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于后路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的评估

    作者:顾宝荣;李玉前;王晓东;李宏斌;张建华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各失血量的前瞻性研究,评估经后路脊柱手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为临床围手术期失血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41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腰椎骨折行经后路腰椎融合术的病例,利用Gross方程求得隐性失血量.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统计围手术期的实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根据散点图及Pearson相关分析,再分别模拟Hb改变值、实际总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与Hct改变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以得到估计隐性失血量的公式.结果:后路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1246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92ml,隐性失血为454ml,约为显性失血量的1/2.可以使用“隐性失血量(L) =0.222+0.019×Hct改变值(%)”,或者“隐性失血(L) =0.150 +0.008×Hb改变值(g/L)”,来估计隐性失血量.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约占实际总失血量的35.1%;通过检测患者手术前后Hct及Hb的改变值可以推断隐性失血量.

  •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

    作者:张桂林;孙勃

    目的 探讨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现象.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后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隐性失血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患者的平均总失血量为(885.28±62.09)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702.67±51.38)mL,显性失血量为(180.48±17.94)mL;隐性失血量多于显性失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隐性失血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未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非高龄疾病患者,骨折分型中31-A2型隐性失血量高于31-A1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的围手术期患者的失血主要表现为隐性失血,且患者的年龄越高、31-A2型骨折、合并基础性疾病则隐性失血量越大.

  • 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影响

    作者:李文利;王小亚;翁张涛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我院接收的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7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及观察组行血液回输与未行血液回输患者的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实际失血总量及血红蛋白丢失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丢失、实际失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行血液回输患者隐性失血与未行血液回输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血液回输患者显性失血量、实际失血总量、血红蛋白丢失量明显低于未行血液回输患者(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中进行引流血回输也无法满足机体正常循环需求,务必及时补充血容量,正确认识隐性失血,并及时有效处理可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 加味骨伤复原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及术后 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朱亮

    目的:分析加味骨伤复元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89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康复方法的差异分成西医组(42例)和结合组(47例).给予两组常规西医康复处理、中西医结合康复处理.结果:结合组隐性出血量低于西医组(P<0.05).结合组住院时间短于西医组(P<0.05).结合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加味骨伤复元汤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减少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恢复.

  • 隐性失血在脊柱手术术后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作者:余义涛;黄建健;龙明春

    目的:研究脊椎手术中隐性失血的机制及其对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因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需进行脊柱修复手术的102例患者病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1例患者进行脊柱前路修复手术作为Ⅰ组,另外51例患者进行脊柱后路手术作为Ⅱ组.手术过程中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失血重新输入患者体内,同时根据患者失血量输入异体血.根据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的血红细胞平均压积变化得出总失血量,减去手术显性失血量得到隐性失血量.结果:进行脊柱前路手术的Ⅰ组病人总失血量为(1579±102)m l,隐性失血量为(653±97)m l;Ⅱ组病人在手术中的总失血量为(837±59)m l,隐性失血量为(247±14)m l.Ⅰ组病人隐性失血量高于Ⅱ组病人.结论:手术方式的差异,影响病人隐性失血量.同时应严密监控脊椎手术病人治疗进程,血红细胞压积过小时及时输血,预防术后隐性失血的风险和危害,帮助患者平稳安全度过术后观察期.

    关键词: 脊椎 隐性失血 手术
  • 隐性失血在老年患者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分析

    作者:秦长杰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患者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情况以及干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62例老年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组方法为数字表法,各31例.对照组在松止血带时使用生理盐水点滴.观察组则使用酚磺乙胺,对比两组围术期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平均为(1109.2±115.1)m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605.3±87.1)ml,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降低(P<0.05).对比两组术后输血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隐性失血占老年患者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的比重较大,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故在治疗时即需要考虑到隐性失血的存在,使用酚磺乙胺有助于减少隐性失血量,利于患者康复.

  • 移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作者:白永胜

    目的 研究移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移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隐性失血分为隐性失血组和无隐性失血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长、手术时机、麻醉方式、骨折类型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显著差异的单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移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隐性失血组女、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长≥60 min、骨折类型A2-3和A3型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隐性失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糖尿病、血压患、手术时长、骨折类型是移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移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长、骨折类型存在相关性.

  • 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匡苏源

    目的:观察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隐性失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0例(20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10)及对照组(n=1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隐性失血、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围术期隐性失血,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的研究

    作者:杨海青;周兆文;闵捷;段洪

    目的:分阶段分析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术期失血量,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当天、术前1d、术后3d行血细胞分析检查,用Gross公式计算分析术前隐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结果:术前1天隐性失血量平均218.85ml,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平均156.12ml,术后隐性失血量平均为379.51ml,入院到术后3d围术期总失血量平均为754.48ml.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尽早手术,及时少量分次输血,多学科协同治疗,能较好缩短患者待床,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能使更多的老年患者获得早期良好的康复.由于病例数较少,缺乏急诊及限期手术对照分析,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高延伟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术后常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显性失血不符的现象,这是由于隐性失血所导致的。隐性失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贫血的主要原因,可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且易被忽视。目前对于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 隐性失血的中医病机探讨

    作者:王少杰;任兰群

    隐性失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运用中医气血、脏腑的理论,探讨隐性失血中医病机.提出血瘀证证型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组成部分,隐性失血的病机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根据恶血归肝导致肝不藏血、气虚导致脾不统血的原理分析隐性失血发生的机制,认为血瘀兼气血两虚、病性是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脾为隐性失血的证候特点.

  • 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倪进荣;王立新;陈新军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ra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 g/L,总失血量(833.6±81.4) ml,隐性失血量(276.3±57.9) ml,红细胞比容(10.1±1.4) 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班正涛;刘汝专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疾病常用的术式之一,但术后隐性失血量大,占总失血量的1/3甚至1/2以上,如不注意监测与治疗,则易引起贫血、延长卧床时间,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隐性失血可能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隐性出血量的计算、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使术者对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隐性失血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着重要意义.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波;庞清江;章海均;袁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与观察到的出血明显不符,这是由于隐性失血存在的缘故.隐性失血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延长了康复锻炼的时间,严重影响术后疗效.因此,有效地预防隐性失血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止血带、手术时间与手术创伤、术后抗凝、单双膝置换、自体血回输等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 髋部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顺东;许超;童培建

    髋部骨折的患者术前、术后均存在隐性失血,且常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使感染概率增加,康复锻炼时间延长,影响术后疗效.同时,机体失血量的增加激发了血液的凝血机制,促进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出血和深静脉血栓已成为髋部手术高风险的主要原因.止血非常重要,抗凝亦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术后抗凝和止血这一突出矛盾或从中寻找一个佳的平衡点已成为髋部骨折治疗的棘手问题.

  • 八珍汤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临床研究

    作者:林适;吴宇航;何才勇

    目的 探讨八珍汤治疗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7例,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入院后常规予患肢胫骨结节牵引,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抗炎镇痛,低分子肝素常规抗凝.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入院即予八珍汤,每日1剂,至出院前1 d.观察2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情况、住院时长、短期并发症,检测血红蛋白(Hb)含量.结果 2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输血,对照组输血2例、总输血量9个单位,2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 h比较,H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24 h及术后5 d比较,治疗组H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短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珍汤可提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患者Hb水平,降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股骨粗隆间骨折PNFA内固定的隐性失血研究

    作者:施耀华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 回顾分析41例PFNA病例,根据身高、体重资料,以及术前、术后Hct等指标,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PFNA手术围手术期实际总失血量平均508 ml,隐性失血量平均375.7ml,占总失血量74.0%结论PFNA术中失血量较少,但隐性失血量较多.

  •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秦永超;史立强;刘双会;黄新;安志军;胡向军;张文远;赵彩英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2016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计算其出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比较并分析年龄差别(≥75岁、<75岁)、性别、体重指数、有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等情况下隐性失血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PFNA手术显性失血量为(220.3±31.6)mL,隐性失血量为(709.7±91.3)mL,总失血量为(930.0±92.5)mL.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年龄差别、有无合并基础疾病、不同骨折类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P=0.024;t=2.936,P=0.016;t=3.011,P=0.015),而不同性别、BM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921;t=0.891,P=0.405).结论: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术后失血的主要因素.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不稳定骨折类型更易发生隐性失血,需充分预估,及早干预.

  • 中医调理气血法经验方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沈茂荣;熊智超;马东川;张辉宇

    目的:观察以中医"调理气血"法为指导组成的经验方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的120例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THA)采取电脑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术前3天开始服用经验方,1剂/d,对照组60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10mg口服每天.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使用Gross方程,依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出患者的总失血量即失血总量=术前血容量(PBV)×(HCT术前-HCT术后),术前血容量(PBV)=K1× 身高+K2× 体重+K3,使用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即得隐性失血量.结果: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术前3d: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患者贫血情况不存在差异.术后,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降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所用经验方能够通过调理气血,降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程度,减少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改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并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显现.

  • 老年人营养状况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隐性失血间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国印;琚泽友;张勇;鲍磊;徐院生;王进;孙小草;蒋文丽;冷楠楠;陈建民

    目的 探讨微型营养评价法(MNA)评分用于老年人营养状况评定的可行性,以及老年人营养状况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20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128例;年龄70~95(81.3±8.5)岁.根据MNA评分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和营养不良组,对比各组血清营养学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A)和淋巴细胞百分比(TLP)测量值的变化情况,依据ALB、PA、TRA、TLP评估各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进一步比较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MNA评分与血清营养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和输血量,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及总隐性失血量,按照总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将患者分为低隐性失血量组和高隐性失血量组,分析不同营养状态组术后高隐性失血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良好组PA、TLP,潜在营养不良组TRA、TLP,以及营养不良组PA、TRA、TLP术后测量值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营养状态的恶化,术前、术后ALB、PA、TRA、TLP均依次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营养状况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组内比较:营养良好组和潜在营养不良组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营养不良组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各组随着营养状态的恶化,术前、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2例患者MNA评分10~27(18.62±3.25)分,MNA评分与ALB、PA、TRA和TLP呈正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组随着营养状态的恶化,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总失血量比例、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NA评分可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营养状况的评定,MNA评分越低,患者术前、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越高;营养状况差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的发生率增高.

292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