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初步观察研究

    作者:刘军;孙振辉;田峥巍;孙云波;王磊;曹建刚;田孟强;张宇;王沛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置换组58例(98膝),均采用Zimnmer公司NEXGEN-LPS人工全膝关节,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不同时间阶段行走距离、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04例均获随访,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麻醉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微创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24 h、1周、1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3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24h、l周、2周非负重主动活动度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检验,P>0.05).HSS评分术后24 h、1周、2周膝关节HSS评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月HSS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四头肌损伤小,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问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远期步行距离、膝关节非负重主动活动度及HS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别.

  •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在老年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初步临床分析

    作者:张小路;柯庆峰;方凯彬;施进兴;吴世强

    目的 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cm,与MPA组的(15.24±1.41)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d,MPA组为(2.61±0.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 髌骨旁内侧与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胡国红

    目的 探讨髌骨旁内侧与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兰考第一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髌骨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实施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和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换时间较对照组长,但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髌骨旁内侧入路方式相比,实施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更好,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病痛,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优.

  •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旁内侧入路和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研究

    作者:季磊;陶巍栋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 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 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 组置换时间较 SVA 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 KSS 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时 MPA 组 KSS 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 <0.05);MP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 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