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张贞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特发性震颤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

    作者:黄东雅;安荷娣;余飞;Ojha Rajeev;堵翠;刘榕

    目的 探讨特发性震颤(EI)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3例ET患者(ET组)和30例生理性震颤患者(对照组)的震颤类型、程度、幅度和负重对其的影响,以总结ET的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ET组患者动作性震颤(KT)的震颤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震颤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而姿势性震颤(PT)的震颤程度和幅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重前后两组震颤幅度的改变不明显.ET组负重前后震颤频率分别为(5.20±0.37)Hz和(4.91±0.50)Hz,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负重前后震颤频率分别为(9.39±0.63) Hz和(5.84±0.58) Hz,负重后震颤频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ET包括PT和KT,其中KT在震颤程度和幅度上均占优势.ET的震颤频率稳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

  •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作者:吕海东;张博爱;瞿千千;陈芳;秦东香;钱琪

    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CPEO)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CPE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侧眼睑下垂,6例有明显的眼球活动障碍.1例患者在发病16年后出现吞咽费力和肢体肌力下降.7例患者肌电图检查示,1例患者部分被检肌呈神经源性损害.7例患者肌肉活检均可见破碎红边纤维(RRF),其中2例伴有部分肌纤维脂质增多,2例患者显示Ⅰ、Ⅱ型纤维分布异常,可见群组化现象.本组有2例患者行电镜检查示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有异常线粒体聚集.结论 CPEO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和眼科疾病.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发现RRF或异常线粒体聚集,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 腓骨肌萎缩症2型的临床特点研究

    作者:邰宏飞;潘华;陈娜;梁宪红;张在强

    目的 研究腓骨肌萎缩症2型(CMT2)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CMT2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21.7岁.平均神经病残疾评分32.6分,平均CMT评分13.3分.均为隐匿性起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感觉症状轻微.1例患者伴有限制性心肌病,临床罕见.9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1例患者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8 m/s),周围神经病变严重.4例腓肠神经及腓短肌肌肉病理学检查符合CMT2典型神经肌肉病理表现.MFN2基因突变分析发现,1例MFN2基因第18外显子发生L710P突变.结论 CMT2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称性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周围神经损害严重但功能相对良好.限制性心肌病可能是该病的表现型之一.MFN2基因L710P突变可能为CMT2致病基因的突变型之一.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作者:林兴建;张颖冬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1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0只)、对照组(30只)、BMSCs组(30只)和GM-CSF-BMSCs组(4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24 h后分别将α-MEM培养基、BMSCs和GM-CSF基因转染的BMSCs植入到对照组、BMSCs组和GM-CSF-BMSCs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周边区域(IBZ).移植后第3d、7d和21 d进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并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及IBZ区域凋亡神经细胞数目.GM-CSF-BMSCs组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植入细胞在大鼠IBZ局部的存活与分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MSCs组细胞移植后21 d时NSS及脑梗死体积占半球体积百分值(HLV)明显下降(均P <0.05),细胞移植后3d、7d和21d时凋亡细胞数明显下降(均P<0.05);GM-CSF-BMSCs组细胞移植后7d、21 d时NSS及HLV明显下降(P <0.05~0.01),细胞移植后3d、7d和21 d时凋亡细胞数明显下降(均P<0.01).与BMSCs组比较,GM-CSF-BMSCs组大鼠细胞移植后7d、21 d时NSS均明显降低(均P<0.05),移植后21 d时HLV明显降低(P<0.05),细胞移植后3d、7d和21 d时凋亡细胞数明显降低(均P<0.05).GM-CSF-BMSCs组植入细胞可在IBZ区域存活并表达神经细胞的标志性蛋白NeuN.结论 同种异体GM-CSF基因转染的BMSCs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较好,可能与其抗凋亡、神经替代及保护作用有关.

  • MR灌注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效果的关系

    作者:陈国章;许祖梅;林志坚;李梅芳;林鹏星

    目的 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PWI/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给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巴曲酶降纤治疗,在治疗前予以MR PWI及DWI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评定疗效.比较PWI/DWI不同匹配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PWI/DWI不同匹配(PWI> DWI、PWI/DWI正常、PWI< DWI、PWI= DWI)与降纤治疗效果(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PWI> DWI 20例、PWI= DWI 11例、PWI< DWI 4例、PWI/DWI正常3例.PWI> DWI组、PWI/DWI正常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P=0.003),而PWI< DWI组和PWI=DWI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P=0.22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WI/DWI不同匹配与降纤治疗效果呈正相关(r=0.733,P<0.001).结论 MR PWI/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效果有显著关系,PWI> DWI和PWI/DWI正常的患者降纤治疗的效果较好,而PWI= DWI及PWI<DWI患者降纤治疗无明显效果.PWI/DWI匹配状况可用于指导脑梗死的降纤治疗.

  • 脂多糖对BV-2细胞的形态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红伟;沈伟

    目的 探讨脂多糖对BV-2细胞的形态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的BV-2细胞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与脂多糖处理组.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采用含100ng/ml脂多糖的培养基培养24h;空白对照组用PBS替代脂多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BV-2细胞的形态及TNF-α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结果 空白对照组BV-2细胞形态呈上皮细胞样,每个细胞有2~3个突起,突起较细长,细胞核较小.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多数聚集成团,大部分胞体肥大、饱满,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体突起短小,形态均具有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形态特征.BV-2细胞中TNF-α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主要在胞浆中,为棕黄色颗粒.空白对照组BV-2细胞TNF-α蛋白阳性表达产物的OD值(5.46±0.87)明显低于脂多糖处理组(53.01±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1,P<0.01).空白对照组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为(218.13±24.10)pg/ml,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为(1098.69±72.18)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1).结论 脂多糖可显著诱导BV-2细胞系TNF-α的表达,同时可显著改变BV-2细胞的形态.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瑶宣;李吕力;薛富英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459例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斑块检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进行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及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义将各狭窄组分轻、中、重度狭窄亚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分析其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中399例ICVD患者(86.9%)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各狭窄组间对应亚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狭窄组中,中、重度狭窄亚组颈动脉IMT≥1.07 mm,斑块分级为3,均较无动脉狭窄组及轻度狭窄亚组显著增高(P<0.05~0.01).RO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分级增加可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均P<0.01).将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作为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截断值,其敏感度均≥49.17%,特异度均≥81.67%,准确度均≥62.78%.结论 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对ICVD患者发生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帕金森病伴抑郁和焦虑共病的研究

    作者:华平;刘卫国;陈皆春;赵燕燕;陈伶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480名PD患者和10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分,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 (H-Y)分期评定PD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和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评定PD患者的NMS.结果 PD组中抑郁的发生率(19.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7%),焦虑的发生率(30.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3%),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率(15.8%)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7%)(均P<0.01).多元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的发生与NMSQ评分呈正相关(OR= 1.21,95% CI:1.07~1.37);焦虑的发生与女性(OR= 1.91,95% CI:1.04~3.50)、H-Y分期(OR= 2.87,95% CI:1.23~6.70)、UPDRSⅢ评分(OR=1.03,95% CI:1.00~1.06)及NMSQ评分(OR=1.18,95% CI:1.10~1.26)呈正相关,而与PDSS评分(OR=0.98,95%CI:0.96~0.99)呈负相关;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与UPDRSⅢ评分(OR= 1.07,95%CI:1.03~1.11)和NMSQ评分(OR= 1.35,95%CI:1.23~1.47)呈正相关,而与PDSS评分(OR=0.96,95% CI:0.94~0.97)呈负相关.结论 PD患者伴抑郁和焦虑共病的发生率较高,并与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及NMS密切相关.

  • 事件相关电位N400在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华;韩静;席艳玲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N400在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首发单病灶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20名无脑损害的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语言功能检查和N400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组书写障碍的发生率为35%,而对照组无书写障碍发生.脑卒中组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卒中组选词填空得分[(83.0±24.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8.33±7.45)分](P<0.001).脑卒中组N400各点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z、T4点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脑卒中组中,N400 T4点潜伏期较Fz点明显延长,波幅较Fz点明显降低(均P<0.05);T3、T4点波幅较Pz点明显降低(均P<0.05).对照组中,N400各点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z点波幅均显著高于Fz、T3、T4点(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脑卒中患者“句子-词语”N400与阅读功能检查中“选词填空”项得分间无相关性.结论 右颞可能参与语义的认知加工.N400与语言功能检查具有一致性,可以将N400运用于临床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的评估.

  •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和凋亡细胞变化及其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

    作者:刘春梅;周俊山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和凋亡细胞变化及其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方法 48只大鼠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脑出血6h组、脑出血12h组、脑出血24h组、脑出血48 h组、脑出血72 h组、脑出血1周组和脑出血2周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断头取脑,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和HE染色、TUNEL染色,计数各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脑出血后6h—1周内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其中脑出血72 h时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高(均P<0.05).假手术组及脑出血6h组、脑出血2周组均无白细胞表达;脑出血后12 h—1周内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均可见散在的白细胞浸润,其中脑出血48 h时白细胞数多(均P<0.05).各时间点脑出血大鼠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其中脑出血72 h时凋亡细胞数高(均P<0.05).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分别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615,P<0.05;r =0.578,P<0.01).结论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和凋亡细胞增加可能与脑水肿的形成有关.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

    作者:顾正天;卢建新;张守成;郭学建;周威;徐蓉贞;徐珊珊

    目的 比较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 1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假rTMS治疗组、rTMS 1 Hz组、rTMS 2 Hz组、rTMS 5 Hz组、rTMS 10 Hz组和溶栓对照组,均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rTMS1~10 Hz各组依次分别在溶栓同时给予rTMS 1 Hz、2 Hz、5 Hz、10 Hz治疗,假rTMS治疗组予以假rTMS刺激.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h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并记录各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各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rTMS 1~10 Hz各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对照组明显下降,其中rTMS 5 Hz组NIHSS评分低(均P<0.05).rTMS 1~10 Hz各组有效率(64.0%、76.2%、81.8%、83.3%)均明显高于假rTMS治疗组(42.3%)和溶栓对照组(47.8%)(均P<0.05).其中,rTMS 2 Hz组、rTMS 5 Hz组与rTMS 10 Hz组有效率均高于rTMS 1 Hz组(均P<0.05).各组间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MS可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且rTMS频率为10 Hz、5 Hz、2 Hz时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附9家系报告)

    作者:张萍;张帆;顾仁骏

    目的 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GEF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个GEFS+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例先证者中男7例,女2例;起病年龄1~3岁;发作类型均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其中,1例为GTCS,4例为热性惊厥(FS),4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S+).脑电图检查示6例有典型(痫)样波,1例有θ波,2例无异常.9个GEFS+家系184人中共有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男性发病比率(34.4%)明显高于女性发病比率(14.3%)(P<0.05).其中,2例为GTCS,39例为FS,4例为FS+.家系系谱图分析显示,17例患者(37.8%)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8例患者(62.2%)父母不发病或发病情况不详,但其近亲中至少有2例或以上患者.结论 GEFS+的脑电图不一定有异常波.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本组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不完全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陈勇;陈道文;余烁;陈晨;王余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第1d、第3d、第7d、第15d,52名正常对照者于体检日进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检测和比较.并对不同病情及预后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第3d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出血组入院第1d、第3d、第7d时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轻度亚组比较,中度亚组及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中度亚组比较,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显著进步亚组比较,进步亚组及死亡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进步亚组比较,死亡亚组血清T3、FT3 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T4、FT4水平明显增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越明显.

  •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作者:粟秀初

    目的 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眩晕和单侧或双侧进行性耳聋为主要表现,病灶侧半规管壶腹嵴功能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颞骨CT或/和MRI超薄扫描均示患侧前庭导水管扩大.本组5例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发现眩晕发作均有减轻,而听力却继续下降.结论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和单侧或双侧进行性耳聋,颞骨CT和MRI超薄扫描可确诊.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致残率较高,尽早治疗和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可有较好疗效.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作者:张郁文;刘晓林;路屹;许力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TOB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38例,88.4%)、眼球运动障碍(31例,72.1%)、瞳孔异常(28例,65.1%),同时伴眼球震颤、肢体瘫痪、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MRI检查示病灶常为双侧(67.4%),梗死部位常见于丘脑(65.1%)、脑干(60.5%)、小脑(55.8%)、枕叶(39.5%)和颞叶内侧面(14.0%).其中双侧丘脑呈基本对称性分布的“蝶形”梗死占丘脑梗死的46.4%.结论 TOBS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伴有丘脑、小脑、颞叶内侧面和枕叶梗死的症状.MRI 检查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梗死灶为TOBS的影像学特征.

  • 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

    作者:张利丽;张丽;陈天风;顾华;李继民;魏宝杰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结果 本组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1例(82.4%)被CTA证实有血管病变.其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8例(10.8%),血管狭窄38例(51.4%),血管纤细22例(29.7%),血管发育不良12例(16.2%).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9.5%),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21例(28.4%),前后循环均有血管病变例33例(44.6%);前循环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为主,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病变为多见;前、后循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均以重度为主.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常见的病变性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且以重度狭窄为多见.

  • 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定良;袁荣刚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出血患者与6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全部患者均予以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2次,共14 d,并予其他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5%硫酸镁15 ml/d、纳洛酮3mg/d治疗10 ~14 d.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S),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及NI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及NIS均明显降低(均P<0.01);依达拉奉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半暗带面积和NIS均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0.01).结论 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

    作者:赵桂森;张计旺;李斌;冯慧贤;霍彬

    目的 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或CT血管成像检查出颈内动脉狭窄的54例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2.6% (23/54),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狭窄(57.4%,31/54) (P<0.05).颈内动脉重、中度狭窄的比例(20.3%,18.8%)明显低于轻度狭窄(53.9%),明显高于血管闭塞(7.0%)(均P<0.05).颈内动脉C4处狭窄的比例(18.8%)明显低于C1处(60.9%),明显高于C2、C3、C5、C6和C7处(1.6%~6.2%)(均P<0.05).结论 伴2型糖尿病的ACI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多支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以轻度为主,狭窄部位以C1狭窄常见.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2例报告

    作者:邵自强;王国相;焦劲松;薛爽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是一种较少见的锥体外系疾病,现报告2例如下.1病例1.1例1女,17岁,高中学生.因“间断走路困难6年余”于2009年6月14日住院.患者大约自10岁起逐步出现双下肢僵硬、不自主抖动、步态缓慢,劳累和情绪紧张时明显,休息后好转.患者足月顺产,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家族史无特殊,未婚.查体:行走略缓慢,双下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左侧略重,双下肢远端静止性震颤;其他均无异常.裂隙灯检查:两眼未见K-F环.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血清铜、铜兰蛋白、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血清毒物分析检查均无异常.

  • 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坚;罗韶辉;侯小兵

    目的 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CD持续监测.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治疗后3d内采用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30 d、90d时,TCD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0.01).TCD组治疗后24 h时血管再通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30.8%)(P<0.05),治疗后再通时间[(34.5±10.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8±13.6) min](P<0.01).两组治疗后3d内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告

    作者:程新旺;郭洁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主动脉夹层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72岁.因“头晕伴左上肢活动不利约1h”于2011年2月20日入院.约1h前,患者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黑矇及视物模糊,自觉视物旋转,恶心,未呕吐,睁眼即头晕加重.伴有左上肢无力,表现为不能将左上肢上举穿衣.有胸闷,自觉憋气.无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及耳鸣、耳聋等.经“120”送至我院急诊时,症状均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血压高160/80 mmHg(1 mmHg =0.133 kPa),未规律服药控制血压.查体:血压105/65 mmHg,心率68次/min,呼吸13次/min.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呼吸动度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

  • 以低钾麻痹为突出表现的急性三甲基锡中毒1例报告

    作者:胡智伟;陈钦

    以低钾麻痹为突出表现的急性三甲基锡(TMT)中毒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45岁,建筑工地工人.因“头晕、乏力半个月,加重5d伴口齿不清、不能行走1d”于2010年2月23日入院.患者于半个月前开始感头晕、无力,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查出原因.入院前5d症状明显加重,于我院门诊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

  • 过敏性紫癜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曾国熙

    过敏性紫癜(A P)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 男,16岁.因“被热水烫伤6h”于2010年12月23日人住本院烧伤科,给予抗休克、抗感抗、处理创面、支持治疗.1个月后,患者突然出现腹痛、解黑色稀便,尿常规:蛋白((卅)),潜血(++),白细胞(-);次日双侧臀部、肘部及耳后出现紫癜.诊断为AP(混合型)、紫癜性肾炎、消化道出血.即给予甲泼尼龙(80 mg/d,5d后减为40 mg/d静脉滴注)、止血药等治疗,患者无明显好转,且出现全身浮肿、24 h尿量减少(600 ml)、24 h尿蛋白含量增高(1.61g).于2011年2月9日转肾病内科,继续予甲泼尼龙并加用免疫抑制剂(骁悉)治疗.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报告

    作者:吴春风;郑帼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重症肌无力临床极为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6岁.因“左眼睑下垂3年,加重10 d”于2010年4月12日入院.患儿3年前起无诱因出现左眼睑下垂,晨轻暮重,眼球运动正常,无视物模糊,无复视.在我院门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先后予以溴吡斯的明、不规则泼尼松治疗,病情有好转.10 d前,患儿病情突然加重,无发热、咳嗽、腹泻,故收住院.

  •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

    作者:杨培斌;张建年;唐霞;高玉苗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发生率极低,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脑血管病,目前国内报道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58岁.因“吞咽困难5d,双下肢活动障碍3d”于2010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于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病初未重视,3d前突感双下肢无力,行走不便,晨起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遂至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查体:血压160/110 mmHg(1mmHg =0.133 kPa),意识清楚,构音含糊,定向力正常,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眼球运动障碍,瞳孔等圆,直径2.5mm,光反应灵敏,右侧鼻唇沟稍浅,口角左歪,伸舌稍偏右.

  • 多种临床表现的烟雾病1例报告

    作者:白静;孙相如;黄一宁

    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38岁.因“右手舞蹈样动作34年,加重伴右上下肢无力1个月”于2010年3月13日入院.患者自4岁起右手偶有小幅度舞蹈样动作.31岁时范围扩展至右上下肢,且幅度增大,影响行走,右面部出现挤眼、撇嘴等不自主动作,影响言语,同时有情绪低落.外院诊断为抑郁症,经用文拉法新治疗1年后情绪好转,不自主运动也缓解.37岁时出现发作性言语含糊、右上下肢无力和舞蹈样动作,每次持续1~2h,每日数次.

  • 寰枕交界区硬膜下血肿致颈髓空洞1例报告

    作者:王炜;李华;李焘;王雄伟

    寰枕交界区硬膜下血肿致颈髓空洞极为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52岁.因“头部外伤后头痛6h”于2010年4月17日入院.患者6h前因车祸发生头部外伤,当即昏迷约20min后自行苏醒,感头痛,伴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抽搐、胸腹部疼痛等.查体:嗜睡,颈强直三横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右额头皮血肿3 cm×2cm,颈枕部压痛.四肢肌力Ⅳ~Ⅴ级,深、浅感觉正常.头颈部CT示左颞少量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颈椎无骨折.

  • 伴神经系统损害的Madelung病1例报告

    作者:李宁虎;程道宾;赵伟佳;秦超;梁志坚

    伴神经系统损害的Madelung病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52岁,因“反复跌倒发作1年”于2011年3月25日人院.患者于就诊前1年,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随即跌倒在地,不能自行起立,无头晕、头痛、呕吐、小便失禁等,休息约20 min后在家人的搀扶下能站起走路.经过充分休息后症状能完全缓解.此后反复发作过4次,均无明显诱因,无规律性,仅有1次伴短暂复视.既往史:5~6年前逐渐出现颈部、枕部、肩部、双腋下、双腹股沟区肿物,肿物逐渐长大,无疼痛.

  • 脑皮质萎缩及其致(疴)的机制

    作者:康慧聪;朱遂强

    随着现代癫(痫)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的迅速发展,癫(痫)患者脑皮质萎缩被重新认识.现就脑皮质萎缩及其致(痢)的机制进行综述如下.1脑皮质萎缩与癫(痫)脑皮质萎缩早于39年前由Taylor等[1]发现,被认为是一种与难治性癫(痫)相关的病理基础.初认为其发生率很低,直到现代影像学技术如MRI的发展,人们才对脑皮质萎缩有了深入了解.目前脑皮质萎缩是儿童癫(痫)手术患者常见的病理改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癫(痢)中心自1986~2005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在2个月~19岁的癫(痫)手术患者中,脑皮质萎缩的发生率为45.5%[2].这等同于海马硬化在颞叶癫(痫)中的发生率.

  • 甲状腺毒性周期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孝东;曹勇军

    甲状腺毒性周期性瘫痪(TPP)又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周期性瘫痪,是与甲亢相关的表现为低钾血症和急性肌肉无力的临床综合征[1].TPP是甲亢的罕见并发症之一,可见于任何病因的甲亢,包括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促甲状腺激素型肿瘤、药源性甲亢等,常见于Graves病(GD)[2].现对TP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伟;龚涛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 NMJ)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部分MG患者由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该抗体可以与NMJ突触后膜上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引起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研究[1]发现,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其他靶点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如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等.近年来,随着对MG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该病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的改善,病死率明显下降.现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烟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菊;王枫;张剑平

    烟雾病首先由Takeuchi与Shimizu于1957年提出,称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由于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起始部的管腔狭窄或闭塞,颅底侧支循环的毛细血管异常增多,形成模糊不清的异常血管网,与抽烟时喷出的烟雾相似,Suzuki与Takaku于1969年将该病命名为Moyamoya病(日语即“烟雾”的意思)[1].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

    作者:庄绪娟;李春华;江毅

    本研究观察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1)依达拉奉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54.2±15.8)岁;病程2~48 h,平均(23.8±14.2)h.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2例、脑叶6例、丘脑10例、小脑7例;出血量10~30ml,平均(21.8±8.2)ml.(2)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1 ~70岁,平均(53.6±16.8)岁;病程2~48 h,平均(21.8±14.2)h.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1例、脑叶8例、丘脑7例、小脑7例;出血量10—31 ml,平均(21.3±8.6)m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 麻痹性痴呆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怡;肖瑞林

    麻痹性痴呆是神经梅毒中严重的类型,现将近5年本院与吉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8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38 ~66岁,平均(51.9±8.4)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3.2±1.2)个月.有冶游史4例.职业:农民9例,个体经营4例,司机3例,职员1例,退休者1例.病后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8例、抑郁症3例,神经症2例、Alzheimer病2例、多发性硬化2列、病毒性脑炎1例.

  • 痛性眼肌麻痹7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金环;张鹏;朱小占;刚书成;刘俊杰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海绵窦及其附近的非特异性炎症.现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7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病程20 d~3年,平均7个月.其中,复发者1例;病前上呼吸道感染1例;伴糖尿病2例,艾滋病1例.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

    作者:高社荣;孙红刚;安志卫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病因[1],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为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现将本院78例ICVD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8年6月~2010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8例ICVD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脑梗死(CI) 57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男62例,女16例;年龄38 ~ 76岁,平均(60.6±11.2)岁;病程7~20d,平均(9±3)d.伴高血压46例,高脂血症38例,糖尿病28例,冠心病16例,有吸烟史40例.

临床神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