95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中年龄为20~40岁、40~60岁组的患者较多,分别占37.97%和35.25%;295例共分离出病原菌345株,革兰阴性菌218株,占63.19%,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12例,占32.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5株,占4.35%.革兰阳性细菌对青霉素普遍耐药,耐药率达96%以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未见耐药菌株出现.革兰阴性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高的是亚胺培南,低的是氨苄西林.结论 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病原菌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

  • 膝关节镜术后VTE的发生率及其抗凝策略分析

    作者:姬振伟;徐奎;吴鹏;王志学;丁勇

    目的 关节镜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的预防尚无指南及专家共识可遵循,本研究旨在回顾性研究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VTE的发病情况,并对其术后VTE的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讨论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我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共收治慢性退行性及低能量创伤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0例,男性270例,女性130例,年龄(38±15.2)岁.手术均为择期常规手术,手术时间(55±21)min.术后常规应用VTE物理预防措施,不采用抗凝药物预防.术后6周内,根据患者随访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决定进一步行血管超声及肺动脉造影检查,分别了解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病率,并对发生VTE患者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术后6周内出现症状性DVT 4例,发生率为1%;其中近心端DVT 1例,远心端DVT 3例;无症状性PE发生.在VTE风险因素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可能增加VTE发生的风险.结论 常规慢性退行性及低能量创伤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性DVT发生率很低,且主要发生于远心端,不建议对所有关节镜手术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抗凝措施.但是,需对膝关节镜手术围术期患者VTE风险因素进行个性化评估、筛查,对存在高风险患者可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凝预防措施.

  •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邓翔天;刘俊才;李忠;陈歌;尹一然;杨顺成;岳永川;赫明亮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ts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2例,分为DAA组51例,PLA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假体位置、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9.6个月.DAA组手术时间为(66.8±11.3)min,PLA组手术时间为(62.9±9.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分别为(7.2±1.6)cm和(9.8±3.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3±11.2)mL和(86.8±12.3)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12.6)mL和(125.1±11.2)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1.1)d和(7.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8.4±6.2)°和(37.9±5.7)°、前倾角分别为(17.3±5.3)°和(18.6±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3、6个月DA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2.6±10.8)、(92.1±10.6)、(93.7±8.9)分,PLA组为(71.4±9.6)、(87.5±9.1)、(92.7±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DAA组与PL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PL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DAA组出现1例(1.9%)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见髋关节脱位病例.PLA组发生髋关节脱位3例(5.8%),未见神经损伤等症状.结论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率低、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其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年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短期疗效

    作者:孙祥燚;张雷;周利武;赵建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年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36例双侧DDH的患者,男4例,女32例;年龄29~67岁,平均52.1岁.其中16例患者行一期双侧THA术,另外20例患者行二期THA术.通过病案检索和术后随访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周期、双侧下肢长度差异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54个月.一期手术患者住院周期为(11.0±3.3)d,明显短于分期手术的(19.8±5.4)d(t=-0.4,P<0.05);两种手术方案的手术时间、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与Harri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与术前相比双侧下肢长度差异明显下降(F=8.87,P=0.009)、Harris评分明显提高(F=0.02,P=0.006).结论 THA治疗双侧DDH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依据患者情况可选择一期THA术或者二期THA术,两种手术方案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并无明显差异.

  • PLIF手术隐性失血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圣飞;张亮;张志强;蔡俊;冯新民

    目的 初步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隐性失血与患者一般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4例病例,其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岁.老年患者54例,超重42例.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其中单节段手术61例,双节段手术33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统计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时间(137.92±43.85)min,59例手术时间≥120min.围手术期总失血量(1274.65±318.43)mL,显性失血量(746.44±118.62)mL,隐性失血量(529.47±189.53)mL,占总失血量的4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组内及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单节段手术组隐性、显性及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双节段组(P<0.01),但二者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节段数量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夹板治疗锤状指损伤的进展

    作者:谢年广;向伟;谭金海

    锤状指损伤是手外科常见损伤,外伤导致手指Ⅰ区伸肌腱损伤或撕脱性骨折,手指屈-伸力量失衡,末节屈曲,伴或不伴有关节脱位.常导致患指疼痛、屈曲畸形及远端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伸展受限等并发症,一直以来治疗效果不佳,为手外科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夹板治疗和手术切开治疗两大方法,而夹板治疗锤状指具有经济、舒适,术后优良率与手术无明显差别等特点.基于此,通过对夹板治疗锤状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各型夹板的材料特点,夹板治疗时的治疗原则以及陈旧性锤状指的特点及治疗,为锤状指的夹板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 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微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陈雪;邓子翔;牛云飞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Bianco等[1]发现骨髓中含有一种能自身繁殖的间质细胞群,简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of fibroblast,CFU-F).研究发现,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骨髓及间叶组织中的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学者们将此类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MSC周围的细胞和微环境精确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的动态平衡.微环境因子失调会引起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增强或减弱.骨髓MSC功能减弱会导致组织再生的障碍,如骨质疏松;反之,MSC功能增强会导致间充质组织异位生长,如异位骨化.无论是获得性还是遗传性异位骨化,为通过模型研究 MSC功能增强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 椎间孔镜术后弥漫性腹膜后血肿1例报道

    作者:张鑫;温勇;杜炎鑫;王羽丰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病人满意度高.血肿形成是PELD术后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关于血肿形成的报道大多行保守治疗,本文报道 1 例高龄腰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行PELD手术,术后发生弥漫性腹膜后血肿并行二次血肿清除术.

    关键词:
  • 经皮微创骶髂关节联合髂前下棘的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1例报道

    作者:李海峰;白雪东;石磊;刘玥;何勍;阮狄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盆骨折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1-2].由于大多数骨折移位并不严重,老年骨盆骨折患者常选择卧床保守治疗.但老年人常存在重要脏器功能储备较差,长时间卧床可能会导致较多并发症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开展逐年增多,疗效满意[3-4].2017 年 8 月,我科收治的 1 例高龄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患者,首创一种经皮微创骶髂关节联合髂前下棘的钉棒内固定方式进行复位固定,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指/趾黏液囊肿临床疗效的文献回顾性分析

    作者:马彦明;王峰;苏云;严佐发;邵全升;谭灿

    目的 回顾分析三类手术方式治疗指/趾黏液囊肿(dgital mucous cyst,DMC)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17年10月发表的手术治疗DMC的文献,由两位文献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记录病例数、手术方式、复发例数,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研究纳入相关文献共21篇,其中采用单纯囊肿切除术6篇,采用单纯骨赘切除术2篇,采用囊肿加骨赘切除术13篇.共纳入1001个DMC,随诊793个DMC.单纯囊肿切除术治疗208个,复发13个,复发率6.3%;囊肿加骨赘切除治疗523个,复发14个,复发率2.7%;单纯骨赘切除治疗62个,复发1个,复发率1.6%.统计学分析提示囊肿加骨赘切除与单纯囊肿切除比较,前者可明显降低复发率(P=0.02),其余比较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囊肿加骨赘切除术是治疗DMC的首选治疗方式.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老龄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研究

    作者:周萌;黄江;安帅;曹光磊;沈惠良

    目的 明确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否能够提高老龄大鼠体内骨折愈合过程中各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骨折愈合.方法 选取64只老龄大鼠(18~20月龄),制作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随机分为远隔缺血后适应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应用大鼠肢体缺血适应仪对远隔缺血后适应组进行缺血后适应干预,对照组做空白对照.在骨折后第7、14、28、42天取材.然后通过Micro-CT、生物力学、qRT-PCR以及Westenblot等方法检测两组老年大鼠骨折侧骨组织的结构、骨强度、成骨标志物以及低氧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术后第14、28天和42天远隔缺血后适应组的骨痂体积以及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远隔缺血后适应组大鼠胫骨标本所能承受的大负荷和强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在术后第7、14、28天时,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骨折后短期的适宜频率的远隔缺血后适应可以促进老龄大鼠胫骨骨折愈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诱导成骨以及促进血管生成两方面实现的.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重建后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

    作者:贾永利;左宪宏;张培楠;杨新明;张鑫;杜鑫冲;阴彦林;宗治国

    目的 通过比较肱桡关节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完整组与重建组的生物力学数据,评价通过界面螺钉固定人工肌腱重建MCL前束的疗效.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人类肘关节作为标本,首先将标本分为对照组(前束完整组)及实验组(前束重建组),每组各20例,然后将压敏胶片(pressure sensitive film,PSF)放到肱桡关节内,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处于不同屈曲角度(0°、30°、60°、90°)和不同状态(完整及重建)时分别测量肘关节外翻松弛度、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的接触面积及肱桡关节内的压强,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肘关节处于0°、30°、60°、90°时,肘关节外翻松弛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处于0°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肱桡关节内压强均明显小于肘关节处于屈曲30°、60°、90°时关节内的压强(P<0.05);肘关节处于30°、60°、90°时组内及组间肱桡关节内压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束完整组中,肘关节处于0°位时肱桡关节的受力面积大(P<0.05),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方面,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的作用十分关键,使用人工肌腱重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可以使肘关节内侧结构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不但可以降低肱桡关节内压强,还可以增加肱桡关节接触面积,终达到降低肱桡关节慢性损伤的发病率.

  • 3D打印技术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矫形中的运用

    作者:黄飞强;冯华龙;何升华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矫形中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2±6.8)岁,均采用术前3D打印技术结合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SF-36健康问卷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测量Cobb角及顶椎偏距进行影像学评价.记录并计算置钉时间,术后CT评估置钉准确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 术后1、6、12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SF-36健康问卷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相比较Cobb角及顶椎偏距差异明显,P<0.05.术后1、6、12个月相比较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SF-36、Cobb角及顶椎偏距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置钉时间为(2.0±0.2)min,准确率为95.2%(339/356).结论 3D打印技术结合选择性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高效、精准.

实用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