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张贞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的疗效及其与大鼠脊髓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关系

    作者:洪铭范;危智盛;苏全喜;余青云;彭忠兴;臧林泉;黄叶青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MP)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疗效及其与大鼠脊髓糖皮质激素受体(GR)亚型表达的关系.方法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大剂量MP治疗组(8只)、小剂量MP治疗组(8只)、EAE模型组(7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大、小剂量MP治疗组及EAE模型组接种豚鼠全脊髓制成的抗原乳剂,制作EAE模型.免疫接种后每日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种后第12 d,大、小剂量MP治疗组分别予以MP 100 mg/(kg·d)或25 mg/(kg·d)尾静脉注射,连续3d后减半量再给药2d;EAE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次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GRα及GRβ的表达.结果 两MP治疗组大鼠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并且明显低于EAE模型组(均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小剂量MP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GRα表达均明显低于EAE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 ~0.01);各组大鼠脊髓组织GRβ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EAE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值与脊髓组织GRα、GRβ的表达不相关,与GRα/GRβ比值呈正相关(r=0.550,P=0.027).结论 MP治疗EAE大鼠的疗效与剂量无关,而与脊髓组织GRα/GRβ比值有关.

  • 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

    作者:刘庆杰;白宏英;刘春岭;曾志磊;李楠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乌司他丁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治疗组再灌注时,腹腔注射乌司他丁2万U/kg.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表达,采用逆转录(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AIF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色素C、AIF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但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色素C、AIF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乌司他丁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与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AIF的表达,减轻线粒体损伤,抑制线粒体通路的凋亡途径有关.

  • 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

    作者:辛志强;牛平;朱瑜龄;曹恒恩;孙凡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3例以偏身舞蹈-投掷症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11例以偏身舞蹈样症状为主要表现,2例以偏身投掷样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出现在脑血管病发病后1~3d.头颅CT或MRI示尾状核腔隙性梗死(腔梗)4例,壳核腔梗3例,放射冠、尾状核头及内囊前肢腔梗、额叶及放射冠梗死、丘脑出血及中脑出血各1例.经综合治疗6 ~ 10 d 10例患者症状消失,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结论 多数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患者为基底节区腔梗,主要表现为运动过度,综合治疗预后大多数较好.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磁共振波谱研究

    作者:黄刚;高幼奇;李明智;张昆南;屈新辉;吴凌峰;谢旭芳;吴晓牧

    目的 研究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磁共振波谱(MRS)的改变.方法 应用MRS检测50例一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0例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双侧基底节区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复合物(Cr)和乳酸(Lac)水平及NAA/Cr、Cho/Cr比值.结果 脑梗死组病灶侧Cho及Cr水平均显著低于非病灶侧(均P<0.05),NAA、Lac水平及NAA/Cr、Cho/Cr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病灶侧及非病灶侧Cho、NAA及C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灶对应区(P <0.001 ~0.05),而La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灶对应区(均P<0.05).与对照组病灶对应区比较,脑梗死组病灶侧Cho/Cr比值显著升高,非病灶侧NAA/Cr比值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基底节区梗死急性期病灶侧及对侧脑组织均有明显的代谢障碍,且病灶区代谢异常较对侧更明显.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魏勇;费民忠;贺茂荣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13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 组)和136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浆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参数,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红细胞(RBC)计数、白蛋白(Alb)水平和白球比(A/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 ~0.001),平均RBC体积(MCV)、RDW及球蛋白(Gl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CV、RDW和Glb与脑梗死呈正相关;RBC、Alb和A/G与脑梗死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增大及A/G降低与脑梗死独立相关(OR=1.243,95% CI:1.139~1.357;OR=0.134,95% CI∶0.049~0.364).RDW与血浆Alb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RDW增大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

    作者:王超

    目的 探讨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57例经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出血量、中线移位、脑室出血]与其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GCS评分、血糖、血肿量中线移位及脑室出血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 ~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血肿量及脑室出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 <0.05 ~0.005).结论 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GCS评分、出血量及脑室出血.

  • 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影响

    作者:刘利静;李丽新;孟庆慧;龙金凤

    目的 观察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I)的影响.方法 对15例MCI患者(MCI组)和15名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海马1H-MRSI检查.给予MCI组患者壳聚糖、磷脂酰胆碱治疗2个月后对其进行复查,比较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肌醇(mI)/Cr的比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I组服药前、后NAA/Cr比值显著降低,mI/Cr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Cho/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I组治疗后的NAA/Cr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mI/Cr比值明显降低(P<0.05),Cho/Cr比值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H-MRSI显示,壳聚糖和磷脂酰胆碱能改善脑组织的代谢,可能对MCI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孙光林;许利刚;刘晨;李作汉

    目的 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CJD患 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有12例CJD患者以快速进展性痴呆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100%)、共济失调(93.1%)、肌阵挛(89.6%).EEG均异常,出现典型三相波17例、不典型三相波8例.头颅MRI表现双侧皮质高信号或基底节区T2WI对称性高信号15例,单侧皮质高信号6例,单侧基底节区高信号4例;20例行MR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双侧皮质或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14例,一侧皮质或基底节区高信号各3例.14例双侧D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EEG典型三相波.3例行脑脊液14-3-3蛋白检查,2例阳性.结论 CJD患者多以快速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肌阵挛;EEG、DWI、CSF 14-3-3检测是诊断CJD的重要检查手段;DWI双侧皮质及基底节高信号可能与EEG出现三相波有关.

  •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相关因素

    作者:曹音;恽文伟;高萍;陈卓友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CCS)的相关因素.方法 比较86例CCS和90 例非CCS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心肌酶谱水平、EEG异常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内径(LVEDD),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CS组[(1482.93±233.76)pg/ml]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非CCS组[(164.53±27.05)pg/ml](P <0.05),而心肌酶谱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CCS组比较,CCS组ECG异常率显著增高(P<0.05),而LVEDD、LVEF和ND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BNP水平与乳酸脱氢酶及NDS重型呈正相关(r=0.360,r=0.382;均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是CCS的独立影响因素(r=6.852,P=0.009).根据ROC曲线,BNP诊断CCS的分界值取219.95 p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938(95% CI∶0.865~1.010;P<0.01),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80.0%.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CCS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 聚集素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杜文津;陈晋文;陈大伟;李华军

    目的 探讨聚集素(CLU)基因rs11136000多态性与Alzheimer病(AD)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PubMed、EMBASE、AlzGene、CBM、CHKD等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LU基因多态性与AD关系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H-W遗传平衡检验及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以CLU基因rs11136000位点(TT+TC)/CC基因型及T/C等位基因分布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利用RevMan 5.0、Stata 11.0软件计算合并OR值及95% CI;偏倚分析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纳入10篇文献共29个研究群体.按种族分为高加索亚组、亚洲亚组、非洲亚组、西班牙亚族及其他种族亚组,组内无显著异质性.AD高加索亚组与对照组比较,CLU基因rs11136000(TT+TC)/CC基因型和T/C等位基因分布的合并OR =0.83(95% CI∶0.79 ~0.86)和0.88(95%CI∶0.85~0.90),总体效应检验Z=8.44、9.74(均P<0.001).亚洲亚组、非洲亚组、西班牙亚组及其他种族亚组(TT+TC)/CC基因型和(或)T/C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倚分析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CLU基因rs 11136000多态性与高加索人群AD易感性相关,携带T等位基因可能降低AD发病风险.其对于亚洲人、非洲裔、西班牙人及其他种族人群的影响尚不确定.

  • 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

    作者:崔晓;李晓宾;董瑞国;张冠群;刘君

    目的 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均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β-七叶皂甙钠.根据脑梗死后1d、5d、14 d时MRI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肿吸收率(△V)、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信号强度比相对变化率(△SIR)、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结果 脑梗死后14 d,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后1d及对照组(P <0.05 ~0.01),脑组织△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后5d和14 d,治疗组T1WI的SI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2WI、Flair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后5d,治疗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1 WI、T2WI、Flair序列的△SI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梗死后5d,治疗组梗死区r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有明显的效果.

  • 脑缺血耐受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

    作者:董滨;孙顺昌;王国峰;刘伯芹;赵玉芳;肖成贤;赵仁亮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在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大鼠脑组织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IP(NIP)组(45只)和IP组(45只).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IP模型,NIP组以假手术代替预缺血,分别在IP后1、3、7、14、21 d予以缺血2h、再灌注22 h,对照组2次均为假手术.大鼠处死前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VEGF、Ang-1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无梗死灶,NDS为0.IP 1、3、7d亚组NDS和梗死体积显著小于NIP组1、3、7d亚组(P<0.01 ~0.05),其中IP3 d亚组NDS低,梗死体积小.对照组脑组织少量VEGF蛋白表达,IP 1、3、7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IP 1、3、7d亚组(均P<0.05),其中IP3 d亚组VEGF蛋白表达高.各组脑组织均有一定程度Ang-1蛋白表达,IP7 d亚组Ang-1蛋白表达高于NIP 7 d亚组(P<0.05).结论 IP l~7 d内脑组织VEGF、Ang-1表达增加,对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作者:刘春洁;毕齐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病程<7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发病7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 <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 单纤维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强彬;朱祖福;彭岚;王庆广

    目的 探讨单纤维肌电图(SFEMG)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FEMG检测129例DPN患者的优势侧指总伸肌颤抖(jitter)和纤维密度(FD),按常规方法行神经传导速度(NCS)检测.比较SFEMG和NCS的异常检出率,并分析jitter值与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SFEMG异常检出率(91.5%)显著高于NCS(78.3%)(P <0.01).HbA1C轻度升高组SFEMG异常检出率(86.4%)显著高于NCS异常检出率(69.7%)(X2=7.69,P<0.01),而HbA1C重度升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itter值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3132,P<0.05).jitter值正常及轻度异常患者治疗有效率(82.3%)及治愈率(30.6%)均显著高于明显异常者(54.2%,11.9%)(X2=11.02,P<0.01;X2 =6.32,P<0.05).结论 SFEMG对DPN的诊断意义显著,并且可用于DPN的预后判断.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

    作者:温慧军;杨金锁;张建军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4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37、45、4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也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丛琳;刘鹏;潘钰

    目的 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住院患者及29例文献报 道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32岁;16例有接触史,3例食用过生的牛奶和奶制品.脑膜炎(16例,53.3%)和脑膜脑炎(6例,20%)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均为阳性.抗生素治疗6~8周(多西环素、利福平和头孢三嗪、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中的1种)痊愈29例,死亡1例.结论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需要和许多疾病鉴别,CSF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可以确诊,多种抗生素长疗程治疗预后较好.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关系

    作者:韩伏莅;于峰;陈飞;帅宁安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散射比色法检测103例糖尿病、240例急性脑梗死和13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调查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结果 糖尿病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CRP水平、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比率及病程明显高于或长于糖尿病组(P <0.01~0.001);糖尿病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程显著短于急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比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尤其病程长)是糖尿病并发ACI的主要因素.

  •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沈燕;黎红华;廖光昊;徐志鹏;林琅;武强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圣华;李军荣;余艳华

    目的 观察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2例PC-BPPV患者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即刻、15 d、1个月及3个月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经1次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痊愈47例(65.3%),改善15例,总有效率86.1%.15d后痊愈55例(76.4%),改善12例,总有效率93.0%;1个月痊愈52例(72.2%),改善13例,总有效率90.2%;至3个月时,痊愈54例(75.0%),改善12例,总有效率91.7%.结论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安全有效.

  •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作者:蔺春玲;叶尔克巴义·阿沙白依;杨纶先

    目的 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25例有发病诱因(包括妊娠或产褥期18例,高热、腹泻5例等),平均年龄(29.7±9.3)岁;多以急性(7例,25.9%)、亚急性(19例,70.4%)起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3例(91.7%),伴呕吐21例,12例出现意识障碍,均出现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腰穿CSF压力增高21例.血常规检查异常22例(81.5%),凝血功能异常13例(48.2%).影像学检查[ CT、MRI、MR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受累,其中上矢状窦受累多(77.8%).24例采用肝素抗凝治疗,2例用溶栓治疗.17例痊愈,4例好转,6例死亡(其中4例并发出血性梗死,2例伴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CVT继发于循环血液不足及血液高凝状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死亡率较高;MRI和MRA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早期肝素抗凝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 前庭阵发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

    作者:李艳成;徐瑾;陈瑛;靳哲;庄建华;赵忠新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V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 对51例VP患者的BAEP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AEP异常者40例,异常率为78.4%.与Ⅰ-Ⅲ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相比,Ⅰ-Ⅲ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高(X2=4.763,P=0.029),病程显著延长(t=2.469,P=0.021),而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Ⅲ-Ⅴ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比较,Ⅲ-Ⅴ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病程、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正常的患者比较,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延长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P=0.055),男性有增多趋势(P =0.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P患者BAEP异常以Ⅰ-Ⅲ波峰间期延长为主,且以男性更多见.病程越长,蜗神经越易受累.

  • 冠状动脉造影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

    作者:黄光;王俊芳;唐煜;赵含;刘兴洲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例(84%);颅内出血均为急性起病,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发病5例,检查后<24 h发病7例.临床表现均有血压显著升高,其中头痛、呕吐8例,意识障碍7例,偏瘫、言语障碍2例,头痛、发热1例,言语障碍、偏身共济失调1例.头颅CT示大脑半球出血9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3例,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腰穿检查示SAH 1例.经治疗基本痊愈2例,明显好转7例,死亡3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并发颅内出血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史,均在造影检查中或检查后24h内急性发病,发病时血压显著升高,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 家族性多囊肝、多囊肾并发小脑出血1例报告

    作者:钟骅

    多囊肾、多囊肝并发小脑出血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70岁.因"恶心、呕吐1d,血尿半天"于2011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1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昏、恶心、呕吐(非喷射状),无腹痛、腹泻、黑便,无发热及畏寒.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有缓解.次日早晨患者突然出现鲜红色血尿,尿失禁,伴头晕,站立、行走不稳.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及腰部胀痛,门诊以"血尿待查"收入院.查体:血压190/100 mmHg(1 mmHg =0.133 kPa),消瘦,指鼻试验、难立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间断服降压药,无服抗血小板药病史,有多囊肾、多囊肝病史.

  •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告

    作者:徐珊瑚;周育苗;李雅国;倪姣娜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男,47岁.因"四肢无力伴口齿不清、呼吸费力6d"于2009年4月9日人院.6d前患者因急起四肢无力伴口齿不清、呼吸费力2h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予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当时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钾:3.2 mmol/L.按"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PP)"进行治疗,病情无改善.人院第3d头颅MRI示延髓正中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图1).入院第6d因"重症肺炎",行气管切开,并转至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冠心病病史1年.查体:意识清楚,自主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和痰鸣音.

  • 神经梅毒并发脑出血1例报告

    作者:黄继林;张蕊

    神经梅毒并发的脑血管病大多为血管炎引起的脑血管闭塞,而神经梅毒并发脑出血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50岁.因"头痛7d"于2010年1月8日人院.患者于2010年1月2日突然出现左颞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服止痛药物无缓解.3d后头痛加剧,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无明显异常,服西比灵无好转.1月7日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当地再次查头颅CT示左枕部脑出血.

  • 肝性脊髓病1例报告

    作者:汪飞;倪初源;杨燕玉

    肝性脑病为慢性肝病晚期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肝性皮质盲和肝性脊髓病(HM)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29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3个月"于2008年7月14日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行走困难,高蛋白饮食后出现双手不自主颤抖.无感觉异常,无大、小便障碍.患者1994年(15岁)患乙型肝炎,2003年出现肝硬化、脾肿大、腹水,2006年行脾切除;近1年半来多次检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高(2.75×107 copies/ml).查体:意识清楚,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K-F环(-),肝肋下未触及,腹水征(±).肝掌,双上肢扑翼样震颤,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呈折刀样增高,膝、踝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

  •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1例报告

    作者:杨宁;张毅欣;丁莹

    伴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临床少见,是一种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血管病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66岁.因"记忆力减退4年余,四肢无力1周"于2010年9月9日入院.患者4年前起逐渐出现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时有迷路,易忘事等;1周前患者突然出现四肢无力,持物不稳,不能行走,言语欠清,饮水及吞咽时呛咳,有时小便失禁.既往有"偏头痛"史十余年,其母亲及弟弟均有"偏头痛".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对称,感觉正常,双侧指鼻试验欠准,右侧Babinski征(+);计算、判断、记忆等认知功能明显减退.头颅MR平扫示两侧大小脑半球白质内及脑干多个斑点状、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缘不清,无明显占位效应;弥散加权成像(DWI)示两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及基底节区见对称性片状高信号.经颅多普勒超声示右侧大脑中、前动脉血流速偏高;基底动脉远端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偏低.脑电图示广泛重度异常(各导联慢波及尖慢波背景).小腿皮肤活检:光学显微镜显示小血管壁玻璃样变,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小血管内皮下出现嗜锇酸颗粒.诊断:CADASIL.经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改善认知功能药物治疗18 d,记忆力减退无明显改善,余症状均有改善.

  •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腹主动脉闭塞1例报告

    作者:王磊;陶涛;金炜;费世早;祝腊香;李俊;庞洪波;陈观保

    急性腹主动脉闭塞(AOAA)常表现为两下肢缺血和肾脏缺血,以脊髓病变首发症状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53岁.因"突发双下肢无力19 h"于2010年12月16日人院.患者于19 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无力,伴疼痛、麻木及腰部酸胀感,小便费力;次日晨起不能行走,遂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曾出现双下肢无力伴疼痛,后自行好转.有活动后胸闷、心悸病史,自诉曾行心脏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查体:BP 180/80 mmHg(1 mmHg=0.133 kPa).

  • Wernicke脑病

    作者:杨风刚;姚宏伟;金永华

    Wemicke脑病(WE)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症状常不典型以及临床医生对WE认识不足常导致漏诊误诊.尸解研究[1]发现,有75% ~ 80%的成人WE患者及58%的儿童WE患者常规临床检查未发现WE.WE患者的性别差异为男∶女为1.7∶1.有文献[2]报道,澳大利亚的患病率为1.7% ~2.8%,英国为0.5%,法国为0.4%~1.4%.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现对WE综述如下.

  • 抗癫痫药物的致癫痫作用

    作者:陶婷婷;凌振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抗癫痫药(AEDs)可导致癫痫恶化,甚至诱发出现新的癫痫类型[1,2].与癫痫自然病程的恶化不同,AEDs致癫痫恶化常出现于用药后不久,或在药物加量期,药物减量或换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有关AEDs致痫作用的内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主要对AEDs导致不同类型癫痫恶化的潜在机制和原因及分级进行综述.1 AEDs致病性的潜在机制有研究[3]报道,单一抗痫机制药物较多种抗痫机制药物更易致癫痫恶化.其导致癫痫恶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转运,或是通过阻滞钠离子通道,还可能与该药物的耐药性增加有关.

  • 卒中后吞咽障碍

    作者:崔其福;赵艳茹;王中军

    吞咽是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需要有口腔、咽、喉、食管功能的协调,各种原因致食物不能经口腔到达胃的过程称为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人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脑卒中是引起吞咽障碍常见的原因之一[1].有研究[2]认为,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发生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严重威胁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流行病学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在13% ~ 94%[3-6],其中左侧大脑半球卒中的发生率为28%,右侧大脑半球为21%,脑干卒中则高达67%[7].随着X线动态造影录像和纤维咽喉内镜(FEES)等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发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在60%以上[8,9].李冰洁等[10]统计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率为48% ~ 55%,其中包括隐匿误吸[11];研究[12]发现,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42% ~47%.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张云茜;许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60% ~ 90%[1,2].DPN可与糖尿病同时发生,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或在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出现,是足部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DPN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多羟基途径的过度激活、氧化应激、遗传因素、神经缺血和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因素有关[3].重症DPN治疗困难,故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DPN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通过临床表现判断有时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的日益完善,电生理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DPN的诊断中,使该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电生理检查不仅客观、敏感,而且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现对电生理技术在DPN中的诊断作用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

    作者:王梅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辅助诊断、治疗指导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收治的28例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系我院2005年6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GBS患者28例,均符合GBS诊断标准[1],经临床及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9 ~ 85岁,平均54.2岁;病程3 ~60 d,平均26.1 d.

  • Alzheimer病的生物标志物时代

    作者:徐俊;张颖冬

    2010年底,《时代周刊》将Alzheimer病(AD)的血液诊断综合指标,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放在了该年度十大医学进展的第3位.事实上,近20年来AD早期诊断的研究都是神经病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从只能对中晚期患者进行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症处理,到能够改善痴呆症状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到近5年来AD各项生物标志物(影像、脑脊液、血液等)的研究,以及对AD的治疗和干预已经从中晚期提前到痴呆前期,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美国AD协会的AD诊断标准第2版[1-4]中,将AD分为无症状的临床前期,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早期以及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典型痴呆期,其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贯穿了AD的全部阶段,明确了其在AD诊断中的核心地位.

临床神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